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上海市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上海楼梯专题--天华
墙肢21地震剪力:不考虑、考虑,误差% 墙肢总长度较长: 143 145 1.4 墙肢总长度较短: 145 157 8.3
4、不同结构形式楼梯间影响的区别 框架结构: 对结构整体和构件均有较大影响。 剪力墙结构: 对整体的影响忽略不计,当楼梯间墙肢较弱时,对这些墙 肢本身可能有一定影响。 框剪结构: 尽可能根据《抗规》第6.1.8条或《高规》第8.1.7条,结 合楼梯间布置剪力墙,楼梯间按剪力墙结构考虑。 当楼梯间布置在框架部分时,对整体影响可能不大,对楼 梯间构件有一定影响,宜按框架结构考虑。 5、指导意见“宜”的掌握
X向剪重比 Y向剪重比 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5.80 6.48 11.72 4.62 6.09 31.82 1/1175(第2层) 1/1119(第3层) 5.00
X向剪重比 Y向剪重比 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6.61 6.56 -0.76 5.51 6.40 16.15 1/1194(第2层) 1/1241(第2层) -3.79
不考虑 0.8359(0.00+0.63+0.37) 考虑 相差 % 0.8347(0.00+0.63+0.37) -0.14
X向剪重比 Y向剪重比 6.62 6.60 -0.30 4.74 4.71 -0.63
X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1200(第2层) 1/1251(第2层) -4.08
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 1/650(第3层) 1/651(第3层) -0.15
如何保证刚度足够大?
《楼梯参与结构整体工作 的计算分析》(广东省建 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广 厦软件有限公司焦柯等) 研究表明当梯板两端梯梁 支承在同一片抗震墙上, 不考虑或考虑楼梯构件对 结构整体的影响差别不大。
前述框架模型沿梯板方向加设两片周期2 0.6957(1.00+0.00+0.00) 0.6821(1.00+0.00+0.00) -1.95 周期3 0.4511(0.00+0.37+0.63) 0.4415(0.00+0.38+0.62) -2.13
上海抗震设防烈度标准
上海抗震设防烈度标准
一、地震烈度等级划分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等影响的大小程度,根据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和特征,可将地震烈度划分为若干等级。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划分为12个等级,其中6度至10度为一般破坏性地震,11度至12度为严重破坏性地震。
二、抗震设计参数
在上海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标准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和场地条件,规定了不同的抗震设计参数。
一般来说,主要的抗震设计参数包括地震加速度、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上海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对于重点抗震的建筑物,如医院、学校、商场等,抗震设防烈度标准应适当提高。
三、结构设计要求
在抗震设计中,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于上海地区的建筑物,结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结构体系应合理布局,避免出现过大的应力集中和变形。
2.结构材料应选用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
3.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地震动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加强结构支撑、
增强节点连接等。
4.对于重点抗震的建筑物,应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和评估,确保其具有足够
的抗震能力。
总之,上海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标准是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和地方标准制定的,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2024上海市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抗震设防审查管理办法
上海市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抗震设防审查管理办法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本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上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中的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以及既有建筑加固工程(含涉及结构、功能、荷载变化的装饰装修)等。
构筑物参照执行。
优秀历史建筑(文物建筑)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管理部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是本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以及全市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工作。
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松江区、嘉定区、青浦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区,以及所授权的特定地区管委会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自权责范围内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的管理— 2 —(超限高层除外),并接受市行政主管部门指导。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事务中心受市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组织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并承担抗震设防相关技术咨询和管理配合工作。
第四条(申报)本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纳入建设工程审批管理程序,建设单位可通过一网通办“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联审平台”)申报,施工图审查机构受管理部门委托,对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抗震设计执行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进行统一审查(以下简称“抗震审查”)。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由建设单位在联审平台另行申请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以下简称“超限审查”)。
需要进行多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论证的项目,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单位组织完成多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论证(以下简称“多层建筑专项论证”)。
建设单位不能确定是否需要超限审查或多层建筑专项论证的,可根据需要,在施工许可环节前通过联审平台向管理部门提出设计文件抗震咨询申请(以下简称“抗震咨询”)。
抗震设计中楼梯的注意事项
抗震设计中楼梯的注意事项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楼梯在每一栋建筑物中都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抗震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区域之一。
因为,楼梯在地震时很容易成为建筑物中的致命伤,一旦设计不合理、施工不当,就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在抗震设防的时候,楼梯区域的设计和施工需要格外注重,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抗震设计中楼梯的注意事项。
一、设置楼梯的位置和方向1.楼梯位置应该是在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内部,而且尽量靠近墙面,这样可以减少在地震中的破坏和倒塌风险。
2.楼梯的位置不应该太靠近窗户或外墙,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在大楼的角落设置楼梯,因为这样的位置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而且也容易碰撞到其他物体。
3.在楼梯设置的方向上,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更加安全,这样能够在地震中更好的承受震动,避免发生倾斜和歪斜。
二、楼梯的结构设计和施工1.楼梯的设计要合理,尽量避免存在死角、平台和弯曲等区域,否则在地震时易堆积物体造成危险。
2.楼梯的面板和踏步应该尽量保持平整和规整,同时其材质也需要考虑,尽量使用轻质和高强度的材料。
3.在楼梯的固定和连接上,应该按照厂家的要求进行施工,同时采用合适的防震措施,例如使用金属封装进行加固。
三、应急通道设计在抗震设计中,如果楼梯被损坏或者不适用于通行的情况下,应该另外设置应急通道,以便人员在地震灾害中的迅速疏散。
四、配备安全设施1.安装逃生指示标志及照明设施,以保证在地震灾害中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离开建筑物。
2.加强装甲门的保护,减少离开主楼梯或者应急通道的造成伤亡。
3.增设防滑装置,以防手脚湿润或者汗水过多导致的滑倒和摔倒伤害。
总之,抗震设计中楼梯的设计和施工至关重要。
早期的高强度设计及完善的抗震管控制度,对保障居民的基本安全和生命财产的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建筑设计中,必须要注重楼梯的设置、位置、结构等设计要素,遵守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同时也要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安全检测和维护养护,以保障全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上海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
上海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1. 概述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震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海市制定了一系列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上海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的内容和意义,并对其发展和应用进行评估。
2. 深度评估2.1 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非结构性组件、结构韧性设备等元素引入建筑结构中,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产生的破坏程度。
上海市规定了消能减震技术的相关标准,要求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地震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减震措施。
2.2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指通过设置隔震支座或减震器等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绝,使其在地震时相对独立地受力,减小震害。
上海市要求建筑物采用隔震技术时,必须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且隔震支座的布设和选用必须符合规范要求,以确保隔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3 技术标准的意义上海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为建筑物的安全性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些标准明确了建筑物在地震中所承受的力学性能要求,指导了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和使用,为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
3. 广度评估3.1 标准的适用范围上海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不仅考虑了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需求,也充分照顾到地震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影响。
3.2 标准的实施情况上海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已经在很多建筑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各类建筑商和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遵守相关标准的要求,并在设计方案中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和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的运用。
3.3 标准的创新与发展随着地震科学和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上海市的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包括新材料、新技术、新构造理念等的引入,将进一步增强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2023 上海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2023 上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2023年发布的上海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标准对于提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
1.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重要性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其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更是备受瞩目。
该标准的发布对于提高上海建筑物在地震情况下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 上海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更新内容2023年发布的上海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相较于以往的标准进行了哪些更新?这是我们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地基处理等方面,该标准是否有了新的规定?这些更新是否符合当前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内涵与要求。
3. 实际建设中的应用与挑战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指导实际建设工程。
我们需要从实际建设的角度来探讨该标准的应用与挑战。
在实际项目中,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与此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执行对于工程成本、周期、施工难度等方面是否带来了挑战?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在实际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上海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全面评估与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该标准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其更新内容和应用情况也值得我们深入关注与思考。
作为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执行者,我们需要不断提升标准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安全中的作用。
在我个人认为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标准,更是一项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通过不断完善与执行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我们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的安全健康保驾护航。
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沪建建管 沪建建管[2012]16号
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沪建建管[2012]16号各有关单位:为落实《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现就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设计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楼梯间的布置应当有利于人员疏散,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
楼梯间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当有足够可靠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构件,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宜在其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
三、设置抗震墙可能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的框架结构,楼梯间也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将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撑于平台梁(板)上,减小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四、对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五、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六、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
七、楼梯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一)梯柱截面不宜小于250mm×250mm或200mm×300mm;柱截面纵向钢筋:抗震等级一、二级时不宜少于4d16,三、四级时不宜少于4d14;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二)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度;纵筋配置方式宜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应全长加密。
(三)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5计算板跨,配筋宜双层双向,每层钢筋不宜小于d 10@150,并具有足够的抗震锚固长度。
八、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除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3.3.4条要求外,尚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你知道楼梯的抗震要求吗
你知道楼梯的抗震要求吗楼梯的抗震要求是指在地震条件下,楼梯结构能够承受地震荷载,保证人员安全撤离。
楼梯作为建筑物的重要部分,其抗震性能必须得到有效的设计和施工保障。
下面将从楼梯结构、抗震设计要求以及抗震加固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楼梯的抗震要求。
一、楼梯结构楼梯通常由楼梯踏步、扶手和楼梯间隔离栏杆等构成。
在地震中,楼梯的结构需要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和竖向力。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楼梯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材料选择:楼梯的主要结构材料通常为钢筋混凝土、钢材和木材等。
这些材料应该具备耐震性能,即在地震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
2.连接方式:楼梯的连接方式需要具备一定的刚度和抗震性能,以保证各个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不产生位移或失稳。
3.承载能力:楼梯的结构要满足静荷载和地震荷载的要求,即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荷载,不产生破坏或倒塌。
二、楼梯抗震设计要求楼梯的抗震设计要求是指在楼梯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楼梯抗震设计要求:1.刚度要求:楼梯的刚度应足够大,能够抵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和竖向力,不产生明显的位置和变形。
2.强度要求:楼梯的强度应足够大,能够承受地震荷载,不产生破坏或倒塌。
3.稳定性要求:楼梯的稳定性应足够好,能够在地震中保持平稳,并不产生失稳。
4.材料要求:楼梯的结构材料应具备一定的耐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保持良好的刚度和强度。
5.构造要求:楼梯的结构构造应合理,连接方式应可靠,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牢固。
三、楼梯抗震加固措施在一些老旧建筑或地震易发区,为了增强楼梯的抗震能力,需要采取一些抗震加固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楼梯抗震加固措施:1.钢筋混凝土加固:通过在楼梯结构中加入钢筋和混凝土,提高其刚度和强度,增强抗震能力。
2.设置加固横梁:在楼梯顶部或底部设置加固横梁,形成框架结构,抵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
3.设置支撑墙体:在楼梯周围设置墙体,形成刚性连接,提高抗震能力。
关于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沪建建管[2012]16号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各有关单位:为落实《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现就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设计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楼梯间的布置应当有利于人员疏散,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
楼梯间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当有足够可靠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构件,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宜在其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
三、设置抗震墙可能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的框架结构,楼梯间也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将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撑于平台梁(板)上,减小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四、对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五、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六、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
七、楼梯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一)梯柱截面不宜小于250mm×250mm或200mm×300mm;柱截面纵向钢筋:抗震等级一、二级时不宜少于4d16,三、四级时不宜少于4d14;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二)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度;纵筋配置方式宜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应全长加密。
(三)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5计算板跨,配筋宜双层双向,每层钢筋不宜小于d10@150,并具有足够的抗震锚固长度。
八、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除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3.3.4条要求外,尚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T020502-001上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13号《上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8月27日市政府第10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陈良宇二00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上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2001年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13号发布)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用语含义)本办法所称的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国家和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制定或者审定的,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以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进行表述。
本办法所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者场址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研究,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及基础资料的活动。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部门)上海市地震局(以下简称市地震局)是本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防要求的主管部门。
各区、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其职责权限,负责本辖区内的具体管理工作。
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是本市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的主管部门。
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其职责权限,负责本辖区内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震设防)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规程进行抗震设防。
第六条(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以及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上海 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
上海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上海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一、引言在建筑工程中,消能减震和隔震技术是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害。
上海作为一个位于中国沿海地区,长期处于地震高发地区,对建筑的抗震能力要求较高。
为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海市制定了建筑消能减震及隔震技术标准,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二、消能减震技术标准1. 消能减震技术的定义消能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引入能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的装置或材料,减少地震荷载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保护建筑和人员安全。
2. 消能减震技术的分类根据结构的不同,消能减震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钢制耗能支撑系统:通过再生耗能装置将地震能量转化为建筑结构的内能损失,从而降低地震荷载对结构的影响。
(2) 液体阻尼器: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阻尼装置,利用液体粘滞阻尼的特性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震动响应。
(3) 弹簧隔震器: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小地震荷载的传递,有效地减少了建筑结构的震动响应。
3. 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范围消能减震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建筑类型,包括高层建筑、桥梁、工业厂房等。
尤其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消能减震技术是提高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在上海的地震抗震设计中,对于超过一定高度的高层建筑,通常要求采用消能减震技术。
4. 消能减震技术的设计要求在使用消能减震技术时,需要根据结构的性质和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其有效性。
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动参数的确定:需要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动参数进行合理的选择,以确保消能减震技术的正确应用。
(2) 结构的选择和布置:需要根据建筑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能减震技术,并合理布置在结构中,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3) 设计参数的确定: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构和地震动参数,合理确定设计参数,以确保消能减震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教育建筑的楼梯结构抗震设计
教育建筑的楼梯结构抗震设计教育建筑的楼梯结构抗震设计摘要汶川地震以来框架结构,楼梯部分的损坏导致人员未能及时撤离,造成重大上网,本文通过对新规范的理解和结合以往所做工程的分析,提出从概念设计和构造要求方面加强楼梯部分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教育建筑;楼梯结构;抗震设计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前言汶川地震震害表明,多层框架结构(特别是幼儿园、中小学建筑)的楼梯间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是人员未能及时安全撤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些楼梯因梯梁扭转破坏,有些因梯柱剪切破坏,而有些楼梯是多种应力作用下破坏的,因此平台梁、平台板和梯板仍然按简支梁(半嵌固)受弯构件设计以及梯柱按轴心受压构件设计是不安全的,不考虑楼梯间构件对主体结构的影响是不合理的,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
此后也从2008版第3.6.6第一条“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条文说明中指出:“考虑到楼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有较明显的影响,建议在结构计算中予以适当考虑。
”到2010年新抗规GB50011-2010,新增6.1.15条规定,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 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 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
笔者在数年的工作经历多次独立或参加幼儿园、中小学建筑结构设计,特别是在上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保障房、经适房、动迁安置房的建设,中小学、幼儿园作为新兴社区重要的配套公共建筑也大量建设,如何能确保这些建筑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地震时作为疏散通道作用的楼梯间的抗震性能也是广大结构设计人员面临的重大问题。
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2023
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20231. 引言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的制定是为了加强我市建筑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规程的实施范围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工程,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以及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抗震加固和抗震检测等。
2. 规程内容本规程主要包括基本原则、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结构抗震设计、抗震加固和抗震检测等内容。
其中,抗震设防烈度按地震动频率进行了细化,以更好地指导工程设计。
地震动参数部分对地震地下动力学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结构抗震设计部分包括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设计基础、构造形式、结构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对建筑的各个部分均进行了细致规定。
抗震加固和抗震检测部分包括了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和抗震检测的具体要求,为已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和抗震检测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3. 制定背景上海地处华东地震带,地震灾害频发。
为了提高上海市城市抗震能力,保障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2023的制定应运而生。
本规程的制定是在全国抗震减灾工作的指导下,结合上海市地震特点和实际需求,立足于综合地震科学与工程技术,经过了广泛的专家沟通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征求,以及大量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支撑,最终形成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和实用性的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4. 实施意义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的实施对提高上海市城市建筑的抗震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将有助于规范建筑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规程的实施将推动建筑行业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我市的抗震能力。
再次,这也将提高建筑行业的竞争力,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5. 实施方案为确保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2023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应当积极组织推广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对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的解读和实施,以确保规程的贯彻执行。
上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2018第二次修正)-地方规范性文件
上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2018第二次修正)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用语含义)本办法所称的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国家和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制定或者审定的,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以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进行表述。
本办法所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者场址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研究,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及基础资料的活动。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部门)上海市地震局(以下简称市地震局)是本市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防要求的主管部门。
各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其职责权限,负责本辖区内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是本市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的主管部门。
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其职责权限,负责本辖区内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震设防)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规程进行抗震设防。
第六条(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以及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学校、托幼机构、医院、大型文体活动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于本市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第七条(安评工程范围)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执行。
楼梯间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建议
楼梯间结构抗震分析及设计建议摘要:无论是公用建筑还是民用建筑,楼梯间作为最常见的竖向交通通道,是重要的紧急逃生通道。
通过对地震中楼梯间破坏现状的调查,从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施工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导致楼梯破坏的原因,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和工程经验,提出改善楼梯工作性能的施工措施和设计措施。
关键词:楼梯间;抗震措施;设计;近年来,地震频频发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一个普遍的破坏现象是作为紧急逃生通道的楼梯间破坏严重,导致撤离路线出现障碍而造成了相当的人员伤亡。
2010年玉树地震中也同样存在大量楼梯破坏的现象。
在结构分析中楼梯通常仅按受弯构件进行分析,在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过程中,这些楼梯也表现出较好的工作性能。
在地震中,楼梯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破坏,在很多建筑中表现为比建筑本身的破坏更严重,为此本文从楼梯结构分析、材料选择、施工措施等方面对现通楼梯设计和施工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梯破间坏形态及原因分析1.1梯板破坏梯板破坏主要表现为梯板断裂,断裂部位可归纳为几种情况:在距两端支座约1/3处断裂;在楼梯施工缝处断裂;沿梯板长度方向破裂;梯板的装修面层破坏等。
产生此类破坏的原因如下。
(1)施工缝处理不当,施工缝中大量夹渣,新浇的混凝土和原有混凝土结合面强度极差,在地震作用尤其是竖向地震作用下产生上下错动。
(2)楼梯按斜杆分析,在斜杆中点以上的范围存在拉力。
实际配筋时,梯板的负筋长度通常按水平跨度的1/4处断开,在正常使用时,由于拉力较小,并未发现问题,而地震时,尤其在竖向地震左右下,梯板的拉力大幅度增加,结果造成梯板上侧负弯矩筋截断附近发生断裂。
1.2楼梯间小柱破坏目前一般做法是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上起设小柱,在小柱顶两个方向设平台梁。
受建筑平面限制,梯间小柱截面多为200mmx200mm,纵筋一般配置414,箍筋一般配置6@200。
在地震中楼梯间小柱大量出现柱头破损,梯梁纵筋被拔出的情况。
上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2018第三次修正)-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5号
上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2018第三次修正)正文:---------------------------------------------------------------------------------------------------------------------------------------------------- 上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2001年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13号发布根据2010年12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48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发布根据2018年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公墓管理办法〉等9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发布根据2018年11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4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导游人员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公布根据2018年1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5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民防工程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等5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公布)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用语含义)本办法所称的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国家和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制定或者审定的,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以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进行表述。
本办法所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者场址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研究,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及基础资料的活动。
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实施细则
二、性能目标和目标性能
性能表
性能水准表(FEMA 273表2-9)
性能目标表(ASCE 41-06表C1-1)
性能目标矩阵表(ICC 2006)
各类建筑的最低抗震性态要求 (通则CECS 160 : 2004)
第三节 推覆分析
一、基本原理
1、结构动力学背景和能力谱
推覆分析基本原理图
双折线
第2.3.6条 结构转换方案
1. 可采用厚板转换。 2. 厚板的厚度,比较90年代,已经减薄了不少。 3. 厚板传力直接,其力学性能要优于梁搁梁的转换方式。 4. 当采用厚板转换时,必须进行楼板的应力分析,满足厚
板小震混凝土核心层不裂、正截面和斜截面按中震极限 状态承载力设计,大震仍传递水平力和承受竖向荷载的 的抗震设防标准。
第2.4.10 地震波的选取
1. 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涉及到地震 学、地震工程学、地震地质学、结构动力学等各个领域 及其交叉领域中的专业知识。
2. 对于重大建筑,地震安评单位有责任提供合适的地震波。 也可以单独委托有此方面经验的单位提供合适的地震波。
3. 对于非重大建筑,原则上可以参考上海市抗规附录中的 地震波数据库选取合适的地震波。
等效性法(FEMA 440) (改笔自Powell G.H.资料)
二、局限性
1、高振型影响
最大层间位移与整体层间位移之比
(a) 层位移(in)
(b) 层间位移(%)
(c) 层剪力(kips)
8层剪力墙结构推覆分析与动力非线性分析的比较 (FEMA 440)
(a) 层位移
(b) 层位移(带薄弱层)
构。 3. 分析模型中应考虑支承体系与屋盖系统的相互作用,
荷载组合中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温度作用和风作用。 4. 需要进行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双非线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上海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沪建建管[2012]16号
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的指导意见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现就本市建设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设计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楼梯间的布置应当有利于人员疏散,尽量减少其造成的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
楼梯间与主体结构之间应当有足够可靠传递水平地震剪力的构件,四角宜设竖向抗侧力构件。
二、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宜在其楼梯间周边设置抗震墙,其中沿梯板方向的墙肢总长不宜小于楼梯间相应边长的50%,角部墙肢截面宜采用“L”形。
三、设置抗震墙可能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的框架结构,楼梯间也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将梯板设计为滑动支撑于平台梁(板)上,减小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四、对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可不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五、对不符合上述第二或第三条规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整体内力分析的计算模型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并宜与不计楼梯构件影响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六、楼梯间的框架梁、柱(包括楼梯梁、柱)的抗震等级应比其他部位同类构件提高一级(楼梯构件参与整体内力分析时,地震内力可不调整),并宜适当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率。
七、楼梯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
(一)梯柱截面不宜小于 250mm×250mm或200mm×300mm;柱截面纵向钢筋:抗震等级一、二级时不宜少于4d16,三、四级时不宜少于4d14;箍筋应全高加密,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
(二)梯梁高度不宜小于1/10梁跨度;纵筋配置方式宜按双向受弯和受扭构件考虑,沿截面周边布置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应全长加密。
(三)梯板厚度不宜小于1/25计算板跨,配筋宜双层双向,每层钢筋不宜小于d 10@150,并具有足够的抗震锚固长度。
八、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除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13.3.4条要求外,尚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九、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抗震设计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的规定。
十、其它要求
(一)本意见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以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上的日期为分界点),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
(二)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不得擅自修改审图通过的设计文件中的楼梯间设计内容,确需部分修改的,必须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文件,并经原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方可施工。
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