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 第四节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周世权田文峰罗云华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课后答案第四章王建伟方飞龙
4.3.2 粗车45钢轴外圆,毛坯直径dw=86mm,粗车 后直径 dm=80mm,被加工外圆表面长度lw=50mm,切 入、切出长度l1=l2=3mm,切削用量 vc=120m/min , f=0.2mm/r,ap=3mm,试求基本工艺时间tm。
答:车削行程长度l=l1+l2+lw=50+3+3mm=56mm;
5.4.1 对7级精度的斜齿圆柱齿轮、蜗轮、扇形 齿轮、多联齿轮和内齿轮,各采用什么方法加工比 较合适?
答:斜齿圆柱齿轮采用滚齿,蜗轮采用滚齿法;扇形齿轮、多联齿 轮采用插齿法;内齿轮采用插齿法或拉齿法。
5.4.2 对齿面淬硬和齿面不淬硬的6级精度直齿圆 柱齿轮,其齿形的精加工面应采取什么方法?
答:对没有淬硬的6级精度直齿圆柱齿轮可以进行剃齿,从而达到 需要的精度。而对淬硬了的可以采用珩齿,以消除淬火后的氧化皮和 轻微磕碰而产生的齿面毛刺与压痕.
切屑是怎样形成的?常见的切屑有几种?
答:(1)金属切削过程实际就是切屑的形成过程。被切削金属层受到 刀具的挤压作用,产生弹性变形。随着切削的继续进行,刀具继续给被 切金属层施加压力,金属内部的应力和应变也随之变大;当应变达到材 料的屈服极限时,被切削金属层产生塑性变形。此时切削仍在进行, 金 属内部应力与应变继续变大,当应力达到材料断裂强度极限时,被切金 属层就会断裂而形成切屑。此时,金属内部应力迅速下降,又重新开始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的循环,产生新的切屑。
答:平面铣刀主要有圆柱铣刀和端面铣刀两种,前者轴线平行于被加
工表面,后者轴线垂直于被加工表面。由于铣刀的刀齿都是相同的,所 以可以用一个刀齿的特点来说明整个铣刀的特点。而每个刀齿都相当于 一把车刀,因此铣刀的结构特点与车刀几乎相同。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答案【篇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txt>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technology 课程代码:0400421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学时数:40学分数:2.5执笔者:苟向锋编写日期:2004年3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研究机器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奠定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并为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及以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加工质量、生产率及成本的主要因素。
2.了解常用刀具的结构特点,熟悉车刀的主要角度。
3.掌握常用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通过对各种表面加工的分析,具有较合理的选用加工方法的能力。
4.熟悉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内容,了解制订加工工艺的原则和方法,具有制订典型零件加工的初步技能。
5.了解特种加工和数控机床加工方法。
6.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新发展。
三、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1.总论(2)机械制造业和制造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制造技术国内外现状,本课程研究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
2.机械制造工艺装备(8)金属切削刀具、机床、机床夹具。
3.切削过程及控制(6)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工作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切削液,切削用量,磨削过程及磨削机理。
4.机械加工质量分析(6)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等。
5.常用加工方法综述(5)车削、钻镗、刨拉、铣削和磨削工艺特点及应用。
6.特种加工简介(2)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等。
7.典型表面加工工艺(4)外圆表面加工,孔加工,平面加工,成形表面加工,螺纹加工,齿形加工。
8.工艺规程设计(6)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基本概念,工艺尺寸链,零件工艺性分析,工件的安装,机械加工等路线的拟定,典型零件工艺过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题目:“轴承座”零件机械加工工艺φ42/φ47孔车夹具设计姓名:指导老师:周太平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343009井冈山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目录摘要 (1)第一章绪论 (2)1.1课程设计题目及目的 (2)1.2设计内容介绍 (2)1.3机构简介 (2)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3)2.1 轴承座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3)一.轴承座的用途 (3)二.轴承座的技术要求 (3)三.审查轴承座的工艺性 (4)2.2 确定毛坯、绘制毛坯简图 (4)一、选择毛坯 (4)二、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 (5)三、绘制轴承座铸造毛坯简图 (5)2.3拟定轴承座工艺路线 (6)一、定位基准的选择 (6)二、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 (7)三、制定工艺路线 (7)2.4 机床设备及工艺设备的选用 (8)一、机床设备的选用 (8)二、工艺装备的选用 (8)第三章车床具设计 (8)3.1 车床夹具的主要类型 (9)3.2车床夹具的设计要点 (9)3.3轴承座零件的车床专用夹具的总体设计 (10)设计体会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摘要轴承座是用来支撑轴承的,固定轴承的外圈,仅仅让内圈转动,外圈保持不动,始终与传动的方向保持一致(比如电机运转方向),并且保持平衡;轴承座的概念就是轴承和箱体的集合体,以便于应用,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有更好的配合,更方便的使用,减少了使用厂家的成本.至于形状,多种多样,通常是一个箱体,轴承可以安装在其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在汽车和电子电器等高速发展的领域。
本次课程设计设计的课题就是轴承座的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后进行的一项教学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在设计中能初步学会综合运用以前所学过的全部课程,并且独立完成的一项工程基本训练。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部分课后答案课件
答:工艺性不好, 原因在于有突出物,不 便于取模,存在着薄壁, 而且没有一定的拔模斜 度。
修改后的图形见教材 P70,如图2-26。
图2-55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部
10
2/18/2021
分课后答案
2.2.6 图2-56所示的两个零件采用锤上模锻工艺成形,试选择合适的分模面。
(a) 平连杆
图2-56
答:应当用焊接工艺,焊接方法是手弧焊。 选用J422焊条。 接口形式可采用单边Y型坡口。
图画得不理想, 没有遵守轴测图 的画法规定。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部
22
2/18/2021
分课后答案
3.5.3 焊接梁尺寸如图3-56所示,材料为15钢,现有钢板最大长度为2500mm。要求: 决定腹板与上、下翼板的焊缝位置,选择焊接方法,画出各条焊缝接头形式并制定各条焊 缝和焊接次序
(b) 弯连杆
2.2.7 图2-57所示零件若批量分别为单件、小批、大批量生产时,应选用哪 种方法制造?定性的画出各种方法所需的锻件图。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部
11
2/18/2021
分课后答案
(1) 其生产为单件,宜采用自由锻,锻件图如下。 (2) 小批量生产的齿轮,宜采用摩擦压力机上模锻,锻件图如下。 (3) 大批量生产的通孔回转体零件,宜采用平锻机上模锻,锻件如下。
答:焊接接头的不完整性称为焊接缺陷,主要有焊接裂纹,未焊透,夹 渣,气孔和焊缝外观缺陷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焊接裂缝和气孔。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部
16
2/18/2021
分课后答案
3.2.11 产生焊接应力与变形的原因是什么?焊接过程中和焊后,焊缝区 纵向受力是否一样?清除和防止焊接应力有哪些措施?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课程编码:101140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学分:2.5学分总学时:40学时(理论34学时,实验6学时)课程负责人:职称:从事专业: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先修课程: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冷加工工艺过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是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2、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方法;理解机械加工质量(包括机械加工精度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含义及提高机械加工质量的主要方法及措施;3、熟悉机床夹的工作原理及常用典型夹具的设计方法,了解机械制造设备和工装的设计制造及发展;4、培养学生在解决较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中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精神,逐步培养解决机械制造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本课程支撑以下毕业要求:毕业要求X.y:将该毕业要求文字表达出来;毕业要求X?.y?:将该毕业要求文字表达出来;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如下表所示:非理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支撑对象是本专业的学习成果.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只需要支撑一级毕业要求(学习成果),不需要列出分解后的毕业要求(学习成果)。
课程教学目标不宜过多,应根据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或学习成果合理分解。
三、课程教学设计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部分简单文字性叙述的章节要求学生自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实验设备及部分视频材料,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实验、自学以及后续的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环节等多种形式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理论知识更紧密地结合生产实际。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4版课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4版课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4版)是一本重要的教学参考书,主要介绍了机械设计相关的知识。
它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机械原理、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
书中涵盖了机械制造的方方面面,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加工,材料工艺,机电一体化,液压高压技术,机械驱动系统,传动系统,车间设备,精密仪器,仪器测量等等。
它将机械加工理论中的概念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学生在机械设计、加工等方面能够得到很好的培训。
此外,本书还对机械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及关于机械工艺中最新的技术进展,如几何模型分析,机电一体化设计,六自由度机器人系统,多腔室气动控制,流体控制,机械振动和激光机械装备等,都包括在内。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机械设计的安全性、结构强度、可靠性和可行性等问题,目的是提高机械产品的效率和可靠性。
教材中还重点介绍了质量控制、非线性动力学和智能机械系统等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本书可以作为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学习的主要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从事机械工程技术及设备制造的机械工程师的参考书。
它既可以作为学习机械原理的基础,也可以作为实践应用的指导。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4章习题答案
此答案未能正确理解题目要求,对题目所给条件进行了错误的解读,导致得出了错误的 结论。
答案三
总结词:逻辑错误
详细描述:此答案在推理过程中存在 逻辑错误,未能根据题目条件进行正 确的逻辑推理,导致得出了错误的结 论。
03 题目三答案
答案一
总结词
正确理解题目要求
VS
详细描述
在回答题目三时,首先需要正确理解题目 的要求,明确题目所问的问题和需要解答 的内容。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 要的一步。
答案二
总结词
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
详细描述
题目三涉及到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如 切削原理、刀具材料和加工工艺等。因此, 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掌握相关的机械 制造技术基础知识。
答案三
总结词
实际操作经验
详细描述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 此,在回答题目三时,需要结合实际操作经 验来分析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
答案三
总结词
未能理解题目要求,计算过程和结果均不正确。
详细描述
该答案对题目的理解有误,计算过程混乱,结果完全 错误。需要加强对题目要求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训练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
04 题目四答案
答案一
要点一
总结词
正确理解了题目要求,对题目的理解准确,计算过程清晰,结果准确无误 ,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二
总结词
部分理解了题目要求,计算过程存在错误。
详细描述
该答案对题目的理解基本正确,但在计算过程中存在错 误,导致结果不准确。需要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答案三
机械制造基础教材试题答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机械制造基础》考试试卷一答案一.填空题(每题1分)1.圆周铣削有顺铣和逆铣两种方式。
2.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的典型加工方法有纵磨法磨外圆柱面,纵磨法磨小锥度长圆锥面,切入法磨大锥度短圆锥面, 内圆磨具磨内孔.3.滚削斜齿圆柱齿轮时需要哪几条传动链:主运动传动链,展成运动传动链, 附加运动传动链,垂直进给运动传动链.4.剃齿加工过程相当于一对斜齿轮副的啮合过程,能进行剃齿切削的必要条件是齿轮副的齿面间有相对滑移.5.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派生式,生成式及知识基系统三大类型。
6.用于切削加工的FMS主要有加工系统, 运储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软件四部分组成。
7.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 珠光体,莱氏体五种.8.球墨铸铁常见的金属基体有铁素体, 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三种.9.砂型铸造用的型砂应具备的主要性能有强度,透气性,耐火性,退让性。
10.塑料的成型方法有注射成形,挤出成形, 压制成形,吹塑成形,浇铸成形,滚塑成形。
11.量规按用途可分为工作量规,验收量规, 校对量规三种.12.常见的调整法装配的方法有可动调整法,误差抵消调整法,固定调整法。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是否正确,不正确打“×”并改正,正确打“√”,每题1分)1.普通机床在进行切削加工时,主运动必定有且通常只有一个,而进给运动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没有。
√2.砂轮的硬度是指组成砂轮的磨粒硬度。
×改正为:砂轮的硬度是指在磨削力作用下磨粒脱落的难易程度。
3.在插齿机上只能插削直齿圆柱齿轮.×改正为: 在插齿机上即可以插削直齿圆柱齿轮,也可以插削斜齿圆柱齿轮。
4.精密加工时,机床的精度一定高于被加工零件的精度。
×改正:精密加工时,机床的精度不一定高于被加工零件的精度。
5.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实质上也是一种结晶的过程,同样遵循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也可称为二次结晶。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试卷开卷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试卷答案一、大题,每题2分,共计10分1.合金浇铸时,提高液态金属的浇铸温度不仅可以防止铸件产生浇不足和冷隔等铸造缺陷,而且可以防止铸件中出现气孔。
(×)合金浇铸时,提高液态金属的浇铸温度可以防止铸件产生浇不足和冷隔等铸造缺陷,但易造成气孔。
2.合金铸造时,铸件的壁厚设计应大于该合金铸件在该铸造条件下所能得到的最小壁厚。
(√)3.板料弯曲成形时,变形加工硬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进行再结晶退火,其为热加工成形。
(⨯)板料弯曲成形时,变形加工硬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进行再结晶退火,其为冷加工成形。
4、低碳钢焊接热影响区中的正火区和部分相变区的力学性能最好,过热区的力学性能最差。
(⨯)低碳钢焊接热影响区中的正火区的力学性能最好,过热区的力学性能最差。
()5、厚度为25mm低碳钢板开V型坡口进行对接,采用手工电弧焊时,易出现收缩变形和波浪变形。
(⨯)厚度为25mm低碳钢板开V型坡口进行对接,采用手工电弧焊时,易出现收缩变形和角变形。
6,在公差等级中,IT10比IT6的公差值小。
(×)改正:IT10比IT6的公差值大7,外圆柱面车削时,刀刃上不同点的切削速度是不同的。
(√)8,一般来说,高速钢的硬度和耐热性比硬质合金差。
(√)9,刀具耐用度与刀具磨钝标准无关。
(×)改正:根据刀具耐用度的定义,刀具耐用度与刀具磨钝标准有关10,切削温度只与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有关。
(×)改正:影响切削温度的因素很多,除了切削用量三要素外还有刀具几何参数、刀具材料和工件材料等等。
二、大题(10分)图1中a、b为铸件结构图,用砂型铸造方法生产。
(1)试分析图a、b铸件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及其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
(4分)(2)综合图a、b的优点,以不改变外型尺寸和保证原使用要求为前提设计出合理的铸件。
(4分)(3)用规定的铸造工艺符号,在图上标注出分型面、浇注位置。
机械制造基础作业习题(华中科技大学)
金属的铸造成形工艺1.述铸造成形的实质及优缺点。
2.何谓合金的收缩?影响合金收缩的因素有哪些?3.何谓同时凝固原则和定向凝固原则?试对图1所示阶梯型试块铸件设计浇注系统和冒口及冷铁,使其实现定向凝固。
4.样区别铸件裂纹的性质?用什么措施防止裂纹?5.影响铸铁中石墨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相同化学成分的铸铁件的力学性能是否相同?6.灰铸铁最适合铸造什么样的铸件?举出十种你所知道的铸铁件名称及它们为什么不采用别的材料的原因。
7.可锻铸铁是如何获得的?为什么它只适宜制作薄壁小铸件?8.为什么普通灰铸铁热处理的效果不如球墨铸铁好?普通灰铸铁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哪些?其目的是什么?9.钢铁的熔炼应采用什么设备?10.试述铸钢的铸造性能及铸造工艺特点?11.为什么制造蜡模多采用糊状蜡料加压成形,而较少采用蜡液浇注成形?为什么拖蜡时水温不应达到浮点?12.壳型铸造与普通砂型铸造有何区别?它适合于什么零件的生产?13.金属型铸造有何优越性和局限性?14.试述熔模铸造的主要工序,在不同批量下,其压型的制造方法有何不同?15.试比较气化模铸造与熔模铸造的异同点及应用范围?16.压力铸造工艺有何优缺点?它与熔模铸造工艺的适用范围有何显著不同?17.什么是离心铸造?它在圆筒形铸件的铸造中有哪些优越性?圆盘状铸件及其成形铸件应采用什么形式的离心铸造?18.试确定下列零件在大量生产条件下,最适宜采用哪几种铸造工艺:缝纫机头,汽轮机叶片、铝活塞,大口径铸铁污水管,柴油机缸套,摩托车汽缸体,车床床身,大模数齿轮滚刀,汽车喇叭,家用煤气炉减压阀。
19.试确定图2所示铸件的浇注位置及分型面。
图2 铸件20.试述分型面与分模面的概念?分模两箱造型时,其分型面是否就是分模面?21.铸件的浇注位置对铸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应按什么原则来选择?22.浇注系统一般有哪几个基本组元组成,各组元的作用是什么?23.什么叫芯头和芯座?它们起什么作用?其尺寸大小是否相同?24.冒口的作用是什么?冒口尺寸是怎样确定的?25.何谓封闭式、开放式、底注式及阶梯式浇注系统?它们各有什么优点?26.在方便铸造和易于获得合格逐渐的条件下,图3所示铸件结构有何值得改进之处?怎样改进?图3 设计不良的铸件结构金属的塑性成形工艺1.何谓冷变形?何谓热变形?2.“趁热打铁”的含义何在?3.两个尺寸完全相同的带孔坯料,分别套在两个直径不同的芯孔上扩孔时,会产生什么效果?4.锤上模锻时,多模膛锻可分为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在终锻模膛周围要开设飞边槽?5.绘制模锻件图应考虑哪些问题?选择分模面与铸件的分型面有何异同?为什么要考虑模锻斜度和圆角半径?锤上模锻带孔的铸件时,为什么不能锻出通孔?6.用Φ50mm冲孔模具来生产Φ50mm落料件能否保证冲压件的精度?为什么?7.比较落料和拉伸工序的凹凸模结构及间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灰有这些不同?8.试比较圆筒形工件拉伸、翻边、缩口、旋压时变形特点的不同。
智能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计划),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二、课程的性质与目的1、课程目标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育课。
智能制造技术是现代先进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内涵、体系结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认识制造领域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开阔视野,培养分析、选用和设计智能制造单元的基本能力,巩固所学基础理论,为今后从事机械工程行业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础。
2、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智能制造技术由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发展而来,因此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信号处理及测试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数控技术等。
3、开设学期按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期开设。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重点第一章概论(2学时)1、教学目标(1)了解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意义。
(2)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
(3)了解智能制造的目标、发展趋势和技术体系。
2、教学内容(1)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和意义。
(2)智能制造技术内涵、特征目标及发展趋势。
(3)智能制造技术体系。
3、教学方法讲授法。
4、本章重点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与定义。
5、本章难点智能制造技术内涵、特征目标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人工智能(12学时)1、教学目标(1)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简史与应用领域。
(2)了解知识表示、确定性推理、机器学习、状态空间搜索、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3)了解专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建立过程、感知器与BP神经网络的概念及其学习算法。
(4)掌握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自然演绎推理、盲目搜索算法、类比学习、人工神经元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2、教学内容(1)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简史与应用领域。
(2)知识表示方法。
(3)确定性推理。
(4)状态空间搜索。
(5)专家系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华中科技大学
附件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原名:金属工艺学)FundamentalsofMechanicalManufacturingTechnology二、课程编码0800363三、学时与学分40学时/2.5学分四、先修课程金工实习、机械制图五、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主要的工程材料成形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和相关装备知识,具有正确选择毛坯和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工艺知识进行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确定零件基本加工路线的初步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先进制造系统及其发展趋势。
六、适用学科专业非机械大类相关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铸造工艺 (6学时)1) 铸造工艺基础;2) 砂型铸造工艺;3) 特种铸造;4) 铸件结构工艺性;5) 常用铸造金属材料。
2、锻造与冲压(6学时)1) 热塑性加工工艺基础;2) 锻造工艺;3) 冷塑性加工工艺基础;4) 板料冲压。
3、焊接工艺(6学时)1) 焊接工艺基础;2) 焊接工艺方法;3) 焊接结构设计。
4、材料切削加工基础(4学时)1) 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知识;2) 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理论。
5、典型表面的加工 (6学时)1) 外圆表面的加工;2) 孔加工;3) 平面加工;4) 齿形表面的加工。
6、材料成形新工艺与特种加工 (2学时)1) 特种加工简介;2) 材料成形新工艺简介。
7、机械加工工艺规程(6学时)1) 工艺规程概述;2) 安装与定位;3) 工艺规程的制定;4) 典型零件工艺规程举例。
8、实验课(4学时)开设实验为(从中选择热加工一个实验、冷加工一个实验):1) 液态材料的工艺性实验;2) 材料切削加工性能实验;3) 材料可锻性分析实验;4) 金属焊接性实验;5) 切削加工参数与加工质量关系实验。
八、教学方法1、开展双语教学。
采用双教材制,课堂讲授以国外优秀原版教材的缩编版为主,采用双语课件,自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用于作业训练和学生自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方向)学分:5.5 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级技术人才不可缺少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共88学时,5.5学分,分两学期讲授。
该课程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理论学时42,实验6学时,共48 学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理论学时38,实验2学时,共40学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典型的机械加工方法和机械产品的结构工艺性有透彻的了解,能选择加工方法及加工参数,所使用的机床,刀具等工装设备,并通过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并具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机床与切削工具的能力。
2.以制造工艺为主线,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和机械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拟订工艺路线的原则,能用尺寸链原理求解工艺尺寸链和装配尺寸链,对典型零件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有所了解,具有制定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3.以提高产品加工质量为核心,要求熟悉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具有分析和控制影响加工质量因素的初步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金属材料成型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参考教材:[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任小中等,科学出版社,201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士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张洪涛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赵雪松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机械制造技术研究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章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章1. 引言机械制造技术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各种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对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制造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机械制造技术的分类等内容。
2. 机械制造的定义机械制造是指利用机械设备进行物品的生产或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了从设计、制造到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机械制造技术是指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所应用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如机械设计、加工工艺、材料科学等。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机械设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时期。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也不断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3.1 古代机械制造技术在古代,人们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进行物品的加工和制造。
最早的机械设备包括了简单的滑轮系统、摩擦轮和杠杆等。
在古代埃及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机械设备来建造金字塔和其他宏伟的建筑物。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水力、风力等能源来驱动机械设备,如水车和风车。
3.2 工业革命以后的机械制造技术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机械制造技术的革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开始兴起。
随着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机械制造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热处理、焊接、车削、铣削等工艺的应用使得机械制造的精度和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3.3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正朝着精密、高效和智能化方向进一步推进。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应用使得机械设计和制造能够更加准确和高效。
三维打印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机械制造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4. 机械制造技术的分类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根据加工方法、加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4.1 加工方法的分类机械制造技术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切削加工:包括车削、铣削、钻削等。
(完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后答案
(完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后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后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后答案的全部内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机械加工方法1-1 特种加工在成形工艺方面与切削加工有什么不同?答:1加工是不受工件的强度和硬度等物理、机械性能的制约故可加工超硬脆材料和精密微细的零件。
2加工时主要用电能、化学能、声能、光能、热能等出去多余材料而不是靠机械能切除多余材料。
3加工机理不同于一般金属切削加工不产生宏观切削不产生强烈的弹、塑性变形故可获得很低的表面粗糙度其残余应力、冷作硬化、热影响度等也远比一般金属切削加工小。
4加工能量易于控制和转换故加工范围光、适应性强。
1—2 简述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的表面形成原理和应用范围.答:1电火花加工放电过程极为短促具有爆炸性.爆炸力把熔化和企划的金属抛离电极表面被液体介质迅速冷却凝固继而从两极间被冲走。
每次电火花放电后是工件表面形成一个凹坑。
在进给机构的控制下工具电极的不断进给脉冲放电将不断进行下去无数个点蚀小坑将重叠在工件上.最终工作电极的形状相当精确的“复印”在工件上。
生产中可以通过控制极性和脉冲的长短放点持续时间的长短控制加工过程。
适应性强任何硬度、软韧材料及难切削加工加工的材料只要能导电都可以加工如淬火钢和硬质合金等电火花加工中材料去出是靠放电时的电热作用实现的材料可加工行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导电性及热学特性不受工件的材料硬度限制。
2电解加工将电镀材料做阳极接电源正极工件作阴极放入电解液并接通直流电源后作为阳极的电镀材料就会逐渐的溶解儿附着到作为阴极的工件上形成镀层。
(完整word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作者:黄贱生缩印版本更为方便学习,请大家拒绝作弊!1.在机床上形成发生线的方法有四种:轨迹法、成形法、相切法、展成法2. 分类:按其作用不一样,成形运动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两种;按其构成不一样,成形运动分为简单成形运动和复合成形运动。
3.切削用量三因素: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俗称切削深度)( 1) 工艺系统: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系统称为工艺系统.( 2) 机床应具备的三个基本部分:履行件、运动源、传动装置( 3) 定比传动装置和换置机构、内联系传动链和外联系传动链4.刀具常用资料:高速钢(如W18Cr4V )、硬质合金( YG 类、 YT 类、 YW 类、 YN 类)、超硬刀具资料(陶瓷、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
( 1) 三面两刃一刀尖:前刀面、后刀面、副后刀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 2) 正交平面参照系:基面 P r、切削平面 P S、正交平面 P a( 3) 五个基本角度: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1) 磨料、联合剂、气孔三者构成了砂轮三因素( 2) 砂轮的特征主要由磨料、粒度、联合剂、硬度和组织 5 个参数决定。
( 1) 夹具构成:由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对刀及导向装置、夹详细以及其他元件或装置所构成此中,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和夹详细是不行缺乏的。
( 2) 夹具作用:一是简单地、稳固地保证加工精度;二是提升劳动生产率;三是扩大机床工艺范围;四是改良劳动条件。
( 3) 夹具分类:依据顾用范围(通用夹具、专用夹具、组合夹具等)、夹具动力源(手动夹具、气动夹具、液压夹具、电动夹具、磁力夹具等)、使用机床(车床夹具、铣床夹具、钻床夹具、镗床夹具、磨床夹具等)来区分。
设计基准工序基准粗基准2.基准分类:基准定位基准工艺基准精基准丈量基准装置基准1.定位: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据有正确地点的过程称为定位。
2.夹紧:工件定位后,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一直保持地点不变的操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参考文献目录(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参考文献目录1.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课程选用教材)2.郑广花.机械制造基础.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3.孙鲁、刘凤棣.机械加工现场工艺问题处理集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沈其文、徐鸿本.机械制造工艺禁忌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5.熊良山.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6.张世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王先逵.机械制造工程学基础.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8.蔡光起.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9.曾志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0.傅水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陈根琴.机械制造技术.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2.姚智慧.机械制造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3.陈德生.机械制造工艺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4.龚庆寿.机械制造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蔡安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6.姜银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训.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7.王启平.机床夹具设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8.韩荣第.现代机械加工新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9.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0.韩秋实.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1.周泽华,于启勋.金属切削原理.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2.陆剑中,孙家宁.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23.M.C.Shaw. Metal Cutting Principles. New York .Industrial Press.198724.[日]中山—雄著.金属切削理论.李云芳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25.Gorczyca Fryderyk E. Application of Metal Cutting Theory. New York: New YorkIndustrial Press.198726.顾维邦.金属切削机床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27.黄鹤汀.金属切削机床(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8.顾熙棠等.金属切削机床(上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贾亚洲.金属切削机床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30.戴曙.金属切削机床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31.黄鹤汀等.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32.李华.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33.吴玉华.金属切削加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4.吉卫喜.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5.全国数控培训网络天津分中心.数控机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6.刘书华.数控机床与编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7.李峻勤等.数控机床及其使用与维修.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38.顾崇衔.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三版.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9.EDWARD G.HOFFMAN Jig and Fixture Design. New York: Published by VanNostrand Reinhdd Company A Division of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198040.庞怀玉.机械制造工程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41.刘凤棣,孙鲁.机械加工技术问题处理集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42.孟县栋.机床夹具图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43.刘友才,高继德.机床夹具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44.王隆太.现代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45.陈明.机械制造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46.艾兴.调整切削加工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47.陆剑中.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48.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9.乐兑谦.金属切削刀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0.吴国华.金属切削机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1.吴新佳.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52.马振福.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3.吴拓.金属切削加工及装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4.刘杰华.金属切削与刀具实用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砂轮转速越高,单位时间内通过被磨表面的磨粒数越 多,表面粗糙度值就越小。 工件转速对表面粗糙度值的影响刚好与砂轮转速的影 响相反。工件的转速增大,通过加工表面的磨粒数减少, 因此表面粗糙度值增大。 砂轮的纵向进给量小于砂轮的宽度时,工件表面将被 重叠切削,而被磨次数越多,工件表面粗糙度值就越小。
2. 磨削烧伤的三种形式
淬火烧伤
磨削时工件表面温度超过相变临界 温度Ac3时,则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在 冷却液作用下,工件最外层金属会出现二 次淬火马氏体组织。其硬度比原来的回火 马氏体高,但很薄,其下为硬度较低的回 火索氏体和屈氏体。由于二次淬火层极薄, 表面层总的硬度是降低的,这种现象称为 淬火烧伤。 磨削时,如果工件表面层温度只 是超过原来的回火温度,则表层原来 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将产生回火现象而 转变为硬度较低的回火组织(索氏体 或屈氏体),这种现象称为回火烧伤。
2) 热态塑变
表层产生残余拉应力,里层产生产生残余压 应力(其原理见图)
3) 金相组织变化
比容大的组织→比容小的组织→体积收缩,产生 拉应力,反之,产生压应力。(密度小,比容大)
图
切削热在表层金属产生残余拉应力的示意图
(2)磨削裂纹的产生
磨削裂纹和残余应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磨削 过程中,当工件表面层产生的残余应力超过工件材料的强 度极限时,工件表面就会产生裂纹。磨削裂纹常与烧伤同 时出现。
2.表面质量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
(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越大,抗疲劳破坏的能力越差。
对承受交变载荷零件的疲劳强度影响很大。在交 变载荷作用下,表面粗糙度的凹谷部位容易引起应力 集中,产生疲劳裂纹。 表面粗糙度值越小,表面缺陷越少,工件耐疲劳 性越好;反之,加工表面越粗糙,表面的纹痕越深, 纹底半径越小,其抗疲劳破坏的能力越差。
H=f 2/(8rε)
图4-40
车削、刨削时残留面积高度
2、物理力学因素
(1)工件材料的影响
韧性材料:工件材料韧性愈好,金属塑性变形愈
大,加工表面愈粗糙。故对中碳钢和低碳钢材料的 工件,为改善切削性能,减小表面粗糙度,常在粗 加工或精加工前安排正火或调质处理。 脆性材料:加工脆性材料时,其切削呈碎粒状, 由于切屑的崩碎而在加工表面留下许多麻点,使表 面粗糙。
对耐腐蚀性能 的影响
三、 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
机械加工中,表面粗糙度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几 何因素和物理力学因素两个方面。 (一)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
1、几何因素
•刀尖圆弧半径rε •主偏角kr、副偏角kr′ •进给量f(图4-40)
(8-1)
(8-2)
H=f/(cotκr+cotκr′)
↑→ Ra↓
砂轮修正
影响磨削加工表面 粗糙度的因素
砂轮硬度
磨削用量
工件材料性质
四、 影响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 主要因素及其控制
影响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影响显微硬度因素 •塑变引起的冷硬 •金相组织变化引起 的硬度变化
表面物理力学 性能
影响残余应力因素
•冷塑性变形 •热塑性变形 •金相组织变化
(3)影响表面残余应力的主要因素
机械加工后工件表面层的残余应力是冷态塑性变形、热 态塑性变形和金相组织变化的综合结果。切削加工时起主要 作用的往往是冷态塑性变形,表面层常产生残余压缩应力。 磨削加工时起主要作用的通常是热态塑性变形或金相组织变 化引起的体积变化,表面层常产生残余拉伸应力。
三、表面层金相组织变化与磨削烧伤
衡量表面层加工硬化程度的指标有下列三项: 1)表面层的显微硬度HV; 2)硬化层深度h;
3)硬化程度N
N=(HV-HV0)/HV0×100% (8-3)
式中 HV0——工件原表面层的显微硬度。
(3)影响表面层加工硬化的因素
⑴刀具几何形状的影响
切削刃 rε↑、前角↓、后面磨损量VB↑ →表层金属的塑变加剧→冷硬↑ 切削速度v↑→塑变↓→冷硬↓ f↑→切削力↑→塑变↑→冷硬↑
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粗糙度太大、太小都不耐磨 对耐磨性影响 适度冷硬能提高耐磨性 粗糙度越大,疲劳强度越差
零件表面质量
对疲劳强度的 影响
适度冷硬、残余压应力能提高疲 劳强度
对工作精度的 影响
粗糙度越大、工作精度降低
残余应力越大,工作精度降低 粗糙度越大,耐腐蚀性越差 压应力提高耐腐蚀性,拉应力反 之则降低耐腐蚀性
影响金相组织变化 因素
•切削热
1. 表面层的冷作硬化
(1) 表面层加工硬化的产生
定义:机械加工时,工件表面层金属受到 切削力的作用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使晶 格扭曲,晶粒间产生剪切滑移,晶粒被拉 长、纤维化甚至碎化,从而使表面层的强 度和硬度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又称冷作硬化和强化。
(2) 衡量表面层加工硬化的指标
1.表面层金相组织变化与磨削烧伤的产生
切削加工中,由于切削热的作用,在工件的加 工区及其邻近区域产生了一定的温升。 定义:磨削加工时,表面层有很高的温度,当 温度达到相变临界点时,表层金属就发生金相组织 变化,强度和硬度降低、产生残余应力、甚至出现 微观裂纹。这种现象称为磨削烧伤。 淬火钢在磨削时,由于磨削条件不同,产生的 磨削烧伤有三种形式。
图4-38
表面粗糙度与初期磨损量的关系
(2)表面层的冷作硬化对零件耐磨性的影响
加工表面的冷作硬化,一般能提高零件的耐磨 性。因为它使磨擦副表面层金属的显微硬度提高, 塑性降低,减少了摩擦副接触部分的弹性变形和 塑性变形。 并非冷作硬化程度越高,耐磨性就越高。这是 因为过分的冷作硬化,将引起金属组织过度“疏 松”,在相对运动中可能会产生金属剥落,在接 触面间形成小颗粒,使零件加速磨损。
图4-47 砂轮上的磨粒
2、 磨削中影响粗糙度的物理因素
磨削速度比一般切削速度高得多,且磨粒大多数是负前角,切 削刃又不锐利,大多数磨粒在磨削过程中只是对被加工表面挤压, 没有切削作用。加工表面在多次挤压下出现沟槽与隆起,又由于磨 削时的高温更加剧了塑性变形,故表面粗糙度值增大。
(1)磨削用量
砂轮的转速↑ →材料塑性变形↓ → 表面粗
表面质量的含义(内容)
表面粗糙度 表面微观几何 形状特征 表面波度
零件表面质量
表面物理力学 性能的变化
表面层冷作硬化 表面层残余应力
表面层金相组织的变化
二、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1.表面质量对零件耐磨性的影响
(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耐磨性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太大和太小都不耐磨。如图4-38所示。 表面粗糙度太大,接触表面的实际压强增大,粗糙不平 的凸峰相互咬合、挤裂、切断,故磨损加剧; 表面粗糙度太小,也会导致磨损加剧。因为表面太光滑, 存不住润滑油,接触面间不易形成油膜,容易发生分子粘 结而加剧磨损。 表面粗糙度的最佳值与机器零件的工作情况有关,载荷 加大时,磨损曲线向上、向右移动,最佳表面粗糙度值也 随之右移。
(2)表面层冷作硬化与残余应力对零件疲 劳强度的影响
适度的表面层冷作硬化能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残余应力有拉应力和压应力之分,残余拉应力容易使已
加工表面产生裂纹并使其扩展而降低疲劳强度
残余压应力则能够部分地抵消工作载荷施加的拉应力,
延缓疲劳裂纹的扩展,从而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3.表面质量对零件工作精度的影响
(4)其它因素的影响
图4-41
加工塑性材料时切削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刀具几何形状
•残留面积↓ →Ra↓ •前角↑→ Ra↓ •后角↑→摩擦↓→Ra↓ •刃倾角会影响实际工作前角 • v↑→ Ra↓ •f↑→ Ra↑ •ap对Ra影响不大,太小会 打滑,划伤已加工表面
切削用量
影响切削加工表面 粗糙度的因素
工件材料
•材料塑性↑→ Ra↑ •同样材料晶粒组织大↑→ Ra↑ ,常用正火材料强度↑→ Ra↓ •刃磨质量↑→ Ra↓ •冷却、润滑↑→ Ra↓
(二)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
1、 磨削中影响粗糙度的几何因素 工件的磨削表面是由砂轮上大量磨粒刻划出无数极细 的刻痕形成的,工件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砂粒数越多,则刻 痕越多,刻痕的等高性越好,表面粗糙度值越小。
糙度值↓ ; 磨削深度↑、工件速度↑ → 塑性变形↑ →表 面粗糙度值↑ ; 为提高磨削效率,通常在开始磨削时采 用较大的径向进给量,而在磨削后期采用较 小的径向进给量或无进给量磨削,以减小表 面粗糙度值。
(2)工件材料
•太硬易使磨粒磨钝 →Ra ↑ ; •太软容易堵塞砂轮→Ra ↑ ; •韧性太大,热导率差会使磨
一、 概 述
零件的机械加工质量不仅指加工精度,而且 包括加工表面质量。
机械加工后的零件表面实际上不是理想的光滑表面, 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表面粗糙度、冷硬、裂纹等表面缺陷。 虽然只有极薄的一层(几微米~几十微米),但都错综复 杂地影响着机械零件的精度、耐磨性、配合精度、抗腐蚀 性和疲劳强度等,从而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因此 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⑵切削用量的影响
⑶工件材料性能的影响
材料塑性↑→冷硬↑
2. 表面层残余应力
定义: 机械加工中工件表面层组织发生 变化时,在表面层及其与基体材料的交 界处会产生互相平衡的弹性力。这种应 力即为表面层的残余应力。
(1)表面层残余应力的产生
1)
冷态塑变
工件表面受到挤压与摩擦,表层产生伸长塑 变,基体仍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切削后,表层产 生残余压应力,而在里层产生残余拉伸应力。
(1)砂轮的磨粒
磨粒在砂轮上的分布越 均匀、磨粒越细,刃口的等 高性越好。则砂轮单位面积 上参加磨削的磨粒越多,磨 削表面上的刻痕就越细密均 匀,表面粗糙度值就越小。
(2)砂轮修整
(3)磨削用量
砂轮修整除了使砂轮具 有正确的几何形状外,更重 要的是使砂轮工作表面形成 排列整齐而又锐利的微刃 (图4-47)。因此,砂轮修 整的质量对磨削表面的粗糙 度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