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学总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放射学总论ppt课件

放射学总论ppt课件
28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 三类:
• 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 • 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 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 • 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 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
29
普通的X线检查可将组织主要分为 四类:图像上表现为白色或浅色调的骨 骼,灰色的软组织,比软组织略暗些的 脂肪和最暗的气体。 传统的X线检查最宜用于骨胳系统 和胸部的检查,因为组织间的界线除软 组织和脂肪外均清晰可辨。 如要分辨肌肉,软组织器官等则 必须用造影剂或新的检查方法如CT,磁 共振检查等。
23
摄像效应原理
X 线
溴化银(Ag+)
金属Ag
(黑 色)
24
电离效应和生物效应
• 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空 气的电离程度与空气所吸收X线的量成正 比,因而通过测量空气电离的程度可计 算出X线的量。 • X线进入人体,也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 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 它 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
18
控制器
19
二、X线的特性
成像/治疗 透视检查 X线摄片
放射治疗 辐射损伤
20
穿透性penetration 荧光效应fluoresent effect 摄影效应photographic effect
电离效应ionizing effect 生物效应biological effect
穿透性
• X线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 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受 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 • X 线的穿透力与 X 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 生的X线的波长愈短,穿透力也愈强;反之,电压低, 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长,其穿透力也弱。 • 另一方面,X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影像诊断学课件:总 论

影像诊断学课件:总 论

16层 0.625mm
CT Angio
CT Angio
薄层再重建
pulmonary arteries
308 mm 扫描范围:16 秒 pitch 1.375 & 0.7 sec scan 0.625 mm 层厚
movies
Cardiac
16 x 0.625 mm 冠状动脉病变筛选 120 ml Ultravist 300 注射速度@3.5 ml/sec
四肢血管造影
1050 mm 扫描范围 120 mlUltravist 370 注射速度 3.6 ml /sec 15 sec
结肠造影和内窥镜
Volumetric CT VCT
912 ch.
256 slices
平板CT样机
超高分辨率 VCT
2002
2003
High Resolution • Limited FOV • Algorithm Investigation
透视
动态实时观察 可随时为常规检查
摄片
可以留下永久的记录 清晰度高,诊断价值高 相对接受X线量小 不能动态观察
特殊检查
体层摄影 记波摄影 钼靶摄影 高千伏摄影
X线平片显示 患者左上肺有 一个球形病灶
体层摄影较平 片更清楚地显 示出这个球形 病灶
自然对比 人工对比
正常人体组织归成四大类
• 气体--肺,胃肠道内的气体 • 脂肪--皮下,心影旁,腹腔内 • 软组织和水--体内大部分的组织 • 骨骼和钙化
摄片所见的“负片”
气体 脂肪 水 软组织 钙化 骨骼
透视所见的“正片”
摄片所见的图象
透视所见的图象
X- 线检查方法
透视 摄片 特殊摄影 造影 CT DSA MRI

影像诊断学总论PPT课件

影像诊断学总论PPT课件

.
21
CT的检查技术
1,平扫:颅脑(脑血管疾病、意外、脑 外伤、 先天性畸形)
脊柱(椎间盘疾病)
2,增强扫描:如肝脏出现肿块作增强扫描,可 见大部分(正常组织)供血由门脉系统,少部 分由肝动脉(肿瘤部分)
病灶先于其他部分出现高密度则为肿瘤, 如海绵状血管瘤等。
3,造影扫描:胆道、椎管
.
22
德国SIEMENS公司SOMAT. OM PLUS 4型CT扫描机 23
适用:心脏大血管,颅脑中的血管
.
24
美国GE OEC 9800 C. 型臂血管造影机
25
MRI (核磁共振检查)
原理:
先加一个强磁场,再加一个特定的 射频脉冲,使带一个质子的氢离子进入 高能状态,当停止磁场与脉冲后。H+会 恢复原来状态。
.
26
纵向弛豫时间(T1) :加射频脉冲后,由纵向变 横向的时间和停止脉冲后,由横向变纵向的时间。
---------------摄片的基础
4, 电离效应:
X线无论通过何物,均会使其产生电离
检查空气电离情况------检查防护措施
对人体细胞中的水产生电离作用
---------------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
5
X线的成像原理
不同密度:穿透后X线剩余量多 屏-- 亮 胶片-- 黑
不同厚度:穿透后X线剩余量少 屏-- 暗 胶片-- 白
东芝Ultimax型多功能数字化胃肠机
.
17
SIEMENS MAMMOMAT NOVA3000乳腺钼靶X线机
.
18
CT总论
CT:Computed tomography 计算机体层成像 1969年研制成功 1972年公布于世 英国 Hounsfied

放射诊断学_ 总论_ 放射诊断学概述_

放射诊断学_ 总论_ 放射诊断学概述_

学习医学影像的特点
n知识进步迅速
•新技术、新理论、新设备日新月异
n知识要求全面
•组胚、解剖、病理、病生
•内、外、妇、儿、传染
n信息量日益增加
•多层CT、MRI、DSA、数字X线成像n英文文献为主
学习医学影像的要求n优良的英文水平
n娴熟使用计算机与网络n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n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n广博的医学与社会常识n精深的专业知识
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n科研体制存在问题
n急功近利作风普遍
n造假成风
广博的医学与社会常识
n医学影像涉及医学各个领域n SARS等新疾病的出现
n医生的对象是人
n医疗面对的是市场
祝愿与希望
n认真学习,但是不拘泥于书本
n发散思维,不受单一疾病的限制n联想思维,任何事物都是有关联的n英语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n计算机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工具
祝大家都早日成材!。

第一章_医学影像诊断学课件总论

第一章_医学影像诊断学课件总论

第一节 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 和临床应用
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 和临床应用
•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的来源是图像。 各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图像,不论是X线、 超声、CT或MRI,绝大多数都是以由白到 黑不同灰度的影像来显示。不同成像技术 的成像原理并不相同,其图像上的灰度所 反映的组织结构或表示的意义亦就有所不 同
不同成像技术的成像基础
• X线与CT:依据组织间的密度差异,黑、 白灰度所反映的是对X线吸收值的不同 MRI: 依据组织间的弛豫时间差异,黑、白灰度 所映的是代表弛豫时间长短的信号强度 超 声:依据不同组织所具有的声阻抗和衰减 的声学特性,黑、白灰度代表的是回声的 弱与强
X线图像的特点(1)
• X线图像由自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 属于灰度成像 • 这种灰度成像是通过密度及其变化来反映 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状态
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 及综合应用(3)
• 作为一名影像诊断学医师不但需要熟悉和 掌握各种疾病在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中的异常表现和诊断要点,而且还要了解 和比较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各自优 势和限度,明确它们的适应范围、诊断能 力和价值
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1)
• 对于不同系统和解剖部位,各种成像技术 的适用范围和诊断效果有很大的差异。由 于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和图像特点不 同,而且各个系统和解剖部位的组织类型 亦不相同,因此在影像学检查时,应有针 对性的选用显示疾病效果好、诊断价值高 的成像技术
MRI图像的特点(6)
• 在常规SE序列T1WI或T2WI上叠加预饱和 脂肪抑制技术,可使脂肪组织呈低信号表 现,而保留其它组织的T1或T2对比
MRI图像的特点(7)
• 直接多方位成像也是MRI检查的一个特点。 和常规CT通常获取的轴位断层图像以及通 过后处理得到的重组图像不同,MRI检查可 以直接获得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以及任 何方位的倾斜断层图像

0101放射诊断学总论

0101放射诊断学总论
与治疗的基础
穿 透 力 不 足 的 胸

穿 透 力 正 常 的 胸 片
总论
四、 X线成像基本原理 (一) X线成像的基本条件 1.X线特性 :穿透性、 荧光效应、摄影效应 2.人体组织的密度差别、厚度的差别 3. 照片感光或荧光屏显像
使人体形成黑白对比、有层次的荧光显 像或照片
总论
(二) 物质(或人体)的密度与厚度这两 个因素经常综合影响X线成像
1. 物质密度物质比重吸收X线量照片黑
白度
焦点
焦点
焦点
人体组织密度
经人体组织 吸收后剩余
X线 X线胶片
荧光屏
高密度组织(骨)
中等密度组织 (肌肉、液体、软
骨等)
低密度组织(气 管、肺、脂肪等)
图示不同密度组织(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不同密度物质的实物
实 物
BaSO4
粉笔
76%的
16%的
泛影葡氨 泛影葡氨
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被物质阻挡即可产生X线,具体发生 在X线管内
三个条件: 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6~12V, 灯丝
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 40~150KV-高压
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钨靶
X线机的三个部分:如图示
① X线球管; ②变压器; ③ 控制台

X 线管
灯丝
mA 电 流 表
mA
高压变压器
密度 照片影像密度


软组织 1.01~1.06 1.01~1.10 中
(包括液体)
灰白
脂肪
0.92
0.5

灰黑
气体
0.0013
0.001
最低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精品医学课件
CT检查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易于检出 病灶,特别是能够较早地发现小病灶
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以及多种后 处理软件的开发,使得CT的应用领域在不 断地扩大
CT诊断的临床应用
目前,CT检查的应用范围几乎函概了全身各 个系统
特别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 统、消化系统(消化管除外)、泌尿系统骨、 关节系统病变的检出和诊断都具有突出的优 越性
X线图像的特点
3、图像放大、失真和伴影 X线投射束呈锥形 投射中心区只有放大,无失真和变形 投射边缘部位,有放大,又有失真和变形
X线图像的特点
4、数字化优势 普通X线图像是模拟灰度图像,图像上的影像灰
度和对比度与摄片参数、冲洗条件密切相关 数字化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通过
第一章 总论
X线的发现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发现了X线,不久被用于人体疾 病检查,由此而形成了放射诊断学
1896年,X线即已应用于医学领域。伦琴夫 人成为第一个接受X线照射并得到手部X线 照片的人
影像技术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 (ultrasonography)和核素γ-闪烁显像(γscintigraphy)
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
X线图像的特点
1、灰度图像 X线图像由自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
属于灰度成像 这种灰度成像是通过密度及其变化来反映
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状态
X线图像的特点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是指人体组织单位体积物质 的质量
X线图像上的密度指图像上所示影像的黑白程度 两者间关系: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

放射诊断总论

放射诊断总论

1.穿 透 性:
2.荧光效应:
3.摄影效应:
4.电离效应:
X线成像的基础,与电压有关 与物体密度与厚度有关 透视,影像增强器,增感屏, CT固体探测器 摄片 放射剂量学、放射治疗、 CT气体探测器
二.X线成像的原理
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
• 一定的穿透力(合适的 ?) • 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自然、人工对比) • 影像载体(?)
教学内容
• 1. X线的特性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 2.X线诊断的原理、诊断原则、最新进展 • 3.临床上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 • 4.临床X线检查应关注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
• 重点:X线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
• 难点: X线诊断的原理
一.X线诊断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1.疾病诊断 • 2.疗效观察 • 3.疾病预防 • 4.健康体检 • 5.医学研究
低密度:空气
2.造影检查方法
直接引入:自然管道开口,经皮穿刺 间接引入:生理排泄
3.造影前准备
病史,解释,试验 胃肠道准备
4.造影剂副作用
轻度反应:热感、潮红、皮疹、胸闷、恶心、
呕吐、头晕、局部水肿
重度反应: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喉水肿、
惊厥、肺水肿、心率失常
禁 忌 证:碘过敏,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灰度的光点构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
CT的成像示意图
CT图像
五.CT图像特点
• 1、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 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数字化图 像。
• 像素(pixel)是经数/模转换器(digital/analog converter)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 由黑到白的不等灰度的小方块。
• 自然对比 人体按密度高低分四类 • 人工对比 对比剂(气体,钡剂,碘剂等 )

放射诊断学ppt

放射诊断学ppt

?放射诊断学?
6
?放射诊断学?
7
三维成像
?放射诊断学?
8
?放射诊断学?
9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1973年美国Lautebur揭开了MRI在医学影像学方 面应用的序幕
?放射诊断学?
10
MRI
概念
磁共振成像
通过对外加静磁场中的人体给予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 ( radio-frequency, RF) ,使人体组织中的氢核〔即质子〕受 到鼓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终止RF脉冲后,质子在弛豫 过程中感应出MR信号;经过对MR信号的接受、空间编码和 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产生出MR图像。
?放射诊断学?
3
历史
1900~1930年 Röentgenology专业化,radiologist
?放射诊断学?
4
CT
Computed Tomography
1969年英国Hounsfeild创造CT,72年公诸 于世,79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放射诊断学?
5
CT
概念
CT是以X线束从多个方向沿着体部某 一选定体层层面进行照射,测定透 过的X线量, 数字化后经过计算得 出该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 系数, 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 术。
第一篇 总论
?放射诊断学?
1
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X线
20世纪50~60年代,出现超声成像 〔USG〕
70~80年代,出现DSA,CT,MRI, ECT,SPECT,PET,介入
9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CR,DR, PACS等
?放射诊断学?
2
历史
1895年 德国伦琴〔Rö entgen〕发现X线 1896年 X线始用于临床医学 1901年 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能产生长波射线(软线)多,穿透力强, 适用于软组织X线照相 2)多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
6
X线的检查方法
• (二)特殊检查 3、荧光缩影(Photofluorography) 1)是在暗箱装置内,用快速照相机把荧光屏
上的影像摄成70mm或100mm的缩小照片。 2)这种照片的工作效率比透视高、费用低,
层面上组织结构的影像,而不属于选定层面的结 构则在投影过程中被模糊掉。 2)常用于肺部疾病的检查,显示气管、支气管有无 狭窄、阻塞或扩张等。 3)现在极少使用,为CT所替代• (二)特殊检查 2、软线摄影(Molybdenum target
radiography) 1)多用钼靶球管,钼的原子序数为42,
还可减少接受放射线的剂量。 3)多用于集体检查。
7
X线的检查方法
• (二)特殊检查 4、高仟伏摄影 1)是指用120KV以上的电压拍照X线照片。 2)优点是X线穿透力强,以胸部照片而论,
如被锁骨、肋骨或纵膈遮蔽的病灶容易显 见;胸水或胸膜增厚遮蔽的肺部病灶也能 够看到。
8
X线的检查方法
• (二)特殊检查 5、记波摄影 1)采用特殊装置以波形的方式记录心、
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和胃肠蠕动等。 2)临床少用。
9
X线的检查方法
• (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是将高于或低于该器官组
织结构的物质(造影剂)引入器官内 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明显对比以 显示其形态与功能的方法。
10
X线的检查方法
• (三)造影检查 1、造影剂: 1)高密度造影剂:原子量高,比重大
硫酸钡:用于食管、胃肠造影 碘剂:血管、胆系、泌尿系、脊髓、 支气管、瘘道、子宫输卵管造影
1
X线的检查方法
• (一)普通检查 2、摄片(Radiography) 1)X线检查的主要方法。 2)影像清晰、对比度和清晰度好。 3)可永久保存,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
复查比较。 4)缺点是不能动态观察和观察功能改变,检
查范围受胶片大小的局限。
2
3
X线的检查方法
• (二)特殊检查 • 1、体层摄影(Tomography) 1)体层摄影是通过特殊的装置和操作获得某一选定
11
X线的检查方法
• (三)造影检查 1、造影剂: 2)低密度造影剂:原子序数低、比重小。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用于蛛网 膜下腔、关节囊、腹腔、胸腔及软组 织间隙的造影。
12
X线的检查方法
• (三)造影检查 2、造影检查方法: 1)直接引入法:将造影剂直接引入器官
内或器官周围,使之形成对比。
13
X线的检查方法
• (三)造影检查 2、造影检查方法:
直接引入包括几种方式; ①口服法: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 ②灌注法:钡剂灌肠,支气管造影,逆行
胆道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瘘管、脓 腔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③穿剌注入法:可直接或经导管注入器官 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影,关节造影和 脊髓造影等。
14
15
16
17
X线的检查方法
• (三)造影检查 2、造影检查方法: 2)间接引入法:造影剂先被引入某一特
定组织或器官内,后经吸收并聚集于 欲造影的某一器官内,从而使之显影。
18
X线的检查方法
• (三)造影检查 2、造影检查方法:
间接引入法包括: ①吸收性:淋巴管造影。 ②排泄性如静脉胆道造影或静脉肾盂 造影和口服法胆囊造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