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吏”“三别”诗史含义的重新理解

合集下载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2012.12喻文辉“三吏”“三别”的思想内容组诗“三吏”“三别”包括《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歌,是杜甫现实诗歌的代表作。

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邺城战役之后,此战以唐军的溃败而告终。

为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

诗人杜甫此时正从洛阳探亲归来,返回途中,亲眼见到了种种抓丁拉夫惨象,写成这组诗篇。

诗人在组诗中既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腐朽,又不得不挥泪劝勉人民投入这场拯救民族的战斗中,心情是痛苦的,也是矛盾的。

在组诗中,诗人在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

《新安吏》写的是未成年男子被征,揭露兵役的黑暗。

诗中写道:“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反映“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诗云:“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潼关吏》表现的主题则较为特别,意在警告潼关守将切勿轻易出关迎敌。

诗云:“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请嘱守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写一个“暮婚晨告别”的青壮年男子被抓去当兵,时间的特殊性带来了主题的深度。

全诗以新娘子的口吻写成,它是诗人的呼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声,通过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

组诗“三吏”“三别”的艺术特色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在《无家别》里,写战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

2、寓主观于客观。

诗作将诗人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来。

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

在《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独与老翁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占有重要地位。

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巅峰。

唐朝国运几近三百年,流传下来的诗歌将近五百首,不同时代风格各异,独领风骚的代表诗人近百人。

璀璨明星之中,杜甫诗歌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他的“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之杰作,如同史诗般傲然屹立于中国诗坛。

透过这些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也看到了诗人痛苦思索的历程和内心尖锐的矛盾。

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成为后世竞相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杜甫三吏三别思想性艺术性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他一生历经唐朝由盛至衰的蜕变,虽出生官宦之家,但到他这一代已完全无所倚仗。

仕途受阻,求官未果,除短时间有过极低的职位外,一生基本上生活于社会底层。

长年累月避乱求存、投亲靠友的生活经历,使他得以亲眼目睹国破家亡、民生疾苦、官吏凶残的悲惨现实。

在“三吏”、“三别”里,杜甫以他独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将他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下来。

“三吏”、“三别”有如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将一幕幕历史活剧呈现在我们面前,与丰富的历史典籍相互印证,长存于五千年中华文化史册之中。

一、“三吏”、“三别”深刻的思想内容杜甫真正无愧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称号,是由于他往往能够从极平凡的题材联系到现实,揭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吏”、“三别”正是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征召军士、百姓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三吏”、“三别”成诗于唐肃宗二年(公元759年),时值安史之乱最残酷的时期,正逢官军大败于邺城,溃不成军,死亡遍地,到处抓丁。

杜甫目睹官吏横暴民生疾苦、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社会现实,忧心如焚。

空前的浩劫,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的高潮,写下了这些不朽的名篇。

“三吏”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通山县洪港中学成淳勇【内容提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诗史”。

其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年代,尤其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大量诗歌都描绘出了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

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间,他生活在那个“万方多难”时代的底层,他了解战乱中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因此他的大量诗歌都反映了他爱国忧民的思想。

杜诗里悲剧题材的诗歌较多,这样又形成了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

为了真实形象地反映现实,他的诗歌多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三吏”、“三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下的不朽诗篇,它们也是杜诗的代表作。

本文就从爱国忧民、沉郁顿挫、现实主义等三个方面对“三吏”、“三别”作一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爱国忧民安史之乱沉郁顿挫“三吏”“三别”现实主义一、导言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杜甫是公认在诗歌创作上具有集大成及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他的作品以最广泛深刻地反映着他的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著称。

人称“诗史”、“诗圣”。

杜甫前半生处于玄宗执政时期,这个阶段由于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后安史之乱则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杜甫也亲历了困顿之苦,体察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的作品广阔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慨叹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痛苦,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交织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杜甫的作品很少有孤立地描写景物或抒写内心情感而不牵涉到当时时局与社会的。

他的作品是一幅天然的历史画卷。

因此,杜甫生前,人们就用“诗史”称呼他。

如果说“诗史”是从历史价值角度评价杜甫的话,那么“诗圣”则是一个全面的评价了。

唐代是古诗的鼎胜时期,各种新旧体诗歌达到成熟的阶段,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风起云涌,时代需要一个人来对已有成就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推向高峰。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通山县洪港中学成淳勇【内容提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诗史”。

其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年代,尤其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大量诗歌都描绘出了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

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间,他生活在那个“万方多难”时代的底层,他了解战乱中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因此他的大量诗歌都反映了他爱国忧民的思想。

杜诗里悲剧题材的诗歌较多,这样又形成了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

为了真实形象地反映现实,他的诗歌多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三吏”、“三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下的不朽诗篇,它们也是杜诗的代表作。

本文就从爱国忧民、沉郁顿挫、现实主义等三个方面对“三吏”、“三别”作一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爱国忧民安史之乱沉郁顿挫“三吏”“三别”现实主义一、导言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杜甫是公认在诗歌创作上具有集大成及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他的作品以最广泛深刻地反映着他的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著称。

人称“诗史”、“诗圣”。

杜甫前半生处于玄宗执政时期,这个阶段由于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后安史之乱则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杜甫也亲历了困顿之苦,体察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的作品广阔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慨叹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痛苦,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交织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杜甫的作品很少有孤立地描写景物或抒写内心情感而不牵涉到当时时局与社会的。

他的作品是一幅天然的历史画卷。

因此,杜甫生前,人们就用“诗史”称呼他。

如果说“诗史”是从历史价值角度评价杜甫的话,那么“诗圣”则是一个全面的评价了。

唐代是古诗的鼎胜时期,各种新旧体诗歌达到成熟的阶段,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风起云涌,时代需要一个人来对已有成就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推向高峰。

伟大的艺术史诗——论杜甫乐府诗“三吏”“三别(之一)

伟大的艺术史诗——论杜甫乐府诗“三吏”“三别(之一)
第3期
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伟大的艺术史诗
——论杜甫乐府诗“三吏”“三别"(之一)
夏松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近年来理论界,论及杜甫诗歌常常涉及他的一些近体名篇,而对他的乐府名篇《三吏>《三别>则较少涉及 ((石壕吏)除外)。本文相对这两组诗的思想和展开全面深刻论析。本篇首先论术组诗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认为它们 从不同例面反映安史之乱后的唐代社会现实,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诗人对平叛此次战争态度,和表现
收稿日期:2001一05—11 作者简介:夏松凉(1938一)。男,汉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
万 方数据

第3期
夏松凉:伟大的艺术史诗——论杜甫乐府诗”三吏“‘三别”(之.)
2001
震动.十民逃散。这时杜甫正在洛阳探亲,相州败后,他随流民回华州任所。,一路上,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 地,目睹了这场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深重灾难,激起他内心的无比痛苦。回华州后,他就把沿途的见闻感 受,经过艺术概括提炼,写成了这一组千古传颂的诗篇。诗中通过石壕老妪、新婚丈夫、末成年的“中男”、 “子孙阵亡尽”的老翁和无家而别的士卒被强征入伍的几个场面的刻画,通过诗中人物的痛苦倾诉,高度概 括地反映出战乱和兵役的极端残酷,反映出人民苦难达到无比深重的地步,以及广大人民惨痛至极又悲愤 至极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六首诗在艺术手法卜继承了古乐府的 传统,通过人物的言行用I故书的典型情节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在结构上,诸篇联系紧密,浑然一一体,但又各 写・事,独立成篇。
万 方数据

第3期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l
所见以例其余,为当时痛哭而道也”(《青城说社》)..所论本篇思想内容,甚为正确但必须指出的是关于老 妇形象的塑造:一个农家老妇,在如狼似虎的差吏面前,居然主动请求承担为戍守河阳兵士作“晨炊”任务, 确实使人惊叹.浦起龙称赞她“其胆智俱不可及”(《读牡心解》)。“三吏”“三别”虽然是作者“事至东都,目击 成涛”,有许多真实的事实,但它们又是诗人在真实现实生活基础上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因此,在老妪(《石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杜甫的《三吏》与《三别》都属于杜甫卓著的励志诗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中,思想最为突出和最富于激情的作品,被誉为古代文学解放运动中的“先驱者”。

作品中结合历代文质彝类和群像,表达了杜甫对自由主义思想的强烈支持,并用具体的场景、人物和社会背景说明了杜甫深厚思想的基础和来源。

《三吏》的前言描述了“青州三吏”的职能,对当时的官吏观念进行了深刻的调查和分析,反映了当代贵族文化的扭曲。

此外,为了把目光投向弘扬自由思想的未来,杜甫在尾联的两句中给了明确的表态,显露出他以自由思想进行振兴的决心。

《三别》中,杜甫论述自由思想的融合历史文化背景,描写了其激情奋发和宏大未来。

诗以当时叩见连开四方、终关西宁的胡人大将瞿谕为向导,形象地写出了自由思想通过发明启迪,维护正义实现强大未来的抽象意象。

在诗中,杜甫运用古典文学的思维方式,借助著名的文学群像和英雄人物,很好地描绘出自由思想的广大背景,让当下的读者感受到自由思想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从整个作品中可以看出,杜甫著述的“三吏”与“三别”,都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用简练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了他深厚的思想和感情,给了读者无限的激励和力量。

从中可以了解到杜甫深厚的思想底蕴,他不仅有追求自由的勇气,而且也巧妙地将古代文学与当下的思想相结合,将古典文学的表现方式与现代文学的表现做了有机的混合,赋予文学作品以新的深意。

《三吏》的写作技巧启发了不少后世诗人。

特别是《三别》中传神的形象描写,早期知名古典作品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杜甫不仅让文学作品形象多姿多彩,而且还使其具有自由思想的基础,让许多后世读者深受其影响。

“三吏”与“三别”的巨大意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自由民主的发展,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古至今,杜甫的精彩作品一直鼓励着古今中外的读者,激发着他们追求自由自在、交流自由思想、崇尚公平正义的文明人性,坚持个性自由的历史传统,使更多人看到以自由思想为导向的伟大目标。

杜甫三吏三别的内涵

杜甫三吏三别的内涵

杜甫三吏三别的内涵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这些诗篇深刻地描绘了民间疾苦和乱世之中身世的飘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以下是它们的具体内涵: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描述了官吏强征兵士,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强抓兵丁的残暴。

同时,诗人在《新安吏》中以“后方记者”的身份与官兵进行对话,劝慰应征者,肯定了平叛战争的必要性。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通过人物的独白,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牺牲,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总的来说,“三吏三别”是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深刻反映,也是他对战争的反对和对和平的向往的表达。

这些诗篇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是杜甫诗歌中人性关怀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三吏三别读后感

三吏三别读后感

三吏三别读后感
“三吏三别”是中国古代文人杜甫的作品,它们描绘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展现了杜甫的爱国忧民思想。

首先,“三吏三别”中的诗歌主题是悲惨和痛苦的,它们展现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和黑暗。

杜甫深入到社会底层,亲身体验到人民的疾苦,这种体验不仅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观。

其次,杜甫在“三吏三别”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最后,“三吏三别”中的诗歌也体现了杜甫的爱国忧民思想。

他关心国家和人民,对统治集团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深感痛心。

这种爱国忧民的思想不仅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

在阅读“三吏三别”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也是对人类苦难和黑暗的深刻反思。

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人民疾苦和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总之,“三吏三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具有极
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论“三吏”“三别”的意旨与艺术特色

论“三吏”“三别”的意旨与艺术特色

论“三吏”“三别”的意旨与艺术特色作者:刘畅旸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1期【提要】“三吏”“三别”是杜甫叙事诗的代表作。

759年,杜甫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目睹了唐军被安庆绪叛军打败后,战争对人民的巨大影响。

本文拟在分析“三吏”“三别”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语言特色、叙事视角和环境描写等角度分析该组诗的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同时对“三吏”“三别”所表达的丰富意旨进行深入挖掘。

【关键词】“三吏”“三别” 意旨艺术特色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变,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开始。

759年,杜甫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目睹了唐军被安庆绪叛军打败后,战争对人民的巨大伤害,感慨万千,写下了作品“三吏”“三别”。

这一组诗在艺术手法上比起杜甫之前所做的叙事诗有着独特之处,同时杜甫在此之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感也更具复杂性。

下文拟从“三吏”“三别”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与意旨三个层面对这组诗进行剖析。

一、“三吏”“三别”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的爆发将统治阶级的腐朽之处完全暴露出来,其时国家为了战争,对人民进行的压迫剥削,使人们民不聊生。

兵士溃散,前线节节失利,大唐王朝呈现出一种风雨飘摇的景象。

安史之乱爆发时期,杜甫刚被贬了官职。

杜甫在“房琯事件”中上书言事,对皇上所犯的错误直言不讳,致使皇上的暴怒,由左拾遗将他贬为华州司工参军,发配于华州。

公元758年,大将李光弼和郭子仪分别率领军队讨伐安庆绪,但两人“皆元功,难相邻摄”,结果唐军先胜后败,伤亡惨重,“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而后“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

其时诗人由洛阳回华州任所,途中经过潼关等地,目睹因为战争的缘故,人民饥寒交迫,在自身温饱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还要遭受官吏的搜查、征点,面临与家人的分别,可谓惨绝人寰,民不聊生,故写下了“三吏”“三别”。

二、“三吏”“三别”的艺术特色“三吏”“三别”组诗中,“三吏”以杜甫的角度写出诗人在洛阳至华州途中的所见所闻,以第三人称叙事为主,描写客观事物,同时寓主观于客观,表述个人情感。

浅论“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精神

浅论“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精神
别 ” “ 吏 ” “ 别 ” 刻 地 揭 露 。 三 、三 深
了安 史之 乱给 人 民带来 的灾 难 ,
特 别 是 精 神 上 的 痛 苦 ,从 而 揭 露
日趋枯竭 。《 新安吏》 中就写 到连 未成 年的 中男也被 强征 人伍 。作 者 既深 表震惊 , 中男 绝短 小 , “ 何
主要 通过强征兵役 的惨 状来表达 对统 治阶级 的祸 国殃 民的罪行 的 强烈憎恨 之情 。 由于安史之乱迟迟 得不到平 息, 唐军 又屡屡 失利 , 损失 惨重 ,
不 得 不 再 三 补 充 兵 源 , 以致 兵 源
目睹 了强征 兵役的惨状 、修关 备 胡 的情形 ,于是挥笔写下 了伟大
这 时 正 由 洛 阳 回 华 州 任 所 ,耳 闻
尽 , 用身 独完 ” 自己也 只好 弃 焉 , 杖从军 。更 为奇特的是《 石壕吏》
中连 根 本 没 有 服 役 义 务 的 老 妪 也 被 捉 去 服役 。 平 时 由 于征 兵 过 于
时事 ,用 自己的笔 触真实地反 映
了 客 观 现 实 。 三 吏 ” “ 别 ” 是 “ 、三 就

欲来 风满楼 ” 各种阶级矛盾 日趋 ,
激 化 , 时人 心 思 乱 。 史 之 乱 便 这 安
正是各 种矛 盾 冲突 的集 中表 现 ,
它 导 致 唐 朝 社 会 江 河 日下 ,一 蹶
能。 其实不仅 中男如此 , 连老翁也 不能幸免 。《 老别 》 垂 中的老翁早
已超 过 了 服 役 年 龄 , “ 孙 阵 亡 可 子
从思想 内容上 看 ,其现 实主 义精 神 主要 表 现 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历史时期 , 生活颠 沛流离 , 受磨 饱 难 。这 就使 他在思想上进一 步接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潼关吏》这首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新婚别》这首诗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无家别》这首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垂老别》这首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

《三吏三别》这组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作者:喻文辉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12期内容摘要:“三吏”“三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的不朽典范,是真实反映唐王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盛极一时的唐王朝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生产力,而且孕育了一大批灿若北斗的杰出诗人,也创作了一大批可与日月齐辉的诗篇,其中尤以组诗“三吏”“三别”最为著名。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组诗“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表现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杜甫三吏三别表现手法“三吏”“三别”的思想内容组诗“三吏”“三别”包括《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歌,是杜甫现实诗歌的代表作。

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邺城战役之后,此战以唐军的溃败而告终。

为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

诗人杜甫此时正从洛阳探亲归来,返回途中,亲眼见到了种种抓丁拉夫惨象,写成这组诗篇。

诗人在组诗中既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腐朽,又不得不挥泪劝勉人民投入这场拯救民族的战斗中,心情是痛苦的,也是矛盾的。

在组诗中,诗人在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

《新安吏》写的是未成年男子被征,揭露兵役的黑暗。

诗中写道:“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反映“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诗云:“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潼关吏》表现的主题则较为特别,意在警告潼关守将切勿轻易出关迎敌。

诗云:“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请嘱守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写一个“暮婚晨告别”的青壮年男子被抓去当兵,时间的特殊性带来了主题的深度。

全诗以新娘子的口吻写成,它是诗人的呼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声,通过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

浅论“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精神

浅论“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精神

浅论“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精神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生活颠沛流离,饱受磨难。

这就使他在思想上进一步接近了人民,从而用诗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年代、那个社会的现实,因此他被誉为“诗圣〞。

而他的诗歌也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被称为“诗史〞。

纵观杜甫的诗歌,显著的特点就是对祖国政治、人民生活的热切关心,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其代表作“三吏〞、“三别〞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一特点。

“三吏〞、“三别〞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那是公元759年,诗人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强征兵役的惨状、修关备胡的情形,于是挥笔写下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深刻地揭露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精神上的痛苦,从而揭露了封建国家和人民的利害冲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成为了辉煌的现实主义诗歌。

从思想内容上看,其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面对现实,讽喻时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定历史时期,安史之乱之前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各种阶级矛盾日趋激化,这时人心思乱。

安史之乱便正是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它导致唐朝社会江河日下,一撅不振。

面对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败,杜甫感慨颇深。

他没有丝毫的回避,而是大胆地揭露矛盾,讽喻时事,用自己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现实。

“三吏〞、“三别〞就是主要通过强征兵役的惨状来表达对统治阶级的祸国殃民的罪行的强烈憎恨之情。

由于安史之乱迟迟得不到平息,唐军又屡屡失利,损失沉重,不得不再三补充兵源,以致兵源日趋枯竭。

?新安吏?中就写到连未成年的中男也被强征人伍。

作者既深表震惊,“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又深表同情,“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愕。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叮至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又改为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叮本来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而现在连“绝短斜的中男也被强征人伍,从中不难看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的三别三吏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的三别三吏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的三别三吏杜甫写作“三吏”、“三别”是在乾元二年,即公元759 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五年,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

杜甫正是在这兵荒马乱之际离开华州去洛阳。

他一路上耳闻目睹了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到处是紊乱与不安。

在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时,更是看到了“老翁”、“中男”、“新娘”等人的愁眉苦脸、悲泣哀叹,他们在官吏的残暴驱使下,忍受极大痛苦和悲伤,但却无处申诉。

这一切给了他强烈的震动,激起他内心深广的忧愤。

一、忧国当杜甫看到中原一带兵事不息,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渴望能早日平定叛乱,恢复生产和社会稳定时,他心中的忧国之情被激起,十分担心国家安危,因此,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杜甫不得不鼓励人们去从军,为国而战,坚守自己的国土。

正如作者在《新安吏》中写道: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另外在《新婚别》中,杜甫赞扬新婚之妇深明大义,而且更把诗中的新娘写成鼓励爱人去参军,离别时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戌行。

”作者认为虽然新婚时刻固然可贵,但是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应当不要顾念个人的欢乐,这可见杜甫伟大的爱国之情。

“正由于热爱祖国,杜甫一方面对人民所受兵役的痛苦表示无限同情,一方面又不得不含着眼泪劝勉人民忍受这些痛苦去承担兵役,效命疆场。

” 而且《垂老别》中的老战士子孙阵亡殆尽,老妻又缺衣少食,自己却愤然投军,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豁达大度,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

诗人这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使得“三吏”、“三别”不再是一味地反战、控诉,而是有控诉也有维护,有哀悯也有赞颂。

作者认为只要为国而战就是值得称赞的,这也可以体现出杜甫的忧国之情所在。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是唐代重大的政治事件。

杜甫作为这场动乱的身经目睹者,对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出现的危机和灾难忧心忡忡而又无可奈何。

“三吏三别”作为这些激烈动荡时期杜甫作出的诗中的一个系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他对平定叛乱、维护祖国统一、渴望天下太平的强烈要求,反映出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标签:杜甫;三吏三别;安史之乱;忧国忧民引言正所谓“时代造就诗人”。

盛唐时期有无数文学大家,或写大唐盛世、或抒发边塞生活、或寄情山水,大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们却又大多缺乏对这场战乱的正确认识。

从他们的诗中,人们了解到他们有的索性隐居,有的甚至遁入空门。

而少部分诗人此时却显得与众不同。

作为其中一份子的杜甫冷静观察社会现实,用诗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

本文选择从杜甫具有代表性的“三吏三别”的文章,来论证杜甫的忧国忧民诗圣情怀。

1 “三吏三别”的创作背景杜甫(712-770),生于初唐,逝于中唐,主要活跃时期在盛唐。

当时国内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便利、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国力强盛,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时的唐朝国际地位超迈往古,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代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

尤其是盛唐时期,经济、文化、思想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2 “三吏三别”赏析2.1 抓丁之苦——“三吏”杜甫用新安县、石壕村以及潼关三个地区官吏为题,描写了征兵时的各种令人愤慨又无奈的场景。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昨夜政府发文下来,如果家中没有壮丁则抽中男去征战。

然而中男这么小怎能守住王城呢?杜甫的发问必然是得不到回答的,政府的抽丁政策不会考虑、也不会顾及这一点。

于是“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好一幅拥挤热闹的离别场景啊,然而这却是无数家长送别自己孩子走上战场的场景,稍微胖一点的孩子有母亲送,而有的瘦弱的孩子都无人送别。

由“三吏”、“三别”浅析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由“三吏”、“三别”浅析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由“三吏”、“三别”浅析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程雁晖【期刊名称】安徽文学(下半月)【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2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

[1]政治忧患即表现为诗人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

在杜甫的众多作品中,最能体现这种忧国忧民情怀的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诗。

“三吏”、“三别”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春天。

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

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

这时杜甫随流民回华州任所,一路上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了这场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尤其是征丁抓夫的惨状。

官吏的横行、人民的呜咽和农村的残破等各种悲惨凄凉的画面,使诗人深受震撼,回到华州,杜甫怀着悲痛的心情把所见所闻写成了传诵千古的“三吏”、“三别”。

这六首诗,不仅是诗人对统治者和黑暗现实的控诉批判,更是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发出的哀嚎。

一、“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面临的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山雨欲来风满楼”,各种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人心动乱。

安史之乱便正是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它导致唐朝社会江河日下,一蹶不振,外族势力崛起。

面对现实的黑暗、政治的腐败,杜甫感慨颇深,在作品中大胆地揭露矛盾,讽喻时事,用自己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现实。

但在批判统治者的时候诗人清醒地知道国家此时风雨飘摇,比起内部统治者的无知带给百姓的伤害,外族的入侵更是燃眉之急。

此时,杜甫对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痛心疾首,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

“三吏”、“三别”中的战争已经不是统治者好大喜功、对外侵略的战争了,而是为了反抗异族侵入、保家卫国的战争,此时诗人已经不再单纯地反对战争了,相反地他还鼓励人民主动参军,为国而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吏 ” 三 别 ” 诗 将 社 会 历 史 和 个 人 经 历 在 无 形 中 三 “ 组
现 在和过 去之 间永无 止境 的问答交 流。 正是 诗人怀 着 ”
对 家 国天 下 的饱 满 情 感 , 断 进 行 穿越 时 空 的对 话 与 反 思 , 不
才使本来只具有文学性的诗感染了浓重的历史色彩。 “ 诗史 ” 一词 又该 如何 理解 呢?它是单 纯 的文学 体裁 和历史事件的结合 , 还是有其 更深层 次 的含义?历史 是 以 “ 求实 ” 为核心 , 而诗 歌是 以“ 情 ” 抒 为核 心的文 学创作 , 我 们应 该如何处理历史真实和文学真实的关系?亚 里士多德
截 然 分 开 的 。要 采 取 宏 观 的视 角 , 微 观 的 角 度 切 入 , 而 从 从
达 到整 体把握感 知的 目的。这六首作 品表现 出了社会 历史 与个人经历 的高度统 一 , 现出 了记 录历史 事件 与记 录一 表 个 民族在灾难来 临时的心路历程 的高度统一 。
声 。这种记 录不仅仅 是客 观的描述 , 而是加 人 了诗 人 的主
别》 无 家别 》 垂老别》 《 《 这六首诗。这 是杜甫在返华州途 中 ( 杜甫 时年 4 岁 ) 目睹 了邺城败 后所造 成的纷乱 景象 , 8 ,
将其沿途见 闻写成 的两组六篇新题乐府诗 。这六首诗分别
选取 了不 同的角度 和题材 , 是成 诗时间又相对 集中 , 但 且社
会历史大背景也一致 , 取它 们为例来 研究杜 诗的“ 选 诗史” 特点是有代表性 的。
观评 判 。
“ 三吏 ” 三别 ” 石壕吏 》 潼关吏》 新 安吏》 新婚 “ 即《 《 《 《
“ ” 诗 是最基 本最广为人 知的一种 文学体 裁 , 是一种语 言凝练 、 构跳 跃、 结 富有 节奏 和韵律 、 度集 中地反 映生 活 高 和表达思想感情 的文 学样 式。J同其 他文学 样式 相同 的功 【 能暂且不说 , 歌往 往按照诗人的感情起伏进行结 构 , 诗 层层 展开 , 的根本属性 最后 回到了言志抒情上 , 诗 诗人 的亲身经
常读常新的。通过对其仔 细阅读 , 引发 了 新的 思考 : 首诗所谓 “ 史 ” 六 诗 的含 义, 不局限 于反 映 当时的事 实本 身, 而是 在 于
真 实地记录一个 民族在 灾难 来临时的心声。
关键词 : 吏; 三 三别 ; 史 诗
中图分类号 : 0 . 2 1 7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3 9 2 0 0 0 9 1 7 4 6 ( 0 9)2— 0 3—0 3 他, 论文《 史学 家和 历史学 家的事 实》 自 勺 历 中指 出 : 历史 是 “ 历史学家跟他 的事 实之问相互 作用 的连续 不断 的过 程 , 是 “ 三吏” 三别 ” “ 作为杜甫的代表作 , 以其 深刻的历史 内 容 和高 超的艺术形 式 为 文学史 家 所 重视 , 历来论 述 颇 多。 但经典 的魅力是常读 常新 的。通过对 其仔 细 阅读 , 笔者 发 现 出许多新 的含义 , 诗史 ” 对“ 的含义有 了新的理解。
Ap . 2 0 r 09 V0. No 2 19 .
对 “ 吏 ’ 三别 " 史 含 义 的 重 新 理解 三 ’ “ 诗
程诗 惠
( 中 004
要 : 三吏” 三别” “ “ 以其深刻的历史 内容和高超的 艺术形 式为文 学史 家所 重视 , 历来论述 颇 多。但 经典 的魅 力是
的 特 点 。诗 史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记 录 一 个 时 代 的表 面 所 发 生 的 事 件 , 重 要 的 是 真 实 地 记 录 一 个 民族 在 灾 难 来 临 时 的 心 更
认 为 : 诗所讲 的是普遍性真 实 , “ 而历史讲述 的是个别 性事
件 , 是 描 述 可 能 发 生 的 事 情 , 史 是 叙 述 已 经 发 生 的 事 诗 而
情 。 又说 : 历史 不 是 只记 载 一个 行 为 , ” “ 而是 记 载 一个 时 期 , 明这个时期 内一个人或一 些人所 发生 的一 切事件 。 说 ” 我们在讨论 杜甫 诗的“ 诗史” 相关 问题时 , 以分别从 “ ” 可 诗 和“ 两个角度来切人分析 , 同时需要强 调二者是 不能 史” 但
?同其他文学样式相同的功能暂且不说诗歌往往按照诗人的感情起伏进行结构层层展开诗的根本属性最后回到了言志抒情上诗人的亲身经历高涨的热情以及表达的欲求是组诗诞生的充分条件这三者缺一不可
20卷第2 09 第9年 4月 期
湖 一 南 卸薜学报
o r l f Hu f ’i t u na o n n F m No ma Col l r [ l
历、 高涨 的热情 以及 表达的欲求是组诗诞生的充分条 件 , 这 三者缺一不可。正是 现实 的生活给诗人 敏感 的神 经带来影 响和刺激才激发 了诗人 的创作 灵感 , 于是 诗人胸 中的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后就引起 和诗人有 同样 情感 的读者 的共鸣 ,诗 言志…‘ “ 诗抒情 ” 自然成 了诗 的基 本功能 。杜 很 甫选取 这样 一种文学形式表达其情感也来源 于他 内敛 的激 情在积淀后 的爆 发。 再说“ 。英 国政治 学 家和 历史 学 家爱 德华 卡 尔在 史”
高度融合 , 以独 特的文学 方式 反映 了当时 的时代 内容 和 且 精神面貌。在艺术造诣上 , 诗通过 藏问 于答等 新颖 的手法 使其达到新的高峰 。在平 淡叙事 的字 里行 间 , 又有久 久 回 荡着的浓浓感情。有人 民对 战争 的憎 恨 , 也有对 战争 胜利 的憧憬 , 有老者对往昔 安详 生活的留恋 , 也有妻子 对丈夫 的 不舍 , 更有无语失声 的痛 和悲 , 所谓 平凡 中叙事 , 事 中 正 叙 抒情 。对汉代诗 歌的继承和创新也提升 了组诗在诗 歌发展 史 上的“ 诗史” 地位 。但 以往 的文学 史 多是套 用 现实 主义 理论 , 以真实地再现典 型环境 中 的典 型人 物来 阐述其 诗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