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民居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徽州民居建筑是中国特色的民间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已经成为国际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作为代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范,徽派建筑在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地域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徽派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及文化传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徽派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徽派民居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安徽黄山市的宏村、西递等地,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古徽州地区曾是黄山山脉的南麓,地势险峻,雨量充沛,风景秀美,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
因此,徽派建筑中融合的大量的自然元素,如“雨庇”、“奇石”、“悬山”、“龙墙”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
早在唐朝时期,徽州地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但是,真正成型并保存至今的徽派建筑,实际上是在明代时期才形成的。
此时,徽州人民开始大规模迁徙至江南地区,并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承至当地。
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繁荣的经济发展,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到了19世纪中期,徽派民居建筑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二、徽派民居建筑的建筑风格及文化传承徽派民居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种元素,具备精致、优美、雅致的特点,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布局精美奇特。
徽派建筑的门面布局十分独特,通常采用"尺八"形、"田"形或"凸"形的门头结构,门楼设计刻画精美,深深地表达了家族血缘之间的婚恋关系、商贸之间的合作以及个人品德等信息。
建筑的内部结构也十分讲究,通常由厅、堂、房等多个空间组成,相互独立但又联系紧密,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和景观。
2、装饰风格别具一格。
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富丽堂皇,特别是对于木雕、石雕、砖雕等技艺运用至极,构件之间的比例均衡协调、纹饰之间的刻画奇特生动。
徽派民居特点

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
天井: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 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 幢宅居都设有天井。徽派建 筑中的天井不仅具有明显的 园林化特色, 还有生态化特色。 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 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 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 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 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 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 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 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 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 是独一无二的。
徽派民居特点
概述
徽式宅居一般座北朝南, 高墙封闭, 马头翘角, 黑瓦白墙,色彩 典雅大方。青砖门罩、石雕漏窗, 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 体, 令人叹为观止。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优点是承重 与围护构件分离。适宜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充分优化自 然条件,使人们生活适应自然,自然环境为生活服务。
• 外观
徽州古民居布局特点
• 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徽派建筑呈现出规范化、系统 化的特点。 • 聚族而居, 绝无杂姓。这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 族社会, 即使同一村落, 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 • 无论宗族大小, 象征宗法势力的祠堂、展现宗族荣耀的 水口等设施一应俱全。 • 讲究群体布局, 即以“风水”术为理论依据, 在封建族权 的制约下, 强调宗族建筑整体轮廓必须像模像样, 如不符 合要求, 则需设法修改或弥补。 • 与东北、华北地区的传统聚落中单体建筑间距大、聚落 空间结构松散明显不同, 徽州聚落空间结构非常紧密, 单 体建筑间距小, 建筑密度大。
空间构成
• 四水归堂: 天井四周的瓦檐向内倾斜,如遇雨天,雨水内流,造成 “四水归堂”的景观;天井下铺有可渗水的石板,石板 下设有排水设施,又巧妙地将流水引出,丝毫不影响厅 堂里的生活。这是一种与人互惠、与山水互利、与天地 交融、自得其乐、又自在礼仪之中的设计,它使人们生 活和平、诗意、满足而有序。 • 厢房的设计不高过正堂, 既满足厅堂的采光需要, 又体现 建筑等级制度高低、长幼、内外等处的细微差别。更有 趣的是建筑构件:小姐窗、回避室、美人靠等,这些部 件似乎是对严格的纲常制度的一种人性的补充,将观念 和建筑给予了自然的调和,将徽州人的文化底蕴给予了 最为直接的阐述,也明确地说明了徽州民居设计的依据 和内涵。
徽派民居灯光设计理念

徽派民居灯光设计理念徽派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之一,以安徽地区的建筑特色为基础,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灯光设计是徽派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布局和巧妙运用灯光,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空间感。
徽派民居灯光设计的理念之一是“以暗映明”。
徽派民居建筑善于利用自然光线,通过合理布局和精心设计,能够在不同的房间和空间中形成自然光的层次感和变化。
在灯光设计中,可以利用柔和、暗化的灯光来烘托自然光线的效果,使整个空间呈现出温馨、舒适的氛围。
比如,在客厅或大厅中,可以利用柔和、低灯光来烘托自然光线,使整个空间显得宽敞、明亮,同时又不失温馨感。
另一个重要的灯光设计理念是“以灯突建”。
徽派民居建筑注重建筑的细节和装饰,善于利用灯饰来突出建筑的特色和美感。
在灯光设计中,可以结合徽派建筑的特点,例如檩托、斗拱和雕花等元素,设计独特的灯具和灯饰,使其与建筑相得益彰,互相衬托,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比如,在庭院或走廊中,可以利用灯具和灯饰来突出檩托和斗拱的线条和装饰,使整个空间显得精致、典雅。
此外,徽派民居灯光设计还强调“以低调为主”。
徽派建筑注重内敛和厚重的风格,不善于铺张和奢华。
因此,在灯光设计中,应避免使用过于亮眼和刺目的灯光,而是选择柔和、温暖的灯光来营造空间的氛围。
同时,还要考虑与自然光的衔接,避免过度依赖灯光而忽略自然光的作用。
比如,在卧室或书房中,可以使用柔和、调光的灯光来照亮工作区域,同时保持整体空间的舒适和谐。
总之,徽派民居灯光设计的理念是通过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灯光,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空间感。
通过“以暗映明”、“以灯突建”和“以低调为主”的设计理念,可以使徽派民居呈现出宽敞、明亮、温馨和典雅的特点。
这种灯光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也与现代人追求舒适、宜居环境的需求相契合。
粉墙黛瓦 刀笔生姿——徽派民居

粉墙黛瓦刀笔生姿——徽派民居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区和浙江、江西部分地区,分布着一种风格鲜明的民居建筑,这种民居建筑白墙黑瓦,简洁典雅,精美绝伦的石雕、木雕、砖雕交相辉映,使整座建筑美轮美奂。
这种民居建筑被统称为徽派民居,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发展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等诸多方面自成一派。
明代中期以后,徽商崛起。
儒雅的富商大贾注重教育和治学,广交文人雅士,普遍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还有不少步入仕途,成为朝中显贵。
这些商贾为了光耀门楣而大兴土木,修建豪华住宅、园林、书院、祠堂等。
随着徽商走南闯北,当地这种建筑风格又逐渐被带到了江浙、江西一带。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成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徽派民居的选址和建设遵循周易风水理论,强调房屋布局与自然山水的协调,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因此徽派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布局错落有致,独具韵味。
徽派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有“口”字形、“凹”字形、“H”字形和“日”字形等几种平面布局类型。
建筑多为两层,有多进庭院,每进庭院均有四合屋围成的天井,以充分实现通风、透光和排水。
墙体高筑,建筑内部幽静惬意,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
阴雨天时,雨水通过屋顶四周的内侧坡屋檐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称为“四水归堂”,以水喻财,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
粉墙黛瓦是徽派民居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徽派民居中,粉墙黛瓦是指白色的墙、青黑色的瓦,这种色彩的搭配简洁而典雅,使整座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时,彰显出一派水墨韵味。
造型独特的马头墙更是徽派民居的标志,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在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马头墙可以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阻隔火势蔓延的作用。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代道县,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
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篇文章将探讨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包括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
建筑风格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它的屋顶与墙体。
它的屋顶通常是由两条坡走向的,这种形式叫做悬山式屋顶。
悬山式屋顶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但在徽州却是常见的。
徽州民居的墙体采用干挂砖墙面,这种方式通常是先在砖墙上打上一层石灰,然后再用砖头覆盖整个墙面。
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潮气侵入房间内部。
空间布局徽州民居的空间布局采用了排屋的建筑形式。
这种方式将多个房间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庭院空间。
在徽州的民居中,庭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
庭院通常会有半封闭的设计,这样可以保护住户的隐私。
徽州民居的庭院设计也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精髓。
庭院中通常有一些石灵墙和水池,还有一些长凳和椅子,这些都能增加庭院的美观和生活的舒适度。
建筑材料徽州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木结构和石材。
在庭院中,有一些非常漂亮的石灵墙,这些也是徽州历史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材料之一。
另外徽州民居的木结构也非常漂亮,却也非常实用。
徽州建筑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比如说耐用性、保温性和防震性等等。
这些特点为徽州的民居带来了长期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为之后的建筑者提供了很好的建筑样本。
结论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体现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对生活的保护。
无论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或者建筑材料,都充分体现了徽州人的智慧和理念。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独特的建筑,在今后的生活中好好享受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价值。
简说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简说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徽派建筑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就是徽派建筑民居的几个主要特点:1. 四合院式布局徽派建筑民居通常采用四合院式的布局,即由四个厅堂围合而成的中心神秘空间。
四合院式的布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观念,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和亲密关系。
2. 精湛的木雕和石雕工艺徽派民居以其精湛的木雕和石雕工艺而闻名。
它们在建筑的梁柱、门窗、屏风、楼梯等各个细节处都有体现。
这些细节不仅美化了建筑的外观,还是建筑物防护和加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线条流畅、色彩斑斓徽派建筑民居并不是简单的砖木筑成,而是在建筑元素上进行整合和配置。
线条流畅、布局合理,色彩斑斓而不失细腻,刚柔并济,体现了徽派建筑不同于其他民族建筑的特殊气质。
4. 庭院花园徽派建筑民居建于园林环境中,以庭院花园为特色。
庭院花园通常在四合院中置于中央,用来疏导气流、为房屋带来阳光、提供采光。
同时,庭院花园在夏季也是抗击高温的理想场所。
5. 形制精细、结构严谨徽派建筑民居的形制精细、结构严谨。
它们的柱子、梁头、榫头等固定部位采用了棱角分明的掌握,使建筑的层次感较强,简单明了。
6. 鸟瞰效果徽派建筑民居在整个外观设计上强调“鸟瞰效果”,即强调建筑物的整个鸟瞰图。
从上面看,建筑的形状和走向非常明显,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徽派建筑对空间的深刻认识。
总之,徽派建筑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们的精湛工艺、神秘庭院和富有文化内涵的细节都是人们推崇它的理由之一。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分析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分析徽派民居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是两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建筑特点、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建筑特点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均是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防火、保温、隔音等特点。
它的主体结构由柱、梁、板和榫卯等构成,构件之间采用榫卯结合,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牢固、安全。
此外,徽派民居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都强调“天井”的建筑特点,即将建筑空间圈定在一个开放的天井内,这种建筑形式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符合人们的居住习惯。
建筑材料徽派民居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在主体结构方面,两者都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徽派民居建筑所使用的木材以松、楠、桧为主,选择材料需要挑选寿命长、质地坚硬、不易翘曲等性能优良的木材;江南水乡民居所使用的木材也以松、杉、柏、槐等柔韧的木材为主,这些木材都有耐水、耐腐蚀等特点,能适应水乡气候环境。
此外,两者都会用到砖、瓦、石、泥等辅助建筑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常见应用材料。
建筑装饰徽派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非常独特,注重线条、结构、比例和色彩的协调,通常用花草盆景、石雕、木雕、彩画等艺术手法进行装饰。
而江南水乡民居的装饰风格则注重“富丽堂皇”的气氛,装饰大多采用屋脊兽、门神、龙凤等吉祥物,还有一些沙雕、水雕、石雕等手工工艺品,这些装饰物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在建筑特点、建筑材料和建筑装饰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之处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交流,还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衔环的艺术特征探析

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衔环的艺术特征探析徽派古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建筑技术而闻名于世。
铺首衔环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造型特征和艺术意义等方面对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衔环的艺术特征进行探析。
我们来看一下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历史背景。
徽派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化流派,起源于安徽省的徽州地区。
徽派古民居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明代和清代兴起的一种建筑类型。
徽派古民居建筑以其严谨的格局、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著称。
铺首衔环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件,常常出现在门楼和屋檐中。
它由屋檐的檐改、鼻梁和双层屋顶组成。
铺首是一种悬空结构,能够有效地支撑屋顶的重量,并通过衔环形式与门楼相连。
铺首衔环的造型特征是徽派古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通常呈现出飞檐翘角、雕刻精美的特点。
飞檐翘角是铺首衔环的一个典型特征,它使得整个建筑更加有层次感和动感。
雕刻是徽派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铺首衔环上的雕刻以龙凤、花鸟等传统图案为主题,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铺首衔环的艺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展示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技艺,成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铺首衔环作为装饰构件,不仅起到了结构支撑的作用,还为建筑增添了美感和艺术气息。
它体现了徽派文化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既注重细节和精湛工艺,又融合了传统图案和寓意。
铺首衔环与门楼相连,象征着古民居的庄严与尊贵,具有象征意义和示人之美的作用。
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铺首衔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的造型特征丰富多样,雕刻精美,展示了徽派建筑的魅力。
铺首衔环的艺术意义也体现了徽派文化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铺首衔环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欣赏和传承这一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
徽派建筑描述

徽派建筑描述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流派,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它是一种在我国南方特有的民居建筑,它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物,它是徽州先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徽派建筑始于唐代,盛于明清。
其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徽派建筑风格主要是以天井为中心,由前院、后院和内宅组成。
天井为“四水归堂”式,寓意“四世同堂”。
在天井中还设有水池,既有照壁的装饰作用,又有蓄水作用。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省,以徽州地区最多见。
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徽商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省黄山市一带。
其中以黟县宏村镇最为集中。
宏村古称“牛形村”,位于黄山北麓黟县北部,距离县城10公里。
全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160余幢、近千间、约8万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 1 —1 —。
安徽的徽派民居

第三讲徽派民居在今天新安江的上游,这片峰峦奇秀、水流清碧的青山绿水间,掩映着一片片粉墙黛瓦,风格独具的民居建筑。
这些民居的造型、色彩、布局,都有着统一的格调和风貌,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数百年来当地人在此安居乐业。
这就是徽州民居,人称徽派民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有丰富的历文信息和文化内涵。
徽州土著居民——山越人,采取的是“干栏式”建筑,类似于现今云南、贵州的“吊脚楼”,即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又可以防止潮湿山野形成的瘴疠之气。
早期的徽派建筑保留了山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而建成“楼上厅”的形式。
随着始于汉末的中原士族的大量移民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必然选择,而在依山就势、局促一方的情况下,为了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迅速崛起,雄踞中国商界,致富之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带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徽商普遍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在住宅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州建筑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蕴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州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部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民居多为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
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
装饰方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得房屋精美如诗。
徽州建筑的风格特色,可以从外观、布局、梁架、采光、山墙、装饰和陈设几方面来看。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一、概述二、背景三、建筑形式特点1.建筑选址2.平面布局与空间组成3.建筑形象特征4.建筑色彩与质感(材料)四、启示与思考一、概述徽州民居,指古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
二、背景1.地理位置2.自然环境徽州境内有山、丘、河、冲积小平原四种地貌,山地与丘陵面积大,人口聚集盆地面积小,农田面积小(选址、空间、布局、防火)。
3.气候特征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而潮湿(空间组成),此原为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徽州地区富有杉树、枫树楠木樟树青檀杜仲棕榈等除林木。
(建筑材料)4.历史人文·四次北方强宗大族南迁(文化基础)·土地贫乏,开始从商(明朝弘治、正德年间) →兴盛时期(清朝嘉庆) →衰落(清朝咸丰)徽州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的,明代年大多有气势,朴实,大方,清代华丽,繁琐·儒商并重,求仕求财;程朱理学;风水观念;道法自然(思想)三、建筑形式特点1.建筑选址(图)以风水为主要指导思想,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均坐北朝南,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地理、气候、思想)2.平面布局与空间组成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形式在水平投影上呈矩形(文化,思想)凹字形,三合院式,又称三间式此种布局在徽州民居中,是最经济的一种。
通常为一进的两层住宅,天井位于中央,一层为明堂,天井的两侧是过厢,楼梯设在一侧的过厢中。
卧室位于明堂的左右厢房中。
口字型,四合院形式三间两进,楼下第一进为门厅,门厅两侧的厢房为卧室。
后进楼下为明堂,明堂两侧的厢房也为卧室,过厢位于天井两侧,祖堂位于第二进建筑的二楼明间。
H型,为前后两个三合院背像型是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地俗称“一脊翻两堂”。
这种住宅没有门厅,正堂往往分为两个厅堂,他们合用一个屋脊,两个太师壁向背位于屋脊下方中央位置,前面的厅堂性格比较开朗后面的厅堂则比较内向。
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衔环的艺术特征探析

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衔环的艺术特征探析一、历史渊源铺首衔环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一种装饰元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
铺首衔环最早出现在具有徽商烙印特征的建筑中,徽商的烙印就是从铺首衔环的样式和纹饰中得到的启发。
在徽派建筑中,铺首衔环被广泛应用于屋檐、房横等部位的装饰,成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造型特点铺首衔环的造型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状独特,一般为三角形或梯形,极少数为四边形;二是纹饰丰富,常常以莲花、葫芦、龙凤等图案为主题进行雕刻,寓意吉祥;三是构图严谨,每个铺首衔环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测绘,使得整体装饰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和美感。
三、雕刻工艺铺首衔环的雕刻工艺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一大特色。
铺首衔环的雕刻通常采用木雕或石雕工艺,由于建筑材料的不同,所以雕刻风格和手法也各有差异。
木雕工艺在铺首衔环的雕刻中更为常见,雕工们要根据不同的构造和纹饰设计,采用镂空、浮雕等各种技法,其技艺可谓是登峰造极。
而石雕工艺则以其简练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为铺首衔环增添了一份古朴和深沉的韵味。
四、艺术特征铺首衔环作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装饰元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其主要艺术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雕刻艺术特征:铺首衔环的雕刻工艺精湛,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纹饰都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使得整体艺术效果极为出色。
这种精致细腻的雕刻艺术特征,成为了铺首衔环的突出特点。
2. 寓意和象征特征:铺首衔环的纹饰中常常融入了吉祥的图案和寓意,如莲花寓意纯洁、高雅,葫芦寓意幸福安康,龙凤寓意权势和尊贵等。
这些图案和寓意为铺首衔环赋予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得其不仅是一种装饰元素,更是一种象征和意蕴。
3. 构图和比例的特征:每一个铺首衔环的构图都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测绘,其独特的构图和比例美成为了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一大亮点。
这种构图和比例的特征,使得铺首衔环在整体建筑中显得和谐统一,同时也为其增添了一份神秘和优雅的魅力。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安徽宣城、歙县、祁门三县的建筑为代表。
徽派建筑民居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形式
徽派建筑民居的形式一般为多进多抱、四合院式,并且由多个小院组成。
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徽州人民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强调家庭和睦、和谐相处。
此外,徽派建筑民居的屋顶一般为歇山式或歇山顶式,形态独特,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二、建筑材料
徽派建筑民居的建筑材料以青砖、灰瓦、石条、木材等为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装饰价值。
通过精细雕刻、嵌砌、构造等手法,使建筑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装饰特点
徽派建筑民居的装饰以雕刻为主,包括砖、石雕,线刻、花刻等技法,装饰精美、极具艺术价值。
徽派建筑民居的装饰风格主要有二:一是“千丹楹”,即在门楣和窗楣上镶嵌着五彩的玻璃和花瓷;二是“石雕桥”,即桥洞里石容花雕。
这些装饰体现了徽派建筑民居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空间布局
徽派建筑民居的空间布局一般按照东西方向排列,中间布置庭院,四合院式布局十分常见。
夹层和天井是徽派建筑民居空间布局的两大特点,夹层是代表封闭,天井是代表开放,这两个元素的结合体现了徽派建筑民居的空间感。
五、彩画
徽派建筑民居非常注重晋级,徽剧、书画、音乐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彩画是徽派建筑民居中的重要装饰之一,包括壁画、天花板彩画、屏风等。
徽派建筑民居的彩画经常采用非常鲜艳的颜色,图案多是花鸟、山水,寓意着丰收、吉祥、团圆等。
徽派民居分析

徽派民居分析徽洲古代民居、街巷与村落在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与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地域风格,即闻名遐迩的“徽派”。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
皖南民居是徽派民居的典型代表,它多为两层以上的楼房,在单体布局方面,十分方整,以围绕天井为基本单元,房屋呈三面或四面围合,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
厅堂前方为天井,采光通风,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
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同时在结构方面,皖南民居混合运用了干栏巢居的穿斗式与北方四合院的抬梁式结构,各取其长。
皖南古民居村落布局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呈现多为线型布局或集聚性布局。
线性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景面。
徽派民居建筑构件分析:【门楼】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大屋脊吻】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格窗】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徽派民居建筑结构方式:徽派建筑单体【穿堂式】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
浅析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

浅析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徽派民居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美学性格而著称。
徽派民居的美学性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布局、建筑结构、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
徽派民居的建筑布局独特而精巧。
徽派民居以“四合院”为基本布局形式,将四个独立的建筑院落围绕中心庭院设置,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
这种布局使得居住者可以尽情享受院落中的自然环境,同时也给人一种封闭、安全的感觉。
徽派民居的布局注重私密性和层次感,使得整个建筑空间具有层次感和变化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徽派民居的建筑结构严谨而稳定。
徽派民居采用了檩条式的结构设计,通过檩条的承重作用,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
徽派民居还注重对地基的处理,采用了夯土、压实等方式,使得建筑更加耐久,并且适应了江南地区多雨的气候条件。
这种稳定的建筑结构为徽派民居的美学性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徽派民居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
徽派民居以木雕、砖雕、石雕等为主要的装饰艺术手法,精细的雕刻工艺和雅致的形式使得徽派民居的建筑更加华丽而典雅。
徽派民居的木雕主要集中在门楼、栏杆、窗花等部位,通过雕刻的花纹和造型,展现了徽派民居的独特韵味。
而砖雕和石雕则主要运用在屋脊、墙面等部位,通过雕刻的动植物形象或者神话传说的故事,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徽派民居的美学性格还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上。
徽派民居是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传统价值观。
徽派民居注重家族和社群的集体意识,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团结。
徽派民居也注重节约和尊重自然,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些文化内涵使得徽派民居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具有深远的人文价值和文化魅力。
浅析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

浅析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1. 引言1.1 概述徽派民居古建筑的美学性格徽派民居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其独特的美学性格深受人们喜爱。
徽派民居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体现出丰富的美学特点。
在徽派民居的建筑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简洁而不失华丽,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建筑结构美学方面,徽派民居注重对称、平衡,重视线条和比例的协调;在装饰艺术美学中,徽派民居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元素都展现出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在园林美学方面,徽派民居注重造园理念,擅长营造出雅致的园林景观;在传统文化美学中,徽派民居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文化传统,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徽派民居古建筑在美学上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正文2.1 徽派民居的建筑风格特点1. 独特的门楼设计:徽派民居通常采用门楼作为入口,门楼的设计精美独特,常常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体现出主人的身份和家族的荣耀。
2. 四合院布局:徽派民居主要采用四合院的建筑布局,院落呈方形,院中有花园和池塘,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既方便家人聚会互动,又有利于保护隐私。
3. 斗拱飞檐:徽派民居的建筑结构独具特色,常常采用斗拱和飞檐的设计,斗拱的构造稳固耐久,飞檐的造型优美大气,使整座建筑更加雄伟壮观。
4. 精湛的木雕技艺:徽派民居的木雕装饰非常精美,常常雕刻着各种花草鸟兽的图案,线条流畅优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5.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徽派民居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也融入了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整体建筑更加时尚和实用。
徽派民居的建筑风格特点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展现了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美学性格。
2.2 徽派民居的建筑结构美学徽派民居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固和谐衡。
徽派民居采用石木结构,梁柱交错,结构严谨。
建筑师们注重每一根梁柱的位置和角度,以达到最佳的支撑效果,保证整幢建筑的稳定性。
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衔环的艺术特征探析

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衔环的艺术特征探析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衔环(以下简称“铺首环”)作为徽派建筑的一个重要装饰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环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更深入了解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一、铺首环的概念及历史渊源铺首环,又称“首饰环”,是徽派古建筑中屋檐下檐条与顶墙之间,或屋脊下与墙一角之间,用灰泥砌成的小型装饰物。
铺首环的出现和应用早在宋元时期,起源于江南一带。
徽派建筑是以黟县、绩溪、歙县、黄山、宣城等地区为中心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独特风格,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四大名建筑之一)。
铺首环作为徽派建筑中的重要装饰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铺首环的设计和砌制方式凝聚了匠人的智慧和工艺技术,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二、铺首环的艺术特征1. 精致的雕刻工艺铺首环通常由石膏、木材、瓷砖等材料制成,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尤其是在雕刻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铺首环上的纹饰多为花鸟、人物、神兽等传统图案,采用了浮雕、镂空、线刻等多种技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这些精致的雕刻工艺不仅体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也展现出了徽派建筑的独特审美风格。
2. 富有地方特色的图案设计铺首环的图案设计多以山水、云雾、松柏等自然景物为主题,尤其是徽派建筑所在的山区地带,这些自然景观被艺术化地融入到了铺首环的设计中,体现了徽派建筑对于环境的融合与尊重。
铺首环的图案设计也融入了徽商文化的元素,比如徽派建筑中常见的商标、纺车、中国结等图案,使得铺首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3. 精美的色彩搭配铺首环的色彩搭配多以蓝、绿、黄、红等鲜艳明丽的颜色为主,这些颜色不仅丰富了铺首环的视觉效果,也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色彩风格。
在细节的处理上,铺首环更是采用了金粉、彩绘等技法进行装饰,使得整体更加精致华丽,展现了徽派建筑的高雅品味。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徽州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古民居的现状以及保护情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徽州古民居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明清时期的黄山徽派建筑的代表。
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青石,结构稳固,耐久性强。
其建筑形式多样,有庭院式、四合院式和楼房式等不同类型。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徽州古民居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首先,由于徽派建筑多采用木材结构,很容易受到白蚁、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蚀,导致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受到威胁。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徽派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导致原有建筑风貌的破坏。
此外,对徽派文化的认识不足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许多人对徽州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缺乏了解,导致对其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为了保护徽州古民居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徽州古民居的法律地位,严禁拆除和破坏。
其次,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违法拆除和破坏徽派古建筑的行为进行惩罚,增加违法成本和风险。
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徽派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通过展览、讲座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徽派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此外,还加强技术保护和修缮工作,开展对徽派古建筑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并采用适合的保护修缮技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原貌恢复。
虽然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加强监管和执法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精力,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并提高对整个保护过程的监管效能,以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其次,加强宣传和教育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工作,需要通过多种媒体和渠道,向公众传播徽派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社会对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最后,技术保护和修缮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经费的支持,需要加强对相关行业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技术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一、本文概述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征。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包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及这些特征在徽派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通过对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美学价值,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进一步推动对徽派建筑及其背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二、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起源与发展深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徽派建筑的源头可追溯至宋代,那时的徽州地区(今安徽黄山市一带)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与徽州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
随着明清两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徽商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商帮,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开始在家乡兴建豪华住宅。
这些住宅不仅体现了徽商的经济实力,更展现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在这一时期,徽派建筑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系。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显著特征包括白墙黛瓦、马头墙、砖雕、木雕等,这些元素不仅是建筑美学的表现,更是徽州地域文化的象征。
白墙黛瓦的色调简洁明快,体现了徽州人民朴素、纯净的审美追求;马头墙则象征着徽商“马到成功”的愿景,同时也具有防火防盗的实用功能;砖雕、木雕等装饰艺术则展现了徽州工匠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与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徽州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徽派建筑已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三、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流派,其地域文化特征鲜明而独特。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这和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根底———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
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
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著宗族的荣辱兴衰。
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
徽派建筑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带著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
徽州的大局部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上下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
众所周知的紫园山庄———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
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
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裏山林繁茂,绿意葱茏。
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
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
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裏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
它们或铺展於波光潋灩的大河之滨,或蛰伏於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
典型的如休甯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裏群峰林立,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裏,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
三是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井
• 徽州民居除少量的单体建筑外都是以建筑围合天井的形态出现,天井可 作起居,休闲,晒晾等之用。 • 天井常用石铺装,且在周边设排水沟,因堪舆论之水为聚财,所以徽州民 居屋檐向内倾斜,雨水皆排向天井,呈“四水归堂“形态。
天井灰空间分析
• 天井引发的另一个特 色就是作为住宅的中 介空间,即室内不室 外的过渡空间,常以檐 廊,楼廊等形态出现, 形成可遮阳防雨的连 接各房屋的中介交通 空间。中介空间还可 作为会宠,就餐,家 务之用,正房也常处理 为敞厅,更能满足堂屋 的采光。
天井生态性分析
• 天井设置作用
1. 室内美观,天井中 丌知绿色植物 2. 改善建筑采光 3. 改善建筑通风,形 成有利于调节的微 气候环境。
•在室内外无温差的情况下,院内清新阳气上升,重浊之气下行,上升的清新阳气使院内 空气清新自然,而空气中的污染物多为比空气重的分子,下行至院底随着不外直接联系 的排水沟排除院外。 •当室内外有温差时,则形成烟囱效应,使内外空气对流,丌断循环,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
宏村
• 村民们将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内, 开凿了一条近1米宽的水圳,九 曲十弯,为各家各户提供生活用 水,同时也起到调节气温和美化 环境的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 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ຫໍສະໝຸດ 弓形的南湖,构成了宏村独特的 风貌。
外观与材料
• 徽派民居多采用的是当地青砖、青石、黑瓦、白灰和杉木等建筑材 料。加工使用更是尽量保留原生状态,在节约人力、财力的同时增 添了自然之美;在材料的保护上,只是在其表面上涂上一层清漆, 尽可能的保护了材料的原貌。
装饰特点
• 徽派建筑中尤为著名的是其广泛采用砖、木、石雕,清新淡雅的砖雕 、华美姿丰的木雕、浑厚潇洒的石雕丌仅独具一格构成了浓郁的地方 特色,也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実美作用,给民间建筑 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木雕
装饰特点
砖雕
石雕
建筑学五班 秦褀
布局特征
• 依山傍水、顺应自然 1. 传统徽派村落注重地形起伏 的转折起合,背山面水 2. 群山能够阻挡寒冷的北风, 而夏季经过水面降温后吹来 的南风又能带走燥热。 3. 此外,村中建筑间距一般丌 大,丌仅可以遮挡白天的部 分阳光,狭长的空间也易形 成凉风,利于散热。 4. 面水朝阳除了能获取充分日 照外还有紫外线能杀菌
徽派民居
目录
• • • • • • 历史起源 传统生态思想 村落布局特征 外观不材料 空间布局 装饰特点
历史起源
•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 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 自成一格。明中叴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 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 ,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都 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
外观不材料
• 同时徽派建筑采用的白色不黑色这样的中性色作为建筑外观的颜色, 使得建筑能够更加自然地不周围的山水环境融合在一起。
空间布局
• 徽州民居最多的建筑形式为三合院式,即正房为三间两层楼,左右各有两 间厢房,称为“一明两暗”。有的没设厢房的则称为“明三间”。 • 稍大的还可做成四合院形制的,即由上下两堂加上左右两厢房组合成围和 院落,下堂多为单层,迚深浅,明间作为门屋,两侧厢房作为杂屋及贮藏,门屋 中间设有一座门屏,可阻挡院外的视线。 • 再大点的 民居则 为三间两迚 堂,由两 座 三合院相背 而建,两厅合 为一个厅,前 后各有一个 天井。
传统生态思想
• 中国古代古朴“道”的哲学观不徽派民居建筑特征的形成是分丌开的 。由于古徽州地区群山环绕,山谷崎岖,山多地少,徽派民居无论是 在基地选址还是在建筑材料运用等方面,都极力融合不当地自然环境 ,而丌是不之相对立。在对理想居住环境选择和改造的同时,更加注 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体现出了特定的“场所精神”,这也就是人们 常说的“天人合一”。正是“道”思想和“天人合一”理念的共同作 用下,才形成徽派民居不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粉墙黛瓦不青山绿水 的合一,传达出了一种朴素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