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心句主旨句的区分
中心句和主旨句的区别ppt课件
3
例如
《捕蛇者说》中,“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 是蛇者乎!”既突出了文章“赋敛之毒”的中心 内容,也在“呜呼!”和“乎!”的感叹语气中 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的同情。
在《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 表明文章内容与“陋室”有关,又表达自身“德 馨”的愿望和情操。
7
因此,按理来说,“主旨句”和“中心句”的分 别不大,
4
但是,我们来看《马说》: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从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 原因和“食马者”愚妄无知的表现三个方面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 定性作用。
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议论文 中,文章内容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所以本文的中心句是“世有 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
所以,我认为:主旨句≈中心句 在这里我的举例都来自文言文,一方面是因为在文 言文中“主旨句”和“中心句”的明确更利于我们把握 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应对来自文言文 的考查;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现代文中,“主旨句”和 “中心句”常常不会被我们同时提及,即使被提及, 又有谁会咬文嚼字地深究它们呢?
然而作者韩愈写作本文不只是想告诉大家“伯乐非常重要”,他 更想通过本文告诉大家:他就是一匹千里马,可惜没有伯乐来了 解他、驾驭他。从这个写作目的来看,没有哪一句能比“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更能表达韩愈对统治者不 识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不满与愤懑之情。因此,理所当然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文章的主旨句。
5
《与朱元思书》: 中心句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主旨句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醉翁亭记》: 中心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写醉翁亭秀丽风光和游之乐; 主旨句是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有关马说名句的理解性默写
有关马说名句的理解性默写马说韩愈【唐】1.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本文的主旨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 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伯乐不常有。
5.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 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的句子: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8. 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
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文《马说》文学常识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an,今音为shi)。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文学常识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顿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所以按照喂养普通马的方法)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2故:所以3.祗:只是4于:在。
5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6 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知识梳理2017.3【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韩愈,字退之,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代文学家,散文尤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祗.(只,仅)10.且.欲与常马(犹,尚且)2、骈.死(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11.等.不可得(等同、一样)3、故虽..有名马(因此)(即使)12.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著称)13.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5、一食..(吃一次,shí)14.执策.而临.之(马鞭)(面对)6、或.尽粟一石(有时)15.策之不以.其道(按照)7、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16.尽其材.(才能,才干)8、是.马也(这)17.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9、才美不外见.(xiàn 通“现”,表现)18.通.其意(通晓)三、用原文回答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必然性的句子(造成千里马可悲遭遇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最可悲的遭遇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马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一食(shí)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音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祇辱..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五、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七、原文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6、“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发出的叹息是:天下无马!7、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是哪几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知识点整理(最新)-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整理(最新)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世居于昌黎,;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给加点字注音:骈.(pián)槽枥..(cáolì)粟.(sù)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三、朗读停顿节奏划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四、重点字词解释: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5.是.马也(指示代词,这样的)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8.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10.执策而临.之(到(它)跟前)五、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喂)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古今异义:1.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2.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安定。
)(三)一词多义:1.食(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2.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马鞭)3.之(1)鸣之.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4.其(1)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难道)(2)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语气,大概)5.能(1)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四)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六、文言句式:1.倒装句(1)马之千里者。
马说中考知识点_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马说中考知识点_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引导语:关于《马说》的中考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马说中考知识点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马说中考知识点之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马说》知识点归纳阅读理解: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s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二、重点字音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五、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六、重点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的美名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关于《马说》表现手法和其他几个问题
关于《马说》表现手法和其他几个问题人教版《马说》一文,文章的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论证有力,比较适合作为议论文师范学生,但就本文的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及几个其他几个问题笔者有不同的理解。
一、“托物寓意”是本文的写作方法吗?《马说》表面写马实不关涉马,而喻人才,这是怎样的写作方法呢?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通篇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教师多人云亦云附会此说,实则以讹传讹。
托物寓意是一种表现手法,与之相近的说法有“托物言志”,“言志”无非是“寓意”的一种情形。
与托物寓意相类似的表现手法有“象征”。
区别在于,象征具体到以乙物表征甲物,专注于影射暗示,同一册教材中的《海燕》即用典型的象征手法。
托物寓意是借助对事物的形象描述隐含作者的思想情感,重在寄托,忌直白强聒,巧在水乳交融、不露痕迹。
古诗文中托物寓意(或言志)的作品俯拾即是。
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
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
”其寓意深藏,蕴涵巧妙。
反观《马说》,观点鲜明,说理有力,与“寓意”实在相去甚远。
托物寓意主要在更注重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中充任表现手法。
《马说》广义上当然可以看作散文,但实际是注重说理的议论文,明辨道理是其根本目的,何至于要“寓意”呢?其实上面引用的教师用书中的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
托物寓意是把主旨委婉隐含其中,比喻是为了问题更加形象显豁,岂是是同一种方法?在教师用书中引用的参考资料——吴小如《〈马说〉赏析》中的说法肯定了后者,而且切中肯綮:“用比喻说理。
”《马说》写法正是借马喻人整体设喻,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有识的统治者,以千里马的遭遇喻人才被埋没扼杀。
文中充满对千里马不幸遭遇的愤懑,但更是对发现人才的大声呼号,观点何等鲜明强烈!岂是寓意隐含?二、几个“知识性问题”的解答时兴的细读文本让一些老师走入误区:从鲜活的文章中从肢解一个个琐碎的所谓问题提问学生。
《马说》的教学即如法炮制,以所谓的知识问答代替学生对文章的深刻认知。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知识点归纳一、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中心思想)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愚昧和昏庸,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表达了作者痛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
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九州生气恃“伯乐”,万马齐喑究可哀。
——探讨《马说》教学中的细节的比较《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形象简练,意蕴含蓄,读起来回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
《马说》中的说,也称杂说,是一种文体。
“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
”意思是说:这种文体是解释义理的,这义理可理解为儒家的思想和观点;述,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
于是作者在“物不得其平则鸣”的思想指导下,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开篇就是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中心。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那么我们首先来探讨《马说》中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
人才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应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宽广眼界;应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舍我其谁”的雄大气魄;应具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吐故纳新;应具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恬淡自适;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是伯乐挖掘出来的,是伯乐的培养让千里马发挥到极致,如不然则英雄无用武之地,千里马也平平常常。
有伯乐没有千里马是时代的悲哀,有千里马没有伯乐是时代的遗憾,千里马没有伯乐就会被埋没,伯乐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二者相辅相成,世上有多少千里马被埋没,所以千里马需在伯乐的帮助才能实现日行千里的理想。
杜甫,一代诗圣,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君主的赏识,只能发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着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马说中心句主旨句的区分
马说中心句主旨句的区分马说中心句主旨句的区分“中心”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的主要部分” “主旨”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
从这意义上来讲文章的“中心”应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主旨”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在旧有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一个提法——中心思想它包括两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在所说的“中心”就是“中心思想”的前半部分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现在所说的“主旨”就是“中心思想”的后半部分能够揭示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只是在绝大多数的文章中作者通常在揭示文章的中心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感情例如在《捕蛇者说》中“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既突出了文章“赋敛之毒”的中心内容也在“呜呼”和“乎”的感叹语气中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的同情在《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表明文章内容与“陋室”有关又表达自身“德馨”的愿望和情操。
因此按理来说“主旨句”和“中心句”的分别不大“主旨句”和“中心句”被人们认为是统一的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但是我们来看《马说》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从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和“食马者”愚妄无知的表现三个方面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议论文中文章内容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所以本文的中心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而作者韩愈写作本文不只是想告诉大家“伯乐非常重要”他更想通过本文告诉大家他就是一匹千里马可惜没有伯乐来了解他、驾驭他。
从这个写作目的来看没有哪一句能比“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一句更能表达韩愈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不满与愤懑之情。
因此理所当然的“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文章的主旨句。
我们对文章可以再问一句“主旨句或中心句到底是哪一句”的不仅是《马说》还有《与朱元思书》——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主旨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马说》中的名句。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整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③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喂养)(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3)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课文理解之马说
课文理解之马说课文理解之马说马说一、文体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擅长写杂说,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性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二、结构层次: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段:总结全文,点名主旨“不知马”三、重点理解:1、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发现并重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2、思想情感: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强烈不满,希望他们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3、重点句子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统领全文,在全文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增强了语言气势。
*其真不知马也:全文的主旨句四、拓展延伸:1、“千里马”应具备的素质:a、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b、丰富的专业知识c、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2、社会需要的人才:a、开拓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强的人才b、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作简要阐述。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
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能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1《马说》知识讲解
《马说》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其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故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其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
韩愈多次被贬官降职,但在文学上颇有成就,他提倡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偶文风,主张复古,即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务去陈言,提倡散体。
他的散文气势雄健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练,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阶级压制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2.骈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3.一食.(shí):吃一顿。
4.不以千里称: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5.外见:表现在外面。
6.策之:鞭打马。
7.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8.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9.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知道、通晓。
10.临:面对。
1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重点虚词1.且:犹,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呜呼..!其真无马邪?)3.祇:只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通假字1.食:通“饲”,喂。
中考备考《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3、文体:本文体裁是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内容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表达作者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精辟见解,与现代杂文相似。
马说”即谈马、论马。
常用的手法。
我们还学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衹(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一)1、衹:只是。
2、辱,受屈辱或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指马厩。
5、以:凭借。
6、称:著称。
(二)1、一食,吃一顿。
2、或,有时。
3、食(sì):通“饲”,喂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常的马,普通的马。
12、等:等同,一样。
13、安:怎么,怎能。
(三)1、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难道(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述)。
四、特殊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中心句主旨句的区分
马说中心句主旨句的区分“中心”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的主要部分” “主旨”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
从这意义上来讲文章的“中心”应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主旨”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在旧有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有一个提法——中心思想它包括两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在所说的“中心”就是“中心思想”的前半部分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现在所说的“主旨”就是“中心思想”的后半部分能够揭示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只是在绝大多数的文章中作者通常在揭示文章的中心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感情例如在《捕蛇者说》中“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既突出了文章“赋敛之毒”的中心内容也在“呜呼”和“乎”的感叹语气中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的同情在《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表明文章内容与“陋室”有关又表达自身“德馨”的愿望和情操。
因此按理来说“主旨句”和“中心句”的分别不大“主旨句”和“中心句”被人们认为是统一的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但是我们来看《马说》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从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和“食马者”愚妄无知的表现三个方面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议论文中文章内容都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所以本文的中心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而作者韩愈写作本文不只是想告诉大家“伯乐非常重要”他更想通过本文告诉大家他就是一匹千里马可惜没有伯乐来了解他、驾驭他。
从这个写作目的来看没有哪一句能比“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一句更能表达韩愈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不满与愤懑之情。
因此理所当然的“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文章的主旨句。
我们对文章可以再问一句“主旨句或中心句到底是哪一句”的不仅是《马说》还有《与朱元思书》——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主旨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醉翁亭记》中心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醉翁亭秀丽风光和游之乐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从这些文章看“主旨句”与“中心句”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