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合集八篇)【篇1】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

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1. 重力案例1-1:重力的概念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的概念,并说明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

解答: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在地球表面,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就越大。

重力对物体的作用表现为使物体受到向下的拉力,使物体沿着重力方向加速下落。

案例1-2:重力加速度问题描述:请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说明重力加速度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

解答:重力加速度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的大小。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大约为9.8 m/s²。

重力加速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地球的引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但在高空或宇宙空间中,重力加速度的值会有明显的变化。

2. 运动和力学案例2-1:直线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直线运动的概念,并说明直线运动的特点。

解答: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进行的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速度发生变化。

直线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直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简单。

案例2-2:抛体运动问题描述:请解释抛体运动的概念,并说明抛体运动的条件。

解答:抛体运动是指在重力作用下,物体进行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条件是物体必须具有初速度,且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斜抛运动、平抛运动和竖直抛运动。

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具有初速度的运动。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具有初速度,竖直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竖直抛运动是指物体在竖直方向具有初速度,水平方向没有初速度的运动。

抛体运动的特点是运动轨迹为抛物线,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复杂。

3. 能量和动力学案例3-1:动能和势能问题描述:请解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享近年来,物理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物理作为一门实证性科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也纷纷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物理教学案例,旨在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参考和启示。

案例一:光的折射在学习光的折射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某教师设计了一个有趣而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给学生展示碗装满水的状况,并在碗中加入小动物模型,观察小动物在水中的现象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光的折射现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不同的物体置于水中,让学生探索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仅对物理原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总结,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二:力的平衡在教授力的平衡时,某教师设计了一种有趣的小游戏来加深学生对力平衡的认识。

教室中的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拿一根棍子,上面放置几个不同大小的物体。

学生们需要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置和数量,使得棍子保持平衡状态。

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案例三:机械能的转化在讲解机械能的转化时,某教师准备了一个实验演示。

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小车和一段光滑的斜坡,让学生将小车放在斜坡上并松手。

学生们观察到小车从斜坡上滚下,最终停在水平地面上。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斜坡和水平地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重力和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机械能的转化,并且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这些物理教学案例充分利用了实验和实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验能力。

五分钟物理德育教学案例

五分钟物理德育教学案例

五分钟物理德育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发生在一节初中物理课上,教学内容是关于力学的基础知识。

在讲解完牛顿第三定律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机会。

二、案例描述1.导入:我首先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我拿出一个小车,将其放在一个光滑的桌面上,然后轻轻推一下小车,让它滑行一段距离。

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小车会移动?”学生回答:“因为您推了它。

”2.知识点讲解:然后我开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我告诉学生,当我们对一个物体施加力时,这个物体会对我们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然后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比如我们跑步时,脚对地面施加了一个力,而地面也对我们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使我们能够跑步。

3.德育渗透:在讲解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后,我开始进行德育渗透。

我告诉学生,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物理世界,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

比如,我们对别人友好,别人也会对我们友好;我们对别人不友好,别人也可能对我们不友好。

这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我们的行为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而周围人的行为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4.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原理,我举了一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学生,他在课堂上经常欺负其他同学,对老师也不尊重。

那么,这个学生可能会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他的行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但是,如果这个学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的人友好、尊重他人,那么他也会得到周围人的友好和尊重。

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5.课堂讨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原理,我组织了一个短暂的课堂讨论。

我让学生们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类似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例子。

学生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我在对父母微笑时,他们也会对我微笑。

”有的学生说:“如果我帮助朋友,朋友也会帮助我。

”通过这些例子,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体现。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0篇)1.《运动状态的比较研究》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将学生们的观察和实验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运动状态的概念。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效果显著。

2.《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将力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力学知识。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题的解法,课堂效果显著。

3.《热力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本文描述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讲解热力学的概念和运用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热力学的相关概念,课堂效果优秀。

4.《光学反射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光学反射的原理和相关知识点。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对反射定律的理解得到了加深,实验效果良好。

5.《电路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电路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电路的组成,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了电路知识,实验效果显著。

6.《显微镜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显微镜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结构和显微镜使用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学生们对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效果优秀。

7.《张力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张力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弹性力学知识。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弹性力学的相关概念和应用,实验效果良好。

8.《物理思维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物理思维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物理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物理概念和定理,实验效果显著。

9.《空气密度实验》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空气密度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空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空气密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效果优秀。

10.《物理史话教学》本文介绍了一位初中教师如何通过物理史话教学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物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3、德育目标三、学情分析: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与学法:?(一)、说教法1、设计思想?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

100个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解析案例1:重力的方向{content}案例2:物体的质量{content}案例3:速度和速率{content}案例4:力的作用效果{content}案例5:压力的概念{content}案例6:浮力原理{content}案例7:热量的传递{content}案例8:光的传播{content}案例9:声音的产生和传播{content}案例10:电路的基本概念{content}案例11:欧姆定律{content}案例12:磁场的性质{content}案例13:摩擦力的作用{content}案例14:简单机械的应用{content}案例15:能量的转化和守恒{content}案例16:大气压力的作用{content}案例17:水的沸点和凝固点{content}案例18:热能的转换{content}案例19:光的折射现象{content}案例20:透镜的应用{content}案例21:平面镜成像原理{content}案例22:物态变化的现象{content}案例23:温度的测量{content}案例24:气压的测量{content}案例25:浮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content}案例26:杠杆原理的应用{content}案例27:滑轮组的工作原理{content}案例28:功和能量的概念{content}案例29:动能和势能的转化{content}案例30:机械能的守恒{content}案例31: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content}案例3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content}案例33:电阻的特性{content}案例34:电能的转换和守恒{content}案例35:磁场对电流的作用{content}案例36:电磁感应现象{content}案例37: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content}案例38:声波的特性{content}案例39:声音的传播和反射{content}案例40:回声的产生和应用{content}案例41:光的色散现象{content}案例42:光谱的分布{content}案例43:太阳的辐射能量{content}案例44:红外线的应用{content}案例45:紫外线的特性与作用{content}案例46:光纤通信的原理{content}案例47:光的衍射现象{content}案例48:光的干涉现象{content}案例49:大气层对光的影响{content}案例50:地震的成因与波速{content}案例51:声纳的原理与应用{content}案例52:回声定位的原理{content}案例53:光的传播与大气折射{content}案例54:彩虹的形成原理{content}案例55:光的散射现象{content}案例56: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吸收{content}案例57:物体的热辐射{content}案例58:红外照相的原理{content}案例59:紫外线照相的应用{content}案例60:红外线夜视仪的原理{content}案例61:光纤照明系统的设计{content}案例62:光盘的读取原理{content}案例63:激光打印机的成像原理{content}案例64:光电池的原理与应用{content}案例65:太阳能电池的特性{content}案例66:光能的转换与储存{content}案例67:光合作用的原理{content}案例68:植物的光周期现象{content}案例69:风的形成与气压梯度{content}案例70:风的加速与摩擦力{content}案例71: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content}案例72:龙卷风的成因与特性{content}案例73:云的成因与分类{content}案例74:雾的形成与消散{content}案例75:露和霜的成因{content}案例76:降水量的测量与计算{content}案例77:蒸发与蒸腾的作用{content}案例78:水的表面张力{content}案例79:冰的融化与凝固{content}案例80:冰期的成因与分布{content}案例8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content}案例82:地球的极移与地壳运动{content}案例83:地震波的传播与断层{content}案例84:海啸的形成与传播{content}案例85:地球的磁场与磁暴{content}案例86:电离层与无线电波传播{content}案例87:太阳的特性与活动{content}案例88: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周期{content}案例89:太阳风的成因与影响{content}案例90:太阳耀斑的特性与影响{content}案例91:恒星的形成与演化{content}案例92:恒星的大爆炸与超新星{content}案例93:星系的形成与结构{content}案例94:星系的红移与宇宙膨胀{content}案例95:黑洞的形成与特性{content}案例96: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content}案例97:宇宙的大尺度结构{content}案例98:宇宙的起源与演化{content}案例99:人类对地球的影响{content}案例100: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cont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给教师驾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因此,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在无力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下面是我对《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学习
(一)照相机
大家想了解关于照相机的什么知识呢照相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排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

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播放动画:快门与采光
播放动画:光圈与景深
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照相机的调光和景深与透镜的关系。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

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2: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 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

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图就是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示意图,物体通过透镜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

板书: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分组观察,教师指导。

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

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

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投影仪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现象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说明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放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

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

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

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

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板书: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实像和虚像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观察、研究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会聚所成。

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记录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

物体和实像分别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

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成虚像发出的,所以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凸透镜成虚像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多媒体课件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在使用多媒体的课堂上,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省时、高效,课时矛盾迎刃而解。

同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展示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工具性,而不能让它成为教学的主题,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技术上,而不是教学内容上。

否则的话,教学技术反倒成为干扰因素。

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时,一定要努力防止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