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第三册第17、18课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的第18课,主要内容是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涉及到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以及中日关系的演变。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于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的关系以及中日关系的演变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重要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与对抗,以及中日关系的演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与对抗,中日关系的演变。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
2.史料: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的相关史料。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4.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人教五·四学制版(部编)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公开课(2)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危机
1935年下半年, 日本策动所谓“华 北自治运动”,妄 图使华北五省脱离 中国版图。国民政 府采取不抵抗的妥 协政策,中华民族 面临亡国灭种的危 险。
北京大学学生在电车上演讲:
华“北华危北急之大!,已经安放
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图
二.华人北教版危八机年级与上一册 二·九运动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三.西安事变
说历史故事
时间 地点 人物 1936.12.12;西安;张学良、杨虎城;
经过 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 内战,联共抗日。
原因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张学良,东北军领袖,苦谏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
杨虎—城—,西哭北军谏领
袖,17路军总指挥。
蒋—介—石,兵南京谏国民政府
主席,国民党总裁。
各大报纸对西安事变 进行了报道,一石激起 千层浪,事态如此发展, 将会引起国内、国际时 局的怎样变化呢?
西安事变后的复杂局势:
哼!我一定要挑 拨中国人打内战。 让他们自相残杀吧!
日本
讨伐张学良,一 定要至蒋介石于死 地。到时候委员长 的宝座就是我的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至今日,一些学校会在每年的12 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如清华大学、北京 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二·九合唱; 复旦大学的一二·九歌会,山东财经大 学的一二·九长跑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全 民族抗日做出了哪些努力?
1935.8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 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
短短4个多月, 东三省沦亡!
长春
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 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历史练习册第三册答案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 契丹 陈桥驿 2.考试制度 殿试 弥封 3.B 4.D 5.C 6.D7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3.C 4.C 5.A 6.A 7.D二、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基础练习1.耶律阿保机 辽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一、基础练习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3.C 4.C 5.A 6.A 7.D二、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基础练习1.耶律阿保机 辽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二、拓展练习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
(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
(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基础练习1.水稻太湖流域 2.机户江西景德镇 3.B 4.C 5.D二、拓展练习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
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
中国历史第三册
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一、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输入的危害:1.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2、严重摧残了人们的体质;3、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禁烟措施:1、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2、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评价林则徐: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二、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工业原料直接原因:虎门销烟爆发:1840年6月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抗争:1、关天培虎门之战2、陈化成吴淞之战3、三元里人民抗英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2、割香港岛给英国,3、赔款2100万银元,4、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其中,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我国的关税主权。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美国和法国分别同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2、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
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时间:1856—1860年(咸丰帝在位)主凶:英法帮凶:美俄1858年,俄美英法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内容:1、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2、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初中历史课堂笔记:中国历史第三册
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课鸦片战争【知识要点】1.爆发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2.导火线: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3.时间:1840年6月-1842年4.过程:1840年6月,英舰攻陷浙江定海、直逼天津。
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关天培在虎门奋起抵抗战死。
1842年,中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标志: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解析]1.为什么中国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①清政府腐败无能。
②清政府由于闭关自守,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③大英帝国武器装备先进,性能优良。
2.你知道鸦片对中国有哪些危害?①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②腐化统治集团、毒害人民身心健康③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知识要点]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发动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发动者:英法发动,美俄帮凶(趁火打劫)过程:占领天津,进逼北京罪行:①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并放火焚毁。
②沙俄趁机侵占中国东北、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太平天国运动1.爆发原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人民生活困苦,起来反抗清朝统治。
2.领导人:洪秀全3.过程:①1851年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
③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④1860年8月,李秀成取得青浦大捷、打伤华尔。
⑤1862年9月,李秀成在慈溪战斗中严惩洋枪队,击毙华尔。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18课强化训练
★课时练习(17)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1.(2022·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二下3月联考·5)古代某朝开始按职业定户籍,将户籍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该朝代为()A.汉代B.元代C.明代D.清代2.(2022·浙江省“衢温5+1”联盟高二下期中联考·9)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岛修建了9间库房,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
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的禁地。
明朝政府如此重视“黄册”,是为了()A.缓和社会矛盾B.抑制土地兼并C.便利征发赋役D.确保社会安定3.(2022·浙江省湖州市高二上期末·9)赋役是封建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赋役征伐的依据。
宋朝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是()A.开始进行分类登记B.实行“土断”C.提高主户人口比例D.推行摊丁入亩4.(2022·浙江省舟山市高二上期末·13)《明史》载:“范敏,阌乡人。
洪武八年举秀才,擢户部郎中。
十三年授试尚书……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
敏议百一十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
后遂仍其制不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明初黄册编造主要是为了赋役征发②明初黄册的编造以里甲制为基础③明初黄册继承了汉朝“黄籍”制度④至清朝乾隆年间仍延续黄册制度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2022·浙江省诸暨市高二上期末·5)清人王庆云说:“官司所据以征敛者黄册与鱼鳞而已,黄册以户为主而田系焉,鱼鳞册以田为主而户系焉,一经一维,互相为用。
”这反映明朝()A.人口管理与社会治安相结合B.乡里制度与保甲制度相结合C.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相结合D.赋役与户籍土地管理相结合6.(2022·浙江省衢州市金衢六校联盟高二上期末·21)明朝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小岛修建库房,用于存放户籍册“黄册”,并派官员专门管理。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17课毛泽东思想课件
他“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的一切事情几 乎都翻了个过儿。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 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 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他活着。他以铲除所有的 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 弟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 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失去一只胳 膊,一条腿或一只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 事。”
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义革命时期
国民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国民革命时期 2、井冈山时期 3、延安时期
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义革命时期
1、国民革命时期
(21年参加中共草创工作,24年
国共合作后即投身
工作)
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③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并在 五四后成为主流思想
问题探究:毛泽东思想诞生有哪些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的壮大并登上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长期的革命 实践及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旧民主革命 新民主革命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斗争对象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目的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历史第三册
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一、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输入的危害:1.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2、严重摧残了人们的体质;3、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禁烟措施:1、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2、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评价林则徐: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二、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工业原料直接原因:虎门销烟爆发:1840年6月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抗争:1、关天培虎门之战2、陈化成吴淞之战3、三元里人民抗英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2、割香港岛给英国,3、赔款2100万银元,4、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其中,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我国的关税主权。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美国和法国分别同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2、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
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时间:1856—1860年〔咸丰帝在位〕主凶:英法帮凶:美俄1858年,俄美英法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内容:1、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2、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初一上学期历史17,18课知识点
西 晋 建 立
魏
西
灭
晋
蜀
代
魏
西 晋 灭 吴 统 一 全 国
西 晋 灭 亡
263年
266年
280年 316年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列表归纳
战役名称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与袁绍
曹操与孙刘联军
结果
曹操大败袁绍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 为三国鼎立局面
奠定了基础
的形成奠定基础
列表归纳
政权名称
魏 蜀 吴
建国时间 220年 221年 229年
创建者
都城
曹丕(pī) 洛阳
刘备 孙权
成都 建业(南京)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中所描绘得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状况?东p7汉7 末年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
实。原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北朝
十六国 北魏 三
国西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鼎晋
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阶段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任务:年代尺——梳理知识
官 渡 之 战
200年
赤 壁 之 战
208年
魏
蜀
国
汉
建
建
立
立
220年 221年
吴 国 建 立 三 国 鼎 立 局 面 形 成
229年
三国鼎立
卫 温 到 达 夷 洲
230年
任务:年代尺——梳理知识
统治阶层政治腐朽;对少数民族实行暴政,引发反抗; 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历程,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认识长征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难以深入理解长征的内涵。
但学生对英雄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长征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以及长征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的过程和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过程,填写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长征的历史意义。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分析长征对中国的影响。
6.情感升华:讲解长征精神,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背景:国内外形势严峻,红军处境艰难过程:长征路线图、重要事件、英雄人物意义:长征精神、中国的重要历程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增加策论考试。
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3、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知道: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1005年,北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争状态,维持百余年和好。
1044年,西夏与宋、辽达成和议,形成三国鼎立局势。
2、金与南宋的对峙: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仿汉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同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建立南宋。
岳飞率军与金骑兵在郾城会战,大获全胜。
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长期对峙。
3、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地跨欧亚)。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9年,南宋灭亡。
理解:宋、辽、西夏、金并立时期的榷场——官府管理、控制;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表现: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压力促进耕地开垦,出现圩田、沙田、梯田;水稻居粮作物首位,太湖流域为全国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经济作物种植很普遍,桑蚕业中心南移。
手工业——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独立的私人作坊(“机户”);棉花种植传到江南,海南岛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技术世界领先。
第18课 三国鼎立
历史剧《官渡之战》
• (旁白):(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 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许攸向袁绍提出 很多建议,袁绍都没有采纳,于是,许攸 偷偷地投奔了曹操大营。)
历史剧《官渡之战》
• • • • •
•
• • •
(曹军大营) 举旗士兵:报告主公,门外有一个叫许攸的人要见主公。 曹操:(大喜)太好了,快请他进来。 许攸:许攸拜见主公。 曹操:先生,快快请起,先生一来,我的大事就一定可 以成功了。先生有什么高见吗? 许攸:高见不敢当,在下有一个建议,希望能助主公一 臂之力。 曹操:什么建议,说来听听。 许攸:主公可派兵偷袭袁绍的屯粮处——乌巢,扰乱袁 绍军心。 曹操:好主意!
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一、官渡之战
【探究历史1】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 袁绍,统一北方? •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 人才; •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 (3)军事上,战术得当; • (4)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你知道吗】京剧脸谱:哪个是曹操?
都古一惯白几青是浪滚 付今壶看发度山非花滚 笑多浊秋渔夕依成淘长 谈少酒月樵阳旧败尽江 中事喜春江红在转英东 相风渚 头雄逝 逢 上 空 水
【你知道吗】词中讲述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提 到的“英雄”主要有谁呢?有何“是非成败”?
第18课
【看图说历史】地图反映东汉末年局势如何?
【看图说历史】地图反映东汉末年局势如何?
曹操失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曹军不习水战; 孙刘联合; 孙刘采取正确战术; 根本原因:当时统一 的条件尚未成熟。
经验教训 骄兵必败
应扬长避短
重视团结与协作 讲究方法和策略
找准时机
二、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立足于教材文本,学生在充分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分析情境、探究问题、交流分享等一些列活动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为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是进入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单元。
本单元上承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从明清时期开始世界发生急剧的变化,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却不断强化,封建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西方列强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从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社会各阶级发起挽救危局的努力捍卫民族尊严,但都以失败告终。
本课是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上承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下启第19课辛亥革命。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求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他们宣传维新思想,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开展革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但由于保守派的顽固阻挠,这次运动以失败告终。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的受挫。
由于列强势力不断入侵中国,西方教民与当地民众产生了巨大冲突,义和团运动不断兴起并在1900年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陷了北京,并中国犯下了丑恶的罪行。
在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此后,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中国历史练习部分第三册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㊀鸦片战争一㊁英人来犯1.18402.天津3.江宁/南京㊀南京条约㊀台湾岛4.D5.略.6.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7.英国商品可以更低的价格从沿海通商口岸直接倾销至中国市场,便于英国进一步攫取经济利益.二㊁林公则徐1.D2.B3.军事危机(兵源危机)和财政危机.4.维护农业利益,解决国内白银外流问题.5.不同意,巴麦尊试图维护的是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以侵略的暴力手段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做法不符合和平与发展的价值取向.6.(1)✕㊀(2) ㊀(3)✕7.林则徐在当时是较早 开眼看世界 的士大夫,并且对当时的西方有一定了解,但这种了解并不全面.三㊁战争前后1第2课㊀第二次鸦片战争一㊁战端再起1.亚罗号;马神甫;俄㊁美㊁英㊁法;天津条约;北京;圆明园;中英㊁中法«北京条约».2.中国的茶叶和生丝继续大量出口.3.进一步向中国出售鸦片以缓解贸易逆差;但事实上逆差额进一步扩大.4.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的目的未达到,因而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二㊁沦陷日盛1.2.广州㊀南京㊀天津㊀北京3.始于1856年的列强入侵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从发动战争的意图看,列强希望借这次战争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以攫取利益;从战争结果看,列强迫使中国开放了更多通商口岸,获得了更多战争赔款,攫取了更多侵略特权.第3课㊀太平天国运动一㊁ 天国 的理想1.洪秀全2.建立一个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3.A4.A㊀B㊀C5.太平军由南向北,通过西征与北伐,席卷了当时清王朝的中东部地区.二㊁ 天国 的崩塌1.维护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儒家伦理)2.湘军㊀淮军㊀洋枪队3.C24.同意.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仍维护腐朽的伦理道德,反映了其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三㊁ 天国 的信徒1.B㊁C∗2.略.第二单元㊀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㊀洋务运动一㊁应对变局1.外洋并不开化,中国制度优越,但承认外洋有 长技 ,且中国应效法.2.D3.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攫取通商㊁传教㊁游历内地等一系列特权,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4.B5.1865年的奏折中,李鸿章主张师夷长技,称洋人长技为 末 ;1874年的奏折中,李鸿章承认大清正面临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 古方 不足以应对时局之危,故需重视海防.二㊁幼童留美1.否定.陈兰彬同意吴嘉善的意见,认为应取消幼童留美.2.不能.不能以一件事情判断他对整个洋务运动的立场.3.有所肯定.大学生继续留美,或再酌情留部分聪颖㊁守纪的中学生,其余分批撤回.言之成理即可.4.否定态度.总理衙门决定立即撤回所有留美幼童.5.同意.否定者以 德性 一票否决,肯定者兼顾了技艺是否有成.6.不能.这两个材料中,对留美幼童的 德性 没有具体事实的叙述,只做了严厉的否定.另外,最重要的是评价标准问题.在风俗习惯上,中㊁美文化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截然相反.究竟是否变坏,要看采用哪种标准.∗7.从洋务运动的主导思想看,虽然其宗旨与保守势力一致,都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在对策上洋务派主张 西用 ,与保守势力的3固守祖宗成法是对立的.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这种对立日益暴露㊁扩围或升级.从洋务运动的推进过程看,它确实迈出了中国军事㊁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实现了许多突破.但其投入巨大,收效甚微,清朝仍无法抵御列强坚船利炮,无法抑制保守势力非议.而且洋务派着力推广的 西学 在根子上与 中体 有天壤之别,这对保守势力而言是心腹之祸.所以,洋务派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警惕㊁质疑或阻挠.三㊁洋务遗踪12.制造局路㊁局门路等.∗3.洋务派在上海兴办了许多民用工业,它们大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包括采矿㊁冶炼㊁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㊁铁路㊁邮政等交通运输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上海城市的发展.第5课㊀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㊁甲午国殇14续表2.D3.开放式答案,任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二㊁丧权辱国1.D2.C3.没有.通过«马关条约»,台湾被割给日本.4.辽东半岛㊀3000万两㊀重庆㊀沙市㊀苏州㊀杭州㊀经济重心㊀列强得以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5.同:都涉及了割地㊁赔款与开埠的内容;异:列强获得了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特权.第6课㊀戊戌变法一㊁救亡1.D2.C3.A4.D5.作者试图描绘谭嗣同誓死不屈的改革精神,表达了其对维新派的同情与支持.二㊁革新1.政治制度的变革2.开放性答案,史实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如答实现了,因为戊戌变法的过程中开设了京师大学堂以培养变法人才,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或答未实现,因为戊戌政变终结了改革的进程,仅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3.D4.儒学5.编制国家预算㊁开办新式学堂㊁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5三㊁启蒙1.B2.全国人民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体4.出现了以«时务报»为代表的大量报刊,并且其发行量较为可观.说明当时社会议事风气初开,维新思想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维新思潮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5.开放性答案,符合事实,言之有理即可.从两者不同的时代背景㊁改革路径㊁结果与影响的角度进行比较,解释 殊途 与 同归 ,进而得出结论.第7课㊀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㊁神拳义和1.B2.支持清王朝(扶清灭洋).3.缺乏自然科学知识4.从剿办变为利用㊁重视.原因在于统治阶层希望利用义和团抵御洋人入侵.5.互相借助㊁互相利用.二㊁谁之责?1.B2.八国联军攻入北京3.D4.D5.赔款最多㊁签订国最多㊁丧失主权最多等.∗6.略.三㊁漫画中的历史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2.不足以证明.虽然是法国发行的明信片,但仍缺乏具体发行㊁流通范围等相关信息.3.能够较为有力地证明法国在当时确实参加了八国联军对中国的瓜分.6第三单元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㊁从 医人 到 医国1.政治改良救中国2. 医术救人 所济有限, 医国 更加重要和迫切. 医国 的关键是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3.近代中国饱受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孙中山从小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后接受西式教育,回国后学医,试图医术救人.随着民族危机加剧,他深感西方制度的优势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主张变法自强,最后走上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道路.二㊁民族㊁民权㊁民生1.邹容㊀陈天华2.D3.从上到下依次是同盟会㊁光复会㊁华兴会.4. 党 指第一个全国规模的㊁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理由:右列图片中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十六字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5.(1)黄帝是华夏族祖先.同盟会在«民报»绘制黄帝像,蕴含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之意,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民族主义 思想.其动机是唤起更多革命志士,参加革命斗争.(2)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旗帜鲜明地提出 三民主义 的革命宗旨.刊物的发行,对冲击清朝统治㊁反抗列强奴役㊁争取民族自由与解放,具有极大的宣传㊁鼓舞作用.第9课㊀辛亥革命一㊁碧血丹心1.南方沿海各省.清末,朝廷统治力量多集中于北方,对南方控制相对较弱;文化上,南方较北方更开放,易受革命思想影响;南方交通方便,易于运送革命物资,南方沿海各省与南洋㊁日本等地物资交流较为便利,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开展.2.(1)黄花岗起义(2)黄花岗起义为全国范围的革命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7二㊁武昌首义1.C2.D3.A4.可了解湖北军政府所在地的位置,起义军旗帜㊁着装㊁枪械等历史信息.可推测起义军旗帜的象征意义;透过起义军的装束装备,感受起义军的精神面貌;结合照片的刊登与反响等其他信息,推测拍摄者的动机㊁立场以及民众对起义军的态度.5.A6.C∗7.不同意.1911年10月10日这一天,武昌起义的发生确有一定偶然性.但从清末政治形势看,革命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自兴中会成立以来,革命思想广为传播,文学社㊁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与此同时,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革命大潮势不可当,清朝统治岌岌可危,武昌起义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爆发的.第10课㊀中华民国的创建一㊁民国初始1.B2.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3.三民主义精神.4.(1)推翻专制政府,实现国内和平,使国家真正民主㊁富强㊁自由. (2)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孙中山的革命追求部分实现.(3)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此为其功;对内凭借北洋军把控中国政局,其政治主张得到了包括黄兴在内的革命派的认可,在外得到帝国主义列强支持,此为其能,故而当国.二㊁临时约法㊀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政治经济等自由和权利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体现了 民国 的含义.8第11课㊀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一㊁袁氏当国1.弘扬民主共和精神,扫清封建专制思想,恪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国家稳定.2.袁世凯3.走向专制.4.A二㊁军阀割据1.2.略.第四单元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㊀新文化运动一㊁新文化运动的勃兴1.D2.A3.袁世凯㊀先进的知识分子㊀旧思想4.C5.A6.政治上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思想上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观念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上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二㊁承前启后,孜孜以求㊀㊀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提出 救世 的主张或积9极投身社会实践.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成为洋务派思想的先河;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练兵制器,积极开展洋务事业,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启迪民智,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他们的思想主张㊁社会实践促进了民众觉醒和社会进步,推动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第13课㊀五四运动一㊁五四运动1.直接㊀事发当天的新闻报道2.A3.拒签和约㊀曹汝霖4.B5.新特点:材料三反映出五四运动参与度深,学生罢课㊁商人罢市,根据所学可知还有工人罢工.五四运动成为一场全体民众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拒绝在 巴黎和约 上签字.二㊁五四精神1.罗家伦将五四运动的过程与影响归功于学生;林一新侧重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由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运动而起㊁进而全民族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由此形成的爱国㊁进步㊁民主㊁科学的五四精神得以推广和弘扬,所以这不仅是中国学生的创举㊁中国教育界的创举,也是中国人民的创举.第14课㊀中国共产党诞生一㊁开天辟地1.B102.A3.(1)C(2)分布在东中部省会和发达城市.(3)大学较多㊁经济基础较好,工人阶级力量较大㊁新思想活跃㊁留学生相对集中㊁租界较多二㊁工人运动高涨㊀㊀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1923年2月7日遭军阀吴佩孚镇压.邮票中的主体建筑分别是 二七纪念碑 二七纪念塔 ,象征着革命精神屹立不倒,与世永存.首日封中工人纠察队队员戴着红色臂章,手擎劳工神圣的红旗,象征着革命者一往无前的斗争气概.邮戳样式则是当年罢工开始时拉响的汽笛,表达了后人对革命先辈的缅怀与追思.第五单元㊀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㊀北伐战争一㊁ 第一次握手1.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体现了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2.1924㊀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清除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夺取地方党政权力.随着北伐的胜利,工农革命运动高涨,触动了大地主㊁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二㊁银元照 变迁㊀㊀八年.1921年,北洋军阀争斗不断.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准备北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同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继续北伐.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 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三㊁漫画见 北伐1.农工兵商学大联合.112.军阀㊀帝国主义3.创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折射出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特征.4.结合说明文字可知,左图站在北方军阀立场上,反对蒋介石北伐;右图仅从图片上看,作者表达了北伐是由各种力量组成的,但赞成或反对还需辅以其他资料.5.创作者的情感㊁立场不同,图画表达的主旨也会不同;揭示不同派别存在的事实等.第16课㊀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㊁星星之火1.①D㊀②A㊀③B㊀④C㊀⑤F㊀⑥E2.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被誉为 中国革命的摇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天下第一山 .二㊁ 红色 钱币1.B2.处于几省交界处.3.出现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4.实物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证价值.第17课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㊁走向成熟1.推行 城市中心论 ,要求红军占领城市,导致多次起义失败;第五次反 围剿 中,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一再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直冲敌人封锁线,损失惨重.2.缺乏对中国国情全面㊁深刻的认识;机械地照抄照搬苏联的经验.3.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 左 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12二㊁ 红军不怕远征难1.B㊁D㊁A㊁E㊁C2.从上到下:C㊁A㊁D㊁B3.文学艺术作品.4.赞美㊁歌颂㊁自豪等.5.上述文学艺术作品表现了作者对长征的认识,与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反映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6.都具有革命的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情怀.第六单元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㊀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㊁亡国之危1.A2.A3.C4.东北5.为统治需要,混淆视听,欺骗民众.6.能反映创作者的立场与观点,但就其内容而言未必是历史真相.二㊁救亡运动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2.中国共产党有组织㊁有计划地开展抗议活动.3.同意.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揭露日本策动华北自治的吞并阴谋;培养了一批革命知识青年,积极参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4.国民党对日态度为 攘外必先安内 ;共产党对日态度是积极参与抗日运动,取得了政治主动.三㊁新闻 说 事变1.D2.称呼变化:蒋介石㊁独裁者㊁委员长㊁蒋将军㊁领袖.态度变化:中立㊁不满㊁欣赏.客观原因:西安事变的突发与发酵;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努力,国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13第19课㊀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㊁方寸颂歌1.D㊁B㊁A㊁C2.纪念抗战胜利.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二㊁金陵之殇1.不能.以历史为背景的电影作品往往带有想象㊁夸张等艺术成分.2.能.材料二是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人的回忆,材料三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报纸对此所做的报道.3.中方: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控诉是有力的.中立方:作为中立方亲历者,对南京大屠杀的揭露具有说服力;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盟友,其亲历南京大屠杀的回忆㊁书面报告或当时影像资料等也是有力证据.第20课㊀正面战场的抗战一㊁血肉筑长城1.B㊁A㊁D㊁C2.正面3.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远征军入缅作战,屡挫敌锋,沉重地打击了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同盟国军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二㊁各方执一词1.材料一,认为汤恩伯畏敌避战;材料二㊁三,赞同汤恩伯的作战策略.2.当事人参与该事件的程度不一;当事人或作者的立场㊁观点㊁利益的不同;当事人的记忆可能出现偏差等.第21课㊀敌后战场的抗战一㊁八路军山西第一战1.平型关大捷2.B143.(1) ㊀(2) ㊀(3) ㊀(4)✕二㊁敌后抗日根据地1.(1)陕甘宁根据地㊁晋西北和大青山根据地㊁晋察冀根据地㊁晋冀豫根据地等.(2)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一般都建于数省交界处;往往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3)陕甘宁㊀延安2.抗日民主㊀减租减息3.D三㊁老新闻中的 百团大战1.19402.百团大战由彭德怀指挥;取得了重大胜利等.3.«新华日报»等进步媒体及时宣传百团大战胜利成果,打击日军侵略气焰,激励抗日军队和民众的士气,发挥了新闻舆论的战斗作用.第22课㊀抗日战争的胜利一㊁不和谐的音符1.19412.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3.在事变中被扣押的新四军军长叶挺.4.周恩来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㊁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在事变中牺牲同志的悲痛之情.二㊁胜利的法宝1.(1) C㊀(2) A㊀(3) D㊀(4) B2.(1)B(2)规模可能较大.推测依据: 第五四八号 及 座号26排17号 等.(3)确立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3.(1)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坚持了14年. (2)略(3)中国以全民族的力量,以长期的坚持,以巨大的牺牲,牵制了日本的主要侵略势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15了巨大贡献.(4)胜利原因:中华儿女的浴血奋战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胜利法宝: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全民族抗战.第七单元㊀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㊀内战爆发一㊁山城谈判1.重庆谈判签署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或 双十协定 ).2.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为实现民主统一㊁和平建国创造条件.3.从国内形势看,国共两党在许多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从国际形势看,美苏的紧张形势对我国国内局势有不利影响.二㊁内战之殇2.(1)蒋介石.从其光头㊁胡须等形象特征上判断.(2)蒋介石表面上说要和平建国,实际上磨刀霍霍准备内战,揭露其奸诈㊁狡猾的真实面目.(3)作者的态度和艺术夸张对舆论产生了影响.第24课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D2.B3.广大农民.164.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给农民以土地和自由,激发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之情,进而以实际行动(包括青年参军,参加民兵㊁地方自卫队㊁妇联和农会等组织),支持解放战争.5.教科书作者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观察视角: 内战 以国民党为观察视角,指国民党发动内战; 解放战争 以共产党为观察视角,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二㊁解放战争的胜利1.D2.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创造了有利条件.3.平津战役4.(1)渡江战役.(2)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三㊁攻占总统府1.同:都体现了解放军在攻占总统府时的重要作用.异:图一以照片的方式记录了特定历史时刻的历史全景.图二以油画的方式对解放军进行雕塑般的形象塑造,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上,充满艺术张力.2.图一是该历史事件发生时拍摄的照片,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场景.图二是事件发生约30年后的油画,反映了创作者对该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该作品被官方和民间广泛认可,也体现了人们对其所传达价值观的认同.第八单元㊀近代经济㊁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㊁状元实业家1.洋务运动期间,在教育方面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在军事方面,组建新式洋枪队,初步建成南洋㊁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中教育和海陆军建设等改革措施并没有改变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外国人在中国设厂,既是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也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73.从 振兴实业挽回利权 和 请用国货 等字样可以看出,该企业主张实业救国㊁振兴民族经济㊁抵制外国侵略的观念.二㊁文明生活新风尚1.易服饰㊁剪辫子㊁禁缠足㊁行阳历㊁废跪拜㊁修马路等.2.A3.B4.不一致.前者坦然㊁从容,后者被迫㊁恐惧.5.有些人接受了革命思想,认为剪辫子是反对清王朝㊁追求独立的象征.有些人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反对剪辫子.6.新旧杂糅㊁艰难转变.第26课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㊁文教之花1.B2.C3.(1)«申报»(2)商务印书馆(3)新华书店4.新式学堂:南洋公学.报刊:«申报»«新闻报».杂志:«东方杂志»«新青年»«生活».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㊁中华书局㊁开明书店㊁生活书店等.二㊁传媒新风1.表层信息:该报创办于清同治年间;刊头用清朝纪年和英国公元纪年两种方式;文字阅读采用从右到左㊁从上到下的方式等.深层信息:该报可能由英国人创办;该报是报纸这种近代传媒方式在上海出现的重要证据等.2.同意.从发刊词看,«申报»的阅读对象顾及各类人群;宣传内容包含政治㊁风俗㊁外交㊁商贸等多个方面;撰稿原则要求做到真实㊁易懂㊁不浮夸等.这对于当时处于专制统治中的言论闭塞的中国民众而言,有了解时势㊁打开视野㊁接受新思想㊁感受言论自由之效,开一代新风气.18。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册全册知识提纲课件(29张)
①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 的迷梦②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 志。
保卫战
(谢晋元)
台儿庄 1938 年 山东 第 五 战 区 司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
战役▲ 3月
台儿庄 令 长 官 ( 李 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宗仁)
武汉▲ 1938 年 湖北、 战 役 : 万 家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
会战★ 6--10月 江西等 岭战役
代表人物 领导阶级
洋 务
概况▲ 口号 内容/活动/探索
运
结果
动
性质
评价★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第
背景 时间
5
课
平壤战役:左宝贵
甲 经过 战役
黄海大战:邓世昌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 、旅顺大屠杀
午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
日 战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果
中国战败
时间
签订《马关条约》签订者
争
内容▲
▲
危害★ 影响
抢夺利权
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 相持阶段
第三次 1941 年 湖南 长沙 12月 长沙 会战
特 点 : 是 抗 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 日 战 争 进 入 生了积极影响 相持阶段后 的战役
战役 时间 名称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地点 中国军队 意义
平 型 1937年 山西 八路军
关 大 9月
平型关 一一五师
第
正面战场:张自忠 全民族坚持抗战 敌后战场:左权
22
课
时间
抗 日 战
地点 中共七大▲ 内容
文件 意义
争
的 胜 利
抗战胜利
原因▲ ★ 意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西市第四中学初二历史导学案
【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课型】预展型【课时】2
【课题】第17课、第18课内战烽火、战略大决战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史实,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国的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三大战役
【难点】重庆谈判
【学习格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历史名家】吕振羽,1900年1月30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三十)诞生于湖南武冈(今邵阳县),1980年7月17日在北京逝世。
名典爱,字行仁,学名振羽,曾化名柳岗,笔名晨光、
正于、曾与。
出身世代农家,他怀“工业救国”志,入湖南大学,攻电机工程,1926
年夏毕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大连大学
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党委书
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
委员,中央党校教授及历史教研室顾问、中央军委顾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
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等。
【代表作品】《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简明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中国民族简史》﹑《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
集》﹑《中国历史讲稿》。
【自主学习】
1、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在________等人陪同下,到达________,同________进行谈判,
达成和平建国的“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年________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________________发动疯狂进攻,
________________爆发。
3、________年________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________,指挥解放战争。
________、________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4、________年夏,________、________率领________________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
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________________,人民解放军转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开辟________________,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________和湖北重镇________。
5、从________年________月到________年________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三大战役。
6、________年________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________、________发起________________。
东北人
民解放军迅速攻占________。
接着,解放军攻克________,解放东北全境。
7、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统一指挥下,又
发起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解放军和________解放军,在以________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
淮海战役的结束,奠定了解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
8、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
________________。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________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________年初,________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________全境基本解放。
9、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________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
10、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
和________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
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
国民党的________________顷刻崩溃。
________日,________解放,统治中国________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
【展示探究】
1、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去重庆谈判?
2、国共力量相差很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
【能力提升】
选择
1、全面内战爆发是在国民党军队进攻()
A、陕甘宁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晋冀鲁豫解放区
D、大别山区
2、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全国性反攻。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伯承、邓小平率军()
A、向大别山进军
B、渡江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辽沈战役
3、下列人物不可能参加重庆谈判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蒋介石
D、张学良
4、既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又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共主要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王若飞
5、下列不属于“双十协定”内容的是()
A、坚决避免内战
B、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C、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6、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
B、广大人民反对内战
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
D、美国主张扶助蒋介石反对共产党
7、标志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历史事件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主力展开战略决战是从哪个战役开始的()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
10、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的主要作用是()
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11、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是()
A、1921年到1949年
B、1940年到1949年
C、1927年到1949年
D、1925年到1949年
12、位于锦州的解放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48年使锦州获得解放的()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淮海战役
B、人民群众力量强大
C、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
D、国民党害怕人民群众的小车
14、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是在()
A、三大战役以后
B、渡江战役以后
C、南京解放以后
D、全国大陆解放以后
15、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解放的最大城市是()
A、济南
B、郑州
C、徐州
D、开封
【知识拓展】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下进军令后,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下,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奋勇渡江作战。
渡江作战是分东、中、西三路进军。
20日晚,中路军在巢湖、无为一带的姚王庙、大套沟地段,利用敌二十军与八十八军换防这个弱点发起登渡,给敌人一个致命的打击。
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我军只用了30分钟就给撕开了一个长达10千米的口子,先头部队上岸后向敌纵深勇猛地插进去。
21日拂晓,七个主力团渡过了长江,占领铜陵、繁昌地区,并向纵深发展。
中路军登渡首战告捷。
西路军在贵池、湖口间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东流、彭泽、至德、殷家汇、贵池等南岸阵地。
东路军也在镇江、江阴间向敌的防线猛攻,在打退了英帝国主义兵舰紫石英号的挑衅后,争取了江阴守敌起义,控制了江阴要塞,封锁了长江。
解放军连克扬中、江阴、镇江等地。
我三路大军胜利渡江,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
一侦察队划一只小船偷渡过江,得知敌人防守南京的卫戍部队——暂编第四师已弃城逃跑。
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侦察队便从下关码头搞回一只渡轮。
原包围两浦的解放军,于23日傍晚,分批从浦口渡江,南岸许多民船也划到江北接应解放军渡江。
当晚,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红旗插到了伪总统府。
5月14日,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在九江至武汉地段,也进行了胜利的渡江作战。
16、17日解放了武汉三镇。
【总结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