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 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 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 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 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 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 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 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 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 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1. 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 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 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 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 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 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 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 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畜牧学复习要点(完整版)
牛一、名词解释1、吉尔-涅尔度:以酚酞为指示剂,中和100ml牛乳所消耗0.1NNaoH溶液的ml数,单位T。
2、发生酸度:由于乳酸增加而增加的酸度。
3、总酸度:自然酸度与发生酸度之和。
4、乳酸度:计算公式为:0.1N NaOH ml数χ0.009乳酸% = χ100供试牛乳重量正常牛乳为:0.15—0.16%5、泌乳单位:由乳腺泡、细小乳导管、中等乳导管、粗大乳导管、乳池所构成的具有泌乳功能的单位,近似于一串葡萄。
6、泌乳(Secretion):乳腺上皮细胞吸收来自血液的营养物质合成乳汁,泌入腺泡腔的过程。
7、排乳反射:当犊牛吸吮或人工挤乳时,引起乳房容纳系统紧张度的改变,排乳中枢兴奋,垂体后叶分泌催产素进入血液,乳导管平滑肌收缩,导致储存在腺泡腔和细小乳导管中的乳汁迅速通过粗大腺导管而流向乳池,这一过程称为排乳反射。
8、标准乳:也称乳脂校正乳(Fat corrected milk,FCM),一般国际上以乳脂率4%作为标准2312166318@..coM:泌乳期产奶量 F:平均乳脂率9、排乳速度(Milking speed):以每分钟排出的奶量(kg)为准。
10、前乳房指数(fore Udder Index):前两乳区产量前乳房指数(%)= ×100总产量11、屠宰重: 成年或18月龄公、母、阉牛宰前空腹活重。
12、胴体重:屠宰、放血、剥皮以后截去腕关节以下的前肢、飞节以下的后肢、头、毛、内脏(不包括板油和肾脏),剩余部分的(即胴体)重量。
13、屠宰率:胴体重占屠宰重的百分率。
14、熟肉率:取腿部肌肉1kg,于沸水中煮沸120分钟,取出后立即称重。
(屠宰后两天进行)。
煮后重熟肉率(%)= ————————χ100煮前重15、输精的标准 :指一次输入母牛生殖道内的精液量及其中所含呈直线运动的精子数。
16、繁殖率:是本年度出生的活犊牛数(不包括死胎和流产的)占上年度末可繁殖的成年母牛头数的百分比。
家畜环境卫生复习资料
思考题【名词解释】【温热环境】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
【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小气候】指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
【产热调节】指在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
【散热调节】指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
【气温年较差】指一年中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指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过高温度】指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过高温度。
【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时的温度范围。
【露点】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相对湿度】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
【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饱和差】指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差。
【风向玫瑰图】是依据某地区一定时间内风向变化的情况绘制成的可以表明一个地方一定时间内的主风向的图。
【有效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温湿指数】指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风冷指数】是指由气温与风速相结合评价寒冷程度的指数。
【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FXT2221921706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22192)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威尔逊法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动物的粗毛量与温度呈正比②动物的绒毛量与温度呈正比③动物的粗毛量与湿度呈正比④动物的绒毛量与湿度呈正比2、红外线照射过度可引起家畜发生()。
①热射病②皮肤炎③皮肤癌④色素沉着3、家畜适应性指标应以()为主。
①生化指标②生理指标③生产力指标④综合指标4、种群间的关系不包括()关系。
①寄生②捕食③群体④竞争5、动物处于等热区时,()维持体温恒定。
①依靠物理调节②依靠化学调节③依靠物理和化学调节④不需要任何调节即可6、在解释种群增长与密度关系问题中,外因说包括()。
①气候学派和行为调节学说②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③生物学派和遗传学说④遗传学说和行为调节学说7、在生态系统中,蛙属于()。
①生产者②一级消费者③二级消费者④三级消费者8、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速度相比,()。
①原生演替快②次生演替快③两者一样快④无法比较9、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从种内来看主要是()。
①疾病②气温③迁移④水源10、关于家畜采食特点,错误的是()。
①牛总是喜食茂盛浓密的牧草②羊善食矮短的牧草③猪能拱取泥土下的食物④羊喜食茂盛浓密的牧草11、在历史上不曾存在的生态农业的提法是()。
①有机农业②再生农业③自然农业④生物农业12、下列指标一般为常数的是()。
①实际出生率②种群的死亡率③种群的生理寿命④生态寿命13、关于生态系统,错误的是()。
①生态系统与一定时间相联系②物流是单向的③系统各部分功能存在补偿④有一定的空间结构14、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概括起来基本上有几种类型?()①2②3③4④515、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①浮萍②人③蚯蚓④家畜16、只呈金字塔形的生态锥体是()。
①数量锥体②生物量锥体③能量锥体④都不一定17、生态农业区别于其他农业的最大特点是()。
①禁止“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②追求整体效益③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④与传统农业完全不同18、农业生产中的温室气体不包括()。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1.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19.叶面系数:是反映光合作用面积的指标,即叶子总面积对植物占地面积的倍数。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参考资料一、单项选择1.下列鸡场规模属于大型鸡场的是A.年存栏鸡数大于5千只小于1万只祖代鸡场B.年存栏鸡数大于1万只小于5万只父母代肉种鸡场C.年存栏鸡数大于l万只小于3万只父母代蛋种鸡场D.年存栏鸡数大于20万只蛋鸡场2.当动物表现皮肤血管扩张、皮温升高,呼吸加快和出汗等物理现象,或呈现躺卧,四肢舒展,寻觅阴凉处所等行为现象,此时动物处于A.舒适区的上限 B.舒适区的下限 C.等热区上限 D.等热区下限3.属于水物理学指标的是A.硬度 B.氮化物C.浑浊度 D.溶解氧4.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是A.距海的远近B.植被C.海拔高低 D.雨量大小5.下列家畜在高温时能够出现显汗蒸发的是A.猪 B.马 C.鸡 D.羊6.下列现象不是由于紫外线的作用产生的是A.日射病 8.光敏性皮炎C.上皮癌变 D.光照性眼炎7.用气温和气湿两者相结合来评价炎热程度的指标是A.温湿指数 B.有效温度C.等温指数 D.风冷指数8、通过风机将舍外新鲜空气强制送入舍内,使舍内气压增高,舍内污浊空气经风口或风管自然排出的换气方式叫A. 正压通风B. 负压通风C. 联合式通风D. 横向通风9.适用于跨度较大的畜舍畜舍和不同规模畜群的舍顶形式是A.单坡式 8.钟楼式 C.平顶式D.双坡式10.对动物皮肤穿透力最深的光是A.紫外线 B.蓝光C.绿光D.红光及其邻近的红外线11.家畜在妊娠时的产热属于 A.基础代谢产热 B.热增耗C.肌肉活动产热 D.生产产热12.下列建筑物和设施不能规划在生产区中是A.蛋库B.兽医室 C.人工授精室 D.家畜装车台13.应激的动员和抵抗阶段下列激素中分泌量减少的是A.肾上腺素 B.肾上腺皮质激素C.促性腺激素 D.甲状腺素14.下列鸡场规模属于中型鸡场的是A.年存栏鸡数大于5万只祖代鸡场B.年存栏鸡数大于5万只父母代肉种鸡场C.年存栏鸡数大于l万只小于3万只父母代蛋种鸡场D.年存栏鸡数大于20万只蛋鸡场15.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T14925-94)规定的屏障系统适用于A.普通级实验动物 B.GF级实验动物C.清洁级实验动物D.SPF动物16.可见光对动物作用,导致下丘脑兴奋,其分泌的释放激素是A.ACTH B.FSH C.GH D.TRH17.以气温和风速相结合估计寒冷程度的指标是A.温湿指数 B.有效温度 C.等温指数D.风冷指数18.根据水汽计算畜禽舍通风量适合的地区是A.多风地区 B.温暖地区C.干燥地区 D.潮湿和寒冷地区19.属于中型规模的猪场是A.年出栏商品猪头数5000~10000头 B.年饲养种母猪小于300头C.年出栏商品猪头数3000头~5000头 D.年饲养种母猪大于600头20.按照防疫和通风要求,畜舍间距应为A.1.5~2H B.1~2H C.3~4H D.3~5H21.家畜在生殖、生长、产乳、产毛和产蛋时的产热属于间A.基础代谢产热 B.热增耗 C.肌肉活动产热D.生产产热22.为保证畜舍内得到适宜的光照,要求畜舍的入射角不小于A. 30°B. 25°C. 20°D. 15°23.等热区表述错误的是A.体型大的动物等热区宽 B.饲养水平低的动物等热区窄C.生产力水平低的动物等热区窄D.幼龄动物等热区宽24、按照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畜舍内硫化氢的浓度不超过A. 5 mg/m3B. 10 mg/m3C. 15 mg/m3D. 20 mg/m325.属于社会因素的家畜环境因素是A.牧场 B.有害气体C.病原微生物 D.畜栏的大小26、产蛋鸡的适宜光照时间,一般认为应保持在A. 10h以上B. 12h以上C. 14h以上D. 16h以上27、下列产热中不属于生产产热的是A.生殖活动产热B. 生长发育产热C.肌肉活动产热D. 产乳产热28、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水的pH值为A.5.0~6.5B. 6.0~7.2C. 6.5~8.5D. 8.0~9.0 29.阐述处于热带地区的动物皮肤颜色较深,被毛色泽较浅的法则是A.威尔逊法则 8.伯格曼法则 C.爱伦法则D.格罗杰法则30.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发酵产热属于A.肌肉活动产热 B.生产产热C.基础代谢产热D.热增耗31.应激的动员阶段分为休克相和反休克相,属于休克相的是A.体温和血压下降 B.血压上升C.血钾减少 D.机体总抵抗力提高32.属于建筑材料物理特性的指标为A.透水性 B.容重C.导热系数 D.耐水性33.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出版时间为A.1976年 B.1978年C.1981年 D.1987年34、寒冷季节,要求墙壁附近的空气温度与畜舍中心空气温度相差不超过A. 1℃B. 2℃C. 3℃D. 4℃35.我国饮水卫生标准规定,在氯与水接触30min后,游离性余氯含量应不低于A. 0.1 mg/LB. 0.2 mg/LC. 0.3 mg/LD. 0.4 mg/L 36、通过风机抽出舍内空气,造成空气气压小于舍外,舍外空气通过进气口或进气管流入舍内。
14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
2014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2014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1.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家畜生态大纲及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教学大纲及复习资料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家畜生态学》是畜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它专门研究环境条件(主要是自然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但同时也包括人类社会经济因素在内)对家畜种类及数量分布、形态和机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种和不同品种家畜的适应性和风土驯化。
全世界当今主要的家养动物约有三、四十个种,其中包括哺乳动物、鸟类与昆虫。
它们的生存环境系统不仅包括自然界的环境条件,也包括人类社会环境条件。
家养动物的生存环境系统,是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多维网络结构,这些动物在这一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又是转化者,因此,关心它们的经济性状及其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找出其规律性,就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任务。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研究家畜生态学的意义;2 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3 掌握气象因素对家畜产生影响的一般规律(参考家畜环境卫生学);4 了解土壤、水以及社会因素对家畜的影响;5 掌握家畜适应的概念与原理;6 掌握环境因素对家畜分布的影响规律;7 了解世界家畜的分布与生态地理;8 掌握种群和群落生态概念及其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启示;9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结构;10 掌握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流动的一般规律;1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原因及保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措施;12 了解家畜疫病生态及家畜生态学的应用;13 了解系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4 理解畜牧业资源和区划的基本方法;15 了解牧业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三、考试内容及考核要求绪论第一节家畜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第二节研究家畜生态学的意义第三节家畜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第四节家畜生态学的分支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五节家畜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考核要求:理解家畜生态学的定义,了解家畜生态学的特点,清楚其研究意义。
其余仅作一般了解。
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属于家畜生物环境因素的是()。
①土壤②水③空气④草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家畜生态学
4、社会等级
• 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 ) 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 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等级形成 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从属关系。 • 社会等级优越性包括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 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 得交配和产生后代的机会。 • 从物种种群整体而言,这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2.入侵种与本地种的杂交,导致明显的基因渗透, 遗传多样性丧失 入侵种和土著种之间的杂交与基因渗透入现 象较为普遍,对土著种造成严重威胁。直接结果 是杂交导致土著种遗传同化,小种群遗传特异性 丧失,种群后代的环境适应性下井和基因受到污 染,使遗传上真正“纯”的土著种不复存在。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入侵阶段
3.物种的建群 引入物种在新引入地常常会面临环境不适应、天 敌的捕食或者其他物种的寄生等问题,开始的建 群过程也不容易,即使建立了小种群,也常因近 交衰退、种群增长受到制约,定居和建群不成功, 遇到瓶颈期。瓶颈期的长短与引入种群的大小、 物种的生活史特征、新区域环境条件、当地群落 对入侵种的易感性和人为因素的强度有关。一般, 农作物、人工牧草、家畜品种等引种和建群较为 容易,成功率较高。
3.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1)气候学派(非密度制约) 种群数量是气候因素的函数,气候改变资源 的可获性,从而改变环境容纳量。强调种群数量 变动与天气条件有关,认为气候因素是音响种群 动态的首要原因。 (2)生物学派(密度制约) 群落中的各个物种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的、从而使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平衡;当种群 数量增加,就会引起种间竞争加剧(食物、生活 场所等),捕食以及寄生作用加强,结果导致种 群数量的下降。
2.2种间关系
• 种间关系有多种多样, 主要有九种类型。
家畜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纬度的地带性:光照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经度的地带性:湿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垂直地带性:地形、海拔高度不同,出现垂直地带(乞立马扎罗山)2、最小因子定律在植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中,如果有一种达不到需要量,尽管其他各养分都满足甚至超过了需要,这一不足的养分就成了最小因子,使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
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木桶效应)3、耐受性定律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
这个范围的上限,就是生态学上的最大量,下限就是最小量;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在耐受限度内,有一个最适合于该种生物的区域,称为最适范围。
4、限制因子某种环境因子中,其影响如果超出一种生物的极限的时候,即成为限制因子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和可调剂性不可代替性: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存条件如光、热、水、气、无机盐等,动物生长所需要的生存条件如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矿物质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就会导致生活失调,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而且,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由另外的因子来代替。
幼畜缺乏维生素D则发生佝偻病,缺乏维生素A则发生夜盲甚至瞎眼,这些都只能通过补充相应的维生素来预防或治疗,不可能由任何其他因子来代替。
可调剂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情况下,因子之间存在着补偿作用,或叫做生态因子的可调剂性。
例如,光照不足时,植物之光合作用效率下降。
这时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光合作用效率,弥补光照不足的缺陷。
但是,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不是经常的或普遍的,而且调剂只能起到部分补偿作用。
这种调剂,绝不等于因子之间的相互代替6、生态价生态价就是生物种 (或品种)的生态价值,具体指的是生物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第二章1、适应2、良好的适应表现3、适应的基本原理(格罗杰法则、白格曼法则、威尔逊法则、白纳德法则、)4、适应的类型第三章1、农业制度对家畜分布的影响2、中国牧业分区(二个大区)3、为什么说水热条件是对家畜生态分布影响最大的外界环境因素?4、你认为,社会环境因素中哪些对畜牧业影响最大?举例说明。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填空1环境的分类(1)生态因子①生存条件(主导因子,非主导因子)②非生存条件(2)非生态因子2. 最适范围并不一定位于耐受限度的正中央。
它一般偏向于耐受上限3.动物的表型适应可以划分为解剖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适应4. 遗传适应的最大特点是在对环境的适应反应中伴随有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定向的变化,它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得以实现。
5. 对一个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具有影响的三种因素是遗传漂变、突变和迁移6.适应分为表型适应,遗传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7.牧区和半牧区(1)草原地带(东部草甸,中部典型干草原地区,西部荒漠草原地区)(2)荒漠地带(内蒙古东部,北疆荒漠地区,南疆荒漠地区)(3)高寒地带(东部高寒草甸地区,西部与藏北高喊草原及荒漠地区,藏南山原与河谷地区东南部边缘高山峡谷地区,柴达木盆地区)8.农区(1)东北农区(三江平原地区,松嫩地区,辽河地区,)(2)华北-西北地区(华北与黄淮海平原地区,西北与黄土高原地区)(3)长江中下游农区(4)南方亚热带山丘地区(东部山丘地区,西部山丘地区)(5)华南农区9.生态系统总的说来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大部分构成。
(1).无机环境主要由太阳能、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部分或全部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则系统越稳定。
(2)在生物群落中,根据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生产者(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和还原者(腐食生物)三大类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并且在通过的每一个环节中逐级递减。
11.食物链的类型:牧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屑食物链12.循环类型分为气体型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沉积型循环(磷的循环, 硫的循环),水循环13.生态系统的类型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稀树干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14.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15.牧业生态工程的结构设计包括:平面结构设计,垂直结构设计,时间结构设计,食物链结构设计16.家畜流行病的分布分为空间分布,时间分布17.畜牧业区划的指标分区的指标包括畜禽结构、饲料类型、生产水平三个方面。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1)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一个平凡的学渣1、大气圈:大气圈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厚度约为1000km。
大气层对地球具有重要保护作用大气层根据物理特性的不同,从下向上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
大气圈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一2、水圈:水圈是地球表面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
其中海洋面积最广,占地球表面的70.8%。
海洋水占水量的97.2%,陆地水占2.8%。
作用:(1)水圈的温度比较稳定,对于调节地球上的气候起了重要作用。
(2)所有生物都需要水。
没有水,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3)海洋里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海洋里的单细胞藻及其他植物,对于稳定大气层的化学组成具有重要作用。
3、岩石圈:(1)岩石圈由地壳和地幔顶部的坚硬岩石所组成,厚约70~100km。
(2)岩石圈中蕴藏着许多矿藏,为人类开发能源和发展工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3)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不仅彼此紧密贴连着,而且相互不断地渗透,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生物圈:(1)生物的种类繁多,它们分别生活在气圈、水圈和岩石圈里。
(2)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生物集中生存的这一圈层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底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3)生物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十分精巧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1、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本物质,随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况而异。
在稳定的条件下,当某种物质的可利用量紧密地接近于生物所需要的最低量时,这种物质就会起限制的作用,严重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这一规律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这一定律可以应用到畜牧业的哪些地方?/这一规律对家畜饲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两个问题均用一下答案)。
①当饲料中缺少某些氨基酸、微生素和矿物质时,家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就会受到影响,饲料利用率大大下降;(全价饲料)②土壤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草地生产力显著下降。
因此,利用这一规律,注意在饲料和土壤中补充这类“最小因子”,就会大大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家畜生态学
动科专用一、名词解释:(24分,每小题3分)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2.家畜生态学:研究家畜与其环境之间在不同层次上相互关系的科学。
3.适应:动物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形态变化或遗传反应,称为适应。
4.表型适应:动物对所受刺激产生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称为表型适应。
5.遗传适应: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淘汰了不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保留了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使群体获得了可以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遗传特征,称为遗传适应。
6.光周期现象:动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7.动物生物学周期:动物受自然界许多周期性变化因素影响,在行为、生理及数量分布、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称为动物生物学周期。
8.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过动物等热区,动物的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9.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议测定,故称潜热或非可感热10.阿伦规律: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动物,其外露部分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为阿伦规律。
11.贝格曼规律: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地区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为贝格曼规律。
12.约旦规律:鱼类的脊椎骨数在低温水中比在暖温水中多,此现象称为约旦规律。
13.格罗杰法则:生活在温暖潮湿地区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其皮肤中的黑色素比寒冷干旱地区的同种动物多,此现象称为格罗杰法则。
14.威尔逊法则:动物绒毛的含量与温度呈反比,粗毛含量与温度呈正比,此规律称为格罗杰法则。
15.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7.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20XX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
20XX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20XX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1.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资料
家畜环境卫⽣学复习资料绪论1.家畜环境卫⽣学概念及研究对象?家畜环境卫⽣学:主要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家畜作⽤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措施的⼀门学科。
研究对象:家畜(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及其外界环境。
2. 环境对家畜的影响表现在哪些⽅⾯?①环境影响家畜的⽣产⼒:夏季⾼温产蛋率,⾳乐,迁移应激②环境影响家畜的繁殖季节:鸡对光周期很敏感。
光周期的变化是鸡产蛋出现淡季旺季的决定性因素。
③环境影响家畜的分布和育种:当地的⽣态环境条件及家畜的适应性来决定的。
④环境影响家畜的⽣态特性:在⽣理、解剖和形态特征上的改变。
⑤家畜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应激综合征、⽆名热、⼝蹄疫。
⑥环境影响畜产品的品质:猪应激综合征(porcine stress syndromes PSS):是猪在⾃然应激因⼦(如运输、⾼温、运动、争⽃、交配、分娩等)的作⽤下,发⽣进⾏性呼吸困难、⾼烧⾎管收缩,突然死亡,且死后迅速僵直的⼀种综合症。
这种猪往往以异常⾼的频率产⽣颜⾊灰⽩、质地松软和向外渗出⽔分的劣质⾁(PSE⾁)。
⑦环境影响家畜饲养标准的制订第⼀章适应与应激1.适应与应激的概念应激: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环境的超常刺激所产⽣的⾮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适应:适应是指⽣物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的⽣理机能的反应和遗传的反应。
有利于缓解⽣物的⽣理紧张状态。
这种反应可以使⽣物有机体的⼀切功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使⽣物在变化的环境中正常地⽣存和繁衍。
2.应激原的分类应激原:把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物学的或是⼼理学的等等)都称作为应激原。
①应激原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分:⾼强度长期应激原;低强度长期应激原;⾼强度短期应激原;低强度短期应激原②应激原按照性质分:物理性应激原;化学性应激原;⽣物性应激原;营养性应激原;管理性应激原;⼼理性应激原;运输性应激原;其他⼈为因⼦3有关适应的⼏个法则①伯格曼法则(Bergman,s Rule 1847):同⼀个种的恒温动物,处于寒带的体型较⼤,处于热带的体型较⼩。
生态学复习题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家畜生态学:研究家畜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2.生态现象:以家畜为一方,把他们的生态环境为一方,二者在相互影响与不断统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状态。
3.环境:周围空间中对家畜存在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条件所组成的有机综合体4.环境因素:家畜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单一因素。
5.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直接的作用的因素6.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必不可少的因素7.耐受性定律:对于同一个环境因素,各种生物的耐受限度不同。
最适范围也不相同。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栖息地的原因。
即使在同一种生物内随着年龄、生理状况的变化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也存在差异8.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常有一两种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对家畜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这些条件成为……9.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具体是指生物种对外界的环境的适应幅度的大小10.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存环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11.适应:物种受到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机能或遗传的改变12.遗传稳态:在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群体能够维持本身遗传特征不变13特殊环境:有的环境条件比较特殊,一般的家畜是不能够适应的,如高温、高海拔、严.寒等14.风土驯化: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15.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同一种个体在一定空间中的组合他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钟内关系结合成的一个统一体16.环境阻力:把妨碍繁殖能力的生物环境因素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的抑制作用的总和称为环境阻力17.生态位: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
18.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9.生态入侵:某些生物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的将其带入某以适应其生存和繁衍的地区他的种群便不断增加分布地区逐步稳定扩张使当地生物群落被扰乱或发生重大改变20.群落演替:一定地段上的生物群落有一个类型演变为另一类型的过程21.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家畜环境卫生学综合复习
家畜环境卫生学综合复习题第一章温热环境一.名词解释应激1,凡是干扰和妨碍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反应的过强称为应激,它是机体的一种非持异性反应。
温热环境4,温热环境是指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气流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素。
气象4,是对流层所发生的风、云、雨、雪、寒、暖、干、湿、光、声、电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气象因素4,决定气象(对流层所发生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各项因素,如太阳辐射、气温、气湿、气压、气流、云量和降水等称为气象因素。
天气4,天气是指一个地方某一瞬间或短时间内,各种气象因素(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和降水)所决定的大气状况,如寒暖、阴晴、干湿、雨雪、风云等。
气候4,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既包括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极端或特殊天气状况。
这种天气变化规律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小气候4,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也称作用面)构造和特性不同.使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样,或人类与生物的活动,形成近地层与大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
畜舍小气候1,指畜舍内部的气象状况。
畜舍中小气候的形成除受舍外气象因素的影响外,还与舍内的家畜种类,饲养方式、密度、垫草使用,畜舍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通风换气、排水防潮,以及日常饲养管理措施等因素有关。
体温5,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是衡量恒温动物热平衡唯一可靠的指标。
一般以直肠温度作为深部体温的代表。
基础代谢热7,基础代谢在动物常称为‘饥饿代谢’。
指饥饿、休息。
温度适宜和消化道没有养分可吸收的情况下的产热量。
也是动物的最低产热量。
基础代谢=293 W0.75 (kJ/日)体增热7,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称为“体增热”或“饲料特种动力作用”,采食和饲料的消化吸收是体增热的主要来源。
隐汗蒸发10,又叫渗透蒸发,即皮肤组织水分通过上皮向外渗透,在皮肤表面蒸发,当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含水量增加时,渗透作用也大为加强。
家畜行为生态学:绪论
家畜行为生态学:绪论1.家畜行为的概念:家畜行为是家畜对某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或家畜与其所在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某种生活方式的反应。
不同的家畜有不同的行为,同一个家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表现,如牛羊有反刍行为、母畜发情时会主动接近公畜等等。
公牛发狂挑死主人,村民用怀孕母牛诱捕捕猎者利用大雁团队精神设置陷阱当家畜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家畜会通过行为的调节来缓解环境变化对家畜个体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家畜的行为适应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环境变化超过家畜行为适应限度,家畜会表现出不适应,严重的会出现异常行为。
随着畜牧业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生产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异常行为,如鸡的啄羽,猪的咬尾等,家畜的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
2.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家畜在各种环境下的活动模式,了解它们的习性。
2.探索家畜行为习性的神经内分泌机理。
3.获得知识,供畜牧兽医及畜舍建筑应用,所以家畜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了解畜禽的行为及本质。
创造适合于畜禽习性的条件,使之生活舒适,以提高生产性能。
3.行为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工厂化集约畜牧业获得迅速发展,畜群规模扩大采用颗粒饲料,笼养,自动供水供料以及漏粪地板等措施,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畜禽的正常行为习性,严重时会引起行为反常,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导致疾病。
1.通过对家畜行为的研究,掌握畜禽的生活习性,创造适合于畜禽习性最佳的生活条件。
2.满足家畜健康需求和福利要求。
3,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和发挥遗传的最大潜力。
4,及早预防和避免由于行为异常带来的经济损失。
4.动物福利包括的内容:(1)动物免受饥饿的自由,为动物提供清洁的饮水和保持健康精力的食物,使动物免受饥渴之苦。
(2)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动物能够舒适的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之苦。
(3)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患病家畜及时治疗,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痛之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1.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19.叶面系数:是反映光合作用面积的指标,即叶子总面积对植物占地面积的倍数。
20.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长时期处于动态平衡。
21.生态阈限:生态系统对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能够进行自动调节,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出这一限度,自动调节能力就会降低或消失,出现生态平衡失调,这一限度称为失调阈限。
22.结构缺损:指生态系统缺损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破坏,系统崩溃。
23.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资源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持续地利用某种资源所能获得的产量。
24.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角度来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结合的复合体系,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5.系统生态学:是指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生态问题的科学。
二.简述题:1.简述影响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有(1)品种;(2)年龄;(3)体重;(4)被毛;(5)生产性能;(6)饲养水平;(7)管理方式;(8)气流和湿度。
2.简述动物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表现。
答:表现为:1〕从解剖学和形态学方面表现为(1)体尺和体表:寒冷气候中,动物体格一般较大,皮肤皱褶较少,体表面积相对就愈小,体躯呈粗短;(2)腿、脚和耳:寒冷环境中,动物腿较短,脚上角质坚实耳较大;(3)体被方面表现为:皮肤颜色浅、厚度变厚,寒冷地区的家畜一般被毛较厚、密,外层是鬃状粗毛,内层是厚而软的绒毛。
(4)皮下脂肪多起到散热作用。
2〕从生理学角度表现为:(1)寒冷环境条件下,动物产热量升高;(2)寒冷条件下,动物甲状腺素水平;(3)寒冷条件下,动物生产能力降低。
3.简述风土驯化的途径:答:主要有:1〕是直接适应,即家畜在新环境条件下,在行为上和生理上产生一系列反应,直到基本适应新环境条件为止。
2〕是定向改变遗传基础,当新环境条件超越了该品种的耐受范围,家畜就会产生种种不适应的反应,甚至发病、死亡。
此时通过人工选择的作用,淘汰不适应个体,留下适应的个体,从而改变了群体的基因频率,使家畜群体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当然,上述两种途径不是孤立的,在实践中往往是首先通过直接适应,然后经过人工选择,使遗传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从而达到风土驯化。
4.简述生物钟的生理作用及其意义。
答:其意义在于:1〕它是动物的生物行为计时器。
2〕生物钟的调节机制能够将一些生理过程和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紧密结合起来,使动物更容易适应环境。
3〕医学上可利用生物钟的知识鉴别,诊断周期性疾病,控制给药时间,掌握病畜对药物的耐受规律。
4〕在生产上可用于控制禽的产蛋,调节牛、羊的发情和配种。
5〕在杀虫害方面,可帮助确定最佳施药时间。
5.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方程式:可以用下式表示:6 2+12H 2O————————————→ C 6H 12O 6+6O 2+6H 2O6.简述优化牧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措施。
答:有1〕提高家畜能量的转化效率;2〕提高初级生产的转化效率;3〕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4〕培育和选择能量转化效率高的畜禽品种;5〕配合全价饲料;6〕创造良好的环境和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
7.简述生态平衡良好的系统状态。
答:它表现为:1〕生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食物链营养结构彼此协调,组合正常。
2〕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物质储存量相对稳定。
3〕信息传递畅通。
4〕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适应、协调。
5〕生物种达到最高和最适量,物种间彼此适应,相互制约,并保持一定数量的种群,能够排斥其他生物侵入。
8.简述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答:主要原因是1〕破坏植被,掠夺式经营。
(1)盲目毁林开荒。
(2)索取量超过生物生产量引起环境质量下降。
2〕生物种类和食物链变化引起:(1)生物种类减少使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2)食物链破坏使生态平衡失调。
3〕环境污染:(1)2和酸雨的危害;(2)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及化肥的危害;(3)放射性元素和石油的危害。
9.畜牧业的地区优势应该综合考虑哪些条件?答:应综合考虑六个条件:1〕失调条件是否适宜;2〕资源是否可以连续开发;3〕经济效益大小;4〕市场需要是否迫切;5〕技术条件是否可以;6〕发展前途广阔与否。
10.合理利用畜牧业资源的原则有哪些?答:有:1〕因地制宜,杨长避短,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合理组织生产。
2〕要从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注意充分发挥各种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以利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和合理的生产结构。
3〕要从自然资源对畜牧业生产的综合影响出发,加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防治,注意生物间相互制约关系。
4〕要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掌握供需平衡,强调资源保护、养用结合,反对掠夺式经营。
5〕自然资源的利用要与合理的培育更新相结合,注意保持生物的基本数量和适宜的群体结构。
11.简述畜牧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措施。
答:畜牧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主要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防止环境污染。
1〕保护水资源;2〕保护土壤资源;3〕保护动植物资源和培育植被;4〕保护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5〕将资源消费量控制在最大持续产量的限度内;6〕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资源系统最优控制模型。
12.协调生态系统中的矛盾,应贯彻哪些生态原则?答:协调生态系统中矛盾应贯彻以下原则:1〕全面发展;2〕立体开发;3〕多级利用;4〕养用结合;5综合利益。
三.判断分析题:1.草地受气候的影响比农田大。
错2.在同一环境中能够共存的物种,不可能是生态要求完全相同的物种。
对3.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家畜即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错4.一物种处于某一生态因子的最适范围之处时该物种对另一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将会上升。
错5.混牧不利于畜牧业发展。
错6.动物机体的行为改变是表型适应的结果之一。
对7.家畜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家畜与人的关系。
对8.生物对生态因子的最适范围位于耐受范围的正中央。
错9.生物种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错10.生态因子之间是不可替代的。
对11.生态系统内种群的竞争、排斥将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错12.食物链越短,可利用的能量越大。
对13.白纳德法则阐明了动物毛色与气候的关系。
错14.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错15.生态因子之间是不可调剂的。
错16.生态平衡状态时生物的增长呈指数上升。
错17.生态系统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对18.白格曼法则认为动物的体格大小与生存环境有关。
对19.山羊耐寒但不耐热,耐干旱但不耐潮湿。
错20.通常山羊性能好的品种生态价都较高。
错21.生态系统结构缺损将导致其功能衰退。
对22.人类对自然干预力的增强不利于生态平衡的保持。
错23.农牧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应当以恢复自然生态面貌为主。
错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水热条件是对家畜生态分布影响最大的外界环境因素?答:因为:1〕温度是外界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家畜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1)直接影响;家畜是恒温动物,体温一般稳定在37'C左右(禽类较高一些)。
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家畜必须不断调节向外散发的热量,以防止热量在体内蓄积或过多逸失,引起体温升高或下降。
(2)间接影响;家畜在一定的温度环境中长期锻炼、适应的结果,体型、解剖构造、皮肤组织、被毛状况、以及体内许多生理指标都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些特征性变化,使它们对这一温度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但是这些特征性变化,却也限制了它们的扩散,使它们的分布具有一定地域性。
2〕降水的数量和季节性分布,决定着空气的湿度。
空气的湿度对家畜的体热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高湿度是细菌和寄生虫生存、繁衍的良好条件,使侵袭性疾病有了发生、传播的可能。
降水量常有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因而家畜侵袭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降水量还决定了土壤和空气的湿度,进而决定着农业生产制度和植被情况,使饲料种类和数量各具特点,因而影响畜种的分布。
我国牧区的牧草种群分布和生长情况,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量,这是影响家畜分布的主要因素。
至于降水量对于家畜饮用水源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2.牧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包括哪些内容?请阐明其方法。
答:牧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1〕结构设计,首先要确定牧业研究对象和系统边界范围,及其研究的目的。
其次是全面、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
使畜牧业尽可能地与其他各业相互配合、协调。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使结构网络多样化,加速物质的循环与再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它包括下述内容:(1)平面结构设计;(2)垂直结构设计;(3)时间结构设计;(4)食物链结构设计。
上述各项结构设计,综合构成本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生态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的综合分析研究,务使全部设计在理论上是可靠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