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九十九式太极拳

合集下载

杨式太极拳口诀

杨式太极拳口诀

杨式太极拳口诀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流派,想要学习好杨式太极拳需要花很多的时间。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杨式太极拳口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杨式太极拳口诀篇11、起势:左脚分开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手前平举,沉肩垂肘,落按在大腿两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

2、揽雀尾:撇脚抱手,向前上步(正南),弓步前棚(上体转向偏西),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正西),棚(左手附于右前臂的下方)、捋、挤、按。

3、单鞭:座腿转腰,向左平抹,向右平抹,勾手收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正东)。

4、提手上势:座腿扣脚,移动右脚,向正前方,两手相合与体前。

5、白鹤亮翅:转腰撤脚,抱手坐腿,分开两手成虚步(上手手心朝前)。

6、搂膝拗步:转腰摆手收脚(转腰撇脚时重心不做大的移动),上步弓步搂手推掌,做第二个、第三个。

7、手挥琵琶:跟步坐腿,措手合手成虚步。

8、搬拦捶:转腰撇脚握拳,上步搬拳(前脚尖外撇),上步拦掌(左手从胸前向前神探,右拳收到腰间),弓步打捶。

9、如封似闭:插手(左手从右拳下面伸出去,手心向下),屈收翻掌,弓步推按。

10、斜飞势:坐腿转身扣脚,抱手收脚,转身上步(西北),弓步分手(上手手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左手按在跨旁。

.11、肘底锤:坐腿转身扣脚,合抱收脚,摆步抹手,跟步摞手,虚步劈伸。

12、倒卷肱:撤手退步虚步推掌,撤手退步虚步推掌。

13、左右穿梭:扣脚转身,抱手,左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抹掌抱手,右前方上步,弓步架推掌。

14、左右野马分鬃:抱手收脚,左前方上步,弓步分手;正前方上步,弓步分手。

15、云手:左云收脚,右云开步,共做三次。

16、单鞭:勾手提脚,转身上步,弓步推掌。

17、高探马:跟步坐腿翻掌,虚步扑面掌(前手手心向下,手指斜向前,右手收到腹前)。

18、右蹬脚:穿手平抹,抱手收脚,蹬脚分手(方向东南),19、双峰贯耳:屈腿并手,落脚弓步贯拳(方向东南)。

20、左分脚:撇脚分手,抱手收脚,正东分脚分手。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一、起势1、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手指向下。

头部正直,目光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迈出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同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

3、两臂屈肘内收,两掌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手指向前。

二、左右野马分鬃1、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抱球,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2、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右手向后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3、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下落,掌心向下;右手向前上方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上。

4、上体左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左手向后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向左上方划弧,掌心向内;右手向左下方划弧,掌心向下。

2、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

同时,右手向上抬起,掌心向上,高于头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左脚向前半步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成左虚步。

同时,左手向前上方抬起,掌心向外,与右手相对,两臂成弧形。

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经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

同时,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2、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上体右转,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由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4、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向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五、手挥琵琶1、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进半步,脚前掌着地,成右虚步。

太极者,无极而生!刚柔并济才是真功夫!

太极者,无极而生!刚柔并济才是真功夫!

太极者,无极而生!刚柔并济才是真功夫!
太极,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格调和技艺。

太极拳以柔克刚为基本原则,强调“柔克刚,刚柔并济”,表示柔和刚
强可以和谐共处,而且可以相互转换,力量也可以从弱转变为强。

太极拳的拳法有“九十九式”,这是一种把拳法、招式、劲力运用等综合起
来的技术,具有调节身体机能,改善体质,预防疾病的功效,也是锻炼身体
力量的有效方法。

太极拳的招式以轻灵、舒缓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挥手舒卷,腾空而起”的柔和美感,可以让人放松身心,达到良好的身心健康。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广泛
的影响。

它可以让人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也可以有效地锻炼身体,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只有掌握了“柔克刚,刚柔并济”的原则,才能真正掌
握太极拳的真功夫!。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形体动作第一路1.起式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式5.白鹤亮翅6.左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左右左搂膝拗步9.手挥琵琶10.左搂膝拗步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第二路14.抱虎归山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五个)17.斜飞式18.提手上式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第三路27.云手(七次)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锤46.如风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48.抱虎归山49.斜单鞭50.左野马分鬃51.右野马分鬃52.左野马分鬃53.上步揽雀尾54.单鞭55.玉女穿梭56.上步揽雀尾57.单鞭第五路58.云手(七次)59.单鞭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倒撵猴(五次)62.斜飞式63.提手上式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背68.翻身撇身锤69.进步搬拦锤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第六路72.云手(七次)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锤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锤86.如风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108式)拳谱文字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108式)拳谱文字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架108式)拳谱⽂字详解动作⽰范周宁(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说明:此拳谱是以起势和收势都⾯向正南为参照,如果起势站在不同的⽅向,此⽂中的⽅向作相应调整。

第⼀节1、起势。

⾯向正南,双脚与肩齐站⽴。

双⼿掌⼼向上慢慢托起⾄眼前,翻掌朝南,肘部下垂,⾝体微曲。

2、揽雀尾。

双脚不动,转腰,⾯朝东,双⼿随眼光转向东。

腰再转向南,双⼿呈抱球势,左脚抬起,脚尖着地,向东南30度迈⼀步,双⼿左捧,蹬右腿,重⼼到左腿,成⼸步推掌。

调整左脚尖朝西,⾝体转向西,双⼿平移向西北右推,重⼼移到右腿。

⾝体回收,⾯朝西,起右腿,左抱球,上步⾝不动,右捧势,重⼼移到右腿,蹬腿穿掌,左掌在前。

翻右掌向内,左掌回收捋,⾝体先后坐,重⼼移到左腿,左⼿做挤右⼿状,⼸腿挤,重⼼移到右腿,双⼿撒开向西往前按,往下按,绕过头顶再向前(西)按。

3、单鞭。

左脚靠近右脚,左脚尖朝南,从西经南往东转腰,左掌在⾯部前⽅,右右⼿伸直,右脚向后退半步,⾯朝东,钩右⼿提左膝,左腿向前⼸步,右钩⼿朝南,左推掌朝东,重⼼在左腿。

4、提⼿上势。

⾝体前(东)倾,双⼿向东按,调整右脚尖朝南,起⾝回头看南,双⼿举起,调整双脚⾝体朝南,双⼿放下⾄左腰,提⼿上势,起右腿,双⼿向右举起,右⼿过头顶,右脚向西南⽅落地,双⼿掌⼼向外(西南)。

5、海底捞⽉。

⾝体朝南前倾下俯,双⼿朝左右展开,起⾝,⾯朝西南,左⼿起右⼿放下,起右腿,右脚跟着地,回⾝肘,右⼿收回,肘向外,右掌从左腋下插,重⼼移到左腿。

6、⽩鹤亮翅。

转动⾝体⾯朝东,⾝体后坐,抬左腿,右⼿举过头顶,左⼿放下,呈⽩鹤亮翅状。

7、左搂膝拗步。

左脚尖点地,⾯转向南,左⼿向后(西)搂,右⼿向前(东)翻掌,作砍⼀⼑状。

⾝体再转向南,左⼿抬起伸直按顺时针绕到右侧腰后再放下绕到⾝体左侧下按,同时⾝体再由南转向东,左脚抬起后着地,重⼼放在左腿,推右掌,成⼸步。

8、⼿挥琵琶。

起⾝,起右腿向前(东)踢,右⼿向前伸直,右腿后退落在⾝后,⾝体后坐,重⼼移到右腿,抬左腿,双⼿由前伸回收做抱球状,从下往上⾄胸前,左脚着地,双⼿向上前⽅举起后再放下。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 太极拳谱图文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 太极拳谱图文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太极拳谱图文详解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 43、 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 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杨式太极拳传承考略(上)

杨式太极拳传承考略(上)

杨式太极拳传承考略(上)杨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由清代奇人杨福魁(露蝉,1799--1872)学得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后创立。

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由于其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24式、48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

始祖杨露蝉王兰亭据传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正式收徒有二人,一是王兰亭,一是富周。

王兰亭有“杨露禅大弟子”之称,代师传艺,传于师弟李瑞东及周玉祥。

后王兰亭与李瑞东等人因与杨班侯反目,创编了“太极五行捶”。

李瑞东天津武术家,创编天地人三盘拳,始称“武当悟修金蟾派太极功”或“武清派太极”(李瑞东为河北武清人),今俗称“李派太极拳”,号为“包括动静两盘的拳功整体,是动静兼炼、性命双修、丹武混一的修道合真之法”。

周玉祥保持了王兰亭的原传,为纪念王兰亭遁入深山道门,改名为“王道人太极拳六十四式”传吴锦园,吴锦园迁台后传叶金山,叶金山设宗岳门,人称王府皇家太极拳。

富周——富英——萧功卓,得其真谛者有翟英波、冉国颜等人。

翟英波又传李正等人。

传至今有所谓杨式府内派太极拳(老架108式)。

全佑吴式太极创始人。

纪子修(1845~1922)。

岳氏散手名家,从杨露禅学太极十三式,将太极拳之绵柔与岳氏散手之刚整汇为一体,刚柔并济。

又列为吴全佑传人。

又传拜宋书铭为师。

又精于形意、八卦等技。

惟有几名弟子传其拳术,如陈泮岭、张达泉等辈。

陈泮岭(1891~1967)武术教育家。

字俊峰。

河南人。

从李存义、纪德、许禹生等学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和岳氏连拳等。

在台湾影响很大。

张达泉-- 缪福度--张守仁此今谓杨式方架太极拳传承118式。

杨凤侯—李景林—姜容樵—沙国政。

教莲堂得其要。

沙国政传给了河北大城县的李云祥、儿子沙骏杰、另一位得意门生康戈武,经整理复原,号沙式太极拳81式。

杨兆林杨凤侯之子。

各式太极拳动作名称和要点分解

各式太极拳动作名称和要点分解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01、起势02、左右野马分鬃03、白鹤亮翅04、左右搂膝拗步05、手挥琵琶06、左右倒卷肱07、左揽雀尾08、右揽雀尾0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背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三十二式太极拳名称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左琵琶势,5进步搬拦捶,6如封似闭,7左右搂膝拗步,8右单鞭,9右云手,10野马分鬃,11海底针,12闪通背,13右揽雀尾,14转体撇身捶,15捋挤式,16右拍脚,17左分脚,18右蹬脚,19进步栽捶,20左右穿梭,21肘底捶,22倒卷肱,23右下势,24金鸡独立,25左下势,26上步七星,27退步跨虎,28转身摆莲,29弯弓射虎,30左揽雀尾,31十字手,32收势45式吴氏:1起势,2右揽雀尾,3左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上步搬拦捶,9如封似闭,10十字手,11左揽雀尾,12右单鞭,13右下势,14金鸡独立,15左右倒卷肱,16右海底针,17左闪通背,18撇身捶,19肘底捶,20左右野马分鬃,21玉女穿梭,22云手,23右高探马,24右分脚,25左分脚,26退步打虎,27右蹬脚,28、双峰贯耳,29斜飞式,30右迎面掌,31十字拍脚,32搂膝左栽捶,33左海底针,34右闪通背,35云手,36左高探马,37回身指裆捶,38左下势,39上步七星,40退步跨虎,41左迎面掌,42转身摆莲,43弯弓射虎,44退步搬拦捶,45收势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01: 起势02:右揽雀尾03:左单边04:提手05:白鹤亮翅06:搂膝拗步07:撇身捶08:捋挤式09:进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11:开合手12:右单鞭13:肘底捶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16:右左蹬脚17:掩手肱捶18:野马分鬃19:云手20:独立打虎21:右分脚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24:转身拍脚25:进步栽捶26:斜飞式27:单鞭下势28:金鸡独立29:退步穿掌30:虚步压掌31:独立托掌32:马步靠33:转身大捋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势36: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虎38:转身摆莲39:弯弓射虎40:左揽雀尾41:十字手42:收势83式太极拳动作名称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金刚捣礁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第二金刚捣礁第七式白鹤亮翅第八式斜行拗步第九式初收第十式前蹚拗步第十一式第二斜行拗步第十二式再收第十三式前蹚拗步第十四式掩手肱捶第十五式第三金刚捣礁第十六式披身捶第十七式背折靠第十八式青龙出水第十九式双推手第二十式三换掌第二十一式肘底捶第二十二式倒卷肱第二十三式退步压肘第二十四式中盘第二十五式白鹤亮翅第二十六式斜行拗步第二十七式闪通背第二十八式掩手肱捶第二十九式六封四闭第三十式单鞭第三十一式运手第三十二式高探马第三十三式右擦脚第三十四式左擦脚第三十五式蹬一根第三十六式前蹚拗步第三十七式击地捶第三十八式翻身二起脚第三十九式兽头势第四十式旋风脚第四十一式蹬一根第四十二式掩手肱捶第四十三式小擒打第四十四式抱头推山第四十五式三换掌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闭第四十七式单鞭第四十八式前招第四十九式后招第五十式野马分鬃第五十一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二式单鞭第五十三式双震脚第五十四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五式懒扎衣第五十六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七式单鞭第五十八式运手第五十九式摆脚跌叉第六十式左右金鸡独立第六十一式倒卷肱第六十二式退步压肘第六十三式中盘第六十四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五式斜行拗步第六十六式闪通背第六十七式掩手肱捶第六十八式六封四闭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运手第七十一式高探马第七十二式十字摆莲第七十三式指裆捶第七十四式白猿献果第七十五式六封四闭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雀地龙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双摆莲第八十一式当头炮第八十二式金刚捣碓第八十三式收势103式太极拳动作名称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式第六式白鹤晾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搂膝拗步第十式右搂膝拗步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手挥琵琶第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十四式进步搬拦锤第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十六式十字手第十七式抱虎归山(含“斜揽雀尾”)第十八式肘底看锤第十九式右倒撵猴第二十式左倒撵猴第二十一式右倒撵猴第二十二式斜飞势第二十三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四式白鹤晾翅第二十五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六式海底针第二十七式扇通臂第二十八式转身撇身锤第二十九式进步搬拦锤第三十式上步揽雀尾第三十一式单鞭第三十二式左右云手一第三十三式左右云手二第三十四式左右云手三第三十五式单鞭第三十六式高探马第三十七式右分脚第三十八式左分脚第三十九式转身左蹬脚第四十式左搂膝拗步第四十一式右搂膝拗步第四十二式进步栽锤第四十三式转身撇身锤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锤第四十五式右蹬脚第四十六式左打虎式第四十七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八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九式双峰贯耳第五十式左蹬脚第五十一式转身右蹬脚第五十二式进步搬拦锤第五十三式如封似闭第五十四式十字手第五十五式抱虎归山第五十六式斜单鞭第五十七式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八式左野马分鬃第五十九式右野马分鬃第六十式揽雀尾第六十一式单鞭第六十二式玉女穿梭一二三四第六十三式揽雀尾第六十四式单鞭第六十五式左右云手一第六十六式左右云手二第六十七式左右云手三第六十八式单鞭第六十九式下势第七十式右金鸡独立第七十一式左金鸡独立第七十二式右倒撵猴第七十三式左倒撵猴第七十四式右倒撵猴第七十五式斜飞势第七十六式提手上势第七十七式白鹤晾翅第七十八式左搂膝拗步第七十九式海底针第八十式扇通臂第八十一式白蛇吐信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锤第八十三式上步揽雀尾第八十四式单鞭第八十五式左右云手一第八十六式左右云手二第八十七式左右云手三第八十八式单鞭第八十九式高探马穿掌第九十式十字腿第九十一式进步指裆锤第九十二式上步揽雀尾第九十三式单鞭第九十四式下势第九十五式上步七星第九十六式退步跨虎第九十七式转身摆莲第九十八式弯弓射虎第九十九式进步搬拦锤第一百式如封似闭第一百零一式十字手第一百零二式收势第一百零三式还原第一式预备势“面向正南”要点:两脚分开直向前方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手指朝下,目视前方,全身放松。

《杨式太极拳述真》(修订本)汪永泉

《杨式太极拳述真》(修订本)汪永泉

《杨式太极拳述真》(修订本)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述真》(修订本)汪永泉讲授魏树人齐一整理第一章杨式太极拳的要领第一节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总则杨式太极拳术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

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

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

内气往下松沉时,必须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着力,小腹须始终松软地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气沉丹田”是指内气在意念的导弓}下连续不断地徐徐向下、向丹田处沉降,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鼓荡气息去冲压丹田。

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要做到松而不懈。

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衡。

练拳时,上身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

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

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动作稳重,自己不失重心,而且不易被人牵动。

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

无论是练拳和揉手都不能紧张和用力。

当然,稳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要努力保持平衡稳定,并使姿势与内气的运用得心应手,这样才有益于养生和技击。

慢,就是运身缓慢。

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而畅通无阻。

随着动作的节奏,有规律地调节呼吸。

同时,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

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

显然,这并不是说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地控制练拳的速度。

条件发生变化,就应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

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致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

杨式太极拳103式口诀分解

杨式太极拳103式口诀分解

杨式太极拳103式口诀分解一、预备式:面向正南:1重心右移,提起左腿向左侧迈步一肩宽;2左脚着地,身体站双脚中,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心朝内,眼视前方。

二、起势:转两臂使两掌心向后;起两臂肩宽肩平,沉肩坠肘按下两掌在腹前。

三、揽雀尾:左棚:1重心左移、打开右脚45度;2重心右移,屈膝下蹲抱起两掌,提起左脚向前方迈弓步步伐;3重心左移身体右转,棚起左臂,捋下右臂在腹前。

右棚:1重心右移,扣回左脚45度;2重心左移,抬起右脚后跟,抱起两掌;3提起右腿迈弓步步伐;4重心右移棚起右臂,捋回左臂在胸前。

捋:1腰带两臂转45度翻两掌,西北方向;2重心左移捋回两臂,腰前西南方向。

挤:1转身左手搭在右臂手腕内大约一寸处;2重心右移挤出两臂。

按:1左手从右手虎口分开两臂,肩宽肩平;2重心后移拉回两臂,在胸前坐起掌来;3重心右移按出两掌。

四、单鞭:1重心后移两手逐渐放平;2扩胸棚腕;3扣右脚135度东南方向;4重心右移左脚尖转,身体转向东北方向;5棚起右腕带左腕转向西南方向;6右手勾起吊勾手,左手坐起掌来;7提起左脚迈弓步步伐,转身坐起左掌,重心左移推出左掌。

五、提手上势:1重心右移,扣回左脚45度;2重心左移,右脚尖挨地,松开吊钩手棚起两臂;3提起右脚迈虚步步伐,脚后跟着地,合起两掌。

正南方向。

六、白鹤晾翅:1翻两掌,捋下两臂在左跨旁;2提起右脚原地到脚,脚尖东南方向,抱起两掌;3重心右移,上下拉开两臂,同时左脚迈虚步步伐,脚尖挨地。

七、左搂膝拗步:1右手内旋肘向下垂;2右手向下滑弧在右侧坐掌,同时左手摆在右侧按下掌来;3提起左腿迈弓步步伐;4左弓步同时左手搂膝,右手推掌。

八、手挥琵琶:1重心前移,右脚上半步脚尖东南方向,右手腕略微下垂;2重心右移,压下右掌,挑起左掌,同时左脚放虚步步伐,脚后跟着地。

九、左搂膝拗步:1右手外旋滑弧在右侧做起掌来。

左手内旋在右侧按掌;2提起左脚迈弓步步伐,左弓步同时左手搂膝,右手推掌。

杨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杨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杨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第1式:预备势第29式:进步搬拦捶第2式:起势第30式:上步揽雀尾第3式:揽雀尾第31式:单鞭第4式:单鞭第32式:左右云手(之一)第5式:提手上势第33式:左右云手(之二)第6式:白鹤晾翅第34式:左右云手(之三)第7式:左搂膝拗步第35式:单鞭第8式:手挥琵琶第36式:高探马第9式:左搂膝拗步第37式:右分脚第10式:右搂膝拗步第38式:左分脚第11式:左搂膝拗步第39式:转身左蹬脚第12式:手挥琵琶第40式:左搂膝拗步第13式:左搂膝拗步第41式:右搂膝拗步第14式:进步搬拦捶第42式:进步栽捶第15式:如封似闭第43式:转身撇身捶第16式:十字手第44式:进步搬拦捶第17式:抱虎归山第45式:右蹬脚第18式:肘底看捶第46式:左打虎势第19式:右倒撵猴第47式:右打虎势第20式:左倒撵猴第48式:回身右蹬脚第21式:右倒撵猴第49式:双峰贯耳第22式:斜飞势第50式:左蹬脚第23式:提手上势第51式:转身右蹬脚第24式:白鹤晾翅第52式:进步搬拦捶第25式:左搂膝拗步第53式:如封似闭第26式:海底针第54式:十字手第27式:扇通臂第55式:抱虎归山第28式:转身撇身捶第56式:斜单鞭第57式:右野马分鬃第87式:左右云手(之三)第58式:左野马分鬃第88式:单鞭第59式:右野马分鬃第89式:高探马穿掌第60式:揽雀尾第90式:十字腿第61式:单鞭第91式:进步指裆捶第62式:玉女穿梭第92式:上步揽雀尾第63式:揽雀尾第93式:单鞭第64式:单鞭第94式:下势第65式:左右云手(之一)第95式:上步七星第66式:左右云手(之二)第96式:退步跨虎第67式:左右云手(之三)第97式:转身摆莲第68式:单鞭第98式:弯弓射虎第69式:下势第99式:进步搬拦捶第70式:右金鸡独立第100式:如封似闭第71式:左金鸡独立第101式:十字手第72式:右倒撵猴第102式:收势第73式:左倒撵猴第103式:还原第74式:右倒撵猴第75式:斜飞势第76 式:提手上势第77式:白鹤晾翅第78式:左搂膝拗步第79式:海底针第80式:扇通臂第81式:转身白蛇吐信第82式:进步搬拦捶第83式:上步揽雀尾第84式:单鞭第85式:左右云手(之一)第86式:左右云手(之二)杨氏太极拳表演比赛、比赛套路名称顺序预备势1. 起势28. 倒撵猴2. 揽雀尾29. 斜飞势3. 单鞭30. 提手上势4. 云手(三个)31. 白鹤晾翅5. 单鞭32. 左搂膝拗步6. 高探马33. 海底针7. 右分脚34. 扇通臂8. 左分脚35. 转身白蛇吐信9. 转身左蹬脚36. 进步栽捶10. 左搂膝拗步37.野马分鬃11. 手挥琵琶38. 玉女穿梭12. 高探马穿掌39. 揽雀尾13. 转身十字腿40. 单鞭14. 左打虎41. 下势15. 右打虎42. 上步七星16. 回身右蹬脚43. 退步跨虎17. 双峰贯耳44. 转身摆莲18. 左蹬脚45. 弯弓射虎19. 转身撇身捶46. 进步搬拦捶20. 进步指裆捶47. 如封似闭21. 如封似闭48. 十字手22. 十字手49. 收势23. 抱虎归山还原24. 斜单鞭25. 肘底捶26. 左金鸡独立27. 右金鸡独立杨氏太极剑剑式名称顺序第1式:预备势第29式:勒马势57. 玉女穿梭第2式:起势第30式:指南针58. 白虎搅尾第3式:三环套月第31式:左迎风掸尘59. 虎抱头第4式:魁星势第32式:右迎风掸尘60. 鱼跳龙门第5式:燕子抄水第33式:左迎风掸尘61. 左乌龙搅柱第6式:右边拦扫第34式:顺水推舟62. 右乌龙搅柱第7式:左边拦扫第35式:流星赶月63. 左乌龙搅柱第8式:小魁星第36式:天马飞报64. 朝天一柱香第9式:燕子入巢第37式:挑帘势65. 风扫梅花第10式:灵猫捕鼠第38式:左车轮66. 牙笏势第11式:凤凰抬头第39式:右车轮67. 抱剑归原第12式:黄蜂入洞第40式:燕子衔泥第13式:凤凰右展翅第41式:大鹏展翅第14式:小魁星第42式:海底捞月第15式:凤凰左展翅第43式:哪吒探海第16式:等鱼势第44式:犀牛望月第17式:右龙行势第45式:射雁势第18式:左龙行势第46式:青龙现爪第19式:右龙行势第47式:凤凰双展翅第20式:怀中抱月第48式:左跨拦第21式:宿鸟投林第49式:右跨拦第22式:乌龙摆尾第50式:射雁势第23式:青龙出水第51式:白猿献果第24式:风卷荷叶第52式:右落花势第25式:左狮子摇头第53式:左落花势第26式:右狮子摇头第54式:右落花势第27式:虎抱头第55式:左落花势第28式:野马跳涧第56式:右落花势七星跨虎交刀势, 腾挪闪展决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亮翅五行掌,风卷荷花叶里藏,玉女穿梭八方势,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水推舟鞭作篙,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卞和携石凤还巢。

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六段单练套路分解教学

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六段单练套路分解教学

段位制杨式太极拳六段单练套路分解教学1:单鞭起势 2:右进步搬拦捶3:左进步搬拦捶 4:右云手5:左云手 6:左搂膝拗步7:撇身捶 8:左倒撵猴9:海底针 10:闪通背11:打虎势 12:高探马13:肘底捶 14:右倒撵猴15:退步跨虎 16:退步双穿左按掌17:退步双穿右按掌 18:右分脚19:转身左分脚 20:转身右蹬脚21:手挥琵琶 22:右野马分鬃23:海底针 24:白蛇吐信25:抱虎归山 26:斜飞势27:左野马分鬃 28:左指裆捶29:右金鸡独立 30:十字手收势分解教学上左脚,右脚并步,行抱拳礼,再退回来。

一:单鞭起势方向:正东1:左脚开步,脚尖点起步落2:两臂上提与肩同宽,与肩同高3:两手下按,下落至腹前稍向两侧分开之后稍左带,此时屈膝4:重心移至左腿,左手手心朝里走上弧向左云,右手走下弧也向左带,两手都云至左斜方向时,提右腿,向右斜前方上步,腿跟着地。

5:重心移至右腿,两手上动不停,云手至右侧,右手勾手,左掌搭于右腕侧,同时收左脚6:转身,出左脚,左手摆掌,由右向左弧形堋出,正东方向,立掌,力在掌外沿。

同时左腿弓,右脚蹬碾,成左弓步,单鞭式。

二:右进步搬拦捶方向:正东1:左脚尖外摆2:身体稍左转,提右腿上步,同时右手变拳,由左臂内搬出,右脚跟落地时,右拳搬砸,3:重心移到右腿,踏实之后,左掌前推,右拳后拉至腰间,身体稍右转,提左脚至右脚内侧4:出左脚,要脚跟先着地,再弓步冲拳,此时左弓步,左掌立于右拳侧。

三:左进步搬拦捶方向:正东1:左脚尖稍外摆,重心还是左腿上2:右拳变掌,稍后带,左手变拳,带至腰间3:上右脚成右弓步冲拳,同时右掌收于左臂内侧。

四:右云手1:重心后移至左腿,右脚内扣2:右拳变掌,向左画弧,走上弧。

右掌稍上带,然后由右向左走下弧,同24云手式。

身体面北3:两手云手至左侧时,收提右脚活步,4:右脚横向正南落脚开步,脚尖外摆,身体右转。

踏实之后,向右云手五:左云手1:两手云至右侧身体转向南时,提左腿,正东开步,2:落左脚,两手上动不停,继续向左云六:左搂膝拗步方向:正东1:上右脚踏实,脚尖外摆,踏实,两手继续平云2:左掌搂手,右手走下弧右带3:右手摆掌,左手搂到右侧,提左腿,前落之后,屈右臂遮耳,左按掌4:做左弓步搂推七:撇身捶方向:正东1:重心后移,退左脚2:右手立圆绕拳至腹前,左掌由下到上拦回3:后落左脚,右脚虚步,全脚掌着地,右拳撇打砸拳,左掌按于左腰前4:左脚上步,左弓步推左掌,右拳收于腰间八:左倒撵猴方向:正东1:重心后移,右拳打开变掌,向右后打开2:左脚后退步,右脚尖碾转,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前推左手后捋于腰间。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拳经》是从当时中国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选出优秀的拳技而编写成的,此书并非只登载一个门派的拳法。

因此,陈家拳法与《拳经》相同,证明陈家是从《拳经》吸取的。

第二个根据是:陈王廷在陈家沟还留有一首长短诗,诗中还提到了造拳的事。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

蒙恩赐,枉徒然。

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另外,《陈氏家谱》记载:“九世陈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

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寇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

”这段记载,太极拳以十三式(五行八卦)为主,用的是道家的想法如“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等,不是戚继光《拳经》中的拳法的那一套少林拳思维。

杨露禅传下来的拳架如杨氏、吴氏都很没有陈氏经典招式如金刚捣碓、懒扎衣,反而赵堡太极的招式还有陈氏拳的影子。

和赵堡太极沾点边的有从陈清平那儿学了三个月的武禹襄传下的武氏太极,虽说多数从杨露禅那里学到,但招式名字变陈氏拳了。

然而杨氏、吴氏和武氏都没有缠丝劲,也没有丹田内转的功法。

可见和陈氏拳不是同类的拳种。

因此单凭《拳经》和一首长短诗就判定陈王廷创始太极拳真的太武断了。

何况《陈氏家谱》和长短诗中并没提到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传人[编辑]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编辑]∙传统拳套有三路:大架、长拳、中架、及小架(亦称用架和快架)。

∙杨澄甫虽然只公开传授大架,但曾传一路“太极长拳”与陈微明[2]。

此拳单招与大架极为相像,但一些招名有别,亦多出一些大架所无之招式。

∙杨家支派王兰亭王府皇家太极拳的太极拳架,为杨氏太极六十四式老架。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特点一,虚实。

《太极拳经》云:“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这就是说太极拳也就是虚实,明白虚实就明白了太极拳。

不分虚实的太极拳不能练出技击的功夫。

二,活步。

此趟太极拳每一动势均意念深远,其理在于一进一退隐于身法之中,其步随身必动,永无双重之病。

当今太极拳众说纷纭克服双重,有的甚至终身未悟双重之病,其根本在于未得以真传。

三,腿蹬平动。

其每一动作全部是由支撑全身的腿完成的,也就是全身放松而根在脚,运动也就是发劲全部靠腿,单凭一腿蹬完成所有发劲过程。

四,一动全动,一静必静。

其整套108式皆无丝毫牵强,如波涛之动,又如山峦之静,节奏分明又一气呵成。

五,源于阴阳理论,符合生理规律。

《太极拳经》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也就是阴阳理论始终解释着拳理,拳始终根于阴阳论。

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拳。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式第六式白鹤晾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搂膝拗步第十式右搂膝拗步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手挥琵琶第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十四式进步搬拦锤第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十六式十字手第十七式抱虎归山(含“斜揽雀尾”) 第十八式肘底看锤第十九式右倒撵猴第二十式左倒撵猴第二十一式右倒撵猴第二十二式斜飞势第二十三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四式白鹤晾翅第二十五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六式海底针第二十七式扇通臂第二十九式进步搬拦锤第三十式上步揽雀尾第三十一式单鞭第三十二式左右云手一第三十三式左右云手二第三十四式左右云手三第三十五式单鞭第三十六式高探马第三十七式右分脚第三十八式左分脚第三十九式转身左蹬脚第四十式左搂膝拗步第四十一式右搂膝拗步第四十二式进步栽锤第四十三式转身撇身锤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锤第四十五式右蹬脚第四十六式左打虎式第四十七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八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九式双峰贯耳第五十式左蹬脚第五十一式转身右蹬脚第五十三式如封似闭第五十四式十字手第五十五式抱虎归山第五十六式斜单鞭第五十七式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八式左野马分鬃第五十九式右野马分鬃第六十式揽雀尾第六十一式单鞭第六十二式玉女穿梭一二三四第六十三式揽雀尾第六十四式单鞭第六十五式左右云手一第六十六式左右云手二第六十七式左右云手三第六十八式单鞭第六十九式下势第七十式右金鸡独立第七十一式左金鸡独立第七十二式右倒撵猴第七十三式左倒撵猴第七十四式右倒撵猴第七十五式斜飞势第七十六式提手上势第七十七式白鹤晾翅第七十八式左搂膝拗步第七十九式海底针第八十式扇通臂第八十一式白蛇吐信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锤第八十三式上步揽雀尾第八十四式单鞭第八十五式左右云手一第八十六式左右云手二第八十七式左右云手三第八十八式单鞭第八十九式高探马穿掌第九十式十字腿第九十一式进步指裆锤第九十二式上步揽雀尾第九十三式单鞭第九十四式下势第九十五式上步七星第九十六式退步跨虎第九十七式转身摆莲第九十八式弯弓射虎第九十九式进步搬拦锤第一百式如封似闭第一百零一式十字手第一百零二式收势第一百零三式还原。

杨式85式拳谱口诀

杨式85式拳谱口诀

杨式85式拳谱口诀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五大家之一,杨氏太极拳的85式拳谱口诀如下:起势式:一、起势合太极二、分清阴阳两虚实三、上下相随四、左右相合五、内外相合六、阴阳交错七、柔中有力八、心静神宁右拳势:九、右脚迈出,左脚跟起十、正身分腿十一、右拳推掌十二、收势还原左拳势:十三、左脚迈出,右脚跟起十四、正身分腿十五、左拳推掌十六、收势还原单鞭势:十七、右拳势下落十八、右拳收于右肋十九、左手托天理三焦二十、右足迈步收势提手上势:二十一、左足迈出二十二、右手提起二十三、左手托天理三焦二十四、左手推掌白鹤亮翅势:二十五、左脚转身二十六、右手劈开二十七、左手收于左肋二十八、右手收于右肋单鞭势:二十九、右手势下落三十、右手收于右肋三十一、左手托天理三焦三十二、右足迈步收势斜单鞭势:三十三、左足迈出三十四、右手斜劈三十五、左手落于左肋三十六、右手半圆劈开云手势:三十七、左脚迈出三十八、左右云手三十九、右脚跟步四十、左右云手转身搬拦捶势:四十一、右足跟起,左足跨出四十二、左手顺势翻掌四十三、右手反握四十四、转身搬拦捶四十五、右足跟步如封似闭势:四十六、左脚迈出四十七、左右云手四十八、右脚迈步四十九、如封似闭五十、右足迈步十字手势:五十一、左脚迈出,右脚跟起五十二、右手上举五十三、左手下按五十四、左右合抱五十五、右脚跟步拦步托掌势:五十六、左脚跨出五十七、右手反握,左手上抬五十八、左右托掌五十九、右脚跟步倒卷肱势:六十、左脚迈出,右脚跟起六十一、左手翻掌,右手顺势下压六十二、右手半圆,翻掌向前六十三、左手翻掌上提六十四、右手插腰拦雀尾势:六十五、左脚迈出,右脚跟起六十六、右手推出,左手提起六十七、右手收回,左手按下六十八、左右托掌单鞭势:六十九、右脚跟步,右手势下落七十、右手收于右肋七十一、左手托天理三焦七十二、右足迈步收势如封似闭势:七十三、左脚迈出,右脚跟起七十四、左右云手七十五、右脚迈步七十六、如封似闭七十七、右足迈步十字手势:七十八、左脚迈出,右脚跟起七十九、右手上举八十、左手下按八十一、左右合抱八十二、右脚跟步结束式:八十三、左脚迈出,右脚跟起八十四、右手势下落八十五、还原收势以上就是杨式85式太极拳的口诀,通过反复练习,太极拳爱好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精髓,达到身心健康和养生的目的。

传统杨氏108(85式)式太极拳拳谱

传统杨氏108(85式)式太极拳拳谱

传统杨氏108(85式)式太极拳拳谱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杨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

她是杨氏太极拳奠基人杨福魁所创。

杨福魁字露蝉(1797--1872) 河北永年县人。

年少从师陈长兴受业列入门墙。

约1850年返回永年县以授拳为生。

传其子杨班候(1837--1892),杨健侯(1839--1917)。

杨键侯又传其子兆熊(少侯),兆元,兆清(澄甫)。

经过杨氏祖孙三代人的努力,在陈长兴的太极拳基础上逐渐演变为杨氏太极拳。

杨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幼承家学,历经数十年寒暑苦功终于成为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成为杨氏太极拳(大架)的创始人。

杨澄甫从学者众,其著名弟子有崔毅士、阎月川、牛春明、李雅轩、傅钟文、董英杰、郑曼青等。

杨氏太极拳源远流长传四方。

自杨露蝉传入北京后长胜不衰。

杨氏太极拳继承之士不负太极名家之美称。

世传一套108式或后来衍生出来的传统88式、85式和83式养生拳架。

在杨氏子弟内部传承却另有一套体系,这个内传太极拳体系有三套拳,第一套108式、第二套加(家)手、第三套小快式。

这三套拳的风格各异,招式、手法变化颇多,动作新颖别致,内容极为丰富。

三套拳架,层层进阶,各练一层功效。

此篇经由杏坛风整理,图文均来自网络,所有内容均参照原本,以供同好共学,同谋进步,以发扬杨式太极拳,实现老宗师“付诸梨生,以全于世”的初心。

本文旨在公益分享,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杨氏太极拳九诀全解(三)十三字用功诀

杨氏太极拳九诀全解(三)十三字用功诀

杨氏太极拳九诀全解(三)十三字用功诀杨氏太极拳九诀全解(三)十三字用功诀转贴三、十三字用功诀逢手遇掤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

闭掤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

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履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

遇机得实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

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

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

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注释:第一句,在推手时,如遇对方的掤式很严密,两肩腋下的弹簧性知觉很灵敏,随动的功夫也很严密的情况,就只有采用人(入)手的方法,叫对方不得还手为是,如只用粘沾不离(听劲)不易得势。

第二句,和对方相接,如遇对方掤式不易攻入,就要采挒的手法,如果已经被我抓捋住,我急向右带或者趁机进用其他手法,因为迟则变,疑则慢,都容易被对方乘机攻入。

第三句,四正就是四个正方,四隅就是四个斜角。

在和对方交手当中,我一面要主动地把持着四个正方,一面要寻找对方的四个斜角,为的是转移对方的正方,先破他的中心动,假如对方守住了他的四正,我就设法变动自己的正方,来找对方的四隅进击。

总起来说,就是用我的正面来袭击对方的侧面,所以叫做“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

是说明先发制人的方式,不是以静待动的方式。

如果对方距我太远,当然可以以静待动,假若已经临近,或是偶然接上手的时候,即应先发制人。

第四句,在太极拳中,履和挤归为一法,因为有履必有挤,如将对方的掤式履开,即可以趋势使用挤法进攻。

肘靠是说明用肘肩胯来靠击对方时,必须进攻在对方的足跟之前,如在对方的左侧,就进右脚;如果在对方的右侧,就进左脚。

第五句,此可说明和对方攻守之间,对于进退要相机运用,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必须进退有法。

怎样才是进呢?进是进身、进步、进手,是先发制人,而不被对方所制的方式;退是闪展腾、挪,要看对方的来势灵活转变,是取守的方式,走(主)要做到展转变化。

第六句,“周身实力意中定”是说明全身竖力发击(出)的方法。

全身大部分可分三节:脚跟是根节,腰胯是中节,头颈是梢节,此三节是发周身实力的重点。

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103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103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103式拳谱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103式是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铎先生在85式基础上修定的,杨式太极拳温文而雅、落落大方、动作舒展、劲在内含、形象优美、潇洒自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东方芭蕾之称。

第一式预备势“面向正南”要点:两脚分开直向前方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手指朝下,目视前方,全身放松。

第二式起势“定式时面向正南”要点:①两臂内旋翻动,使手背向前,仍置两胯旁,保持与肩同宽,由下向前往上徐徐提起至略与肩平,掌心向下,手指朝前。

②两肘微屈,两腕微坐,徐徐由上而下放至两胯前,掌心向下,手指朝前。

第三式揽雀尾“定式时面向正西”左棚要点“定式时面向正西”①重心微向左移,以腰带动向右转体,与此同时右脚掌微离地面,向外撇出45度“右脚尖指向西南方向”,两臂微向里屈,掌心侧向下。

②右腿向右脚尖方向屈膝下蹲,重心坐右腿。

左腿自然弯曲,脚跟轻提变虚步。

同时右臂由下向上往外向身前屈,右掌置胸腹之间,掌心向下。

左臂微抬由下向里屈,逐渐翻臂使掌心侧向上,置于腹部前方,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臂成合状。

③左腿向正前方伸出,先使脚跟着地,脚掌虚悬。

④重心移向左腿,右腿向前蹬出,使左腿成弓步。

同时左臂由下向上棚起,其臂略与肩平,掌心侧向内,手指略高于肘部。

右臂由上向下置于右胯前,掌心向下。

面向正西,两眼向前平视。

第三式揽雀尾“定式时面向正西”右棚要点“定式时面向正西”①重心微向后,以腰带动左脚里扣45度。

②仍以腰带动,由右向左转体至左侧45度,同时逐渐把重心移至左腿,使右腿转变为虚步,脚跟微离地面,右臂同时由右向左随腰转动,经过前方屈至左臂下方、腹部前方,掌心侧向上。

左臂肘向下屈,臂向里合,置左侧45度处,掌心侧向下。

左臂在上,右臂在下,两臂相合成合状。

③左腿坐实后,右腿向正前方蹬出,先使脚跟着地,脚掌虚悬,然后逐渐屈膝转变为右弓步。

右臂同时由左向前往上棚起,至胸前,掌心略向里,肘略坠,指尖略高于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九十九式太极拳
1、顶天立地
2、气贯长虹
3、金蝉脱壳
4、神龙出洞
5、仙道披纱
6、狮子摇头
7、菩萨更衣
8、春蟹兴舞
9、二郎担山10、湘子提篮11、抽梁换柱12、白鹤亮翅13、右夺琵琶14、珍珠倒卷15、左夺琵琶16、上山推虎17、鹤蚌相争18、下山推虎19、顺手牵羊20、螳螂捕蝉21、太公钓鱼22、金猴攀枝23、蜻蜓点水24、金鸡独立25、玉女穿梭26、天女散花27、侠女习武28、惠女搓衣29、神女开锁30、风卷梅花31、野马分鬃32、伯乐高探33、麒麟吐舌34、孔雀抖翎35、釜底抽薪36、饿虎扑食37、白猿献果38、迎风摆柳39、引狼入室40、关门打狗41、狸猫扑鼠42、叶底藏花43、捷足先登44、双碟戏蕊45、苏秦背剑46、巧打群虎47、切金断玉48、喜鹊登梅49、流星赶月50、智拦雀尾51、海底捞月52、美人照镜53、瞻前顾后54、童子拜佛55、黑狗抓裆56、炮打惊雷57、青龙现抓58、关公捋须59、雏鹰起飞60、半山伏虎61、乌龙盘柱62、隔山打牛63、海底捞针64、就地拔葱65孤雁出群66、禹王锁蛟67、嫦娥奔月68、铜锤三贯69、鱼跃龙门70、金刚捣兑71、明枪暗箭72、移山填海73、旱地行舟74、仙鹤神爪75、凤凰点头76、怪蟒翻身77、哪吒闹海78、双峰贯耳79、铁树开花80、二龙戏珠81、鸳鸯戏水82、燕子抄水83、七星落地84、倒骑金牛
85、急漩荷叶86、一箭双雕87、天王托塔88、犀牛望月89、仙姑采莲90、恶虎掏心91、斜风吹燕92、大鹏展翅93、仙人摘茄94、枯树盘根95、秀女关门96、慈象觅子97、封闭天门98、九龙归海99、白鸟宿林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