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点是宋明理学。通过引用周敦颐的观点考查学
生对理学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题干明确地 提到了万物与“仁”的关系问题,不涉及“仁政”思想,重 点也不是讨论阴阳问题,题干也没有体现顺应自然的思想。
典题与题源
典题7
[命题探源] 1.思想来源
学案10
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 想。 2.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 (1)天人感应;(2)君权神授;(3)三纲五常;(4)大一统。 4.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 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典题与题源
2.道家
学案10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 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 君主专制。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 或多余的人”,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主张:打击旧贵族、是今 非古以及抑商等,所以D项正确。
典题与题源
典题3
学案10
(2012· 上海卷)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
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 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 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 )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 粕。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它所 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 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4.(2010年北京文综)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 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 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先秦法家的代表是韩非子,汉朝儒生的代 表是董仲舒。 答案:D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11年安徽文综)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 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4.宋明时期是儒学的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 想的正统地位更加巩固。其原因在于经过朱熹、 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 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 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其原因在于商 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者阶 层扩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开始对儒学进行批 判地继承。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形成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 治者的冷落。其原因在于“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 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 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 2.秦朝时,儒家思想受到压制。原因在于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 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 面。 3.汉代是儒学的改造时期,儒学逐渐处于独尊地位。其原因在于 董仲舒在继承先秦“仁”、“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 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 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速记

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社会成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这三个主张。
儒学在汉代为何摇身一变成为“国学”?
节操碎了一地的节操到底是什么?
“节操”和天理一样,其实也是真实存在的。这要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几个特点说起。 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 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本原、 认知)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 (1)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 (2)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 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责任感(一直影响到近代)等。(局限性) 4.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 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元朝科举考“四书”,明朝居于统治地位。 5.理学的国际化 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学派。
士是如何实现逆袭的?
士的逆袭源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束缚 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 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 阶层形成。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兼爱”爱的是一个人吗?
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 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 兴便由此开始。 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 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 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 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 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 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 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 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 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 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考查点】陆王心学
5.(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 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 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 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查点】程朱理学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 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 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 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 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 (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 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 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
6.(2013年浙江高考12题)在人类文明 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 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 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考查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2013年山东高考16题)下列关于李 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2.(2013年重庆高考1题)我国古代有 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 (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考查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网络构建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一、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项目时期原因形成及初步发展春秋战国要求恢复周礼,强调秩序和仁义完善(新儒学) 西汉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进一步发展(理学) 宋明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批判(进步思想) 明末清初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人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演变规律(1)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2)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1.宋代学者李觏说:“民之欲善,盖其天性。
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于异端,何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
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屠何适哉。
”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B.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C.批评“后儒者”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D.说明佛教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解析:选B宋代学者李觏肯定了“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批判了“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说明其看到了当时儒者存在的问题,说明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故B项正确。
二、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清单】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知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知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知识: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知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二)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1)道家:老子、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韩非子。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与文化命题探究原卷版

【高频考点解读】一大主题:古代中国思想与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
两条主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的演变;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大重点: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科学成就;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热点题型】题型一儒家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的发展演变例1、(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提分秘籍】儒学思想经历了春秋晚期形成、战国时期发展、西汉正统地位确立、宋明儒学(理学)成熟与转型、明清儒学焕发新生机等四个阶段,反映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从百家争鸣的纷争阶段发展到思想“大一统”阶段,宋明时期儒学思想逐渐呈现世俗化、普及化的特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出现,冲击了儒学思想,但儒学地位并未动摇,仍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统治思想。
题型二辉煌璀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例2、(2014·江苏单科,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提分秘籍】中国古代科技如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和医学等,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成就辉煌;文学艺术在不同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古代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时代鲜明的特征。
中国古代科技、文学绘画、戏曲艺术等成就辉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答案】D2.《论语·子路》里曾提出,父亲为儿子隐瞒错误,儿子为父亲隐瞒错误,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主张“亲亲相隐”A.具有血缘与人情的关联性B.促进了社公的公正与公平C.在春秋战国前就已经出现D.可以相隐所犯的一切罪过【答案】A3.(2018年江西第四次联考)荀子说:“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这反映出A.礼乐成为先秦君王的治世手段B.荀子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点C.“克己复礼”成为诸侯治国之策D.荀子承继了孔子教民以善的思想【答案】A4.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孝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都是以宗族亲情为纽带,体现出宗法血缘关系的特点,故A正确;仁是维护统治阶级制度的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儒家思想并不是社会的统一信仰,故C错误;利用儒家思想遏制人欲的是宋明理学思想,故D错误。
5.“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
这主要反映了A.汉家制度常以儒学包装法治思想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D.汉宣帝时儒生的地位开始下降【答案】A6.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般情况下,是装潢公司先去勘测住房,按照客户的装修定位,做一个装修效果图(一般都是三维视频),然后根据这个设计,出装修草案,这时产生的价格就是广告上看得到的最低价。如果客户 有不同想法,那就一面向客户介绍不同材料的性价比和装修风格,一方面调整装修材料的价格,一项一项非常具体,也非常清晰。但是如果客户这时候不提意见,那么就很可能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调整, 就可能突破预算。
有位朋友告诉我,他和一家著名装潢公司签了合同,所有费用加在一起是20万,竣工时实际付款40万。因此,我们对装潢公司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问得很清楚,生怕掉入价格陷阱。丰乐棋牌游戏
我们要装潢公司报价,但是没有一家公司直接报价,他们的答案惊人的一致:先做预算。
所谓预算就是把所有的装修设想都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包括材料型号(包括颜色)、单价和安装要求,只有把这些都确定了,才能看到装修的价格。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3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附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 .[2013·福建卷]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2.[2013·重庆卷]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3.[2013·浙江卷]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13·山东卷]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5.[2013·连云港模拟] 《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6.[2013·邯郸模拟]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7.[2013·长沙模拟]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B.纵横家C.法家D.农家8.[2013·广东六校联考] 《汉书·董仲舒传》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种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9.[2013·福建卷]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轮复习.

考点1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 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 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 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 决问题迈进。
(1)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 材料二 • 孔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 “舍生取义” ——《孟子》
(2)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
↗
明末清初儒学十分活 明代中期 魏晋隋唐时期 跃,三大进步思想家 宋代儒 王阳明把 ← 理学发展←学发展←儒学吸取佛、 批判和继承传统儒学, 道精神,进一 为理学 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 成为心学 步发展 的新思想体系。
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
第一: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第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的需要,统治者的推崇; 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 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 承; 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 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道家
法家
庄子 齐物、逍遥、天道与自然无为
韩非
墨家
以法治国,君主集权,奖励耕战,“事异则备 变’, 主张变革,与时俱进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注重实利,节俭朴素,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①法、术、势三派 ⑴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大发展, 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军事: 军事: 文化: 文化: 周王室衰微, 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私学兴起
守 株 待 兔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 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核心思想
墨 子
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兼爱)
(二)道家学派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道 1."道"是万物的本源 思 哲学 想 思想 2.朴素辩证法思想 2.朴素辩证法思想 学 说 政治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庄子: 庄子: 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 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非 子
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解析

8.汉武帝之所以承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是由于〔 〕
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 ②儒家思想有利于
缓和阶级冲突 ③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
A.①②
B.②③
C.①
D.①②③
D
9.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 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心即理也 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 C.理是万物本原 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标准的欲望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
1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 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 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 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据材料1,孔子的生疏与夏商时期人们的生疏相比有 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消逝这 种变化的根本缘由是什么?(6分)
同点是( )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封建专制
③具有确定的民主颜色 ④反映商品经济进展时代的要
求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
A
4、关于古代主要中国的民本思想
孔子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孟子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主见给百姓
土地,不夺农时 荀子 君舟民水 董仲 主要表达在“天人感应”学说上,要求统治 舒 者推行仁政,假设残暴,天将降灾祸。 黄宗 反对君主专制,主见“天下为主,君为客“ 羲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进展。
学问运用
2.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
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
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
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
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
与万物俱生的。
三、正确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时
俱进的特点
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
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
“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
思想,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想精
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
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成与持续的主要动力;儒家思想的坚 忍包容、延绵不息、根深蒂固,造就 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谦 谦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 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 交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
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
启迪。
(3)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继承与批判,促使
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
产生了巨大影响。
栏目 导引
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
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
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 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
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了一
个辉煌的时期。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思想上,从儒学思想中吸取有益营
养,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内
容: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
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 新思想命题;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的空疏
浮泛之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
真知;③王夫之反对“天命论”,认为
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物质又是不断变化
(2)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规律和演变原因
1.演变规律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
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
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
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②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注国计民生, 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③提出
“工商皆本”的思想。
(2)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内
容:①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 ②
批判君主专制的同时,提出了种种限制 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 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用。
(2)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 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 定了政治上形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 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 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3)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 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推 动中国统一局面形
的。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影响 (1)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其实事求 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 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 泉。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
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
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
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和影响 1.思想主张 (1)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提倡“经世致用”。内容:①提 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 合;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 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 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 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 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 “性善论”。
栏目 导引
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
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一些
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
“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 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内涵。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儒学在“三教合一”趋势中得到进一 步发展。 6.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 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 题 高 效 总 结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 题 要 旨 概 览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 题 知 识 整 合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仁”,仁就是“爱人”,就是
(2)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
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
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3)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
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演变原因 (1)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 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 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荀子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行有 常”“制天命而用之”,这是唯物论 思想,比孔子前进了一大步;荀子认 为学习应该从读经开始,最高目标是 把握“礼”;荀子在人性论上不同于 孟子,提出了“性恶论”。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 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