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二
初中历史书三个盛世教案
![初中历史书三个盛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340db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e.png)
初中历史书三个盛世教案
目标:了解唐代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教学内容:唐代盛世的原因、特点及表现。
教学过程:
1、介绍唐朝盛世时期的背景
2、分组讨论唐代盛世的原因和特点
3、学习唐代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4、观看与讨论有关唐代盛世的影视作品
5、总结唐代盛世的经验和启示
6、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盛世教案二:宋代盛世
目标:了解宋代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教学内容:宋代盛世的原因、特点及表现。
教学过程:
1、介绍宋代盛世时期的背景
2、分组讨论宋代盛世的原因和特点
3、学习宋代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4、观看与讨论有关宋代盛世的影视作品
5、总结宋代盛世的经验和启示
6、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盛世教案三:明清盛世
目标:了解明清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教学内容:明清盛世的原因、特点及表现。
教学过程:
1、介绍明清盛世时期的背景
2、分组讨论明清盛世的原因和特点
3、学习明清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4、观看与讨论有关明清盛世的影视作品
5、总结明清盛世的经验和启示
6、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案示例二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案示例二](https://img.taocdn.com/s3/m/977c7aaf7c1cfad6195fa7eb.png)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案示例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二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
唐朝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
唐都长安。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②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值得后世人引以自豪。
3.能力培养:①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②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唐代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从而培养理解分析能力。
4.学法指导: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经济繁荣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纵向与秦、汉、隋比较加深对盛世经济的理解。
从而明确经济的繁盛固然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功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通过对长安重要地位的认识,加深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首先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际观看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文物。
3.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试做文物模型,如筒车、曲辕梨。
绘制唐都长安布局图。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教材分析1.引导学生回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概括景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盛世经济的繁荣微课方案0
![盛世经济的繁荣微课方案0](https://img.taocdn.com/s3/m/bf507dfca8956bec0875e36d.png)
理论讲授型、答疑解惑型
实施途径
课内自主学习
教学特点
问题解决、作品欣赏
制作方法
屏幕录像、课件+配音
时长控制
7分钟以内
微课制作脚本
情景导入
展示诗人杜甫的诗歌《忆昔》,激发思考:这首诗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哪一方面的经济发展情况?
内容主体
盛世经济的繁荣
归纳小结
通过多幅画面的展示和具体知识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
《盛世经济的繁荣》微课程设计方案
微课程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材版本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阅读、观察、分析、归纳,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相关说明
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有限,通过多幅画面的展示,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形象直观地了解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盛世经济的繁荣》微课程实施方案
学习要求
学习内容
盛世经济的繁荣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经济发展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阅读、观察、分析、归纳,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唐朝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相关资料。
学法指导
讲授、点拨、感受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结果形成性练习
唐代瓷器闻名于世的工艺珍品是( )。
A.唐三彩B.白瓷
C.青瓷D.景德镇瓷器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案二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dd91cf2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8.png)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盛世经济的繁荣时期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盛世经济的繁荣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3.学会评价盛世经济的繁荣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盛世经济的繁荣时期的背景介绍;2.盛世经济繁荣的特点及其影响;3.盛世经济繁荣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盛世经济的繁荣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学生讨论。
六、教学准备1.课件;2.黑板、粉笔。
七、教学过程1. 盛世经济的繁荣时期的背景介绍(20分钟)•给学生简要介绍盛世经济的繁荣时期出现的背景,包括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科技进步等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盛世经济的繁荣与背景因素之间的关系。
2. 盛世经济繁荣的特点及其影响(30分钟)•列举盛世经济繁荣的几个典型特点,如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和贸易欣欣向荣等。
•对每个特点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
•让学生思考盛世经济繁荣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3. 盛世经济繁荣对现代社会的意义(4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盛世经济繁荣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包括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化对盛世经济繁荣意义的理解。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盛世经济的繁荣时期的背景和特点,掌握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并思考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化对盛世经济的繁荣的理解,认识到经济的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二3篇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设计示例二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c701c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f.png)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例如二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例如二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盛世经济的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2. 分析盛世经济对社会开展的影响。
3. 可以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现状。
教学重点:1. 分析盛世经济的原因和特点。
2. 讨论盛世经济对社会开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现状。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
2. 学生准备相关教材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如“你们是否对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开展有所理解?”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展示一幅描绘盛世经济的繁荣景象的图片,并提问:“你觉得这幅图表达了什么意思?与盛世经济有什么关系?”Step 2:学习盛世经济的原因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盛世经济的原因和特点。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以下问题:1. 盛世经济的原因有哪些?2. 盛世经济的特点是什么?3. 盛世经济与历史时期有何关系?Step 3:讨论盛世经济对社会开展的影响〔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盛世经济对社会开展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积极考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Step 4: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现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展开讨论:“中国经济如今是否正处于盛世经济的阶段?为什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当代中国经济的特点进展分析,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Step 5: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展总结,以确保学生对盛世经济的繁荣有充分的理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展答复和补充。
Step 6:课后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理解盛世经济的繁荣对社会开展的影响,并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导入相关话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习盛世经济的原因和特点,学生对盛世经济有了充分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开元盛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开元盛世”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7749d3f121dd36a32d82c5.png)
投影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是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板书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盛世”
唐玄宗的改革:认命姚崇为宰相,考察不合格的官吏等。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的发展
水利、育秧移植、蔬菜新品种、茶叶等。
2、农具的改进
曲辕犁、筒车
3、手工业的发展
丝织业、陶瓷业
4、唐朝都城—长安国际化的大城市
三、唐朝的衰落
77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史称安史治乱
907年,唐朝灭亡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引出课题。
2、投影:杜甫的《忆昔》
3、总结出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兴盛。
4指导学生讨论、阅读、提出质疑
5、小结:要求学生列表归纳开元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得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6、完成本课反馈
学生活动
1、阅读:12页课前提示。
2、学生展示查找的资料结合书13页图讲
3、观察书的图片、归纳
4、列表:
农业、手工业成就
5、讨论动脑筋书13页
14页回答(以小组为单位)
6、完成本课探究,写出课时收获重点
课后记
唐朝封建社会经济繁荣的顶峰。尤其在唐玄宗时期,历史剧中对唐玄宗(唐明皇)有很多的描写,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历史知识。课堂气氛活要。
第3课“开元盛世”
课题名称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开元治之”和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经济的衰亡。
能力目标
利用地图、图片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材教法
![第三课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材教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52aa4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0.png)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材教法1. 引言在经济学中,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指某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
这样的繁荣时期通常伴随着高速的产业发展、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创新的科技进步。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与盛世经济相关的教材教法。
2. 盛世经济的特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常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高速增长:盛世经济以高速增长为标志,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加,经济活力充沛。
•低通货膨胀:盛世经济时期的通货膨胀率通常很低,货币稳定。
•投资活跃:盛世经济时期资本投资活动频繁,大量投资流入各种产业。
•高就业率:盛世经济带动了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低。
3. 盛世经济的影响因素盛世经济的繁荣不是偶然的,它通常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3.1 政策因素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盛世经济的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采取鼓励投资、降低税收负担和提供便利的商业环境等政策有助于推动经济繁荣。
3.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盛世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和更多的创新产业。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3.3 外部环境国际贸易、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盛世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国际贸易往来以及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等都有助于推动经济的繁荣。
4. 盛世经济的教材教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盛世经济的繁荣,以下是推荐的教材教法:4.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盛世经济时期的产业园区、企业和科技创新中心等。
通过亲身体验盛世经济的实际情况,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经济繁荣的景象。
4.2 经济模拟游戏设计经济模拟游戏,让学生在虚拟的经济环境中扮演经济决策者的角色。
通过模拟游戏,学生可以学习经济运作的基本原理,并深入了解盛世经济的繁荣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4.3 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盛世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盛世经济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并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ca32562d50e2524de4187e21.png)
------ 华夏教育资源库第 3 课“开元盛世”教课目的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唐朝开元期间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包含“开元之治” 、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升以及商业的繁华等主要史实。
经过思虑和归纳开元期间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协助教课,培养学生察看、想象能力。
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先期唐朝进入全盛期间,经济生产水平超出了过去任何一个朝代,并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经过对这一时期精良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课,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味。
教材剖析和教课建议一、要点和难点本课以“开元盛世” 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表达:第一介绍的是唐玄宗先期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华”一目是本课教课的要点,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应在经济繁华方面。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反应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唐朝开元年间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修筑、农耕技术的发展、蔬菜新品种的传入、茶叶的种植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良等方面。
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此刻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升方面。
商业的繁华则主要经过对长安城的介绍来表现。
在叙述这个子目时,一要注意几方面的内在联系,二要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活其余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研究各朝历史都一定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可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正确的观点。
并且,此刻的学生关于农具的认识又很少,所以农业工具的改良是本课教课的一个难点。
二、教法建议1.讲新课从前,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的课题;或出示几首反应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状况的唐诗,指引学生归纳出这一期间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53130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3.png)
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篇一: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课程标准】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业手工业成就。
②利用“曲辕犁”图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互动授课法:师生互动,教材互动(史料、学生表演、图片、课文穿插进行)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居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本课重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通过课本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繁盛的经济》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繁盛的经济》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e51fc4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b.png)
1.讲解唐朝和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及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阐述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经济特点。
-农业:介绍唐代曲辕犁、宋代的占城稻等农业生产工具和作物,分析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手工业:讲述唐宋时期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手工业产品,以及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商业:阐述唐宋时期市镇经济的发展,如唐代的长安、宋代的东京等,以及商业活动的繁荣。
4.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繁盛经济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提升其历史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繁盛经济时期的各个方面,提高其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针对本章节的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唐朝和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借鉴学习方法,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本教学案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课本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唐朝和宋朝的经济盛况。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ec29102af90242a995e525.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开元盛世的含义2、掌握开元年间①农业生产的进步②手工业技术的提高③商业的繁荣3、了解唐朝的衰亡过程二、能力目标1、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养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养成观察、想象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自己要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学习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教学方法:1、图文结合法2、直观教学法3、讲述法教具准备:1、投影仪、电脑2、农具模型课的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板书)第3课“开元盛世”1、唐玄宗即位前的唐朝政局(教室讲述、自找材料)2、开元年间的改革与“开元之治”(教室讲述唐玄宗重用人才)教师总结、使用这些措施带来了史称“开元之治”投影显示:具体内容①载汰亢宫、整顿吏治②抑制实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实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讲解:上述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
3、盛世经济的繁荣①农业(学生自看书、听教师讲解)归纳:a、兴修水利 b、农耕技术发展c、蔬菜新品种d、茶叶生产和饮茶风投影显示:农具改进(书图)4、手工业:唐朝的手工业发达,丝织品的花色品种繁多,技术高超,陶瓷业在唐朝也有与较大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颇为有名。
5、商业、学生自读(书13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理解,教师提示:繁荣表现①出现大都市②出现商业区③交往中心6、唐朝的衰亡学生自己看是即可了解一下7、教师课堂小结8、布置作业9、版式设计一、“开元之治”1、唐玄宗即位的唐朝政局2、开元年间的改革和“开元之治”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①水利工程的修建②农耕技术的进步③江南经济的发展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加⑤工具的改进2、手工业①丝织品②陶瓷业3、商业三、唐朝的衰亡。
初一历史教案: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
![初一历史教案: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https://img.taocdn.com/s3/m/88b7e80ac1c708a1294a44ab.png)
初一历史教案: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一直奉行“以农为本”经济政策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农业生产必然成为社会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部门,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业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决定,所以讲清曲辕犁和筒车的改进就显得至关重要。
但这两样农具的时代已很久远,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在缺乏直观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凭空想象曲辕犁和筒车比前代农具有哪些先进之处,是十分困难的。
为此,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两种农具形象地展示出来,并变“死”为“活”,变静态为动态,从而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唐代丝织业和陶瓷业发展水平之高是本课教学的又一难点。
唐代丝织品和陶瓷器种类繁多,精美绝伦,但学生未亲身接触过这些物品。
若能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准确并对其超凡的制造技艺产生美的感受,既能突破教学上的难点,又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
地位分析本课是讲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100多年间,经济日益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超过以行为表现各个朝代。
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
农业工具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手工业中的丝织业技术高超,品种繁多;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是唐朝手工业发展的标志之一。
唐都长安既是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在当时世界上处于行进的地位。
重点突破方案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发展的情况,可在本目讲完后,指导学生列表一一归纳,也可以用联系法、比较法将以前学习过的有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就跟唐朝来进行一下对照,既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也便于学生学习记忆,还可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突破方案1、在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哲学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之二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735b650f58fb770bf78a5544.png)
盛世经济的繁荣·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材分析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经济的繁荣是盛世的基础。
明了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讲清唐朝农业、手工业、都市建筑的先进性,以显示盛世的物质基础,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梳理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脉络,把握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特色,是本课教学的中心。
在总体上要把握农业发展是基础;手工业的进步世界闻名;都市建筑反映了唐朝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
唐朝手工业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
唐都长安。
2.思想教育: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②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值得后世人引以自豪。
3.能力培养:①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唐以前农具照片录像资料,观察书中唐朝农具插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②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③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唐代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从而培养理解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②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③唐都长安的繁荣。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资料和注释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资料和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046c4d5856a561252d36f98.png)
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资料和注释七年级历史教案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资料和注释唐朝的主要粮食唐朝的主要粮食是粟和稻。
粟的生长期比较短,所以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代,都是我国的主要粮食。
李白写诗赞道:“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水稻是我国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逐渐居于重要地位。
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
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
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
杜甫诗形容说:“东屯(屯子、村庄)大江北,百顷平若按(案的异体字,狭长的桌子);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作语助,无义)已(完毕),引溜(水流)加灌溉。
” 当时江淮地区,已经是大面积移植秧苗。
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
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江南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无霜期比较长,加上人多劳动力充足,宋朝时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稻麦轮作的二熟制。
“吴地沃而物伙,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这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在唐代已经出现了。
茶业生产的兴盛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
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
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认识到茶对人体能起到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
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三国志·韦曜传》说:吴国皇帝孙皓,每次宴会都强迫群臣喝酒,每人至少以七升为限。
韦曜不会喝酒,孙皓密赐茶给他,允许以茶代酒。
说明当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二第三课盛世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唐朝农业经济的繁荣——水稻种植栽培方法的进步,茶叶与蚕桑生产,曲辕犁和筒车,水利事业。
唐朝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
唐都长安。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②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值得后世人引以自豪。
3.能力培养:①指导学生归纳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②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唐代长安城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从而培养理解分析能力。
4.学法指导:①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经济繁荣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纵向与秦、汉、隋比较加深对盛世经济的理解。
从而明确经济的繁盛固然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功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通过对长安重要地位的认识,加深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首先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实际观看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文物。
3.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试做文物模型,如筒车、曲辕梨。
绘制唐都长安布局图。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教材分析1.引导学生回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经济的概括景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2.“稻米流脂粟米白”一目,讲述的是唐朝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农业的发展情况。
本部分内容需要讲明四个问题:①水稻等栽培方法的进步:讲明二年三熟制在地方推广,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出现。
讲明水稻的育秧移植和冬季利用温泉水浇灌蔬菜的技术。
②经济作物中讲明茶叶生产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到北方,由中土传至塞外,风靡全国。
被誉为丝国的蚕桑生产自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主要产区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得到巨大发展。
③生产工具的改进要讲明曲辕犁的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为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坪,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
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然后讲明筒车自行旋转汲水至高岸的道理,引导学生对比三国时马钧创造的翻车,认识筒车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的功效。
指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④水利事业需要讲明唐政府设专门机构管理水利,修建水利工程200多处。
最后小结:由于农业的发展,出现了荒地垦辟,府库丰盈,人口增加的盛世景象。
3.“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一目,叙述唐朝手工业发展情况。
唐朝手工业创造了古代世界闻名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
本目从丝织业、陶瓷业、金属铸造业三方面说明这个问题。
①丝织业以绫、绢、锦为代表说明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丝织技术的高超和色彩的丰富。
②陶瓷业以青瓷的晶莹、白瓷的洁白、唐三彩的绚丽说明陶瓷技术的进步。
③金属铸造业以长安大雁塔的铁钟、扬州铜镜以及西安出土的金银器为例,说明铸造工艺的进步。
4.“长安百万家”一目,讲述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向学生讲明四个问题:①规模的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②城市布局特色,宫殿、衙署、坊、市分开,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③人口众多,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长安,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④商业繁荣,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
教学过程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形成。
同学们了解到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一、“稻米流脂粟米白”1.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进步唐朝,由于国家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北方的农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
不少地区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二年三熟。
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有显著进步。
首先是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栽培方法。
其次是大量栽培早稻,即六七月可收割的一种早稻。
育秧移植和早稻栽种,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使两年三熟的耕作制逐渐在南方推广,有的地方可一年两熟。
2.茶叶与蚕桑生产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茶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味道清香,可以清热解渴,是一种很好的饮料。
西汉时完成了从药用到饮料的过渡,当时已有煮茶、卖茶的记载。
三国时江南一带已形成饮茶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茶被用来招待客人。
东晋时招待客人用茶果。
唐时南北统一,各地交往密切,饮茶风气以南方传入北方,中唐以后又从中土传往塞外,逐渐成为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之必需。
当时一些城市里,已经有了专门卖茶的茶馆。
由于茶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茶的生产和贸易,除野生茶树外,大量进行人工栽培。
当时茶叶产地遍及今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十几个省。
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
茶叶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也有明显进步,茶树种植三年后,每亩鲜茶可收120斤。
每到茶叶收获季节,茶产地盛况空前,四远商人纷纷赶来,大量采购。
南方的茶叶,通过大运河和陆路大批运往北方。
茶叶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叶相继输往世界各地,至今各国语言中茶字语音,无不源出于我国的茶字,可见茶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饮料的一大贡献。
陆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
所著《茶经》一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和种类、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煮茶的方法、饮茶的茶具、茶叶优劣的区分等,都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这是我国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从宋代起,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
唐朝前期的蚕丝业中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江渐一带蚕丝业还比较落后。
到唐朝后期,江南蚕丝业得到巨大发展。
我国是大麻和苧麻的原产地。
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是麻。
苧麻织成的夏布洁白清爽,清凉离汗,受到人们的欢迎。
唐朝的衣服主要以丝麻为材料。
3.生产工具的改进一曲辕犁、筒车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一定的类型标志着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
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应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师:汉代的生产工具有何重大改进?生:牛耕,马耕的广泛应用,在普及使用二牛三人的耦犁外,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播种使用耧车。
师:大家把汉代牛耕图和唐敦煌壁画中的曲辕犁比较一下能发现有什么不同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讲述)不同有二:一为辕的长短不一,曲辕犁的辕呈曲线型,便于操作灵活,其结构简单灵巧。
二为可调节犁地的深浅度。
在机械化、电气化的农机设备产生之前,曲辕犁可以说是最先进的耕地工具了。
师:前朝发明的灌溉工具有什么?生:三国曹魏马钧发明的翻车。
师:唐有了更为先进的灌溉工具筒车。
两者相比哪一个更先进些?为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的插图,得出结论:筒车更先进一些,因为它是以水为动力,自动灌溉田地,而翻车是以人为动力。
)4.水利事业的发达师:战国、秦、汉时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生: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秦——灵渠西汉——六辅渠、白渠。
师:自古以来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唐时在面积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了一系列灌溉渠,并修筑旧渠和河堰。
为了加强对水的充分利用还专门颁布了“水法”。
二、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1.丝织业唐代丝织业非常发达,丝织技术精巧,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争奇斗艳,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絁等。
(教师可简单介绍各种丝织品的特点。
)唐朝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有人对吐鲁蕃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了色谱分析:红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等五色。
各种色彩达24种之多。
2.陶瓷业师:我国陶器产生于何时?生:原始社会,半坡氏族。
师: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水平。
从唐朝起瓷器制造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瓷器已代替金、银、漆器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器皿,开始出现了制瓷名窟。
有人形容说:“若邢瓷类银(言其白),则越瓷类五(言其白而莹润)”,“若邢瓷类雪(言其洁白),则越瓷类冰(言其洁白而透明)”。
唐时还出现了一种新型陶器——唐三彩,它是一种铅釉陶器。
先以陶土制成陶胚窑内素烧,然后再上釉进行釉烧。
由于窑内高温使铅釉熔化相互渗透,形成以白、黄、绿、褐、蓝等色为主的工艺品,其造型生动,色彩斑斓。
金属铸造技术在唐代有很大进步,扬州的江心镜是世所闻名的,唐朝以来一直是贡品。
近代考古发掘出唐代铜镜不少,制作确实精致美观。
出土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精细,焊接技巧纯熟,焊口平直,焊缝不易发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盘、碗等器物上都有明显的切削加工痕迹。
螺纹清晰,起刀和落点显著,有的小金盒,螺纹的同心度很强,纹路细密,说明当时已使用简单车床,其动力仍是手摇足踩,但它是近代机床的雏型。
这在我国机械工业史上是一个较重要的发明。
由于经济的发展,唐时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主要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
(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到这几个城市的位置)这些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三、“长安百万家”1.城市布局师:显示唐都长安平面图,让学生分析其布局特点。
生:(回答)师: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旧制,不断修建,更加宏伟壮丽。
长安城的布局特色有四:①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其南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住宅区名坊,商业区名市,坊、市分署。
宫殿区居全城北部中央,显然带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意思。
②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
③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
长安城内的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
④封闭式的坊和集中的市。
市、坊分开,即百姓居住区与商品贸易区分开。
东、西两市面积并不小,各有店铺数千家,但是买卖有时间限制,长安是实行宵禁的。
2.人口和商业长安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可达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