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

合集下载

l早期复极综合征不是良性的-1

l早期复极综合征不是良性的-1

V5
V5导联连续记录的心电图示:心率慢时J波振幅增大; 心率快时,J波振幅减低或消失。多形室性早搏。
J Clin Electrocardiol,2003,Vol 12.No 2 许原等 男性,34岁,健 康。晨乘班车时 突然意识丧失倒 地,一分钟后苏 醒,送急诊室 ECG:窦律伴早期 复极综合征,心 电监护频发室早, 30min后再次发 生阿斯综合征。 电除颤恢复窦律。 冠脉造影:前降 支肌桥,其它各 项 检查正常。
心内膜-心外膜
电压梯度
J波
2相折返性早波形成 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形成 心内膜 与心外膜,心外膜的不同位点间存 在明显的复极离散 心外膜与心内膜的电位差更大,心外膜穹隆消失且动作电位时 间缩短,通过2相折返可诱发室速室颤和心脏性猝死。
结论
1
2
VT
2 相折返
VF
推论
Ito
2 相折返
VT VF
Brugada IVF

自发的室颤发作
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V1导联ST段下斜型抬高,V2导联水平型抬高, V3导联上斜型抬高。 V4导联无ST段抬高。下壁和侧壁见J波。
特发性J波与特发性室颤


J波是心电图J点离开基线向上偏移而形成具 有一定幅度(≧0.1mv)、持续一定时间 (≧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的波。 特发性J波:特发性室颤时心电图上出现明显 的J波,称为特发性J波。



心电图下壁导联上有J波或ST段抬高时,常常有早期复 极综合征相伴随。 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可见于同一个体或同一家庭 早期复极综合征并不总是良性的,它和心源性猝死有 某种潜在联系,从发生机制的角度讲,早期复极综合 征、Brugada综合征和原发性室颤可能是同一事物的不 同方面,因为离子、细胞、甚至遗传学基础相同。 SCN5A的基因突变或Na通道阻滞剂可使Brugada综合征 及特发性室颤同时出现。

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早期复极变异(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又称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系指外观健康和无症状人群出现ST段抬高的心电现象,以ST段呈凹面向上或上斜性抬高为特征。

自1936年由shiplay和Haellaren首先报道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ERS在健康人群中发病率为1.5%~9.1%。

但近年来,随着对ERPV的临床资料积累和分析,发现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的发生率超过了正常的范围,过去认为属于心电图正常变异,但随着对心肌复极电生理深入的研究以及报道与猝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人们对ERS是否总是良性开始提出质疑。

心电图特征早期复极是一种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其主要心电图特点为:,多见于胸前导联;(2)ST段抬高呈凹面向上(弓背向下)于V导联最明显;(3)部分J点不明确而呈R波下降支粗钝或类似γ’波;(4)T波常与升1J波及ST-T改变①60%~70%J波之后2QRS波群改变ERS患者左胸导联QRS电压增高,部分患者QRS波群起始部出现粗钝、挫折,类似δ波;QRS波群升支幅度减小,降支陡峭,升支与降支呈非对称改变。

3其他心电图改变ERPV除上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外,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RPV的患者还存在其他的心电图改变:①ERPV患者中静息时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发生率约为38%~89%;②第一度房室阻滞在存在ERPV的职业运动员中发生率为5%~39%,非运动员中为0.65%;③ERPV人群QRS间期(90±10)ms大于正常对照组(80±10)ms,QRS波终末部可见切迹,左胸导联见窄q波;④QT间期相对延长,U波较常见。

4特殊情况心电图改变持续多年不变,但运动、情绪激动或过度换气等可使ST段回落甚至降到基线水平。

人群分布倾向1性别分布倾向 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男性4.8%,女性0.5%,77%ERS年龄<50岁。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

引自郭继鸿心室复极储备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08.19(4)301
19
可能机理
引自卢才义陈棋 20
可能机理
引自崔长宗 低温J波 Ito 阻滞剂 反向除极
21
可能机理
2. 早期复极发生心脏性猝死机理:J波出现和ST段抬高代表心肌离子流改变,动作 电位2相和3相跨壁复极离散增加,诱发二位相折返,发生心室颤动、猝死。
心电图J点和ST段抬 明显的昼夜频率依赖改变 高变化规律
不明显
无明显昼夜频率依赖变化 ,但有动态改变
心率变异性
正常
中度减低
重度减低
运动平板试验
运动后J点和ST段抬高回落 无 到基线
ST段压低,T波倒置,室 速
冠脉造影
正常
正常或单支病变
单支或多支病变
电生理检查
正常
正常或诱发VT
诱发VT∕VF
心肌酶肌钙蛋白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
1
早期复极综合征
传统认识:定义、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 新发现:猝死 再认识:心电图分型、可能机理、危险分
层建议、临床研究
2
定义
早期复极综合征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 是指至少两个相邻导 联的QRS波终末部和ST 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点抬高 0. 1mV, 该心电综 合征通常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引自Tikkanen JT,Antionen D,Junttila M J,etal Long-term outcome associated with early repolarizat2i9on on electrocardiography(J)N Engl J Med.2009,361:2529-2537
新发现——猝死2

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
常,导致晕厥甚至猝死。
心脏性猝死
少数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可能发 生心脏性猝死,导致突然的意识
丧失和死亡。
心力衰竭
长期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可能 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
、乏力、水肿等症状。
03
CATALOGUE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胸导联V1-V3出现J 波或ST段抬高 ≥0.1mV,伴或不伴 T波倒置。
运动康复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康复训练,如散 步、慢跑、瑜伽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
生活指导
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包括饮食调整、作息规律 、戒烟限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 生活方式。
05
CATALOGUE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误诊与治疗
总结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误诊与治疗
诊断流程
收集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检查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了解患者是否有胸痛、 呼吸困难、晕厥等早期 复极综合征相关症状。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听 诊心音是否正常。
记录12导联心电图,观 察是否存在早期复极综 合征的特征性波形。
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 等指标,排除急性心肌 梗死等其他心脏疾病。
根据心电图、病史、体 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与急性心肌梗死、 Brugada综合征、特发 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其他 心脏疾病进行鉴别。
案例三: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长期预后分析
总结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长期预后分析
详细描述
虽然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可能导致误诊和过度治疗,但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该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正常人群相似。因此,对于确诊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的患者,应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以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

• 其它的心电图的改变可有(1)P—Q期间 缩短,常短于0.14秒,部分病人可少于 0.12秒。(2)在ST段升高的导联以及Ⅱ、 Ⅲ、aVF导联可见双峰型P波。此种双峰 P波虽未超过正常范围,但多数报告者认 为是房内传导异常的表现。(3)分析心 动周期的时相关系发现除极(PQRJ)缩 短而复极时间(J-T)延长。(4)常伴 有室上性心律失常和房颤。
• (二)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有人认 为迷走神经 占优势可促使此 综合征的典 型心电图出现。因此综合征患者常呈现 心动过缓,睡眠时ST段升高更明显。但 用阿托品并不能使此综合征的特征心电 图消失。然而运动或体力应激时,在心 率增快的基础上,ST段可降至正常,甚 至完全ERS的特征消失。认为这与交感 神经兴奋性升高,迷走神经的减弱有关。
绞痛的鉴别和诊断。40岁以上的ERS患 者,伴有胸痛,需考虑是否合并心绞痛; 若伴有明显的冠心病易患因素和其他表 现,需考虑是否有无症状心肌缺血。一 般认为ERS除STV5升高影响对该导联ST 改变或演变的估计外,一般不影响或掩 饰器质性心脏病的心电图改变。
• 若ERS伴有倒置的T波,可口服氯化钾或心得 安,若非器质性心脏病T波倒置,而是ERS的 “孤立性”T波倒置,则多数T波可变为直立, 若进行运动试验,则ERS患者在体力应激的极 期,ST段可下降到等电位线,甚至全部ERS的 心电图特点消失,负性T波转为直立。大约运 动试验停止后20分钟,ERS的全部特点又可出 现。
• 二。急性心肌梗塞超早期。 此时临床上 有胸痛,心电图只有ST升高伴T波高耸。 ERS患者有胸痛,而且除ST段升高外, 其他的ERS心电图特点不明显或医生未 加注意,则很可能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 超早期表现。鉴别诊断要点是ST-T无动 态改变,无新Q波出现,血清心酶肌无改 变。若观察24小时以上心电图仍无变化, 则应考虑是否为ERS。

征兵体检过早复极综合征分析

征兵体检过早复极综合征分析
尿素合格率为 8 . O 4%, 尿素 主要 来源是人体 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 特别是 尿液 中。 尿素 的合格率与游泳人员数量及卫生意识、 补充水量 、 温度等有关。 部 分游泳者在泳前无淋浴 , 特别是儿童在泳池排尿 , 而且游泳场所 管理者 为了节 省成本 , 长时间循环使用水 , 致使尿素含量超标。消除尿素的唯一方法是更换 新鲜水 , 为确保池水的清洁卫生 , 要按一定 比例定时补充足够新鲜水 , 同时加 强对游泳者的健康 教育。 监督与服务相结合 , 在加强游泳池的卫生监督与监测力度 的同时 , 向游泳 池提供技术指导 , 帮助游泳池完善各项卫生设施 , 特别是 自测设施 , 并增加对 池水水质的检测频 次, 以确保游泳池池水符合 国家卫生标准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如 何 诊 断 征 兵 体 检 过 早 复 极 综合 征 , 免 误 诊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3 避 5例 征 兵 体 检 过 早 复 极 综 合 征 的 电 图特 征 、 肌 酶 、 脏 彩 超 、 态 电 图及 动 平板 运 动 试验 等 资料 。结 果 3 5例 过 早 复 极 综 合征 均有 s T—T改 变 , 易误 诊 为 心 脏 疾 患 。心 肌 酶 、 脏超 声有 助 于排 除诊 断 , 态 心 电 图及 平 板 运 动 试 验 能 反 映过 心 动
2 结 果 分 析
明对游泳池消毒工作仍存 在不足 , 游离余 氯要 么过高。 要么偏低 。游离余氯量 不足 , 起不到消毒杀菌作用 , 易引起急性眼结膜炎 、 传染性皮肤病等水源传染 病流行 ; 游离余氯过高 , 产生氯 嗅味, 会 对人的皮肤、 眼睛 、 呼吸道造成刺激 , 长 期在该环境下游泳 , 会引起头发发黄 , 皮肤发干等不 良反应。所以应加强游泳 场所余氯的经常性监测 , 防止细菌繁殖。

《早期复极综合征》课件

《早期复极综合征》课件

病例二:治疗过程与效果
总结词
该病例重点介绍了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效果,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
详细描述
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β受体拮抗剂,同时进行心理干预, 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
病例三:预防措施与患者教育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存在异常,导致极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发病率
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2%,但在运动员和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危险因素
该病可能与遗传、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诊断与治疗
早期复极综合征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的可能性,如心肌缺血、心肌炎等 。
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的电功能和 传导系统,有助于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
02
该检查可以检测到心脏的异常电信号,并用于 评估心律失常的风险。
03
心脏电生理检查通常需要在医院的心导管实验 室进行。
其他辅助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实验室检查可能包括电解质、心肌酶和其他相关指标的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 心电图异常的疾病。
THANKS
03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是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的 主要方法,典型表现为J波或ST 段抬高,T波高耸且两肢不对称

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有助于鉴别诊 断,例如运动或注射肾上腺素后 ST段压低,可能是早期复极综
合征的表现。
心电图的其它改变包括QT间期 缩短和u波出现。
心脏电生理检查
01

汇总早期复极综合征.ppt

汇总早期复极综合征.ppt
课件
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
ERS的心电图表现类似器质性心脏病当伴明 显胸痛心悸等症状时鉴别诊断较为困难。 ERS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依据两个以上的导 联心电图出现下列改变:
课件
1、QRS综合波J点处ST段抬高0.5mV以上。 2、 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部位多见于V3~V5,肢导联 亦可抬高,但aVR导联无抬高3、ST段抬高可持续 多年,随年龄增加抬高幅度有下降趋势。 4、R波 降支有明显切迹或模糊,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图 形5、T波高耸或倒置采用二级梯、踏车或活动平 板试验是诊断ERS较为简单实用的方法随心率增 快ST段全部或部分回到等电线J波减小或消失T波 高耸回复正常或倒置变为直立结合临床症状消失 可诊断为ERS
课件
(1)病人有不明原因的晕厥; (2)家族人员有猝死史; (3)有异常显著J波,有率的依赖性,ST段抬高呈 凸面向上、下斜型或鞍型,或随后T波倒置; (4) 有多形室早或短阵室速; (5)钠通道阻滞剂可诱发 J波振幅增大和心律失常。对于异常J波的治疗, 可使用对抗迷走神经兴奋的药物,钙离子拮抗剂 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对于发生J波的 有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有效的预防治疗措 施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胺碘酮辅 助治疗,可降低J波振幅预防室颤和ICD的放电。
课件
二、鉴别诊断
1.变异型心绞痛:ERS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 如伴胸痛,易误诊为变异型心绞痛。但变异型心 绞痛呈一过性ST段凸面向上抬高,ST段抬高随胸 痛发作而出现,缓解而消失,发作时心率较快常 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运动试验ST段改变不明显,并 可诱发ST段抬高。 2.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当 ERS出现胸痛ST段抬高,伴T波高耸,应排除急性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有明显胸痛,ST段 抬高幅度大且有典型ST-T演变过程,出现病理性 Q波和血清酶学曲线改变,鉴别多无困难。

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休克或猝死 等,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并 及时就医。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1 2 3
疾病知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病因、症状、 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全面了解疾病。
生活方式调整
教育患者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作息、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等,以减轻症状和改善 生活质量。
早期复极综合征
汇报人:XX
目录
• 早期复极综合征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
01
早期复极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 是一种心电图异常表现,特征为QRS 波群终末部分与ST段连接处出现J点 抬高和ST段凹面向上抬高。
地域差异
ERS的发病率存在一定的 地域差异,亚洲地区的发 病率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ERS患者通常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 非特异性症状。在极少数情况下,ERS可能导致恶性室性心 律失常甚至猝死。
分型
根据心电图表现,ERS可分为三型:I型为J点抬高和ST段凹面 向上抬高;II型为J点抬高和ST段水平或下斜型抬高;III型为J 点抬高不明显,仅表现为ST段抬高。其中I型最为常见,且恶 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在极少数情况下,早期复极综合征可 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心房颤动
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 症。
预防措施建议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十七讲 早期复极综合征及Brugada综合征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十七讲  早期复极综合征及Brugada综合征
称为 J波 ,并导 致 了随后 ST段 弓背 向下抬 高 。
肢 体导联 一般不 超过 0.mV;④心 电图改变 可持续存 在 , 2
甚 至 1年 以上 ; ⑤提 高心率后 可使多数 S T段恢复 正常 ; ⑥
可伴 有 I 度房 室传 导 阻滞 或窦 性心动 过缓 现象 。
圈 鞠震
2 1 年 4月 第 1 卷 第 4 02 9 期

执 业助 理 医师 ( 全科 ) 进修 教 育讲座 ・
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 十七讲 早 期复极 综合征 及 B u aa 合征 rg d 综
薛松 维 心内 任医 科主 师
早 期复极综合征 (a l rp lrz t n y d o , e ry e oa iai s n r me 0 E RS) ,主要心 电图表 现为部 分导联 Q RS结尾 与 S T段起 缓 的运动员 中较多 。早在 1 3 9 6年 国外有学者描述 此症 ,认 为 是正 常 的变 异 。1 7 9 1年 Pa ii rs 调查 报告 早期复 极综 合 征成人 自然 发生率 1 0 . %~2.%,认为 属于先 天性 心脏 电 5 传导异常及 良性或生理性变异 ,无需特别处理 ,只是要与心
1 。众所周 知:QRS波群代表 心室 除极 ,T波代表 心室复 ) 极 ,S T段为 心室复极早期 。J点本意为 Q RS波群 与 S T段
的结 合点 ,即心室 除极与复 极 的转折点 ,本应 出现在 S波 结尾 时 ,但 由于 发生 了提 前复极 , J点 前移至 R 波下 降 使
支的未 到基线之前处 ,同时产生顿挫的、有切迹的错综小波 ,
近年 来心 内科特别关注 “ 缺血性 J ”现象 ,它是心肌 波
缺血与梗死超急性损伤 期心 电图改变之一及新 的预警信号 。 与此同时 ,临床 与 电生理研究提示 , 期复极综 合征并不总 早

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

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

04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康复
康复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心电图、血压、 血糖、血脂等指标
评估频率:根据病情和治疗效 果,定期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 谈、观察等方式进行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调 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康复训练
运动疗法: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心理疗法:进行心理辅导,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饮食疗法: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 药物疗法: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病史询问:家族史、心血管 疾病史等
症状表现:胸痛、心悸、呼 吸困难等
心电图检查:出现T波倒置 或平坦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 心肌酶等
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超声 心动图等
诊断标准:符合以上条件, 可诊断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心电图检查: 观察心电图 是否有异常, 如ST段抬高、 T波倒置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心肌酶检测: 检测心肌酶
水平,如 CK-MB、肌
钙蛋白等
心脏超声检 查:观察心 脏结构、功 能是否有异

冠脉造影: 观察冠状动 脉是否有狭
窄或阻塞
心导管检查: 观察心脏内 部血流情况
基因检测: 检测是否有 遗传性心脏 病基因突变
02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 选择合适的药物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增强社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饮食护理
饮食原则: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 食物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乳制品 避免食物:高盐、高脂肪、高糖、加工食品 饮水量: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早期复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及早期复极综合征主要内容:早复极(early repolarzation)早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zation syndrone)是shipley和Haellaran 在1936年首先注意这种J点抬高,而临床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后来1946年Meyers和Coldman将其命名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一直以来认为是一种正常变异这一观点持续了近80年。

50—60年代对其特征有了细致的描述,明显的J波+弓背向下的ST抬高。

传统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特点:1.图形特点:J波+弓背向下的ST抬高。

2、导联特点:V3、V4。

3.诊断特点:中胸导联,无中胸导联仅有下壁不能诊断。

4.临床特点:良性正常变异。

2010年以来国际已形成共识早复极和早期复极综合征不是一个概念。

约95%以上的早复极或早复极图形是良性的,少数的早复极和特发VT/VF密切相关,定义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原因是与Brugada波和Brugada综合征情况相似:Brugada波+室颤或猝死=Brugdad综合征。

早复极1936年首先注意,2008年haissaguerr等提出早复极伴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早复极+室颤或猝死=早复极综合征。

2013年新标准:早复极:(1)连续2个前胸导联J点和/或ST段(J点后60ms)抬高≥0.1mV,肢导或侧壁导联抬高≥0.1mV;(2)和/或R波降支有切迹或粗顿;(3)为与Brugada综合征区别,应除外V1-V3导联;(4)上述改变一般可持续数月至多年不变。

一、早复极的发生机制:1.心室除极不同步,部分心肌提早复极从动物实验及ERS病人心脏表面36个部位进行同步电位标测发现,心室游离壁的除极顺序是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乳头肌区域心肌除极顺序是从心肌中层同时向心内膜和心外膜扩展。

后者与浦肯野纤维穿透心内膜后大量地分布于心肌中层有关,这种除极不同步导致了复极不同步与部分心肌“提早”复极。

早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与危险分层【张萍】

早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与危险分层【张萍】

早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与危险分层【张萍】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以明显的J 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

早在1936年,Shipley和Hallaran对这种图形特征进行了描述,并认为是一种正常变异,而这一观点持续了近60年。

到了50-60年代,对于ST 段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细致的描述,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一直认为早复极综合征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生理性变异,无需特别的关注和处理。

而近年来,一些临床证据显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并不总是良性的,究竟该如何面对早复极综合征的确是值得谨慎思考。

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经典认识人群中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1%~2.5%,常见于中青年(27.5%),男性(77%),运动员的发生率偏高。

呈区域性分布,具有种族差异,黑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亚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印第安人。

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征象,除少数人有不典型心悸、胸闷、胸痛外,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

其心电图表现为:①J点抬高和J波形成:主要发生在V2-V5,少数见于Ⅱ、Ⅲ、aVF导联;当在V1、V2导联出现J波时,QRS呈rSr’型,类似RBBB V2~V4导联;②ST呈弓背向下抬高:V2-V5或Ⅱ、Ⅲ、aVF;V3、V4多见,胸导联大于肢体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常出现在中胸和左胸导联,抬高的幅度高于肢体导联(Ⅱ、Ⅲ、aVF导联)但很少>5mm;③T波高耸:在ST段抬高的导联,T波高耸,上升缓慢,下降陡直;④R波的降支可见切迹或顿挫;⑤运动或给与异丙基肾上腺素时,ST段可下移或恢复正常(图1)。

图1.早复极综合征心电图变化与动作电位的相关性2 早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挑战2.1 早复极综合征应为早复极变异由于早复极综合征者绝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表现,有学者认为早复极综合征这一名词不够恰当,应将有上述心电图表现的人群称为早复极变异。

2.2 早复极变异可见于疾病人群除健康人群外,竞技性运动员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前降支肌桥、脊髓损伤等患者均可出现早复极变异的心电图表现,打破了早复极变异仅出现在健康正常人群中的传统观念。

早期复极综合征41例临床分析

早期复极综合征41例临床分析

早期复极综合征41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误诊原因和鉴别诊断。

方法:以人群为调查对象,对确诊的ERS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人群中ERS的发生率为3.4%,心电图初诊确诊率78.05%。

结论:伴发症状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观察随访及相关检查有助于ERS的鉴别和确诊。

关键词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ERS的诊断标准[1]:ST段与J点一起抬高(0.1~0.4mV),S-T段凹面向上,多伴有较高的对称性T波,R波降支终末端有切迹或粗钝。

多见于V2~V6,以V2~V3最明显,有时在Ⅱ、Ⅲ、aVF导联中也可出现。

持续时间多较长,但在心率增快时可暂时恢复正常。

一般资料:以医院门诊健康体检人群为对象,共调查1211例,确诊ERS 41例,占3.4%,其中男27例,女14例。

年龄26~57岁,平均34.68±7.26岁,26~29岁9例,30~39岁22例,40~49岁7例,50~57岁3例。

伴短阵胸痛8例,胸闷4例,心悸2例,心律失常4例。

结果心电图初诊确诊ERS32例,通过观察随访以及相关检查确诊9例,心电图初诊确诊率78.05%。

不能心电图确诊的ERS,初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3例,变异性心绞痛5例,急性心包炎1例。

具有临床症状的ERS,7例确诊肋间神经炎,2例确诊食管炎,1例确诊心脏神经官能症,3例无确切疾病的证据。

讨论ERS作为一种心电图变异,临床相对比较常见,文献报道以中青年人多见,健康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5%~9.1%[2]。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34.68±7.26岁,发生率为3.4%,与之相符。

ERS的产生与某些心肌纤维动作电位的第三相时间缩短及第三相提前有关[1]。

具有典型心电图特征者诊断不难,对于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而不完全具备特征性心电图表现者,则需观察随访以及相关检查才能正确诊断,须除外病理性S-T段抬高,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避免误诊。

本组心电图初诊确诊率为78.05%,能对大多数ERS进行正确的判断,但仍有约1/5的病例不能即时得出正确的结论。

早期复极征的新认识及临床意义

早期复极征的新认识及临床意义

二、早期复极征的临床意义
1、对早期复极综合征危险程度预警的传统指标
二、早期复极征的临床意义
2、预警早期复极征患者的新指标
ST段形态:水平、下斜还是上斜型 长RR后J波振幅增大 新出现的J波
二、早期复极征的临床意义
2.1 ST段形态:水平、下斜还是上斜型
根据J波后的ST段形态分 为两组: A组:ST段上升或上斜型; B组:ST段水平或下斜型.
二、早期复极征的临床意义
2.1 ST段形态:水平、下斜还是上斜型
结论:J波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者为高危
二、早期复极征的临床意义
2.2 长RR后J波振幅增大
二、早期复极征的临床意义
2.2 长RR后J波振幅增大
室性早搏引起长RR间期后的J波振幅增加,伴ST-T改变;研究表明, 长RR间期后J波振幅增大,可预警特发性VF.
的心电图表现。
一、早期复极征的分类
2.Harssaguerre标准 2008年,Harssaguerre等报道早期复极与特
发性心室颤动相关,并对早期复极定义为:两个以 上连续导联,J点抬高≥0.1mV,J点抬高表现为QRS 波终末顿挫或切迹。
一、早期复极征的分类
3.Tikkanen标准
2011年Tikkanen在Harssaguerre 标准的基 础上,根据J点后100ms处ST段抬高程度将早期复 极分为两种: ①>0.1 mV称为上斜型ST段抬高; ②≤0.1mV称为水平型ST段抬高。
目前,更倾向于将早期复极描述为QRS波终末顿 挫或切迹,并结合ST段抬高程度和形态等标准, 对早期复极的良恶性进行初步判断。
最近有学者又提出,联合QRS波终末顿挫切迹与 STj(ST段起始点) 抬高的多种组合对早期复极进 行分类。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QTd、HRV、VLP变化及其意义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QTd、HRV、VLP变化及其意义

E R S患者 Q T a 、 H R V 、 V L P指标存在差异 , 对 其进 行检测有助于对 E R 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 关键词 : 早期复极综合征 ; Q - T问期离散度 ; 心率 变异性 ; 心室晚 电位 ; 心电图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2 6 6 X . 2 0 1 4 . 0 2 . 0 2 6
山东医药 2 0 1 4年第 5 4卷第 2期
早 期 复极 综 合 征 患 者 Q T d 、 H R V、 V L P变 化 及 其 意 义
徐 艳玲 。 余意 君 ( 华 中科 技 大 学同济 医学 院附属普 爱 医院 , 武汉 4 3 0 0 3 4 )
摘 要: 目的
观察早期复极综合征 ( E l  ̄ S ) 患者 Q — T间期离散度 ( Q T d ) 、 心 率变异性 ( H R V) 、 心 室晚电位 ( V L P )
Hale Waihona Puke 卧位 , 采用 1 2导联 心电图机记录 , 纸速 2 5 m m / s 。选择 T波终 可确认的导联测 量 Q . T间期 , 测8 个 导联 , 每
个导联测 3 个Q - T间期, 取均值。测得最长 Q . T间期 ( Q T ~) 、 最短 Q — T间期 ( Q r r ) , q r d=Q T 一 一Q T 。
心 电 自动分 析仪 , 受 检者安 静状 态在 窦性 心律 下 , 使
用F r a n k X、 Y、 Z导 联 , 叠加 2 5 0次 窦性 心搏 , 计算 机
自动测定。依据 G O M E S诊断标准 : ① 滤波后 Q R s 波群 时限 ( F Q R S )>1 1 4 m s ; ②滤过 的 Q R S波 群 终 末电压低于 4 0 m V的时限( L A s ) > 3 8 m s ; ③滤波后 Q R s波 群终 末 4 0 ms的电压 ( R MS 4 0 )<2 0 mV。具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早期复极综合征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早期复极综合征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早期复极综合征>>>
症状及病史:
服硝酸甘油类不能缓解。ERS患者长期随 访X线胸片、冠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和各 种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ERS的心电图表现类似器质性心脏病, 当伴明显胸痛、心悸等症状时鉴别诊断较 为困难。ERS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依据两 个以上的导联心电图出现下列改变:
内科学疾病部分:早期复极综合征>>>
病因:
迷走神经的影响减弱有关。 3.可能与附加的房束道有关 有些研
究者认为,ERS可能存在房束道,是预激 综合征(WPW)的一个亚型,因为部分ERS可 见P-R(Q)间期略短,>0.12s,心律失常, 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时,ERS消失。但目前尚无组织学的发现 加以证实。<
内科学疾病部分:早期复极综合征>>>
病因:
p> 4.与心外膜机械刺激有关 AбoKyMoB
报道71例ERS病人中有15例存在着膈疝、 食管憩室或左侧膈肌顶部松弛,故15人的 ERS产生可能与心外膜受刺激所致。
5.国内有报道一家兄弟7人均有家族 性早期复极综合征,故不排除ERS有先天 性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
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早期复极综合征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早期复极综合征>>>
别名: 早期复极综合症。
内科学疾病部分:早期复极综合征>>>
身体部位: 胸部。
内科学疾病部分:早期复极综合征>>>
科室: 心血管内科。
内科学疾病部分:早期复极综合征>>>
简介: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ERS)是一种较常见的正常心电 图变异。主要表现为以胸痛、胸闷、心悸 为主,心电图上ST段抬高,酷似变异型心 绞痛、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急性心包炎等 图形易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

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综合征

具体机制:
早期复极还是晚期除极-------争议?。。。 早期复极致室颤的机制-------未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能机制:
Ito电流增强引发连续2相折返。
可能机制
因此有人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和特 发性室颤可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因为其J波 形成和ST段改变的离子、细胞学基础相同。
它们共同依赖于Ito电流
因此,ERS并不都是良性的!
如何危险分层?
机制?
治疗?
危险分层
临床病史:
Abe等报道,222例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晕厥患 者中,ERS检出率为18.5%,远远高于其在3915 例健康对照组的检出率(2%)。
留意频发室早的起源,特别是与ERS起源(比如 下壁)相同时,应提高警惕。
危险分层
特征性的J波
61±50个月随访,除颤仪监护记录提示伴有ERS 的患者有更高的室颤发生率(相对危险度:2.1)
挑战传统的ERS良性说;
与之前的研究不同,研究对象排除了肿瘤、心肺 复苏后或相关药物;
事件从ICD中记录获得;
从室颤相同的起源以及室颤前J波的振幅增大,推 测室颤与ERS密切相关;
透壁电位差的不均一性在特定条件下被放大,复 极离散度增加,从而导致恶性心律失常;
2009.12.24
10864例芬兰中年人群,平均随访30±11年 ERS检出率5.8% 下壁导联ERS可显著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心源性死亡
心律失常
左图:J点抬高使QRSST段连接处粗顿 (slurring)
右图:J点使QRS-ST段 连接处出现切迹 (notching)
两个病人都因心律失常 死亡
直到。。2008年。。

早期复极综合征(ER)

早期复极综合征(ER)

预后
5/35
Krahn AD, et al. Circulation,2009,120:278-285
自1984年到90年代晚期,文献报道认为ER与IVF可能相关 进入21世纪后,认为部分ER肯定与IVF相关
J点抬高
特发性VF
对照组
N=45(%) N=124(%)
全部导联
42
13
下壁导联
27
8
I、avL
历史
• 1936年,Shipley及Hallaran首先描述了心电 图的这种变异;
• 20世纪50和60年代,陆续报道一定样本量 的该心电图变异,称之为“正常RS-T段抬 高变异”或“幼稚(juvenile)ST段”;
• 多认为良性,在男性、黑人、年轻人和运 动员中多见。
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生率
Yan GX,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3;42:401–9
J波的细胞和离子流机制
• 心外膜动作电位常表现为明显的“切迹”,这 主要由于Ito产生。而心室内膜Ito却很小,其 动作电位常缺乏“切迹”;
• J波形成的离子流机制是Ito电流增加,电生理 基础是内外膜电位差和复极离散度增大,产生 2位相折返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QRS波终末部分出现切迹
心电图左前胸壁导联(V4-V6导联)QRS波终末部分切迹(notch) 的ER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ER vs 对照组 QRS波终末部分notch V4:44% vs 5% V5:44% vs 8% V6:33% vs 5%
Merchant FM, et al. Am J Cardiol, 2009,104:1402–1406
10864例,630(5.8%)存在早期复极综合征,随访30 ±11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图.V2~V6导联ST抬高0.3~0.4mv,呈下斜性或马鞍状,类似Brugada样 改变,V4的J波明显,达0.4mv,T波高耸; B图.Holter示V5导联的连续记录,J波呈频率依赖性,多形型室性早搏。
主动脉夹层
2、与非心源性疾病的ST段抬高相鉴 别 ①、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 炎等。 ②、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脑出血、蛛 网膜下腔出血等。 ③、急性肺栓塞。 ④、脊髓损伤 。
⑴J波产生机制
• A 动作电位由心 室内膜向心室外膜 传导,体表心电图出 现J波 • B 动作电位由心 室外膜向心室内膜 传导,体表心电图见 不到J波
图3
2.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
ST段抬高的机制
心外膜下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平台期外向离子流(Ito、 Ikr、Iks、Ik~ACH、Ik~ ATP ) 增强和内向IKI、 Na 减弱导致电位降低, 而心内膜下心肌细胞无类 似变化,引起了动作电位 2相和3相跨膜电压梯度增 大,使得早期复极变异患 者 出现较明显的ST段抬 高。
ERPV的类型
• 1.按心电图ST 段抬 • 2.按预后分型: 高表现可分为: • ①心尖部型( V3~ • ①良性ERPV: V5) • ②前间隔型( V1~ • ②病理性ERPV。 V2) • ③下壁型( Ⅱ、Ⅲ、 aVF) • ④混合型。
图7 不同类型早期复极变异胸导联的心电图表现

图 A~D示ST段抬高和J波在 V3~V 5 最显著, QRS波群和类本位曲折时间缩短。 A .典型的早期复极变异心电图,V 3~V 5 呈马鞍型 J 波、ST段抬高和 T波 直立。 B . Q R S 波群起始部缓慢粗钝。 C. 穹窿( 圆顶) 状ST段抬高和T波倒置。 D .J波不明显
图9
常见病理性ST段抬高的心电图
• 1、左心室肥大 2、完全性左束支阻滞3、 急性心包炎 4、高钾血症 5、急性前间 壁心梗 6、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急性前间 壁心梗7、Brugada综合征
图25 男性, 42岁。因发作性心悸、 胸闷, 意识丧失2次入院,经诊断为早期复极 变异。治疗出院后一个月, 又一次在家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和呼吸停止, 抢救无效猝死
图11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Ⅰ avR

aVL

aVF
图1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Ⅱ、Ⅲ、aVF导联J点抬高、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直立 Ⅰ、aVL导联ST段下移,呈现镜像样改变

变异型心绞痛 (1)无症状描记 • (2)发作时描记: ST段抬高和J波同时出现,并出 现毫 伏级电交替 • (3)发生室颤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可能 与下列几个因素有关: • 1.心室除极不同步及部分心肌提 早复极 • 2.心肌细胞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 • 3.其他因素
1.心室除极不同步及部分心肌提早复 极
• 心脏各个部位除极顺 序并非完全由心内膜 向心外膜推进, 乳头 肌区域心肌除极顺序 是从心肌中层同时向 心内膜和心外膜双向 扩展,使其较早完成 除极,即导致部分( 心尖部、后壁)心肌 提早复极。 •
图8 不同类型早期复极变异胸导联的心电图表现
图E~ H示ST段抬高和J 波在 V1、V 2 最显著 E . V 1、V 2 R波递增最显著。 F、G. V1、V 2 的J 波呈尖峰状,与QRS波群形成不完全性 右束支阻滞型。 H. ST段呈下斜形抬高,呈Brugada综合征样改变。
临床表现
• • • • □多数无症状 □部分有迷走神经占优势的表现 □头晕、心悸、易疲劳 □心前区不适:刺痛或挤压痛,可放射至 左肩、臂,体力应激无关,硝酸甘油无效 • □检查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X光、 超声心电图、冠脉造影
诊断及鉴别诊断
1 主要靠心电图诊断 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出现相应改变 2 二级梯、踏车或活动平板试验 随心率增快,ST段全部或部分回到等电位 线,J波减小或消失,T波高耸恢复正常或 倒置变为直立 3 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
1、与心源性ST段抬高相鉴别 ① 心肌缺血性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 变异型心绞 痛、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室 壁瘤、节段性心室运动障碍等 。
图16 一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SIQIIITIII)
图17
3、代谢性ST段抬高
①高钾血症 ②低温性 ③过度换气综合征④高钙血症
图19
高钾血症
图20 高钾血症
4、其它原因所致的ST抬高
• ①药物性ST段抬高 •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异丙可卡因 等 • ②体质性(bodyhabits)ST段抬高 • ③伪差性ST段抬高 • ④正常变异性ST段抬高等
ERS与Brugada综合征 鉴别
临床表现
性别优势
ERS
男性 约1%-3%
左心室前侧壁
Brugada综合征
男性 约5%
右心室
阳性家族史 病变部位
J波振幅 ST段抬高导联
ST段抬高形态
ST段抬高动态变化 心动过缓时 心动过速时
低/高* V3-V5 上凹形,上斜形
相对稳定
高 V1-V3 下斜形 穹窿形
常有变化
T波
心室颤动 室颤时有效药物
增高 减低 多呈高大直立 可发生
异丙肾/奎尼丁 部分KCNJ8
增高 减低 V1-V3多呈倒置 易发生
奎尼丁/异丙肾 SCN5A(约25%)
基因突变
注:*:ERS在一般情况下J波振幅较低,但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前J 波振幅或J点上移程度可增高
图14
A
B
A呈典型的ERS改变,V2-V5J波之后ST段凹面上抬高,其后T波 直立 B呈Brugada综合征表现,V1-V2ST 段下斜型抬高, T波倒置, V3 ST段呈马鞍型抬高
ERS 与 AMI鉴别
• 临床表现 • • • • • • • • • • • ST段形态 程度 ST时限 对应性ST段压低 演变时间 J波 异常Q波 T波倒置 分布导联 V6导联ST/T比值 ERS 凹面向上抬高, 轻度抬高 缩短 无 数年 多有 无 无 胸前导联 <0.25 AMI 凸面向上抬高, 明显抬高 正常或延长 有 数小时-数天 多无 有 T波倒置伴随ST段高 心肌梗死导联 不适用
• 5.T波高耸
• 6.ST段抬高持续多年不变,运动或药物等 因素使心率加快后上述表现恢复正常
图5 典型早期复极变异心电图,图中可见V4-V5导联J波 和ST段凹面向上明显抬高,T波直立, 下壁导联亦可见ST-T改变。
图6
ERPV的心电图改变
• A 典型的ERPV心电图改变 :QRS波振幅增大, S波升支出 现J波、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其后T波直立,呈马鞍状 • B、C J波及ST-T变化如同A, 不同点为QRS起始部分出现顿 挫 • D ST段呈弓背状抬高,其后T 波倒置,酷似心肌梗死 • E QRS起始部分呈高频细小 切迹, ST段呈弓背状抬高,与T 波融合 • A、B、C、D、E QRS波升支 缓慢,降支迅速,呈“斜塔”样 改变
临床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意义
早期复极变异的治疗
现代定义
• 早期复极变异 ( 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 ERPV )系指外观健康和无症状 人群出现ST段抬高的心电现象。其既可 以见于正常人, 又可以与心脏疾患相关,因 而近年广为关注。 • 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复极变异与心脏猝 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及肥厚型 心肌病有一定的联系,也可能为Brugada 综合征的变异型。这与既往所称的“早期 复极综合征”不同,故其临床意义、发生 机制与众多ST段抬高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在近年来受到关注 。
图27
(3) ERPV与肥厚性心肌病相关
图28
(4)ERS与Brugada综合征
• Kalla等报道下壁 导联呈ERS改变 者可能与 Brugada综合征 相关,因此,此 类患者常有晕厥 发作、恶性室性 心律失常发作史 、心脏停搏史、 Brugada综合征 家族史等
图10 心绞痛发作时
1、与心源性ST段抬高相鉴别
②心肌非缺血性ST抬高 急性心包炎、左心室肥大、肥厚型心 肌病、束支传导阻滞 、预激综合征(包 括短P—R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 征、电复律和电除颤后ST段抬高、特 发性ST段抬高综合征、心肌挫伤、主 动脉夹层、心室起搏心律等。
急性心包炎与 ERS 鉴别
图21: 一例伪差性ST段抬高 A、基线设置过高,产生伪差性ST段抬高 B、基线降低后ST段回到等电位线
ERPV的临床意义
1.ERPV极大多数属于良性病变
据Klatsky等报道,73088名健康体检者中, ERPV者670 人(0.9%),15年后再评估,2组住院情况比较:
图22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ERPV属于良性心 电图改变。其心电图改变与部分正常心电 图相重叠,且运动后抬高的ST段可回到等 电位线。
早期复极综合征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ERS
2010级研究生: 赵秋兰 指导老师 : 刘仁光教授
传统认识
历史背景 传统定义
历史背景
• 1936年Shipley和Hallarua首先注意到在部 分受检心电图患者中,ST段有特征性的抬 高,而这部分患者临床又无器质性心脏病 。 • 其发生率高达1.5 %~9.1 % ,多见于青年男 性。其患病率为:男性4.18 % ,女性0.15 % ,77 %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年龄小于50岁.
(1)ERPV与心脏猝死
图9 一例健康黑人职 业运动员猝死前数 月心电图呈早期复 极变异改变尸检未 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图24
(2)ER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图26 基础心电图显示早期复极变异(A)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轻度抬高, aVF导联J波比较明显,胸前导联也显示ST段轻度抬高,V2、V3 导联J波比较明 显,运动试验引发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