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二章知觉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 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 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 殊细胞。
简单细胞: 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
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 细胞。 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 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 置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 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 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 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则并不重要。 超复杂细胞
刺激呈现时间
呈现时间分为短、中、长3种。 短的呈现时间达到60%正确辨认率所需 的时间,长的时间为达到90%正确辨认率所 需的时间再加5ms,中等呈现时间为短-长 的呈现时间的中点值。 全部实验应用的呈现时间范围为3585ms。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 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 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Warren等(1970)的音素恢复效应
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 如:
实验研究
Tulving, Mandler & Baumal(1964) 在 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 变作为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 上而下加工。
刺激材料 一些句子,如: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自下而上加工
1、从视觉输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概念、问题解决、推理和言语等。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看其主要内容。
1、知觉: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相对而言,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较抽象的、一般的。
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A、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具有间接性质。
然而,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
但是心理学早就确定了许多事实,如斑点图的知觉,言语对知觉的影响,定势效应等。
B、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体现为上下文的作用。
当前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总的看来,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
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Bruner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做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照这个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短短而形成各种假设。
知觉因而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是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的。
假设考验说赋予知觉老实巴交主动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认知心理中有相当影响的知觉理论。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1+知觉
反应倾向
六、特征说
模式的元素可以被称为特征,在模式识别时先抽取对象
的特征,再对这些特征进行合并,然后再进行匹配。 优点:1、有更强的适应性; 2、可以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 3、使模式识别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七、特征分析理论 鬼域 八、模式识别的近期理论 1、视觉计算理论 对零交叉的检测就是视觉系统对二维 表面轮廓或边界的检测。 视觉图像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表征二维特性的要素 图(计算阶段) 表征2.5维要素图(符号处理阶段) 表征三维要素图(确认阶段)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 客体优势效应 结构优势效应 构型优势效应 字母优势效应 一、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 高于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鲁米尔哈特和赛普尔用借助于上下文进行推理来解释字 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 推论说 梅兹和约翰逊等人用字词与字母的编码不同来解释。字 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 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会; 编码说 内温的实验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字词是整体,字母是 局部,整体加工优先于局部。
科林的实验改变了掩蔽刺激,发现当掩蔽刺激
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规律时,客体优势效应就 没有了。他假设人有两种知觉系统, 一是特征系统,主要反映刺激的基本特征,不 受上下文的影响; 二是客体系统,它将刺激的诸特征整合为三维 客体的总体特征,它可以被三维的、结构严谨 的刺激所激活。 三、构型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 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 );(),)
2、成分识别理论 物体是通过确认其组成的几何离
子及其关系而得到识别的。 3、 相互作用激活理论 一般假设: (1)知觉加工发生在一个分层次的加工系统中, 每个层次都形成具有不同抽象水平的输入表征。 (2)视知觉是平行加工的。 (3)知觉本质上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自上 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同时起作用,通过复 杂的限制作用共同决定我们的知觉。 (4)不同知识来源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类似于神 经元的简单的兴奋与抑制激活来实现。 4、拓扑学理论
第二章 知觉学习理论
吉布森及她的同事们的基本课题是年幼婴儿 能发现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实证科学的态度精 心地收集儿童知觉发展的材料,这对于儿童心 理发展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极其重要的。 思考:怎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儿童主动活动,有利 于促进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吉布森生平:
1931 年毕业于史密斯学院,K.考夫卡和年轻的詹姆斯· 吉 布森都曾任她的老师,后者后来成为她丈夫并使她对心理学 产生兴趣,他们在 1932 年结婚。1933 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 位后,埃莉诺成为詹姆斯的助理。后来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 士学位,期间她计划跟随 R.耶基斯从事动物行为的研究,但 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耶基斯就告诉她,他不允许妇女在自己 的实验室工作。后来她和 C.赫尔共事,1938 年获得耶鲁大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回到史密斯学院任讲师,1940 年升 任助理教授,1949 年任职于康奈尔大学,1966 年任该校教 授至 1979 年退休。1950 年全家迁往康奈尔,在这里她完成 了其著名的视崖实验。20 世纪 60 年代,她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儿童的学习与认知发展。
二、吉布森传略
埃莉诺· 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1910.12.07 -2002.12.30),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知觉心理学的 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皮奥里亚,逝于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
“视觉悬崖”的主要设计者 和研究者就是E.吉布森。
三、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注意发展的阶段:
阶段1:婴儿能在他们直接的视觉范围内,通过转动他们 的头和眼,注意事物的实际运动,注视知觉排列,初步 地发现物体及排列的特征,从中得到信息。
阶段2:随着生理的成熟,婴儿手的活动大大增加,如能 伸手抓握,视敏度也显著提高。 阶段3:婴儿学会走路后,活动范围大大扩大,因而注意 的范围也大大扩展。 吉布森注意到,可知度为儿童造就了学习的机会。 儿童注意的杂乱性减少,变得更专一,更能获取 信息。
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觉和表征
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觉和表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的逐渐成熟,人们对于知觉和表征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和精细。
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觉和表征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也是认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知觉和表征的意义以及相互关系、对其的研究方法和发展、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知觉和表征的意义和相互关系1.1 知觉的定义和意义知觉是指人们通过感官系统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听觉系统感知声音、通过视觉系统感知图像、通过触觉系统感知表面的触感等。
知觉不仅是人们认知过程的起点,保障人们对于外界信息正确地理解和反应,同时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窗口,将外界的多样性呈现在人们面前。
1.2 表征的定义和意义表征是指人脑对于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和存储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内部表示。
表征可以是具象的物体或场景,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关系或规则。
表征反映了人类认知世界的结构、类别和逻辑关系,使人类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和描述外界的事物。
表征的研究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认知过程中信息的再现和加工,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语言和社会行为的本质。
1.3 知觉和表征的相互关系知觉和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两个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的过程。
知觉提供了信息,表征是信息的加工和存储的过程。
在知觉和表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征的形成依赖于人们对于外界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而知觉能力受限于表征的精细程度。
因此,知觉和表征相互依存,形成了人脑信息处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二、对知觉和表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2.1 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发展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知觉和表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变革和更新。
其中,脑成像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成为知觉和表征研究的重要手段。
脑成像技术包括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磁脑图(MEG)等。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测量脑内神经元的活动,并通过分析脑区激活信息或脑电波信号来研究知觉和表征的神经机制。
认知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补充资料:色彩功能 • 红色: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
但接触红色过多时,会产生焦虑和身心受压的情绪,使易于疲劳 者感到筋疲力尽。所以,在寝室或书房应避免使用过多的红色。 • 橙色:产生活力,诱发食欲,有助于钙的吸收,利于恢复和保持 健康。此色适用于娱乐室、厨房等处,对寝室、书房则不宜。 • 黄色: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加强逻辑思维,但金黄色的装饰 却易造成不稳定和任意行为。所以在寝室与活动场所,最好避免 使用金黄色的家具摆设。 • 绿色:有益消化,促进身体平衡,并能起到镇静作用,对好动或 身心受压抑者有益。自然的绿色对晕厥、疲劳与消极情绪均有一 定的克服作用。 • 蓝色:能调节体内平衡,在寝室使用蓝色,可消除紧张情绪,有 助于减轻头痛、发热、晕厥失眠。蓝色的的环境使人感到幽雅宁 静。 • 紫色:对运动神经、淋巴系统和心脏系统有压抑作用,可维持体 内钾的平衡,有促进安静和爱情及关心他人的感觉。 • 靛蓝色:可调和肌肉,能影响视觉、听觉和嗅觉,可减轻身体对 疼痛的敏感作用。该色不适于装饰,但若用于布料,可使人产生 安全感。
彩色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蓝绿 色;黄色——蓝色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
视觉的明度、颜色存在对比,味觉、嗅觉和皮肤觉 都存在感觉对比。
四、联觉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
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例如: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
量的变化,而对200克的物体,要增加6克才能感觉到 重量的改变。 K=?
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
• 视觉(亮度) • 动觉(重量) • 痛觉(皮肤灼痛) • 听觉(音调) • 触觉(皮肤压力) • 嗅觉(天然橡胶气味) • 味觉(盐咸味)
2-知觉经典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又分两种:
一种有先行信息(Precue),即在每次试验前,将两个供选择
的字母口头告诉被试; 另一种则事先不告诉,只在刺激呈现之后再呈现供选择的 字母(Post cue)
每次试验时,先给被试呈现一个注视点,然后短暂地 呈现上述刺激材料中的一种,紧接着呈现掩蔽刺激(@) 和供选择的两个字母(供选择的两个字母在刺激材料 为一个字母,一个字词或一个非字词时,置于相应字 母的方,否则另一个在下方)。这两个字母的位置对 应于所要测试的刺激材料中的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回答这两个字母中的哪一个是刚才在刺激材 料中的这个位置上看见过的,记录其正误。
结构优势效应 Reicher(1969;字词优势效应实验) Pomerantz等(1977;构形优势效应) Earhard(1974,1980;客体优势) Weisstein等(1974;客体优势效应)
Earhard(1974)
实验目的: 验证知觉过程中是否存在客体优势 效应 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自变量:刺激材料) 实验材料: 图形刺激材料;呈现仪器 实验对象: 大学生被试 实验过程:呈现刺激后要求被试识别靶子线段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
实验结果
8 字上下文
4 字上下 文
无上下 文
结果解释
从上图可知,随着呈现时间的增加,无论有无上下文, 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都逐步提高了; 不论呈现时间如何,有上下文的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 均高于无上下文的,其中,8字上下文的又高于4字上 下文的,甚至当靶子词未呈现时,在有上下文的条件 下,被试还可以正确地猜出一些靶子词。 当靶子词的呈现时间为60-80ms时,有上下文的靶子词 的识别率高出无上下文的最多(40%);140ms时, 只有(30%)。这意味着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更有利 于无上下文的靶子词的识别,也促进了自下而上加工, 而上下文的作用这时却减弱了。 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字词识别既依赖于自下而上加工, 又依赖于自上而下加工,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 有不同的情况。
认知心理学-2-知觉
1、整体 加工:先整体 后部分 2、局部 加工:先部分 后整体
(二)实验研究
Navon(1977)的实验 P29
2013/9/24
55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1(Navon,1977)
【Navon的实验】 让被试短暂注视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同 时尽快判断听到的字母是什么。 大字母代表整体特征, 小字母代表局部特征。
2013/9/24
32
2、论据 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感觉刺激的维量是模糊的,具有双关性 质;感觉输入也是模糊和片段的( Rock,1983)
双关图 知觉恒常性
尽管落在视网膜上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知觉到的物体 并没有改变
2013/9/24
33
2013/9/24
34
2013/9/24
2013/9/24
66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
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 构,也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2013/9/24
67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识别?
确认所知觉到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 区分开来。
2013/9/24
68
一、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的基本种类: 按感觉通道划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按模式本身的特点:
将知觉作为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
通过研究下述问题对这个过程进行描述:图形与背景
的关系;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13/9/24
图形与背景: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把 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 景。
2013/9/24
9
2013/9/24
经验?刺激?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 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 激量。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能力越差。 感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 1 )不同刺激物作用 ( 2 )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因素 ( 3 )年龄
影响对他人知觉选择的因素(社会知觉的错觉): (1)第一印象效应(First impression)或(首因效 应)(primary effect) “第一印象”指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所获得的 印象。 主要是根据对方的仪表、表情、姿态、言谈、举止、 年龄、身材、相貌、服饰、打扮等印象而形成的。 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 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因为我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 的时候,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此时印象最为鲜明、 强烈,而后继信息的输入,我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 使其对我们的影响在下降。 交友:朋友、一见钟情 求职 招聘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 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 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 E = 1 / R 其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因刺激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 有所不同。
典 型 的 几 何 图 形 错 觉
咖啡墙错觉
是弯曲还是平行?
左 氏 错 觉
Back
A Fraser螺旋
B
看 A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 图 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 组同心圆构成。 组同心圆构成。看B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 图 图 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A图 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
第二章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四、知觉分类
第二节 知觉与认知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 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把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分 为知觉暂留和错觉。
知觉暂留和错觉
1、知觉暂留存在于各种知觉中 2、知觉暂留
色彩与亮度: 人的眼睛能分辨出十万种不同的颜色,但 当光线很暗时则一切都成为灰色。
〈三〉视觉特征 1、暗适应与明适应
人眼对光亮变化的顺应性,称为适应。
暗适应——指人从光亮处进入黑暗处时,开始时看不见,经过 一定时间后才能逐渐看清被视物的轮廓。暗适应的过渡时间较 长,约需要30min才能完全适应。 明适应——指人从暗处进入亮处时,能够看清视物的适应过 程,这个过渡时间很短,约需1mim,明适应过程即趋于完成。 人在明暗暗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工作,视力会出现短暂的下降, 频繁出现这种情况,会产生视觉疲劳,容易引起事故发生。 需频繁改变亮度的场所,采用缓和照明,避免光亮度的急剧 变化
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 及人对这些环境的 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当中去,改善人 类生存环境。
2.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环境场所、使用者群体、社会行为对象
3.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
4.环境行为心理学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构造论
二、认知
第二节 知觉与认知
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 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认知心理学家代表皮亚杰:
同化(assimilation):人们习惯于用固有的图式去解释所面临的 新事物,并把新的信息纳入固有的图式之中。 顺应(accomadation):建立新图式的过程 同化是图式量的改变,顺应是图式质的改变
认知心理学2
Company Logo
知觉是自动的吗?
请你环顾四周,注意你所看到的物 体。你看到了什么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刚才你已经完成了一项令人惊异 的成就:在知觉中你接受了感觉的输入,并富有意 义的解释了。即:你已经感知到了模式、物体、人 ,以及你周围世界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可能你自身 并不认为这有多么了不起—毕竟你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是神经科学家发现:我们大脑中负责视觉信息 加工的皮层就占到所有大脑皮层的一半。
4)知觉的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自下而上和自上 而下的加工。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知觉加工的 过程对这两种加工有不同的侧重。 艾森克对于知觉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的看法。 特尔文等的字词识别实验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知觉过程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整 体和部分的知觉问题:对于一个客体,是先知 觉其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 ,再由此知觉各个部分? 纳文:总体特征优先理论
感觉和知觉的差别
实例:把一个手指放到面前尽可能远的地方,然 后把手移近面孔。当手越靠近面孔时,手指在你 视野中占据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你手遮住黑板的 面积也越来越大。是手变大了吗? 你当然马上会回答不是。而这个例子中,我们就 可以见到感觉和知觉的一些差别,你的手越靠近 ,那么手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影像就越大。可是你 的知觉加工会告诉你:尽管手投射到视网膜上的 影像变化了,但是你的手和面前的黑板的大小是 都没有变化的。
支持该理论的证据:人的深度知觉来自于物体本 身的结构级差。即物体距离近的部分纹理细密、 细节清晰,距离远的部分纹理粗大、细节模糊, 这成为人们判断深度的直接依据。
4、验证实验:“视崖”实验
吉布森的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人与 外界接触的直接产物,它是外界物 理能量变化的直接反映,不需要思 维的中介过程。他认为,在长期进 化过程中,因适应环境需要,人类 和其他动物一样逐渐形成了一种根 据刺激本身特征即可直接获得知觉 经验的能力。换言之,知觉是先天 遗传的,不是后天学习的。他与妻 子埃莉诺合作采用视崖(visual cliff )的设计,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
03认知心理学-知觉概论
四、不可能图形
At other times, we perceive what cannot be there
(4)图形识别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 图形是什么。 是形状知觉中比特征分析更高的阶段,要求对复合特征 进行加工,具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同时具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
在绿“O”黄“V”中搜索黄“O”,这时只搜索O的圆形特征
和黄的颜色就不够了,必须同时搜索具有这两种特征的目
呈现一组图形,要求被试判断是否有目标图形“O”。被 试能很快发现目标图形,与V的数量多少无关。(平行搜索) 目标与背景图形的差别仅在于原始特征水平上,目标 图形是曲线,背景图形是直线,此时,视觉系统不需要注
视每个图形,图形的原始特征似乎是自动出来的。
(2)图形和轮廓
轮廓是图形及其背景的分界面。
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的可能解释: 当视野中存在不完整因素时, 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
网膜上投影小,砖的密度显得大。
运动视差: 运动视差:人与环境中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物体看上去
移动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看上去移动慢,
方向相同。
原因:同一时间内距离不等的物体在网膜上的运动范围
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网膜上移动范围大,
远处物体视角小,在网膜上移动范围小,所以产
生不同速度的印象。
运动透视:人向前移动时,近处物体流动速度大,远处 物体流动速度小。飞机在机场降落的景象。
,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如向一个 人呈现两个无意义的词,“dax”和“kay”。如果这个
人处于分心状态,他可能报告说他看到了英文单词
“day”。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48、范畴大小效应:指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的判断更快。属于语义记忆的特征比较模型。P136
49、网络模型:语义记忆的网络模型假定,在记忆中,概念象网一样地组织,相互之间存在联系。特定概念的意义,信赖于它相联系的概念。P137
第五章
26、多重存储模型: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P101
27、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105
11、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期望能够引导我们对客体知觉。这样,除了自下而上加工之外,模式识别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过程,即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P33
12、词优效应:是指同出现在非词(即一串无关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如k)出现在词(如work)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更准确。P34
第一章
1、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2、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第二章
3、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P23
第三章
13、Stroot效应: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然而词本身的意义作为分心刺激干扰了被试对印刷颜色的命名。P55
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 模式识别
– 特征分析说 —— 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
– 模式识别时,由特征觉察系统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解, 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
• Lindsay和Norman(1977):构成所有26个英文字母的特征共有 7种,即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直角、锐角、连续曲线和不 连续曲线
第二章 模式识别
25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难题:
• 无法确定一个客观事物模板的数量及其变式 • 大脑中贮存有多少模板?这些模板的检索方式与速度如何?
第二章 模式识别
22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2、原型理论
– 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 而是原型(Prototype) – 原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 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 模式识别时,刺激只需与原型近似匹配即可 – Posner等(1967):原型实验 —— 证实原型的存在
– 1990:端点和结合点在图形辨认中的重要性
• 符合格式塔的连续性原则和间隙填充原则
– 局限性:
• 对不规则物体的解释 • 几个物体同时呈现时,边缘信息识别困难
第二章 模式识别
32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6、视觉拓扑学理论
– 陈霖(1982) – 在视觉处理的早期阶段,视觉系统首先检测的是图形
的大范围的拓扑性质,而非局部几何性质;
• 知识表征:已有的知识经验
• 易化作用:加快速度,提高正确率
• 补充作用:填补感觉信息的缺失 • 期待作用:预测环境中将呈现的信息
– 人鼠两歧图
第二章 模式识别
35
三、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模式识别
提
• 一、知觉与模式识别 • 二、模式识别的理论 • 三、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
含义: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 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下面请大家看一幅图,请问你们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四)知觉的恒常性
含义: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 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1、大小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 而趋于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 2、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它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 完全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倾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 特性。
3、运动幻觉
(1)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物体的运动 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现象,是一种错觉性的运动幻 觉。 (2)自主运动 如果个体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 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自主运动。 这也是一种运动幻觉。
(四)错觉: 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
数一数,上面有多少人图像?
下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第 一 个 图 最 相 似 ?
左 面 两 排 中 的 哪 一 个 与 右 边 一 图 最 相 似 ?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晋书· 王献之传》有这样一句话:“此郎亦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 事物的一部分,却可推知事物的整体。这就是 知觉整体性的功能。 含义: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 组织加工过程。 在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知觉仍可保持完备性。 客观上缺的,主观上补起来。
第二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知觉信息加工
第三节 模式识别
本章要求:(1)了解知觉、模式等概念; (2)掌握知觉的特征、知觉信息加工和模式识 别理论; (3)知觉及其理论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或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它的产生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包括行为主义的失败和对心理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重视,而外部原因则包括“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影响、计算机科学的影响、社会的需要和对智力开发的需求等。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所贡献。
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体现在它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它还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
这个新的研究方向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使心理学研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它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并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在具体研究中,认知心理学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其中,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减法反应时实验、相加因素法实验、开窗实验等,而计算机模拟则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知觉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同时,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觉的刺激物说和假设考验说是两种对知觉的不同看法。
刺激物说认为,知觉是对刺激物的直接反应,而假设考验说则认为,知觉是对假设的考验,是基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刺激物进行推测的结果。
这两种看法的不同在于,刺激物说强调刺激物的作用,而假设考验说则强调知觉者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认为人类在识别物体时会将其与存储在记忆中的模板进行比较,找到最匹配的模板来识别物体。
二)特征分析说认为人类在识别物体时会将其分解为不同的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组合起来来识别物体。
支持特征分析说的证据有:1、特征自主性:当我们被要求识别一个物体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识别它,这表明我们识别物体时关注的是其特征而非其整体形状。
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行为
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行为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思维、知觉、注意力等心理活动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人们是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
第二章:知觉与注意力对决策的影响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器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解释。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他们的感知来解释和理解信息。
而注意力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选择性集中。
人们的注意力被引导到特定的信息上,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所关注的因素。
第三章:记忆与决策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依赖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将其作为参考来评估不同的选项。
记忆的可靠性和可访问性会影响人们对决策选项的评估和选择。
第四章:问题解决与决策问题解决是人们在面临困境时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它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分析问题、生成解决方案并评估这些方案的可行性来做出决策。
第五章:决策中的判断偏见与决策风险决策过程中存在各种判断偏见,如确认偏见、可得性偏见和代表性偏见等。
这些偏见可能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和错误评估,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结果。
此外,决策也涉及到对风险的评估与选择,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时常常表现出特定的决策倾向。
第六章:决策中的情感与动机情感和动机是人们做出决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情感可以对决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人们对信息的偏好和评估。
动机则是决策行为的驱动力,人们会根据他们的目标和期望来做出决策。
第七章:决策中的个体差异与文化因素每个人在认知过程和决策行为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风格、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倾向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偏好和决策过程。
结论: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与决策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研究领域。
了解认知过程如何影响决策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决策的本质,并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决策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认知过程和决策行为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如何优化决策过程,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名词解释知觉的理解性
名词解释知觉的理解性知觉是人们感知和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涉及到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接收、加工和解释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知觉的理解性被定义为人们对刺激意义的认知和理解的能力。
知觉的理解性包含两个方面:感知和认知。
感知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并处理外界刺激的过程。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通过这些感觉器官,我们可以感知到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从而获取信息。
然而,仅仅通过感觉并不能获得完整的信息,还需要通过认知来理解和解释所感知到的刺激。
认知是指人们对感知到的刺激进行加工和分析的过程。
这包括注意、记忆、思维和推理等认知过程。
人们通过将感知到的刺激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比较和匹配,来理解和解释刺激的意义。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猫的时候,我们通过比较它的特征和我们已有的关于猫的知识,来认知和理解这只动物是一只猫。
这种认知的过程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外界的环境。
通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认知,我们能够获取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从而做出适当的反应。
例如,当我们看到红绿灯的时候,我们知觉到红灯表示停止,绿灯表示前进,从而决定是否继续前行。
另外,知觉的理解性还能够帮助我们识别物体、理解语言和解释事件等。
然而,知觉的理解性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之间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
有些人可能对刺激的感知更加敏锐,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其意义,而有些人则相对较差。
其次,刺激的复杂程度和个体的知识背景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性。
在面对复杂的刺激时,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来理解和解释,而对于陌生的刺激,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法理解。
总结来说,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对刺激意义的认知和理解的能力。
它由感知和认知两个方面组成,并通过比较和匹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刺激的理解和解释。
知觉的理解性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外界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知觉加工——自下而上or自上成而分下修复
原则
1.1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
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 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理论模型:
成分识别理论(Recognition-by-components theory,简称RBC理论)
1. 该模型基于这样一种观点,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为称做简 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识别。
中心假设:物体是由一些基本形状(shapes)或成分 (components),也就是几何离子(geon;geometric ion—几何离子) 组成的。
几何离子与特征说中的特征非常相似。“几何离子”:容积本质、形状 本质(三维)而非线或角的本质(二维)。
局部与整体的三种关系:一致、无关和冲突。 因变量:反应时
实验结果:
1.3 争论
自变量: 1. 上 下 文 字词数目 ( 0、 4、8 ):disorder ;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2.靶子词呈现时间(0-140ms,梯度20ms) 因变量: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 结果
第二类为异常句子,合乎英语语法,但没有任何意义 A witness appraised the shocking company dragon.
第三类为非语法句,既不合乎英语语法,也没有任何意义, 只不过是一些字词的随机组合而已 A 1ega1 g1ittering the exposed picnic knight.
颜色视觉:明度(光放射能量的强度)、色调(波长) 和饱和度(光的鲜艳程度)。 三色说:托马斯·杨,红、绿、蓝
颜色恒常性: V4区 运动知觉:似动和运动后像
V5区 深度知觉:单眼线索(重合、相对大小、线条透视、纹理
的变化、空气透视、运动视差) 双眼线索
第二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树折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影像置于神经元上,视网膜上的 感受器转换成电化学信号,经由神经传递,到达初级视觉 感受区,最终到达大脑。形成对树的知觉。特征觉察器
独立的生态学和生理学 觉加工水平之间的交互作
水平。
用关系
4.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
一、总体优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应 1.格式塔学派的观点 :整体优于局部 2.实验支持
Navon的两个实验
视听干涉范式
实验流程:
呈现刺激80ms---后40ms听到H或S的发音(300ms)-被试:需要判定他听到的是哪个字母,并按键反应。 自变量:整体与听觉字母的三种关系:一致、无关和冲突
Warren的实验
实验结果说明人在知觉一个句子时,可以依据上下文和 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而把一个词所缺音素恢复起来。这 种因素恢复现象是已贮存的知识作用的结果。
实验证据二:Mi11er和Isard的句子知觉实验
3X5的二因素实验研究
第一类为正常句子,即合乎语法并有一定意义 A witness signed the official document.
3 争论
争论的焦点:
显然知觉需要外部刺激的直接作用,问题是现实刺激是否 需要在过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才能产生知觉。
刺激物说理论
假设检验说理论
无内部表征参与
依赖于内部表征
受自下而上加工驱动 既受自上而下又受自下而 上加工驱动
外部事件的记忆对知觉 外部事件的记忆对知觉起
作用不大
到关键作用
在进行知觉时存在互相 认为人类需要理解各个知
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更利于无上下文的靶子词的识别,也即 促进了自下而上加工,而上下文的作用这时却减弱了。 说明
字词识别既依赖自下而上加工,又依赖于自上而下加工,条 件不同情况不同
2、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假设检验说:主要观点(Bruner,Gregory,Neisser) 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检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
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 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刺激物说: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J.J.Gibson的观点
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 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 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 考验。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 它们都是屈光介质。 这些结构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 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
2、视觉的传导和中枢机制
2、视觉的传导和中枢机制
网膜双极细 胞
视神经节细 胞
丘脑的外侧 膝状体
枕叶的纹状 区
布鲁德曼 17区
神经冲动在视觉皮层中的传递
3、视觉基本属性
位置视觉:V1区受损,身体对侧视野受损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知觉
外界的刺激如何进入我们的大脑?
换能
目录
A
视觉过程及基本属性
B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C
模式识别
D
有关知觉的认知 神经科学新进展
第一节、视觉过程及基本属性
1、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的结构功能: (1)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2)人的眼球壁分三层: 外层为巩膜和角膜。 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 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
第二个自变量为噪音比。
因变量为被试报告出句子的正确率。
1.3 争论
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在 不同情况下,知觉过程对这两种加工有不同的侧重。 Eysenck(1984)指出,在良好的知觉条件下,知觉主 要是自下而上加工,而随着条件恶化,自上而下加工的 参与也将逐渐增多。
实验依据:Tulving等(1964)字词识别实验
1 知觉加工——自下而上or自上而下
1.2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也称概念 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 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 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 平。
实验支持一:Warren的音素恢复实验 自变量:句子的背景; 因变量:音素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