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血管课件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课件:脑脊髓被膜血管
![人体解剖学课件:脑脊髓被膜血管](https://img.taocdn.com/s3/m/7c15eeb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6.png)
24
目标测试
1.关于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分布于大脑皮质
B.又称豆纹动脉 C.供应大脑的基底核、内囊
D.几乎以垂直方向进入脑实质 E.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
2.不参与构成大脑动脉环的动脉是( B )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颈内动脉的末端 E.后交通动脉
颈内静脉
12
第四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三、脑的血管(一)脑的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13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额、顶叶外侧面的上部。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人体解剖学》
脑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
第四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知识目标 1.掌握:脑和脊髓的被膜的层次关系,终池,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脑膜窦,脑 的动脉来源,大脑动脉环的构成、位置;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2.熟悉:蛛网膜粒的位置与作用;软膜的特点,脉络丛的形成和作用;小脑幕 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3.了解:齿状韧带的位置与作用;脊髓动脉的动脉来源。
3. 不属于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D ) A.大脑镰 B.小脑幕 C.海绵窦 D.筛窦 E.上矢状窦
4. 对第四脑室的描述,错误的是( E ) A.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B.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 C.向下通脊髓中
央管 D.借正中孔、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E.向上借中脑水管和侧脑室直接相通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 脑脊液、脊神经根丝
神经系统解剖学 ppt课件
![神经系统解剖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ffaa985901020207409cf2.png)
第八节神经系统
一、脊髓和脊神经 二、脑和脑神经 三、自主神经系统 四、感觉传导通路 五、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模式图
神经系统解剖学
中枢 脑
神经
神
脊髓
经
系 统
周 围
按部 位分
脑神经 脊神经
神
内 内脏感觉神经
经 按脏
分 神 内 脏 交感神
布 经 运动 经分源自神经 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学
横断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脊髓和脊神经根
神经系统解剖学
1、颈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1)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2)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神经系统解剖学
2、臂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纵隔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皮质分区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底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岛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的正中矢状切
神经系统解剖学
海马和穹窿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基底核
神经系统解剖学
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 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 分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 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 上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1、大脑半球外侧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一、脊髓和脊神经 二、脑和脑神经 三、自主神经系统 四、感觉传导通路 五、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模式图
神经系统解剖学
中枢 脑
神经
神
脊髓
经
系 统
周 围
按部 位分
脑神经 脊神经
神
内 内脏感觉神经
经 按脏
分 神 内 脏 交感神
布 经 运动 经分源自神经 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学
横断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脊髓和脊神经根
神经系统解剖学
1、颈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1)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2)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神经系统解剖学
2、臂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纵隔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皮质分区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底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岛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的正中矢状切
神经系统解剖学
海马和穹窿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基底核
神经系统解剖学
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 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 分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 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 上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1、大脑半球外侧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脊髓-最新PPT课件
![脊髓-最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bf5e2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b.png)
前外侧沟
Anterolateral sulcus
后外侧沟
Posterolateral sulcus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编辑版ppt
14
脊髓节段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每对脊神经所连属的 一段脊髓,叫一个脊髓 节段。胚胎3个月与椎管等长, 新生儿脊髓末端平L3, 成人脊髓末端平L1体下缘
3
脊髓起源于神 经管的后部, 是中枢神经的 低级部分。上 与各级脑中枢 有广泛联系, 下借31对脊神 经分布到躯干 四肢和胸腹腔 脏器。
编辑版ppt
4
主要内容
脊髓位置与外形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主要功能 脊髓的损伤类型
编辑版ppt
5
第一部分
脊髓位置和外形
Location and appearance of the spinal cord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冲动
编辑版ppt
37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脑侧束:外侧索的前半 脊髓丘脑前束:前索
起于 Ⅲ-IV层的后角固有核(脊神经节细胞中 枢支入脊髓先上升1~2脊髓节后入后角固有核), 纤维斜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后在对侧的外侧索和前 索上行,止于丘脑,故称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功能是传导痛觉和温度觉的冲动。 脊髓丘脑前束功能是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
皮质脊髓前束:前索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编辑版ppt
42
皮 质 脊 髓 束
编辑版ppt
皮质脊髓侧束:
起于中央前回 在延髓交叉 行于外侧索 终于脊髓前角 管理同侧上下肢肌 损伤后表现为痉挛性瘫痪 (硬瘫):无明显的肌萎 缩、 肌张力和腱反射亢进。
Anterolateral sulcus
后外侧沟
Posterolateral sulcus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编辑版ppt
14
脊髓节段
Segments of spinal cord
每对脊神经所连属的 一段脊髓,叫一个脊髓 节段。胚胎3个月与椎管等长, 新生儿脊髓末端平L3, 成人脊髓末端平L1体下缘
3
脊髓起源于神 经管的后部, 是中枢神经的 低级部分。上 与各级脑中枢 有广泛联系, 下借31对脊神 经分布到躯干 四肢和胸腹腔 脏器。
编辑版ppt
4
主要内容
脊髓位置与外形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主要功能 脊髓的损伤类型
编辑版ppt
5
第一部分
脊髓位置和外形
Location and appearance of the spinal cord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冲动
编辑版ppt
37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脑侧束:外侧索的前半 脊髓丘脑前束:前索
起于 Ⅲ-IV层的后角固有核(脊神经节细胞中 枢支入脊髓先上升1~2脊髓节后入后角固有核), 纤维斜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后在对侧的外侧索和前 索上行,止于丘脑,故称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功能是传导痛觉和温度觉的冲动。 脊髓丘脑前束功能是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皮质脊髓侧束:外侧索
皮质脊髓前束:前索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编辑版ppt
42
皮 质 脊 髓 束
编辑版ppt
皮质脊髓侧束:
起于中央前回 在延髓交叉 行于外侧索 终于脊髓前角 管理同侧上下肢肌 损伤后表现为痉挛性瘫痪 (硬瘫):无明显的肌萎 缩、 肌张力和腱反射亢进。
《神经系统介绍》PPT课件
![《神经系统介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24a89be45c3b3566ec8b19.png)
精品医学
27
二、臂丛
(一)组成和位置 组成:
C5根 C6根
上干
前股
外侧束
C7根
中干 后股 后束
C8根 T1根
下干
位置:
斜角肌间隙
前股 内侧束 锁骨后方
中干 前股 上干
腋腔
后股 下干
精品医学
28
(二)分支
1、腋神经
臂丛后束
腋神经
三角肌
肌支: 三角肌、小圆肌
皮支: 肩和臂外侧皮肤
四边孔
损伤: 肩不能外展(肩部骨突起,三 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精品医学
14
(二)白质
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
后索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前索
精品医学
15
1、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传导同侧 躯干核四肢的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或辨别性触觉。
楔束
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 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 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出现站立 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 丧失。
对第1腰椎
精品医学
9
马尾: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 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马尾的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 尾 马 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精品医学
10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
的
后
延髓上部的顶为第四脑 室脉络丛和脉络组织
延髓下部的顶为后 索及薄、楔束核
脑膜、脑血管解剖图演示
![脑膜、脑血管解剖图演示](https://img.taocdn.com/s3/m/293af30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f.png)
后交通动脉
现在是15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③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皮质支: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额、顶叶外侧面的上部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现在是16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软脊膜呈齿状附于硬膜上
软脊膜齿Βιβλιοθήκη 状蛛网膜韧
带
蛛网膜下隙
现在是5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二、 脑的被膜
现在是6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一) 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
1.特点
1)有两层构成
脑膜中动脉
翼点
2)在颅盖部与颅骨 疏松结合
3)在颅底部与颅骨
紧密结合
现在是7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内、外侧膝状体, 脑
下丘脑、底丘脑
桥 动
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现在是20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
大脑中动脉皮质支
现在是21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
3. 大脑动脉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Willis环): ①组成: 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
脑脊液 终池Terminal Cistern :脊髓下端以下
,内有马尾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现在是3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Lumbar spinal puncture (spinal tap)
现在是4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现在是15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③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皮质支: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额、顶叶外侧面的上部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现在是16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软脊膜呈齿状附于硬膜上
软脊膜齿Βιβλιοθήκη 状蛛网膜韧
带
蛛网膜下隙
现在是5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二、 脑的被膜
现在是6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一) 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
1.特点
1)有两层构成
脑膜中动脉
翼点
2)在颅盖部与颅骨 疏松结合
3)在颅底部与颅骨
紧密结合
现在是7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内、外侧膝状体, 脑
下丘脑、底丘脑
桥 动
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现在是20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
大脑中动脉皮质支
现在是21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大脑后动脉皮质支
3. 大脑动脉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Willis环): ①组成: 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
脑脊液 终池Terminal Cistern :脊髓下端以下
,内有马尾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现在是3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Lumbar spinal puncture (spinal tap)
现在是4页\一共有23页\编辑于星期三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3dfde8a32d7375a41780ff.png)
上失状窦
硬脑膜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三)软脑膜
软脑膜 蛛网膜颗粒
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整理ppt
-7-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下池 脚间池 小脑延髓池 四叠体上池 交叉池 桥池
蛛网膜颗粒
交叉池
脚间池
桥池
整理ppt
-8-
四叠体上池 小脑延髓池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经多种途经注入 硬脑膜窦,最后经颈内静脉回流
1. 浅组 (1)大脑上静脉(外侧沟以上) (2)大脑下静脉(外侧沟以下) (3)大脑中静脉:
大脑中浅静脉 大脑中深静脉
上失状窦
横窦
-13-
乙状窦
整理ppt
大脑上静脉 上吻合静脉 大脑中静脉 下吻合静脉 大脑下静脉
2. 深组 (1)大脑内静脉 (2)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
(三)软脊膜: 齿状韧带
前根
整理ppt
-2-
二、脑的被膜 自外向内依次为: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一)硬脑膜
1.大脑镰 2.小脑幕 3.小脑镰 4.鞍膈
-3-大脑镰 小脑幕小脑整 Nhomakorabea理ppt
硬脑膜 蛛网膜 板状小梁 软脑膜
硬脑膜窦: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岩上窦
海绵窦 岩下窦 颈内静脉
-4-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整理ppt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岩上窦
视束
岩下窦
垂体
•经过海绵窦内侧壁的结构: 海绵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英文课件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英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1f684f6c175f0e7cd137f4.png)
It is in loose contact with calvaria, and most strongly adherent to base of skull
THE MENINGES AND BLOOD VESSELS OF BRAIN AND SPINAL CORD, AND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MENINGES OF BRAIN AND SPINAL CORD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 are surrounded by three membranes, the meninges.
蛛网膜下隙的下部,自脊髓下 端至第2骶椎扩大为终池,内有 马尾。
脊髓被膜和腔隙
The meninges (coverings) of spinal cord
*spinal dura mater,arachnoid and spinal pia mater *epidural space,subarachnoid space and denticulate ligaments
CEREBRAL DURAL MATER 硬脑膜
Characters
A thick and dense inelastic membrane that composed of two layers, an inner or meningeal and outer or endosteal
由两层合成, 间有丰富的血管和 神经
பைடு நூலகம்
SPINAL DURA MATER 硬脊膜
Characters
A dense, fibrous membrane that encloses the spinal cord and cauda equina(马尾) Above, attached to circumference of foramen magnum (枕骨大孔) Below, becomes thinner at level of S2, invests filum terminale(终丝)to attach at back of coccyx On each side, continuous with external membrane of spinal nerves at intervertebral foramina(椎间孔)
THE MENINGES AND BLOOD VESSELS OF BRAIN AND SPINAL CORD, AND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MENINGES OF BRAIN AND SPINAL CORD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 are surrounded by three membranes, the meninges.
蛛网膜下隙的下部,自脊髓下 端至第2骶椎扩大为终池,内有 马尾。
脊髓被膜和腔隙
The meninges (coverings) of spinal cord
*spinal dura mater,arachnoid and spinal pia mater *epidural space,subarachnoid space and denticulate ligaments
CEREBRAL DURAL MATER 硬脑膜
Characters
A thick and dense inelastic membrane that composed of two layers, an inner or meningeal and outer or endosteal
由两层合成, 间有丰富的血管和 神经
பைடு நூலகம்
SPINAL DURA MATER 硬脊膜
Characters
A dense, fibrous membrane that encloses the spinal cord and cauda equina(马尾) Above, attached to circumference of foramen magnum (枕骨大孔) Below, becomes thinner at level of S2, invests filum terminale(终丝)to attach at back of coccyx On each side, continuous with external membrane of spinal nerves at intervertebral foramina(椎间孔)
脑和脊髓的血管ppt课件
![脑和脊髓的血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d2fb33cc7931b765ce15cb.png)
主干
皮质支
幻觉、视觉失认等,优势侧病损可出现失读及命 名性失语,非优势侧受损出现体象障碍 • 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出现丘脑综合征;丘脑穿动
深穿支
脉闭塞出现红核丘脑综合征;中脑脚间支闭塞出 现Weber综合征
颈内动脉主干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可表现为同侧Horner征 对侧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优势半球受损可出现失语 非优势半球受损出现体象障碍 眼动脉受累,可出现一过性失明,偶可永久性视 力丧失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1
脑血管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 一) 脑的 动脉 脑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
1. 颈内动脉主要分5支 ① 眼动脉 ② 后交通动脉
③ 脉络膜前动脉
④ 大脑前动脉
⑤ 大脑中动脉
脑血管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2.椎动脉
(1)椎动脉主要分2支
①小脑下后动脉 ②脊髓前、后动脉。
(2)基底动脉主要分5支 ① 小脑下前动脉
综合征或大脑脚综合征)
基底动脉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小脑上动脉 • 出现小脑、脑桥、中脑三组临床综合征
脑桥旁正中动脉
• Foville综合征(脑桥腹内侧综合征)
小脑下前动脉
• 闭塞少见。梗死多发生在脑桥部,小脑
梗死少见
大脑后动脉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大脑后动脉
• 对侧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 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读 • 表现为对侧同向性偏盲,偶为象限盲,可伴有视
基底动脉尖部
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病灶对侧偏盲
或皮质盲、觉醒和行为障碍、记忆障碍等,少 数人可出现大脑脚幻觉及脑桥幻觉。
基底动脉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内听动脉
• 严重眩晕,伴恶心、呕吐,同时或单独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7ab231453610661ed9f47d.png)
4. 试述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5.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与海绵窦密切相关的结构有哪些? 6. 箭头示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本章小结
思考题
7. 蛛网膜下池的概念,有哪些?
8.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 9. 大脑中动脉的来源、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一旦中央支破裂出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10. 简述脑静脉的特点以及分布。
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和脊神经根等。软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
膜下隙,含脑脊液。 2.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剥离,当硬脑膜血管损 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各骨紧 密结合,故在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本章小结 3. 硬脑膜的内层褶叠形成若干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脑的被膜模式图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1)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 脑纵裂内。
(2)小脑镰: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3)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大脑 横裂内。其前内缘称幕切迹,与鞍背形成小脑幕裂孔, 有中脑等通过。当小脑幕以上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 时,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形成小脑幕切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3.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的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相连而成。 在蝶鞍之上,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功能意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收纳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收纳基底核、内囊、间脑、脉络丛等静脉血, 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
![神经系统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e6b84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3.png)
感觉 大脑半球 感觉 间脑 运动 中脑上丘
Ⅳ滑车神 运动 中脑下丘 经
Ⅴ三叉N: 混合 脑桥中部
Ⅵ外展神 经
Ⅶ面神经
Ⅷ听神经
Ⅸ舌咽神 经
运动 脑桥
混合 脑桥中下 部
感觉 脑桥及延 髓
混合 延髓
分布
功能
鼻腔上部黏膜;
视网膜
眼的上、下、内直肌、下 斜肌提上睑肌、瞳孔括约 肌、睫状肌
眼上斜肌
嗅觉 视觉 眼球运动;提上睑 缩瞳孔、调节晶状体凸度
(1)脊髓灰质
前角:含有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发出运动纤维组成前根。
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
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由后根的感觉冲动。
侧角: T1~L3节段有侧角。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其轴突加入前根,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在S2~4节段相当于侧角的部位为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
7
脊髓各节段横切面
分层:
分子层 外颗粒层 外锥体细胞层 内颗粒层:接受丘脑的投射 内锥体细胞层:皮质输出主要发自大锥体细胞 多形细胞层。
54
基底核 basal nuclei
纹状体的主要功能 • 协调肌肉运动 • 维持身体姿势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背侧丘脑
杏仁体
55
尾状核 头、体、尾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56
内囊
尾状核头 豆状核 屏状核 背侧丘脑
34
(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背核)
(薄束核) (楔束核)
35
2、间脑
位置:大脑和中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覆盖。 组成: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
Hale Waihona Puke ①丘脑:位 置: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两侧丘脑之间的缝隙 为第三脑室。
Ⅳ滑车神 运动 中脑下丘 经
Ⅴ三叉N: 混合 脑桥中部
Ⅵ外展神 经
Ⅶ面神经
Ⅷ听神经
Ⅸ舌咽神 经
运动 脑桥
混合 脑桥中下 部
感觉 脑桥及延 髓
混合 延髓
分布
功能
鼻腔上部黏膜;
视网膜
眼的上、下、内直肌、下 斜肌提上睑肌、瞳孔括约 肌、睫状肌
眼上斜肌
嗅觉 视觉 眼球运动;提上睑 缩瞳孔、调节晶状体凸度
(1)脊髓灰质
前角:含有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发出运动纤维组成前根。
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
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由后根的感觉冲动。
侧角: T1~L3节段有侧角。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其轴突加入前根,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在S2~4节段相当于侧角的部位为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
7
脊髓各节段横切面
分层:
分子层 外颗粒层 外锥体细胞层 内颗粒层:接受丘脑的投射 内锥体细胞层:皮质输出主要发自大锥体细胞 多形细胞层。
54
基底核 basal nuclei
纹状体的主要功能 • 协调肌肉运动 • 维持身体姿势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背侧丘脑
杏仁体
55
尾状核 头、体、尾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56
内囊
尾状核头 豆状核 屏状核 背侧丘脑
34
(舌下神经核) (迷走神经背核)
(薄束核) (楔束核)
35
2、间脑
位置:大脑和中脑之间,大部分被大脑半球覆盖。 组成: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
Hale Waihona Puke ①丘脑:位 置: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块。两侧丘脑之间的缝隙 为第三脑室。
脑和脊髓的被膜和血管、脑室和脑脊液课件
![脑和脊髓的被膜和血管、脑室和脑脊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d1477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3.png)
3 提供养分
脑脊液为脑和脊髓提供了 氧
脑肿瘤是一种恶性或良性肿瘤,可能需要手术、放 疗或化疗进行治疗。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能需要康复治疗和外科手术来恢复功能。
和调节形成的清澈液体。
3
脑脊液的作用
脑脊液在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部冲击的 同时,还起到了营养供应和废物清除的 重要作用。
被膜的结构和功能
硬脑膜
最外层的硬脑膜为脑提供了坚硬的保护层。
蛛网膜
位于硬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有助于吸收和循环脑脊液。
软脑膜
软脑膜是最内层的膜,负责与脑组织紧密连接。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
动脉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脑和脊髓,提供给细胞。
2
毛细血管
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将氧气和养分输送给细胞,并清除废物。
3
静脉
静脉将废物和二氧化碳从脑和脊髓排出,送回到心脏。
脑室和脑脊液的作用
1 保护脑和脊髓
2 维持内部环境
脑脊液通过形成缓冲层, 起到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脑脊液通过调节温度和物 质的浓度,保持脑和脊髓 的稳定状态。
脑和脊髓的被膜和血管、 脑室和脑脊液
这个课件将带你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室和脑脊液的重要性。我们 将深入研究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的疾病和治疗方法。
脑和脊髓的被膜
1 结构保护
被膜是脑和脊髓的外部包裹,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保护。
2 维持稳定
它们保持了脑和脊髓的稳定性,防止受到外界冲击。
3 营养供应
被膜通过供应血液和氧气来滋养脑和脊髓的细胞。
脑和脊髓的血管
脑供血
这些血管为脑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确保其正常功 能。
脊髓供血
脊髓的血管系统为其提供氧气和养分,支持其正常 运作。
解剖生理课件——神经系统_图文
![解剖生理课件——神经系统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336ea09ec3d5bbfd0a7498.png)
2、 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儿茶酚胺类递质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
多巴胺 肾上腺素能纤维: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
合的受体。
2、中枢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导:沿一个方向单向传导 2)传导延搁:突触传递时间较长 3)中枢兴奋的扩散和集中
*
39
18
二、外周神经系统
联系中枢神经与外周器官之间的神经纤维 和神经节所组成,
神经呈白色带(索)状结构。
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1、脑神经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
共有12对,多数从脑干发出,经颅骨孔
出颅腔。
书:p159 表2-5
*
39
19
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 Ⅰ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Ⅷ 前庭耳蜗神经:平衡-听觉 运动神经 Ⅲ 动眼神经:眼球 Ⅳ 滑车神经:眼球 Ⅵ 外展神经:眼球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Ⅶ 面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中枢兴奋的集中:不同部位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最 后集中传递到中枢比较局限的部位。 中枢兴奋的扩散:某一部位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 常常并不只局限于中枢的某个部位发生兴奋,而是兴 奋在中枢内由近到远进行广泛传播。
*
39
41
4)中枢兴奋的总和
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总 和,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的 总和。
副交感神经系统:保护机体、休整恢
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 和生殖等功能。
*
39
33
第二节 神经生理
一、神经纤维生理
1、神经纤维兴奋的产生 (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 (3)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
脊髓解剖与功能图ppt课件
![脊髓解剖与功能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9807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e.png)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1)传导
上行:
感受器 脊髓 脑
下行: 脑
脊髓
躯干四肢肌运动 大部分内脏运动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2)反射
躯体反射:牵张反射:骨骼肌被牵引时, 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肌张力的增高。屈曲 反射: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屈肌 收缩,以逃避这种刺激
内脏反射:排尿反射、竖毛反射、排便反射
灰质
1、后角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3、前角 前角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中间抑制神经元源自二、脊髓的内部结构白质
后索
外侧索
前索
C5 白质前联合
L3
T8
S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 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
以及短的固有束组成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Rexed板层结构
Ⅰ层 后角缘层
Ⅱ层 胶状质
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Ⅴ层 后角颈、网状核
Ⅵ层 后角基部
Ⅶ层 中间带
Ⅷ层 前角基部
Ⅸ层 前角运动细胞群
Ⅹ层 中央管周围
灰质:有神经细胞核团和部分胶质细胞 白质: 中央管: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 一、灰质:前角、后角及C8-L2、S2-4的侧 角,还包括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前联合和后 联合,合称中央灰质。前角:主要与躯干 及四肢的运动有关。后角:参与感觉信息 的中转。侧角: C8-L2是交感神经中枢,支 配血管、内脏急腺体的活动(C8-T1支配同 侧的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眶肌、面部 的血管和汗腺;S2-4副交感神经,支配直肠、 膀胱和性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1段:前交通动脉之前部分; A2段:胼胝体下段,分眶前、眶后动脉; A3段:膝段,绕胼胝体膝的部分,分出额极动脉和胼
缘动脉; A4段:为胼周动脉的额叶部分; A5段:为胼周动脉的顶叶部分。
大脑前动脉分支与分布
1、内侧豆纹动脉(A1)与回返动脉-Heubner A(A2):分 布于尾状核头、乳头体、漏斗、胼胝体嘴、前联合、 内囊。
基底动脉分支
1、小脑前下动脉:桥脑前外侧面、桥延沟、VI、 VII、 VIII神经根,绒球等。
2、迷路动脉:随听神经入内听道,分布于迷路。 3、桥脑动脉:基底动脉两侧及后缘发出旁正中动
脉、短旋动脉、长旋动脉供应。 4、小脑上动脉:桥脑上外侧、大脑脚、下丘、上
蚓、前髓帆、齿状核、小脑半球前外侧。 5、大脑后动脉
1、颈总 2b、颈动脉球部 2、颈内 3、颈外 4、咽升动脉 5、枕动脉 7、甲状腺上动脉 9、舌动脉 10、面动脉 11、颞浅动脉 12、上颌动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颈内动脉
由颈总动脉发出后,位于颈 外动脉的后外侧,之后绕至其后 内侧上行,直径5-6mm。起始 部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颅外 部分于颈椎横突前方上行,至颞 骨岩部的颈动脉孔止,无分支。
C2段(视交叉池段):自C3延续水平后行的部分。 C1段(后膝段):由C2向前上弯曲段,形成凸面向后的膝状弯曲。
最终分叉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分段(7分法)
有5分法及7分法,目前多采用7分法, 该法顺血流方向对颈内动脉全程分段
颈段(C1)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止于颈动脉管颅外 口。 岩段(C2): 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起于颈动脉管颅 外 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 破裂(孔)段(C3):破裂段起于颈动 脉管末端,动脉越过孔部, 但不穿过这个孔,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内上升,向着海绵后窦, 止于岩舌韧带上缘。 海绵窦段(C4): 此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近侧硬膜环。 这段颈 内动脉主要行走于海绵窦内。 床突段(C5):起于近侧硬膜环,止于远侧硬膜环 眼段(C6): 该段起于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点的紧 近 侧。 交通段(C7): 交通段起于紧靠后交通动脉起点的近侧,止于 颈内 动脉分叉处。此段发出两个重要分支:后交通动脉 和 脉络膜前动脉。
椎动脉分支
1、脑膜支:后颅凹硬脑膜、小脑镰 2、脊髓前、后动脉: 3、延髓支:经延髓后外侧沟入延髓 4、小脑后下动脉:为椎动脉最后和最大分
支。分布于延髓、四脑室下部、小脑下 面、扁桃体。
基底动脉走行与分支
由双侧椎动脉在桥延沟合并 而成,沿基底动脉沟上行,至桥 脑上缘分出双侧大脑后动脉而终。
2、眶动脉(A2):分眶前、后动脉,分布于额叶眶面。 3、额极动脉(A2):向前上分布于额极和额叶前外侧。 4、胼缘动脉(A3):沿扣带回向后上分出额内侧前、
中、后支,分布于额中回上半部、额上回后部、扣带 回和 中央前回内侧面。 5、胼周动脉(A4、A5):沿胼胝体走行,在胼胝体压部 开始发出顶内侧动脉、旁中央支、楔前支和顶枕支, 分布于旁中央小叶和顶上小叶。
内侧豆纹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穿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走行与分段
由ICA分出后先水平向外行,进入外侧裂后 向外上方走行并沿途分布于大脑半球的背外侧。 M1段:水平外行段,长约3cm,此段为动脉硬化好
发部位。 M2段:在外侧裂内行走于脑岛之上,终于侧
裂顶部。 M3段:由侧裂顶部转向外,开始在大脑表面走行。 M4段:出侧裂后向上行走部分。 M5段:出侧裂后向下行走部分。
脑和脊髓血管
主主动动脉脉弓弓
头头臂臂干干((右右))
颈颈总总动动脉脉
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
颈颈总总动动脉脉((左左))
锁骨下动脉 椎动脉
腋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锁锁骨骨下下动动脉脉((左左))
椎动脉 胸廓内动脉
甲状颈干
颈内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深穿支分布于:内囊后肢、内囊膝部、尾状 核、苍白球、杏仁核、丘脑、丘脑下部、乳头体 灰结节、外侧膝状体、视束、红核、黑质、大脑 脚、海马、海马回和海马钩回。
大脑前动脉的走行与分段
由ICA发出后,向内横过视神经上方,在大脑 纵裂内与前交通动脉相连,之后沿大脑纵裂向前上, 绕胼胝体行至胼胝体压部,并沿途分支。
颈内动脉主要分支(脑内)
眼动脉(OA) 后交通动脉(Pco.A) 脉络膜前动脉(AChA) 大脑前动脉(ACA) 大脑中动脉(MCA)
后交通动脉
向后起自C2段,长度仅数毫 米,是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 的重要吻合,穿支分布于丘脑等 深部组织。为动脉瘤好发部位。 分支:丘脑结节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起始于后交通动脉以远2-4mm,距MCA和 ACA分叉5mm,向后越视束至大脑脚前缘向后外, 在海马钩回附近,经脉络膜裂入侧脑室下角形成 脉络膜丛。
1、基底动脉 2、脑桥动脉 3、左侧小脑后下动脉 4、右侧小脑下前 5、左侧小脑前下 6、小脑后下动脉半球
支 7、小脑上动脉 8、小脑上动脉蚓支 9、小脑上动脉半球支
椎动脉走行
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 直接行上上内,进入C6横突孔 (最外点),之后向内后,经 环椎与枕骨间穿入硬膜入颅, 在延髓外侧上行,在桥延沟处 合并为基底动脉而终。
大脑后动脉 脑桥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头臂干
在气管的右后外侧上行,于 胸锁关节平面分为右侧颈总动脉 和右侧锁骨下动脉而终。
右侧颈总 右椎
右锁骨下 头臂干
主动脉弓
左侧颈总 左椎
左锁骨下
颈总动脉
自头臂干或主动脉弓分出后 在颈动脉间隙中向上行走,至C3 或C4水平分叉为颈内动脉和颈外 动脉,分叉处膨大为颈动脉窦, 内含压力感受器。分叉平面可有 变异。
颈内动脉颅内段走行与分段
根据血管造影将颈内动脉颅内段分为5段
C5段(岩段):为ICA在颞骨颈动脉管中部分。起自颈动 脉孔止于破裂孔。
C4段(海绵窦段):为ICA在海绵窦内前行部分。全身唯一一处动 脉在静脉内走行,外伤破裂可形成海绵窦瘘。
C3段(前膝段):为从C4向后上的弯曲部分,形成凸面向前的膝 状弯曲,在前床突水平穿出硬膜。
缘动脉; A4段:为胼周动脉的额叶部分; A5段:为胼周动脉的顶叶部分。
大脑前动脉分支与分布
1、内侧豆纹动脉(A1)与回返动脉-Heubner A(A2):分 布于尾状核头、乳头体、漏斗、胼胝体嘴、前联合、 内囊。
基底动脉分支
1、小脑前下动脉:桥脑前外侧面、桥延沟、VI、 VII、 VIII神经根,绒球等。
2、迷路动脉:随听神经入内听道,分布于迷路。 3、桥脑动脉:基底动脉两侧及后缘发出旁正中动
脉、短旋动脉、长旋动脉供应。 4、小脑上动脉:桥脑上外侧、大脑脚、下丘、上
蚓、前髓帆、齿状核、小脑半球前外侧。 5、大脑后动脉
1、颈总 2b、颈动脉球部 2、颈内 3、颈外 4、咽升动脉 5、枕动脉 7、甲状腺上动脉 9、舌动脉 10、面动脉 11、颞浅动脉 12、上颌动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颈内动脉
由颈总动脉发出后,位于颈 外动脉的后外侧,之后绕至其后 内侧上行,直径5-6mm。起始 部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颅外 部分于颈椎横突前方上行,至颞 骨岩部的颈动脉孔止,无分支。
C2段(视交叉池段):自C3延续水平后行的部分。 C1段(后膝段):由C2向前上弯曲段,形成凸面向后的膝状弯曲。
最终分叉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分段(7分法)
有5分法及7分法,目前多采用7分法, 该法顺血流方向对颈内动脉全程分段
颈段(C1)起于颈总动脉分叉水平,终止于颈动脉管颅外 口。 岩段(C2): 这段颈内动脉位于颈动脉管内,起于颈动脉管颅 外 口,终止于破裂孔后缘。 破裂(孔)段(C3):破裂段起于颈动 脉管末端,动脉越过孔部, 但不穿过这个孔,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内上升,向着海绵后窦, 止于岩舌韧带上缘。 海绵窦段(C4): 此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止于近侧硬膜环。 这段颈 内动脉主要行走于海绵窦内。 床突段(C5):起于近侧硬膜环,止于远侧硬膜环 眼段(C6): 该段起于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点的紧 近 侧。 交通段(C7): 交通段起于紧靠后交通动脉起点的近侧,止于 颈内 动脉分叉处。此段发出两个重要分支:后交通动脉 和 脉络膜前动脉。
椎动脉分支
1、脑膜支:后颅凹硬脑膜、小脑镰 2、脊髓前、后动脉: 3、延髓支:经延髓后外侧沟入延髓 4、小脑后下动脉:为椎动脉最后和最大分
支。分布于延髓、四脑室下部、小脑下 面、扁桃体。
基底动脉走行与分支
由双侧椎动脉在桥延沟合并 而成,沿基底动脉沟上行,至桥 脑上缘分出双侧大脑后动脉而终。
2、眶动脉(A2):分眶前、后动脉,分布于额叶眶面。 3、额极动脉(A2):向前上分布于额极和额叶前外侧。 4、胼缘动脉(A3):沿扣带回向后上分出额内侧前、
中、后支,分布于额中回上半部、额上回后部、扣带 回和 中央前回内侧面。 5、胼周动脉(A4、A5):沿胼胝体走行,在胼胝体压部 开始发出顶内侧动脉、旁中央支、楔前支和顶枕支, 分布于旁中央小叶和顶上小叶。
内侧豆纹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穿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走行与分段
由ICA分出后先水平向外行,进入外侧裂后 向外上方走行并沿途分布于大脑半球的背外侧。 M1段:水平外行段,长约3cm,此段为动脉硬化好
发部位。 M2段:在外侧裂内行走于脑岛之上,终于侧
裂顶部。 M3段:由侧裂顶部转向外,开始在大脑表面走行。 M4段:出侧裂后向上行走部分。 M5段:出侧裂后向下行走部分。
脑和脊髓血管
主主动动脉脉弓弓
头头臂臂干干((右右))
颈颈总总动动脉脉
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
颈颈总总动动脉脉((左左))
锁骨下动脉 椎动脉
腋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锁锁骨骨下下动动脉脉((左左))
椎动脉 胸廓内动脉
甲状颈干
颈内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迷路动脉
深穿支分布于:内囊后肢、内囊膝部、尾状 核、苍白球、杏仁核、丘脑、丘脑下部、乳头体 灰结节、外侧膝状体、视束、红核、黑质、大脑 脚、海马、海马回和海马钩回。
大脑前动脉的走行与分段
由ICA发出后,向内横过视神经上方,在大脑 纵裂内与前交通动脉相连,之后沿大脑纵裂向前上, 绕胼胝体行至胼胝体压部,并沿途分支。
颈内动脉主要分支(脑内)
眼动脉(OA) 后交通动脉(Pco.A) 脉络膜前动脉(AChA) 大脑前动脉(ACA) 大脑中动脉(MCA)
后交通动脉
向后起自C2段,长度仅数毫 米,是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 的重要吻合,穿支分布于丘脑等 深部组织。为动脉瘤好发部位。 分支:丘脑结节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起始于后交通动脉以远2-4mm,距MCA和 ACA分叉5mm,向后越视束至大脑脚前缘向后外, 在海马钩回附近,经脉络膜裂入侧脑室下角形成 脉络膜丛。
1、基底动脉 2、脑桥动脉 3、左侧小脑后下动脉 4、右侧小脑下前 5、左侧小脑前下 6、小脑后下动脉半球
支 7、小脑上动脉 8、小脑上动脉蚓支 9、小脑上动脉半球支
椎动脉走行
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 直接行上上内,进入C6横突孔 (最外点),之后向内后,经 环椎与枕骨间穿入硬膜入颅, 在延髓外侧上行,在桥延沟处 合并为基底动脉而终。
大脑后动脉 脑桥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头臂干
在气管的右后外侧上行,于 胸锁关节平面分为右侧颈总动脉 和右侧锁骨下动脉而终。
右侧颈总 右椎
右锁骨下 头臂干
主动脉弓
左侧颈总 左椎
左锁骨下
颈总动脉
自头臂干或主动脉弓分出后 在颈动脉间隙中向上行走,至C3 或C4水平分叉为颈内动脉和颈外 动脉,分叉处膨大为颈动脉窦, 内含压力感受器。分叉平面可有 变异。
颈内动脉颅内段走行与分段
根据血管造影将颈内动脉颅内段分为5段
C5段(岩段):为ICA在颞骨颈动脉管中部分。起自颈动 脉孔止于破裂孔。
C4段(海绵窦段):为ICA在海绵窦内前行部分。全身唯一一处动 脉在静脉内走行,外伤破裂可形成海绵窦瘘。
C3段(前膝段):为从C4向后上的弯曲部分,形成凸面向前的膝 状弯曲,在前床突水平穿出硬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