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3(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按照有关记载可以推知,西周时期小学的修业年限约为( )。
(分数:2.00)A.4年B.5年C.6年D.7年√解析:3.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中,系统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是( )。
(分数:2.00)A.《中庸》B.《大学》√C.《学记》D.《论语》解析:4.汉代私学非常发达,经学大师们常常拥有成百上千的弟子,由于人数太多,弟子们常被分为两类进行管理,其中一类是无缘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而只是被老师承认为弟子的。
这类弟子被称为( )。
(分数:2.00)A.“及门弟子”B.“授业弟子”C.“著录弟子”√D.“再传弟子”解析:5.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其著作( )中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分数:2.00)A.《进学解》B.《答尉迟生书》C.《答韦中立论师道书》D.《师说》√解析:6.从( )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分数:2.00)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解析:7.( )从开办到改组,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
(分数:2.00)A.京师同文馆B.天津水师学堂C.京师大学堂D.福建船政学堂√解析: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思想,对以后教育培养目标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学者是( )。
(分数:2.00)A.王国维√B.严复C.蔡元培D.梁启超解析:9.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1.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2.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5.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7.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333笔记--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上重要的特征,由于受当时经济政治条件的制约,决定论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
形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因素是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制度结构,导致了“学在官府”和“官守学业”的局面。
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六艺教育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六项基本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按其学科性质分类可以分为三大方面:(1)“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他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和。
(2)“射御”,射是指射箭的技术,射是指骑马拉战车的技术。
(3)“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指算数。
六艺教育的特征是:(1)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2)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
(3)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注重内心道德修养。
3.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所创办的一所高等学府。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
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有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稷下学宫的性质:(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私家主持的一所特殊形式的学校。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和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并兼有资政论政作用的一所高等学府。
其突出特点是: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
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出色的教育典范。
4.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在针对教育对象上提出来的,其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孔子这一主张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垄断学校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教育传统,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的进步。
2003-2010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汇总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讲到“文化”,《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是区分为天文和人文的。
“人文”指的是( C )A.自然现象和规律B.社会现象和规律C.人的文化水平D.人体花纹2.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 C )A.必要条件B.重要条件C.先决条件D.唯一条件3.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 D )A.文化现象B.文化结构C.文化产品D.文化方向4.中国文化曲折演进的历史阶段是( B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汉D.魏晋南北朝5.在我国历史上,南方水稻生产升至全国粮食作物产量第一位是在()A.唐代B.北宋C.南宋D.明中叶6.在历史上,七巧板是以下哪个民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A.汉族B.匈奴族C.高车部D.蒙古族7.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B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脉经》D.《素问》8.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B )A.夏代B.商代C.周代D.汉代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B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10.《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A )A.抽象思维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D.整体思维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11.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 A )A.元始天尊B.灵宝天尊C.道德天尊D.太上老君12.中国古代学者重视讨论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其中提出“约定俗成”理论的人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13.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A.仓颉B.太史籀C.李斯D.许慎14.主张对“泰西之学”应取“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姿态的学者是()A.王征B.徐光启C.李之藻D.焦循15.“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是()A.孙中山B.钱穆C.胡适D.张之洞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
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孟子强调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下,是非之心。
这四种善端视后天“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设科,即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6年,宋明帝立总明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是集藏书,研究,教学为一体的机构。
始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任人管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人法。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制度,以《三经新义》为科考的标准教材;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③崇宁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专业人才。
本21中国文化概论200801~201210名词简答论述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中国传统文化32.阴阳家33.重农主义34.庙会35.鬼魂崇拜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37.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
38.简述家族共同体主要的文化功能。
39.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40.简述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42.试述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广义文化32.儒家33.中和之美34.谚文35.“返本开新”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
37.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38.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39.简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40.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42.试述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规范功能。
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三是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321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文化观念32.玄学33.本草之学34.五礼制度35.儒学文化圈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37.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38.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中国教育简史考试大纲
中外教育简史中国教育简史大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1、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萌芽:1、成均:五帝时代的“大学”,以乐教为主。
2、虞庠之学:教育内容侧重于敬老慈幼。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有学、校、序等。
夏尚武,军事教育是序、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2、商代的学校瞽宗是新见于商代的一种学校。
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习武及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其中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
二、西周的教育1、“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意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
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
乐修内,礼修外。
乐和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散。
而士阶层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到了桥梁和急先锋的作用。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正文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
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
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
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
”(《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
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
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为年幼的儿童提供教育和培养的一种方式。
与现代学前教育相比,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学前教育的起源与目的古代学前教育起源于早期社会,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礼仪。
在古代社会,儿童的养育和教育往往由家庭和社区共同承担。
父母会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和示范,教给孩子如何善待他人、合理生活等社会行为规范。
此外,古代学前教育也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和基础数理观念。
二、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私塾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采取游戏、歌谣、故事等方式进行教育。
社区教育则是指孩子在社区中与其他儿童一起学习、游戏和生活。
私塾教育则是选择一位有学问的人作为家庭教师,在家中集体教育儿童。
古代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典蒙学教育和基础技能培养。
经典蒙学教育是指通过背诵、朗读等方式,培养儿童对经典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在中国古代,儿童会背诵古代经典诗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古代学前教育也注重培养儿童的基础技能,如书法、绘画、乐器演奏等。
这些技能培养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三、古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变革古代学前教育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培养了儿童的基本礼仪和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其次,学前教育也为后续教育奠定了基础,使儿童在进入学堂学习时更容易适应学习内容和方式。
另外,古代学前教育也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文化名人,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古代学前教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清朝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如草堂、丹堂等。
这些机构为儿童提供了更规范、系统的教育,强调儿童学前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课练
第六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考情提要✧ 逐题击破 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 A.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2.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 )A .五德B .五伦C .五常D .五礼 3.提出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的经典著作是( ) 《论语》 《大学》 《中庸》 《易经》 4.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 《九歌》 《天问》 《离骚》 《阳春》 5.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 A .以石结构为主 B .以砖结构为主C .以木结构为主D .以土结构为主6.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中的是( ) A .诗情画意B .诗言志C .乐以教化D .文以载道7.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大画家是( ) A .吴道子 B .顾恺之C .张萱A .周敦颐B .王安石C .苏轼D .欧阳修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即( ) A .宋明理学 B .阴阳五行学 C .魏晋玄学 D .禅宗心性学1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孔子伦理思想“三基德”的是( ) A .仁 B .义 C .礼 D .智11. 由楚辞演化而来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是( )A .汉赋B .汉乐府C .骈文D .散曲12.宋代绘画领域兴起的院体画风的风格是( )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的是( ) A .化繁为简 B .中和之美 C .尚意追求 D .尊崇自然14.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是( ) A .荀子 B .孔子 C .朱熹 D .程颐15.首先将“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加以说明的是( ) A .老子 B .庄子 C .孔子 D .孟子 16.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来自于( ) A .道教 B .佛教 C .儒家 D .阴阳家17.提出“行先知后”主张的是( ) A .王阳明 B .孔子 C .朱熹 D .王夫之18.强调“知行合一”有积极意义的是( ) A .陈白沙 B .王阳明 C .李贽 D .何心隐19.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A .物质文化B .生产生活文化C .制度文化D .精神文化20. 道教炼丹术,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其所著名著为( ) 《正一经》 《千金要方》 《抱朴子》 《效验方》 21.北魏时期,创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民间宗教变为官方宗教的道士是( ) A .张道陵 B .张鲁 C .丘处机D .寇谦之22.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著名诗人是( ) A .李白 B .刘禹锡 C .王维 D .杜牧23.道教定型化之始主要在于倡导“天师道”的( ) A.张道陵 B.老子 C.丘处机 D.葛洪24.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是( )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 .明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A .顾恺之 B .张择端 C .吴道子 D .阎立本26.民间年画出现空前兴盛的局面是在( ) A .宋代 B .明代 C .清代 D .近代 27. 中国乐器有着极其悠远的历史,河南舞阳发现的 18 支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距今大约( ) A 一万多年 B 八千多年 C .A .35 种 B .30 种 C .29 种 D .19 种29.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 ) A .五音 B .七音 C .八音 D .九音30.在孔子的三母德基础上阐述“四母德”的是(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周敦颐31.从魏晋开始,佛A .涅槃学B .般若学C .本无观D .玄学32.金大定年间,在山东宁海创办全真派的是()A.寇谦之B.陆修静C.王重阳D.丘处机33.烧炼丹砂生成硫化汞,开辟了中国古代化学之先河,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是() A.张道陵B.孙思邈C.陶弘景D.葛洪34.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A.朱熹B.张载C.周敦颐D.程颢35.提出“天人交胜”观念的是()A.张载B.荀子C.刘禹锡D.朱熹(二)多选题1.对“知行”观提出过重要观点的先贤有() A.孔子B.荀子C.朱熹D.王阳明E.王羲之2.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产生了一系列的艺术命题,例如() A.意境B.诗言志C.神韵D.文以载道E.乐以教化3.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包括()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C.学思结合D.竞争择优E.创新思维4.中国古代建筑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有()A.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B.布局上左右对称C.外观的多样性D.强烈的人文性E.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5.汉乐府民歌的主要类型有()A.清商曲辞B.郊庙歌辞C.相和歌辞D.鼓吹歌辞E.杂曲歌辞6.中国戏曲的角色主要有()A.生B.旦C.净D.丑E.末7.下列选项属于唐代舞蹈的是()A.《凉州》B.《绿腰》C.《兰陵王》D.《霓裳羽衣舞》E.《大夏》8.中国古典舞蹈的特点有()A.民族性B.民俗性C.地域性D.音乐性E.风俗性9.下列作品属于唐代画作的有()A.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B.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C.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D.周昉的《簪花仕女图》E.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10.下列属于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是()A.柳宗元的“永州八记”B.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欧阳修的《醉翁亭记》D.苏轼的《石钟山记》E.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精神文化2.“中庸”3.“中和”4.“五伦十教”5.“三纲”6.五常7.仁爱孝悌8.因材施教9.宋明理学10.《诗经》11.楚辞12.汉乐府民歌(二)简答题1.简述“天人合一”观念的含义。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8(36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8)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
(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仁义礼智四母德。
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十教”。
(3)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五伦十教:是孟子对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
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影响: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
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
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要求:心存仁义;智勇诚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坚守节操。
儒家倡导君子人格的主要目的:儒家把君子塑造为众人切实可行的效法榜样,激励世人积极进取,朝着理想人格努力奋斗。
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绪论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四、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地理通道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1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12)五伦十教:是孟子对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
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影响: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
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
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要求:心存仁义;智勇诚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坚守节操。
儒家倡导君子人格的主要目的:儒家把君子塑造为众人切实可行的效法榜样,激励世人积极进取,朝着理想人格努力奋斗。
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也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把“明德”发扬光大,使自己始终要保持向善之心;要求人们将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要求人们不懈地修养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
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和之美是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述中“中声”,“中音”,“中和”,“和”等概念含义相通,用于音乐、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反映当时音乐、道德、、政教一体的社会观念。
孔子对《诗》的评价也以“中和之美”作为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了体现。
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1) 重整体、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2) 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的类比思维。
3) 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1)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 科学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高度的集权需要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选拔而来的大小官僚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程度最高的阶层。
3) 科学考试制度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运动、文学、制度、事业都带有应考的性质,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所说之话,所作之文大多与实际生活不发生关系。
明清之后,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 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2) 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
3) 秦汉以后,君主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专制社会里, 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时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的沉闷与单调。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6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节课官方笔记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课件内容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三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1.儒家创始人孔子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化,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
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强调后天修养对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无比重要。
孟子又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所谓的“五伦十教”。
3.西汉时期,董仲舒将伦理关系发展为“三纲五常”。
“三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五种道德规范。
①五伦十教:孟子将具体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既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也就必然成为中华民族所共同尊崇的价值原则。
在这种原则的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美好品德。
(1)仁爱孝悌。
(2)重义轻利。
(3)谦和礼让。
(4)真诚有信。
(1)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
“仁”的核心是“爱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身上,即儒家所倡导的“孝悌”之道。
中国古代教育学
中国古代教育学中国古代教育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将教育视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强调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教育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包括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科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由两个层次组成:家庭教育和国家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起始阶段,是孩子正式教育的基础。
国家教育则是国家对于成人进行正式教育的机构和系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负责传授家庭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会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到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准则。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可能会被送到私塾或府学等地接受更高级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教育目标主要集中在德行的培养上。
儒家教育强调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尤其强调礼的教育。
礼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行为规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稳定。
因此,儒家教育着重强调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鼓励个人通过遵守礼仪规范来实现身份的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改变。
除了德行的培养,中国古代教育也注重知识的传授。
传统的中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史子集四部经典,如《论语》、《大学》和《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诗经》、《书经》和《礼记》等经史杂集。
中国古代教育学的实践是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来实现的。
师生关系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生者,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对象。
师生关系是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师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知识的修养,以便能够影响和激励学生。
学生则要遵守师长的教诲和指导,以达致道德和学识的提升。
中国古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主要与儒家学派相关。
儒家学派将教育视作社会改革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他们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
其中,孔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智慧和道德,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类。
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三项
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三项中国古代启蒙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的启蒙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教育三个方面,这三项教育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体系。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三项教育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友爱等道德规范。
同时,父母还会传授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如读书识字、算术、礼仪等。
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基本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基础。
师傅教育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
在古代中国,许多手艺人和行业工匠都会收徒传艺,这种师徒制度也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
师傅教育不仅传授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授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处世之道。
在师徒关系中,师傅会传授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艺,教导学徒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尊敬长辈、团结同行。
通过师傅教育,学徒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技艺,同时也接受到了品德和职业道德的熏陶,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形式。
在古代中国,书院是学生接受正式教育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载体。
书院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在书院中,学生们既要学习经典,又要学习诗词、文章、礼仪等,同时也会接受一些基础的算术和自然知识。
书院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书院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中国古代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师傅教育和书院教育三个方面。
这三项教育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体系,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共同为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导论》基础习题与答案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导论》基础习题与答案2017自学考试《中国文化导论》基础习题与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质朴的是(A)A.孔子B.曹丕C.左丘明D.陆机2.汉代,经典通用字体是(B)A.小篆B.隶书C.楷书D.行书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C)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A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D)梁漱溟 B.徐复观C.唐君毅 D.杜维明6.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行文的格式称为(D)A.行卷B.公卷C.投献D.八股文7.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B)A.分封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B)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D.抽象思维9.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人是(A)A.战国荀子B.唐代刘禹锡C.唐代柳宗元D.宋代张载10.原始道教最初称为“五斗米道”,又叫(A)A.天师道B.正一道C.全真道D.一贯道11.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蹈是(D)A.《胡旋》B.《凉州》C.《绿腰》D.《霓裳羽衣舞》12.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五伦十教”的是(C)A.周公B.孔子C.孟子D.董仲舒13.秦代统一的文字是(D)A.大篆B.金文C.隶书D.小篆14.首次提出“六书”的著作是(C)A.《史籀篇》B.《仓颉篇》C.《说文解字》D.《急就章》15.提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是(B)A.陈独秀B.孙中山C.章太炎D.胡适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阿房宫赋》:作者杜牧。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19_真题-无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19(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这里的“文化”指的是______A. 广义的文化B. 狭义的文化C. 民族文化D. 国别文化2. 古代曾被称作“西南夷”杂居地区的是______A. 青藏高原B. 成都平原C. 云贵高原D. 四川盆地3. 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而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______A. “天”B. “地”C. “天下”D. “地上”4. 距今约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______A. 薪石器时代B. 旧石器时代C. 青铜器时代D. 骨器时代5. 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中国历史的显著特征是______A. 部落的代兴B. 诸侯的代兴C. 族群的代兴D. 方国的代兴6. 先秦百家争鸣中,主张超然物外的是______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7. 西汉时期,强调“独尊儒术”的是______A. 汉景帝B. 汉文帝C. 汉元帝D. 汉武帝8. 永嘉之乱发生于______A. 秦末B. 西汉末C. 西晋末D. 唐末9. 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今阿富汗喀布尔考察的道教领袖是______A. 王重阳B. 李志常C. 邱处机D. 刘德仁10. 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______A. 《淮南子》B. 《开元占经》C. 《四时纂要》D. 《四民月令》11. 徽商和晋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贸易的方式属于______A. 农商兼营B. 官商经营C. 坐商经营D. 行商经营12. 中国开始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至少是在______A. 14世纪B. 15世纪C. 16世纪D. 17世纪13. 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 它由分封制演变而来B. 王位传递体现传嫡不传贤C. 周王自称“余一人”D. 宗法制在秦朝建立后瓦解14. “天下一家,何非君土;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一语反映的是皇帝的______A. 行政权B. 财经权C. 司法权D. 军事权15. 传说中制定婚姻“六礼”的是______A. 周文王B. 周武王C. 孔子D. 周公16. 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______A. 《老子》B. 《管子》C. 《春秋》D. 《尚书》17.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______A. 荀子B. 董仲舒C. 刘禹锡D. 张载18.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A. “二谛”法B. “四谛”法C. 轮回法D. 十二因缘19. 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______A. .孝B. .仁C. .义D. .礼20. 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为______A. 治国B. 平天下C. 天下大同D. 止于至善21. 唐代司空图所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近代王国维所提出的“境界说”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崇尚的______A. “中和之美”B. “文以载道”C. “诗言志”D. “尚意追求”22. “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______A. 《书》B. 《乐》C. 《礼》D. 《易》23. 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的民族有______A. 24个B. 25个C. 26个D. 27个24. 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有这样一段话:“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教育园圃
09-20 1205
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一)三大目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但这种善性必须经过不断学习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
2、“亲民”即“泛爱众而亲仁”。
人不仅自己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
朱熹将其改为“新民”,解释为用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反映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教化思想。
3、“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二)八个步骤:《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其中,“格物”是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也就是要对事物通过学习、观察、分析获得正确的认识。
“诚意、正心”是指个人内心的保养,即“修心养性”,也就是要做到不自欺,即使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严守各种道德规范;排除一切干扰,对任何事物都能做到不偏不倚。
“修身”是整个教育程序中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简评】尽管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但是这些思想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不论推己及人、感化育人,发扬人性光辉的远大抱负;还是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始于足下的播火精神……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现在的“公务人员”,既需要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需要修身齐家的践行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