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CAD实验室简介

∙简介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七五”计划建设项目,一九八九年开始建设,一九九○年对外开放。
一九九二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是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研究领域。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理论、算法及相关应用研究。
实验室的基本定位是: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开展原始性创新研究及应用集成开发研究,使实验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的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术交流的基地和高技术的辐射基地。
近二十年来,实验室依托浙江大学计算机、数学、机械等学科,作为项目负责单位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科重大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的基础研究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国家奖励,并形成了一支学风正派、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
实验室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展开了广泛的学术合作和交流,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曾被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列为中国TOP-LEVEL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曾两次获得由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先进集体及个人“金牛奖”。
实验室拥有一流的软硬件平台以及丰富的数字资源,热忱欢迎国内外研究人员来室工作和交流。
潘云鹤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鲍虎军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1.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模拟的前沿技术,解决产品模型的高效构建、可信分析、设计知识的有效表示与处理等关键问题,实现复杂产品设计开发所需的高效性、可靠性、集成性和智能性。
重点研究: 高性能产品建模技术、仿真驱动设计技术、虚拟样机、设计知识获取与重用、面向领域的专业CAD技术与系统等。
2.图形与视觉计算研究几何、材质、运动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表示的基础理论与算法,解决复杂对象的高效构建和逼真呈现等关键问题,研发高清影视、立体电视、三维游戏创作的软件系统,实现产业应用。
送走最后一名博士生—张亚萍

送走最后一名博士生—张亚萍2010年3月10日我的最后一名博士生张亚萍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在答辩会上拍了两张合影照片(照片-1 张亚萍与我合影,照片-2,张亚萍与答辩委员会合影),后来我请张亚萍把这两张照片上传到我主页随笔栏。
我看重这一时间和这两张照片是因为我把它看作我职业生涯结束时刻的见证,也是我在高校工作50年最后一项工作的见证。
近日我请张亚萍上传最近写的一篇“中国需要”知行合一“的大学校长”随笔时发现主页上这两张照片删掉了。
我理解仅仅这两张照片怎能算作我的一篇随笔呢。
我告诉张亚萍我会写一段我职业生涯结束的文字,再附上这两张照片,就是完整的见证了。
于是有了这篇补记的文字。
我的职业是高等学校教师,我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工作就是上课和带学生。
我作为一名非计算机科班出身的教师,一直没有机会上计算机专业主流课程,所以我是从上非主流课程起步的,如80年代初主讲过“容错计算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硬件与算法”。
进入90年代后我的兴趣转向“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先后与蔡文立和潘志庚合作开设了这两门研究生新课。
我的教学生涯中还有一门值得一提的课程,这就是1994年起为本科生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必修课。
这门课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John L.Hennessy和加州大学贝克利分校David A.Petterson合著的“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原版教材。
带学生工作就是带本科生毕业论文和作为研究生导师工作。
我已记不得带过几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了。
迄今我指导毕业的博士生有51名,年均毕业博士生2.5名;我指导毕业的硕士生有73名,年均毕业硕士生4.5名。
近日报载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已超美国,最多一名博导同时指导47名博士生的调查报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担忧。
至今我记得学院一名在读博士生在几年前的一次坐谈会上的发问:“我国需要这么多博士生吗?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博士生?”他提的这两个问题深深的触动了我,看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依然勘忧。
赵汉理教授简介个人基本情况

赵汉理教授简介一、个人基本情况姓名:赵汉理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博士职称职务:院长助理/瓯江特聘教授二、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团队专业领域: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主要研究兴趣:深度学习、医学图像分析与处理、图像识别、图像编辑、GPU并行计算、移动图形技术三、学习与工作经历2011年10月—现在温州大学硕士生导师2011年09月—现在温州大学副教授2009年12月—2011年09月温州大学讲师2008年11月—2009年05月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助理2007年12月—2008年03月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助理2004年09月—2009年12月浙江大学硕博连读2000年09月—2004年07月四川大学大学本科四、主要工作经历及业绩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两度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研究助理工作,曾赴土耳其、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3项、市厅级项目4项、横向课题1项,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2项,出版教材1部,在TVCG、Neurocomputing、CGA、C&G、TVC、计算机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高水平国际国内期刊以及CGI、CASA、CVM、CAD/Graphics、Chinagraph、ChinaCAD&CG等国内外主流学术会议上发表SCI论文23篇、国内一级期刊论文7篇。
担任CIDE-DEA2014、NICOGRAPH2016、ChinaVR2016、ChinaVR2017、ChinaVR2018、ChinaCAD&CG2018、ChinaCAD&CG2019等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以及Neurocomputing、TVC、Information Sciences等SCI国际期刊论文评审专家。
周杰伦与“邓丽君” 隔空对唱 - 青年时报

编辑/柴悦颖美编/韦陈健信箱/qnsbjk@新知YOUTH TIMESA17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邓丽君”30年后隔空亮相虽然近年来总是有人在演唱会中,通过过往影像资料实现与邓丽君的跨时空合唱。
但这一次,周杰伦把“复活”的邓丽君请到了舞台上合唱。
对于现场的11000名观众来说,虚拟邓丽君的首次亮相成为当晚的精彩环节。
万众瞩目中,小巨蛋舞台上“红尘客栈”的雕花门庭前,身着一袭白色旗袍的邓丽君从舞台下缓缓升起,优雅如初。
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态与歌声,一时间让台下的观众真假难辨。
一首老歌《你怎么说》之后,邓丽君居然唱起了周杰伦的经典歌曲《红尘客栈》和《千里之外》。
让观众大呼“太神奇”,连邓丽君的哥哥邓长富也在观众席中傻眼,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妹妹的表演。
散场后其中一位观众仍带着惊讶的神情:“我不断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你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么像的模仿者,后来才知道是通过电脑技术制作的虚拟影像,真的不敢相信能做到这么真实!”3D 虚拟影像让“真人”走出来得益于新锐的3D 虚拟影像技术和投影技术相结合,使得邓丽君从观众遥远的记忆中走了出来。
所谓的3D 虚拟影像技术,其实是3D 视频和3D 投影的结合。
要制作这样一个虚拟人,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这些3D 图像,是事先使用计算机技术制成的,简单来说是画出来的。
制成一段3D 的视频影像,在连接到投影机的播放机上播放。
”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章国峰副教授解释,特效师在电脑上完成一段视频或影片,然后,通过投影将影片在舞台上的全息投影膜上播放。
这种全息膜具有一半透光,一半反光的特点,呈半透明状,在保持清晰图像的同时,产生逼真的空间效果。
这个技术的难点在如何重建影像上。
虽然这部分技术同样很成熟,但按照目前的技术而言,工作量也小不到哪里去。
基本上很多帧(影像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每一格镜头)都是靠艺术家的想象完成的,通过2D 绘画和计算机的3D 化处理,制作成一段完整流畅的3D 影像。
赵汉理教授简介个人基本情况

赵汉理教授简介一、个人基本情况姓名:赵汉理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博士职称职务:院长助理/瓯江特聘教授二、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团队专业领域: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主要研究兴趣:深度学习、医学图像分析与处理、图像识别、图像编辑、GPU并行计算、移动图形技术三、学习与工作经历2011年10月—现在温州大学硕士生导师2011年09月—现在温州大学副教授2009年12月—2011年09月温州大学讲师2008年11月—2009年05月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助理2007年12月—2008年03月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助理2004年09月—2009年12月浙江大学硕博连读2000年09月—2004年07月四川大学大学本科四、主要工作经历及业绩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两度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研究助理工作,曾赴土耳其、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3项、市厅级项目4项、横向课题1项,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2项,出版教材1部,在TVCG、Neurocomputing、CGA、C&G、TVC、计算机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等高水平国际国内期刊以及CGI、CASA、CVM、CAD/Graphics、Chinagraph、ChinaCAD&CG等国内外主流学术会议上发表SCI论文23篇、国内一级期刊论文7篇。
担任CIDE-DEA2014、NICOGRAPH2016、ChinaVR2016、ChinaVR2017、ChinaVR2018、ChinaCAD&CG2018、ChinaCAD&CG2019等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以及Neurocomputing、TVC、Information Sciences等SCI国际期刊论文评审专家。
简明版___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论文清单(续1)
7. ZONGHUI WANG, XIAOHONG JIANG , JIAOYING SHI,Efficient communication approach in HLA-based Distributed simulation for VR application,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 20060401,SCI
11.Hua Xiong,Haoyu Peng,Aihong QinJiaoying Shi,Parallel Occlusion Culling on GPUs Cluster,Proceedings of the 2006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RCIA,20060714,EI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支持多流模式的绘制任务划分;
基于网格的可视化系统GVis的 成果创新点
提出基于网格可视化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模型, 包括运行时环境层,可视化框架层和网格门户 层。各个层次之间功能相对独立,耦合性小,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完全基于Java实现的交互式可视化网格系统, 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和易访问性;
基于Direct3D D3DPR 的并行绘 制系统
基于网格的可 GVis 视化技术
包括资源分配、资源绘制两个部分
GVis运行时环境层GVRE,GVis可视化框 架层GVVF和GVis网格门户层 GVisPortal,
论文清单
1. Zonghui Wang, Xiaohong Jiang, Jiaoying Shi,HLA/RTI Performance Testing,20051006,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EI
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01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叶志镇1985年8月材化学院
0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
鲍虎军1989年2月
计算机学
院
03 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傅新1989年6月机能学院
04 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褚健1989年6月信息学院
05 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旭1989年6月信息学院
06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骆仲泱2005年3月机能学院
07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2007年10
月
医学院
08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聚合反应
分室(联合)
李伯耿1987年6月材化学院
09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合)
吴平2002年1月生科学院
10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周雪平2003年12
月
农学院
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
01 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
程实验室
刘建新2008年7月动科学院
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称
序号实验室名称负责人批准日期学院
01 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姚善泾1989年6月材化学院
02 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吕征宇1989年6月电气学院
03 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陈裕泉1989年6月生仪学院
04 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沈模卫1989年6月理学院。
浙大计算机学院各大实验室介绍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这里所列的是一些比较大的实验室和部分导师的信息,更加详细的实验室和导师介绍我
们会在复试前组织复试交流会,到时我们会请更多的师兄师姐与大家当面交流,解答大家关
于导师、实验室、面试、上机的各种问题,敬请关注我们的论坛(),关注复
试交流会(/bbs/thread-10101-1-1.html) 。大家如有的好的意见或者建议,
周昆 GPS------------------------------------------------------------------------------------------------------7 DCD 实验室 ................................................................................................................. 9
欢迎你们到论坛告诉我们。
目录
一:实验室及导师介绍..................................................................................................... 3
CAD&CG ..................................................................................................................... 3 1)鲍虎军组............................................................................................................ 4 2)何晓飞和蔡登组 ................................................................................................. 4 3)410 实验室......................................................................................................... 5 4)黄劲、王锐、章国峰组....................................................................................... 6 5)陈为组 ............................................................................................................... 6 6)华炜组 ............................................................................................................... 6 7)又一组 ...............................................................................................................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 言石教英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jyshi@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形软硬件技术日益进步和应用需求不断增长,计算机图形学研究和应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模型复杂度急剧增大。
随着三维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科学仿真等技术的提高,几何建模变得更加方便,模型的几何复杂度也越来越大,包含上千万甚至数十亿几何图元的模型变得十分普遍。
这些模型数据精度高,能保留原始模型的细节特征,对机械制造、生命科学、军事仿真、建筑规划、文物保护、影视游戏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2)场景对象更加复杂。
随着几何、材质、物理建模技术以及运动捕获技术的提高,虚拟场景中对象类型越来越多,对象属性也变得更加复杂。
对象状态可能为静态,也可能由用户控制或程序驱动而动态变化;对象表示可能采用几何表达方式,也可能采用基于图像的表达方式,甚至两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象属性除了包含几何和材质属性外,也可能包含物理属性,以及交互和智能等高级属性。
(3)绘制真实感要求更高。
随着材质获取、建模和编辑技术的提高,以及对绘制算法的不断研究,许多应用不但要求表现模型的复杂外观效果,例如头发、皮肤、蚀刻等效果,还要求表现复杂的全局光照明效果,例如镜面反射、透射、阴影、衍射、色渗等效果。
(4)显示分辨率呈数量级递增。
多年来,单屏显示分辨率一直局限在1024x1024数量级上,成为制约图形显示能力的瓶颈。
近年来,多屏拼接显示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得大范围、可伸缩、高分辨率的沉浸式显示设备,例如CAVE 和大屏幕投影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这类显示设备通过提高显示分辨率来提供更加精细的绘制结果,能极大增强人们在虚拟环境中的沉浸感,提高虚实合一的程度,同时此类技术要求能同时处理十倍甚至百倍单屏显示的数据量,从而对图形绘制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述新的应用特点加上对真实感与实时性统一的要求,最终反映在提高绘制性能的追求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单机图形处理器(GPU)性能快速提高,分布并行图形绘制技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提高绘制性能的两个主流方向。
分布并行图形绘制硬件系统从最初的专用并行图形绘制硬件,发展到日益成熟的基于PC集群(PC cluster)的并行绘制系统,以及目前最新的基于图形集群(graphics cluster)的并行绘制系统和基于网格(grid)的并行绘制系统。
分布并行图形绘制软件系统从基于绘制指令分布的并行绘制系统,发展到基于场景数据分布的并行绘制系统,以及集成多种绘制加速算法的并行绘制系统。
与通用计算GPU(GPGPU)应用类似,由这些软硬件组成的高性能分布并行绘制系统不仅可以用于要求极高图形处理能力的应用领域,例如大规模虚拟战场仿真、大规模流体仿真和可视化、大型飞机CAD模型可视化、海量医学图像分析及其可视化、时变海量高维信息可视化等,还可以用于其他需要大量计算能力的应用领域,例如大规模数值分析、海量信号处理、海量数据库检索等。
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并行图形绘制研究团队近十年来,先后有12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详见文后附表),在国家973项目“虚拟现实基础理论与算法”(2002CB312105)支持下,围绕分布并行图形绘制技术的各个方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本书集中汇聚了这些研究成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这部专著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研究生的导师,策划和组织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封面上以主编名义署名,各章作者分别在目录和相关章节后署名,以体现知识产权保护和文责自负的精神。
分布并行图形绘制研究方向的形成和得以坚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初的动机是出于“还债”心理,我自1973年进浙江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教研组,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而改行从事计算机专业研究,最初是从研制小型计算机硬件做起的。
后来一直工作于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组(计算机系统研究所)。
80年代后期,经学校推荐从事浙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工作,1989-1998年,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初创阶段需要集中人力和物力做好做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这两个方向,我作为实验室负责人,责无旁贷把我的团队整个投到实验室主流方向上,长达10年之久。
这段时期我有足够业绩通过学校考核指标,但我经常扪心自问,我的业绩是无法向计算机系统研究所交待的。
因此我一直对系统所的多届领导心存感恩和愧疚之心,感谢他们的宽容,感谢多年来他们一直容许我名列系统所之下,却致力于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同时,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回报,能重新进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
于是,在90年代后期,我选择了分布并行处理系统与图形算法相结合的并行图形绘制技术及其应用这一新的研究方向,这便是前面“还债”的含义。
这一方向能够坚持至今,离不开国家973项目“虚拟现实基础理论与算法”(编号2002CB312105)的支持。
我们的团队在这一项目中承担了课题五“分布式虚拟环境”中“分布并行图形绘制技术”等课题。
承担国家973项目使我们的研究目标更明确,即研究面向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并行绘制技术。
分布式虚拟环境的特点是绘制资源分布,场景规模大,数据类型复杂,真实感要求高,实时性要求强,以及大多需要采用高分辨率的多屏拼接显示技术。
我们针对上述特点,提出并实现了全新的并行绘制体系结构和集成多种绘制加速算法的并行绘制系统PSG。
我们的PSG系统既支持OpenGL API,也支持Direct3D API(D3DPR);适用于PC集群,也适用于Grid环境,具有较强的软硬件适用性,以及较广的应用性。
PSG系统在体系结构与加速算法上都有较高的创新性。
这里还要感谢国际学术交流对我们的帮助。
自1996年我进入ACM SIGGRAPH 教育委员会,任亚洲代表达10年之久。
在这10年里,每年均获全额资助出席ACM SIGGRAPH大会,因而得以及时获得学科最新动态和信息。
这种学术交流使我和我的团队得益匪浅。
例如,我们及时抓住了2001年ACM SIGGRAPH大会上Stanford大学报告的WireGL工作,组织学生细读这篇论文,重复这项工作,但是始终缺乏感性认识,工作进步不快。
2002年春,我作为ACM SIGGRAPH执行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在旧金山湾区参加一次工作会议后,有机会参观Stanford大学著名的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室,亲眼见到了WireGL整个软硬件系统和演示,一下子对它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技术难度有了很强的感性认识,使我立刻感觉到我们应该加速研制同类系统,并感到完全有能力研制它。
回国后,我立即着手推动基于PC集群并行绘制系统的研制工作。
2006年,我们实验室自行研制的PC集群和多屏拼接显示系统已经成功运行了一段时间,但颜色和亮度拼接均匀度均未获圆满解决,团队受到多种技术因素的困扰,似乎这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
恰好在同年5月初,我参加了德国Encarnacao教授65岁生日庆典,有机会参观了他的研究所(IGD-FhG),看到了IGD研制的多屏拼接显示系统完美的亮度与颜色拼接效果,并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并以此推动了实验室该项技术问题的解决。
在此,我列举了一些从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得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针对今天普遍存在的热衷于日常事务但却忽略业务进修和轻视国际学术交流的倾向,希望引起大家重视。
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分布并行图形绘制的基础知识、体系结构、绘制加速算法以及典型的应用系统,全书的内容包括三篇:基础篇包括第1~3章,主要介绍与分布并行图形绘制技术相关的计算机图形学基础知识。
技术篇包括第4~12章,集中介绍分布并行图形绘制的关键技术和本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应用篇包括第13~15章,主要介绍本团队研发的分布式图形绘制应用系统。
本书集成了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还包含相关研究领域中丰富的综述资料和参考文献,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分析与展望。
本书的出版对推动我国高性能图形绘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高性能图形绘制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且许多章节对从事计算机图形绘制和处理技术(如可见性剔除、多分辨率建模、存储访问优化、网格压缩等)研究的人员同样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介绍的基于PC集群的分布并行绘制技术与系统与国际上已报道的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基于动态绘制组的体系结构以及基于节点迁移的负载平衡策略,通过动态增加绘制节点提高绘制能力,达到负载平衡的并行绘制性能,特别适用于任务划分方式相对固定的应用,如采用多屏拼接显示的应用。
(2)复式嵌套绘制流水线组织机制,能自适应的构建混合sort-first和sort-last的并行绘制模式,可有效处理不同的屏幕空间图元分布情形。
(3)异构数据场景图,可包含不同异质场景对象,降低上层应用程序与底层并行绘制系统偶合的复杂性,并且在与其他系统对接时,如分布式仿真系统,能有效地完成数据通信,降低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管理效率。
(4)集成多种绘制加速技术,包括基于预测的可见性剔除、可变粒度的多分辨率表示、分布外存绘制框架、多分辨率表示缓存优化技术、面向并行绘制的网格压缩和条带化技术,能进一步提高分布并行绘制系统的绘制性能,可有效处理大规模虚拟场景,保证系统的交互性能。
(5)研制的支持Direct3D API并行的并行绘制系统D3DPR,可支持应用程序透明化并行执行和GPU着色器(shader)并行执行,具有较强的软件通用性。
(6)首次实现了基于网格的分布仿真、并行绘制和可视化集成系统,提出了支持多种应用的网格体系结构、动态资源分配与管理方法和灵活的数据管理框架。
(7)适用于不同显示终端,可以是单机显示屏幕,也可以是多屏拼接显示投影墙。
最后我要感谢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良好学术环境,以及实验室主任鲍虎军教授对并行绘制方向的大力支持。
2002年实验室立项研制基于PC集群的多屏拼接显示系统投入经费达200万元,并获成功,成为实验室一个先进的公共软硬件平台,对促进实验室的高性能图形绘制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特别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仍积极参加本书写作的毕业生,他们是彭浩宇博士(浙江工商大学)、王总辉博士(浙江大学)、李超硕士(阿里巴巴云计算)、秦爱红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刘真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李岩博士(超威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杨珂博士(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熊华博士(杭州实时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仇应俊硕士(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和张亚萍博士,感谢他们在本职工作之余,为本书出版所作的贡献。
我还要特别感谢熊华和张亚萍两位花费大量时间,帮助我整理文稿和协助对外联系工作,没有他们帮助,就没有本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