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政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育管理体制: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实行”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2001年接连发布《关于教育 与发展的决定》,《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投资办学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通过《关
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1982)、《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义务教育法》(1986)、《中国教育改革 与发展纲要》(1993)、《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1997)、《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提出吧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至此,教育的优先 战略地位最终确立。 • 1993年中央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现阶段中国教育体制
• 学校教育体制;实行“六三三”制,义务教育实行“六
三”制职业教育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学校实 行全日制。在90年代后期实行高校扩招、高校合并、 “211”“985”工程使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中国的教育政策
主讲人:曹雅楼 技术支持:周诗多 资料收集 与整理:徐林强 李旋 叶思远
教育政策概述:教育一方面涉
及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另一方面涉及 社会应以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教育活动。
教育Biblioteka Baidu策的定义:是政府在发展
教育事业方面包括教育体制政策,教 师政策,教育经费政策,学生政策和
课程政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中国教育政策的新变化
• 一、是核心教育政策的变化,中国一贯反 对教育产业化但在十七大上把教育提到了 民族振兴的位置,明确了教育的公益性。
• 二、是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 • 三、是建立新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 四、是重视西部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
扫除文盲的”两基“工作。 • 五、是职业教育受到重视。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华民国颁布《学校系统令》缩短学制,改学堂 为学校,强调女子受教育权,废除等级制。是中国 两千年来教育体制上的创举。
1922年北洋政府颁行《学校系统改革案》采用美式 “六三三四”学制,中等教育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 取消大学预科,提高师范教育地位。建立从初级到 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女子获得平等教育权。它是 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结合本土衍生出来的产物是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
计划经济时代教育制度特点
• :第一服务工农,第二学习苏联,第三教育政治化乃至泛 政治化。
• 服务工农:扩大工农子弟在学生中的比例,举办工农速成
中学
• 学习苏联:按照苏联教育体制综合性大学之保留文科和理
科,其他都改为专门学院,使专门学院与大学处于同等地 位。聘请大量专家按照苏联经验办立示范性学校。
• 政治化乃至泛政治化:教育被划为上层建筑,教育活动成
三、经济分析
1、中国经济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
3、受益者
五、价值分析
1、政策价值目的 2、主导意识形态 3、价值冲突
That´s all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
教育政策
纵向
横向
一个国家 教育政策
总合
某一教育 领域的集
合
某一单向 教育政策
教育手段
教育对象
教育目标
教育的重要性: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
育是一个国家最为根本和关乎未来的大事。
教育政策其重要性:
一、对个人的作用 它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并且对
个人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对社会的重要性 1、是导向作用2、是协调作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现状
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特征: 一、各国都建立了公共教育体系 二、普及义务教育由政府财政保障且义务教育年限时间较长 三、根据本国情况建立了各类教育在内的多样化教育体系 四 、发达国家一般都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五、非正规教育发展蓬勃。 发展中国家教育;
一、当前教育基础薄弱 二、义务教育时限短 三、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条件差异大。
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教育 制度的发
展
中国教育 政策的新
变化
现阶段中 国教育体
制
中国教育 制度的改
革
计划经济 时代中国 的教育制
度
中国近代 教育制度
封建时代 教育制度
教育政治 化乃至泛
政治化
学习苏联
服务工农
封建时代教育制度
精英教育模式,私学。由政府掌控学习孔孟 礼教以科举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为阶级斗争工具。在随后的文革当中,教育界首当其冲, 被斗争的七零八碎陷于瘫痪。
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 1977年邓小平恢复文革前的教育体制和招生制度,恢复 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小学实行五五制,本科四年,校内 恢复党政领导机制。
• 1982年十二大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 • 1985年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1987年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1992年十四大
实行”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2001年接连发布《关于教育 与发展的决定》,《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投资办学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通过《关
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1982)、《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义务教育法》(1986)、《中国教育改革 与发展纲要》(1993)、《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1997)、《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提出吧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至此,教育的优先 战略地位最终确立。 • 1993年中央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现阶段中国教育体制
• 学校教育体制;实行“六三三”制,义务教育实行“六
三”制职业教育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学校实 行全日制。在90年代后期实行高校扩招、高校合并、 “211”“985”工程使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中国的教育政策
主讲人:曹雅楼 技术支持:周诗多 资料收集 与整理:徐林强 李旋 叶思远
教育政策概述:教育一方面涉
及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另一方面涉及 社会应以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教育活动。
教育Biblioteka Baidu策的定义:是政府在发展
教育事业方面包括教育体制政策,教 师政策,教育经费政策,学生政策和
课程政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中国教育政策的新变化
• 一、是核心教育政策的变化,中国一贯反 对教育产业化但在十七大上把教育提到了 民族振兴的位置,明确了教育的公益性。
• 二、是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 • 三、是建立新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 四、是重视西部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
扫除文盲的”两基“工作。 • 五、是职业教育受到重视。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华民国颁布《学校系统令》缩短学制,改学堂 为学校,强调女子受教育权,废除等级制。是中国 两千年来教育体制上的创举。
1922年北洋政府颁行《学校系统改革案》采用美式 “六三三四”学制,中等教育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 取消大学预科,提高师范教育地位。建立从初级到 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女子获得平等教育权。它是 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结合本土衍生出来的产物是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
计划经济时代教育制度特点
• :第一服务工农,第二学习苏联,第三教育政治化乃至泛 政治化。
• 服务工农:扩大工农子弟在学生中的比例,举办工农速成
中学
• 学习苏联:按照苏联教育体制综合性大学之保留文科和理
科,其他都改为专门学院,使专门学院与大学处于同等地 位。聘请大量专家按照苏联经验办立示范性学校。
• 政治化乃至泛政治化:教育被划为上层建筑,教育活动成
三、经济分析
1、中国经济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
3、受益者
五、价值分析
1、政策价值目的 2、主导意识形态 3、价值冲突
That´s all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
教育政策
纵向
横向
一个国家 教育政策
总合
某一教育 领域的集
合
某一单向 教育政策
教育手段
教育对象
教育目标
教育的重要性: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
育是一个国家最为根本和关乎未来的大事。
教育政策其重要性:
一、对个人的作用 它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并且对
个人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对社会的重要性 1、是导向作用2、是协调作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现状
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特征: 一、各国都建立了公共教育体系 二、普及义务教育由政府财政保障且义务教育年限时间较长 三、根据本国情况建立了各类教育在内的多样化教育体系 四 、发达国家一般都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五、非正规教育发展蓬勃。 发展中国家教育;
一、当前教育基础薄弱 二、义务教育时限短 三、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教育条件差异大。
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教育 制度的发
展
中国教育 政策的新
变化
现阶段中 国教育体
制
中国教育 制度的改
革
计划经济 时代中国 的教育制
度
中国近代 教育制度
封建时代 教育制度
教育政治 化乃至泛
政治化
学习苏联
服务工农
封建时代教育制度
精英教育模式,私学。由政府掌控学习孔孟 礼教以科举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为阶级斗争工具。在随后的文革当中,教育界首当其冲, 被斗争的七零八碎陷于瘫痪。
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 1977年邓小平恢复文革前的教育体制和招生制度,恢复 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小学实行五五制,本科四年,校内 恢复党政领导机制。
• 1982年十二大把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 • 1985年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1987年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1992年十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