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蚌核相争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鹤蚌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鹤与蚌相争于河岸。
鹤谓蚌曰:“吾将食汝。
”蚌奋而答曰:“吾将啄汝。
”鹤怒,欲啄蚌,蚌闭口不开。
鹤因止而待,蚌亦坚守不动。
相持良久,渔翁适过,见鹤蚌相争,心喜,遂举网而取之。
鹤蚌相争,势均力敌,各不相让。
鹤欲食蚌,蚌欲啄鹤,皆各有所图。
鹤以蚌为食,意欲饱腹;蚌以鹤为敌,意欲自卫。
二者皆志在必得,遂致争斗不止。
鹤蚌之争,实乃势之所趋。
鹤以食为念,蚌以守为上。
鹤虽强,然蚌壳坚厚,非易啄破。
蚌虽坚,然鹤之喙锐利,非易抵挡。
二者相争,虽各有所长,然皆难以取胜。
是以,争斗愈久,损失愈大。
观鹤蚌之争,使人想起世间诸多纷争。
人皆有所欲,有所求,往往为了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利益,致争斗不止。
然争斗之中,往往双方俱损,而旁观者却得利。
正如渔翁,因鹤蚌之争而得利,此乃所谓“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鹤蚌之争,亦令人深思。
世间事物,往往有得有失。
若一味追求,往往适得其反。
鹤蚌相争,虽各有所得,然终归是两败俱伤。
若能相让一步,或许能够化解纷争,各得其所。
然世事纷繁,人心难测。
鹤蚌之争,虽为寓言,然实则揭示了世间诸多矛盾。
若能从鹤蚌之争中汲取教训,学会谦让,学会宽容,或许能减少世间纷争,使世界更加和谐。
夫鹤蚌相争,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果。
二者相持不下,终致渔翁得利。
然若鹤蚌能各退一步,或许能够避免争斗,共谋生存。
此亦如人,若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或许能够化解矛盾,共创美好未来。
故鹤蚌之争,虽为小事,然实则寓含着深刻的道理。
世人若能从中汲取智慧,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愿世间纷争皆如鹤蚌之争,终归于和谐。
《鹬蚌相争》PPT课件
-.
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 怒目相视,都好像要 把对方吃掉一样。
-.
演一演:
两人一小组表演鹬蚌 相争,看谁演得最好?
-.
这时,从 船上走下一个 渔夫,他看见 了河蚌和鹬鸟, 走过去,轻而 易举地把它们 捉住了。
-.
练一练:
渔夫提走了鹬和蚌,此时 渔夫心里想 鹬鸟心里想 河蚌心里想
-.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 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 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 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
创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 蚌的子孙再一次 在河边相遇了。 这次,它们之间 又会发生什么新 的故事呢?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 /kejian/yuwen/160/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 /kejian/yuwen/161/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 /kejian/yuwen/162/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 /kejian/yuwen/163/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 /kejian/yuwen/164/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 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 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 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 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 手把它俩一起提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 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 人了。” 赵惠文王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 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和寓意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和寓意“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寓言的详细内容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
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
将鹬的长嘴夹住了。
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寓意故事里的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却始终没有考虑到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不是很可笑吗?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两个人的力量是不相上下的,还硬要争出一个高低,只会两败俱伤,反而让一直看好戏的第三者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在生活中,不论是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学着看开一点,不能因小失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揭示的道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一般与“渔翁得利”连用,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意思是鹬和蚌争斗对抗,僵持不下,使过路的渔翁捡了便宜,比喻前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利。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鹬蚌相争》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孰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鹬蚌相争》阅读答案一:(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蚌方出暴()②燕赵久相支().③以弊大众()④故愿王孰计之也()..⑤渔者得而并禽之().(2)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1)①同“曝”,晒②支持③疲弊④同“熟”,仔细⑤同“擒”,捉拿(2)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鹬蚌相争》阅读答案二:1.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3.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参考答案1.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
(2分)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分)3.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3分)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第1篇:《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大家看的懂鹬蚌相争的文言文吗?下面小编整理了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 释义方——刚刚。
鹬蚌相持的故事
鹬蚌相持的故事
【拼音】yùbàngxiāngch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
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
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出处】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
【解释】《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
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
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两者相争
【相近词】鹬蚌相争
【反义词】相辅相成
【成语示列】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鹬蚌-《鹬蚌相争》课文原文
鹬蚌-《鹬蚌相争》课文原文第一篇:鹬蚌-《鹬蚌相争》课文原文鹬蚌-《鹬蚌相争》课文原文鹬蚌相争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壳,和暖的阳光照在它身上,它觉得舒适极了。
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地,河蚌在沙滩上竟做起美梦来。
身边,鹬鸟们踱着方步,这儿一嘴,那儿一嘴,在寻觅着美食。
鹬蚌一只鹬鸟走到河蚌身边,看见河蚌那鲜嫩的肉,禁不住口水直流,就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河蚌痛得”哎哟“一声,急忙关闭两片壳,鹬鸟的长嘴还没来得及取出来,就被蚌的两片壳紧紧地钳住了。
河蚌既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更怪它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居然想吃自己的肉,它越想越气,于是,把鹬鸟的嘴钳得更紧了。
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也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这河蚌。
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
鹬鸟好久没吃东西,饥肠辘辘。
忽然灵感来了,它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于是说道:“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鹬鸟深知河蚌是要喝水的,长期离开水就会受不了。
鹬鸟对自己的一番话暗自得意。
河蚌本来就十分生气,一听鹬鸟这挖苦话,心里更加不高兴了,就对鹬鸟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怒目相视,都好像要把对方吃掉一样。
鹬蚌太阳渐渐投入了大山的怀抱,别的河蚌纷纷钻进河里去了,其他鸟儿也忙着归巢。
这时,从船上走下一个渔夫,他看见了河蚌和鹬鸟,走过去,轻而易举地把它们捉住了。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第二篇: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蚌、啄”,会写“弱”。
2、通过想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筋疲力尽”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鹬蚌之间的对话。
蚌鹤之争渔翁得利意思
蚌鹤之争渔翁得利意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发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原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
这时,一只鹬鸟从河蚌身边走过,便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紧紧地把鹬鸟的嘴钳住。
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河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河里去了。
于是,河蚌和鹬鸟就争吵起来。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不放你,两天不放你,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它们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
解释: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最终让第三者得利。
其中,“鹬”是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蚌”是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在这个故事中,“箝”指夹住,“曝”指晒太阳,“渔者”指捕鱼人,“禽”同“擒”,指捉获。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典故: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
他讲述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并指出如果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不下,对两者都没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可能会从中得利。
因此,他建议赵惠王停止攻打燕国的计划。
赵惠王听从了他的建议。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劝诫人不要因争执而让第三者得利。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样的整理使得内容更加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民间故事:书生解决了鹤蚌相争,白鹤记仇河蚌报恩,他成人生赢家
民间故事:书生解决了鹤蚌相争,白鹤记仇河蚌报恩,他成人生赢家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相敬庵的学童,在宗族学堂里读书。
学堂在河对岸,要走两三里的沙滩,过了石拱桥便是。
因为河这边只有他一个上学读书的人,故此每天独来独往。
这一天,相敬庵放学回家,走在沙滩上,忽然发现一只白鹤伸着脖子不动,仔细一瞅,原来它的长嘴被河蚌夹住了。
河蚌很大,它不松开,白鹤无法飞走,彼此相持不下。
相敬庵读过《战国策》里的故事,知道“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典故,故此大笑着说道:“鹤蚌相争,小孩得利。
”大踏步走过去,伸手捉住河蚌和白鹤。
可是,河蚌似乎很固执,被相敬庵捉住了,也不愿松开白鹤的长喙,任相敬庵使劲地拉扯,却无法扯开。
相敬庵笑着说:“孔子以仁教导我们,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你俩放心,我是一个读书人,不会伤害你们的,是来做和事佬的。
”这样一说,河蚌似乎听懂了,猛地松开蚌壳。
相敬庵拔出白鹤的长喙,松开手,白鹤展翅飞走了,不一会,隐没于天际。
相敬庵捧着河蚌,来到河水边,把它放进水里,然后回家去了。
回到家,对父母讲起此事,父母夸奖他做得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三年后,相敬庵的母亲卧病在床,家里有个吃药的病人,家里一下子陷入了困境,相敬庵只得辍学在家。
但是,他喜欢读书,闲暇时,找先生借来书籍,晚上在灯下苦读。
又过了几年,父母相继去世,相敬庵已经年满十五岁了,为了生存,他只好去财主家里打工。
别的财主家他都不去,只选择去邱财主家。
为啥?因为邱财主家是个书香门第,几代人积累下来,家里藏有许多书。
相敬庵的要求很简单,帮邱财主干活,只管三顿饭,不要工钱,只要允许他借书看行了。
邱财主见他是个书痴,心中喜欢,便点头同意了,但是有个条件,就是不能影响干活,只有晚上才能让他把书带回去看,而且一次只能带一本。
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相敬庵答应下来。
在邱财主家里吃过晚饭回来,天已经黑了,家里又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相敬庵只能早点睡觉,天蒙蒙亮就起床,利用黎明的曙光读书。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必备3篇)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必备3篇)鹬蚌相争寓言故事篇1蚌爬到河岸上晒太阳,鹬便伸出长嘴来啄它的肉,不料嘴被蚌壳紧紧夹住。
蚌对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在壳里回答:“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饿死。
”正在这时候,走过来一个渔翁,一手抓住鹬,一手拾起蚌,笑着说:“不到明天,现在就请你们到我的鱼篓来。
”一阵眩晕过后,鹬和蚌睁开了双眼,一张黑色的大网包住了它们,使他们无法动弹。
它们俩互相抱怨,鹬对蚌说:“都怪你,要不是你夹住了我,我们也不会被捉住啊。
”“要不你要吃我的肉,我会夹住你吗?”蚌回答道。
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阵说话声打断了它们,“老婆,今天有客人来,晚餐你就把网里的鹬和蚌宰了吧,清蒸,红烧或水煮,任你处置,”渔夫一走进屋子,就囔道。
“放心,包在我身上,我的手艺,包客人满意!”渔夫的妻子笑着说。
哎呀,这可怎么办啊,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别人的的盘中餐啦,鹬和蚌在鱼篓里直打哆嗦。
蚌脸如土色,他颤抖着说:“老……兄,这样下去也不……不是办法,要不我们……化敌为友,一起逃出去,否则,我们俩马上就被吞进人们的肚子里啦……”鹬对蚌说:“好啊,好啊,我已经想好办法,待会就这样……”渔夫的妻子来到鱼篓边,露出了贪婪的眼神。
她把鱼篓往地下一倒,蚌就紧紧的夹住鹬的脚。
鹬带着蚌飞到高空,向大海—他们的家飞去,渔夫的妻子还呆呆地愣在那里。
黄昏,鹬带着蚌慢慢落下,蚌就把紧闭的壳打开,它不在担忧这只鹬吃它的肉,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了共渡难关的朋友了。
从这以后,每天都能看到他们俩的身影,一个在天上飞,一个躺在沙滩上,渔夫再也没机会捕到这对好朋友了。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篇2望洋兴叹是记载在《庄子秋水》里的故事。
秋天时山洪爆发,水奔腾而流,众多的水都汇入了黄河。
河面宽阔得连站在岸边的是牛还是马都不知道。
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河面,这时河神自得其乐,认为这是自己见到最棒的事情了。
河神看着水面,眼睛顺着水流向东而去。
在北海边,面朝东边看去,大海的尽头都看不到。
蚌鹤相持的意思
蚌鹤相持的意思蚌鹤相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著名的比喻典故,通常用来形容两个相互抗衡的实力之间长期平衡、难以决胜负的状态。
据传,这个典故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一书中,随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
据故事讲述,一只蚌壳上的珍珠和一只江鹤之间为了争夺一块饵料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双方一直陷入僵局,无法分出胜负。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一位聪明的智者提议,让其它的生物离开,留下一只蚌和一只鹤互相相持。
这样,双方就会一直保持现在的平衡状态,由此得名“蚌鹤相持”。
这个典故的寓意非常丰富。
它象征着实力相当的两个对手之间的较量,长期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种平衡状态在政治、军事和商业等领域都非常常见。
往往两个强大的对手为了竞争市场和资源,会长期的相持不下,不能取得最终胜利。
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只有在所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个体之间的优势才会决定胜负。
在蚌鹤相持的故事中,两只生物之间的实力相当,而在其他实力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例如一只虎和一只小兔,胜者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典故中所展示的智慧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看似无解的冲突中,如何打破僵局,找到一个平衡和解?这个故事中的聪明人找到的解决方案,正好符合“和而不同”的建议。
只有避开其他的干扰因素,让两个对手之间相持不下,才是最有利的状态。
蚌鹤相持,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深刻的比喻。
它揭示了人们在比较中的平衡状态和所有与平衡相伴随的智慧。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故事的寓意,从而不断探索、学习和发展。
除了以上提到的寓意,蚌鹤相持在中国文化中还有其他的引申含义。
它也可以被解读为阶层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古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明,富人和贫民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相互抵触的。
通过蚌鹤相持的比喻典故,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是一个整体,阶层之间的协调,才能使得社会平稳的运转。
蚌鹤相持还可以比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蚌鹤相争 渔翁得利的故事
蚌鹤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渔夫与鹤之间的故事很有名,大概是这样的:
有一位渔夫生活在淡水湖的边缘。
他的每日生活就是钓鱼,谋生靠的就只有这样。
一天,他在湖里撒网时,发现自己的网中被一只鹤卡住了。
渔夫想把网取出来,鹤也不肯放手,俩人开始僵持不下。
一时之间,渔夫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鹤从网里解救出来,但让它留下了羽毛。
果然,这只鹤把自己身上的羽毛留下,飞走了,而渔夫拿着羽毛,非常开心地走回家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渔夫把获得的羽毛加工成一个漂亮的羽毛头巾,每条街上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这种额外的收入增加了他生活的质量。
一年后,一只鹤又飞回了渔夫家,它把一个礼物递给渔夫,当他拆开包装时,有一个让人惊讶的发现——鹤把那些羽毛变成了一块非常美丽的金子,而且还是宝石做的金子,渔夫拿到金子后,他的生活也变的非常富裕了。
这个故事说明,贫穷也不会阻挡一个勤奋的人获得成功,乐于助人的人最终也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鹃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鹬者,行于江之滨,见一蚌闭壳而居。
鹬欲食蚌,蚌不肯开,曰:“吾虽为蚌,岂可轻启壳而授食于鹬乎?”鹬曰:“汝若不启,吾将捉汝而去,汝宁肯自启,抑将待吾而亡乎?”蚌曰:“吾宁受饥而死,弗忍食而亡也。
”鹬与蚌相持不下,适有渔者过,见之,曰:“嘻,二子何争?”鹬曰:“彼蚌闭壳,欲食我而不得,我欲食彼而不得。
”蚌曰:“我固知汝欲食我,故闭壳自守,汝终不能得我。
”渔者笑曰:“蚌虽坚,岂能胜鹬?鹬虽狡,岂能逃渔?吾今日得汝二子,皆将入吾网矣。
”鹬与蚌闻之,皆惧,曰:“吾等愚拙,不知渔者之计,今已入其掌握,命悬一线,奈何?”蚌曰:“吾辈固当共谋脱身之策,岂可坐以待毙?”鹬曰:“善。
”蚌曰:“吾虽闭壳,然壳中藏珠,珠能夜明,若以此珠献渔者,或能赎吾等之命。
”鹬曰:“善。
”于是,蚌启壳,取出夜明珠,献于渔者。
渔者喜,收珠而放鹬与蚌。
鹬与蚌相视而笑,各得其所。
后人遂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喻,谓二者相争,第三者乘机得利。
夫争者,必有损益,而智者能审时度势,避害就利,免为他人之利器也。
盖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是以君子不以利合,而以道合;不以害离,而以义离。
故能守道而不失,持义而不渝。
是以君子之争,争于道义,而不争于名利;争于仁义,而不争于权势。
是以君子之争,如风之过耳,如云之散空;如水之就下,如火之自燃。
争而不伤,争而有益。
故君子之争,使人思,使人慎,使人敬。
而小人之争,如狗之斗,如鹰之攫;如蛇之螫,如蝎之螫。
争而不止,争而有害。
故君子之争,有益于世,有益于己;小人之争,有害于世,有害于己。
夫鹬蚌之争,虽小,亦足以观矣。
吾人宜鉴古知今,慎于争,而贵于和。
争则必损,和则必利。
是以君子之争,虽小必慎,虽大必和。
慎争而和,乃为君子之道。
成语故事鹬蚌相争的故事
成语故事鹬蚌相争的故事
标题:鹬蚌相争的故事
正文:
鹬蚌相争的故事讲述了两只小动物鹬和蚌之间的争斗。
鹬和蚌在海边相遇,因为争夺一条小鱼而打起来。
在争斗中,鹬的喙啄到了蚌的肉体,蚌的壳卡住了鹬的嘴巴。
两人互不相让,最终引来了猎人。
在猎人的帮助下,鹬和蚌都被捉住了,但它们仍然争斗不休,直到它们被带到市场上出售。
这时,鹬和蚌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因为它们的争斗导致它们无法进食,而且还引来了猎人和买家的关注。
最终,它们决定和平共处,互相合作,以便在市场上更好地表现。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人们之间的争斗和竞争,告诫人们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鹬蚌相争的故事也被用作教育人们要和谐相处,不要为了小利而争斗。
拓展:
鹬蚌相争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物》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鹬和蚌在互相争斗的过程中,最终都没有得到好处,反而使自己更加疲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竞争和争斗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利益,合作共赢,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除了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的故事也被改编成了各种文艺作品,如小说、电影、动画等。
这些作品往往将鹬蚌相争的故事作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向观众传达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鹬蚌相争的故事和启示
鹬蚌相争的故事和启示《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启示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中的一个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注意外部的情况,懂得权衡得失,来化解矛盾,互相谦让。
否则,只顾与自对手争强好胜,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寓言《鹬蚌相争》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
苏代对惠文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
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
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睡来。
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
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从这则寓言我们应该认识到,有头脑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
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寓言故事《老鼠与捕鼠笼》老鼠钻进厨房里箱倒柜四处搜索,想寻找些食物充饥,可是周围空空如野,什么可吃的东西都没有,老鼠有些失望。
突然两眼一亮,它发现墙角处一个铁笼子里随风飘来一丝肉香味。
近前一看笼子里放着一块香喷喷的卤猪肉。
老鼠警惕地四处张望,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
它围着笼子左转右转前后观察,只发现一个进口,心想,这是什么玩意儿呢?终于明白了。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寓言故事1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谏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有死鹬了!’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乘此机会,坐收渔翁之利呢!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出处】欣赏评点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寓意】“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
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2渔翁把鹬和蚌带回了家,准备晚上美美的吃一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鹬蚌相争yùbang xiāng zhēng
鹬(yù):一种水鸟,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蚌: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 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鹤蚌相争hèbang xiāng zhēng,渔翁得利
鹤: 鸟类的一属,全身白色或灰色,生活在水边,吃鱼、昆虫或植物:~立。
~发(fà)。
~寿。
鹤立:形容瘦高的人站立的样子,
鹤寿延年:汉族传统寓意纹样。
鹤的年寿长,因而用为祝寿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