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二模)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二)语文答案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二)语文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e825c8102de2bd97058804.png)
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每题3分,共9分)1、C。
(3分)原文“抑或”为选择关系。
2、B。
(3分) A书会不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而是“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C “小说”无中生有;D缺少“往往”;3、A。
(3分) B“必须放弃”太绝对化;C“都是”都市居民;D“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5分)4、D。
(3分)。
D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
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5、参考答案:“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②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评分细则:按点赋分,每点2分,共6分)6、参考答案:内容上:文中这三次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
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评分细则:按两方面赋分,每方面3分,共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2分)7、C。
(3分)“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
8、B。
(3分)A项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D项,“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
9、参考答案: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2019届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9届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6a52843af7ec4afe05a1df08.png)
2019届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答案解析卷
![陕西省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答案解析卷](https://img.taocdn.com/s3/m/0594733716fc700abb68fce1.png)
! 三" ! & 分" #&' ! & 分" ! # " 不亦乐乎0人不知而不愠 ! ! " 不与秦塞通人烟0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 " 佛狸祠下0一片神鸦社鼓 ! 每空 # 分#若出现错字&别字&掉字或颠倒词序等情况#不给分"
党% #事理不通' +项兼有 ) &(两项错误'
##' ! % 分" + 解析 削籍之$ 籍% #非$ 籍贯% 而指官名册(削籍#即革去官职#永不录用#这是一种对犯事官员较重的
处理方式'
#!' ! % 分" ( 解析 $ 众人为难他% 分析不当' 原文的 $ 众难之 % # 意为 $ 众人觉得这有困难 % # 这从后面樊莹的 $ 何
#/' ! % 分" * 解析 从上文语境看#文章已由文字论及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问题# 所以补写句子的落点应在文化 &+两项' * &+两项都是否定式反问句# 表肯定的意思# 其中 *项又是判断句# 肯定语气更重# 上#故排除 (
故选 *项4; + 解析 原句主要有两处错误#其一#从语境&语意看#$ 在黑白间架上传承中华文化 % 的 $ 上 % 不够恰切(
* *
( 一定要是) 改为( 须为) $ ( 投稿) 改为( 赐稿) % 修改正确一处得 # 分共 - 分 !#' & 分 + 答案示例,
宝鸡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宝鸡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0bde1c3af8c75fbfc67db293.png)
宝鸡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1. (13分) (2019高三上·诸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7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上海等46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要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准确性是关键。
目前,各地推出不少措施保证垃圾“分得清”。
2018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居住区)》,编制并投放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一些方便市民查询垃圾分类信息的小程序也纷纷上线。
不少地方都规定,违反垃圾强制分类规范的各类主体将面临包括罚款在内的多种处罚。
上海、合肥等地还将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与个人征信挂钩。
厦门、广州多地将相关内容纳入各区党委、政府和街(镇)党工委的工作考核。
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
生活垃圾混装、混运,既伤害公众的分类积极性,更破坏垃圾分类回收效率。
为解决“混装混运”问题,北京要求垃圾运输车辆“亮出身份”,并通过智能技术进行精准管理,居民可通过电话监督举报。
垃圾源头分类是大趋势,让错配的废物变成财富,市场潜力巨大。
有机构估算,固废全产业链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
(摘编自《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2019年7月2日)材料二: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分类的历史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从1900年的《污物清扫法》到1954的《清扫法》,再到1970年的《废弃物处理法》,2000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法律经过了多次修订。
日本政府认为,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
2019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语文二模试题答案
![2019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语文二模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81000a67ec102de3bd8919.png)
参考答案【答案】1.D 2.C 3.D 4.D 5.B6.(1)①加重了子女的负担;②容易产生家庭纠纷;③医疗条件不充足。
(2)①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②大型医院与社区医院应进行人员整合;③社区医院与养老机构应加强合作。
【答案】7.C8.①在内容上,传说的故事突出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在结构上,照应前文,人的“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
9.①蜜蜂历经千辛万苦采蜜酿蜜;人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不放弃。
②蜜蜂酿造蜜,给人留下甜蜜;人经历痛苦,牺牲自己帮助众人,不枉此生。
③蜜蜂执着专情于蜂王;专情的人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④蜜蜂用螯刺明知会死也要攻击;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宁螯而死的往往成功。
⑤蜜蜂为了蜜而攻击别的蜂巢;人类为了利益攻击别人。
⑥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
10.C11.C12.A13.(1)延载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纳言,主管部门的官吏认为姚璹的亲族犯法,不能担任侍臣。
(2)契丹侵犯边塞,姚璹任梁王武三思榆关道安抚使的副职。
因过失而受牵连,降职为益州长史。
14.C15.同意。
①纵饮狂欢,喜出望外。
诗人虽被贬谪,然而当重阳放晴,照例纵饮狂欢,表现出喜悦之情。
②头上簪花,自负不服老。
以老翁头上插花的举止,以“莫笑”“君看”的自负口吻,表现出不服老的气概。
③比肩古人,豪情满怀。
末尾引用典故,表明诗人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吟诗,还骑马射箭,气概要直追古时名流。
16(1).散入珠帘湿罗幕(2).狐裘不暖锦衾薄(3).位卑则足羞(4).官盛则近谀(5).定乎内外之分(6).辩乎荣辱之境17.D18.B19.C20【答案】①“雅正”改为“垂阅”;②“荣誉”改为“称号”;③“你”改为“贵”;④“高就”改为“任职”“就职”。
⑤“垂怜”改为“垂青”21【答案】冬日的夜晚,万籁无声。
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详解
![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5aab818453610661ed9f4ba.png)
2019年5月201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这种强调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作为文化自新的一种体现,在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及传统社会法律思想确立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初,统治者在法律思想上明确提出了“以道统法”之说,表明黄老学说也肯定法律在治国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强调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
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分别是非、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
而道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所以汉初又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这也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
受黄老思想影响,汉初往往“木诎于文辞”者被重用,“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口辩”“文深”甚至成为晋职的障碍。
黄老政治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但无为而治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矛盾的不断酝酿、积聚。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顺应时代的变革和创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进而渐兴。
当然,儒家思想也需要有一个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能暂且权以“缘饰吏事”,新秩序暂告缺失使得法家思想所受束缚骤然减少,在由道法转为儒法的过渡期内重被释放。
2019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
![2019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a5a2c6f8c75fbfc77db2e7.png)
2019年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
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
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含答案解析)
![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6e17c3856a561252d36f71.png)
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市级联考】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考试题-eec522c6d76c48ca938a18fb2da3e0aa
![【市级联考】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考试题-eec522c6d76c48ca938a18fb2da3e0aa](https://img.taocdn.com/s3/m/35161bead15abe23482f4dcc.png)
绝密★启用前【市级联考】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考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玉器工艺 ,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
好的玉器是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
( ),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竞相争艳。
明清时期,玉器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 的。
明清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日臻密切,文人在书斋中往往也用玉做水洗、笔架、镇纸等文具,或以玉作陈设装饰。
同时文人也大量收藏玉器,以玉明志,彰显君子的高洁风度;以收藏清赏之意趣,作为一种雅致深远的心物寄托。
由于玉器深受知识阶层的喜爱,文人的喜好也进一步左右了玉器的 ,工匠也在制作和交流中汲取了诸多文人审美趣味和时代文化风尚。
玉器工艺深受当时绘画、书法及工艺雕刻的影响,作品追求意境神韵,以适应文人清静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艺术品味。
宋代以前的玉器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
有的玉器雕琢写意山水、诗句和款识,有的玉器为更好地表达诗的意境,雕琢诗句相配图案,反映出浓厚的文人趣味。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时代不同,因此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也不同 B .时代的不同,导致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试卷第2页,总12页C .时代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也就不同D .由于时代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积厚流光 绰约多姿 无与伦比 推陈出新 B .源远流长 千姿百态 前所未有 推陈出新 C .积厚流光 千姿百态 无与伦比 标新立异 D .源远流长 绰约多姿 前所未有 标新立异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受书法绘画艺术所影响,明清玉器工艺水平相比宋代以前的玉器有很大的提高。
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bcbccb4693daef5ef73d4b.png)
2019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 45 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宝鸡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宝鸡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f4165c8b312b3169a551a491.png)
宝鸡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一上·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
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
[乙]“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畸形的求职心态。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如果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寻找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是痴人说梦。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查程序,很容易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丙]那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这个公司是否正规、招聘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滋生B . 考查C . 而且D . 急功近利(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三上·石家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
一个“+”位置变化耐人寻味。
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
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
【语文】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扫描版)
![【语文】陕西省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扫描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759cc333687e21af45a9ba.png)
2019年宝鸡中学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B“使得”因果关系不成立。
另外,夸大其词,原文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
2.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C没有用“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另外,“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无中生有,也不符合文章主旨。
3.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原文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项,表述绝对化。
D项,原文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并非“知识更新”,偷换概念。
【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得3分,共9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3分)B【解析】原因还有“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
5.(6分)①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
②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意。
③引用乐府《采莲曲》,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评分标准】每一点2分,共6分。
6.(6分)·1·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
②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
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C【解析】“体现了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的特点”表述错误,从图表数据来看,就业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硕士、专科、本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
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
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
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
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
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
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棣花之荷徐祯霞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
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
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
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
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
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
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澈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
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击,划船去!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
第一次坐船。
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
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扬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
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
”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
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
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
”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
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
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几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
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
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
棣花的荷,也注定有过艰辛的,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都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
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
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看到棣花的荷塘,让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5.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6分)6.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
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8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7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今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堪称“最难就业季”。
从就业形势来看,虽然一些热门行业依然火爆,人工智能研究生起薪已高达30万,同时战略新兴产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也急需高端人才,然而在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8年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任务非常艰巨!(摘编自搜狐网,《最难就业季》2018年9月26日)材料二:2015-2017届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单位:%)(摘编自《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报告网》2018年6月26日)材料三:从2019年的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34万,较2018年增加14万,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