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东北地区区域概况、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第一课时东北地区概况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第一课时东北地区概况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一课时东北地区概况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01 hT主预习网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自主学习』一、东北地区概况1 •位置、范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口 5黑龙江、己02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03东部。

2 .地形:理4山环水绕、C05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表的显著特征,它的西、北、东三面分别是坐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口07长白山脉,中部为辽阔的东北平原,由口08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1 •自然资源条件(1) 土地资源:①量: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口°!l9.7%,人均耕地面积为全国的□!两倍左右;是全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还有大量的口03宜林宜牧荒地、沙地,以及具有多种利用前景的沼泽口04湿地。

②质:土壤肥沃,广泛分布的口05黑土、滋黑钙土等土壤富含腐殖质,厚度可达i米。

[自我探究]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有哪些优势?提示土地资源丰富,体现在耕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土地资源质量高,体现在土壤肥沃,集中连片。

(2) 气候资源: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口07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口08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多雨而短促,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条件可以满足口10—年一熟作物的需要。

[自我探究]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提示劣势主要表现为:①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并且只能一年一熟。

②容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影响农作物生产。

③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优势主要表现为:①冬季时间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

②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可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③冬季气温低,可减少病虫害。

(3)森林资源:现有林地3 7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口■1127%森林覆盖率为0^30% 左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地理条件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1)良好的工业基础;(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1、耕作农业区:(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1)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2)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2)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

2、其他知识:(1)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2)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四、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2、指导思想: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3、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1)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点剖析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点剖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

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二)地形和土壤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表4-2表示。

表4-2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

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

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一)教材第54页思考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耕作粗放,产品不适应市场等问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教材第57页思考1.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中国生态农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者在指导思想、基本内涵和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

2.(1)北方地区有“四位一体”温室生态农业模式。

其循环过程是在太阳能温室的一端建造地下沼气池,将人畜粪便送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变成高效的有机肥料,沼渣作底肥,沼液可以直接浇菜,沼气除炊用外,还可以在温室内点灯,既能增加温室内温度和光照时间,又可增加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温室的适宜温度又能为猪、禽的冬季育肥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能保证沼气冬季正常运行产气。

“四位一体”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土地为基础,实现种植、养殖与沼气并举的一个较为完善的能源生态经济体系。

(2)南方地区有“猪沼果”模式。

其循环过程是畜、禽粪便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点灯、做饭,沼液、沼渣用来肥田种菜(菌、药、花),从而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猪沼果”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畜禽饲养和林果、粮食、蔬菜、食用菌种植等联系起来的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产出率,显著增加农民收入。

A级抓基础(2019·惠州市调研)奈曼沙漠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南缘,大兴安岭东侧。

这里黄沙遍布,但某团队却通过在地下0.8~1米处铺设特制的衬膜,在该地成功开垦出万亩稻田。

据此,完成1~3题。

1.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奈曼沙漠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是( )A.热量充足B.地形平坦C.光照充足D.土壤肥沃2.该地种植水稻的水源主要来自于( )A.地下水B.河流水C.大气降水D.冰雪融水3.该地稻田地下铺设特制的衬膜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肥力B.减少蒸发C.阻隔沙尘D.防止渗漏解析:第1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奈曼沙漠纬度低,热量更充足,A错;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较奈曼沙漠中的沙丘地貌有明显优势,B错;根据材料可知,奈曼沙漠终年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沙漠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C对,D 错。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章第3讲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版必修3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章第3讲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版必修3

第3讲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资源优势⎩⎪⎨⎪⎧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2)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较快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农业布局的变化二、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问题 原因耕地破坏严重耕作粗放,低产田占多数,开垦了不宜耕作的土地 林、草地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毁林、毁草开荒及林区过度砍伐、草地过度放牧湿地环境破坏 开垦沼泽地水土流失严重 长时间大规模开发,黑土流失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作物品种单一,林业和草原畜牧业商品化生产程度较低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耕地的建设和保持。

(2)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1.(2012·福建文综)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大气环流C .地形因素D .海陆分布(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答案(1)C (2)A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气候生产潜力的概念,并且能够把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因素与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起来。

从材料中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大于同一纬度的两侧,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知,甲处位于东北平原,两侧分别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显然平原地区的光热资源优于山地。

高中地理《东北地区概况 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导学案

高中地理《东北地区概况 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导学案

东北地区概况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自主学习』一、东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01黑龙江、□02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03东部。

2.地形:□04山环水绕、□05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表的显著特征,它的西、北、东三面分别是□06大兴安岭、小兴安岭、□07长白山脉,中部为辽阔的东北平原,由□08松嫩平原、□09三江平原、□10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1.自然资源条件(1)土地资源:①量: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119.7%,人均耕地面积为全国的□02两倍左右;是全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还有大量的□03宜林宜牧荒地、沙地,以及具有多种利用前景的沼泽□04湿地。

②质:土壤肥沃,广泛分布的□05黑土、□06黑钙土等土壤富含腐殖质,厚度可达1米。

[自我探究]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有哪些优势?提示土地资源丰富,体现在耕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土地资源质量高,体现在土壤肥沃,集中连片。

(2)气候资源: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07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08寒冷而漫长,夏季□09温暖多雨而短促,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条件可以满足□10一年一熟作物的需要。

[自我探究]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提示劣势主要表现为:①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并且只能一年一熟。

②容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影响农作物生产。

③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优势主要表现为:①冬季时间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

②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可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③冬季气温低,可减少病虫害。

(3)森林资源:现有林地3 7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127%,森林覆盖率为□1230%左右。

(4)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3%,其中□13呼伦贝尔草原、□14科尔沁草原是保存较好的优良草原之一。

高中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优秀课件

高中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优秀课件
区域农业开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
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广义农业 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
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
狭义农业:指种植业。
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根底、 交通、场、劳动力、科技、 政策
每年 5~10月份,牧草生物量增加,牦牛食物充足,体重增加 〔2分〕;10月份后,牧草减少,牦牛体重下降,所以10月份是 牦牛最为肥壮的月份,适宜屠宰。〔2分〕冬季牧草缺乏,10月 份屠宰可减少冬季牦牛对牧草需求量。〔2分〕
地形条件:
山地: 平原: 高原: 丘陵:
农业多种经营
土壤条件:
黑土,黑钙土, 土壤肥沃
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兴旺 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农业生产 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谢谢大家

与牦当地牛自四然地肢理粗环境健的关,系适。〔应6分当〕地高原丘陵地形; 皮毛厚实,适应当地寒冷的气候; 心肺兴旺,适应当地缺氧的环境; 耐饥渴,适应当地干旱的环境; 草场面积大,牧草丰富
练一练
西藏那曲地区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 地表84%是草地,高嵩草、矮嵩草、 紫花针茅是牦牛主要的饲用植物。牦 牛四肢粗健,皮毛厚实,心肺兴旺, 耐饥渴,是那曲地区主要畜种之一, 每年10月是牦牛适宜屠宰期。图1是 那曲地区示意图,图2是那曲地区三 种牧草生物量年内变化图。 〔2〕简述牦牛适宜在每年10月屠宰 的理由。〔6分〕
2、为农产品提供场
外向型农业
交通兴旺 场
绿色农业
农业大规模经营
〔1〕估算图7中①、②两地≥10℃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②地比较,分析①地≥10℃积温高或低的原因。〔6分〕 〔1〕估算图7中①、②两地≥10℃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②地比较,分析①地≥10℃积温高或低的原因。〔6分〕

新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概况 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学案 中图版必修3

新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概况 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学案 中图版必修3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1 东北地区概况 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的发展。

2.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自主预习 (一)东北地区概况 位置与范围 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①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表特征 ②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中部为东北平原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③黑土分布广泛,为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答案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故有“沃野千里”之称。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自然资源条件(1)④土地资源辽阔富饶⎩⎪⎨⎪⎧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全国宜农荒地⑤最多的地区(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4)草场资源和⑥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雄厚的⑦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地区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粮、豆、甜菜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布局的变化a .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⑧缩小。

b .⑨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

c .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思考 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的需要,与南方地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相比,相差甚远,为什么“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东北地区虽然农作物生长一年一熟,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南方地区由于人口、城市密集,粮食商品率低。

合作交流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北地区略图。

材料二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图。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第一课时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第一课时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自主学习』一、地理条件1.范围:A □01黑龙江、B 吉林、C □02辽宁三省和D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03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04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1)气候(2)地形:E □08高原、F □09平原、G □10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11黑土、□12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13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自我探究] 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提示 劣势主要表现为:(1)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并且只能一年一熟。

(2)容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影响农作物生产。

(3)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优势主要表现为:(1)冬季时间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

(2)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可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3)冬季气温低,可减少病虫害。

二、农业布局特点1.东北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依据:□01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02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区:平原地区,包括A □03松嫩平原、B 三江平原、C 辽河平原主要农作物:□04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2)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在D □05大兴安岭、E 小兴安岭、F □06长白山。

(3)畜牧业区:□07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主要分布区。

[自我探究] 东北地区西部高原畜牧业和农区舍饲养畜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 形成的主导因素:西部高原畜牧业——广阔的天然草原牧场;舍饲养畜业——市场、饲料。

经营方式:西部高原畜牧业——天然放牧;舍饲养畜业——人工养殖。

新2015-2016高中地理 2.3.1 东北地区概况 农业.

新2015-2016高中地理 2.3.1 东北地区概况 农业.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课时
北大荒
人 类

北大仓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 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 与途径。
1. 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
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
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大连化工
体 系 完 整
沈阳机械制造
发展
长春汽车工业
(二)社会经济条件
社 会
人口 条件
地广人稀,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利于发展 大规模商品农业

济 条
经济 基础
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农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 业发展快,利于农业的现代化

科技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
水平 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高原-----畜牧业 山地-----林业 平原--周--围-种山地植环业绕 地形类森型林资多源样丰为富 农业 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面积: 12.9%
人口: 9.2%
东北地区土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C、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两年三熟作物的需求
D、东北地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产类型多样,是我国
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谢谢大家!
D.人均耕地全国最高且土壤肥沃
2、下列关于东北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地高峻,坡度陡峭 B.平原破碎,地块小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山环水绕,地貌格局呈半环状
D)
3、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

[全]高中地理(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农业、作物)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农业、作物)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农业、作物)考点详解•1、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四盟,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

东北地区地跨中温带、寒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北地区的西部是高原山地(大兴安岭),中部和东北部是平原(东北平原),周围山地环绕(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资源丰富。

图1 东北地区的地形•2、作物的熟制我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

不同温度带的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会有差别:①热带:一年三熟,种植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②亚热带:一年两到三熟,种植水稻、冬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③暖温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④中温带: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和甜菜等;⑤寒温带: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马铃薯等;⑥高原气候区:部分地区一年一熟,种植青稞等。

图2 温度带与作物的熟制例题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的气温距平图、降水距百分率图(即气温、降水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气温、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春季回升后,图中哪个区域的洪涝最严重?并分析原因。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①气温偏低,由东向西的偏低值逐渐增大,西部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②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由东北向西南增大,西南部偏多值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

该区域气温偏低,降水偏大,因此冬季积雪增加。

由于地势平坦,因此积雪融化后地表流水不畅。

(3)①东北地区一年一熟,春季气温偏低导致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②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含水量大,难以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精讲精析:(1)分析气温与降水的差异。

①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从分布、数值两方面来作答;②左图为气温,均为负值(即气温偏低),并且自东向西偏低值逐渐增大,西部偏低值最大可达4℃以上;③右图为降水,大部分为正值(即降水偏多),并且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偏多,偏多值最大可达1~2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东北地区区域概况、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学习目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

一、东北地区概况1.位置、范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①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表特征:②____________________。

(1)西面、北面、东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③____________脉,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2中部:东北平原⎩⎪⎨⎪⎧由④ 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是中国重要的⑤ 生产基地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 1.自然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富饶辽阔⎩⎪⎨⎪⎧ 中国东部⑥ 最多的地区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土壤肥沃,⑦ 、黑钙土分布广泛(2)气候条件适宜⎩⎪⎨⎪⎧ 大部分属于⑧ 季风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组合能满足⑨ 作物的需要 (3)林地面积大,⑩____________蕴藏量大。

(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⑪____________工业发展较快且水平高。

农业布局的变化 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⑫____________玉米分布更加广泛,⑬________生产面积增大大、中、小城市周围出现了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东北地区概况读“东北地区轮廓图”,回答1~3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一熟2.关于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和长白山所环绕B.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C.该区地形最突出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D.东北平原的特征为面积广大,多丘陵地貌3.关于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考查点2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4.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B.宜农荒地多C.土壤肥沃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5.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面积大B.和周边国家相比,农业种植技术水平还有差距C.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D.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方法技巧练方法列表比较法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高粱已为玉米所取代)”。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

据此完成1~3题。

1.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资源优势②森林资源优势③矿产资源优势④地理区位优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所担负的耕地都较多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较大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3.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 )①耕地面积广大②宜农荒地最多③土壤肥沃④黑土广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方法技巧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一、选择题读“我国某两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布局图”,回答1~3题。

1.图中两种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A.玉米和小麦 B.甘蔗和甜菜C.高粱和谷子 D.油菜和花生2.A区域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 )A.玉米和小麦 B.大豆和甜菜C.水稻和小麦 D.高粱和小麦3.B区域与A区域相比( )A.土壤肥沃 B.水源充足C.机械化程度高 D.作物熟制高读图,回答4~5题。

4.我国东北平原与同纬度的德国南部地区相比,小麦种植的有利条件是( )A.土壤肥沃 B.灌溉水源充足C.光热条件好 D.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5.与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相比,北德平原小麦种植区分布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A.土壤肥沃多冻土 B.类似三江平原的沼泽多C.日照时间短,热量少 D.以水稻种植为主读“吉林省地形示意图”,回答6~8题。

6.吉林省自东向西地形的排列应该是( )A.山地、丘陵、平原、湿地 B.湿地、山地、丘陵、平原C.山地、湿地、丘陵、平原 D.丘陵、山地、平原、湿地7.适合该地区生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A.棉花、亚麻 B.甜菜、小麦C.高粱、黄麻 D.甜菜、亚麻8.该省山区的主要天然植被为( )A.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寒带针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9.下图是“东北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省区:A________,B________;山脉:C________,D________;河流: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2)在图中绘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的大致范围(用///表示)。

(3)由图中东北地区地表结构可看出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我国已停止了对三江平原湿地的继续开垦,从生态角度分析有何意义?知识清单①内蒙古自治区东部②山环水绕、沃野千里③长白山④松嫩⑤商品农业⑥人均耕地⑦黑土⑧温带湿润半湿润⑨一年一熟⑩森林资源⑪农业机械⑫面积缩小⑬水稻基础达标练1.B 2.C 3.D [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第2题,东北平原西、北面分别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地表坦荡,少丘陵。

第3题,东北耕地面积广大,约占全国耕地的19.7%,大部分地区是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黑钙土,是我国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之一。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宜农荒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分布,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

] 4.D [商品粮基地必须满足粮食商品率高这一特点,正是由于东北地区人均耕地最多,剩余粮食较多,才得以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5.C [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优势(东北平原居全国三大平原之首)、森林资源优势(东北林区位居三大林区之首)和矿产资源优势(建有辽中南工业基地)等三方面,特别适宜建设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生产基地。

]6.B [东北地区是我国人均耕地最多的地区。

重工业发达,农业机械制造业发达,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机械设备。

铁路网密集,南部靠海,对外联系便利。

与周边国家相比,农业科技水平高,单产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方法技巧练1.A 2.A 3.B [第1题,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主要是土地资源优势和森林资源优势。

与矿产资源关系不大,地理区位优势不属于自然资源优势。

第2题,宜农荒地也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北地区又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

③④两项所述内容不属于数量上的优势。

第3题,①②两项内容均属于数量上的优势。

] 综合提升1.A 2.B 3.D [图中农作物优势产区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应该为玉米和小麦。

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机械化程度高,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故该区农作物以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亚麻为主。

而华北地区主要为盐碱地,水源紧张,与东北地区相比热量较丰富,可以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 4.D 5.C [第4题,德国南部为高原,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好,灌溉水源充足。

与我国东北平原相比,该地区地域相对狭小,人口稠密,不利于大型机械耕作。

第5题,北德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贫瘠;夏季温和,冬季阴冷,日照时间短,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6.A 7.D 8.A [第6题,结合东北地区的地形即可找出答案,吉林省东部是长白山地,往西依次是辽东丘陵北端、松嫩平原及湿地。

第7题,吉林省位于中温带,适合于种植甜菜和亚麻。

棉花种植在以暖温带为主的温度带内;小麦不属于经济作物;黄麻生长在热带地区。

第8题,该省位于东北地区,属于中温带,可以排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以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9.(1)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乌苏里江(2)略(3)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阔)(4)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河流径流量,蓄洪防洪,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等。

解析第(1)、(2)、(3)题,结合东北地区地形图可得出答案。

第(4)题,其意义就是湿地生态系统在生态方面的作用,如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洪,调节气候等。

教材P48探索回忆录中描述的是我国东北地区。

20多年前的山坡,是成片的山林,林中有一块新开垦的肥沃土地。

20多年后的今天,山坡全被开垦为耕地,且当年肥厚的黑土因为被雨水冲刷而变成了贫瘠的砂石地。

这充分反映了黑土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