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马鞭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 C - 8 ) 。以 上波谱数据与文献〔 ‘ 〕 报道基本一致, 确
定为木犀草素。
化合物5 : 黄色粉末, H C l - M g 反应呈阳性, 高分 辨正离子 E S I - M S m / z ; 3 0 1 . 0 7 1 7 [ M + H〕 十 。I R ( K B r ) : 3 3 8 8 , 1 6 5 5 , 1 6 0 8 , 1 4 9 7 , 1 3 5 9 0 ' H - N M R
于《 名医别录》 , 生于河岸、 草地、 荒地、 路边、 田边及
个化合物的结构如图t o
1 仪器与材料
R - 2 0 0 型旋转蒸发仪( 德国B V C H I 公司) ; X T -
4 A型显微熔点仪( 北京科仪电光仪器厂) , 温度计
草 坡等 处, 分布全国 各地〔 1 , 2 1 。马鞭草在中国 作为
化合物1 : 黄色粉末, m p > 3 0 0 9 2 , H C l - M g 反应
中药材第2 9 卷第7 期2 0 0 6 年7 月
万方数据
呈阳性, 高分辨正离子 E S I - M S m / z ; 2 8 7 . 0 5 5 8 [ M+ H 」 十 。I R( K B r ) : 3 4 1 8 , 1 6 5 5 , 1 6 0 9 , 1 5 0 4 , 1 2 6 6 ,
R , = H , R 2 = 0 H R i = H , R 2 = H
R i =O C H 3 , 凡”H
2 . R =H 3 . R =OH
组分进行重结晶后, 分别得到化合物 1 , 2 , 3 , 4 和5 0
马鞭草临床应用近况

马鞭草临床应用近况马鞭草(Salvia miltiorrhiza)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草药中替代性药物的一种。
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丹酚酸B、丹酚酸A、水杨酸、麻醉药、香豆素、甘瑞醇、氢化甘瑞醇等。
这些成分主要存在于其根和根茎部位,因此被广泛用于临床。
近年来,针对马鞭草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以下是针对马鞭草临床应用近况的总结。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马鞭草在其中的应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表明,马鞭草提取物可以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减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例如,在冠心病治疗中,马鞭草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活化及抗菌等作用,发挥良好的疗效。
在使用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马鞭草提取物,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同时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此外,在心衰治疗中,马鞭草提取物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电生理、抑制助长心肌纤维化等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马鞭草提取物在其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马鞭草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马鞭草提取物可以通过降低血糖水平、抑制糖基化和抗氧化作用、抑制细胞因子表达等方式,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马鞭草提取物同样可以通过减轻肾小球损伤、减少蛋白尿等途径起到治疗作用。
三、神经系统疾病马鞭草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神经炎性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因此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表明,马鞭草提取物可以通过降低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修复myelin等方式,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时,马鞭草提取物不仅可以通过改善毒性对神经元的影响、抑制细胞凋亡、减少自由基生成等方式恢复神经元功能。
在治疗脊髓损伤和神经根炎症时,马鞭草提取物也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病情的恢复。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摘要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全球范围内约有2亿人口感染乙肝病毒,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探索其可能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引言马鞭草(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配方中,用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
早期研究表明,马鞭草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菌、降脂、降糖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马鞭草还具有抗乙肝病毒的生物活性,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抗乙肝药物。
马鞭草抗乙肝的研究进展早期的研究表明,马鞭草不仅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降脂、降糖等多种生物活性,还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的生物活性。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马鞭草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抗乙肝药物。
研究显示,马鞭草的水提取物可以显著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繁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病毒RNA聚合酶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马鞭草的乙酸乙酯部位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其主要活性成分可能是一种糖苷类物质。
另外,研究表明,马鞭草水提取物对于乙肝病毒相关蛋白(HBsAg和HBeAg)的表达也具有抑制作用。
这些证据表明,马鞭草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抗乙肝药物。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为了探索马鞭草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对马鞭草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马鞭草乙酸乙酯部位富含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包括氨基酸、糖苷和苯乙醇类物质等。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发现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活性。
比如,一种名为L-甘氨酸-L-赖氨酸的二肽,可以显著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繁殖。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马鞭草中富含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化合物,如谷胱甘肽、芦丁和卵磷脂等。
这些化合物可能也对马鞭草的抗乙肝病毒作用起到了一定的协同作用。
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背景马鞭草(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马鞭草具有舒筋活血、利尿通淋等功能,能够用于治疗关节炎、筋膜炎、痛风、尿路感染等疾病。
其中,马鞭草中的马鞭草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目前,为了保障马鞭草的药理效应和药用品质,对马鞭草药材中的马鞭草苷含量进行测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方法试剂•甲醇(HPLC级)•甲醇(优级纯)•氯仿(优级纯)•正己烷(优级纯)•磷酸二氢钾(AR级)•乙酸钠(AR级)•磷酸(AR级)•纯化水仪器设备•超声萃取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UV-Vis分光光度计步骤1.样品粉碎:将马鞭草药材粉碎成40目的颗粒。
2.超声萃取:将5g马鞭草药材加入50mL甲醇中,放入超声波萃取器中,萃取30分钟,滤去残渣,加甲醇定容成100mL。
取10mL,加入2mL 氯仿、2mL正己烷,振荡30秒,离心5分钟,取上层甲醇相。
重复3次,将所有甲醇相合并。
3.蒸干:将甲醇相蒸干。
4.溶解:将蒸干后的样品溶于2mL甲醇中,用25mL量筒稀释至刻度线,过滤。
5.HPLC测定:将5μL样品注入HPLC系统中,采用Agilent ZORBAXSB-C18色谱柱(5μm, 4.6 × 250mm),以甲醇-乙腈-水(15: 20: 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
6.GC-MS测定:将1μL样品注入GC-MS系统中,采用Agilent HP-5MS色谱柱(30m × 0.25mm × 0.25μm),以He为载气,注射口温度为240℃,柱温程序:70℃(2min)→10℃/min↑到160℃(1min)→2℃/min↑到350℃(5min)。
7.构建标准曲线:准备一组马鞭草苷的标准品溶液,浓度范围为0.005-0.500mg/mL,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测定。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孙成、李峰、李炎平、周明军指导老师:杨勇勋年级专业:(2009级应用化工技术)摘要: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马鞭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作一介绍和说明;最后一部分是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为了寻找具有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我们对马鞭草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现通过硅胶柱色谱等方法,从马鞭草中分离得一个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光谱,鉴定化合物为马鞭草苷,此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为下一步的新药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马鞭草化学成分环烯醚萜苷马鞭草苷Abstract:This paper includes two chapters: part 1 i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activity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the last part is the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To find the iridoid glucosides constituents which have many bioactivities such as anticancer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 we investigate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Now, one compound was isolated From the Verbena officinalis L. by the various chromatography such as silica gel column.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evidences and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1 was elucidated as verbenalin.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y of compound 1 provide a basis of exploitation a new drug.Key words: Verbena officinalis L chemical constituents iridoid glucosides verbenalin1马鞭草研究现状1.1马鞭草概述马鞭草为马鞭草科多年生植物,又名紫顶龙牙草、燕尾草等,始载于《名医别录》[1]。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概述
马鞭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炎、胃痛、糖尿病等疾病。
研
究表明,马鞭草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但其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本文旨在探索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
马鞭草的化学成分
马鞭草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挥发油、多糖、黄酮类化合物、黄酮苷、
酚酸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经过分离纯化,已鉴定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菊花黄素、亚麻酸等。
马鞭草的抗乙肝活性
马鞭草的抗乙肝活性主要体现在其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研究表明,马鞭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
其中,菊花黄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菊花黄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抑制肿瘤等作用,这些作用
对于抗乙肝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同时,菊花黄素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过程,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而减少乙肝病毒的对人体的伤害。
马鞭草抗乙肝活性的作用机制
马鞭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过程来发挥其抗
病毒活性。
具体来说,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干扰病毒复制所需的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
同时,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够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毒能力,促进病毒的清除。
结论
综上所述,马鞭草是一种抗乙肝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
菊花黄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过程,从而发挥其抗病毒活性。
此外,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够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毒能力,有助于促进乙肝病毒的清除。
【推荐下载】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陈丽花,李志军,王定勇 【摘要】目的研究马鞭草( Verbena officinalis L.)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马鞭草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用IR、ESI?MS、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
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槲皮素(2)、杨梅素(3)、熊果酸(4)、马鞭草苷(5)和杨梅苷(6)。
结论首次报道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化合物3、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马鞭草杨梅素抗乙肝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Methods The constituents were separ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IR,MS,1H?NMR and 13C?NMR. Results Six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ffe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kaempferol (1),quercetin (2),myricetin (3),ursolic acid (4),verbenalin (5) and myricetrin (6). Conclusions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he anti?HBV active fraction of Verbena officinalis were first reported. Compounds 3 and 6 were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Verbena officinalis; chemical constituents; myricetin; anti?hepatitis B virus 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为马鞭草科(Verbe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名医别录》,民间以其全草或带根全草入药。
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摘要马鞭草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和保健品中。
马鞭草苷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因此,准确、快速地测定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的含量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测定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的方法,分别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通过对比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关键参数选择及标准曲线建立,可以得出不同方法在测定马鞭草中马鞭草苷含量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介绍马鞭草(Lycopodium clavatum L.)是爬山虎科马鞭草属的常绿草本植物,因形态像鱼鳍而得名。
马鞭草分布于全世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在我国也是常见的野生植物和中药材,主要生长于海拔1000-3000米的地区。
马鞭草在中药材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平肝、消炎、镇痛、止血等功效。
研究表明,马鞭草中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类、挥发油、多酚类、皂苷类、萜类等。
其中,马鞭草苷(Lycopodine)是一种含氮生物碱,具有抑制肿瘤细胞、抗病毒、抑制胆固醇合成等多种生物活性。
马鞭草苷含量与马鞭草的药效有关,因此准确、快速地测定马鞭草中马鞭草苷含量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有关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测定复杂混合物中活性成分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分离效率高和测定速度快等优点。
通常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流速为1.5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
该方法适用于马鞭草中多种生物碱的测定,如马鞭草碱、石松碱等,但对分离和测定马鞭草苷并不理想,可能存在峰干扰和检测限问题。
荧光法荧光法是一种适用于具有荧光性质物质的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稳定性好和高通量等优点。
考虑到马鞭草苷在荧光测定条件下能够发出强烈的荧光信号,因此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马鞭草苷含量的测定。
通常采用HPLC-荧光检测器,以柱温控制在30℃,以氨水-乙腈-水(0.1%-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8 nm(激发波长为270 n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孙成、李峰、李炎平、周明军指导老师:杨勇勋年级专业:(2009级应用化工技术)摘要: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马鞭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作一介绍和说明;最后一部分是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为了寻找具有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我们对马鞭草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现通过硅胶柱色谱等方法,从马鞭草中分离得一个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光谱,鉴定化合物为马鞭草苷,此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为下一步的新药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马鞭草化学成分环烯醚萜苷马鞭草苷Abstract:This paper includes two chapters: part 1 i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activity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the last part is the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To find the iridoid glucosides constituents which have many bioactivities such as anticancer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 we investigate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Now, one compound was isolated From the Verbena officinalis L. by the various chromatography such as silica gel column.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evidences and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1 was elucidated as verbenalin.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y of compound 1 provide a basis of exploitation a new drug.Key words: Verbena officinalis L chemical constituents iridoid glucosides verbenalin1马鞭草研究现状1.1马鞭草概述马鞭草为马鞭草科多年生植物,又名紫顶龙牙草、燕尾草等,始载于《名医别录》[1]。
马鞭草通常情况下高度为30-120厘米,主根近木质,黄白色,有多数须根;茎四棱形,多分枝;双子叶对生;其花秋夏开放,成蓝紫色。
马鞭草喜肥、喜湿润、怕涝、不耐干旱,但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长。
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西南、江浙、陕西等地;其在国外分布亦广泛,主产热带美洲[2]。
长期以来,马鞭草在中国被作为传统中药使用,其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疟疾、白喉、流行性感冒、咳嗽等病状。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记载马鞭草用于经闭痛经、疟疾、水肿等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马鞭草具有消炎、止痛、止血、抗菌等作用。
国外对马鞭草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后来研究人员相继从马鞭草中分离出了环烯醚萜类、黄酮类、甾体类等几十种化合物,并确定部分化合物有免疫活性、抗癌、镇痛等药理作用[3]。
1.2马鞭草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2.1抗癌作用焦中秀、徐昌苏等研究者表明马鞭草醇提物对绒毛膜癌JAR细胞增值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抗绒癌作用,且有特异性[4]。
1.2.2抗早孕作用马鞭草醇提物是孕妇忌用药物,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曾对76例停经33-42d的早孕妇女口服复方马鞭草粉剂,流产率达83.4%。
张涛等发现马鞭草甲醇提起物对大鼠的妊娠率达到80%。
进一步研究证明马鞭草苷、戟叶马鞭草苷和3、4二氢甲马鞭草苷均能显著增加大鼠子宫平滑肌条的收缩频率和振幅,从而更深入说明马鞭草具有抗早孕的作用[4]。
1.2.3免疫调节作用刘玉琴对645例免疫性不孕者(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康卵巢抗体(AoAb)、抗心磷脂抗体(AcAb)的阳性率分别为83.1%、7.4%、4.2%、40.9%。
当中的580例施以以马鞭草为主的药方进行治疗,与只服用强的松对照组65例病人对比,前者的1、2、3个疗程的转阳率及总妊娠率分别比后者高出47.1%、26.7%、16.3%、46.1%,显示了确切的免疫调节作用[5]。
1.2.4抗炎抗病毒作用N.E.Hernandez等发现马鞭草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并表明这方面的活性与马鞭草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关。
1.2.5其他作用马鞭草对哺乳动物有持久的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可促进家兔的血液凝固,对交感神经末梢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可使疟原虫变形。
此外,马鞭草和其他草药一起作为日常保健可以降血糖、血压,可以抑制饮食中放射性元素的吸收。
同时,马鞭草中马鞭草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尤其是在神经保护方面,起作用机制更是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因此对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等神经衰退病变的防治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6]。
1.3马鞭草化学成分研究现状1.3.1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因此其是科研的热点。
1986年,A.M.Makboul从马鞭草中分离出三萜类化合物熊果酸又名乌苏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其突出作用为抗肿瘤、对多种致癌、促癌有抵抗作用、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也有抑制作用[7]。
1.3.2甾体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也广泛存于植物中,目前用于治疗的已超过150种。
但在马鞭草中目前研究的不多。
1985年我国科学家桂承会等从马鞭草中分离出β-谷甾醇,填补了国内对马鞭草化学成分研究的空白[8]。
1.3.3挥发油类化合物1996年,Jean-Claude Chakhat通过水蒸汽蒸馏,以GC和GC-MS法从得到的马鞭草叶的总挥发油中鉴定出40多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主要含有柠檬烯、氧化石竹烯、斯巴醇类等[9]。
1.3.4脂肪酸类化合物1996年,J.L.Guil等人以GC法系统研究了马鞭草中的脂肪酸的种类和数量,发现了含有丰富的C14到C24长链饱和脂肪酸以及相同碳链长度的10种不饱和脂肪酸;同时他们通过紫外光谱法发现其含有大量草酸[10]。
1.3.5糖苷类化合物1908年,L.Bourdier就从马鞭草中分离出了第一个化合物马鞭草苷。
1973年Horst Rimper 等人从马鞭草和戟叶马鞭草中均分离出另一种重要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戟叶马鞭草苷。
1986年,A,M,Makboul从马鞭草中分离的到一种新骨架环烯醚萜类糖苷--桃叶珊瑚苷[11]。
此外,1998年J.L.Guil Guerrero等人还研究了马鞭草的无机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其含有丰富的Mg、Ca,另外还含有大量的K、Na、无机N、无机P和微量元素Cu、Zn、Mn。
1.3.5.1马鞭草糖苷类化合物研究现状实验已经证实马鞭草苷、戟叶马鞭草苷、毛蕊花苷是马鞭草水溶性成分中重要的糖苷类化合物。
在生物活性方面1998年Singh B发现马鞭草苷口服给药对小鼠具有明显保护肝的作用;2001年张涛等发现马鞭草中的马鞭草苷、戟叶马鞭草苷和3、4二氢甲马鞭草苷均能显著增加大鼠子宫平滑肌条的收缩频率和振幅与马鞭草醇提物抗早孕有关[12]。
在衍生物合成方面,1962年G.Buchi等在确定其立体化学结构时做过催化氢化等反应;1980年前后S.Damtoft对其生物合成进行了研究。
波兰Milkowska-Leyck.K等总结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涉及到了14个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过滤性病原体、抗炎、止痛、抗肿瘤以及治疗风湿等[13]。
即便如此,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还是处于初级和发展阶段。
如今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各种患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病人的数量亦不断上升,人们对药物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
马鞭草以其丰富的资源、较低的价格、较强的药理作用赢得了研究者们的亲睐,再加之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马鞭草的研究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引起了一轮热潮。
本次我们决定选择马鞭草水溶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
查文献资料可知,其水溶性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马鞭草中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含量较高,相对容易提取;其次据研究发现环烯醚萜化合物是一些植物体内自身的防御性物质,具有抗癌、免疫调节等广泛生物活性,我们认为其含有治疗癌症、抗肿瘤的有效成分[14]。
2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2.1提取分离原理解析2.1.1提取分离方法的选择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汽蒸馏法及升华法等。
后两种方法的应用十分有限,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溶剂法。
溶剂法系选择适当溶剂将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是根据“相似相溶”这一原理进行的。
植物成分中萜类、甾体类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因极性极小,易溶于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而糖苷、氨基酸类等成分则极性较大,易容于水和含水醇中。
此次我们将分离马鞭草中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所以应选择极性较大的溶剂进行提取。
查文献可知,水、甲醇、乙醇等都是马鞭草的良好溶剂[15]。
为了考虑到分离化合物的多样性和实验方便,我们选择95%的乙醇作溶剂,因为水对非极性化合物溶解不好,不利于多样性的选择;甲醇有巨毒,不利于实验操作,同时不利于投入中式和生产;而乙醇对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都有较好的溶解性,又没有巨毒。
此外,考虑到马鞭草有效成分可能不稳定,和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采用溶剂法中的渗渍法在常温常压下提取其化学物质。
2.1.2大孔树脂柱色谱的选择大孔树脂吸附柱是利用分子间范德华力和氢键的相互作用力而工作的,大孔树脂是吸附性和分子筛选原理相结合的分离材料。
根据吸附作用的强弱选用不同的洗脱液或不同浓度的同一溶剂,常见洗脱液有: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
对非极性大孔树脂,洗脱液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对于中等极性的大孔树脂和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来说,则选用极性较大的洗脱液为宜。
大孔树脂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工作中,如苷与糖类的分离、生物碱的制备,在多糖、黄酮、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方面都有很好的实例。
大孔树脂对糖类吸附能力很差,对色素的吸附能力很强。
利用大孔树脂的多孔结构和选择性吸附功能可提取分离中药中的精致部位或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去粗取精;目前这项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各类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及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中[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