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嘉湖内河船舶有源RFID管理

合集下载

内河航运危险品运输中RFID技术的应用研究

内河航运危险品运输中RFID技术的应用研究

2 R I 用 系统 原 理 及 其 组 成 FD应 。
RFD ( a i rq e c d nic t n I R doF e u n yIe t iai ,射 频 f o
内 河航 运 危 险 品运 输 巾
J 1 )技 术 的 应 用 研 究

识 别技 术 )被 列为 启动 2 1世纪 的十大 重要 技术 之 是一 种 以无 线 方 式追 踪 和 管 理物 品 的非 接 触 式 自动 识别 技 术 ,它通 过 射 频 信 号 自动 识别 目标 对 象 并 获取 相 关 数 据 ,识 别工 作 无 须 人 工干 预 , 可 工 作 于各 种 恶 劣 环 境 。R I F D系 统 主 要 包 括 读 写 器 ( a e )和 电子标 签 ( a )两部 分 。电子 Red r Tg 标 签 贴在 被 识 别 的物 体 上 , 内含 有 芯 片和 天 线 , 并 存 有 被 识别 物 体 的相 关信 息 ,天 线 的 作用 是 使 芯 片 可 以通 过 无 线 射频 与读 写 器 进 行 通信 。读 写 器 将 包含 被 识 别 物 体 相 关信 息 的无 线 射频 信 号 转 换 为 计 算机 可 以处 理 和存 储 的数 据 。通 过这 种 方 式 , 可 以 在 一 定 距 离 内识 别 目标 物 体 的 相 关 信 息 ,从 而 实现 监 管 部 门与监 管 对 象 的 互 动 ,在 提 高 获 取信 息 的 实 时性 、准 确 性 的 同时 ,提 高现 场 监 管工 作 的执行 力和 效 率 。 结 合 水 路 危 险 品运 输 的 自身特 点 ,充 分 发 挥 R I 的技术 优 势 ,形 成 R I FD F D在 危 险 品运 输管 理 中 的应 用 系统 。系 统 通 过远 距 离 、非 接 触采 集 射 频 卡 的信 息 ,实 现 对船 舶 在 静 止 或 移 动状 态 下 的 自动 识 别 ,从 而 实 现对 船 舶 的 自动 化 管 理 , 同时 对 船 舶运 输 的危 险 品货物 进 行 监 控 和 管 理 。系 统 集 计 算机 软硬 件 、无 线通 讯 、信 息采 集 处理 、数 据 传 输 、 网络 通 讯 、传 感 器 等 技 术 综 合应 用 为 一 体 ,属 于先 进 的危 险 品信 息采 集 和 安 全 性管 理 的 智 能 识 别 系统 , 同时 也 是对 危 险 品运 输 实现 有 效 监 管 的重要 技术 手段 。 21 系统技 术 原理 .

用于内河船舶管理的主动式RFID电子标签设计

用于内河船舶管理的主动式RFID电子标签设计

成本低 、 耗小等优点 。 功
收 稿 日期 : 0 1 0 — 8 2 l— 4 2 稿 件 编 号 :0 1 4 3 2 10 15
作 者 简 介 : 巍 ( 9 3 ) 男 , 津 人 , 士 , 理 工程 师 。研 究 方 向 : 距 离无 线 通 信 技 术 。 张 18 一 , 天 硕 助 短
TX
_
足 够 的船 舶 信 息 。
12 n . RF2 4L0 1
O 为 高 电平 , 时 为 发 送 状 态 。 N 此
n F4 0 R 2 L 1为 N ri 司 生 产 的射 频 收 发 芯 片 .此 芯 片 0d c公 用 于 24 2 H M 波 段 ,内 部 由频 率 合 成 器 、功 率 放 大 .~ . G z S 5 I 器 、 体 振 荡 器 、 制 解 调 模 块 组 成 。输 出 功 率 、 道 频 率 和 晶 调 信 协 议 都 可 以很 容易 地 通 过一 个 S I口进 行 编 程 。电 流 的 消 耗 P 非 常 低 , 输 出功 率 为 一 B 时 只 有 9m 在 接 收 模 式 只 在 6d m A。 有 1. m 内建 的 低 功 耗 与 休 眠 模 式 可 以 大 大 减 少 功 耗 。 2 A, 3 它
Ab t a t I o t e s c a t l r ao h n , h r r t o k sa d r es W a e a s ot s ni o a t r ih a s o sr c : n s uh a t o sa e f i a t e ea el s f a e n i r . trt n p r a C o l v r i a mp r n eg t r n p r t f t t mo e F cn h r a u t f h p , h o e n n e d an w me h d o h p ma a e n e r a e t ec s fh ma d . a i gt e g e t mo n i s t e g v r me t e e t o f i n g me t od c e s o to u n os n s t h r s u c d ol T i p p ri t d c sa d sg f h ci e RF D tg u e n i ln h p ma a e n. h a sc mp s d e o r e a i h s a e r u e e in o e a t I a s d i a d s i n g me t T etg i o o e n . n o t v n

rfid技术与内河海事现代监管水平提升

rfid技术与内河海事现代监管水平提升

RFID技术与内河海事现代监管水平提升RFID技术与内河海事现代监管水平提升摘要:针对内河通航环境特点和“智慧海事”发展需求,采取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分析内河采用RFID的优势以及其作为物联网平台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系统构建和内河海事信息化管理方案。

关键词:内河海事现代监管 RFID 物联网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

专家认为:物联网是采用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技术,基于人类社会某种应用需求,按相关协议实现物物相联,分享信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其核心在于物与物之间广泛而普遍的互联。

它的发展依赖射频识别(RFID)等核心技术。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指出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它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泛在计算和通信的时代。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2011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提出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和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安全监管体系,到2020年在内河建成1.9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长江等内河运输船舶实现标准化、大型化,长江干线运输船舶平均吨位超过2000吨,内河水运货运量达到30亿吨以上。

届时货运量将是2011年的1.5倍以上。

可以看到,内河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规模总量将不断扩大,内河高效运输和航运安全发展的要求也将日益提高,使得运输管理和安全畅通保障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利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对已有资源设备进行充分利用和潜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效率,保障水网畅通,已经成为内河海事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在未来管理中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每一个实体对象都必将赋予唯一的数字化身份,“一对一”智能感知和信息交换,并与各资源设备系统互联互通,通过物联网实现协同管理。

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解决方案

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解决方案

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解决方案随着内河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对内河航道的安全管理和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河航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监管需求。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已经成为解决监管难题的重要途径。

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的建设,将有效提高对内河船舶的监管能力,提高内河航运行业的安全水平,为内河运输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为此,本文将从系统的功能要求、技术架构、实施与应用方案以及系统优势等方面,探讨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系统功能要求1. 船舶自动识别功能: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内河航道上的船舶,通过强大的图像识别技术和声纳技术,实现对船只的自动识别,并记录相关船舶的基本信息。

系统还要具备对违规船只的自动报警功能。

2. 航道监控功能:系统能够全面监控内河航道的情况,包括水位、水流、天气情况等因素,确保航道的安全通畅,方便船舶的安全通行。

3. 数据存储与管理功能:系统具备大容量数据存储功能,能够对所有监测数据进行长期存储和管理,并实现对数据的快速检索和分析。

系统能够实现对历史数据的回放功能,并能够生成相关报表和统计分析。

4. 预警与应急响应功能:系统能够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响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供相关救援措施,保障内河航道上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5. 联网通信功能:系统需要实现与相关部门的网络通信功能,包括上级监管部门、港口管理部门和船舶管理部门,以便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作业。

二、系统技术架构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的技术架构包括监测设备、传感器、计算机控制中心和通信网络四个方面的组成。

监测设备主要包括摄像头、声纳、监测雷达等设备;传感器负责监测水文气象情况;计算机控制中心则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与控制中心,负责图像识别、数据分析和预警处理等功能;通信网络则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要具备高速、稳定的网络通信能力。

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通航管理规定(2020)

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通航管理规定(2020)

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通航管理规定(2020)第一条为加强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通航水域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维护通航秩序,提高通航效率,保障通航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浙江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避碰规则》《内河通航标准》等规定,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浮动设施及其所有人、经营人和船员,以及从事可能影响通航安全的水上水下作业或活动的单位和人员,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省交通运输厅负责本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通航管理工作。

省港航管理中心按照职责承担本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通航管理的具体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交通运输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辖区内河通航管理工作。

第二章通航环境管理第四条遇有特殊水情、交通堵塞、重大活动安全保卫或其他对通航有较大影响的特殊情形,交通运输部门可以根据情况,按规定采取限航、封航等临时管制措施,并予以公告。

第五条通航建筑物运行单位应当制定船闸上下游水位监测发布、船闸引航道和闸室内船舶过闸秩序管控等具体措施,落实管控责任。

第六条甚高频无线电话16频道(156.800MHz)、6频道(156.300MHz)为本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船舶专用的无线电导航、遇险救助和安全通信频道。

甚高频无线电话16频道是船舶发送和接收遇险、紧急、安全通信的专用频道,船舶应当保持有效通信值守。

甚高频无线电话6频道是交通运输部门发布航行安全信息以及船舶间的导航、避让等航行安全通信的专用频道。

船舶应当保证甚高频无线电话16、6频道正常使用,避免对其产生有害干扰。

第七条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应用统一信息平台,配置水上甚高频无线电话岸台,及时发布与通航有关的安全预警信息,落实巡航制度,加强现场监督。

建立通航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制定落实排堵保畅应急预案,履行联动职责,保持24小时值班;发生堵航险情时,视情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排堵保畅,并按规定上报。

浙江省湖州市内河航运管理局无线网络解决方案

浙江省湖州市内河航运管理局无线网络解决方案

浙江省湖州市内河航运管理局无线网络解决方案1.1项目背景湖州市内河航运管理局管辖我国内河航运最为发达的杭嘉湖地区,河道纵横,船只繁多。

管理局中心控制室与各个检查口需要专用网络,进行监控及实时数据收集。

检查口数量较多,并且租用专用宽带网络线路代价极高,因此决定采用无线以太网络作为组网接入方案。

1.2项目概述本项目主要是为了满足浙江省湖州市内河航运管理局下属的湖州航管处和异地的湖州航管站、三里桥航管站、南洵航管站之间的联网需要,采用点对点和点对多点的无线桥接方式,实现上述地区监控网络的集中管理和统一监控,以确保远程监控应用程序(实时数据传输、数据库操作等功能)的使用。

其中整个系统的中心部分――湖州航管处海拔49米,而南浔航管站最高处海拔20米,两点之间有部分障碍物,直接距离达到36公里。

湖州航管站和三里桥航管站和湖州航管处分别相距1.5公里和1.61公里,中间没有障碍物阻挡。

1.3系统设计的原则1.3.1 可靠性原则无线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是具备系统实用性的前提,也是设备提供厂商对用户的郑重承诺。

1.3.2 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设备提供商提供既要保证系统设计的先进性,以保护用户的投资在五年内保持先进;又要保证系统设计近可能地实用。

我们选用的设备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产品,同时还要可虑系统的总体成本以及实际的气候、地理条件。

1.3.3 灵活扩展原则为了使现有的系统在将来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投资在将来不被浪费,这就需要系统有充分的、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可扩展的能力。

以便于系统将来的扩容与升级。

1.3.4 便于维护原则这是为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考虑的。

系统工程实施结束交付使用以后,应该便于各种日常维护工作,能够方便地进行软件的重新配置、系统的自检与恢复、硬件备品备件的更换和软件系统的升级。

1.3.5 安全性原则安全性一直是网络及系统管理的薄弱环节之一,而用户对网络安全的要求又相当高,因此安全性原则非常重要。

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解决方案

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解决方案

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解决方案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智能化监管系统,主要运用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内河航道船舶的全面监管,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和运输效率。

系统架构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主要由六大模块组成:传感器采集模块、本地数据存储模块、云端数据处理模块、预警提示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和报告生成模块。

传感器采集模块主要负责收集内河航道船舶的信息,包括船舶载重、长度、宽度、高度、应速度等重要参数。

本地数据存储模块主要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本地,以备后续的分析和比对。

云端数据处理模块则主要承担将本地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分类、分析、计算和统计分析等工作。

预警提示模块负责判断船舶是否超过了允许的载重、长度、宽度、高度等限制,若超过则自动发出警报提醒船员或相关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数据查询模块则为用户提供了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查询功能,为后续的分析、比对和统计提供便利。

报告生成模块主要是将查询到的数据,经过格式化处理后生成各种报表和分析结果。

系统实现1、智能分析数据:内河航道船舶信息采用传感器自动采集,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对内河航道船舶的速度、载重、长度、宽度、高度等信息进行评估,及时提醒船员或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违反相关法规。

2、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船舶的状态,及时掌握船舶的运营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快速响应,实现船舶信息的即时更新和全面监管。

3、数据联动:系统可以与其他监管系统进行数据联动,方便标识内河航道船舶的位置、速度、航向等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统一造成的误判。

4、云平台服务: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具有云计算、云存储、云分析等能力,可以实现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系统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数据统计。

系统优势1、实现了对内河航道船舶的全方位监管,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和运输效率;2、系统采用的传感器设备具有高度的精度和稳定性,具有极高的数据采样精度,保证了数据采集的质量;3、系统运用了智能算法提取和分析数据,可以有效监测船舶的状态,及时发出预警,增强了安全性和管控能力;4、系统拥有云平台能力,可以扩展和升级功能,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4]14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4]14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4]14号)船舶工业是我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内容,为把我省船舶工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现代化船舶修造业基地,现就加快我省船舶工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一)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是推进我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船舶工业是大型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先导性强、产业关联度大、资本与劳动密集结合等特点。

同时,船舶工业也是航运业、渔业、海洋工程的基础,发展船舶工业对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海洋经济,融入长江口造船基地建设,推进我省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是浙江充分发挥沿海临港区位优势的现实选择。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具有发展船舶工业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水港湾优势。

本世纪初十余年,国内外船舶市场将持续兴旺,国际造船中心进一步向东亚转移,长三角经济的崛起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逐步形成,将为我省船舶修造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沿海临港优势,推进我省船舶工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船舶工业的指导思想。

依托区位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服务国、出口主导、修造并举、加强配套、培育特色,采取外引内联、高起点、大投入、快产出、快收益的策略,促进船舶工业企业上规模和产业集聚发展,推进船舶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船舶工业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RFID/3G/WiFi技术的港航管理艇网络智能接入设备研究

基于RFID/3G/WiFi技术的港航管理艇网络智能接入设备研究

功 能 需 求 分 析
目前 ,港 航 管 理 艇 在 港 航 相 关 业 务 中担 当 重 要 角 色 ,
执 行 着 许 多重 要 的 口常 港 航 业 务 = ,如 内河 水 域 安 全 监 工 作 督 管 理 、海 事 执 法 以 及搜 索 救 助 等 ,同 时 也 是 港 航 业 务 中
一个hg oo cIant T l_ vn e =l t lT i .ocIa i三 nJ n o i
技 术 能接入 设备研 究
王 海涛 姜东 明 董 丽华 宋金 龙
摘 要 :从 内河 航 运 管理 的 现状 出发 ,着 眼 于 港 航 管理 艇 现 场 移 动 办 公 、 港 航 管理 艇 状 态 实时 监 控 、艇 载 设 备数 据 实时 传 输 等 实 际 需 求 ,研 究基 于 R I 、3 FD G、W ii 技 术 的 内河 港 航 管 理 艇 船 载 网 络智 F等 能接 入设 备 。 试 验 表 明 ,该设 备 实现 了 内河 港 航 管理 艇 的 网络 智 能 接 八 以及 对船 舶 身份 自动 识 别
污 染 小 的独 特 优 势 更 加 凸 显 ,但 目前 内河 航 运 信 息 管 理 和
理 艇 出勤 现 场 在 线 办 公 ,同 样 也需 要 保 持 港 航 管 理 艇 同 局 端 服务 平 台 的实 时 通 信 。

目前 各 种 港 航 管 理 艇 可 供 配 备 的 信 息 化 设 备 主 要 包 括
了 :GP / RP ( DMA)终 端 、船 舶 自动 识 别 系 统 ( S) SG S C A1 、
服 务 仍 处 于 较 低 水 平 , 敛 使 内河 航 运 效 率 相 对 偏 低 , 船 舶 信 息 采 集 成 本 过 高 ,这 都 对 行 业 发 展 造 成 了不 利 影 响 、针

RFID渔船管理需求

RFID渔船管理需求

1.借鉴案例山东省实施渔船证件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统一渔船三证数据,有利于渔船管理人员及时、全面获取渔船信息,对于方便渔船办证管理、执法检查具有良好借鉴价值。

其不足之处在于:基础数据库未能与办证软件连接,渔船数据不能根据办证情况实时更新;读取IC卡信息必须接触。

宁波市渔船进出港签证管理系统能自动识别、统计渔船进出港情况,将盲目的、被动的进出港签证管理转变为全面的、主动的管理,实现船舶证书电子化、现场检查、取证电脑化,对于防止渔船“套牌”、加强进出港签证管理、提高执法检查效率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其不足之处在于:系统所依托的渔船数据库为人工输入,未能与渔船办证软件关联,因而不能实时更新渔船数据。

宁波市运行该系统后,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目前,上海、江苏两省(市)渔业主管部门也开始采用射频技术建设签证管理系统。

东海区渔政局制订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渔船管理领域的技术标准,计划对赴中韩、中日共管海域生产的渔船强牵制配备电子标签。

2.总体思路中心建设渔船IC 卡管理系统具有良好条件:一是渔政、渔监、船检三个机构合为一体,不存在协调难问题;二是建立了统一的渔船中央数据库,渔船三证数据基本一致;三是建立了动态的渔船管理系统,渔船数据实时更新,无需重新录入;四是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已全面启动,为建设IC卡管理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借鉴山东和宁波经验,现提出以下建设建议。

在中心渔船管理系统平台下,以渔船数据库为依托,建立与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关联的渔船IC卡管理系统。

每艘渔船都配有一张IC 卡、一个电子标签,电子标签作为渔船唯一识别码固定于船上,防止套牌行为;IC卡由船主随身携带,用于办理与渔船有关的手续,增加渔船管理的便捷性。

各级渔政队伍管理窗口配备读写器,进行渔船的日常管理。

执法人员配置手持读写器,查验船主携带的IC卡、渔船上固定的电子标签以及船舶证书是否一致。

主要渔港的每个出海口设置两个基站式读卡器,用于渔船进出港签证管理。

浙内河船舶将换上“二代身份证”

浙内河船舶将换上“二代身份证”

浙内河船舶将换上“二代身份证”作者:来源:《珠江水运》2016年第21期10月24日,记者从浙江省港航管理局获悉,“浙江智能航运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已于日前开标,年内浙江10850艘船舶将安装RFID(射频识别技术)电子船名牌,这些船舶“第二代身份证”将实现江浙沪二省一市船舶信息互读互通、数据共享。

据介绍,RFID电子船名牌是将RFID融入船名牌中,并将电子标签ID码、船舶识别码、船名、船舶类型、总吨等主要参数直接固化在RFID卡中,通过岸基读头或手持终端即可读到在航船舶信息,并可自动将数据采集到省港航智能感知平台中与后台系统进行自动比对核查船舶状况,从而实现船名牌与船舶身份绑定。

RFID电子船名牌同时具备船舶身份识别、实时定位、远程核查、船舶预警、船舶流量统计、RFID异常报警、物流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就如同“第二代身份证”,对内河水上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浙江智能航运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是长三角地区国家内河船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计划,该项目将在浙北航区杭嘉湖绍、钱塘江中上游金华、衢州以及丽水殴江等地重要航段重点监管区域、重要监管站点、船闸等安装RFID读卡器,船舶可实现在船闸锚泊区、待闸区、闸口通过阅读器,扫描到固化船舶信息的RFID电子船名牌,获取船舶身份、位置等信息,实现船舶不停靠、船户不上岸即可办理登记、缴费、调度过闸等功能,实现港航便捷和高效的智能航运服务、船舶综合动态监管,最大程度提升为船民进行信息服务的水平及船舶监管能力和效率。

(陈俊杰)重庆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构筑司法屏障日前,重庆市司法局就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出台“1+4”工作制度,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

据介绍,此次出台的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1+4”工作制度包括《重庆市司法局关于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律师公证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方案、法律援助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方案、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方案,及重庆市普法办印发的法治宣传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公布日期】2014.06.06•【字号】浙财建[2014]60号•【施行日期】2014.06.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专项资金管理正文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建〔2014〕60号)各有关市、县(市、区)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港航(务)局:为加强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支持内河水运发展,根据国务院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等文件精神,中央和地方财政设立了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

根据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对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制定了《浙江省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2014年6月6日浙江省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十二五”期推进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交通运输部2013年第50号公告)和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4〕61号),为规范我省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的管理,促进内河运力结构调整和水运节能减排,提高船型标准化率和船闸通过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以下简称补贴资金)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对浙江籍经营范围在长江干线、京杭运河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包括:浙北内河航道网、钱塘江流域、杭甬运河)内,单壳液货危险品船拆解改造、现有船舶生活污水防污染改造、过闸小吨位船舶拆解、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拆解,以及建造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内河示范船给予的补贴资金。

第三条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内河船型标准化实施工作。

省交通运输厅主管内河船型标准化实施工作,并授权省港航管理局具体负责船型标准化实施工作的组织和督查。

船舶配备的自动识别系统不正常使用(湖地海罚〔2021〕2129)

船舶配备的自动识别系统不正常使用(湖地海罚〔2021〕2129)

船舶配备的自动识别系统不正常使用(湖地海罚〔2021〕2129)【主题分类】交通运输【发文案号】湖地海罚〔2021〕2129【处罚日期】2021.05.16【处罚机关类型】交通运输部/委/厅/局【处罚机关】【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德清县交通运输局【处罚种类】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执法级别】区/县级【执法地域】德清县【处罚对象】刘华【处罚对象分类】个人【更新时间】2021.09.18 20:14:30主要违法事实: 2021年4月8日,经德清县交通运输局调查部门负责人周荣良批准立案,并指定由执法人员承办此案。

当日,执法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制作了《现场笔录》1份,同时还提供了《现场照片》1份。

2021年5月16日,执法人员对当事人刘华进行了询问调查,并制作了《询问笔录》1份。

当事人刘华还提供了船舶国籍证书、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标识码证书、身份证、船员适任证书等相关资料复印件。

以上证据表明,2021年4月8日,当事人刘华驾驶兴陶机11998船舶重载渣土从杭州上行前往嘉兴卸货,该船舶配备的自动识别系统(AIS)未开启呈关闭状态,不正常使用。

于当日10时30分左右途经京杭运河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大桥航段时被查获,当事人的行为已扰乱了船舶航行管理秩序。

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依据《浙江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罚款人民币叁佰伍拾元整。

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刘华应自收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将罚款缴至德清县农商银行。

逾期不缴纳罚款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一)项规定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北大法宝1985年创始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为法律人提供法律法规、司法案例、学术期刊等全类型法律知识服务。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杭州市港航管理局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杭州市港航管理局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杭州市港航管理局作者:杭州市港航管理局来源:《水运管理》2013年第01期【摘要】为打破现有内河属地管理模式带来的管理局限,实现辖区管理全局化目标,提出构建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新型管理模式。

认为这一模式基于现代管理学中价值链理论与一体化理论,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信息资源整合以及管理流程优化等手段,在功能上将分属于不同管理部门的业务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管理对象提供一站式快捷管理服务。

通过对杭州港航管理部门的实践研究,指出在当前我国内河水运发展条件下,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其实践的成功对于国内其他内河航区的管理模式调整有着很好的参照意义。

【关键词】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管理体制;流程优化1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1.1概念和模式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是价值链理论和一体化理论在内河航区管理中的应用和拓展。

该模式以管理部门提供的航道、港口、船舶船员、航运管理、水上安全、通航信息、航运市场等公共服务为基础,兼顾港口、航运企业、货主、代理企业等经营主体在信息发布、信息交互和信息共享上的需求,在功能上突出对港口经营、物流信息、船舶监管等业务资源的整合应用。

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包含2个层面的内容:(1)拓展内河航区管理服务领域,加强对船舶、港口以及船代、货代等从业者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服务能力;(2)重点解决内河航区一体化管理在体制、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1.2主要作用1.2.1拓展服务功能(1)建立船舶动态管理系统。

将船舶智能终端、船公司应用系统或终端以及管理部门的船舶动态监管系统互联,实现管理部门、船公司和船舶之间管理指令和业务报表的交换。

(2)建立港口管理信息系统。

将港口应用系统与其他相关应用系统互联,实现内河港口信息的查询、浏览和发布。

港口和船舶可利用一体化平台发送和接收预抵港报、靠泊计划、离港报告等功能。

(3)建立物流服务信息系统。

在物联网的智能化识别技术基础上,实现船、港、货对接,同时为货主及货运企业提供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船、箱、货全程跟踪查询功能。

RFID技术在我国多地渔船的应用大盘点

RFID技术在我国多地渔船的应用大盘点

RFID 技术在我国多地渔船的应用大盘点
当前,我国渔业水域环境恶化和资源衰退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水产品市场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无套牌渔船受利益驱动,利用异地靠港,采取套牌、假牌、冒牌的船名船号逃避监管。

在休渔期、涉外海域特别是敏感水域违法作业,不仅严重破坏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同时还对我国周边局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渔政船在海上执法登临检查过程中,常常遇到恶劣天气、违法渔船抵制检查、暴力抗法等情况,执法难度很大。

因此,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对安装在渔船上的电子标签信息进行读取,准确识别渔船身份,实现对渔船的非接触查验,同时在条件具备的港口安装读头,对渔船进行进出港统计,实时报告渔船进港或出港状态,统计港区的渔船数,能够有效遏制渔船违法现象,提高渔政执法效率。

RFID 技术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创新应用,基本实现了渔船套牌、电子签证管理、自动统计渔船进出港、电子执法和电子业务等管理需求,为渔船管理带来了显着的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了渔船安全监管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也为将来制定相关渔业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我国沿海城市渔船比较多,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独立成一体,缺乏相对有效的统一监管措施,对于渔船出行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不利。

在射频识别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开始加强对渔船的管理,多地根据自身渔船的情。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调整杭嘉湖部分干线航道船舶监控尺度的航行通告-浙地海通航〔2003〕1号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调整杭嘉湖部分干线航道船舶监控尺度的航行通告-浙地海通航〔2003〕1号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调整杭嘉湖部分干线航道船舶监控尺度的航行通告正文:----------------------------------------------------------------------------------------------------------------------------------------------------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调整杭嘉湖部分干线航道船舶监控尺度的航行通告浙地海通航〔2003〕1号各有关单位、船舶:近来,超限船舶大量进入杭嘉湖地区干线航道,已经严重影响通航秩序。

为保障航道畅通和船舶航行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保障杭嘉湖地区干线航道安全畅通的通知》,决定对进入杭嘉湖地区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杭申线、东宗线、乍嘉苏线、六平申线、杭湖锡线等干线航道的船舶监控尺度进行调整,有关规定通告如下:一、下列船舶不准进入干线航道:1.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杭申线、东宗线:总长超过45.0米,总宽(含装载宽,下同)超过10.8米,实际吃水超过2.4米的船舶;2.乍嘉苏线、六平申线、杭湖锡线:总长超过40.0米,总宽超过9.2米,实际吃水超过2.4米的船舶;3.拖带的实际总载重量(吨)和拖船主机功率(千瓦)之比超过11吨/千瓦、总长超过360米的拖带船队;4.水泥质船舶。

二、船舶有特殊情况需要超限航行的,应当经启运地或到达地的市级海事管理机构同意后,申请取得浙江省地方海事局签发的《通行证》方可进入杭嘉湖地区干线航道,海事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护航等措施。

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对违反本通告的船舶、船员以及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海事管理机构可以给予行政处罚或者对船舶采取责令临时停航、驶向指定地点,禁止进港、离港,强制卸载,拆除动力装置、暂扣船舶等行政强制措施。

四、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浙江省港航监督局浙监航字(2000)第1号《航行通告》同时废止。

RFID技术在内河船舶管理中的应用

RFID技术在内河船舶管理中的应用

RFID技术在内河船舶管理中的应用
朱雯瑾;廉清云
【期刊名称】《中国水运(下半月)》
【年(卷),期】2010(010)009
【摘要】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使得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间的协作和来往货运交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这些变化都对当前环境下的船舶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改变现有的内河管理模式.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将实现航运信息采集、以信息化标准建设实现航运信息互通、以中间件技术实现应用规范、以管理平台建设实现船舶动态监管及信息共享,并利用现有网络和硬件资源,为上层系统提供有效监控数据和业务决策提供信息保障,提高现有监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
【总页数】2页(P91-92)
【作者】朱雯瑾;廉清云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1100;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9
【相关文献】
1.卫星定位技术在内河船舶运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仓库管理中RFID技术的应用研究
3.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4.RFID技术在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5.RFID技术在矿用电缆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运输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办法(试行)》的通知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运输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办法(试行)》的通知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运输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公布日期】2024.05.06•【字号】浙交〔2024〕56号•【施行日期】2024.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正文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运输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办法(试行)》的通知浙交〔2024〕56号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交通运输局:《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运输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办法(试行)》已经2024年第3次厅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1.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运输船舶安全等级评定标准2.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绿水积分记分标准浙江省交通运输厅2024年5月6日浙江省地方海事辖区内河运输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办法(试行)为保障水上人身、财产安全,防止船舶造成水域污染,加强船舶安全动态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监督规则》《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规定,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遵循依法实施、公正公开、协同高效、清廉便民的原则,加快构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的新型海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内河运输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体系,提高船舶差异化监管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推动内河航运安全绿色发展,切实优化海事营商环境,护航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建设。

二、船舶安全等级评定船舶安全等级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海事信用管理和重点跟踪船舶监督管理等制度相衔接,对内河运输船舶进行综合质量动态评定,依法确定的安全等级。

(一)评定对象。

在我省地方海事辖区航行、停泊、作业的内河运输船舶。

(二)评定标准。

RFID船舶身份识别及进出港自动管理系统

RFID船舶身份识别及进出港自动管理系统

船舶身份自动识别及进出港监管系统方案书目录第一章.中国渔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中国渔业的现状 (3)1.2 渔业中渔船检测管理存在的问题 (3)第二章.RFID技术介绍 (4)2.1 概述 (4)2. 2 RFID系统基本结构 (5)2.3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 (5)2.4 RFID特性 (6)第三章.RFID系统实施的作用 (6)3.1进一步规范渔工劳务市场 (6)3.2 进一步落实渔船进出港签证制度 (6)3.3 强化日常监管,落实渔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6)3.4 加大渔业行政执法力度,促进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 (7)第四章.系统概述 (7)第五章.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8)第六章. 系统设计原理及系统介绍 (9)6.1 系统设计原理 (9)6.2 系统介绍 (9)第七章.产品介绍及特性(见产品手册) (11)第八章. 硬件设备操作、测试及安装要求 (11)8.1 应用测试 (11)8.3 安装要求 (12)第一章.中国渔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中国渔业的现状2008中国舟山国际船业博览会·浙东经济合作区渔船管理高层论坛在市行政中心会议室召开。

来自部分高校的专家和渔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渔船管理大计。

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宋志俊、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东勇、副市长王忠志出席。

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黄硕琳介绍了世界渔业资源、渔船基本状况和我国的渔船管理现状。

他认为,应加强对渔船的管理,尽快降低我国管辖海域内的捕捞力量。

浙江海洋学院副校长虞聪达介绍了我国捕捞许可证制度实行现状,并建议严格捕捞许可证制度,科学规范各种捕捞作业强度。

省海洋与渔业局,宁波市、台州市、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绍兴市农业局的专家分别针对渔船管理提出了书面建议。

1.2 渔业中渔船检测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小型渔船强制报废的年限与其正常使用的年限之间差距较大。

理论上前者的确定应以后者为基础,依据《暂行规定》,这些小型渔船的报废年限为13年,而实际情况是它们的正常使用年限一般为23年左右(这里对23年的说法不再进行详述),无须多词,二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则《暂行规定》执行起来的难度也就越大。

杭州市船舶防涌潮、防洪、防台安全管理规定-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8号

杭州市船舶防涌潮、防洪、防台安全管理规定-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8号

杭州市船舶防涌潮、防洪、防台安全管理规定正文:---------------------------------------------------------------------------------------------------------------------------------------------------- 杭州市船舶防涌潮、防洪、防台安全管理规定(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8号1996年12月16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船舶防涌潮、防洪、防台的安全管理,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船舶、排筏、设施以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杭州市行政区域(包括市辖县、市)通航水域内航行、停泊、作业的一切船舶、排筏、设施(以下简称船舶)的所有人和经营人,都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杭州市交通局是全市船舶防涌潮、防洪、防台(以下简称三防)安全管理的行政主管机关。

市、县(市)港航监督机构具体负责实施本规定。

县(市)交通局负责协调、监督当地港航监督机构对船舶“三防”的安全管理工作。

公安、林水、电力、气象等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责范围,协助港航监督机构做好船舶“三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防涌潮安全管理第四条钱塘江因受潮汐影响,在特殊地理位置和条件下,周期性地发生波峰破碎倒卷形成涌潮时,为船舶防涌潮期。

第五条凡在钱塘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所有人和经营人,必须服从港航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接受对其进行的防涌潮技能指导。

第六条在钱塘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所有人和经营人,应当经常对其船舶进行安全检查,保持处于适航状态和良好技术状况,并定期对船员进行必要的防涌潮安全教育,保证船舶在涌潮期的适航性。

第七条凡在钱塘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必须配备相应高一等级锚系设备和能接收涌潮、气象警报的通讯设备或接收器,并应配备足以保证船舶安全的船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杭嘉湖内河船舶有源RFID管理浙江省根据交通部“十一五”指导方针,围绕“数字港航”,实现水运事业的可持续式发展,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实现决策智能化,促进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内河船舶通航信息的采集问题一直是海事管理部门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缺乏与之相适用的航道传感技术,内河船舶通航信息的采集到目前为止还停留在人工记录观测水平上,信息的再利用价值不高,减弱了船舶通航信息对航道建设决策的支持力度。

针对此难题,急需一种能够对船只进行细化管理的技术手段,解决内河船舶通航信息孤岛,使船舶通航信息进入港务管理信息平台,与其它系统数据融合。

结合浙江省内河交通的实际情况,在航道上安装航道读卡器,读卡距离要求达到200米以上。

为船舶配发电子标签,船载电子标签内数据内容,包括:12位电子标签编号(具有唯一性)、船舶其他基本信息(船舶牌照、船主信息、吨位、注册地,… …)、船舶签证信息等,并具备防拆、数据加密等功能。

以此建立一个基于RFID射频技术的船舶动态信息采集平台,并与港航系统其他业务系统集成。

杭嘉湖扎口管理电子标签系统,采用2.45G 有源RFID识别、防拆、远距离识别技术,实现辖区内船舶运行信息的动态采集,满足杭嘉湖地区内船舶动态监管的需求。

RFID船载电子标签拥有唯一的ID号。

在电子标签发放时,该ID通过RFID船载电子标签管理子系统与船舶牌照、吨位、定员等信息绑定。

用户使用时,船载电子标签安装于船舶内,其ID号作为船舶身份证用于识别该船舶。

航道读卡器通过对电子标签定时发送的ID信息进行识别,实时采集船舶数据。

该系统的功能包括:内河航道环境下的船舶信息采集、采集信息的处理、采集信息的发布、电子标签管理、采集信息共享等,提高船舶的运行管理、加强对船舶的服务能力。

该应用案例的亮点:
1、内河航运首次采用2.45G 有源RFID识别、防拆技术,对船舶进行远距离识别,提高船舶身份识别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RFID作为身份识别、短程通信、无线传感技术平台
从先进性、可用性和成熟性等多角度考虑,采用2.45Ghz有源RFID技术.并紧密结合正在制定的我国2.45Ghz空中接口标准,此标准充分考虑了2.45Ghz物联网应用,将形成RFID和物联网领域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

3、RFID片上操作系统
建立在标准化的RFID命令集、文件管理体系、状态机管理体系、防冲撞机制之上的操作系统COS将提供稳定可靠、可扩展的嵌入式软件平台;将COS嵌入智能终端的实时操作系统进行整合。

4、RFID安全鉴别算法和过程
利用(密钥种子+随机数+固定常数)进行SHA1运算,将运算结果与明文数据进行异或得到密文,解密时提取随机数,再利用(密钥种子+随机数+固定常数)进行SHA1运算,将运算结果与密文进行异或,还原出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