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常规检查中的常见细胞及其医学意义

合集下载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FOBT)是一种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检测人体肠道内是否存在潜在的出血。

这种试验的参考值对于判断结果是否正常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临床上的许多潜在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通常为阴性,即不存在红细胞或血红蛋白。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进行高灵敏度的粪便隐血试验时,可能会检测到极少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疾病。

一般来说,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即检测到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可能提示以下几种情况:消化道出血:特别是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等。

其他疾病:如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口腔出血,或鼻腔出血等。

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辅助诊断消化道疾病:对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炎症和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特别是在肠道肿瘤的早期,可能会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

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较严重,或者存在多处出血。

同时,如果粪便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也说明出血量越大,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指导治疗: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止血药物、调整饮食等。

同时,对于一些需要手术的疾病,如肠癌、胃癌等,粪便隐血试验的结果也可以作为评估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参考。

监测复发和转移: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可以监测疾病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如果试验结果持续阳性,可能提示疾病复发或转移。

鉴别诊断:与其他实验室检查方法相结合,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诊断一些难以确定的疾病。

例如,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但大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正常,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痔疮等良性疾病引起的出血。

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其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对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粪便镜检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

粪便镜检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

粪便镜检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在临床诊断中,粪便镜检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粪便样本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消化道疾病情况。

本文将介绍粪便镜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及与一些疾病的关联。

红细胞形态形态特征正常情况下,粪便样本中的红细胞通常是散在的,形状规则,大小均一,并且无明显的变形或破裂。

异常表现•畸形红细胞:在某些疾病或病理情况下,粪便样本中的红细胞可能出现变形或破裂。

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常在粪便镜检中出现碎裂的红细胞。

•红细胞聚集:一些疾病导致红细胞在粪便样本中发生聚集,形成红细胞团块。

这可能与出血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疾病有关。

白细胞形态形态特征正常情况下,粪便样本中的白细胞通常呈现单个或散在分布,胞质透明,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并且核浆比适中。

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异常表现•多形核白细胞:某些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感染性肠道疾病等,可以导致粪便样本中的白细胞表现多形核。

这种多形核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形态异常,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白细胞聚集:在疾病或病理情况下,白细胞可能在粪便样本中形成聚集物。

这种聚集物通常由中性粒细胞组成,呈现为白色颗粒状结构。

白细胞聚集物的出现可能与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相关。

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与疾病关联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可以导致结肠黏膜的溃疡和炎症。

在粪便镜检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常出现畸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碎裂,这是由于炎症引起的结肠黏膜损伤所致。

出血性结肠炎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结肠炎症性肠道疾病,常见症状是腹泻伴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便。

在粪便镜检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红细胞聚集物,与出血性结肠炎的出血性病变有关。

感染性肠炎感染性肠炎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和发热等。

在粪便镜检中,可能观察到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及白细胞聚集物的形成,这与感染性肠炎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粪便常规化验单各项解读

粪便常规化验单各项解读

粪便常规化验单各项解读1.引言粪便常规化验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手段,可以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中的各项指标,了解肠道健康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问题或感染性疾病。

本文将就粪便常规化验单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检验结果。

2.检验指标解读2.1颜色粪便颜色可以反映肠道内消化和吸收功能的情况。

常见的颜色有黄色、黄褐色、棕色等。

本项指标主要用于初步判断肠道消化功能是否正常。

2.2p H值粪便pH值反映了肠道内的酸碱平衡状况,正常情况下会呈弱酸性或中性。

异常的p H值可能与肠道感染、消化问题等有关。

2.3饱和度饱和度是指粪便中脂肪的含量,可以反映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情况。

异常的饱和度可能与胆道疾病或胰腺问题相关。

2.4食物残渣粪便中的食物残渣可以反映肠道内的排空情况和消化功能。

异常的食物残渣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或消化不良有关。

2.5隐血隐血检测可以帮助发现消化道出血或感染。

阳性结果可能与胃肠道溃疡、息肉、炎症等疾病相关。

2.6白细胞白细胞检测可以反映肠道炎症情况。

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与感染、炎症性肠病等有关。

2.7干化程度粪便的干化程度可以反映排便频率和水分摄入情况。

密度高的粪便可能与便秘有关,而稀烂的粪便可能与腹泻有关。

3.结论通过对粪便常规化验单中各项指标的解读,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肠道健康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消化道问题或感染性疾病进行初步判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检验结果并不能完全确定具体疾病,仍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若有异常的检验结果,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的医生进行进一步诊疗。

以上就是粪便常规化验单各项指标的解读,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1]颜色对大便检查的影响通常反映了胃肠道的某些情况,严格而言,尤其是大便小便,不能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成型,因为它不如呕吐来得直接。

颜色对大便检查有什么意义?亦可参照XL S X文档可以读人真心讲解。

[2]饱和度检测。

引用的英文资料是最新的大便X光机的成果,通常需要我们大便通过这么一个过程来检查有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消化道是否存在炎症、感染、出血等疾病,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检查目的:粪便常规检查主要用于以下目的:1.1 评估消化系统功能: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物理性状,可以初步判断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1.2 检测消化系统疾病:通过检查粪便中的潜血、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感染、炎症、出血等疾病。

1.3 评估营养状况:通过检查粪便中的脂肪、纤维等成分,可以评估患者的营养吸收情况。

2. 检查方法:2.1 采集样本:患者在排便后,用清洁的容器收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应避免污染和稀释,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2 样本处理:将粪便样本送往实验室后,实验技师会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步骤。

首先,样本会被称量并用适当的溶液稀释。

然后,会进行离心、过滤等操作,以分离出粪便中的各种成分。

2.3 检测指标:常见的粪便常规检查指标包括:颜色、形状、质地、潜血、白细胞、寄生虫卵、脂肪、纤维等。

不同指标的检测方法各不相同,包括化学分析、显微镜观察、免疫学检测等。

3. 检查结果解读:3.1 物理性状:粪便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物理性状可以反映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情况。

例如,黑色便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现,稀水样便可能是感染性腹泻的症状。

3.2 化学成分:粪便中的潜血、白细胞、脂肪等化学成分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

例如,潜血阳性可能是消化道溃疡或肿瘤的表现,白细胞增多可能是感染性炎症的症状。

3.3 微生物检测:粪便中的寄生虫卵、细菌等微生物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或细菌感染。

例如,寄生虫卵阳性可能是寄生虫感染的证据,细菌菌落计数增多可能是细菌感染的症状。

4. 注意事项:4.1 采集样本时要避免污染和稀释,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粪便经过消化道进行排泄,含有丰富的消化道分泌物以及脱落的细胞,能够较好的反应出消化道以及涉及脏器的功能水平。

粪便常规检查属于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化验检查方案,指的是通过对粪便的肉眼观察以及显微镜观察,评估粪便的性状、颜色、是否存在寄生虫、红细胞、白细胞等,多用于肠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寄生虫疾病等检查的辅助鉴别诊断,临床意义显著。

为提高粪便常规检查的效果,必须进一步掌握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并充分认知其临床意义,以更好的发挥出其价值。

而对于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以及临床意义你知道多少呢?粪便常规检查的方法粪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目测法、显微镜检查法以及粪便隐血实验三种检查方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目测法。

对所采集的粪便样本,首先需要通过观察的方式对其外观、性状、颜色等进行分析,并选择由粘液、脓血等异常的样本,如果外观没有明显的异常,则可采用多点取样的方式获取样本。

(2)显微镜观察法。

将所选择的样本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涂片观察,将生理盐水1~2滴滴入载玻片上,使用竹签挑出疑似部分,大小同火柴头即可,将其混入生理盐水之中,制成悬浊液,浓度以可看清报纸上字迹为宜,而后则可盖好载玻片。

现选择10x10的低倍镜进行全片的观察,评估是否存在寄生虫卵、原虫、包囊等,而后再选择10x40的高倍镜进行病例成分的观察,至少需观察10HP[1]。

(3)粪便隐血实验。

选择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先使用便棒采用多点采样的方式采集粪便,并将便棒放到采便器中,盖紧后进行摇晃,将样本和缓冲液进行融合并混匀,再撬下采便器顶部的盖子,滴入3~4滴粪便的混悬液,滴入位置为检测板的加样孔中,5min内进行检查结果的观察。

对黑色柏油样粪便,则可加水进行稀释之后,再进行检测。

在粪便常规检查的过程中,所有的操作均需要在1h内完成。

粪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伴随着国内分子生物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粪便检查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方便、容易获取、无创等优势,在肠道肿瘤、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病毒等疾病的检验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大便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

大便常规检查及临床意义


吸虫病等
下消化道出血
肛裂、痔疮、直肠息肉、直肠癌及结肠癌等
炎症,寄生虫感染 恶性肿瘤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 限性肠炎、肠结核、结肠癌或直肠癌和急性血 吸虫病
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溃疡等
粪便性状
6.稀汁便
7.米泔样便 8.白陶土样便
9.胨状便 10.乳凝状便 11.条状便
粪便异常性状及可能原因2
隐血试验
可以通过化学法或免疫学等方法来证实隐血的试验
主要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胶体金法 免疫斑点法 胶乳凝聚法 反向间接血凝法等
【方法学评价】
优点: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应用广泛。
缺点:特异性差、灵敏度较低、影响因素多
• 易受试剂类型、粪便中血红蛋白的多少、过氧化氢的浓度及粪便放置时间、观察时间、血液在肠道中滞留时 间、粪便取材的多少以及食物、服用药物等的影响。
炎症:红细胞常伴白细胞出现
上消化道出血:
红细胞常被胃肠道中的消化液消化破坏,显微镜检查常阴性,可通过隐血试验证实
3.吞噬细胞
细菌性痢疾:常见较多的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可辅助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出血性肠炎:可见吞噬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偶见吞噬细胞
4.上皮细胞
: 正常粪便 很难发现 : 结肠炎症 上皮细胞数量增多
淀粉颗粒:具有同心性纹或不规则放射线纹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棱角状颗粒,无色,具有一定折光性
2.脂肪
三种形式:中性脂肪、游离脂肪酸、结合脂肪酸 正常情况:粪便中很少见到 脂肪排泄增多:脂肪小滴>6个/HP,常见腹泻 脂肪小滴大量存在:提示胰腺功能障碍:
• 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乳糜泻和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游离脂肪酸增多:提示脂肪吸收障碍:

粪便检查临床意义

粪便检查临床意义

粪便检查临床意义大便常规临床意义一般检验:1 、颜色:黄褐色,婴儿为金黄色或黄绿色。

(1) 黑色上消化道出血、服中药、铁剂、活性炭等。

(2) 鲜红色下消化道出血,如痢疾、痔疮、肛裂等。

(3) 灰白色胆道阻塞、胆汁缺乏、服用钡剂等。

(4) 绿色食用大量绿色蔬菜、婴儿消化不良等。

(5) 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及细菌性痢疾。

2 、性状:正常人为软便且成形,婴儿便是糊状。

(1) 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

(2) 粘液便见于肠炎、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结肠癌。

(3) 米汤样便见于霍乱或副霍乱等。

(4) 蛋花样便多见于婴儿消化不良。

(5) 羊粪样粒便见于痉挛性便秘。

(6) 水样便消化不良、急性肠炎。

(7) 带状便见于肛门狭窄或赘生物挤压。

(8) 糊状便见于消化不良。

(9) 血样便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及痔疮。

二、显微镜检验:无红细胞、虫卵、原虫,偶见少量白细胞或上皮细胞。

(1)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肠炎、痢疾、结肠肿瘤、息肉及痔疮出血等。

(2)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肠炎、肠寄生虫病、细菌性痢疾。

(3)寄生虫卵多见于肠道及肝胆寄生虫病人,如蛔虫病等。

(4)巨噬细胞:见于急性细菌性或阿米巴痢疾患者的大便中。

(5)上皮细胞:正常人粪中少见,若粪中出现大量上皮细胞,则表示肠壁有炎症,见于溃疡性结肠炎。

三、隐血试验:阳性:消化道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肠结核、伤寒、钩虫病消化道肿瘤可持续阳性,溃疡可间断性阳性,作为普查初筛试验假阳性见于肉食、服用铁剂。

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便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7-10-12•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依据之一,之所以要做便常规检查其目的主要有三点:①是通过便常规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情况;②根据粪便的性状、组成,间接地判断胃肠、胰腺、肝胆系统的功能状况;③了解肠道菌群分布是否合理,检查粪便中有无致病菌以协助诊断肠道传染病。

便常规检查的具体项目如下:(1)、便常规检查之颜色和性状:正常成人在便常规检查中,其粪便为黄褐色成形便,质软;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

病理情况下,粪便的外观可呈现不同的改变。

患者在解大便时,应该顺便观察一下粪便的颜色及性状,可根据下面的介绍对自己消化道和粪便的问题做个初步判断。

1.稀糊状或稀汁、稀水样便,多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肠炎。

2.黄绿色稀水样便,并含有膜状物时可能为伪膜性肠炎。

3.米泔样粪便(白色淘米水样),内含粘液片块,常见于霍乱及副霍乱,此为烈性传染病,须及早隔离治疗。

4.当粪便内含有肉眼可见的较多的粘液时,多为小肠炎症及直肠炎症。

5.粪便中含有肉眼可见的浓血时称为浓血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局限性肠炎等。

6.鲜血便常见于痔疮或肛门裂所出的鲜血,多附着于秘结粪便的表面。

7.黑色粪便也称柏油便,形如柏油,质软并富有光泽,多为各种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其潜血试验为阳性;而服用药物所致的黑色便无光泽且潜血试验为阴性。

8.冻状便,形如胶冻,表面似有一层膜,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腹部绞痛后排出的粪便,也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病人排出的粪便。

9.钡餐造影术后粪便可暂时呈黄白色。

新生儿粪便中排出黄白色乳凝块提示消化不良。

粪便检测各项目临床意义

粪便检测各项目临床意义

粪便检测各项目临床意义1.便常规: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

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 以及查虫卵等。

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

1.1临床意义:便秘者粪便呈球状硬块;粥状或水样稀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及副霍乱患者;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大便溏泄,纳少腹胀者为脾阳虚;1.2适宜人群:大便异常,排便异常症状者1.3检查时要求:1.3.1因肠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多所致。

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肠炎时。

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3000ml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时应考虑到伪膜性肠炎。

艾滋病患者伴发肠道隐孢子虫感染时也可排大量稀水样粪便。

1.3.2根据粪便的性状和组成,了解消化状况,借以粗略判断胰腺外分泌功能。

1.3.3正常粪便中的少量粘液因与粪便均匀混合不易查见,一旦有肉眼可见的粘液说明其量增多。

1.4 检查前准备:1.4.1本检查不需要限制饮食种类。

1.4.2检测前禁止服用止泻药或润肠排便药,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幽门螺旋杆菌粪便抗原检测:由于定居在胃上皮细胞表面的幽门螺杆菌,随着胃粘膜上皮的快速更新脱落,幽门螺杆菌也随之脱落,并通过胃肠道从粪便排出。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试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双抗体夹心法,能够特异性诊断人体内幽门螺杆菌感染。

该方法操简便、省时、不需昂贵仪器,适用于婴幼儿、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幽门螺杆菌根治疗效评价,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等。

2.1适宜人群:怀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

2.2检查前准备:同便常规检查。

2.3检查前准备:同便常规检查。

3.粪便腹泻病毒检测:3.1轮状病毒检测: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

粪便常规检查中的常见细胞及其医学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中的常见细胞及其医学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中的常见细胞及其医学意义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在诊断和监测肠道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粪便样本中,存在着多种细胞,包括颗粒细胞、脂质细胞、上皮细胞等。

这些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异常可以提示某些疾病的存在,并提供有价值的医学信息。

在本文中,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中的常见细胞及其医学意义。

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又称为粘液细胞,是一种上皮细胞。

在粪便样本中,正常情况下可以见到黏液细胞的存在。

黏液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黏液,形成一层保护性的黏液膜,减少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和损伤的机会。

然而,当黏液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时,可能意味着肠道炎症或感染的存在。

例如,炎症性肠病、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都可以导致黏液细胞数量增多。

因此,通过评估黏液细胞的存在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肠道炎症或感染。

脂质细胞脂质细胞是一种贮存脂肪的细胞,在粪便常规检查中常见。

正常情况下,粪便中会有一定数量的脂质细胞存在,这是由于我们摄入的食物中含有一定的脂肪。

然而,当脂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时,可能提示肠道对脂肪的吸收出现问题。

例如,胰腺炎、胆道梗阻等疾病都可以导致脂质细胞增多。

因此,脂质细胞的异常存在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可能存在的胰胆道疾病。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在粪便样本中出现红细胞通常被称为隐血阳性。

在正常情况下,粪便中是不应该存在红细胞的。

因此,当粪便常规检查中发现红细胞存在时,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的存在。

消化道出血可以源自消化系统的任何部分,包括食道、胃、小肠和结肠等。

通过评估红细胞的存在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出血的位置和严重程度,并进一步指导后续的诊疗工作。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抵御感染。

在粪便常规检查中,如果发现大量白细胞存在,可能提示肠道感染或炎症的存在。

常见的引起肠道感染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通过评估白细胞的存在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大便化验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作用

大便化验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作用

大便化验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作用作者:李雪梅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2期便常规属于临床三大常规检验项目之一。

通过大便化验检查,可根据发现的异常作为不同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作为某些疾病治疗效果评价的参考。

健康成人大便是黄褐色,且为成形软便。

婴儿大便不成形,颜色为金黄色或者黄色。

当人体发生某些疾病后,大便颜色、成形等会发生改變。

①便秘,便秘患者可出现球形硬便。

②肛门狭窄或者直肠狭窄者可出现扁平带状便。

③阻塞性黄疸患者可出现白陶土样便。

④痔疮、肛裂、直肠病变、结肠息肉、肛裂患者等可出现鲜血便。

⑤霍乱与副霍乱患者可出现米泔样便,类似于淘完米后的水。

⑥消化道出血、隐血试验阳性患者可出现明显黑便,出血量达到50~70mL时大便可呈柏油样。

⑦肠炎、感染性腹泻或者非感染性腹泻患者可出现稀汁样便。

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⑨阿米巴痢疾患者大便为暗红色,类似于果酱。

(一)显微镜检查正常大便通过显微镜观察,存在少量的细菌、结晶,没有红细胞,偶见白细胞。

显微镜检查中如果发现异常,根据异常可提示存在不同病变,具体分析如下。

1.白细胞。

如果显微镜检查发现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患者出现肠炎,可能是细菌引起的感染,也可能是过敏性肠炎或者是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2.红细胞。

常见的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痢疾、肠道下段炎症出血等情况,可在大便中检出红细胞。

如果红细胞检出量超过白细胞,可能是阿米巴痢疾;如果红细胞检出量少于白细胞,则可能是细菌性痢疾。

3.结晶。

胃肠道出血后可在大便中检出棱形结晶;而肠道溃疡、过敏性肠炎、寄生虫感染等则可出现夏科莱登结晶。

4.上皮细胞。

假膜性肠炎、结肠炎等疾病患者通过显微镜检查可见大便存在较多上皮细胞。

5.肠黏膜上皮细胞。

肠道存在炎症时可出现肠黏膜上皮细胞数量的增加。

(二)隐血检查消化道出血检查中多采取大便隐血检查,通过大便隐血检查可知晓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同时还可以反映出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情况。

临床粪便检验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览表

临床粪便检验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览表
2.血晶:常见于胃肠道出血患者。
细菌及霉菌
大量正常菌群,球菌和杆菌比例约为1:1,无霉菌。
粪便查出霉菌孢子或菌丝,常见于霉菌性肠炎;应用大量抗生素后致肠道菌群紊乱,引起霉菌性二重感染,此时正常菌群减少或消失以及比例失调。容器污染或粪便在室温放置过久等。
寄生虫检查

若粪便中发现蛔虫卵、蛲虫卵、钩虫卵、鞭虫卵、姜片虫成虫或虫卵、华枝睾吸虫卵、绦虫节片划虫卵、日本血吸虫虫卵、溶组织阿米巴包囊及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绦虫节片等,即可诊断为各种相应疾病。
如消化道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性损害及酒精刺激最常见肠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各种紫癜病血友病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2?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与消化性溃疡的鉴别
临床粪便检验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览表
英文简称
中文名称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粪便理学检查
成人:黄色成形便;
OB
隐血试验
阴性
1.阳性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道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性损害及酒精刺激最常见)、肠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各种紫癜病、血友病、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
2.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与消化性溃疡的鉴别:前者隐血试验多持续阳性,后者多因服药后缓解为间断阳性。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可作为老年人消化道肿瘤普查的初筛试验。
细胞学检查
白细胞:偶见或无;
红细胞:无;
巨噬细胞:无;
上皮细胞:偶见或无。
1.白细胞增多:见于细菌性痢疾及各种肠道炎症,如急性肠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以及食物中毒、肠道菌群失调、血吸虫病等。过敏性肠炎及肠道寄生虫病时,还可见嗜酸粒细胞。

粪便的临床医学检验有什么意义

粪便的临床医学检验有什么意义

粪便的临床医学检验有什么意义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粪便检验也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验,临床粪便检验可以检验出相关的消化道疾病和体内有没有寄生虫等,粪便检验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依据。

粪便常规检查的基本可以分为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肉眼观察粪便的表面特征,比如颜色、软硬度、成形状况、有没有黏液和脓血等。

显微镜检查观察的是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有没有寄生虫等。

根据粪便常规检查的结果再结合患者本身的症状,再进行判断患者存在哪方面的疾病,有的是由于肠道炎症,有的是因为消化不良。

这些因不同的病因引起的疾病他们的治疗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其中肠道炎症可以通过口服抗生素来治疗。

消化不良会引起腹泻腹痛等反应,可以服用一些可以帮助消化的药物,这些口服药物都需要在执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隐血也可以通过粪便常规检查检查出来,粪便常规检查还可以协助诊断出消化道有没有出血,有些虫卵和轮状病毒也需要通过粪便常规来检查和确认,粪便检验对判断是否感染寄生虫和查找腹泻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医学意义,粪便检验需要留取新鲜的标本。

粪便常规检查的目的:一、可以判断是否有肠道疾病,疾病是否有感染性、出血性等,还可以检查出是否有其它情况。

二、可以判断出是否有消化系统的问题。

有些胃肠道疾病可以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出来,进一步对胃肠道方面的疾病进行确诊。

显微镜检查是对粪便有形成分进行的检查,有红细胞、白细胞、虫卵、真菌、脂肪球等,这些指标在临床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体内是否有出血会通过红细胞数量反应出来,细菌感染可以通过白细胞反应出来,检查真菌可以看出有没有真菌感染,消化不良可以通过脂肪球来反应,尤其是脂肪消化不良的情况。

我们吃的东西都会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最后转化为粪便排出。

对粪便进行检查,可以及时诊断出体内是否有寄生虫和消化道等方面的疾病,因此,粪便检验有重大的临床诊断意义。

正常情况下,人的粪便颜色为黄褐色,形状柔软。

婴儿的粪便颜色主要为金黄色和黄色,状态为糊状。

粪便常规检查中的常见细胞及其医学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中的常见细胞及其医学意义

粪便常规检查中的常见细胞及其医学意义粪便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可以从中发现病理成分,如各种细胞、寄生虫卵、真菌、细菌、原虫等,并可通过观察各种食物残渣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多在带粘液的标本中见到,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肠炎时一般少于每高倍视野15个,分散存在。

具体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部位有关。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结肠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时,可见有大量白细胞或成堆出现的脓细胞,亦可见到吞有异物的小吞噬细胞。

在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尤其是钩虫病、阿米巴痢疾)时,粪便涂片染色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伴有夏科-莱登结晶。

2.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

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可出现,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急性血吸虫病等。

粪便中新鲜红细胞为草黄色、稍有折光性的圆盘状。

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少于白细胞,多分散存在且形态正常;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多成堆存在并有残碎现象。

3.巨噬细胞(大吞噬细胞):为一种吞噬较大异物的单核细胞,在细菌性痢疾和直肠炎症时均可见到。

其胞体较中性粒细胞为大,呈圆形、卵圆形或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不规则形,胞核1-2个,大小不等,常偏于一侧。

无伪足伸出者,内外质界限不清。

常含有吞噬的颗粒及细胞碎屑,有时可见含有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

4.肠粘膜上皮细胞:整个小肠,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均为柱状上皮,只有直肠齿状线处由复层立方上皮及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所被覆。

生量情况下,少量脱落的柱状上皮多已被破坏,故正常粪便中见不到。

结肠炎症时上皮细胞增多,呈卵圆形或短柱状,两端钝圆,细胞较厚,结构模糊,夹杂于白细胞之间,伪膜性肠炎的肠粘膜小块中可见到成片存在的上皮细胞,在其粘液胨状分泌物中亦可大量存在。

粪便检查各项目组合临床意义

粪便检查各项目组合临床意义

粪便检查各项目组合临床意义粪便检测各项目组合的临床价值1.粪便常规+FOB(常见组合):因粪便常规手工法收费低(2-3元/次),全国绝大部分医院对粪便检查的基本组合为粪便常规+fob,主要意义在于通过粪便形态学和粪便隐血试验来筛查消化道是否有炎症、寄生虫感染以及下消化道出血,辅助临床医生诊断。

在仪器法下,重新定义粪便常规分析组合为“粪常规+寄生虫集卵、镜检、计数+fob”,其中粪寄生虫镜检、集卵、计数是有单独的收费标准。

2.粪便常规+FOB+转铁蛋白:此组合临床意义在于通过粪便形态学和粪便隐血试验来筛查消化道是否有炎症、寄生虫感染以及消化道出血,辅助临床医生诊断。

fob是针对下消化道出血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转铁蛋白(tf)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fob与转铁蛋白结合是互补型,能够完整地筛查消化道出血情况。

3.粪便常规+轮状病毒/腺病毒:此组合临床意义在于通过粪便形态学和轮腺病毒试验来筛查消化道是否有炎症、寄生虫感染以及传染性胃肠炎(婴幼儿腹泻),辅助临床医生诊断。

轮状病毒和腺病毒主要导致婴幼儿传染性胃肠炎,在成年人中也有发现。

≈饕经粪-口传播,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为水样腹泻及呕吐,感染病人也有头痛、发烧及腹部痉挛(胃痛)。

4.大便常规+FOB+转铁蛋白+Hp:粪便常规三联检的临床意义在于筛查消化道出血、胃肠道感染、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消化道肿瘤与出血的联测可作为粪便常规检查的新三项来重新定义,对与消化道肿瘤的防控早诊断、早治疗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通过推动消化道fob、tf、hp大便常规三联测,能使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降低。

如何看懂大便常规检查报告?

如何看懂大便常规检查报告?

如何看懂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发布时间:2023-06-16T11:57:27.118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5期作者:肖德慧[导读]如何看懂大便常规检查报告?肖德慧(汉源县人民医院;四川雅安625300)大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粪便是食物在体内被消化吸收营养成分后剩余的产物。

粪便主要成分有:①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如淀粉颗粒、肉类纤维、植物细胞、纤维等。

②已经被消化但未被吸收的食糜。

③消化道分泌物,如酶、胆色素、黏液和无机盐等。

④食物分解产物,如靛基质、粪臭素等。

⑤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

⑥细菌等。

很多人都做过大便常规检查,但是拿到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后,却看不懂报告,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大便常规报告,本文就从科普的角度介绍一下大便常规的各项指标及注意事项。

一、大便常规检查的项目内容以及临床意义具体如下:一般来说,大便常规检查包括三个部分:(一)肉眼观察大便的颜色和性状大便送到检验科之后,医生首先会用肉眼观察大便的性状、颜色。

我们平时在家每次大便之后,你也可以回头看一眼自己的粑粑。

1.颜色正常情况下,健康成人粪便因含粪胆素而呈黄褐色;婴儿粪便因含胆绿素未转变成胆红素而呈黄绿色或金黄色。

当出现以下几种颜色时,表明检查结果异常:(1)黑色,提示机体可能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胆道出血、胃肠道出血以及胰腺出血等疾病,另外,检查前服用了大量含铁的补血药或进食了较多的肉类、动物血也会造成黑色大便。

因此,需要排除这些因素对检查结果产生的影响。

(2)红色,一般是由痔疮、大肠癌等疾病所致,另外,检查前进食了大量的番茄、西瓜,也易导致大便呈红色,需要排除这一因素对检查结果产生的影响。

(3)果酱色,若为这个颜色,多提示机体出现急性肠套叠、阿米巴痢疾、小肠肿瘤等疾病,另外,检查前摄入大量的巧克力、咖啡等也易导致大便呈果酱色,需排除这一因素的影响。

(4)灰白色,提示机体肝、胆、胰腺等功能异常或存在黄疸型肝炎、胆道梗阻等疾病。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
【英文名称】
--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肠道下段出血;阿米巴痢疾时红细胞多于白细胞,红细
胞成堆并有残碎现象;细菌性痢疾时白细胞多于红细胞,红细胞可散
在分布。

白细胞增多:肠炎、细菌性痢疾时增加明显,可见吞噬细胞;菌痢时白细胞增多甚至满视野并有成堆现象查到寄生虫卵可确定为肠
道寄生虫感染
【参考值】
婴儿粪便较稀软,为黄色或金黄色;成人粪便为成形、质软、圆柱状,由于存在粪胆素而呈黄褐色。

显微镜下无细胞或偶见0-1个白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粪便常规检查中的常见细胞及其医学意义
粪便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可以从中发现病理成分,如各种细胞、寄生虫卵、真菌、细菌、原虫等,并可通过观察各种食物残渣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多在带粘液的标本中见到,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肠炎时一般少于每高倍视野15个,分散存在。

具体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结肠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时,可见有大量白细胞或成堆出现的脓细胞,亦可见到吞有异物的小吞噬细胞。

在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尤其是钩虫病、阿米巴痢疾)时,粪便涂片染色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伴有夏科-莱登结晶。

2.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

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可出现,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急性血吸虫病等。

粪便中新鲜红细胞为草黄色、稍有折光性的圆盘状。

细菌性痢疾时红细胞少于白细胞,多分散存在且形态正常;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多成堆存在并有残碎现象。

3.巨噬细胞(大吞噬细胞):为一种吞噬较大异物的单核细胞,在细菌性痢疾和直肠炎症时均可见到。

其胞体较中性粒细胞为大,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1-2个,大小不等,常偏于一侧。

无伪足伸出者,内外质界限不清。

常含有吞噬的颗粒及细胞碎屑,有时可见含有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

4.肠粘膜上皮细胞:整个小肠,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均为柱状上皮,只有直肠齿状线处由复层立方上皮及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所被覆。

生量情况下,少量脱落的柱状上皮多已被破坏,故正常粪便中见不到。

结肠炎症时上皮细胞增多,呈卵圆形或短柱状,两端钝圆,细胞较厚,结构模糊,夹杂于白细胞之间,伪膜性肠炎的肠粘膜小块中可见到成片存在的上皮细胞,在其粘液胨状分泌物中亦可大量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