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吧】汉武帝对司马迁_史记_影响考论

合集下载

汉武大帝(议论文)

汉武大帝(议论文)

汉武大帝(议论文)“尊儒兴学,悉延百家,整顿朝纲,统一王权,改革官制,抑制相权,平定叛乱,改革分封,打击割据,亲统兵权,改革军制,严明赏罚,扩军、禁军,军队改制”是汉武帝登位后的经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武帝生前朝臣对他的举措争论就很激烈。

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讨论武帝时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了这点。

光禄大夫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攘四夷广土开域之功,然而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游离,物故者半。

又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能恢复,无德泽于民……”。

元帝时,贾谊曾孙贾捐之又说:“……当此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鄣郭,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没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

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右士,关东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这样看来,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

汉武帝时期,武帝实行了不少创新之举,有的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

这些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深知,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贤任能。

墨子有言:“尚贤者,政之本也。

”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诏令丞相,御史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王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同时又“悉延百家”。

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

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以后封建社会学术思想格局。

不仅如此,武帝对西域胡乐,魔术的传入说明在文化上也通过开放、发展,壮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

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法。

”汉武帝则是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二者实用,恩威并举。

《汉书-元帝》记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与完成者。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战争观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战争观

从 史记看司马迁的战争观林诗维(暨南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2)[摘 要]本文通过对 史记里面所记述的重大战争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司马迁的战争观。

全文主要从改朝换代的战争、争霸战争、结束乱世的统一战争以及战争中的人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出关于司马迁的战争观的五个主要结论,即第一,改朝换代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第二,不能全盘否定战争,因为,战争具有!讨强暴,平乱世∀的作用;第三,!非兵不强,非德不昌∀,穷兵黩武没有好的下场;第四,战争中对人才的使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第五,从历史出发,以史为鉴,反对汉武帝用兵四夷,主张在安定的年代应与民休息,而不是频频发动战争。

最后一点是本文的关键,是司马迁记述战争的主旨。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战争;战争观[中图分类号]K928 6/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137-03司马迁的鸿篇巨制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研读 史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史学界并未在以 史记所记载的战争为依据的基础上对司马迁战争观的形成、变化、影响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解释。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 史记里面的主要战争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对司马迁的战争观的形成、发展作出一个初步的解释。

司马迁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以!太史公笔法∀闻名。

!#太史公笔法∃是世人对司马迁撰写 史记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的概括∀。

班固在 汉书%司马迁传中对 史记评论道:!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司马迁在 律书里说道:!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这段文字就很能说明司马迁的战争观,他认为,武装力量就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势力、平定混乱的社会局面、铲除艰难险阻拯救国家危亡的。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先进思想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先进思想

马迁认为从战国到秦、汉初各朝代实行的抑商政策,对社会经
三、司马迁的先进经济观
济只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汉武帝实行的均输、平准等政策是
“与民争利”。他主张对于人们追求财富,通过交换满足个人需
(一)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划时代意义。打仗实际打的就是 要的经济活动,最好是依据经济规律因势利导,任其发展,不
钱,没有充实的国库,即使有万人莫敌的将领,也难以维持长 要横加限制干涉。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主张放任政策,强调不必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先进思想
杨 简 李清文
(茂名学院中文系 广东茂名 525000)
摘 要: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史传文学家。他一生都心系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
追求,花费了一生的精力,终于在有生之年写成了一部巨著— ——《史记》。《史记》中表现了司马迁具有先进的历史观、民族观和
53
政措施有个人看法,如他对秦始皇的暴政十分厌恶,但对其统 烂文治”,国库充实,国力日益强盛。可是,边关人民仍处于水
一中国的伟大功绩却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六国年表》中赞道: 深火热之中,少数民族不断侵扰汉朝边境,杀掠百姓,掳掠财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 产,严重威胁汉朝的京都长安。虽然自汉高祖以来就实行“和
(二)先进民族思想的具体表现。 1“.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一统思想。他在《史记》中所表
4.坚持实录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是事物发展和强大的保 达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思想便是“大一统”。“令陛下……平定天
证,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发 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
展壮大。《史记》的完稿,实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及。”[1]这里的“一统”即指全国统一的意思。而《史记》创新了 变,成一家之言”[1]的史学理想,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在史学上追 “大一统”思想,认为中华是大一统的国家与民族,华夷共为黄

汉武帝忌恨司马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忌恨司马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忌恨司马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所撰写的史学巨著——《史记》,堪称史学领域的一座丰碑,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后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后世人都知道,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得罪汉武帝的,汉武帝忌恨司马迁的原因何在?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为何受腐刑?将军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他武艺高强,爱兵如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授骑都尉职。

公元前99年,匈奴单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连夺汉朝西北方上谷、五原、酒泉诸郡,汉朝主帅李广利被围在两狼山,派人回朝求救。

汉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主帅李广利夹击匈奴。

李陵率军前往,一路昼夜兼程,抵达两狼山时,人衔枚马摘铃,夜袭匈奴中军大营,令弓箭手射火箭将敌营帐全部烧着,一时间,敌营乱成一团,李陵挥军杀入,如同神兵天降,砍瓜切菜一样,杀得敌人蒙头转向,鬼哭狼嚎。

李广利从山上看见敌营大乱,火光冲天,一片喊杀之声,知道救兵到了,遂率兵顷巢而出,杀下山来,与李陵合兵一处,突出凶奴重重包围,李广利被救出两狼山,退据冀州。

南还时,李陵断后,将至燕门关外,不料遭遇三万匈奴骑兵围堵。

李陵率部浴血奋战,杀死敌兵万余人,令匈奴单于心惊胆战,准备退兵。

不幸的是,李陵部下管敢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军无援,且已弹尽粮绝的内情。

匈奴大军疯狂反扑,李陵拼死厮杀,五千精兵只剩十几人。

看着越围越深的包围圈,看看伤痕累累,赤手空拳的部下,李陵不由得流泪道:“全军覆没,还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只能日后见机立功吧!”说罢,下马投降匈奴。

匈奴单于佩服李陵的英雄气概,把女儿嫁给他,让他有尊贵的地位,期望他能效忠于匈奴。

汉廷上下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朝野震惊。

汉武帝盛怒之下,竟要杀害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以报复和惩罚李陵。

汉武帝召集群臣廷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顺着汉武帝的看法,痛斥李陵贪生怕死,投降变节的不忠行为。

司马迁与汉武帝(三)司马迁生死之谜

司马迁与汉武帝(三)司马迁生死之谜

司马迁与汉武帝(三)司马迁生死之谜封建专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与权势浮沉密切关联,人处逆境才能有亲身体会。

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深刻,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

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

基于此,司马迁一反常态,对国事、世事表现出一种冷漠。

除埋头撰述《史记》外,对政治一概不感兴趣。

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五十三岁。

这时《史记》已基本完稿。

恰在这时好友益州刺史任安,给司马迁写了一封信,规劝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长期郁积在心中的无限痛苦与悲愤一下子引发了出来。

痛定思痛,司马迁遂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报任安书》。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

《报任安书》是一道对汉武帝严刑峻法的控诉状,是一纸与汉代上流社会决裂的绝交文,是一份表明个人心志的宣言书,是一篇血泪凝成的悲愤诗。

或许是由于《报任安书》言辞激烈、得罪了汉武帝,司马迁竟然从此销声匿迹了。

因此关于司马迁的结局便众说纷纭。

有人说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因“戾太子事件”被腰斩。

狱吏在任安的遗物中搜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把它献给汉武帝。

汉武帝身边的宠臣,趁机给司马迁安上种种罪名,终于害死了司马迁。

《史记集解》引东汉学者卫宏《汉旧仪注》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

后坐举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蚕室。

有怨言,下狱死。

”葛洪《西京杂记》也有相类似记载。

有人据此认为司马迁是因作《报任安书》而死的,且死在作《报任安书》的当年。

郭沫若认为司马迁下狱的事世上必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

卫宏和葛洪都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不会无中生有歪曲事实。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叹息“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悲其既陷极刑(指腐刑)之后又不能自保其身”,这说明司马迁不是自然之死。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对汉武帝的批评看司马迁对秦文化率直求真精神的继承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对汉武帝的批评看司马迁对秦文化率直求真精神的继承

第23卷第2期2010年3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123 No12Mar.2010从《史记》对汉武帝的批评看司马迁对秦文化率直求真精神的继承Ξ尹冬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秦文化具有率直坦诚、务实求真等优秀品格,作为秦地人的司马迁继承了这些优秀文化精神,其恢宏巨著《史记》的秉笔直书便是充分的体现,而其中对汉武帝的批评则是具有代表性的例证。

也可以说,是秦文化铸就了一代“良史之材”。

关键词:秦文化;司马迁;《史记》;汉武帝;春秋笔法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0)02-0103-04 秦文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自然是其政治文化,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王权政治制度皆渊源于此。

然而,政治制度之外,秦文化对于史学特别是史学家人文精神的影响亦是不可忽视的。

在司马迁及其《史记》中便可清楚地看到这种影响。

司马迁的先祖是秦人,世居秦地,他本人更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秦地人,虽然他生活在汉朝,但在秦文化深远的影响下,其思想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受到秦文化熏陶的痕迹,特别是秦文化中的务实求真的质朴风格对司马迁史学思想特别是其秉笔直书的史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即从司马迁撰写《史记》所运用的春秋笔法入手,以记述汉武帝的相关篇章为切入点,分析司马迁是怎样以当代史家的身份完成对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批判,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秦文化对司马迁的深切影响。

一、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众所周知,春秋笔法乃孔子作《春秋》时为“尊者、贤者、亲者”所讳,但又不得不秉持中正,以维持一个历史学家的道德原则而运用的隐晦手法。

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已是封建专制制度相当严酷的时代,史家的秉笔直书特别是对当朝皇帝的直接批评已然不可能发生,即使借用春秋笔法仍会冒很大风险,但司马迁的《史记》在记述敏感而需要隐讳的史事时仍然采用了此种手法。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读《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有感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观后感看完《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我对司马迁的《史记》和《史记》中汉武帝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残害,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卓越的史学著作《史记》。

司马迁一生为《史记》而生,因《史记》而死。

他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灵魂都埋进了书中,藏进了字里行间。

在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

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

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

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

《史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很多文学的手法。

比如说“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个多世纪。

“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说。

第三,《史记》还起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很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了。

《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这一点就更不简单。

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

对于同一位汉武帝,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所述所论却大有不同

对于同一位汉武帝,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所述所论却大有不同

对于同一位汉武帝,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所述所论却大有不同文/姜鹏一、关于汉武帝的不同评价汉武帝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位帝王,我们总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除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没有比他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了。

这五十四年里面,汉武帝干过很多事情,他这一辈子的功业和事迹,我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

这十六个字可以涵盖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信仰以及自我批判等各大方面。

正因为他做过这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在应该如何评价他这个问题上,就有各种不同意见。

所以,汉武帝也成为我们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前段日子热播过一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

可能很多观众都看过。

看完这部电视剧后,大家对汉武帝有什么看法?我曾经问过不下十个人,都是看过这部电视剧的,结果我得到不下十个答案。

每个人的讲法都不一样。

有人说,汉武帝聪明,浪漫,有人说,这个人心计太重了,手腕太狠了。

虽然在宏观上,我们可以分出,有些是倾向于肯定汉武帝的,有些是倾向于否定他的。

至于为什么要肯定他,肯定到哪一步,为什么要否定他,否定到哪一步,那是五花八门,言人人殊。

大家不信,回去马上找十个人来问问。

展开剩余93%同样一部电视剧,同样一个故事,尚且会因为看的人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更何况中国古代的史籍浩如烟海,不同的历史学家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有不同的讲法。

把这些不同的历史纪录放在一起,简直令人头昏目眩,无所适从。

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里面描绘的汉武帝的形象,和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当中描绘的汉武帝的形象,就大不相同。

最后,这两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

班固说:“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卷六)班固的意思是说,汉武帝唯一的缺点,就是还不够谦恭节俭,如果这方面能向他的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学习一下,再配上他的雄才大略,那简直太完美了,和《诗经》《尚书》这样的经典里面称颂的古代圣王相比,就会毫不逊色。

司马迁与汉武帝

司马迁与汉武帝

司马迁与汉武帝第一篇:司马迁与汉武帝司马迁与汉武帝提到《史记》,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司马迁,第二个想到的就是汉武帝。

司马迁,一个伟大的史学家。

说到伟大,我深有所感。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高中的作文里就经常提到他。

主题为坚强时写他,主题为严谨时写他,主题为清廉时写他,主题为大公无私时还写他……可以说,他的身上充满了人性的闪光点。

司马迁一生的命运可以说与汉武帝息息相关。

他的喜怒哀乐、荣辱升迁、个人安危无一不和汉武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早年汉武帝对司马迁才华非常赏识,将他升为太史令,君与臣的关系一直保持得很好。

但是伴君如伴虎,“李陵事件”将司马迁推向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为一句为李陵求情的话,汉武帝将他送入监狱,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狱中司马迁忍受了非常人能够忍受得了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将多年搜集的资料整理成册,他忍辱负重,坚持了下来,用全部精力写成了这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这以后,我国所有的正史都是纪传体的。

《史记》对汉武帝的评价可以说既有褒,又有贬。

既写了汉武帝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的事迹,也写了他好大喜功、杀伐任性的行径。

写了他既有明君的风范, 又有昏君的残酷。

这也体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

这次写汉武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我最喜欢的古代君王。

我承认他好色、虚荣、奢侈、残酷……几乎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都有。

但是,我觉得他真的非常伟大,他智力超群、勇敢坚强、志向远大、又浪漫多情,几乎所有的优点在他身上都能找到。

他身上的这些特点注定了他这一生不会平凡,注定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确实,他做到了,不管他有多少过失,他的功劳决定他成为了一位留名百世的君王。

前人已逝,后人评说。

读《史记》有感之汉武帝

读《史记》有感之汉武帝

读《史记》有感之汉武帝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史记》,但由于篇幅太长,我先读了汉武帝篇,读完之后,我有一些感想:我先说说汉武帝生命里发生的一些事吧.在武帝继位前,他排行第九,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但是汉景帝却偏偏看上了他,就为他扫清障碍,帮助他成为了一个平安太子,武帝就这样才登上皇帝的宝座.武帝期间,有一个叫江充的小人得到了武帝的宠爱,而丞相却三翻两次上奏章,让武帝杀掉江充,结果把武帝惹怒了,把丞相杀了.还发现了巫蛊,这就为后来的巫蛊事件埋下了伏笔.武帝是一个迷信的人,发现了巫蛊,武帝就认为有人诅咒他死,于是大发雷霆,灭了丞相九族才停止.但那个小人江充,想尽可能除掉一切与他为敌的人.就对武帝说:"宫里宫外可能也有巫蛊,扩大搜索比拟好."武帝觉得有理,就扩大范围,结果查得连皇后和太子的床都没法放了.巫蛊是查不清的,只要看见就是杀无赦.所以杀了几万人,后来,居然太子也有巫蛊,太子当然不想被杀,就准备出走.恰好武帝生病了,命江充找太子来,但江充想杀太子,就说太子谋反,结果太子真得被逼反了,最后太子被杀了,但临死前他用兵把江充杀了.太子死后,有一个叫田千秋的小官,他的任务是看管高祖刘邦陵园,他给武帝上了一道奏章,写道:"儿子玩了一下父亲的兵,打一顿屁股就算了.儿子杀错了一个人,这也不算什么大罪(本文是针对太子).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个白胡子老头托梦讲给我的."这句话说得十分巧妙,田千秋是一个看管刘邦陵园的官,白胡子老头自然是指高祖刘邦了,刘邦的话,武帝能不听吗武帝果然封田千秋为丞相,并十分感谢田千秋,后来,武帝来到轮台,写下了罪己诏,这就是有名的"轮台罪己诏".回来的时候,武帝又得了一个儿子,就是钩弋夫人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刘弗陵.当时离武帝之死只剩八年了,武帝开始考虑立谁为太子了,所有人选, 接连淘汰,只有刘弗陵,当时立了8岁的刘费陵为太子,但太后仅26岁,就有可能出现女人参政,发生内乱.于是武帝临死前杀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从这可以看出汉武帝是一个冷酷而又长谋略的人.我们既要学汉武帝的优点,又要防止汉武帝的缺点,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既要做一个情感丰富,长谋远略,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不给坏人留一点情面,不让好人受一点委屈,做到公正无私,让坏人闻风丧胆,让好人拍掌称赞.想要这样,我们就要从小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让黑暗的种子发芽,要让光明的小苗茁壮成长!。

2024年汉武帝对历史影响评价

2024年汉武帝对历史影响评价

汉武帝对历史影响评价汉武帝对历史影响评价1历代皇帝在晚年时,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储君的选择问题,像汉武帝这样在位五十余年的雄主也概莫能外。

本来太子是早已确立的,他就是卫皇后卫子夫的儿子刘据,但刘据在汉武帝看来过于羸弱不累我,和雄才大略的自己比相距甚远。

只不过没有更好的选择,汉武帝、太子和卫皇后之间,才一直维持着一种不温不火的关系。

随着汉武帝的子嗣多起来,这种关系逐渐被打破,尤其是大将军卫青去世之后,整个卫氏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下降,加上冠军侯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导致卫氏一族趋于衰落,太子刘据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窥视储君之位的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整个西汉朝局危机四伏。

祸乱的开始的标志是巫蛊。

所谓巫蛊通俗点讲就是弄一个木头或着布娃娃,写上名字和诅咒的话,然后埋到地下。

最早干这件事的人是陈阿娇,那个金屋藏娇故事的女主角,而男主角就是汉武帝刘彻本人。

正是由于陈阿娇善妒和巫蛊的原因,她才被废黜而改立卫子夫为后。

汉武帝对历史影响评价2丞相公孙贺认为这件事对于自己和卫氏,都是一个机会,于是便自告奋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成功的抓住了朱安士。

公孙贺是卫青的好兄弟,他曾经救过卫青的命,正是在卫青的提携下,公孙贺凭借军功最后登上了丞相之位,他也是卫氏家族最后的靠山。

公孙贺抓朱安士有两个目的:第一可以为自己的儿子脱罪,当时公孙贺的儿子由于犯罪,正被关押在大牢之中,公孙贺想凭借抓住朱安士功劳为自己的儿子免罪;第二巩固自己的丞相之位,做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最可靠的后盾,因为近几年来朝局已经在逐渐朝着不利于太子的方向在发展了,自己这个丞相急需树立威信,为太子的储君之位固本。

但公孙贺不知道,这件事本身就是针对他和太子的圈套,扳倒了公孙贺,就等于彻底孤立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

于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囚徒朱安士的一封检举信竟然直接递到了汉武帝的手里,信中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承认进宫的人就是自己,自己进宫的目的是替公孙贺请求太子和卫皇后的帮助,替公孙贺的儿子脱罪;第二件是揭发公孙贺和卫青之子的阴谋诡计,包括汉武帝两个嫁入卫家的女儿的不可告人的事。

【汉武大帝吧】汉武帝对司马迁_史记_影响考论

【汉武大帝吧】汉武帝对司马迁_史记_影响考论

文艺评论·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12·2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3月登基,公元前87年3月驾崩,在位五十四年。

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前135年),约于征和三年(前90年)去世。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的一生和汉武帝的统治相始终。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所营造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仅极大地感染了司马迁,而且对他的文学创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决定了依附于皇权的司马迁也会因君主好恶而遭遇人生沉浮。

因此,笔者拟以汉武帝对司马迁创作的影响为个案,以剖析等级制度下帝王与文学的关系。

(一)汉武帝为司马迁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汉武帝的历史功业、对司马迁的任用激发起他创作《史记》的责任感,统一安定的国内形势,给司马迁漫游搜集史料提供了保证。

汉武帝统治时期达到西汉的鼎盛,国家实力大增,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汉气象。

据《汉书》记载: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遁;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薉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贡陈于宗庙;协音律,造乐歌,荐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褒周之后;备天地之礼,广道术之路。

上天报况,符瑞并应,宝鼎出,白麟获,海效钜鱼,神人并见,山称万岁。

功德茂盛,不能尽宣。

①汉武帝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汉朝的一统天下不仅稳定了政治,而且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如司马迁在《平准书》的开篇即描述了武帝时人民富足、天下承平的盛况: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

②经济上的富庶不仅使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而且他们也开始重视礼义廉耻。

汉武帝对司马迂《史记》影响考论

汉武帝对司马迂《史记》影响考论

作者: 金璐璐
作者机构: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476000
出版物刊名: 文艺评论
页码: 108-11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汉武帝;司马迁;《史记》;考论;时代精神;积极进取;文学创作;公元前
摘要: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3月登基,公元前87年3月驾崩,在位五十四年。

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前135年),约于征和三年(前90年)去世。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的一生和汉武帝的统治相始终。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所营造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仅极大地感染了司马迁,而且对他的文学创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货殖列传_看司马迁经济思想

【汉武大帝吧】从_史记_货殖列传_看司马迁经济思想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张大可:《司马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赵凌云:《中国古代经济理论的辉煌与衰落》[J].《寻根》. [4]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 社,2006. [5]张传玺等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 注释: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 华书局,1959。 #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第84—92页,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 $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绪论,新星出版社, 2006。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三,《礼书》,中华书局, 1959。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三,《礼书》,中华书局, 1959。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 书局,1959。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 书局,1959。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 书局,1959。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 书局,1959。
0(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 书局,1959。
1张大可:《司马迁评传》第30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 书局,1959。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 书局,1959。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 书局,1959。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 书局,1959。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 书局,1959。

司马迁和汉武帝的天下观

司马迁和汉武帝的天下观

司马迁和汉武帝的天下观蓬莱缥缈,像画饼一样,吊足了秦始皇的胃口;还惹得李白一声长叹: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昆仑山,似乎还靠得住。

最起码,汉武帝还能说出个道道来,不至于像秦始皇那样,站在海边,两眼一抹黑,对着茫茫大海失语。

虽然从战国时代起,昆仑山就成了疑问,连屈原都在问: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天问》。

直到张骞凿空西域,发现了“河出昆仑”,真是个意外收获。

张骞在西域辗转十余年,历尽艰辛,初衷未达,而眼界已开。

回国后,他把自己在西域的见闻,报告给朝廷,报告提到: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流注盐泽。

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流出焉,多玉石。

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

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隔汉道焉。

这里所说的“河”,当然是指黄河,但张骞不是地质学家,其使命亦非对河源进行考察,也许他看到的“河”,并非黄河,而是塔里木河,或其它什么河,地理上“正确”与否,只能留待他人他日考竟源流,重要的是,在神话中存在,在历史上消失了的昆仑山,在这里又出现了,虽未能确指,但不妨揣倪。

汉武帝听了报告,就断定于阗南山一带,为昆仑之所在。

而张骞所谓“盐泽”,也就是今天的罗布泊了。

张骞认为,“河出昆仑”,流入罗布泊,从地下向南潜流,再冒出地面,重新成为河源。

这一说法,虽然被钦定了,但司马迁不以为然,他坚持说:于阗南山,哪像《禹本纪》里说的昆仑那样,有二千五百里那么高呢?哪像《山海经》里说的昆仑那样,有醴泉、瑶池那么美的仙境呢?这样反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所本,本于《尚书》。

《尚书·禹贡》说,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司马迁认为,这样的说法比较可靠,因为大禹治水早就被历史化了,顺着大禹治水的线索去寻找河源,不仅有文献依据,还能找到实地。

比如“积石”山,就在青海和甘肃交界处,或称祁连山余脉,或曰属昆仑山东系阿尼玛卿山,青海部分,就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而甘肃部分,属于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山势,南起土门关,北到黄河边。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加宫刑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加宫刑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加宫刑公元前99,夏,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由此可见,汉武帝并不是真的想让李陵出去跟匈奴干架,而是想让利用李陵给李广利当个保镖,然后让李广利顺顺利利,轻轻松松的那个战功,好升官。

汉武帝是这么想的。

但李陵却不是这么觉得的,或许是受了他祖父李广将军的影响与激励,李陵是一心报国,他是真的想和匈奴人干架。

于是,公元前99年深秋,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又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

但是不久便弹尽粮绝,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李陵被迫投降。

好了,李陵自己的事情基本到尾声了,现在回头分析问题。

主要就两个,李广利和李陵。

首先,李广利是汉武帝的亲戚,汉武帝想让他升官,方法是利用李陵帮他夺取战功。

无论这方法是他想的,还是汉武帝出的,此人的品行问题都值得推敲。

其次,李陵激战八昼夜,一个援兵都没有,这问题又是谁来负责,还是李广利,是八昼夜时间太短,骑兵赶不到吗?未必!最后,李陵被俘后,他这个主帅貌似一句话都没说——还要说什么呢,为李陵求情?那是奢望。

现在,该说李陵了。

李陵为什么投降,我想至少有3个原因:1,他不想让部下白白送死。

这些人毕竟是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白白死去毫无意义。

于是,他准备投降了。

2,他不想让那些希望他死的人看着他死,被奸邪之人害死,死不瞑目。

3,他不想死——这是人之常情。

因此,于情于理李陵投降是很正常的,何况人家匈奴人都死了一万多人了还继续优待俘虏,这容易嘛人家。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李陵将军想在他乡继续造福人民。

不过可能性很小,如果他真的有这个觉悟的话,就不会不理解汉武帝的意思,傻不垃圾的带着5000人(还是步兵),就往前冲了。

以本人愚见,李陵将军的投降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至少他没有干过任何不利于自己民族的事情,他与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背叛国家的汉奸不同,他需要的只是活下去。

汉武帝对整个古代历史有什么影响(精选4篇)

汉武帝对整个古代历史有什么影响(精选4篇)

汉武帝对整个古代历史有什么影响(精选4篇)汉武帝对整个古代历史有什么影响篇1从这种角度分析,《史记》的成书必然处于思想动荡的年代,它的人文精神更侧重于对国计民生的思考,而不是后世腐朽的儒家伦理道德。

尽管《史记》的字里行间带有司马迁个人浓厚的主观色彩,以至于让读者更倾向于将《史记》列为文学作品而非史学典籍,然而《史记》中的批判精神恰好是对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揭露,它反映了一个庞大帝国在强势崛起的背景之下,有多少类似与宗教信条般荒诞不经的理论来维持统治阶级的利益,以及滋生了多少客观现实问题与阶级矛盾。

与之相反的是,班固的生活年代相比于司马迁的生活年代,其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是非标准的评价方式都有明显的差别。

和之前不同的历史时期相比,东汉的文化格调明显缺乏之前战争年代的阳刚之气和斗志争心。

具体而言,在东汉儒家经典谶纬化解说的大背景下,班固粉饰新朝与西汉的血脉接续关系,运用的理论就是已经完全成熟的阴阳五行学说。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的滥觞反而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学术语言的严谨性。

《汉书》和《史记》相比,在语言表达上似乎更具有真实性,而不同于《史记》中类似于小说的表达;此外,尽管班固从司马迁的作品中提取了不少现成的文字,却也通过比较和《史记》形成互补关系。

例如,《汉书》增述了事件因果与人物,整合成了"太子无辜"这一评价点,并以此叙述出凶手与原因。

也就是说,在东汉意识形态明显衰弱的情况下,班固仍然可以发挥出一定的学术造诣,并将《汉书》的创作作为一个时代的史学符号。

汉武帝对整个古代历史有什么影响篇2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

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后有君子,得以览焉。

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汉武帝与司马迁的纠葛汉武帝的爷爷

汉武帝与司马迁的纠葛汉武帝的爷爷

汉武帝与司马迁的纠葛汉武帝的爷爷汉武帝与司马迁汉武帝和司马迁,两个传奇的名字,两个纠缠不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少有的绝配。

汉武帝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帝王他在人民意识形态、在国家疆域成形、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都是古来罕见的。

司马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一本《史记》光照千秋,名垂青史,自此之后让无数史学家只能仰而叹之。

汉武帝司马迁汉武帝时期,既是文治武功昌盛的时期,也是文采飞扬的时候,风姿卓著的汉赋比比皆是,但是这个时代出现了一本《史记》,所以其他的什么都不再重要,这个时代文学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这一本流传千古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不知道司马迁是在怎么样的心理状态下写下了这本经典的著作,以一种客观公正的眼光来记载历史上的人物事件。

从一定的角度上来书司马迁的伟大也有汉武帝的一份子,司马迁开始的时候也是汉武帝的宠臣,直到受到了宫刑之后才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来,要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司马迁用一种别样的方式成就了自己人格上的卓尔不群,成全了自己。

也正是这一本《史记》才将他一生的思想凝固,它的成就是后人无法企及的,它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的,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汉武帝和司马迁这两个人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少了汉武帝司马迁或许根本不会写下《史记》,少了司马迁,汉武帝的大气豪迈也就无从体现。

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刘恒是大汉的第五个皇帝,也是刘邦的儿子、汉武帝的爷爷,在整个汉朝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汉朝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高祖病逝,吕后专权,在吕后病逝之后,刘恒因为性格温和仁德,所以被群臣迎到宫中立为皇帝。

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在继位之后就安心治理天下,使的汉朝进入到了逐步强盛的状态之中,开启了汉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在他的治理下,老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让当时混乱的西汉得到了休养生息发育自己的时间。

在汉文帝刚继位的时候,西汉还是比较贫困的,农民还是很贫困,但是一些官僚阶级却是已经展露出了奢靡的风气,于是汉文帝带头节俭,并且严厉的整治那些贪官污吏。

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文治武功千秋功过后人评

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文治武功千秋功过后人评

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文治武功千秋功过后人评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

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第二年,首创年号为"建元",从此,我国历史开始正式用年号纪年,每一年号六年。

汉武帝在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政治上:为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推行"推恩令";经济上,统一货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军事上,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

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同时开发南疆,开拓疆土。

在对匈奴战争的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

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从此一蹶不振,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

外交上,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胡豆胡麻石榴胡萝卜葡萄汗血马核桃天马等。

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历史意义重大。

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西汉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末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奸人江充、宦官苏文等刻意制造巫蛊案陷害太子刘据,太子被迫起兵反抗,兵败自杀。

太子有三子一女,史书留名的是史皇孙刘进(即刘询之父),全部因巫蛊之乱而遇害,只留下一位孙子刘病已,后改名刘询,为汉宣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评论·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12·2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3月登基,公元前87年3月驾崩,在位五十四年。

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前135年),约于征和三年(前90年)去世。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的一生和汉武帝的统治相始终。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所营造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仅极大地感染了司马迁,而且对他的文学创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决定了依附于皇权的司马迁也会因君主好恶而遭遇人生沉浮。

因此,笔者拟以汉武帝对司马迁创作的影响为个案,以剖析等级制度下帝王与文学的关系。

(一)汉武帝为司马迁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汉武帝的历史功业、对司马迁的任用激发起他创作《史记》的责任感,统一安定的国内形势,给司马迁漫游搜集史料提供了保证。

汉武帝统治时期达到西汉的鼎盛,国家实力大增,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汉气象。

据《汉书》记载: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遁;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薉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贡陈于宗庙;协音律,造乐歌,荐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褒周之后;备天地之礼,广道术之路。

上天报况,符瑞并应,宝鼎出,白麟获,海效钜鱼,神人并见,山称万岁。

功德茂盛,不能尽宣。

①汉武帝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汉朝的一统天下不仅稳定了政治,而且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如司马迁在《平准书》的开篇即描述了武帝时人民富足、天下承平的盛况: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

②经济上的富庶不仅使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而且他们也开始重视礼义廉耻。

同时,往来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商业贸易的长足发展。

如《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③在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汉武帝格外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他广开仕途,招揽人才,因此即位伊始,他便下诏求贤: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④活跃于这一时代的士人大都怀有强烈的功名渴望,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社会。

“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⑤,此令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参政热情,士人们“为王前驱”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才华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汉武帝时期因此呈现出了一派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据《汉书》记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⑥汉武帝对司马迁《史记》影响考论金璐璐文史新义文史新义108受武帝朝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影响,司马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也是一种积极奋起的进取形象,他“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屑之才力,以求新媚于主上”⑦,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报负,呈现出一种豪迈之气。

首先,正是由于司马迁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才能“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⑧,“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⑨,先后在武帝朝担任郎中、太史令和中书令等职。

汉武帝的政治统治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激发了司马迁强烈的自豪感和“宣汉”、“恢国”的历史责任感。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⑩司马迁认为当朝国家统一,百姓臣服,呈现出贤君忠臣上下合力的祥和局面。

身为史官,如不对这一段历史加以记载的话,那将是莫大的罪过。

此言足以看出司马迁对汉武帝充满着赞赏之情,他也为自己能在这样一个盛世有所建树而深感自豪和欣慰。

在这种时代风气的熏染下,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意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輥輯訛在这里,他以周公、孔子自比,兼采诸长,包罗万象来创作《史记》,并把它视为《春秋》第二。

其次,统一安定的国内形势为司马迁外出实地考察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据《太史公自序》记载,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輥輰訛。

此外司马迁曾任郎中,于元鼎五年(前112)跟随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踰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輥輱訛;不久司马迁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輥輲訛。

他以郎中将的身份奉使出征巴蜀以南,在西南夷地区设郡置吏;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迁“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輥輳訛,他随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

总之,司马迁的踪迹“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輥輴訛。

司马迁考察的范围之广,路程之远,内容之多,收获之丰,为他创作《史记》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再次,汉武帝重视文化事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輥輵訛。

据刘歆《七略》记载:“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

”輥輶訛同时,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輥輷訛。

石室、金匮等是国家保藏重要文书的秘府,这使得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得以“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輦輮訛,对庞大而浩繁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编辑使他获取了创作《史记》的宝贵资源。

(二)汉武帝对《史记》内容特征的影响首先,汉武帝大一统的业绩,促成了以本纪为纲的《史记》结构框架的形成,促成了《史记》的宣汉、恢国意识。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削弱诸侯王的地方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侯国归郡统辖,从而使中央政令达于全国;军事上,发动与匈奴旷日持久的战争,从而使边疆地区免受匈奴的威胁;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这一系列的举措使西汉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局面。

大一统的业绩使大一统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如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传学者在解释《春秋》“元年春王正月”时为“大一统”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輦輯訛由此可知,“大一统”主要指政治上统一于君主,即反对地方割据势力,实行中央集权,以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种思想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适应了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汉武帝的大一统基业使司马迁充满了自豪之情,因此大一统是司马迁《史记》十分重视的问题,并将之贯彻于《史记》的撰写之中。

《史记》全书共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文史新义109文艺评论2012·2文艺评论·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12·2五种体例构成。

其中以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列传在编排上以金字塔式进行排列,明显地体现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一统封建等级思想。

如《太史公自序》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輦輰訛在这里,“科条”即纲领,意即《史记》是以从黄帝到武帝的历代君主作为全书的叙事纲领,王侯将相作为君主的辅助者,他们与君主的关系如同二十八星宿围绕北辰,或三十车辐围绕一个车毂一般,以体现君主的核心地位。

《史记》这种以本纪为纲的框架结构体现了司马迁对汉武帝大一统政治的关心和拥护。

即使作为全书叙事联络和补充的表也以历史发展的线索清晰地显露出了司马迁主张大一统的思想倾向。

如: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

作《六国年表》第三。

……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

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既强,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势销弱,德归京师。

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輦輱訛从以秦为主的六国表,到歌颂征伐四夷功臣的建元以来侯者表,再到颂赞武帝采取“推恩”以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王子侯者年表,大一统始终是它们的共同主旨。

《史记》的结构设置也是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安排的。

首先,司马迁创作《五帝本纪》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源头:“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輦輲訛。

李景星《史记评议》云:“太史公记史,始于五帝,重种族也。

盖五帝始于黄帝,为我国种族之所自出。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后世或居中国,或居夷狄。

”輦輳訛在《史记》的纵向结构中,司马迁分别按照五帝、夏、商、周、秦、汉的顺序组织文章;横向层面上,司马迁在为华夏民族作传的同时,还对汉朝周围的北方、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进行论述,如《匈奴列传》、《南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从而建构了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

大一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表达的思想,如“惟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輦輴訛,“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輦輵訛等。

秦朝虽因暴政亡国,但其统一中国的巨大成就受到司马迁的称赞: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