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花超临界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研究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5508ff76a20029bc642d04.png)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研究【摘要】目的采用水蒸气蒸馏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方法提取薰衣草精油,比较其体外抗氧化作用。
方法通过DPPH、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脂质过氧化及溶血反应体系,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提取的薰衣草精油抗氧化能力。
结果两种方法提取的薰衣草精油均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且呈剂量依赖性。
在5个氧化体系中,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均强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薰衣草精油。
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薰衣草精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薰衣草精油;抗氧化;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Abstract:ObjectiveTo withdraw lavender oil with different methods and compare thr antioxidative activities in vitro. Methods The lavender oil was extracted through steam distillationmethod and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method. The antioxidative capacity of lavender oil was examined through DPPH, hydroxy radical, superoxide anion,lipid peroxidation and hemolysis reacting system. ResultsBoth of the lavender oils by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 had strong antioxidative capacity in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While the lavender oil extracted by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was more efficacious than the one extract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method. ConclusionThe lavender oil which was extracted through CO2 extraction method has better antioxidation capacity.Key words: Lavender oil;Antioxidative; Steam distillation method;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metho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担忧化学合成香精的安全性,对天然植物精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论文】薰衣草植物精油的提取实验研究
![【论文】薰衣草植物精油的提取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c2a0ff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4c.png)
摘要薰衣草是兼有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共有属性。
其所含植物精油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医药、食品加工、化妆品等各个行业中。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有多,萃取方法最为先进,效率最高;而在分析研究中其中工业生产方法以超临界CO2以微波法最为高效便捷。
本文通过两种方法研究薰衣草精油的工艺:超临界CO2萃萃取及微波结合中华药典的水蒸气蒸馏。
通过平行及正交实验探索超临界CO2取装置其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薰衣草精油得率的影响。
最终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条件:萃取压力22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h。
各因素对薰衣草精油得率影响程度是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
最优工艺条件下精油得率为4.80%。
结合微波辅助萃取与中华药典的水蒸气蒸馏提取为一创新方法。
通过实验检验该方法提取薰衣草精油的提取率及产品质量。
用气相色谱分析对两种方法提取的薰衣草精油进行产品分析,实验结果证明:超临界萃取薰衣草挥发油的收率高,提取量大,适于工业生产。
微波结合水蒸气蒸馏提取,其方法便捷,产品有效成分更丰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更高,适于分析研究。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薰衣草精油,气相色谱AbstractLavender is both medicinal plants and spice plants were attributes. It contains plant essential oil is used extensively, can be used in medicine, cosmetics, food processing, etc.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plant essential oil, which has many industrial production method in supercritical CO2extraction method is the most advanced, the highest efficiency, And in the analysis of studies in the most efficient microwave method. Based on two kinds of methods study lavender essential technology: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microwave steam distillation with Chinese pharmacopoeia. Through parallel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 to explore the extraction and supercritical CO2extraction device, the extracting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lavender essence oil extraction time rate. Determine the best extraction process conditions: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45 ° MPa, extraction, extraction time, 1h. Lavender essential factors of influencing degree is the extraction rate pressure > > extracting temperature extraction time. The optimum process conditions for 4.80% rate of oil. Combined with Chinese pharmacopoeia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distillation of water vapor extraction method for innovation. Through the experiment test method of lavender essence oil extraction yield and quality. 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of two methods of extraction products, lavender essential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essential lavender extract, large amount of high yield,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Microwave steam distillation, with convenient method extracting 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products, the relative content more abundant higher, suitable for analysis.Key words: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lavender, essential oil,gas chromatography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2)第二章实验材料与方法 (17)2.1 概述 (17)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7)第三章实验结果与讨论 (19)3.1 薰衣草挥发油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19)萃取正交实验设计 (22)3.2 超临界CO23.3 最佳萃取条件的验证 (24)3.4 干燥程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25)3.5 不同提取方法对提取率的影响 (25)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28)4.1 结论 (28)4.2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28)参考文献 (29)致谢 (31)声明 (32)第一章前言1.1 选题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化学合成香精的安全性越来越担忧,对天然植物精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薰衣草精油的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
![薰衣草精油的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471ca3590c69ec3d5bb75f9.png)
工艺与设备2018·11152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薰衣草精油的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杨懿涵(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四川 610000)摘要:薰衣草作为一种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药理行业,其精油更是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薰衣草精油人均需求量日益上升。
本文从薰衣草精油的提取工艺和应用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薰衣草精油的研究进展。
从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萃取法、超声波萃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四个方面论述了萃取薰衣草精油的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从镇静催眠、抗菌抑菌、薰衣草精油在日用生活中的应用对薰衣草精油的功效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未来薰衣草精油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薰衣草;薰衣草精油;提取工艺;应用中图分类号:T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Lavender Essential OilYang Yihan(Chengdu No.7 Middle School Experimental School, Sichuan, 610000)Abstract :Lavender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its essential oil is widely usedin daily life. The per capita demand for lavender essential oil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avender essential oil in recent years is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extraction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of lavender essential oil.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methods for extracting lavender essential oil were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 steam distillation, organic solvent extraction, ultrasonic extraction an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The efficacy of lavender essential oil was briefly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edation and hypnosis, antibacterial and bacteriostasi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avender essential oil in daily life, and the research focus of lavender essential oil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Key words :lavender ;lavender essential oil ;extraction process ;application薰衣草属唇形科薰衣草属,又被称为欧薄荷,香水植物。
超临界CO2萃取薰衣草精油的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薰衣草精油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d8af7e0998fcc22bcd10db7.png)
关键词
超 临界二氧化碳 ; 萃取 ; 衣草精 油; 薰 气相 色谱/ 质谱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6 0 20 ) 1 0 4 0 10 9 9 (0 7 0 — 0 9— 2
中图分类号 :Q 5 . T 64 2
S u y o t a to fEs e ta lfo La e d r wi t d n Ex r c in o s n i l Oi r m v n e t h S p r rtc lCa b n Di xd u e c iia r o o i e
G n n mig, a u bn , h n in, a a g o o g Ga g n XioZ o ig Z a gJa C i o u B
( e at n f i Fo nier g S a ga Istt o eh o g ,h nh i 0 2 5 C ia D pr t o& odE g e n ,hn h i ntue f cn l y S ag a 2 0 3 , hn ) me o B n i i T o
GJM C S分析结果显 示薰衣草精 油的主要 成分为: 顺式氧化 芳樟 醇 2 7 % ; 、5 反式 氧化 芳樟醇 0 7 % ; 叶油素 0 4 ; .5 按 .% 芳樟醇 1.3 乙酸芳樟脂 2 .o ; 4 5 %; 5 4 % 乙酸薰衣草 酯7 9 % ; .3 薰衣草 醇 20 ; .% 龙脑 1o %; .5 丁酸己酯 14 %等。 .4
龚钢 明 , 肖作兵 , 张 键 , 宝国 蔡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 , 上海 20 3 ) 0 2 5 摘 要 研 究超临界 C 萃取薰衣草精 油的工艺 , O 考察萃取压力、 温度 、 时间和 C O 流量对 薰衣草精 油得 率的影响 ,
薰衣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薰衣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dbb102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4.png)
薰衣草化教成分战药理做用的研讨期视薰衣草化教成分战药理做用的研讨期视薰衣草是唇形科属植物,为多年逝世亚灌木,薰衣草是一种贵重而慌张的天然喷鼻料植物,20世纪初,我国薰衣草主要种植天区有新疆、陕西、江苏等天。
薰衣草其性温,利干、健胃、浑脑、除风热并具有浑热解毒、集风静痒的特征,具有抗氧化、降血压、治得眠、止痛、杀菌、防感冒、收气管炎、气喘,止吐顺,驱虫,减缓烧伤烫伤,使细胞再逝世等成效,借可以做为调料正在凉菜拼盘操纵,也可造成薰衣草酒,薰衣草糖,薰衣草面心等[1-4]。
如今人们对其挥收油成分阐收断定研讨较多[5-8]。
如今被广泛使用于医药、扮拆品、洗濯剂战食品止业[9]。
并且对薰衣草的研讨较广泛,国内许多专家教者对其举止了许多圆里的研讨,研讨包露薰衣草的品种特征、化教成分及药理做用。
1.我国薰衣草属的品种战形状特征1.1品种。
薰衣草属齐全国约28种,分布于年夜西洋群岛及天中海天区至索马里、巴基斯坦及印度,主要有:狭叶薰衣草L.angustiflia,绵毛薰衣草ata,宽叶薰衣草tiflia,齿叶薰衣草L.dentata,法国薰衣草L.stehas。
我国早正在1952年引进薰衣草,种植两种,主要分布新疆、陕西、江苏等,新疆种植较多,多为狭叶薰衣草,新疆伊犁天区种植里积达数万亩,粗油产量占全国总量95%。
狭叶薰衣草,其本产天中海天区,为一种没有俗欣赏及芬芳油植物;宽叶薰衣草,本产欧皱北部及天中海天区,我国曾有种植,但较少睹。
2.薰衣草的化教成分2.1SingabAB[11]从埃及产薰衣草中获得两种新型三萜类葡萄糖苷酯。
采与柱色谱对新疆薰衣草花的95%乙醇提与及各种色谱柱举止别离,获得7个黄酮类化开物。
经光谱法分别断定为芹菜素、芹菜素-7---D-葡萄糖苷、木樨草素、芹菜素-7--D-〔6-对羟基肉桂酸基〕-苦露糖苷、木樨草素-7---D-葡萄糖苷等。
研讨者对薰衣草花举止了系统的研讨,已从平别离获得了7个黄酮类化开物,以后又从平别离获得了9个化开物,根据理化性质战波谱数据分别断定为:5'--D-glupyransylxyjasnibutylester 〔1〕,5'--D-glupyransylxyjasniaid〔2〕,dihtsideE〔3〕,丁两酸〔4〕,咖啡酸〔5〕,3-甲氧基-4-0--D-葡萄糖苷-阿魏酸〔6〕,-谷甾醇〔7〕,熊果酸〔8〕,胡萝卜苷〔9〕.其中化开物〔1〕为新化开物,化开物〔2〕-〔9〕均为初度从薰衣草平别离获得。
薰衣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薰衣草化学成分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b4e1299680203d8ce2f24bc.png)
2007年第65卷化学学报V ol. 65, 2007第16期, 1649~1653 ACTA CHIMICA SINICA No. 16, 1649~1653* E-mail: ywzhou@Received March 30, 2007; revised and accepted July 8, 2007.1650化学学报V ol. 65, 2007在薄层板上进行酸水解检识出葡萄糖, 说明该化合物为苷类. HR-ESI-MS m/z: 467.4254 [M+Na]+(C22H36O9Na,计算值467.4961), 确定相对分子量为444, 分子式为C22H36O9, 不饱和度为5. IR νmax (MeOH): 3414 (—OH),2958, 1731 (C=O), 1078, 1034 cm-1. 1H NMR谱在δ3.17~3.86之间出现了6个氢信号和δ4.27 (d, J=7.8Hz, 1H)一个双峰信号, 结合13C NMR中δ 104.4, 75.1,78.1, 71.6, 77.8, 62.8的6个次甲基信号, 推断该化合物结构中可能有1个葡萄糖分子, 由端基氢偶合常数确定葡萄糖为β构型. 比较化合物1和已知化合物2的光谱数据发现, 两者具有相似的骨架(图1). 化合物1的1HNMR谱中多了一个正丁氧基的氢信号δ0.94 (t, J=2.5,7.2 Hz, 3H), 1.39 (dt, J=7.6, 15.0 Hz, 2H), 1.62 (dt, J=7.1, 15.0 Hz, 2H), 4.09 (t, J=6.6, 13.2 Hz, 2H). 此外还有1个两端各连一个亚甲基的顺式烯键氢信号δ5.39 (td,J=10.8, 6.9 Hz, 1H), 5.51 (td, J=10.8, 6.9 Hz, 1H). 13CNMR谱中共给出了22个碳信号, 除去6个糖上的碳信号, 其余为苷元的16个碳信号. 其中δ174.2和221.6分别为一个酯羰基和一个酮羰基的碳信号, 由HMQC和HMBC谱确定了各碳氢的归属(见表1). HMBC谱(图2)显示了正丁氧基中甲基C-4"' (δ 14.2)与其相连的两个亚甲基氢(δ1.61, 1.39)的信号相关, C-2"' (δ31.9)与连氧的C-1"'的氢(δ 4.09)信号相关, 进一步证实了正丁氧基的存在. 另外C-1"'的氢(δ4.09)与酯羰基(δ174.2)的信号相关. 葡萄糖的端基氢(δ4.28)与苷元上的C-5' (δ70.2)图1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结构Figure 1 Structure of compound 1 and compound 2图2 化合物1 HMBC谱的相关点Figure 2 Key HMBC correlations of compound 1的信号相关, 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构中糖和正丁基的连接位置.经文献检索, 未见报道, 证实为一个新的化合物,命名为5'-β-D-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 butyl ester.2 实验部分2.1 仪器与材料Yanaco MP-500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 Bruker ARX-4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 Varian Mercury Plus 3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 内标为TMS; Finnigan LCQ deca XP Plus型质谱仪(San Jose CA); 高效薄层板GF254为烟台市化学工业研究所烟台化工科技开发实验厂产品; 柱色谱硅胶(100~200目, 300~400目)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 Sephadex LH-20为Pharmacia公司产品;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薰衣草花于2005年10月购自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药材市场, 经新疆药物研究所刘庆华研究员鉴定为L. augustifolia 的干燥花, 标本保存在北大世佳研究中心标本室(20051018).2.2 提取分离薰衣草花7 kg, 95%乙醇回流提取3次, 每次1 h,过滤, 合并滤液, 回收乙醇得浸膏. 将95%乙醇回流提取浸膏加适量水溶解, 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 正丁醇萃取物(64 g)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以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洗脱剂, 对得到的50%乙醇洗脱部位经硅胶和Sephadex LH-20反复柱色谱得到化合物1 (25 mg), 化合物2 (15 mg)和化合物3 (25 mg). 醋酸乙酯萃取物(76 g)经硅胶柱色谱, 以二氯甲烷-甲醇为洗脱剂, 得到的流份经硅胶和SephadexLH-20反复分离纯化得化合物4 (25 mg), 化合物5 (20 mg)和化合物6 (80 mg). 二氯甲烷萃取物(169 g)经硅胶柱色谱, 以二氯甲烷-甲醇为洗脱剂, 得到的流份经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得化合物7 (90 mg), 化合物8 (50 mg)和化合物9 (200 mg).2.3 结构鉴定化合物1:黄色油状物, 薄层板用硫酸香草醛显色呈橙红色, 无明显紫外吸收. 20D[]α-8.09 (c 0.21, MeOH), HR-ESI-MS m/z: 467.2254 [M+Na]+ (C22H36O9- Na, 计算值467.4961), 确定相对分子量为444, 分子式为C22H36O9, 不饱和度为 5. IR νmax(MeOH): 3414 (—OH), 2958, 1731 (C=O), 1078, 1034 cm-1. 1H NMR谱和13C NMR谱数据见表1.No. 16吴 霞等:薰衣草化学成分的研究1651表1 化合物1的NMR 光谱数据(400 MHz, in CD 3OD)Table 1 NMR spectral data of compound 1 (400 MHz, in CD 3OD)Position13C NMR δ1H NMR δ DEPT 1 39.2 2.37~2.39 (m, 1H)CH 2 55.1 1.99 (dd, J =5.9, 10.7 Hz, 1H ) CH 3 221.6 C 4 38.7 2.09 (m, 1H), 2.32 (m, 1H) CH 2 528.21.52 (m, 1H),2.19 (m, 1H)CH 2 1' 26.5 2.31~2.37 (m, 2H)CH 2 2' 128.9 5.39 (td, J =10.8, 6.9 Hz, 1H) CH 3' 129.0 5.51 (td, J =10.8, 6.9 Hz, 1H) CH 4' 29.1 2.38~2.41 (m, 2H)CH 2 5' 70.23.56 (dt, J =7.0, 9.9 Hz, 1H),3.88 (dt, J =7.0, 9.9 Hz, 1H)CH 2 1'' 174.2C 2'' 39.9 2.39 (dd, J =7.5, 15.0 Hz, 1H), 2.72 (dd, J =4.5, 15.0 Hz, 1H) CH 2 1''-COOC 4H 91''' 65.5 4.09 (t, J =6.6, 13.2 Hz, 2H) CH 2 2''' 31.9 1.62 (dt, J =7.1, 15.0 Hz, 2H) CH 2 3''' 20.3 1.39 (dt, J =7.6, 15.0 Hz, 2H) CH 2 4''' 14.2 0.94 (t, J =2.5, 7.2 Hz, 3H) CH 3 Glc-1 104.3 4.27 (d, J =7.8 Hz, 1H) CH 2 75.1 3.18 (dd, J =8.0, 9.3 Hz, 1H) CH 3 78.1 3.31~3.35 (m, 1H) CH 4 71.6 3.27~3.30 (m, 1H) CH 5 77.9 3.17~3.26 (m, 1H)CH 6 62.8 3.67 (dd, J =5.2, 11.6 Hz, 1H), 3.87 (dd, J =2.0, 11.6 Hz, 1H)CH 2化合物2: 黄色油状物, 薄层板用硫酸香草醛显色呈橙黄色斑点. ESI-MS m /z : 411 [M +Na]+. 1H NMR (400 MHz, CD 3OD) δ: 2.25~2.30 (m, 1H, H-1), 2.00~2.03 (m, 1H, H-2), 2.06~2.11 (m, 1H, H-4a), 2.29~2.38 (m, 1H, H-4b), 1.48~1.53 (m, 1H, H-5a), 2.23~2.25 (m, 1H, H-5b), 2.39 (t, J =7.0 Hz, 2H, H-1'), 5.40 (dt, J =7.0, 11.0 Hz, 1H, H-2'), 5.51 (dt, J =7.0, 11.0 Hz, 1H, H-3'), 2.38~2.40 (m, 2H, H-4'), 3.57 (dt, J =7.0, 9.5 Hz, 1H, H-5'a), 3.88 (dt, J =7.0, 9.5 Hz, 1H, H-5'b), 2.31~2.33 (m, 1H, H-2''a), 2.69 (dd, J =8.0, 19.5 Hz, 1H, H-2''b), 4.28 (d, J =8.0 Hz, 1H, Glu H-1), 3.18~3.82 (m, 6H, Glu H-2~6); 13C NMR (100 MHz, CD 3OD) δ: 39.2 (C-1), 55.1 (C-2), 221.8 (C-3), 38.7 (C-4), 28.2 (C-5), 26.4 (C-1'), 128.9 (C-2'), 128.9 (C-3'), 29.1 (C-4'), 70.3 (C-5'), 176.5 (C-1″), 39.7 (C-2″), 104.3 (Glu C-1), 75.2 (C-2), 78.1 (C-3), 71.6 (C-4), 77.9 (C-5), 62.7 (C-6). 1H NMR 和13C NMR 数据与文献[4]报道完全一致, 故鉴定化合物2为5′-β-D -glucopyranosyloxyjasmonic acid.化合物3: 黄色油状物, 薄层板用硫酸香草醛显色呈紫红色斑点. ESI-MS m /z : 437 [M +Na]+. 1H NMR (400 MHz, DMSO-d 6) δ: 6.89 (d, J =1.2 Hz, 1H, H-2), 7.07 (d, J =8.4 Hz, 1H, H-5), 6.72 (d, J =2.4 Hz, 1H, H-6), 2.83~2.87 (m, 2H, H-7), 2.59~2.63 (m, 2H, H-8), 4.82 (d, J =7.2 Hz, 1H, Glu H-1'), 3.31~3.72 (m, 6H, Glu H-2'~6'), 4.03 (t, J =6.7 Hz, 2H, H-1''), 1.54 (dt, J =6.7 Hz, 2H, H-2''), 1.25 (dd, J =6.9, 14.1 Hz, 2H, H-3''), 0.92 (t, J =7.5 Hz, 3H, H-4''), 3.70 (s, 3H, OCH 3); 13C NMR (100 MHz, DMSO-d 6) δ: 139.0 (C-1), 114.7 (C-2), 155.5 (C-3), 146.5 (C-4), 121.3 (C-5), 121.7 (C-6), 33.7 (C-7), 34.0 (C-8), 172.8 (C-9), 101.7 (Glu C-1'), 73.4 (C-2'), 77.2 (C-3'), 70.1 (C-4'), 77.1 (C-5'), 63.4 (C-6'), 63.5 (C-1''), 30.2 (C-2''), 18.6 (C-3''), 13.6 (C-4''), 55.0 (OCH 3). 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一致, 故确定化合物3为Dichotomoside E.化合物4: 白色针晶, m.p. 185~186 ℃, 薄层板碘显色为白斑. 1H NMR (300 MHz, DMSO-d 6)谱中给出6个质子信号δ: 12.18 (s, 2H)为羧基质子信号, 2.43 (s, 4H)为2个完全对称的亚甲基质子信号. 13C NMR (75 MHz,1652化学学报V ol. 65, 2007DMSO-d6)中δ28.9为两个对称的亚甲基碳信号, 173.7为羧基碳信号. 以上数据与文献[6]报道一致, 故确定化合物4为丁二酸.化合物5:白色粉末, m.p. 225~227 ℃, 薄层板用硫酸香草醛显色呈橙色. 1H NMR (300 MHz, DMSO-d6) δ: 6.19 (d, J=15.9 Hz, 1H, H-8), 7.42 (d, J=15.9 Hz, 1H, H-7), 6.77 (d, J=8.1 Hz, 1H, H-5), 6.97 (d, J=8.1 Hz, 1H, H-6), 7.05 (s, 1H, H-2), 9.20, 9.59 (s, each 1H, OH), 12.09 (s, 1H, COOH). 以上数据与文献[7]报道一致, 故确定化合物3为咖啡酸.化合物6:浅黄色针晶, m.p. 198~200 ℃, 薄层板用硫酸香草醛显色呈黄色. ESI m/z: 379 [M(356)+Na]+. 1H NMR (300 MHz, DMSO-d6) δ: 6.42 (d, J=16.0 Hz, 1H, H-2), 7.84 (d, J=16.2 Hz, 1H, H-3), 7.63 (d, J=8.7 Hz, 1H, H-2'), 6.64 (dd, J=2.4, 8.7 Hz, 1H, H-5'), 6.78 (d, J=8.1 Hz, 1H, H-6'), 3.32~3.72 (m, 6H, Glu H-2''~6''), 5.01 (d, J=7.5 Hz, 1H, Glu H-1''), 3.79 (s, 3H, OCH3);13CNMR (75 MHz, DMSO-d6) δ: 168.1 (C-1), 116.1 (C-2), 138.9 (C-3), 129.4 (C-1'), 108.1 (C-2'), 157.2 (C-3'), 162.1 (C-4'), 157.2 (C-5'), 116.7 (C-6'), 100.1 (C-1''), 73.2 (C-2''), 76.8 (C-3''), 69.8 (C-4''), 77.3 (C-5''), 60.7 (C-6''), 56.0 (OCH3). 以上数据与文献[8]报道一致, 故确定化合物4为3-甲氧基-4-O-β-D-葡萄糖苷-阿魏酸.化合物7:白色针晶(乙酸乙酯). m.p. 135~138 ℃. 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 难溶于甲醇. 与对照品β-谷甾醇共薄层, R f值与显色行为完全一致, 混合熔点不下降, 故鉴定化合物7为β-谷甾醇.化合物8:白色粉末(甲醇), m.p. 259~261 ℃;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呈阳性. EI-MS m/z (%): 456 [M]+; 1H NMR (300 MHz, pyridine-d5) δ: 0.89, 1.02, 1.06, 1.23, 1.24 (s, 3H×5), 0.95 (d, J=6.0 Hz, 3H), 1.01 (d, J=5.5 Hz, 3H), 2.63 (d, J=11.0 Hz, 1H, H-18), 3.45 (H-3α, 1H), 5.49 (t, J=3.0 Hz, 1H, H-12); 13C NMR (75 MHz, pyridine-d5) δ: 39.1 (C-1), 28.1 (C-2), 78.1 (C-3), 39.4 (C-4), 55.8 (C-5), 18.8 (C-6), 33.6 (C-7), 40.0 (C-8), 48.1 (C-9), 37.3 (C-10), 23.9 (C-11), 125.7 (C-12), 139.3 (C-13), 42.5 (C-14), 28.7 (C-15), 23.9 (C-16), 48.1 (C-17), 53.6 (C-18), 39.5 (C-19), 39.4 (C-20), 31.1 (C-21), 37.5 (C-22), 28.8 (C-23), 17.5 (C-24), 15.7 (C-25), 17.5 (C-26), 23.6 (C-27), 179.9 (C-28), 17.4 (C-29), 21.4 (C-30). 以上数据与文献[9]报道一致, 故确定化合物8为熊果酸.化合物9:白色粉末(甲醇), m.p. 290~292 ℃; TLC 薄层板上喷10%硫酸乙醇溶液显紫红色. 与胡萝卜苷对照品共薄层层析, 其R f值及显色行为完全一致. 且样品与胡萝卜苷对照品混合熔点不下降, 故确定化合物9为胡萝卜苷.2.4 化合物1的薄层酸水解取化合物1的甲醇溶液点样于GF254薄层硅胶板上, 将硅胶板放置装有36%的浓盐酸溶液的层析缸内, 使硅胶板不接触酸溶液, 80 ℃水浴熏蒸4 h, 取出硅胶板, 以葡萄糖作为对照品点样, 用V(正丁醇)∶V(甲醇)∶V(水)=4∶4∶1展开, 取出吹干后, 用10%硫酸乙醇溶液显色, 样品水解后有与葡萄糖R f值一致的斑点.3 结论通过各种柱色谱方法对薰衣草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 同时研究了薰衣草水提取物灌胃给药对垂体后叶素致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薰衣草水提取物小剂量组(10 g生药·kg-1)在给药后30 s, 1 min时, 大剂量组(20 g生药·kg-1)在给药后30 s, 1 min, 10 min, 15 min时均显著降低T波变化绝对值,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 说明薰衣草水提取物对垂体后叶素致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本研究为薰衣草的药理活性研究提供了化学物质基础, 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有待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活性.致谢作者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杨峻山教授为本文化合物1的结构确认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谨以此文敬贺张滂先生九十华诞.References1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of Sanitary Ministry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Pharmacopoeia, Uigur Pharmacopoeia Fascicule, Xin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nitation Press, Urumchi, 1998, p. 112 (in Chinese)(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乌鲁木齐, 1998, p. 112.)2 Sanitary Ministry of Xinjiang Uigur Municipality, The Stan-dard of Uigur Medicinal Materials, Xin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nitation Press, Urumchi, 1991, p. 394 (in Chinese).(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编, 维吾尔药材标准,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乌鲁木齐, 1991, p. 394.)3 Wu, X.; Liu, J.; Yu, Z. B.; Ye, Y. H.; Zhou, Y. W. Chin. J.Chin. Mater. Med. 2007, 32(9), 23 (in Chinese).(吴霞, 刘净, 于志斌, 叶蕴华, 周亚伟,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9), 23.)4 Tomoyuki, F.; Kenji, T.; Mitsuru, N. Biosci. Biotechnol.Biochem. 1996, 60(4), 732.No. 16 吴霞等:薰衣草化学成分的研究16535 Toshio, M.; Bohang, S.; Hisashi, M.; Li, J.-W.; Shoichi, H.;Masayuki, Y. Chem. Pharm. Bull. 2004, 52(10), 1194.6 Li, N.; Li, X.; Yang, S.-L. J. Shenyang Pharm. Univ. 2006,23(7), 427 (in Chinese).(李宁, 李铣, 杨世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6, 23(7), 427).7 Kang, W.-Y.; Zhang, B.-R.; Xu, Q.-T.; Li, L.; Hao, X.-J. J.Chin. Med. Mater. 2006, 29(6), 557. (in Chinese)(康文艺, 张百让, 许启泰, 李黎, 郝小江, 中药材, 2006, 29(6), 557.)8 Beate, B.; Peter, W. J. Agric. Food. Chem. 2001, 49, 2788.9 Zhang, Q.-J.; Yang, X.-S.; Zhu, H.-Y.; Yao, Y.; Hao, X.-J.;Song, B.-A. Nat. Prod. Res. Dev. 2006, 18, 55 (in Chinese).(张前军, 杨小生, 朱海燕, 姚云, 郝小江, 宋宝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 18, 55.)(A0703303 ZHAO, X. J.)。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研究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7ad438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6.png)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研究简介薰衣草精油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香料、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天然精油。
在这些应用中,精油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因为精油易被氧化而失去其功效。
因此,研究薰衣草精油的抗氧化作用非常重要。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是两种常用的薰衣草精油提取方法。
本文将比较这两种提取方法对薰衣草精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薰衣草精油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方法提取。
然后使用二苯基-1-苦肟自由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法和还原能力法(Reduction capacity method, FRAP)来评估两组薰衣草精油的抗氧化能力。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使用超临界萃取提取的薰衣草精油对DPPH和FRAP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具体来说,超临界萃取提取的薰衣草精油在浓度为125 µg/mL时,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63.4%,比水蒸气蒸馏提取的薰衣草精油高出约50%。
在FRAP实验中,超临界萃取提取的薰衣草精油与水蒸气蒸馏提取的薰衣草精油的还原能力差异更大,前者的还原能力比后者高出了2.97倍。
结论本研究表明,超临界萃取是一种更优于水蒸气蒸馏的提取方法,因为它可以获得具有更强抗氧化能力的薰衣草精油。
这一结论也为其他天然精油的提取方法提供了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1.Zou Y, Wang D, Liu Y, et al. Ultrasonic and supercritical fluidextraction of essential oil from lavend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itsaroma compounds[J]. 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Research, 2018, 30(2): 105-113.2.Chaouki W, Chemat F, Abert Vian M,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microwave, ultrasound and hydrodistillation methods for essential oilextraction from citrus frui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2010, 45(12): 1854-1859.。
薰衣草精油提取工艺实验研究
![薰衣草精油提取工艺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3c39c858f5f61fb73666e3.png)
为考察上述最佳萃取条件:萃取温度 45℃ 时,萃取压力是 22 Mpa ,将 250 g 薰衣草用上述最 佳条件萃取 1 h ,重复 3 次最佳工艺条件,分别得到挥发油提取率为 4. 40 % 、4. 23 % 、4. 30 % , 均值为 4. 31 % ,与正交实验中的最高收率 4. 35 % 相当。
表 3 原料干燥程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干燥程度 1 号样 2 号样 3 号样
提取率 % 4.80 4.40 4.35
由表 3 可知,干燥程度越大,薰衣草的提取率越高,并且萃取产物含水量越少。原因可能是通 过干燥带走了原料中的水分,提高了萃取原料的有效成分,从而提高了提取率。
3.5 不同提取方法对提取率的影响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是目前提取高质量植物精油最优方法是颇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新的萃取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短时高效清洁环保质量优等优势微波辅助萃取技术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精油工业化生产的主导技术
薰衣草精油提取工艺实验研究*
陈志玲 1,毕卫涛 1,刘莉 1,李默林 1,曹慧琳 2,晁建平 1
(1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北京 102617;2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 )
GC-MS 分析条件: 色谱柱:HP-5 细管色谱柱 (30 m×0.25 mm×0.25μm 安捷伦科技公司) ;进样口温度 300℃ ; 初始温度 50℃ 保持 1 min 以 5℃ / min 程序升温至 250℃ 保持 5 min 。载气为氦气;流速:1 mL / min ;分流比 50∶1;FID 检测器;进样量 1mL 。
1.2.1 超临界 CO2 萃取法
工艺与条件:将薰衣草粉装入萃取罐中,在解析压力为 6.5 MPa,温度为 45℃下,以 20 L/h 的流 量通入 CO2 ,在设定的萃取压力及温度条件下,萃取一定的时间后,从解析罐中放出萃取物。
薰衣草化学成分分析及差异标志物的识别
![薰衣草化学成分分析及差异标志物的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ca8c05d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a.png)
薰衣草化学成分分析及差异标志物的识别赵洁;唐军;陈兆慧;符继红【摘要】The lavender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food,aromatherapy,fragrant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due to its unique chemical composition which confers both aromatic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A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fast identif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by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and provided the basis for distinction of the different species by analyzing the re-markably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nents in the lavender.Based on the peak areas of cis-β-ocimene,linalool,linalyl acetate,terpinen-4-ol,caryophyllene and caryophyllene ox-ide,three parameters (temperature,time of extraction and desorption time)of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were optimized,resulting in the best extraction condition including extraction temperature of 55 ℃,extraction time of 30 min and desorption time of 30 s.Twenty-six volatile oil samples collected in Xinjiang which belong to three different lavender species were analyzed by GC/M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and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aroma profiles of the lavend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lavender from different species are clearly distinguished.Kinds of 9 chemical compositions,such as linalool,caryophyllene,cis-β-farnesene,linalyl acetate,lavandu-lyl acetate,germacrene D,cis-β-ocimene,terpinen-4-ol and caryophyllene oxide,which are indentified asdiscrimination markers.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rapidly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onstituents and quantity control of the lavender.%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RI),建立了新疆不同品种薰衣草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薰衣草的特征差异性标志物进行识别。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研究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b3d73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6.png)
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研究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天然草本植物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而薰衣草以其独特的香气和保健功效备受欢迎,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热门植物。
薰衣草精油是从薰衣草植物中提取得来的一种天然的芳香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提取薰衣草精油的过程中,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是两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研究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对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为进一步发掘薰衣草精油的药用价值提供一些参考。
一、水蒸气蒸馏提取薰衣草精油水蒸气蒸馏是较为常见的薰衣草精油提取方式。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蒸汽蒸馏的方式将薰衣草植物中的芳香成分分离出来,然后进行分离和提纯。
一般来说,水蒸气蒸馏提取的薰衣草精油含量比较高,品质也较为稳定。
而且,水蒸气蒸馏法操作简单,易于控制,直接处理时间短,加热方式的选择比较灵活。
但是,水蒸气蒸馏提取法也有着一些缺点,比如该法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水,时间较长,且出油率较低等。
二、超临界萃取提取薰衣草精油超临界萃取是一种比较新的薰衣草精油提取方式。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高温的超临界流体(一般指CO2)来作为溶剂,将薰衣草植物中的有机成分分离出来,然后经过加压减压操作,分离出薰衣草精油。
相对于传统的溶剂萃取法,超临界萃取具有很多优点,例如萃取速度快、油脂污染少等。
此外,超临界萃取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萃取过程中的参数,改变提取物的成分。
三、抗氧化作用研究薰衣草精油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其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
其中,抗氧化成分是人们非常关注的成分之一。
抗氧化成分具有很强的保健功效,可以降低身体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
因此,本文将探讨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对薰衣草精油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和超临界萃取两种提取方式所得的薰衣草精油在抗氧化方面均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其中,超临界萃取法获得的薰衣草精油抗氧化能力更强,表现出更高的DPPH 自由基消除率和磷酸化蛋白酸位点痕迹清除率。
薰衣草精油高效萃取工艺技术研究
![薰衣草精油高效萃取工艺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5c6e5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8.png)
贮藏加工 2021.3薰衣草精油高效萃取工艺技术研究郭文娟(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药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摘 要:薰衣草精油的主要原料是薰衣草,具有清热解毒、清洁皮肤、控制油分等功效,还可以促进受损组织皮肤的恢复,薰衣草精油十分受大众欢迎,近些年,对薰衣草精油高效萃取工作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现阶段,比较高效的薰衣草精油萃取工艺包括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萃取法等,文章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关键词:薰衣草;薰衣草精油;提取工艺;应用薰衣草是一种小灌木,其具有很多的品种,并且具有全株都能提取精油的特点,市面上出现的薰衣草精油品类多样,含量差别也较大。
即使是同一株薰衣草,提取的部位不同,制取的薰衣草精油成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薰衣草的生长环境、采取时间对其精油的产量都有影响。
所以,怎样高效提取精油,制作出成分较高的精油,是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究的问题。
现代薰衣草精油的萃取的工艺技术有多种,经常使用的工艺技术有: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萃取法、超声波萃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每种萃取工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在进行萃取时,应该结合薰衣草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高效萃取。
1 薰衣草精油功效随着薰衣草精油在美容领域、医疗消毒以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对其功效的研究也成为了领域内研究的重点。
通过大量研究表明,薰衣草精油不仅可以治疗大脑损伤,而且还具有杀菌、镇静、安眠、保护脑组织神经的作用。
1.1 镇静催眠薰衣草精油目前在沐浴、按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学者曾经从薰衣草中提取挥发油与刺柏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挥发油进行混合,这些混合精油可以改善人们睡眠情况,并且效果显著[1],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吸入10%薰衣草精油3分钟左右,就会出现身体放松、焦虑分值降低等良好心理状态,可见,薰衣草镇静催眠的作用十分显著。
1.2 抗菌抑菌薰衣草精油除了具有镇静催眠的功效之外,还具有抗菌抑菌的作用。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薰衣草精油的抗菌活性很强,其能够有效抑制和预防真菌沾染。
薰衣草化学成分
![薰衣草化学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0a212c0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9.png)
薰衣草化学成分薰衣草化学成分:一场芬芳背后的探秘之旅**引言**薰衣草,那一抹迷人的紫,那一缕醉人的香,总是让人陶醉不已。
我自己就特别喜欢薰衣草的味道,家里的香薰、枕头里的薰衣草干花,无处不在。
而薰衣草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可都得归功于它神秘的化学成分。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薰衣草的化学成分,看看这芬芳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成分分析**首先,咱们来说说薰衣草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芳樟醇。
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是赋予薰衣草迷人香气的“大功臣”。
芳樟醇来源于薰衣草的精油,它就像是一个天然的情绪调节器,当你闻到它的味道时,会感到身心放松,压力仿佛都被赶跑了。
我每次在压力大的时候,闻一闻薰衣草香薰,就觉得心情好多了。
不过呢,芳樟醇也有个小缺点,就是对某些敏感皮肤可能会有一点点刺激。
再来说说乙酸芳樟酯。
它也是薰衣草精油的重要成分,有着甜美、清新的果香气息。
这成分能舒缓神经,帮助你睡个好觉。
我朋友就曾跟我分享,她在卧室里放了薰衣草喷雾,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了。
但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头晕。
还有薰衣草醇,这可是薰衣草独特香味的关键所在。
它对于缓解皮肤炎症有一定的效果,像我有时候皮肤有点泛红,用了薰衣草纯露湿敷,情况就会好很多。
不过,对于特别干燥的皮肤,它的保湿效果可能就不太够啦。
**成分对健康或使用效果的影响**芳樟醇除了能调节情绪,还有抗菌的作用,能让环境更加干净清新。
乙酸芳樟酯助眠的效果真不是吹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了它能作用于神经系统,让人更容易进入安静的睡眠状态。
薰衣草醇对于皮肤炎症的缓解,那是实实在在能看得见的,不少人的亲身体验都验证了这一点。
**安全性和潜在风险**从我的使用经验和大家的反馈来看,一般情况下,正常使用薰衣草制品是比较安全的。
但如果是过敏体质,或者使用的浓度过高,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红肿等问题。
所以,在使用新的薰衣草产品前,最好在手腕内侧先做个小测试。
**总结和建议**总的来说,薰衣草的化学成分各有千秋,为我们带来了身心的愉悦和一定的健康益处。
超临界CO2萃取薰衣草的挥发性组分
![超临界CO2萃取薰衣草的挥发性组分](https://img.taocdn.com/s3/m/cbaaa8fcc8d376eeaeaa31a5.png)
’, * ’ 二甲基 ’+ , #, *’ 庚三烯 ’’ ’ 醇 辛烯 ’+ ’ 醇醋酸酯 樟脑 ’ ’ 甲基 ’A ’ 醛基 ’+ ’ 烯 ’ ’ ’ 乙酸酯 薰衣草醇 冰片 A ’ 乙烯基四氢 ’! , !, A’ 三甲基 ’! # ’ 吡喃 ’’ ’ 醇 ( ’ 松油醇 (( ’ + ’ 异丙基) ’! ’ 环己烯酮 ’, * ’ 二甲基 ’+ , # ’ 辛二烯 ’ ’, * ’ 二醇 " ’ 松油醇 香叶醇 乙酸芳樟酯 !, A ’ 二甲基 ’+ , * ’ 辛二烯 ’ ’, A ’ 二醇 乙酸龙脑酯 乙酸薰衣草酯 枯醇 异丁酸叶醇酯 橙花醇乙酸酯 乙酸龙牛儿酯 石竹烯 香豆素 顺 ’ ! ’ 金合欢烯 石竹烯氧化物 " ’ 没药醇 喇叭茶醇 * ’ 甲氧基 ’! # ’+ ’ 苯并吡喃 ’! ’ 酮 棕榈酸 三十四烷
表 " # ( 续) 分子式 ( +" D +1 ) ( +" D +A ) ( +" D +1 ) ! ( +" D +A ) ( D D +( ) ’ ( +" D +1 ) ( +" D +1 ) ( +" D +1 ) ( +" D +1 ) ( D D +( ) ( +" D +1 ) ! ( +" D +1 ) ( +" D +1 ) ( +! D !" ) ! ( +" D +1 ) ( +! D !" ) ! ( +! D !" ) ! ( +" D +( ) ( +" D +1 ) ! ( +! D !" ) ! ( +! D !" ) ! ( +# D !( ( +# D !( (D DA ) ( +# D !( ( +# D !( ) ( +# D !A ) ( +# D !A ) ( +" D 1 ) ’ ( +A D ’! ) ! ( ’( D *" " ( 化合物) =3 超临界法 水汽法 !1 $ A( E " $ (1 " $ !# " $ ’’ * $ #+ + $ *" " $ ’! " $ (A " $ #A ! $ !( E E !A $ (D " $ ** " $ !" # $ "’ E ( $ *1 E E + $ A( " $ A( + $ *! + $ "D ! $ D’ " $ !D " $ !# " $ *1 " $ !" " $ !D ’! $ "" + $ (! + $ A+ E E ( $ !# + $ +! " $ +A " $ (D " $ ## E A $ 1" + $ (A +# $ !# E " $ ’! +A $ +D " $ ’" E ! $ "A ( $ "" + $ A( " $ !D E " $ A1 ! $ 1" " $ ’( E E E E
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薰衣草中挥发性化学成分
![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薰衣草中挥发性化学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e988300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6.png)
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薰衣草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唐石云;刘志华;申钦鹏;刘春波;崔婷惠;李恒;张凤梅;司晓喜;杨光宇;缪明明【摘要】The volatile chemical components in lavender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and then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nd identified by adopt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the 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A total of 123 kinds of volatile chemical components were obtained from lavender,and they were mainly 45 kinds of alcohols and 23 kinds of esters; besides, there were 16 kinds of ketones,13 kinds of acids and 6 kinds of alkenes.%先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对薰衣草进行处理,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挥发性化学成分,再用内标法对所得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使用超临界流体萃取薰衣草,共得到挥发性化学成分123种,其中主要是醇、酯类物质,分别有45和23种;其次为酮类16种;酸类物质13种;烯烃类物质6种.【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0)003【总页数】6页(P106-111)【关键词】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薰衣草;挥发性成分【作者】唐石云;刘志华;申钦鹏;刘春波;崔婷惠;李恒;张凤梅;司晓喜;杨光宇;缪明明【作者单位】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31;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31;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31;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31;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31;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31;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31;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31;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31;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7+1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系唇形科(Labiatae)薰衣草属(Lavandula)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为一种观赏及芳香油植物,全属约有28种[1-3]。
生化实验设计-薰衣草挥发油的提取与鉴定
![生化实验设计-薰衣草挥发油的提取与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be66ddc45022aaea998f0feb.png)
摘要:本文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从薰衣草全草中提取精油,经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分离鉴定了精油的化学成分,共分离出50个组分,鉴定了芳樟醇(32.2%)、乙酸芳樟酯(35.01%)、薰衣草醇(4.5%)、乙酸薰衣草酯(8.22%)等28种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技术是颇具发展潜力的提取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短时高效、清洁环保、质量优等优势。
关键词:微波; 水蒸气蒸馏; 薰衣草; 精油1.实验部分1.1实验原理薰衣草系屑形科,植物狭叶薰衣草的地上部分,兼有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共有的属性,所含的精油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医药、食品加工、化妆品等各个行业。
植物精油的传统提取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浸提法等。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是颇具发展潜力的提取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短时高效、清洁环保、质量优等优势;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CO2)常应用在天然香味物、调味品和天然色素的提取上,其中精油提取占据主导地位。
薰衣草油还具有安神助眠、缓和情绪,能缓解经痛及月经前的紧张情绪,还可促进细胞再生,平衡皮脂分泌,修复灼伤与晒伤,抗感染,改善各种皮肤病症状等而被用于医药行业.从薰衣草提取精油的主要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浸提法和现代的CO2超临界萃取法。
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浸提法是批量生产薰衣草油的主要方法,一般认为水蒸气蒸馏法的产品品质较好,但出油率不高(一般为0.8~1.0%),而且能耗较大;溶剂浸提法的出油率虽高但需要大量的溶剂而且分离较麻烦;而CO2超临界萃取法对仪器设备的要求较高,一般实验室难以进行。
本实验以降低能耗,提高出油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从薰衣草全草中提取精油.其方法便捷,对提取的薰衣草挥发油产品进行GC一MS分析,产品有效成分更丰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更高,适于分析研究。
1.2仪器与试剂微波反应器,挥发油提取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液漏斗,圆底烧瓶;薰衣草,石油醚(分析纯),氯化钠(分析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A C 0V L2 O4 I Z E E IIபைடு நூலகம்A DM T RAM DC E E R H2 9 O .0N . H 0
薰衣 草 花 超 临界 萃 取 部 位化 学成 分 的研 究
关 建 , r 赵文 军 , 菁晶 , 林 魏 高
( . 国科 学 院新 疆 理化技 术研 究所 , 1中 新疆 乌鲁木 齐 80 1 ; 2 中国科 学 院研究 生 院 北 京 30 1 . 10 4 ) 00 9
摘要 : 目的 对新疆产薰衣草花 c 0 超临界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c : 0 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及多种
Ab ta t Obet eT td ece ia cntu n fh x ato i in r i l ed r o es( aad l n uto sr c : jci os yt hm clo steto eet c f n ago g vn e f w r L vn uaag s 一 v u h i s t r s X j in a l f i 此 rm sprri l O x at n )f ueeic 2 t ci .Me o sT ecmpu d ee x at i prri l O x at n i l e yvi o taC e r o t d h o on s r et ce wt s ecie 2 t c o ,s a db a — h w r d hu taC e r i ot l
柱 色谱 法 分 离, 谱 技 术 鉴 定 结 构 。 结 果 分 离得 到 9个 化 舍 物 , 光 经光 谱 方 法依 次 鉴 定 为 白桦 酸 (I) p 一谷 甾 醇 (Ⅱ) , ,
胡萝 卜簪( 。 甾醇( , Ⅲ)胆 Ⅳ)7一羟基 一6一甲氧基香豆素( , V) 芳樟醇( , Ⅵ) 乙酸芳樟 酯( ) 硬 脂酸( ) 硬 脂酸 甲酯 Ⅶ , Ⅷ , (X) I 。结论 化合 物Ⅳ为首次从 唇形科 植 物 中分 离得 到 , 化合 物 I、 Ⅲ、 Ⅷ 和 Ⅸ 为首 次从 薰 衣草属 植 物 中分 离 Ⅱ、 V、
G A i , H OWe - n ,W Iigj g’, A i U NJ n a Z A nj u E n —n G OL J i n
( .X n a g Tcn a ntue fP yi n hmir , hns A a e y o c ne rm i 3 0 ,C i 1 i in e i l s tt o hs sa d C e sy C i e cdm Si c ,U u q 8 0 1 j hc I i c t e f e 1 h— n ;.T eGa u t Sh o o hns cdm i c , e g 10 4 ,C ia a 2 h rd ae co lfC i e a e yo S e e B 彬n 0 0 9 n ) e A f cn
O S c l mn c r ma o r p y a d i e t e y s e t s o i meh d . Re u t n o o n swee i e t e s b t l i cd U ou h o t ga h n d n i d b p cr c p c i f o to s s ls Nie c mp u d r d n i d a eu i c a i i f n
得到。
关键 词 : 薰衣草属; 超临界萃取; 香豆素; 甾体; 三萜 中 图分类 号 : 2 4 1 R 8 .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80 0 ( 0 9 0 —8 00 A 10 -8 5 2 0 )40 9 -2
S ud e n he Che ia n tt e so he Ext a t fLa e e o r r m u r rt t is o t m c lCo siu nt ft r c so v nd r Fl we sf o S pe c i. ia c lCO,Fl d ui
(I) p—sot o Ⅱ) p—duotr Ⅲ ) co s r Ⅳ ) sooen( ) l a o Ⅵ ) l a l ctt Ⅶ ) s r , i s rl( , t e acs o e l( , h l t o e e l( , cpl i V , i l l( ,i l ea t no n y a e( ,t— e
ai a i Ⅷ ) me y s aa I .C n ls n C m o n a i lt o a it f e rti e o o n Ⅱ、 r cd( c 。 t l t rt X) o c i o p u d I w s s a df m L ba r h s t .C mp u d I、 h e e( u o V o e r eo t f m i
薰 衣 草 L vnuaa gsfl aa d l nuto a系 唇 形 科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物 , ii 原 海洋化工厂产品 ; 其余试剂均 为分析 纯。 产于地 中海地 区, 后移植 世界各地 , 为传统大宗芳香植物 , 在我 国 2 方 法与 结 果 栽培 主要集 中在新疆 。由薰衣草提取 的薰衣草精油具有抗菌 、 抗 2 1 提取 和分离 薰衣草花 经农 用粉碎 机粉碎后 , 10 L超 . 用 0 氧化 、 镇静 安神 、 改善 失眠 、 降低 血压 、 进细胞 再生 、 痉等 功 临界装置进行萃取 ( 促 解 萃取温度 3 3K, 2 萃取压力 2 a , 到粘 0MP ) 得 效 ’ 。随着对薰衣草开发 的深入 , 出现利用 超临界 二氧化碳 萃 稠 淡 黄 色 油 状 提 取 物 。取 提 取 物 6 0g 用 0 5L超 临 界 装 置 进 0 , . 取薰衣草精油 的研究 。关于其成分研究多集 中于利用气一 质联 用 行梯度萃取 , 中萃取 温度 3 3K, 取压力 依次 为 8 9 1 1 , 其 2 萃 , ,0,1 对挥发成分进行分析 , 而对 超临界萃取物 中其它 类脂物成 分 1 ,3 1 ,5MP , 2 1 ,4 1 a 随时 间梯 度增 加 ; 萃取 时 间 为不 同压 力下 各 分离研究未见报道 。作者对 薰衣草 花的超 临界萃取 物进行 系统 9 i。萃取剩余物用热 乙醇洗 出, 0mn 共得 到 9个 组分 。选取组 分 的部位分割 , 通过成分分离得 到 9个 化合物 , 并 经分 析鉴定 分别 9 10g , ( 0 ) 经硅胶 柱层析 , 依次用 石油醚 , 乙醚 , 甲醇 冲洗 , 得到 3 为: 白桦 酸 (I) B一 甾醇 (Ⅱ) 胡 萝 卜 ( ) 胆 甾 醇 ( )7 个部位 。乙醚 部位 以石油醚 一醋酸 乙酯梯 度洗脱 , :1洗脱 段 、 谷 、 苷 Ⅲ 、 Ⅳ 、 5 羟基 一6~甲氧 基 香 豆 素 (V) 芳 樟 醇 ( I 、 酸 芳 樟 酯 得化合物 I(0m ) 4 l洗脱段 得化合 物 Ⅱ( 0mg ; 、 V) 乙 8 g , : 4 ) 甲醇 部位 (I 、 V ) 硬脂 酸( 、 I Ⅷ) 硬脂 酸甲酯( , 中化 合物 Ⅳ为首次从 唇 以二氯 甲烷 一甲醇梯度 洗脱 ,0 Ⅸ) 其 2 :1洗 脱段 经 Sp ae H一2 ehdxL 0 形科植物 中分离得 到 , 化合物 I、 Ⅲ、 Ⅷ和Ⅸ为首次从薰衣 纯化得化合物 Ⅲ(0m ) 组分 8 1. ) Ⅱ、 V、 2 g ; ( 16g 经硅胶柱 层析 , 石油醚 草属植物 中分离得 到。 醋酸 乙酯梯度洗脱 , :1洗脱段 得化合 物 Ⅳ( 0mg , 氯 甲 4 5 ) 二 1 器 材 烷 一 丙酮梯度洗脱 ,0 2 :1洗脱 段经 Sp ae H 一 0纯化 得化 eh dxL 2 11 仪器 H 1 1— 0— 2型超 临界萃取装 置 , . A2 5 0 江苏南通 华安 合物 V(5m ) 组分 3 5 . ) 2 g ; (6 1g 经硅胶 柱层析 , 石油醚 一醋酸 乙 超临界 萃 取有 限公 司 生产 ;N V I O A一4 0核 磁 共 振 仪 , 0 内标 为 酯梯度洗脱 , 0 1 :1~ 0 0 5 :1洗脱 段分别得到化合 物Ⅵ (0 m ) 4 g 、 T S F S6 M ;Y 15型红外光谱 仪 , 国 BO—R D公司 生产 ; r A显 化合物 Ⅶ(0mg ,0 1~4 1洗脱 段 分别得 到化 合 物Ⅷ ( 0 美 I A xr 4 4 ) 1 : : 5 微熔点仪( 温度计未校正 ) 。 mg 、 合 物 Ⅸ ( 0m ) )化 4 g 。 12 材料 薰衣草花购于新 疆农 1 . 2师头屯河农场 , 由杨芳常高 22 结 构 鉴 定 . 级农艺师鉴定为 L a gsf i .uut l i a的花 , 品标本存于 中国科学 院新 2 2 1 化 合 物 I 白色 针 晶 , p :9 2 2q o 样 . . m 2 0~ 9 C。I K r c : R( B ) m~ 疆理化技 术研 究所。Sp ae H一2 eh dxL 0为上海化
Ⅲ 、 、 a d I sioae rm ae d rfrtef s i . V Ⅷ n wa sltdf X o L v n e h rtt o i me K e o ds:a e d r S p rrt a ude t cin; C u rn Seod; yw r lv n e ; u ecic lf i xr t i l a o o mai ; tri T i re e rt p n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