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声现象》专题训练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物体不一定发声( )(2)只要物体发声,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3)“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4)蝙蝠是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的( )(5)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运用了声音传递能量的道理( )(6)掩耳盗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 m/s( )2.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唢呐发音嘹亮主要指唢呐发出的声音响度大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用钢琴和唢呐演奏同一个音符时,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3.关于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B.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气体可以传声C.用力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D.使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4.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声学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笛声由笛管振动产生B.响鼓还需重锤敲——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C.怕得鱼惊不应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D.闻其声而知其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5.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小华表演水瓶琴。
她轻轻地吹响水瓶琴,主要是(选填“瓶和瓶中水”或“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的。
2020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专项练习:声现象(含答案)

声现象考点一:声音的特性1.初中三年,同学间非常熟悉,甚至可以“闻其声,知其人”,这样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2.很多文学作品含有一定的物理道理,反映了文学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用心体会,下面文学名句与物理解释对应正确的是()A.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水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B.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闻声不见人”是由于声速比光速快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未改的是“音调”D.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分子的运动导致“花气袭人”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C.在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4.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这句话是指即使未看到人,也能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速度B.响度C.音调D.音色5.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响度不同B.音色不同C.音调不同D.回声大小不同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学生耳朵的B.“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模仿不同名人的声音时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C.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D.中考期间学校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7.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服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B.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慢D.次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8.下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9.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雷雨天气,为防止受雷击(选填“应避免”或“不须避免”)在空旷处打伞行走.下雨时,太空中传来震耳朵雷声.雷声的大小用(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描述.考点二:声音的传播1.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声音,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C.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位置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B.用泡沫盒罩住发声体减弱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的产生C.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播信息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有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在空中,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露珠,这是汽化现象D.通过技术改进,热机效率可达100%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发声体一定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D.发生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5.下列叙述与解释相符的是()A.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铅球运动员为了取得好成绩,掷铅球前需要助跑——防止惯性C.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交谈——真空不能传声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凝华现象6.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公园里,游客听见鸟的鸣叫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音乐厅内,观众能够辨别美妙的钢琴声,是依据音调的不同C.闹市中,人们关紧门窗,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运动场上,同学们的呐喊声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大7.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侧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侧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秒才能接收到信号.8.为测量水中的声速,人们采取了这种做法:将两只船相距10km停放在平静的湖面上.一只船上的人敲响放入水中的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另一只船上的人看见火光时开始计时,当用水中的听音器听见第一声钟声时停止计时,得出这两个时间差为10s,此次测量,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m/s,计算时忽略了火光传播的时间,这是因为这个时间比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时间得多.考点三:声音的产生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2.下图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孔明灯在上升过程中,只受重力B.司南能够指南北是利用了磁体受地磁场的作用C.紫砂壶属于连通器D.正在发声的编钟一定在振动考点四:声的利用1.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B.噪声扰民主要是因为其音调太高C.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1500m/sD.超声波在空气中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2.下列关于声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C.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距离发声体越近,音调越高3.关于声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能够传递能量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调D.乐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不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4.下列设备与应用到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B超——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的信息B.声呐——利用次声波测绘海底地形C.验钞机——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D.遥控器——靠紫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5.请你列举一个超声波应用的实例:.考点五:噪声与控制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B、人们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是由于其响度太小C、只要人的辨别能力强,在何处都能辨别出回声和原声D、乐音不能在水中传播2.下列做法属于在声源处有效制止了噪音产生的是()A.在嘈杂的环境中带好耳塞B.歌厅的内墙使用很厚的软材料装修C.会场里将手机调静音D.有居民居住的公路旁修建隔音墙3.“大妈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委员会与大妈沟通,跳舞时:(1)调小音量,属于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2)社区居民关闭门窗,属于在_________中减弱噪声。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训练(带有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训练(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电话中听到熟人说话可辨别对方是谁,是靠辨别对方发出的声音的()A.音色B.频率C.音调D.响度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3.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8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A.音调B.振幅C.音色D.响度4.生活生产中很多地方利用到声波,下列实例中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A.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C.利用“B超”观察母体中的胎儿D.用超声波除去病人体内的结石5.在下列措施中,与如图所示的标志控制噪声方法相同的是()A.剧院内墙内吸音材料装饰B.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C.教室安装隔音窗帘D.在摩托上安装消声器6.元旦佳节学校各个班正在召开联欢会,唱歌、跳舞、演奏乐器,同学们快乐的笑声不时传递到校园各个角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学的笑声是通过空气振动产生的B.区分不同学生的笑声是因为音色不同C.笑声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D.关闭教室门窗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7.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
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8.图中是我校《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选修课上,学生利用自制吉他演奏歌曲的情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演奏前通过调节弦的松紧来改变音色B.用不同力度拨弦时改变的是响度C.声音的频率高,是因为弦振动的幅度大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二、填空题9. 2022年1月26日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情景。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检测卷-带含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检测卷-带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一种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D.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音调很高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同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B.下雪后夜晚格外寂静是由于雪能吸收噪声C.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很容易分辨出笛子和二胡的声音,判断的依据是音色D.密闭玻璃罩内闹钟响铃,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减小,推论真空不能传声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340m/s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响度小D.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消失了4.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用“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C.开启倒车雷达,是利用了次声波的回声定位D.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调不同5.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人耳区别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最短为0.1s,为了简化计算,取空气中的声速30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铁中的声速为5000m/s。
)()A.1次B.2次C.3次D.4次6.下列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听其声音的变化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接着慢慢向外抽气D.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7.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噪声,为了减弱这种噪声污染,有些汽车使用了“以声消声”的方法,如图所示:用车内麦克风监听噪声,再利用扬声器产生反相噪声,与原噪声进行叠加,最终听到的声音会变弱。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训练—声现象(含解析)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训练—声现象(含解析)1.如图所示是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它是我国建筑上的一大奇迹。
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A.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的反射C.利用回声增加原声的现象D.声音能够在墙壁中传播【答案】B【详解】人站在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内说话,其他人可以在壁内的任何位置听到他的多次说话声,这种现象的原理是利用声音的反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公共场合,当有很多人同时讲话时,我们能够从众多声音中辨别是谁在讲话,那么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进行辨别的。
A.响度B.音量C.音调D.音色【答案】D【详解】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能够从众多声音中辨别是谁在讲话,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进行辨别的。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所示是表演者在音乐会上演奏二胡时的情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C.二胡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拉二胡时,手按压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色【答案】D【详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弓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二胡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拉二胡时,手按压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了弓弦的长度,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是为了改变音调,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D.利用声音可以震碎玻璃杯【答案】A【详解】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D.利用声音可以震碎玻璃杯,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学专练》专项提升练习题(附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学专练》专项提升练习题(附答案) :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训练训练题01【2023·江苏苏州·中考真题】人眼对观察到的景物有暂时的“记忆”,在外界景物消失后,视神经对它的印象还会延续0.1s 左右,这种特征叫视觉暂留.例如在一张白色卡片纸的正、反面分别画上鸟笼和鸟,让卡片纸快速旋转,当正、反两面交替出现在眼前的时间间隔在0.1s 之内时,人眼就能看到鸟在笼中的现象(图甲)。
一些城市地铁行驶在某些区间时,乘客能看到窗外出现清晰的动态广告,往往也是利用了视觉暂留的原理。
某段地铁内隧道广告的制作方法如下:在隧道侧壁与车窗相同高度处,沿运行方向每经过距离d ,安装一块大小相同的广告灯箱,如图乙。
灯箱采用频闪方式实现亮、暗交替,且工作时各灯箱亮、暗同步变化(人的视觉暂留时间以0.1s 计算)。
(1)要实现时长15s 的广告效果,至少需要安装 块广告灯箱;(2)灯箱安装好后,调节灯箱发光频率f ,控制地铁速度v ,当它们满足下述哪种情况时,乘客能看到流畅稳定的广告画面?答: 。
A .5Hz f =,且v df =B .10Hz f =,且12v df = C .20Hz f =,且v df =D .30Hz f =,且3v df =(3)座位上乘客发现正常显示的广告画面突然向地铁前进方向缓慢移动,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种即可)。
训练题02【2023·云南·中考真题】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万米级海试。
潜水器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声学系统,声学系统由母船部分和潜水器本体部分组成,为“奋斗者”号实现了水声通信、精细探测和定位导航。
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
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也无法通过一根连接母船的线缆来进行通信。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提升训练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提升训练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2.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A.一定大钟的回声B.大钟虽然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仍在振动3.下列关于噪声,不属于噪声的是()A.建筑工地上的机器喧闹声B.老师讲课时,同学们在窃窃私语C.上音乐课时,同学们正在聆听老师弹奏钢琴D.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个别人的说话声和嬉笑声4.某校于2018年10月16日举行了中华魂“腾飞的祖国”演讲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演讲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B.演讲声一定不是噪音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D.演讲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因素的是()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6.时值仲夏,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二、填空题7.噪声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污染之一。
某建筑工地上一工人正在用电锯切割木料,电锯的转速由慢变快过程中,声音的音调逐渐(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8.对于正在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属于(选填“噪音”或“乐音”),所以在学校附近的马路上基本都有如图所示的标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在处控制声音。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提升训练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提升训练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音色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B.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C.高速公路旁的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B.高速公路两旁的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汽车产生的噪声C.利用声音的音色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所用的乐器D.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3.如图所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桌面上,在与两个音叉距离相等的位置,放置一个收音设备(图中未画出),现用力敲击甲音叉,乙音叉也发出较微弱的声音(这是“共振”现象),此时收音设备记录了两个声音的数据如下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强弱频率声音150dB256Hz声音220dB256HzA.“共振”现象说明声音主要传递信息B.两个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C.声音1记录的是乙音叉发出的声音D.因为没有敲击乙音叉,所以乙音叉没有振动4.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响度就越大B.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丁图: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5.如图所示,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面关于四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A.甲、乙音调不同B.乙、丙响度不同C.丙、丁音色不同D.甲、乙、丙音调和响度都不相同6.下列有关声的实验和应用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器材只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B.乙图实验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C.丙图的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丁图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7.如图所示,取两个棉花球塞住耳朵,用橡皮锤敲击音叉,这时你基本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再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或牙齿上,你就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声现象》专题训练
『考点指津』
本专题为声现象,知识掌握基本要求:
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不同介质的传声性能与传声速度不同及传播特点;了解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了解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方法。
中考命题热点:
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回声测距;实际问题中声音三要素的识别;
『练习测试』
一、填空题
1.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是:
(1)节日里的锣、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大。
(2)歌唱家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歌唱家的歌声的好。
(3)小女孩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小女孩说话声的高。
2.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加以辨别。
3.声音在介质中以___ 的形成向远处传播。
声音传播过程中能引起别的物体发生_____ ,超声波还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___。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 m/s),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
么?
5.在百米赛跑中,甲、乙两个记时员,分别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声开始记时同一运动员的成绩,则记录的成绩较准确;若甲记录的成绩为11.3s,则乙记录的成绩约为 s。
6.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下嗽叭,经4s钟
听到回声。
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 m。
7.频率为 Hz以下的声音为次声波;频率为 Hz以上的声音为超声波。
8.噪声强度如果在 dB以上,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如果
在 dB以上,长时间会造成对人的听力的伤害。
9.2005年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所有观众。
她们是怎样训练的呢?听不见声音,她们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感受音乐的节奏,因为声音是
由产生的。
二、选择题
10.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
11.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A.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
D.岸──水──鱼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月球上的宇航员可直接用语言交谈
C.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细声细语”指的是音调
C.“尖声细嗓”中的尖指的是音调
D“起音太高上不去”中的“高”指的是响度
14.信息1: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捧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
信息2: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
请综合1、2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天坛公园内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在墙壁内传播
D.利用回声加强原声
16.医用听诊器的作用是()
A.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B.使振幅增大,响度增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
D.缩短听者距发声体距离
17.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A.通过科学研究,使所有声源都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噪声源都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传出
C.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两旁植种树木花草
D.规定建筑工地上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18.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图1-1所示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该地有乐队,可以出租B.道路弯曲,注意行车安全
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19.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三、实验与探究题
20.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
21.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学习声音之后,小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二胡、琵琶等弦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在认真观察孩乐器之后,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①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②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关;③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
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距离较长长短响度较响较响弱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1-2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祛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B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
用一把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
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B 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B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
小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
(1)小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
越。
(2)小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A、B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3)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4)请你将小李他们的实验改进成能研究猜想③的实验.(写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
22.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水量有关。
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
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B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
①;②。
(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短文C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左右,声具有。
(4)短文B中所填的物理量和音调之间的关系
是。
四、应用题
23.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响度音色音调
2.空气音色
3.声波振动能量
4.2250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5.甲 11
6.660
7.20
8.70 90
9.振动
二、选择题
10.D 11.D 12.C 13.C 14.C 15.A 16.C 17.C
18.C 19.C
三、实验与探究题
20.机械闹钟 A 泡沫锡箔纸衣服
21.(1)低;(2)控制变量法;(3)改变弦长、改变音调;(4)增加粗细不同但长度、材料与实验中弦一样的琴弦。
22.(1)超声波频率(音调);(2)次声波;(3)20HZ 能量;(4)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四、计算题
23.固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