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2013年人教版)
(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林小君一、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略读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离别时的深情厚谊,《搭石》通过平凡的事物展现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真情的笔调写出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给予是快乐的》引导学生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这四篇课文都以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为题材,体现了“人间真情”这一专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并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受到感染或熏陶,背诵或默写指定内容。
4、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5、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6、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3、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
四、课时安排20、古诗两首2课时21、搭石2课时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课时23、卡罗纳1课时24、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语文园地六4课时五、教学建议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
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语文园地六》有五项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
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1.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 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感受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
三、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四、单元教学难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感受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教法与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六、单元课时安排20《古诗两首》 2课时21《搭石》 2课时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课时23《卡罗纳》 1课时24《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语文园地六 4课时课题20.古诗两首总课时 2课时使用时间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第一课时
目标
1. 理解并背诵《春晓》这首诗歌;
2.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阐释诗歌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 能够背诵《春晓》这首诗歌;
2. 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并引入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春晓》。
二、学习诗歌《春晓》(15分钟)
1. 听读诗歌《春晓》,学生跟读。
2. 讲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确保学生理解每一个词汇。
3. 解读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展开想象。
三、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春晓》中的意境展开讨论,每组挑选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四、课文跟读(10分钟)
让学生课文跟读,并纠正发音错误。
五、背诵《春晓》(15分钟)
老师逐句带领学生背诵《春晓》,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背诵。
六、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询问学生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背诵诗歌《春晓》,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境。
希望同学们在家继续复习并背诵这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二、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理解并朗读课文《捉鬼记》;2. 能够初步领会寓言故事的寓意;3. 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4. 能够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5. 能够初步运用生字词进行语句拼接。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2. 生字词认读;3. 生字词书写。
四、教学难点1. 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2. 语句拼接。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捉鬼记》;2. 粘贴好的生字词;3. 黑板、彩色粉笔。
六、教学过程1. 热身老师和学生互相打招呼,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导入老师请学生回忆上一课时学的内容,然后介绍本课时要学的内容:《捉鬼记》是一个关于勇气和智慧的寓言故事。
3. 学习(1)课文朗读教师先领读,然后学生跟读,注意语调和停顿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词语解析通过图片或动作等示范,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3)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故事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生字词书写让学生认真观察生字词的笔画和结构,正确把握笔顺和笔画顺序,练习书写生字词。
4. 拓展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讨论寓言故事的智慧和启示,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
5. 完成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书写任务,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寓言故事的讲解,能够引发学生对勇气、智慧等概念的思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一、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6、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7、看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
二、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分别是《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卡罗纳》和《给予是快乐的》三、单元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5、看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
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6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6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胜似亲人教学设计实验小学赵老师一、引言导趣,激发情感孩子们,第六单元的那一个个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故事拨动了我们爱的心弦,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感人的画面。
二、看图想象,激活画面1、指导看图师:你看到了什么人?师:小姑娘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2、理解题目师:“胜”的意思是……“胜似亲人”就是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3、理解图意仔细观察画面,老奶奶正在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搂抱、抚摸着小姑娘?请仔细观察画面,好好想一想?事情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小姑娘是怎样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呢?洗衣过程4、指名反馈;我们又仿佛可以看见小姑娘脸上……;同时,小姑娘洗衣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5、提出要求,试写片段师:同学们都能根据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小姑娘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想得很具体。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让每位同学将自己的想法,在这里一一交流,那么赶紧把它写下来吧,下面请拿出作文草稿,写一写小姑娘帮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当然,在写之前,请先看看屏幕上的写作要求。
生评,提修改建议,师评。
B、展示另一生作品师:再来看一看这位同学的成果!生评,师评,共同修改。
7、过渡师:当小姑娘洗好衣服,回到院中将满满一篓衣服被单晾好时,老奶奶回来了,老奶奶见到眼前的这一切又会怎么感谢小姑娘呢?请你再次看图搂抱情景8、你能否用上词句宝库里的好词好句,把接下来发生的事说具体呢?动作描写:小姑娘:晾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
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摸着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小姑娘的白嫩红润的脸蛋。
神态描写: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老奶奶:眼角有些湿润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语言描写:小姑娘:您说哪里去了,帮您做点儿事是应该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交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德育目标:通过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仔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方法:研究发现式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动画二、课前准备1、在课前教师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这节课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研究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准备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彩笔、纸。
三、导引目标与内容师:这节语文课我们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我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谁见过爬山虎这种植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样子。
(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简单介绍)师:说的不错,假期时,老师去了南山路在沿途看到住户的房子上、公路大桥的墙上、山壁上,到处是一片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像一匹匹绿色的绸缎一样,老师告诉你们,它小的时候,也只是一根小茎,有了充足的水分,适合的温度,它就爬呀爬呀,爬的满墙都是,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就在课文中去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解开这个迷的。
四、提出目标点拨指导师:请同学们把书轻轻打开到6课,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边读边作上记号,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五、学生研究发现师:现在请仔细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你解决,如果在小组内不能解决年在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好不好?(学生研究讨论)六、合作成功师:刚才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讨论的也很激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范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范文一、单元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写作。
二、课文简介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秋天的雨》、《观潮》、《神奇的电脑医生》和《古诗二首》。
这些课文以大自然、科技和古诗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写作。
四、教学安排1.《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理解课文大意。
掌握生字词。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特点。
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抄写生字词。
预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教学步骤: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交流观察心得。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关于秋天景物的短文。
预习下一课《观潮》。
2.《观潮》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理解课文大意。
掌握生字词。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抄写生字词。
预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教学步骤: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壮观景象,交流观察心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范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范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模板主要内容是提出新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传授新知识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
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新知识的传授。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教案1:颐和园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颐和园全景图)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
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由组长组织活动。
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导读】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
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和热爱生活的人。
20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导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一首古诗《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和好友汪伦离别时写下来的。
在千年以前交通工具非常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别诗成了诗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常用的表达形式。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送别诗,看看作者和好友分别时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二)预习要求1.通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已懂的知识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情检测1.初读题目师:自己读题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预设:一首送别诗,知道送别的地点、人物)2.自学古诗回忆方法:我们都用过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看图、想象等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3.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预设:比较难理解的词语。
西辞、烟花三月、下教师总结归纳: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地方,在这繁花似锦、柳树成荫的季节里,孟浩然就要乘船去扬州了,李白就要和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分离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电子教案
第一课时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一.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二.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第二课时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案1、同学们,如果在放学路上突然下雨了,而你又没有带雨具,正巧有一个同学带雨伞了,并且他把你送回家了,这时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的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又会怎么做呢?2、板书课题《感谢与安慰》生答:感谢安慰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产生积极的表达态度,从而进入交际的话题。
生活中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
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
想想该怎样说。
思考:1、哪些人帮助了我?我是怎样感谢他的?2、谁需要我的安慰?我是怎样安慰他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现生活情境。
初步体验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在班上说一说。
1.说一说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怎样表示感谢的?2.说一说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3.自找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对话,进行模拟练习。
4.议一议: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
就怎样帮助怎样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一、说一说1、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是怎样表示感谢的。
2、我是怎样安慰别人。
二、自找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对话,进行模拟练习。
三、在充分练说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评议。
四、小组讨论,开展献爱心活动。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知道感恩别人。
同时让学生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一、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从两个情境中选择一个,试着表演,分角色进行感恩。
对自己帮助最大让自己最感动的事,自己最烦恼的事是什么,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二、全班分组进行感恩。
包括:大自然、祖国、老师、父母、同学、朋友……任选一个进行表演。
三、集体评议。
四、以《感恩××》为题,写一段话,要求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找出自己最需要安慰的事情,让小组中成员安慰自己。
2、全班分组进行感恩。
包括:大自然、祖国、老师、父母、同学、朋友……任选一个进行表演。
3、师生评议。
4、写话练习。
5、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
6、全班交流。
【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精华】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学习目标: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出示课题:21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
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
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
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课时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课题18牛和鹅教学课时 2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3.体会童年的快乐、丰富多彩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投影教学流程初备复备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品读课文,感知品味(一)学习1—4自然段。
1.牛和鹅对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板书:从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从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2.“我们”是怎样对待牛和鹅的?小组交流。
对牛:欺负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触它的屁股、扳牛角、骑牛背、捶牛背。
(板书:对牛-欺负)对鹅:害怕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绕个大圈子(板书:对鹅-害怕)3.找出“我们”对待牛的动词,并打上三角符号。
(拍、摸、触、扳、骑、捶)(二)学习5—12自然段。
1.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怕鹅?(板书:逃跑)(板书:被鹅咬住呼救)这时的“我”用哪一个词来形容?(狼狈不堪)2.指导朗读:读出害怕的心理。
3.从哪些句子能看出鹅的神气?画一画。
4.学生朗读课文。
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指导朗读:读出鹅的凶狠、神气十足的样子。
5.破折号的作用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的延长C.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D.用在副标题前教学流程初备复备6.这时,“我”的救命英雄——金奎叔出现了!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鹅又有什么表现?7.学生朗读课文。
自由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读出金奎叔叔的强悍。
(三)学习13—15自然段。
1.金奎叔对我讲的话使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什么变化?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2.直到现在……(引读最后一段)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2013年人教版)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使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两篇略读和一个语园地。
《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
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通过本组的学习,学生将感受爱,体会到爱的力量,并懂得如何去爱。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时。
其中精读6~7时,略读2~3时,口语交际1时,习作2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时,“成语故事”1时。
单元教学目标预设:1、品尝中优美的语言,积累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部分内容能够背诵。
3、理解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析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的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
、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学情分析及策略建议:“人间最美是真情”,这句话学生听说过,却未必深刻感受得到。
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身体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多读、多想、多体会,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快乐的真谛。
在每教学的最后,可引导学生由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经历过或读过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的快乐和幸福。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备时间:月日题《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计划时2时第一时上时间:月日时目标认识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揭题、解题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三、理解诗意四、体会诗境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六、布置作业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之”的意思。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时《送元二使安西》上时间:月日时目标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导入二、学习古诗三、练习四、外拓展五、总结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题。
(20 送元二使安西)(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比比谁的反应快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备时间:月日题《搭石》计划时2时第一时上时间:月日时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2至自然段,围绕“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展开交流和讨论。
教学难点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出示题:二、带着问题自读。
三、出示挂图四、悟情。
21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
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请大家再读一读,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
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
那么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