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剂型的改革 如冲剂,口服液,散剂,注射剂等。给药途 径改革如灌肠,雾化,滴鼻等。
建国以来,对中医儿科学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做了大量的工作, 出版了《中医儿科学》《儿科医籍辑要》《实用中医儿科学》 等书。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发扬提高并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 六味地黄丸,益黄散等。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3.第一部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专著,――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山东名医董汲 所著
4.南宋陈文中善用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 自此温补寒凉争鸣。其养子十法中要背暖, 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温,儿啼未定勿 便饮乳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小儿百病之源多由于过饱过暖, 认为“育子之理,薄衣淡食”。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对儿科治 疗阴虚体质及热病伤阴采用滋阴方法具有很大影响。 7.元代曾世荣《活幼口译》《活幼心书》。对儿科学发展 具有一定贡献。如“四时欲得小儿安,常需三分饥与 寒”。
昌盛时期(明清时代)
1. 世医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 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对小儿喂养、调护、 疾病的预防、养胎等方面作了精辟论述。如:
1) 小儿五脏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概括了小儿的 生理病理特点。
2) 急惊风的转归“成痫“”成瘫“喑不能言”。
2. 清夏雨铸《幼科铁镜》中重视望诊,提出“有 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观点。惊风的治法“豁 痰”“祛风”“解热”“祛邪”。
7.世界免疫学的先驱。 1)现有麻痘专书绝大部分出自明清时期。 2)痘浆染衣,让未出痘小儿穿着,(明朝)发展到佳苗人工
引种。至清康熙帝推行皇子种痘。1742年《种痘心法》问世, 基本确定了采用人痘接种的办法。
新中国成立后儿科学的新贡献
1.四大证的变化 天花灭绝,麻疹散发,惊风减少,疳证减 少。现代儿科四种常见疾病是肺炎,腹泻,佝偻病,贫血。
原则性指导,《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问世,对儿科 的形成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灵枢逆顺肥瘦篇》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灵枢论疾诊尺》“婴儿 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1. 宋设“太医局”设小方脉“ 2. 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公元1032-1119?)北宋年间的儿科名医,专业儿科40余
年,《小儿药证直诀》为学生阎孝忠所编,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1)首创五脏辨证,提出治法方药(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地黄丸
等五脏补泻方剂) 2)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3)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5)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6)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7)“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8)方药方面,首先,对剂型的改革,丸散膏丹为主;其次,善于
2.急慢性传染病,常见病治疗长足进展。如暑温:1954年石 家庄首先报道了用白虎汤治愈5例经验介绍,卫生部推广了 这一经验,1956年北京地区“乙脑”流行,用白虎汤疗效差, 发现患者多嗜睡、昏迷、大便稀、苔腻,偏湿象,用芳香化 浊法效佳。
3.其他如胎黄,新生儿硬肿,哮喘,心肌炎,肺炎,腹泻, 厌食,贫血的治疗均长足进展。
萌芽时期(商周至秦汉)
约成书于周代的《周礼 地官》中有“以保息六养万民。 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 六曰安富”。将爱护小儿放在首位,并规定十四岁以下, 国家不征役。
春秋《贾谊新书 胎教》以周文王母之胎教为பைடு நூலகம்训。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闻秦人爱小儿,
即为小儿医”——是我国最早儿科医生的记载。 《黄帝内经》的著成,从理论上为儿科学的建立提供了
3. 清朝陈飞霞的《幼幼集成》对指纹的看法“浮 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昌盛时期(明清时代)
4.注意使用外治法,或推拿手法,是明朝儿科临证又一特 点。
5.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对小儿体质特点提出“稚阴 稚阳”的观点。
6.集体或国家编写的儿科专著,如明代《普济方•婴孩》, 清代《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及《痘疹心法要诀》。
概述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 诊治的一门学科。儿科学成熟较晚,它经历了漫长 的萌芽时期、积累奠基时期,直至宋代,学科体系 才逐步形成,至明清逐渐走向成熟发展时期。
儿科素称“哑科”,是指婴幼儿不能自述病情,或 能而不全,而且就诊时往往哭闹拒查;加之经脉细 微难以按循,因而使医家常感为难,故有“宁治十 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一妇人,莫治一小儿”之 叹。
5.对脐风的认识;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 方》认为脐风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 人破伤风相同。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6.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和朱丹溪各有建树。 如刘完素在《宣明方论儿科论》中提出“小儿病者纯阳,
热多冷少也”。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
要影响。 张子和的“攻下法”为治疗小儿热病采用“上病下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