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阜凤逆冲推覆构造对煤层厚度及稳定性的影响_陈萍
新集一矿说明书

毕业设计说明书内容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新集一矿地处淮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一般海拔22-26米,西高东低。
沿西淝河两岸,地面标高多在19米以下。
地表水系主要有淮河、西淝河及人工沟渠。
淮河河床宽约250-300米,洪水季节最大宽度达800米,最大水深17米,常年水位+17~+18米,常见洪水位标高22~24米左右,历史最高洪水位标高+25.47米,(1954年7月(1991年7月3日),最大流量12700 27日破堤),1991年最高洪水位25.99米,米3/秒(1954)。
历史最低水值+12.36米,河床底部标高+10米左右。
西淝河量两岸,有常年积水洼地,河东谓之花家湖,积水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丰水季节与西淝河连成一片。
新集一矿位于淮南复向斜之谢桥向斜南翼,颖凤阜凤推覆构造的中段。
构造线方向呈北西西向展布(见图3202)。
矿井内总体构造形态是阜凤逆冲断层将外来系统由南向北推覆在原地系统(含煤地层)之上(图3203),由于受由南向北强大的压应力影响,阜凤推覆构造以上迭式分支断层形式发生全面推覆,形成迭瓦扇构造组合。
现将阜凤推覆构造各组成部分叙述如下:(一)外来系统外来系统也称推覆或外来体,构造较原地系统复杂。
主要由下元古界片麻岩及古生界寒武系灰岩组成。
地层走向近东西,总体倾向北,倾角变化大,局部直立倒转推覆体分支断层发育,有F02逆冲断层,走向近东西,与阜凤逆冲断层近平行,这些断层在剖面上显示浅部(前锋带)倾角陡,向深部(向南)倾角逐渐变缓,呈迭瓦状合并到同一个主滑面(推覆面)上。
分支断层两侧分别构成以下元古界及寒武系为主体的断夹块,这些断夹块,岩石多受挤压变形,破碎滑面发育,并伴有一系列小型褶皱及逆冲断层,因受手段的影响,不易查清。
矿井中南部,708孔附近,外来系统的下元古界片麻岩地段被严重剥蚀,导致原地系统含煤地层出露,形成为1.5平方公里的“构造(二)主推覆面阜凤逆冲断层面,即主滑动面。
推覆体下13—1煤层综放开采水文地质特征及“三带”高度的探讨

万 t 。 /a
.
本 井 田 位 于 淮 南 复 向 斜 的谢 桥 向 斜 南 冀 , 由于 受 自南 而 北 应 力 的 作 用 , 成 了 以 阜 凤 逆 冲 断 层 为 主 体 的 上 迭 式 大 型 形 推覆构造 。 阜风 逆冲断 层( 覆构 造 ) 上盘 为逆 冲推 覆 体 ( 来 系 推 : 外 统 )下 盘 为 煤 系地 层 ( 地 系 统 ) 。 原 逆 冲推 覆 体 ( 来 系 统 ) 主 要 由 下 元 古 界 花 岗 片 麻 岩 、 外 : 寒 武 系灰 岩 、 炭 二 叠 系 夹 片 组 成 。 石 煤 系 地 层 ( 地 系 统 ) 是 由 二 叠 系 上 、 石 盒 子 和 山 西 原 : 下 组 的含 煤 地 层 组 成 。 逆 冲推 覆 构 造 : 体 倾 向 南 , 角 变 化 大 , 部 倒 转 , 总 倾 局 推 覆 体 内 分 支 断 层 发 育 , F。 断 层 , 者 近平 行 , 向 近 东 有 0、 二 走
( 投 新 集 二 矿 ,安 徽 淮 南 22 8 ) 国 3 11 摘 要 : 讨 煤 层 开 采 的 “ 带 ” 度 , 定 1 —1 层 综 放 开 采 的上 限 , 确 指 导 1 探 三 高 确 3 煤 正 3—1 层 安 全 回 采 。 煤 关 键 词 : 厚 推 覆 体 下 ;水 文 地 质 特 征 ;“ 带 ” 度 ;煤 层 综 放 开 采上 限 特 三 高 中 图 分 类 号 : D 6 T 1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8—82 {02 0 —0 6 —0 10 752 0 )9 0 2 2
0 概 况
新 集 二 矿 位 于 安 徽 省 淮 南 市 凤 台 城 西 1 m, 接 新 集 2k 西 矿 , 邻 新 集 三 矿 , 西 长 6k 南 北 宽 5k 面 量 12亿 t19 . ,96年 1 0月 投 产 至 今 , 计 生 产 能 力 30 设 0
淮南矿区煤层气地质控气因素概述

煤阶类型。矿区的煤种均为烟煤,镜质组反射率 R , x为 o ma 上)突出 2次 , 给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据估算矿 区每年向大气 . % . 6 主要有气煤、1 8 0 / 3焦煤 、肥煤 、焦煤和瘦煤等 ,以 排放煤层气近 3亿 m 既造成 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 也造成 了环境污 06 8 ̄1 4 %, 3 %- % 的气煤和 1 - 4 / 3焦煤为主。按美国的成 染 。 因 此加 强 对 淮 南矿 区煤 层 气 资源 地 质 特征 的研 究 ,积极 探 讨 中变质高挥发分 (3 ,2 ) 煤层气开发技术对改变华东和安徽 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以 功经验,中变质程度 的煤层对煤层气的生成和保存是非常有利的。 由淮南矿区部分煤层的煤岩显微分析结果可 以看出 ,镜质组 及 煤矿 安 全 生 产 ,具 有 重要 的战 略意 义 。 4 9 6. 2 0 平均 5 . %; 8 1 9 惰质组 2 . % ̄ 8 7 05 0 3 . %, 2 淮南矿区赋煤构造为一北西西一东西 向延展的复 向斜 ,含煤 的含量为 4 . %~ 97%, 99 3 . % 5 3 2 . %,平均 1.7 3 5 %;无机物矿物 2 地层为石炭 、二叠系。主要含煤段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 平均 2 . %;壳质组 5 0 8 . 2 盒子组 ,厚约 7 0 5 m,发育 2 6层煤 ,可采煤层最大累厚达 3 m。 21%- . %,平均 38%。较高含量的镜质组 ,不仅是产气的最 4 .5 54 低的无机 主力煤储层为 1 煤层、8煤层、1 2煤层和 1~ 煤层。主煤层煤 大贡献者,也为煤层气 的储存提供 了大量 的空间,同时 , l ~ 31 阶绝大部分 以气煤 为主 , 部分为肥煤、焦煤 、 瘦煤和 无烟煤类 , 镜 物含量使煤层中有足够 大的煤基质颗粒 内表面来吸附煤层气。 另外 ,矿 区煤的宏观煤岩类型主要为半亮型和半暗型煤。这 质组反射率范围 06 %~ .7 . 5 1 %,一般为 06 %~ .%。 3 .5 05 淮 南矿 区预 测 2 0m 以浅煤层 气资 源量 为 4 0 . L , 些资料说明淮南矿 区的煤种对煤层气资源的生成 是较有利 的。 00 9 03 8{ m 煤层厚度。煤厚是该矿 区煤层主要的特征之一 ,淮南矿区主 10m 以浅 2 4 .6亿 m O 0 以浅 822 50 3 78 ,10 m 6 .9亿 m ,是华东煤 层气储量最 大的地区。矿区煤层气储量 总体东高西低 ,以谢李深 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 ,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二叠纪 ,煤 系 5m 含 ~8 2 3m 部 中心的东部 区域含量最高,西部的谢桥矿井含量较低。主采煤 地 层 总厚 3 0 , 可采 煤 层 9 1 层 ,可 采 煤层 的总厚 2  ̄ 4 , ,单厚度达 6 m。 层 C1~ 、B1b煤层气含量最高 ,一般为 1~ 6 /,含量梯度 自下而上分为 A、B、C、D、E五组 。其中 c1 31 l 0 2 m t
谢一矿煤层层滑构造成因分析及对策

谢一矿煤层层滑构造成因分析及对策邓红俭(淮南矿业集团谢一矿,庞家平安徽淮南232052)脯要1淮南矿业集团谢一矿在近儿午的煤层采掘过程中,特别是在深部51采区B10煤层和42、44采区A组煤层开采过程中,多次出现薄煤或无煤区,对掘进和回采影响严重。
通过对本矿A细煤层及B10煤层薄煤或无煤区地质资料现场收集并整理分析,得出层滑构造是造成A细煤层等其他煤层薄煤或无煤的根本原因,并对层滑构造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陕键词薄堞区;无煤区;层滑构造;成因分析;对策1井田区域地质特征淮南煤田地处华北板块的东南缘,东起郯庐断裂,西至商丘一麻城断裂,北起上窑一明龙山与蚌埠蒙城隆起相接,南至寿县定远与合肥中生代凹陷为邻,东西长180k m,南北宽15—25ki n,面积约3200km20煤田总体呈复向斜构造形态,主体构造线呈北西西走向,南北两翼山地出露元古界~下古生界地层,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两翼对冲构造形式。
复向斜腹地地面平坦开阔,松散层厚度一般为200~600m,下伏寒武系一三迭系地层,地层倾角平缓,一般为20—25,主要构造成分有铡桥古沟向斜、潘集背斜、陈桥背斜、尚塘哥希寸向斜等。
构造形态见图1。
’掣懈m~。
煳.El q、,|。
瑟级荸霉葡萧霉i豸㈠。
M渐疑参』/§肆////剥图1褶皱形态与断裂关系图2矿井地质构造特征谢一矿位于八公山东麓南段,八公山地处阜凤和舜耕山推覆断裂的夹块之中。
井田构造形态以单斜构造为主体,众多的斜交断层迭加其上,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中、小型断层发育,整个井田为数条走向近N W,倾向N E或SW的斜切强扭转性大、中型正断层所控制,逆断层极少见,是一系列数量繁多、大小不等、分布密度不均、呈N40。
W~N80。
W延伸的断层群,以50"一606夹角斜切煤层单斜层状岩体为主。
在平面上,断层呈平行排列或扇形排列,在剖面上,切割煤层的断层组合成地堑断裂密集带,地垒地堑相间带和阶梯断裂带:本井田构造形态的格局主要是受-e-F斯-u舜耕山逆掩断层的控制,由来自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剪切张扭力的影响所至f[o二三!“,/訇~i 一一i专黧≤17~~~一图2谢。
新集一矿11_2煤层构造煤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_郑凯歌

DOI :10.13347/j.cnki.mkaq.2015.03.048新集一矿112煤层构造煤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郑凯歌1,2,魏强2,胡宝林2,程乔2,刘兵昌2(1.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54;2.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为了掌握新集一矿112煤层构造煤分布特征及成因,根据钻孔测井曲线,结合钻孔资料揭露情况,对112煤层各钻孔构造煤厚度鉴定、统计,并绘制构造煤层厚度等值线,在此基础上对112煤构造煤层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矿井内112煤层的构造煤普遍发育,尤其是在以F 10断层为核心的断层带发育区域,以及向斜核部位置内,构造煤厚度较其他区域加大。
构造煤发育受受阜凤推覆构造前期形成影响,并受后期断裂构造与褶皱的改造影响。
关键词:构造煤;测井曲线;等值线;向斜核部;断层中图分类号:TD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496X (2015)03-0164-04Tectonic Co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Cause Analysis of 112Coal Seam in Xinji No.1MineZHENG Kaige 1,2,WEI Qiang 2,HU Baolin 2,CHENG Qiao 2,LIU Bingchang 2(1.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Xi 'a n Research Institute ,Xi 'a n 710054,China ;2.School of Earthand Environ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ster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reasons of the tectonic coal in 112coal seam of Xinji No.1Mine.We apply the borehole logging curves to identify and count the tectonic coal thickness of each borehole in No.112seam and to draw the thickness isoline of the structure seam.Based on the circumstances ,we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112coal seam tectonic coa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coal within the mine field was generally developed ,especially the tectonic coal thickness increased in the fault zone development core area of F 10fault and the synclines core position.Tectonic coal development influenced by Fufeng Nappe Structural Belt early formation and the late fault and fold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tectonic coal ;logging curve ;isoline ;syncline core ;fault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7210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7BAK28B02)0引言在煤矿重大灾害事故中,70%以上是瓦斯事故,死亡人数占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40%左右[1]。
淮南潘二井田西四采区5煤层赋存特征研究

淮南潘二井田西四采区5煤层赋存特征研究摘要:根据潘二井田地面勘探钻孔及井下实见资料,分析了西四采区5煤层厚度及顶底板岩性、5煤层与相邻煤层层间距变化特征,为采区5煤层工作面布置及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煤层赋存;层间距;地质构造;潘二井田煤层赋存特征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采区工作面布置、采煤方法选择的重要地质条件之一。
潘二煤矿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5煤层以上煤层基本开采完毕,B组煤主力采场变化为西四采区5煤层、4-1煤层。
研究做为保护层先期开采的5煤层赋存特征,对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井田概况潘二井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境内,距市政府所在地约25Km。
南起F5断层、潘集背斜轴、F2断层,北至F1、F66断层,西起Ⅸ勘探线,东至13-1煤层-800m等高线地面投影线。
东西走向长约11Km,南北宽1.3~3Km,面积约19.6Km2,开采标高-260~-800m。
井田位于淮南复向斜潘集背斜东部隆起转折端,地层走向变化大,基本呈一扇形展布[1]。
构造形态总体上为一北陡南缓的单斜构造,受区域构造及南北向的地应力强烈作用,井田内大中型断层和褶曲极其发育,大中型断层分为两组:一组为走向和背斜轴方向基本一致的压扭性逆断层;另一组为全井田内广泛发育的张扭性斜切正断层。
根据构造特征差异,井田分为东部倾伏区、西部倾伏区、背斜北翼和西、北部逆冲断裂带。
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上石盒子组。
石炭系煤层赋存差,无工业价值;二叠系可采煤层11层,平均总厚27.5 m,自上而下煤层编号为17-1、13-1、11-2、8、7-1、6-1、5、4-2、4-1、3和1煤层。
2 西四采区地质构造特征西四采区位于陶王背斜西部转折端,枢纽向西倾伏,地层走向呈弧形转折70~130°;地层倾角平缓,北翼地层倾角3~10°,南翼倾角2~5°。
采区地质构造极其复杂,主干断层均为斜切断层,落差大,延展较长,对工作面布置影响较大;小断层在相邻煤层继承性差,同一煤层延展短,对掘进影响较大。
淮南新集一矿瓦斯赋存的构造控制作用

2煤 层 气 资 源与 成 藏 过 程 教 育 部重 点 实 验 室 . . 江苏 徐 州 2 1 l ) 2 16 摘 要 : 南新集一矿 位于阜凤逆 冲推覆构造 的下伏系统 , 强烈 的近 N 淮 在 S向应 力 挤 压 作 用 下 。 内 构 造 煤 较 为 发 区 育 , 致 瓦斯 分 布 的不 均 一 性 。 在分 析 矿 区构 造 发 育特 征 的基 础 上 , 讨 了构 造 对 构 造 煤 发 育 和 瓦 斯 赋 存 的 控 制 作 导 探 用 , 合 测井 曲线 解 释 结 果 , 析 了 构 造 煤分 布规 律 。结 果 表 明 , 田 内构 造 煤 总 体 呈 现南 厚 北 薄 的变 化 趋 势 ; F。 结 分 井 以 断 裂 为 界 , 斯 具 有 明 显 的 南 北 分 带 特 征 , 井南 部 煤 层 埋 藏 浅 、 斯 含 量 低 , 北 部 瓦 斯 含量 和 瓦 斯 压 力 均 较 高 , 瓦 矿 瓦 而 虽 然 构造 煤 发 育 程 度 略 低 于南 部 , 由于煤 层 埋 深 加 大 、 气 量 增 高 , 出危 险 性 也 较 大 。 但 含 突 关 键 词 : 南 ; 集 一 矿 ; 斯 赋 存 ; 造 煤 ; 造 控 制 淮 新 瓦 构 构
淮南矿区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顶底板稳定性的影响_孟召平

· 22 ·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35 卷
果[ 8-10] 。但是 , 由于煤矿区地应 力测量点资料 相对 较少 , 系统的地应力资料相对比较缺乏 , 应用地应力 资料进行顶板岩层控制还有一定的困难 。
评价煤层开采过程中顶板稳定性 , 除考虑顶板 岩性变化和天然断裂构造因素外 , 重视地应力对煤 层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 对于煤炭开采具有理论和实 际应用价值[ 11] 。 本文从研究区地质条件入手 , 研究 了淮南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 , 探讨了圆形硐室围岩 应力分布和不同侧压下煤层顶板稳定性 , 为研究区 顶板岩层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孟召平 , 程浪洪 , 雷志勇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系 , 北京 100083)
摘要 :通过现场地应力测量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计算 , 研究了淮南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 , 探讨 了圆形硐室围岩应力分布和不同侧压下回采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分布 。 研究结果表明 :淮南矿区原 岩应力主要表现为自重应力场 , 除局部构造应力集中外 , 不存在高构造应力 ;区内侧压力系数 λ值 一般为 0 .49 ~ 1 .49 , 平均为 0 .92 , 并且与测点距地表深度有一定的趋向性 , 表现为在浅部 λ值较 大 , 变化范围也大 , 而在深部 λ值渐小 , 变化范围也缩小 ;回采工作面顶底板稳定性与侧压系数 λ 的大小密切相关 , 且随侧压系数 λ的增大 , 顶板垂直位移减小 , 顶板岩层易于形成结构平衡而保持 稳定 , 但底板垂直位移量增大 , 且易于形成底鼓破坏 。 这些认识为研究区煤层顶底板岩层支护控制 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关 键 词 :淮南矿区 ;地应力分布 ;煤层顶底板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TD32 文献标识码 :A
由自重应力构成 。
1 .2 水平主应力分布
推覆体下煤层构造特征及对综采的影响

展 布 ;断 层 落 差 中 间 大 ,两 端 小 ;断 层 倾 角 较 大 ,
一
般 7 。 上 ;断 层 集 中 在 北 部 ,延 展 5 0 以 上 , 0以 0m
北 界 Fo 贯 矿 区 ,Fo 展 5 0 m;大 断 层 伴 生 一 系 横 z延 50 列 小 断 层 ; 大 断 层 无 切 割 关 系 ,基 本 平 行 ;断 层 与
主 ;走 向 以 3 0 和 6 。 组 最 为 发 育 ,为 一 组 共 轭 剪 0 。 0两 切 面 ,其 次 为 互 相 垂 直 的 分 别 近 S 和 近 E 向 的 N W
3 0 和 8 。 组 。 S 向 的 为 一 组 张 性 裂 面 ,E 向 的 5。 0两 N W
一
组 为 压 性 面 ,且 多 为 逆 断 层 ,分 布 小 ,不 发 育 ,
阜 凤 逆 冲 断 层 为 主 体 的迭 瓦状 推 覆 构 造 ( 1 。 图 )
褶 曲 为 同期 形 成 。 小 断 层 发 育 特 征 ( 1 m) H< 0 :新 集 二 矿 揭 露 的 小 断 层 几 乎 全 为 正 断 层 , 少 量 逆 断 层 多 发 育 在 煤 层 浅
部 、阜 凤 下 夹 片 断 层 附 近 ;小 断 层 倾 角 以 大 于 5 o 0为
推 覆 体 下 煤 层 构 造 特 征 及 对 综 采 的 影 响
谷 宗 江, 克 书 金
( 投 新 集 能 源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新 集 二 矿 , 徽 淮 南 2 2 8 ) 国 安 3 1 1 摘 要 : 新 集 二 矿 推 覆 体 下 煤 层 构 造 规 律 进 行 了 初 步 研 究 。认 为 推 覆 构 造 对 煤 层 小 构 造 起 控 制 作 用 ; 层 中 小 断 层 对 煤
推覆体构造下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防治水对策

工程地质特性。在松散层和特殊推覆体构造下开
采 时 ,覆 岩破坏 形 态与松 散 层下 开采 既 有相 同之 处, 又有 不 同特 征 。
2 1 采动 覆岩破 坏探 测 .
1 工程水 文地 质条件
研究井 田位于淮南复 向斜谢桥向斜南翼 、 颖 凤区阜凤推覆构造 中段。推覆构造将外来老地层 下元古界片麻岩、寒武系地层及部分奥陶系灰岩 自南向北推覆于原地系统之上 ,形成 以阜凤逆冲 断 层 为主体 的迭瓦 状推 覆构 造 。推 覆构 造 附近 分 支断层较发育,主要有阜凤下夹片断层 、 和 F ∞ 断层 , 构造线方 向近东西 , 田地质构造如图 1 井 所
煤矿 10 工作面为研究原型, 36 对推覆体构造下煤 层开采覆岩的破坏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总结出 在这种特殊地质构造条件下 ,覆岩的破坏特征及 导水裂 隙带 发育情况与推覆体 构造间 的相互关 系, 为水下煤炭安全开采提出合理 的防治水对策。
2 覆岩破坏特征分 析
覆 岩破 坏取 决 于覆 岩 的结构 、 岩性 、 厚度 及其
通过钻孔实测可以发现 ,导水裂隙带发育的 最大高度一般分布于开采边界附近 ,即应力较为 集 中的位置 , 在走向及倾 向剖面上均呈两端高 、 中 间低 的“ 马鞍” 形分布 , 随开采速度 和距离 的不 且 同呈 动态 变化 。 冒落 带 高度 为采 厚 的 2 5 , 大 ~倍 最 导水裂隙带高度为采厚 的 l~ 5 。 Ol倍
覆 片麻岩 和松 散层 不 随基岩 同步弯 曲沉 降 ,造成
通过获取勘探钻孔的地层厚度 、 岩性组合 、 岩 体物理力学参数等相关资料 , 建立 10 工作面倾 36 向数值计 算模 型 , 高度 25 3m 长度 36 7m 1. 、 3 5. 。 0 计算采用平面应变模型 , 底部边界固定 , 两侧 限制 侧向变形 , 向自由位移 , 垂 模型顶部按地层埋深施 加荷 载 。选用 D P本构模 型 , 照岩层 的不 同 , — 按 分 别输人试验取得和修正的材料参数 , 采用单元 “ 死
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若干影响_吕大鹏

2011.09117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若干影响吕大鹏(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勘探队,山东 泰安 271000)摘要:影响开采煤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煤层厚度,如果煤层厚度过薄,就会制约采掘的正常进行,造成比例失调,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及降低井田煤炭储量等。
文章主要分析了褶皱构造、断层构造,以及岩浆入侵等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岩浆侵入;煤层厚度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5-0117-02合理测算煤层厚度非常重要,准确的测算数据不仅能够正确地计算煤炭储量,还可以比较科学合理地布置采掘工程。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正确地鉴别煤层厚度变化的地质特征,借此来正确预测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进而可以合理而充分地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
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不可忽视,地质构造可以分为褶皱构造、断层构造、岩浆入侵。
一、影响煤层厚度的因素之一:褶皱构造因地壳的运动使岩层长期在水平方向受挤压下产生塑性变形,形成的构造状态为波状弯曲,被称为褶皱构造。
它对煤层厚度的影响较明显,这是因为煤层本身较松软,容易受构造应力的影响,发生塑性流动、变形,产生局部的煤层加厚,或变薄,或尖灭等。
另外,在垂直压力作用下,褶皱构造的变动造成褶曲轴部压力比两翼大,两翼煤层增厚的同时,背斜轴部煤层厚度变薄;而水平挤压力,使褶曲两翼受力比轴部大,在煤层形成褶皱时,煤层从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发生塑性流动,形成背、向斜轴部有较厚的煤层,两翼煤层却稀薄,甚至呈串珠状或者藕节状。
煤层厚度构造变化一般存在于发生过剧烈褶皱的煤田,主要因为不对称、不协调和挤压紧密的褶皱,或者大型褶皱中次级波状小褶皱,或者挠曲转折端。
在纵弯褶皱应力的作用之下,向斜核部的煤层厚度会明显增加,背斜顶部的煤层厚度也会相应加厚,然而翼部的煤层则相应变薄;在横弯褶皱应力的作用之下,向斜槽部煤层厚度会明显增加,背斜顶部的煤层厚度则会相应减少。
淮南谢家集矿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控气因素分析

淮南谢家集矿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控气因素分析摘要:本文结合淮南谢家集煤矿前期煤层瓦斯研究成果及相关资料,综合应用煤层气地质领域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从该区影响煤层气含量的地质因素盖层、构造和水文地质作用,分析影响煤层气赋存的控制因素,开展研究区煤层气地质特征研究,为煤层气资源开发和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煤层气;构造;地层;水文地质;控气因素引言煤层气是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开发利用这一新型能源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淮南矿区含煤面积大,煤层层数多、厚度大、煤层连续性好,现己探明和预测煤炭储量近800亿t,其中1000m深度以浅为200亿t,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期间进行的勘探试验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煤层气地质特征认识,而且逐渐形成了对煤层气藏的系统化认识。
煤层气地质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成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以淮南煤田谢家集矿区(谢一矿、新庄孜矿)为研究区,研究区隶属于淮南矿区,煤层埋藏深度深,上覆岩层透气性低,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大,是我国典型的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以及高瓦斯突出危险的矿区。
目前,对于此类高瓦斯低渗煤体的煤层气幵采仍是一大难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区地质背景淮南谢家集煤矿研究区地处八公山东北麓,淮河自北向南斜穿而过,地势平坦,全区地貌呈现西高东低之势。
矿区外围为由震旦、寒武、奥陶系岩石出露而成的丘陵地貌,走向与本区地层走向相同。
煤系上覆为厚为15~35m的第四纪堆积物。
地层研究区属华北地层大区,区内发育的地层自下而上包括上太古界的五河群、霍丘群,古元古界凤阳群,新元古界的青白口系、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堅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受地壳运动及古地理沉积作用的影响,本区缺失新元古界长城系、莉县系、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以及中生界中一上三叠统,新生界的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发育不全。
急倾斜煤矿深部水平地质补勘在新集三矿的实践与应用

急倾斜煤矿深部水平地质补勘在新集三矿的实践与应用为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确保生产接替,新集三矿急需开辟深部水平用以解放深部煤炭资源。
鉴于原有勘探工程严重不足,且受到井下开采及地面沉降影响,地面地质补勘工程无法开展,故决定由井下开展深部水平勘探。
通过对该勘探方案的实施,查明井田深部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掌握深部各主采煤层的赋存与构造发育情况,为深部资源的采掘设计与生产提供了依据。
标签:急倾斜煤层;深部资源;地质补勘1 矿井概况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三矿位于淮南煤田中段南部边缘,淮南复向斜谢桥向斜南翼、阜凤及其分支断层的断夹块内,属阜凤逆冲断层的上覆系统。
受原始沉积条件及阜凤断层影响,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地质条件更加复杂,断裂构造发育,煤层赋存不稳定。
矿井采用立井集中大巷分区石门开拓方式,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现有两个生产水平,分别是一水平(-340m)和二水平(-550m)。
-340m以上除受灰岩水影响的1、3煤、薄煤层、石门煤柱及残遗煤外已全部回采结束,二水平各采区也已开采近半。
为了满足矿井生产接替和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进行了深部水平地质勘探工作。
2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2.1 矿井地质特征井田内主要发育有第四系、第三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地层。
主要含煤层段为二叠系山西组和上石盒子组,矿井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分别为14煤、13-1煤、11-2煤、8-2煤、8-1煤、6-1煤、3煤与1煤,其中13-1煤、11-2煤、8-1煤、3煤和1煤为主采煤层。
矿井总体构造呈轴向近东西的不对称倒转褶曲形态,其两翼倾向、倾角变化剧烈,上部正常翼倾向北,倾角陡(60~90°),断层稀少,构造复杂程度中等;下部倒转翼倾向南,倾角变化大,多为20~30°,少数50~70°,小断层较发育,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地质条件更加复杂。
2.2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新集三矿为新生界松散层覆盖下的全隐蔽矿床,井田范围内的主要含水体有新生界松散层水、煤系砂岩(构造)裂隙水、灰岩溶裂隙水。
淮南煤田刘庄矿区A_组煤底板灰岩地热资源特征分析

doi:10.3969/j.issn.2095-1329.2023.03.011淮南煤田刘庄矿区A组煤底板灰岩地热资源特征分析张 帅,李 静,张克松,高志强(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蚌埠,233000)摘 要:对淮南煤田刘庄矿区A组煤底板灰岩地热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建立了地热概念模型。
研究区煤层底板灰岩具有典型的热传导型层状热储特征,通过钻探与测井取得热储层顶底板温度,估算其地热资源储量为171.17×1016 J,折合标准煤58.48×106 t;抽水试验结果表明热储层富水性弱,涌水量小且热损失大致出水温度低。
提出进一步详查及煤热共采等建议。
关键词:地热资源;热储层;煤层底板灰岩;煤热共采中图分类号:P641.4+61;P31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3)03-0068-06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包括淮南、淮北两大煤田,其中淮南煤田煤层埋藏较深且开采利用时间较早,按可采煤层埋藏与开采条件分为A、B、C、D、E五组,A组煤是最下面的一个层组,各生产矿区随着采煤深度的增加,“热害”问题逐步突显,已对矿井生产及井下工人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至此,科研人员发现煤矿区不单单只有煤炭这一种资源,还有地热资源这一清洁能源未引起重视加以研究。
因此,安徽省地质工作者从变“害”为“利”的角度出发,以淮南煤田为研究对象,从2000年以后陆续开展了淮南煤田地热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煤、热共采技术研究。
由于研究区内的以往地质工作大多未涉及到A组煤底板灰岩富水性及地温分布规律和地温梯度特征,因此本研究以淮南煤田刘庄矿区A组煤底板灰岩地热资源为研究对象,重点查明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为矿区煤热共采提供基础依据。
1 地质概况及地温场分布特征1.1 地质概况淮南煤田主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向西延伸至阜阳东部地区,地表水系发育,淮河水对煤田水文条件有直接影响。
淮南朱集井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淮南朱集井田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彭涛;樊敏;吴佩;任自强【摘要】矿井热害是目前淮南煤田煤矿地质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文中在汇总和分析井田内32个地面钻孔井温测井数据和2个井下巷道岩温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绘制了地温-深度关系图、地温梯度-深度关系图以及井田现今地温梯度分布图,并探讨了该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朱集井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7 ~3.8℃/hm,平均2.83℃/hm,地温整体较高,在垂向上表现为传导型增温特点,在平面上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地质构造对区内现今地温场起着主要控制作用,岩性特征和地下水活动对地温场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6页(P243-248)【关键词】现今地温场;地温特征;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朱集井田【作者】彭涛;樊敏;吴佩;任自强【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高温问题突出,煤矿研究领域越来越关注矿区的地温研究工作[1-2]。
文中在系统收集和整理淮南朱集井田各类地面钻孔井温测井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井下巷道岩温测试结果,研究区内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对探索淮南煤田深部地温的分布规律和矿井热害防治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3-4]。
淮南煤田地处华北板块东南缘,在中生代受大别—苏鲁碰撞造山作用影响,在其演化历史中遭受多期构造变形,因此构造形态较复杂。
煤田东起郯庐断裂,西至麻城阜阳断层;北接蚌埠隆起,南以寿县-老人仓断层与合肥坳陷相邻。
该区主要构造为古运动时期受南北向应力形成的众多近东西向褶皱、深大断裂和逆冲推覆构造等[5-6],煤田中部的潘集背斜是该区主要的正向褶皱构造,其南北2侧均为推覆构造构成的迭瓦扇。
深部隐伏构造特征地震解释及对煤矿安全的影响

深部隐伏构造特征地震解释及对煤矿安全的影响杜文凤;彭苏萍;师素珍【摘要】为了查明隐伏构造带的分布,针对研究区不同年份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连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采用全三维层位追踪和地震多属性断层识别,获得了研究区主要煤层构造形态和断裂构造分布.根据三维地震解释成果,依据隐伏构造带的塌陷范围及破碎程度,将隐伏构造划分为正常带、影响带和断陷带.隐伏构造带平面上展布复杂,剖面上浅层断距大,深层断距小,具有断陷带的发育特征.隐伏构造带内的断层可以将上到松散层含水层,下到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的各个含水层连通起来,因此隐伏构造带构成突水威胁.随着开采水平加深,采动影响加大,隐伏构造带突水的危险性也将增大.在煤矿开采进程中,为避免发生突水灾害,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5(040)003【总页数】6页(P640-645)【关键词】隐伏构造;地震解释;煤矿安全;分布特征;隐伏构造"三带"划分【作者】杜文凤;彭苏萍;师素珍【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隐伏构造研究对古地理格局恢复、构造单元划分、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控制因素分析等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1]。
在煤矿建设和开采过程中,隐伏构造带的存在对煤矿采区布置、采面划分、开采计划安排和采掘接替等工作具有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2]。
隐伏构造带一旦发生透水,往往是重特大事故,导致矿井被淹,甚至人员伤亡,给煤矿带来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近年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矿采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三维地震不仅可以探测落差3~5 m的小断层,而且可以探测陷落柱、隐伏构造和旋钮构造等复杂地质构造[3-4]。
淮南新集一矿13—1煤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淮南新集一矿13—1煤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是决定煤矿生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煤层厚度变化受原生煤层沉积环境因素和后生地质构造因素的双重控制,但在一个井田范围内构造作用是控制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
淮南煤田新集煤矿是勘查与开采大型推覆体掩盖下煤层取得成功的典范。
本文以该井田13-1煤层为对象,探讨大型推覆构造对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影响。
据对98个钻孔资料的统计,揭示了该井田推覆体内和原地系统内13-1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变异系数达到34%和30%,超过邻近的未受大型推覆构造影响的张集井田,以及淮南其他井田该煤层厚度的变异系数。
【关键词】推覆构造;煤层厚度;煤层稳定性0 前言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是决定煤矿生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也是人们关注的研究课题。
煤层厚度变化受原生煤层沉积环境因素和后生地质构造因素的双重控制。
前者往往控制煤层厚度区域性变化,而在一个井田范围内,地质构造因素更直接影响煤层厚度的变化。
构造作用是控制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1];煤层厚度的区域变化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构造主要引起煤层厚度的局部变化[2]。
近来人们更多侧重于研究各种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3];但是,至今尚未见研究大型推覆构造对煤层厚度影响的报道。
淮南煤田新集煤矿是勘查与开采大型推覆体掩盖下煤层取得成功的典范。
本文将以新集井田13-1煤层为对象,探讨大型推覆构造对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影响。
1 淮南煤田13-1号煤层特征淮南煤田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第四含煤段13-1号煤层是煤田内所有煤矿开采的主要煤层。
据淮南矿业集团所属煤矿的地质资料,该煤层最小厚度1m左右,最大厚度8~9m(少数井田达12m),平均厚度4~5m(少数井田达6m);在各生产煤矿13-1煤层的可采性指数都为1,变异系数小于25%(少数井田稍大),多数井田13-1煤层属于“稳定煤层”。
淮南煤田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第四含煤段的沉积环境属于网状分流河道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平原地形低平,其上形成了分布广阔的泥炭沼泽。
淮南煤田新集与罗连井田逆冲推覆构造变形差异性特征及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

淮南煤田新集与罗连井田逆冲推覆构造变形差异性特征及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詹润;张文永;傅先杰;孙贵;方惠京;顾承串【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22(44)5【摘要】为进一步认识淮南煤田阜凤逆冲推覆构造带中段构造变形机制及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指导下一步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最新的煤田地质勘探与开发资料,通过详细的构造解析与对比,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新集和罗连井田差异性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机制。
利用Thermodel for Windows软件对新集与罗连井田含煤地层构造埋藏-热演化史进行了恢复模拟,揭示了构造变形对煤层气生成与分布的控制规律。
结果表明:在印支期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下,罗连井田表现为叠瓦扇状构造变形的特点,下伏原地系统构造变形较弱;新集井田受煤系基底隆起阻挡,表现为双重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的特点,原地系统在纵弯褶皱变形中沿褶曲轴部形成了大量伸展性构造。
新集与罗连井田含煤地层均经历了4个阶段的构造埋藏史与热演化史过程,但新集井田煤层变质程度与生气量明显偏高;煤系基底隆起与构造变形结构空间耦合引起的古地温梯度变化,是控制新集与罗连井田煤层气差异生成、富集的根本原因;新集与罗连井田现今煤层含气量空间分布与构造位置相关性明显,主要受构造变形程度与埋深影响。
【总页数】15页(P750-764)【作者】詹润;张文永;傅先杰;孙贵;方惠京;顾承串【作者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韩台煤田福兴井田逆冲推覆构造及成因探讨2.新集井田推覆构造F02断层分布特征3.义马煤田南部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对煤层赋存的控制研究4.淮南煤田逆冲推覆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分析5.安徽省淮南煤田颍凤区推覆构造微观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地面区域治理技术在煤层底板灰岩水害防治中的应用

浅析地面区域治理技术在煤层底板灰岩水害防治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水通过垂向隐伏导水通道导通工作面造成突水淹井、淹面等水害事故发生,对底板灰岩垂向隐伏导水通道的探查治理的先进理念及成熟的技术逐渐形成。
新集二矿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下组煤层开采受到底板岩溶高承压水害严重威胁,采用地面施工定向顺层分支钻孔对煤层底板灰岩水害超前地面区域治理正在实施,针对底板灰岩中垂向隐伏导水通道的探查治理,选择合适的关键目标层位及合理的钻孔布置参数等,逐渐摸索出适合底板灰岩富水性弱矿井的探查治理方法。
关键词:垂向隐伏导水通道、富水性弱、关键目标层位、定向顺层分支钻孔、钻孔布置方案引言中煤新集二矿是有着30年开采历史的大中型矿井,矿井地质类型极复杂、水文地质类型复杂。
主采煤层6层,分别为二叠系上部石盒子组的13-1、11-2、8、6-1煤及下部山西组的1上煤和1煤(简称1煤组)。
截止目前生产水平的上组煤层已基本回采结束,1煤组已安全回采15个工作面,采出煤量982万吨。
未来十年采场主要集中在山西组的1上和1煤层,且1煤组煤质更优,为低~中灰、特低硫、磷,富焦油、中~高发热量的1/3焦煤,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1煤组计划产量2534.5万吨,占比76.9%。
而1煤组底板距石炭系太原组灰岩间距13.9~22.1m,平均17.3m,属底板灰岩高承压含水层上开采。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底板灰岩水是1煤组开采的主要水害威胁。
近年来随着底板灰岩水害治理先进理念的引领,矿井底板灰岩水害防治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新集二矿结合矿井特殊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积极采用地面施工定向顺层分支钻孔实施煤层底板灰岩水害超前地面区域治理工程。
基于实践,本文主要对地面区域治理关键目标层位选择及钻孔布置参数等技术参数及指标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1 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1.1矿井地质概况矿井位于淮南复向斜谢桥向斜南翼,含煤地层为近东西走向的单斜构造,倾向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Taking the coal seam of No. 13 - 1# well in Xinji Coal Mine of Huainan coal field as the study object,the paper exptructure on coal seam thickness and its stability. The statistics on 98 boreholes data reveals that the thickness of coal seam No. 13 - 1# changes greatly in the nappe body and autochthonous system,and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reach 34% and 30% ,which surpass that of the nearby ZhangJi mine field not affected by the large nappe,and other mine fields of Huainan.
数和变异系数,评价结果见表 3。
表 3 新集井田和张集井田 13 - 1# 煤层稳定性评定
井田
见煤钻孔 可采性 变异 总数 /个 指数 系数 /% 稳定性
度也可能产生影响。” 据钻孔资料显示在 13 - 1# 煤层底板未见砂体,
煤层之下不到 8 m 处普遍发育有平均厚度近 1 m 的 13 - 1#下煤层,其间为泥岩和炭质泥岩; 13 - 1# 下
见煤钻孔 井田 构造单元
总数 /个
推覆体
21
新集
原地系统
91
张集 推覆构造外 167
煤层真厚度 /m 最小 最大 平均 1. 60 6. 64 3. 68 0. 97 8. 63 5. 27 0. 37 8. 28 4. 47
表 2。
表 2 中厚煤层稳定性评价指标
稳定煤层 较稳定煤层 不稳定煤层 极不稳定煤层
40
作用伴生的地质现象; 1998 年论证超化井田煤层 厚度的后期变化实质上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层流 变的结果; 2002 年解释了淮北海孜煤矿的层滑构 造是地层沉积后引起煤层呈北东向展布且急剧增厚 变薄的根本原因。
新集井田的层滑构造较为发育与大型推覆构造 有关。徐德成于 2003 年以新集井田为对象,归纳 出在大型特厚推覆构造作用下煤层构造的主要构造 形态和特征,煤层层滑构造是其中之一; 并指出 “煤、岩层中受顺层应力的作用,沿煤层层理或近
主要指标 γ /% ≤25
25 ~ 40 40 ~ 65
> 60
辅助指标 Km ≥0. 95
0. 95 ~ 0. 8 0. 8 ~ 0. 65
< 0. 65
关于煤层稳定性的评价,有些研究者提出以下 评价方法:
( 1) 利用趋势面分析揭示井田尺度煤厚变化 的主体特征,再采用方向梯度和滑动窗口变异系数 作为煤厚变异性定量描述的参数。
( 2) 由大型推覆构造产生的层滑构造是影响 煤层厚度变化大、稳定性差的主要地质因素。
层滑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早已受到煤炭地质 界的重视。1988 年,《论煤层流变》 一文明确指出 “煤层流变引起的煤厚变化,一种是滑移而造成的 韧性流变,另一种是由煤的碎裂流动所造成的脆性 流变,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韧脆性流变”。近 20 年 内,研究煤层后期变化的文献几乎都提到层滑构造 是造成煤层厚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 1997 年 提出徐州陈楼煤矿九煤层厚度变化是层间滑动构造
Key words nappe structure,coal seam thickness,coal seam stability
煤层厚度受沉积环境和地质构造的双重因素控 制。区域变化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构造主要引起 煤层厚度的局部变化。近来人们更多侧重于研究各 种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但是, 至今尚未见研究大型推覆构造对煤层厚度影响的报 道。淮南煤田新集煤矿是勘查与开采大型推覆体掩 盖下煤层取得成功的典范。本文将以新集井田 13 - 1#煤层为对象,探讨大型推覆构造对煤层厚度及 其稳定性影响。
中国煤炭第 39 卷第 12 期 2013 年 12 月
似层理的方向发生位移变形至断裂的现象,是井田 内更次一级构造形迹,主要有层滑褶皱和层滑断层 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特别是层滑褶皱必定造成 煤层增厚或变薄。阜凤逆冲断层面是井田滑动构造 体系中的主滑动面。受主滑面的影响,13# 煤层中 也形成了与主滑面有成生联系 ( 成生联系: 同一 方式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在空间展布、发生 发展和力学机制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的次级滑面。 通过井下实际观测,13# 煤层中至少发育有 3 个次 级滑面,分别位于 13 - 1# 煤层顶、13 - 1# 下煤层 底,以及 13 - 1# 煤层与 13 - 1# 下煤层之间。次级 滑面在煤层中多表现为切层—顺层式滑动断层面, 根据井下揭露情况次级滑面可归纳为切层—顺层 式、顺层式、切层—顺层式—切层式和切层—上迭 式 4 种形式。13# 煤层是厚煤层,其本身存在多个 滑面,是滑动构造发育的有利地带。在剪应力和重 力作用下,13# 煤层与较硬的顶底板发生不协调剪 性扭动,进而切层或顺层滑动,经过多次的应力积 累、滑变、释放、再积累、再滑变、再释放的递进 演化和波浪式传递,形成了这样复杂多变的滑动构 造现象。
2 新集井田 13 - 1#煤层稳定性评价
据对新集井田 98 个钻孔资料的统计,91 个钻 孔见原地系统内 13 - 1# 煤层,其中 21 个钻孔见推 覆体内 13 - 1# 煤层; 另外 7 个钻孔的 13 - 1# 煤层 因断层通过而缺失。煤层真厚度情况见表 1。
为了探讨新集井田推覆构造对 13 - 1# 煤层厚 度及稳定性的影响,作为对照,统计了相邻张集井
401 L 43 S4 612 613 703 S5 821 906 1001 1102 1105 Z2 1304 1311
煤层厚度 /m
6. 61 5. 41 5. 79 5. 85 5. 77 6. 21 7. 10 6. 76 4. 58 6. 76 7. 98 5. 59 4. 01 4. 14 3. 85
淮南阜凤逆冲推覆构造对煤层厚度及稳定性的影响
计算煤层的可采性指数公式:
Km
=
n' n
( 1)
式中: Km———煤层的可采性指数;
n———井田内参与煤厚评价的钻孔总数,个;
n'———揭露煤厚大于或等于可采厚度的钻孔
数,个。
计算煤层厚度变异系数公式:
γ
=
S 珚H
×
100%
( 2)
n
∑ ( H1 - 珚H) 2
槡 S =
i -1
n -1
( 3)
式中: γ———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H———井田内揭露煤层真厚度,m;
珚H ———揭露煤层平均煤厚,m;
n———井田内揭露煤层钻孔总数,个;
39
S———标准差。 此方法简单易行,分别计算了新集井田推覆体 和原地系统以及张集井田 13 - 1# 煤层的可采性指
利于煤层沉积,形成了厚度较大而且分布稳定的 13 - 1#煤层。值得讨论的是在新集井田是不是存在 如刘衡秋等所指出的 “靠近煤层的砂体对煤层厚
为揭示新集井田 13 - 1# 煤层厚度变化大、稳 定性差的地质因素,现据已有资料和前人的相关研 究成果,提出以下认识。
( 1) 沉积环境没有对新集井田 13 - 1# 煤层厚 度变化产生影响。
淮南煤田上石盒子组第四含煤段的沉积条件有
层厚度仍然比较厚,其中 11 个钻孔的煤层厚度超 过 5 m, 另 4 个 钻 孔 的 煤 层 厚 度 也 达 3. 85 ~ 4. 58 m。由此可见,新集井田 13 - 1# 煤层没有被 顶板砂岩明显冲刷而变薄的迹象。
由此可见,在新集井田刘衡秋等所指的砂体对 煤层厚度产生影响的情况没有显现。
表 4 原地系统 13 - 1# 煤层直接顶板岩性及厚度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勘探线
4 5 5 -6 6 6 7 8 8 -9 9 10 11 11 辅 11 13 13
钻孔号
中国煤炭第 39 卷第 12 期 2013 年 12 月
田 13 - 1# 煤层的厚度资料。张集井田位于新集井 田北侧谢桥向斜北翼,新集井田位于谢桥向斜南
翼,阜凤逆冲断层将外来系统 ( 推覆体) 由南向 北推覆,没有越过向斜轴影响张集井田。
图 1 新集井田构造纲要图
表 1 新集井田 13 - 1# 煤层真厚度
1 研究区地质构造
淮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形式为近东 西向的对冲构造盆地,盆地南北两侧均为推覆构造 构成的叠瓦扇; 其内部则为较简单的复向斜构造, 轴向为北西西向,枢纽向东倾斜。如图 1 所示,新 集井田位于淮南复向斜南部谢桥向斜的中段南翼,
38
颖凤阜凤推覆构造的中段,井田构造线方向呈北西 西向展布,呈一向北倾斜的单斜断块构造,属谢桥 向斜的南翼; 谢桥向斜的轴部位于井田北部边界附 近,北与张集井田相邻。井田内总体构造形态是阜 凤逆冲断层将外来系统 ( 推覆体) 由南向北推覆 在原地系统 ( 含煤地层) 之上。由于受由南向北 强大的压应力影响,形成了以阜凤逆冲断层为主体 的上迭式大型推覆构造。
关键词 推覆构造 煤层厚度 煤层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P618. 11 文献标识码 A
Impact of thrust nappe structure on coal seam thickness and its stability in Fufeng of Hu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