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复极综合征

早期复极变异(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又称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系指外观健康和无症状人群出现ST段抬高的心电现象,以ST段呈凹面向上或上斜性抬高为特征。自1936年由shiplay和Haellaren首先报道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ERS在健康人群中发病率为1.5%~9.1%。但近年来,随着对ERPV的临床资料积累和分析,发现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的发生率超过了正常的范围,过去认为属于心电图正常变异,但随着对心肌复极电生理深入的研究以及报道与猝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人们对ERS是否总是良性开始提出质疑。

心电图特征

早期复极是一种较常见的正常心电图变异,其主要心电图特点为:

,多见于胸前导联;(2)ST段抬高呈凹面向上(弓背向下)于V导联最明显;(3)部分J点不明确而呈R波下降支粗钝或类似γ’波;(4)T波常与升

1J波及ST-T改变①60%~70%

J波之后

2QRS波群改变ERS患者左胸导联QRS电压增高,部分患者QRS波群起始部出现粗钝、挫折,类似δ波;QRS波群升支幅度减小,降支陡峭,升支与降支呈非对称改变。

3其他心电图改变ERPV除上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外,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RPV的患者还存在其他的心电图改变:①ERPV患者中静息时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发生率约为38%~89%;②第一度房室阻滞在存在ERPV的职业运动员中发生率为5%~39%,非运动员中为0.65%;③ERPV人群QRS间期(90±10)ms大于正常对照组(80±10)ms,QRS波终末部可见切迹,左胸导联见窄q波;④QT间期相对延长,U波较常见。

4特殊情况心电图改变持续多年不变,但运动、情绪激动或过度换气等可使ST段回落甚至降到基线水平。

人群分布倾向

1性别分布倾向 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男性4.8%,女性0.5%,77%ERS年龄<50岁。男性早期复极现象多于女性,而且心率慢时心电图表现更为明显,原因在于:男性心室肌细

胞Ito密度明显高于同龄女性,因此这种J/ST段改变更为明显;Ito从失活状态恢复较慢,因此心率快时Ito电流减小,J波和ST段抬高程度减轻,而迷走神经兴奋时,左室侧壁Ito 电流增加,V4~V6导联J/ST段的改变更为明显。

2不同年龄段分布倾向 常见于年轻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76岁时约为30%,至年龄最老(达96岁)仅为14%。

3职业分布倾向 Bianco和Bjornstad等报道,ERPV发生率在一般运动员中为10%,考虑其是由训练导致的生理性变化,正如窦性心动过缓、高QRS和T波一样。而获得性ERPV 常见于优秀而耐力持久的运动员,其发生率可高达100%。

4区域分布倾向 ERPV分布呈区域性,具有种族差异,以黑人最为常见,其次在亚洲、拉丁美洲。

5家族遗传倾向 从家系与心电图表现上说明J波、早期复极、Brugada综合征存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与发生机制。有作者称其为遗传性重叠现象(genetic overlap phenomenon)的一种类型。

可能机制

ERPV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多数学者倾向于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心电复极变异。由于心室全部除极结束之前,某些区域的心室肌提早复极,产生向下偏左的ST向量,导致ST段抬高,从而引起早期复极。ST段移位是由于左室前壁心外膜下心肌复极较早,在整个心室除极还未结束时,该部位心肌除极已开始,使其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缩短,这是不同部位复极不均衡的表现。②旁路加速传导。有关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旁道束,此束由心房下行绕过房室结与左前分支相连,窦性激动经旁道直接抵左前分支,因心房距左前分支有较长距离,激动虽绕过房室结,但PR间期比预激综合征仍长而比正常传导略短。由于左前分支支配前壁心肌先除极,故复极也提早,因此形成典型ERS。③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使心肌纤维复极加速,从而引发早期复极。当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如夜间睡眠或午休时),窦性心率减慢,ST段抬高更为明显;运动或体力劳动应激时,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心率加快,ST段可有不同程度的回降,甚至早期复极图形消失。ERS多见于健康青壮年、运动员,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伴随心动过缓使左心室舒张末期负荷过重有关。当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如夜间睡眠或午休时),窦性心率减慢,ST段抬高更为明显;运动或体力劳动应激时,迷走神经张力减低,心率加快,ST段可有不同程度的回降,甚至ERS图形消失。④与心外膜受到的机械刺激有关。⑤与先天性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意义

ERS心电图可转变为Brugada综合征样心电图改变。这些研究结果使人们对ERS是正常的心电图变异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故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其临床意义。

康年轻的黑人职业运动员,猝死前除有心电图ERS表现外,无冠心病、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和其他心脏病。第二例为尖端扭转型室速病人,在基础心电图上发现下壁和前侧壁段抬高,

物影响及神经体液调节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Brugada 综合征常表现为突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东南亚地区年轻人猝死的首要原因,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目前已将ERS

地指导临床治疗。

4 鉴别诊断

酶学和肌钙蛋白T 、I 的改变对器质性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特征酷似ERS ,但两者的临床表现不同,如急性心包炎的胸痛常常与呼吸和体位有关,同时伴有的心包积液等体征也是ERS 所不具备的。高钾血症时T 波高尖和ERS 高耸的T 波极为类似,当详细询问病史及血电解质检查后即可与ERS 鉴别。当血钾(5.5mmol/L 时,可考虑排除ERS 。此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ERS 区别则需要通过心得安试验或运动试验,倒置T 波变为直立支持ERS 诊断。

程,出现病理性Q 波和血清酶学曲线改变,而ERS 抬高的ST 段可持续多年,运动试验ST 段可暂时降至等电位线,心肌酶学正常。鉴别多无困难。②变异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呈一过性ST 段凸面向上抬高,ST 段抬高随胸痛发作而出现,缓解而消失,发作时心率较快,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运动试验ST 段改变不明显,并可诱发ST 段抬高。③急性心包炎:T 波可以直立、低平或倒置;而ERS 者通常伴随增高的T 波。急性心包炎的ST 段抬高在近期内可有演变;ERS 的ST 段抬高可持续数年。急性心包炎患者的心率快,伴心包积液时可有心音遥远、心界扩大等体征。而ERS 患者的心率多为偏慢。UCG 检查有助于鉴别。④急性肺栓塞:急性肺栓塞时,胸痛十分剧烈,可在肢体导联出现ST 段明显抬高;ERS 的心电图ST 段抬高主要是胸导联,肢体导联ST 段抬高是伴发产生,仅有肢体导联ST 段抬高而无胸导联ST 段变化则可排除ERS 。⑤心室壁瘤:多见于老年人,一般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心电图、心肌酶学的资料。

除病史外,诊断可根据心脏B 超以及心肌核素显像等检查,而ERS 患者常见于青壮年,无

表1 MVERS 与良性心室ERS 的识别建议

指标 良性心室ERS MVERS 晕厥病史 无 有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史 无 有

猝死家族史 无 有

心室早期复极家族史 无 有

心室早期复极心电图类型 心尖部型 下壁型、混合型 伴Brugada 综合征 无 有

J 波电压 <0.2mV ≥0.2mV

ST 段抬高、J 波易变性 无 有

心脏电生理检查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无 有

基因异常 无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