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GB15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固定式管板换热器两相物流温度差大于60℃时应该设置膨胀节,两相物流温度不能超过120℃。

2、冷却器:板式传热效率高,传热面积大,但是使用温度在150以下,压力也较小,且压力降大,管式温度压力适用高

且投资费用少。

板翅式换热器适用于气体的冷却,但是对结垢严重的物料不适用。

3、加热器:对于有少量颗粒物料的加热,考虑用套管式或者螺旋板式。

4、换热面积:管外径与长度之积,U型管不包括U型部分。

5、命名方式:3字母(前盖+筒体+后盖代号)+DN+压力(管/壳)+换热面积+管长/管外径+管程/壳程数+管子类型(Ⅰ

或Ⅱ)

6、铝、铜(200℃)、钛(300℃)换热管的好处??

7、在有分程隔板的情况下要注意其厚度是否满足要求。最小:内径600→8(低)6(高),1200→10(低)8(高),2000

→14(低)10(高),大于10mm的分程隔板在连接处应该削减至10mm以下。大直径必要时采用双层隔板。

8、400mm以下采用钢管制圆筒。大于400的有最小厚度要求,固定式6(低、碳)逐次递增2(分级→

400~700~1000~1500~2000~2600),浮头U型式的比前固定式的每个都大2,3.5~4.5~6~8~10~12(高)(分级→400~500~700~1000~1500~2000~2600)

9、U型管弯曲半径大于2倍的换热管外径。U型管弯曲段的最小半径为δ(1+d/4R)

10、对于胀接换热管管板,其最小厚度(不包括腐蚀余量)取决与换热管外径,条件苛刻(易燃、有毒等)环境大于d,

一般情况(0.75d→25,0.7→25~50,0.65→50~),对于焊接管板最小厚度大于12mm且满足设计)。

11、中心距大于1.25管外径,如20→26,分程隔板夹的为40mm。16的为22,35

12、固定式、U型式换热管离管板边缘≥0.25d,且≥8mm,

13、壳程进出口管径大小应该尽量考虑到于壳程流通面积相当。

14、管板厚度设计涉及到其径向应力(中心处,布管区周边处,外缘处)、换热管的轴向应力和换热管的拉脱力,均应

满足要求。两法兰中间夹压型管板不需要考虑其径向应力。

15、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包括:强度胀(密封性能和抗拉脱强度),贴胀(密封性能)、强度焊(密封性能和抗拉脱强度)、

密封焊(密封性能)。换热管材料的硬度要小于管板材料的硬度。

16、折流板的间距一般大于圆筒内径的1/5,且大于50mm,19的管子最大跨距1500,25的为1850。U型管的支撑A+B+C

不能超过直管的最大跨距。卧式换热器、冷凝器和重沸器物料如果是汽液共存或者含固体物料则折流板的缺口应左右垂直布置,并在下方设排液口。

17、拉杆定距管在换热管大于19mm采用与管板焊接或者螺纹连接,14mm及以下采用与折流板点焊。拉杆在DN400

的情况下,不能少于4根直径不能小于10mm,大于DN400时,增加根数或直径,且不同直径的拉杆定距管根数也不同,大而少,在同DN情况下保持总横截面不变。定距管的直径小于换热管直径。

18、对于定距管在管板处的深度也有规定,其倒角为45度螺纹。

19、管程:当采用轴向入口或者流速达到3m/s时,要采用防冲档板。这能说明轴向入口比径向入口差??

20、壳程:无腐蚀无磨蚀单相流体其ρv2>2230时,设置防冲板或导流筒。

其他液体ρv2>740时,设置防冲板或导流筒。

腐蚀性气体、蒸汽及汽液混合物设置防冲板。

当壳程进口距离管板较远时,采用导流筒减少流体在壳程的停滞时间,增加换热管有效换热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