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以及元素符号等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单元课题3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理解题目要求,规范书写,提高解题效率。
4.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不同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5.进行一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内容包括元素符号、元素周期律、实验现象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周期律的应用。
4.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周期或族的特点,归纳总结规律。
-设计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周期律的理解。
-创设真实情境,如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周期律解释现象,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针对元素符号的记忆难点,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采用趣味性记忆法,如编写元素符号顺口溜、制作元素符号卡片等,提高记忆效果。
-定期进行元素符号默写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记忆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3.解答题: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1)请简述元素周Fra bibliotek表的结构特点。
(2)请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钠(Na)与钾(K)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并解释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与不同。
4.探究题: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感受化学的有序性和统一性,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
5.结合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元素奥秘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元素”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合作等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3.通过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科技、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和作用,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5.学会使用化学手册和互联网等工具,查询元素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 元素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内容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
以课题1《分子和原子》和课题2《原子的结构》为知识基础主要介绍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涉及的是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是学习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重要基础。
同时这部分知识是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课程标准分析二、学情分析1、通过对本单元及前面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2、学生已初步具有“宏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科学认知。
3、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周期表的认知;将元素与物质、原子混淆;不能将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的概念、种类、分类、分布及一些常见的元素(2)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意义(3)理解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2)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四、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教学,讨论交流。
七、教学媒体PPT课件,视频八、课时安排1课时(45min)十、板书设计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一、元素1、种类:100多种2、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布及含量:地壳中(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氧>碳>氢>氮);空气中(氮>氧)二、元素符号1、表示方法:元素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大写),几种元素相同则附加一个小写字母“一大二小”2、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3、分类: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三、元素周期表1、7个横行,18个纵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元素的定义、分类、符号及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符号书写、周期表观察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化学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生活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应用,如氧气瓶、钠光灯、镁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元素的性质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2.化学故事: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元素之间的规律的。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元素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在化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5点前。
3.解释以下现象:为什么钠和钾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以下要点:
1.元素的概念、分类、符号及周期表结构。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周期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其化学素养。
初中化学_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课题3 元素学情分析本节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3元素。
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可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的掌握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
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
学生分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
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容易犯的错误。
本节课设计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物质中找出它们共同的原子核电荷数,“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这些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这样让学生对元素的来源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试着让学生归纳出元素的概念,再让学生对照课本的定义,这样抽象的概念因有了熟悉的物质、原子及数据而具体化。
然后再给出“具有不同中子数的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氯元素的数据”让学生分析探究“哪些是同种元素,哪些是不同种元素,为什么?最后让学生运用概念完成课后练习题。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元素符号的意义,实际上是对元素概念理解的延伸,将宏观和微观统一在一起。
本节课设计通过展示氧气、水、二氧化碳物质的微观分子图,让学生说出它们共同的原子,含有共同的氧元素,然后再让学生讨论“O”表示的意义,并提问为什么可以表示一个氧原子,通过微观图帮助学生建立元素符号微观和宏观的意义,再进行练习巩固。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效果分析一、课堂导入环节:在课堂导入中我利用已学知识相对原子质量导入,让学生从已学知识中发现问题,引出新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3.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元素周期律,通过举例、类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2.梳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查阅速度。
3.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与应用。
2.难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化学键的形成原理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突破。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教学过程:
(1)导入:以化学史实为背景,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新知: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应用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进行以下工作:
1.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布置以下作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三§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广州市第三十七中学吴国强下面分别对本课整体的目标策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的主导与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情况,以及再教设计的方面做出反思,具体如下:一、目标达成方面可取之处:本课的教学细化目标很明确:1.逐步形成“世界物质性和物质粒子性”的观念,认识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2.元素概念的生成,知道元素在地壳等的分布;3.形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不变、元素不变”的观念;4.认识元素、物质与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5.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和相关讨论及大量数据、图、表、磁贴模拟运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能力,提高信息加工和模型认知能力,了解用对比的方法去研究问题。
6.形成用宏观、微观、宏微结合的角度去研究物质的理念。
本课的所有教学活动设计都围绕这些细化的目标进行,使课标规定的相应的知识、能力、情意三维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很好地得到具体的落实。
不足之处:要注意在突出的重点目标上着墨。
二、内容处理方面可取之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中包括:元素及相关内容(第一课时)、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三部分内容。
而第一课时中内容安排一、元素:1.定义;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元素种类;3.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前四种)、生物细胞(前五种);4. 元素、物质和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这样有梯度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教学中突破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元素”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学课,处理方法上我通过学生拆分磁贴,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身边大量鲜活的素材,进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讨论,建构元素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和宏观组成的角度来认识物质,来认识化学变化,并引导学生亲自逐步建构元素、物质和分子、离子的关系图,让学生的知识网络化,并穿插安排丰富的练习题和问题讨论,及时让学生巩固知识并开拓了视野,更将化学史与课程融合起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2.结合课堂所学,查阅资料了解三种以上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小短文,分享给同学。
要求:短文内容要真实可靠,字数在300字左右,注意用词准确性,体现元素性质与应用的关系。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分类、典型元素性质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定义,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
2.了解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原理,能够分析化学反应中元素的转化过程。
3.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掌握周期表的使用方法,能够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4.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各类元素的性质,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和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要求:手抄报内容要全面、系统,版面设计美观,色彩搭配合理,字迹清晰。
4.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了解一位著名化学家在元素研究方面的贡献,撰写一篇介绍性文章。
要求:文章内容要真实、客观,字数在500字左右,重点突出化学家在元素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其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中常见物品的元素组成,列出物品名称、元素组成及性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手机、电脑、自行车等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哪些基本物质组成的。通过这个话题,自然引入元素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元素知识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呢?”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4.元素性质:分析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课题3元素第1课时元素 (1)第2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4)第1课时元素【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及在生物体内的含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元素组成物质、微粒构成物质的认识。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盐”,这里的“碘”是指什么?老人小孩都需要补钙,这里的“钙”是指什么?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元素提出问题1.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如H2O与NH3,H2与He质子数相同,却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
“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l-(离子)都是氯元素。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为“氧、碳、氢”元素。
探究点二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今天又学习了元素,它们与物质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归纳总结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知识拓展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原子区别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②宏观概念③只能组成物质,不能构成物质①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②微观概念③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相互联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与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板书设计】课题3 元素第1课时元素一、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3 元素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用智能手机 和平板电脑 上网搜索。 小组将完成 的图示发到 微信群中。 两名同学到 白板前向全 班同学展示 结果。
【划线并回 答】从微观 的角度看, 化学变化 中,原子组 合成分子, 分子分裂成 原子,原子
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
的使用
引导学生 亲自建构 元素与其 他概念的 PPT 关系图,
移动终端 无线 WiFi
课题名称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 3 元素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九年学生
课时 1
提供者
辽宁省盖州市青石岭 学校
林丽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有关元素的知识在前几章中都有渗透,包括有: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门捷列夫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现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常见元素的名称及符号等。本课安 排在《分子、原子》、《原子的结构》之后进行教学,本课内容地位很重要,是联系微观世 界和宏观世界的纽带,有助于将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引入新课】即不是原子,也不是分子和离子而是 元素,那什么是元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 内容。
【板书】第三单元课题 3 元素
学生活动
观看、思 考
【回答】 分子、原 子、离 子、还有 说元素。
听讲。
设计意图
为元素的 引入做铺 垫。
用学生熟 知的广告 激发兴趣
让学生感 知物质是 元素组成 的。
信息技术 的使用
利用白板 功能学生 直接演示 直观生 动。 引导学生
建构元素 概念,了 解区分元 素本质是 原子的质 子数。 用活动建 构元素是 同一类许 多个原子 的集合, 是个宏观 的概念, 有种类没 有个数的 概念,所 以元素只 讲种类, 不讲个 数。
动画 一体机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课题3元素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主要内容涉及的是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这部分知识是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因此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分析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二级主题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物质的化学变化二、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2.学生已有的科学认知:宏观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3.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学法分析元素概念抽象。
因此一开始采用了类比的方法,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接着将其概念进行微观角度拆分分析,其一:分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逐层深入引导,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认识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其二,从微观分析几种物质的构成,说明“质子数相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逐层深入,启发引导,突破了这一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辅以学生活动,及时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质量守恒定律1(1)知道元素的含义以及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初步认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3)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守恒。
2.过程与方法:(2)运用比较、分类、推理、归纳等方法加深对元素概念、元素组成物质、微粒构成物质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元素概念的启发和引导,初步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等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2)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3)了解化学变化中的元素2.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2)元素组成物质、微粒构成物质的理解(3)对元素守恒的认识四、教学过程1.流程图22.教学过程【练一练】从微观角度说明下列分子的构成:H2O、CO2SO2、P2O5回忆已有知识,得出每个分子中都有氧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元素的概念、分类、周期表结构和周期律的重要性。
2.学生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元素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作业反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批改,给予个性化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5.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元素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迅速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分享观点、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2.实验情景:设计有趣的实验,如“魔法金属”、“水的净化”等,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直观地了解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故事情境:通过讲述元素发现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元素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元素的本质是什么?”“元素周期表是如何划分的?”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实验、讨论、探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观点,掌握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干系,能够列举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的观点,掌握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干系。
2. 教学难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的记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元素周期表卡片、常见元素的实物图片(如铁、铜、氢气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包含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
3. 准备学生用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元素周期表卡片,便于记忆和练习。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元素的相关知识,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列举几种常见元素名称。
2. 展示元素周期表,请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3. 引出课题:元素(二)新课教学1. 介绍元素定义,了解元素种类。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介绍氧、氢、碳、氮、钙等常见元素,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存在形式和性质,引导学生总结元素定义。
2. 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读法。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元素符号,并讲解其书写规则和读法。
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和读法。
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周期表中的周期、族等观点,并诠释周期表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4. 介绍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氧、氢、碳、氮、钙等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些元素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5. 教室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元素性质和物质性质之间干系的理解。
初中化学_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三:元素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知道元素的含义,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4、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图示、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正确理解元素的概念。
难点:1、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2、正确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
学习过程:复习巩固: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设计意图】回顾原子的结构,为学习元素的概念做好铺垫。
环节一:感受元素存在生活情境:投影展示生活中部分补钙、碘盐的照片。
播放某品牌补钙产品的广告。
问题思考: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补铁、补锌、补钙的广告、生活中我们会用到的碘盐,指出这里的“铁”、“锌”、“钙”、“碘”指的是什么?质子(带一个单位_______)______(不带电)中子 原子核 (带_____)电子(带一个单位_______)【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初步感知生活中元素的存在。
环节二:解读元素的概念1、说文解字:元素的元是初始,不变的,元素的素是基本成分。
元素的含义是基本不变的成分。
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可以充当元素的角色。
2、交流讨论:仔细观察下表分析以上原子结构。
如何对这几种原子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可以分成几类?3、归纳展示:可以从质子和电子的多少分为3类,从中子的角度分为5类。
依据中子划分种类多,同时A原子中没有中子,所以不合适作为划分依据。
而电子在前面学习离子时得知,在化学变化中会存在得失的情况。
质子更稳定,所以可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依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说课稿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元素周期表填空题,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编排原则。
2.布置元素性质与应用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编排原则,能够正确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3)认识常见元素,了解它们的性质、用途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元素周期表的制作,并互相检查、评价。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组织学生互评,鼓励他们相互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
(2)通过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元素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编排原则及应用。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通过PPT展示元素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让学生对元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符号表达及其分类方法。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和意义,并能够初步运用元素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法,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如何将元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为突破这一难点,将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元素符号卡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
此外,还需布置好化学实验室,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品,以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实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
让学生感知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简短的讲解,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 元素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元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释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理解不同元素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性。
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设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和规律。
同时,结合具体的元素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三、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初中化学_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3 元素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4)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对于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学生难以理解。
元素概念还容易与原子概念混淆。
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
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会豁然贯通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通过对元素概念的探究、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元素观。
2.通过自主学习,记忆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熟读并规范书写元素符号。
3.通过阅读资料卡片,根据元素的汉字名称,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
4.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元素周期表,能准确的找到相关元素的位置及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2,设计元素符号书写比赛,评选出书写最规范、记得最快的同学,同时评出优胜小组;2.设计“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的探究,训练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中根据原子序数查找元素的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明白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布特点及大致规律。
3.元素概念的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注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以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巩固元素的概念,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活动设计】附:板书设计元素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的书写3.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学科
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第一课时)
《同步》开放性作业1、2、3、4、5、6。
参考答案
A B D B D B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本节课从微观到宏观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化学科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效果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律,这些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素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的概念之一,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承前”,指这节课详细的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宏观组成是元素,并和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使得认识系统化。
所谓“启后”,指学生掌握了元素的概念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
只有掌握了元素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研究。
1、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碘150mg、镁65mg、锌1.5mg、锰1mg,这里的碘、镁、锌、锰是指()
A.单质B.原子C.元素D.分子
2、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N2 B.Cu C.O D.CO2
3、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Zn B.O C.N D.Cl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 硅C.铝D.铁
5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我国山东富含黄金,但从整个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看,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O
B.Si
C.Al
D.Fe
6、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中子数B.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核外电子
课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初步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初步学会运用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