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学习辅导2011版课程标准总体特点:总体特点概括为四点:一凸显德育修养,二强调能力本位,三体现内容创新,四落实调控减负。
英语课程标准较明显的变化有四点:一是删去了原实验稿中涉及高中阶段的内容(六至九级),只保留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级到初中五级)的内容。
二是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
三是增加了小学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明确范围,使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详细具体,针对性更强,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四是对课程试验中意见比较集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做了重点调整,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更强。
确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此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是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任务。
此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新突破有哪些?突破一:强调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是指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人文性是指通过本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学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突破二:英语课程开设要注重教育公平。
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有一段话重点强调了教育公平的问题,针对不同地区师资条件、环境条件不均衡的现象,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
明确提出不同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其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
突破三:进一步为学生“减负”。
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的一些要求有所降低。
另外,在学习的内容方面主要通过两个措施来实现“减负”:一是词汇量的降低,二是课题的压缩,这里“课题”指的就是学习内容。
突破四:增加案例,增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这次课标修订,增加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突破五:关于“任务型教学法”。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 2011)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 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 2011)国际标准分类法(ISCE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教育分类系统,已于2011年进行了最新修订,即ISCED 2011。
该分类法旨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教育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分类,以便国际比较和监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ISCED 2011将教育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的教育阶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每个层次再次划分为不同的教育水平,以便更精确地描述学习者在教育系统中所处的阶段。
1.初等教育(ISCED 0-2):初等教育阶段包括ISCED级别0、1和2。
ISCED 0层次涵盖了前学前教育和其他有组织的幼儿教育,适合于3-5岁的儿童。
ISCED 1层次即小学,适合于6-11岁的儿童。
ISCED 2层次则是继续小学教育,适合于12-14岁的学生。
2.中等教育(ISCED 3-4):中等教育阶段包括ISCED级别3和4。
ISCED 3层次是初中教育,适合于15-17岁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习通常是面向一般教育的,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ISCED 4层次是高中教育,适合于18-21岁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习往往更加专业化,为学生提供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3.高等教育(ISCED 5-8):高等教育阶段包括ISCED级别5、6、7和8。
ISCED 5层次是大学本科教育,适合于22岁及以上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
ISCED 6层次是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项目。
ISCED 7层次是博士后教育,为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提供研究和培训机会。
ISCED 8层次则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为成年人提供终身学习和职业技能发展的机会。
除了这三个阶段之外,ISCED 2011还提供了一个补充分类--非正式教育。
非正式教育包括各种组织和机构提供的教育,如培训、工作场所的学习和社区教育等。
ISCED 2011的实施使得各国能够按照相同的标准比较和分析各自的教育体系,并更好地了解和评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修订对推进“一村一”计划的启示word精品文档11页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修订对推进“一村一”计划的启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英文名缩写为ISCED,下称《分类法》)的基础上,作出了重大修订,发布了2011年版本。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次修订,对推进中国教育部的“一村一名大学生”(下称“一村一”)计划启示良多,如能加以利用,必定有益于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修订与“一村一”的定位1. 事物的个性难题必然有其相通于共性的一面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教育逐步分化为不同的类型,这就产生了一个不同教育形式的定性、定位、定向问题。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教育部的“一村一” 计划于2004年一面世就遭遇到了这样的困难。
有的记者当时就质问道:“对于农村的青年来讲或者是现在在农村务农的青年来讲,更多的是需要实用技术。
为什么现在要搞学历文凭的教育?”[1]有的报纸则评论说:“ ‘一村一名大学生’不实际,计划前景堪忧”,因为他们质疑“这样就可以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会不会由此产生一批‘真的假文凭’?”[2]即便在产生于2008年的《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教学工作会议纪要》中,中央电大副校长、试点工作组组长严冰也坦然指出:“体现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 具体地说,这就是“试点初期从学历教育切入——管理类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不能因此忽视种植、养殖类专业及课程建设——同时要逐步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结合起来。
”这其中的“农村高等职业教育”、“从学历教育切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结合”、“科类专业及课程建设”都牵涉不同教育形式的定位,正是待解的难题。
我们知道,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既然是难题,必然就有着它相通于共性的一面。
这两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并修订《分类法》的1997年版本;通过全球磋商,批准修订版作为2011年版的《分类法》。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8月第29届大会批准1.制定《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目的,是使其成为一份供各国国内和国际上收集、汇编和提出可比较的教育指标与统计数据的文件。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介绍了各种标准的概念、义和分类法,涵盖了为儿童、青年和成人,包括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人提供的所有有组织的和持续的学习机会,而不管是何种教育机构以何种方式提供的这些教育。
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是多用途的分类法,不论各国教育制度中各种教育结构的差异及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都可用于教育政策分析和教育决策。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可用于多方面的教育统计:诸如关于在校生人数、关于投入教育的人力、财力以及关于居民受教育水平等的统计。
因此,《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各项基本概念和定义的确定,都是为了使其普遍有效,不因某国教育制度的特殊情况而变化。
但是,作为一种通用的分类法,《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有必要包括对各种教育制度的定义与说明。
3.《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原始文本是按照“教育级别”和“学科”这两个主要方面对教学计划进行分类的。
这两个方面的分类又称为交叉分类可变因素,在修订的分类法中均被保留了下来。
根据多数国家近20多年来实施和使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原始文本的经验,将教学计划划归某一教育级别的规则和标准已明确而易懂并更为严格;对学科划分也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4.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汇编的资料可用以收集决策者与其他用户感兴趣的各种教育统计数据。
虽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收集在校生人数的资料方面用起来可能比较方便,但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它是教学计划的分类法,并不涉及教育系统内学生的流动情况。
至于在用于收集居民受教育水平的资料方面,这需要对《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进行适当的修改,这方面的情况将在使用手册里作详细介绍。
5.考虑到将要编写综合使用手册,所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修订文本便力求精简,共由以下五部分组成:(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包括什么内容;(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怎样运作;(3)《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教学计划”(program)的概念;(4)《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普通教育以外的教学计划中的应用;(5)交叉分类可变因素:A.教育级别的划分;B.教育的大类与学科划分。
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标准的出台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对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进行分析。
首先,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一目标的确立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符合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其次,课程内容方面,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科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这一方面的改革使得英语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再次,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丰富了英语教学的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这些评价方式的提出有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满足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同时,它的实施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英语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生。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一、课程性质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突生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生发点和归宿。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
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由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2011年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
该设计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也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旨在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国家英语课程要求从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
《标准》第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第三、四、六、七级为第二、五、八级之间的过渡级。
过渡级别的设置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课程目标的级别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
但是,分级目标对3~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各学段或年级的教学和评价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了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指导性要求,有利于课程的整体实施。
从小学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3、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初中)7~9年级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高中阶段完成六、七、八级目标。
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该级别也可以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
各地区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
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或学校,以及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开设的学校,可以适当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
英语教育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如从1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相应学段级别的要求。
*备注: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将可能在教育部新的高中课程计划确定之后作相应的调整。
一、语言技能五级听1、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2、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3、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4、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5、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6、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教育标准分类
国际教育信息化标准SC36是国际标准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共建的联合技术委员会(JTCI)下的第36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学习、教育和培训领域信息技术标准(InformationTechnolgyforLearning,EducationandTraining,简称ITLET),以国家成员体作为参与单位,目前有44个成员国,其中包括23个正式成员国和21个观察员身份成员,并与31个标准研究相关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的研制、发布和推广,目前包括31个正在研究的标准项目,自1999年成立以来,已经正式发布25项国际标准。
具体看论文。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大会教育委员会通过《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修订文本,从而形成自1976年以来的第三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是经过国际社会广泛协商,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批准,按照教育等级和学科来组织管理教育课程和相关资格证书的参照分类。
作为一个分类框架,它隶属于联合国国际经济与社会分类系列。
最早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制定于1976年,并于1997年修订。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总干事根据10年来各国教育政策和结构发生的变化,审查和修订1997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有两个重要分类单位,即根据教育课程划分教育等级,根据资格证书区分受教育程度。
在新版教育标准分类中,根据教育课程内容复杂程度和专门化程度将教育体系从低到高分为9个等级序列,即0级早期儿童教育、1级小学教育、2级初中教育、3级高中教育、4级中等后非高等教育、5级短期高等教育、6级本科教育(学士或等同)、7级硕士教育(硕士或等同)和8级博士教育(博士或等同),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等级序列。
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学前教育从0岁开始。
早期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重视。
2011版英语新课标解读
2011版英语新课标解读(一)2011年12月, 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义务教育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修订后的各学科课标跟十年前的实验稿(2001)相比,总体特点概括为四点:一凸显德育修养、二强调能力本位、三体现内容创新、四落实调控减负。
具体到英语学科,义教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后,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方面,基本延续原实验稿课标的思路,变化不大。
较明显的变化有四点:一是删去了原实验稿中涉及高中阶段的内容(六至九级),只保留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级到初中五级)的内容。
二是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
三是增加了小学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明确范围,使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详细具体,针对性更强,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四是对课程试验中意见比较集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做了重点调整,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更强。
一、“前言”部分修订版课标中,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来阐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意义。
删去了实验稿课标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一段内容。
二、“课程性质”部分删去实验稿课标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一段有关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内容;保留了掌握基础语言知识、发展基本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要点;进一步明确了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是指根据国际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进行分类和整合,以便于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合作。
2011年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是对之前标准的更新和完善,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首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将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类。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而高等教育则包括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每一类教育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和期望。
这种分类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之间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和比较,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和多元化。
其次,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还将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细化和更新。
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加强了对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提倡多媒体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在评价标准方面,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验外,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更新和细化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培养更加全面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此外,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还强调了教育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
在教育内容方面,加强了对于国际事务、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内容设置,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方面,也加强了对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要求和期望,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种强调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做法有助于培养更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总的来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是对国际教育标准的更新和完善,旨在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通过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分类和整合,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希望各国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标准,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8月第29届大会批准http://netpsy.iblog.cn/post/1255/511381.制定《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目的,是使其成为一份供各国国内和国际上收集、汇编和提出可比较的教育指标与统计数据的文件。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介绍了各种标准的概念、意义和分类法,涵盖了为儿童、青年和成人,包括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人提供的所有有组织的和持续的学习机会,而不管是何种教育机构以何种方式提供的这些教育。
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是多用途的分类法,不论各国教育制度中各种教育结构的差异及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都可用于教育政策分析和教育决策。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可用于多方面的教育统计:诸如关于在校生人数、关于投入教育的人力、财力以及关于居民受教育水平等的统计。
因此,《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各项基本概念和定义的确定,都是为了使其普遍有效,不因某国教育制度的特殊情况而变化。
但是,作为一种通用的分类法,《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有必要包括对各种教育制度的定义与说明。
3.《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原始文本是按照“教育级别”和“学科”这两个主要方面对教学计划进行分类的。
这两个方面的分类又称为交叉分类可变因素,在修订的分类法中均被保留了下来。
根据多数国家近20多年来实施和使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原始文本的经验,将教学计划划归某一教育级别的规则和标准已明确而易懂并更为严格;对学科划分也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4.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汇编的资料可用以收集决策者与其他用户感兴趣的各种教育统计数据。
虽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收集在校生人数的资料方面用起来可能比较方便,但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它是教学计划的分类法,并不涉及教育系统内学生的流动情况。
2011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简介及影响1. 背景介绍2011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的一套教育标准分类体系。
该体系旨在为全球教育体系提供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以便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数据和统计资料。
这一标准分类法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全球教育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分类体系《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主要包括七个教育阶段,分别是:-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低级中等教育- 高级中等教育- 初级教育- 第一阶段非高等教育- 第二阶段非高等教育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分类代码和描述,以便各国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细化和衍生。
3. 影响《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提出和实施对全球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有助于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
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统一的分类标准,有利于比较和交流教育数据,促进经验和资源的共享,为全球教育合作搭建了桥梁。
- 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各国和地区可以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框架,收集、整理和发布教育统计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 为全球教育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分类体系,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深入研究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和问题,促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4. 结语《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提出和实施,为全球教育领域的合作、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在未来,随着全球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该分类体系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全球教育体系的互通互联,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 改善国际教育比较和评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实施,使得国际间对教育数据和统计资料的比较和评估变得更加准确和可靠。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系统之间存在差异,采用统一的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消除语言、文化和政策上的障碍,实现更为公正和客观的比较。
isced 2011 level与国内学制对比
isced 2011 level与国内学制对比ISCED 2011(国际学位与教育文凭分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的一套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体系的国际标准。
它将教育分为七个层次,在与国内学制的对比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教育阶段的相似点与差异。
第一阶段:学前教育(ISCED 0)学前教育是指为3-5岁儿童提供的教育和照顾。
根据国内学制,学前教育一般由幼儿园承担,相当于幼儿园阶段。
第二阶段:初等教育(ISCED 1和2)初等教育是指为6-11岁儿童提供的教育。
ISCED 1相当于小学,ISCED 2相当于基础中学。
在国内,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学科。
第三阶段:中等教育(ISCED 3)中等教育是指为12-18岁学生提供的教育,旨在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ISCED 3相当于普通高中。
在国内,中等教育主要是指普通高中,学生需要学习更多学科以为他们进一步深造提供基础。
第四阶段:高等教育(ISCED 5A和5B)高等教育是指为18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学生提供的教育,使他们取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ISCED 5A相当于大学本科,ISCED 5B相当于硕士研究生。
在国内,高等教育也包括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科和专业。
第五阶段:博士教育(ISCED 6)博士教育是指为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提供的高级研究和培养。
在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是为追求更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学生准备的。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ISCE 2011与国内学制在大致划分教育阶段上是相似的。
然而,具体的教育内容、学制长度和考试制度等细节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国内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应试教育,考试压力较大;而国际学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能力。
此外,国内学制还存在一些特殊教育阶段,如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
这些阶段在ISCE 2011中没有明确的对应层次。
课程标准2011
课程标准2011课程标准2011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它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就课程标准2011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意义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课程标准2011对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进行了明确界定,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领域,课程标准2011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课程标准2011还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规定,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强调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其次,课程标准2011对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在学科设置方面,课程标准2011强调了跨学科整合和创新教学,鼓励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灵活调整,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课程标准2011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最后,课程标准2011对学校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2011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要求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课程标准2011还提出了教师的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课程标准2011是一项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件,它对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标准2011,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2011
课程标准2011简介课程标准是一个由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
2011年发布的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新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课程标准2011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背景课程标准2011的发布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的功能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旧有的课程标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因此有必要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2011的发布正是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
主要内容课程标准2011包含了多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涵盖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各个阶段。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内容课程标准2011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它明确了各学科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它还鼓励学校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和补充,以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
2. 教学方法课程标准201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同时,它还要求教师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3. 评价方法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评价的目的和原则,鼓励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
它强调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潜力为依据,不仅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4. 教材建设课程标准2011对教材建设提出了要求,鼓励教师和出版社根据标准的要求编写适用的教材。
教材应当符合学科内容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影响和意义课程标准2011的发布对于推动新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全国的学校提供了统一的教学标准,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同时,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8月第29届大会批准制定《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目的,是使其成为一份供各国国内和国际上收集、汇编和提出可比较的教育指标与统计数据的文件。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介绍了各种标准的概念、意义和分类法,涵盖了为儿童、青年和成人,包括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人提供的所有有组织的和持续的学习机会,而不管是何种教育机构以何种方式提供的这些教育。
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是多用途的分类法,不论各国教育制度中各种教育结构的差异及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都可用于教育政策分析和教育决策。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可用于多方面的教育统计:诸如关于在校生人数、关于投入教育的人力、财力以及关于居民受教育水平等的统计。
因此,《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各项基本概念和定义的确定,都是为了使其普遍有效,不因某国教育制度的特殊情况而变化。
但是,作为一种通用的分类法,《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有必要包括对各种教育制度的定义与说明。
3.《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原始文本是按照“教育级别”和“学科”这两个主要方面对教学计划进行分类的。
这两个方面的分类又称为交叉分类可变因素,在修订的分类法中均被保留了下来。
根据多数国家近20多年来实施和使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原始文本的经验,将教学计划划归某一教育级别的规则和标准已明确而易懂并更为严格;对学科划分也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4.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汇编的资料可用以收集决策者与其他用户感兴趣的各种教育统计数据。
虽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收集在校生人数的资料方面用起来可能比较方便,但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它是教学计划的分类法,并不涉及教育系统内学生的流动情况。
至于在用于收集居民受教育水平的资料方面,这需要对《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进行适当的修改,这方面的情况将在使用手册里作详细介绍。
5.考虑到将要编写综合使用手册,所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修订文本便力求精简,共由以下五部分组成:(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包括什么内容;(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怎样运作;(3)《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教学计划”(program)的概念;(4)《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普通教育以外的教学计划中的应用;(5)交叉分类可变因素:A.教育级别的划分;B.教育的大类与学科划分。
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这一标准分类体系是为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和合作而设计的,旨在为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首先,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领域分为了几大类别,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
在这些大类别下,又分别细分为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在基础教育领域,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作为主要的分类。
这有助于各国之间更好地比较和交流各自的基础教育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高等教育领域,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博士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进行了分类。
这有助于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职业教育是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将不同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养项目进行了分类,有助于各国之间更好地比较和交流各自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终身教育是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进行了分类。
这有助于各国之间更好地比较和交流各自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终身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总的来说,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为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和标准,有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经验交流,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希望各国的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标准分类体系,共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
严雪怡
【期刊名称】《职教通讯》
【年(卷),期】1997(000)008
【摘要】第三层次——第二级教育第二阶段 A.特性 43 在有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中,这一层次教育恰好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开始,如与ISCED第二层次相比较,这一层次将更加专门化,更要求教师具有资格或专长,这一层次的标准入学年龄在15至16岁之间。
44 进入这一层次课程,需要事先接受全日制教育9至10年(从第1层次开始),或者是教育与职业经历的组合。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严雪怡
【作者单位】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0
【相关文献】
1.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取向研究——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分析[J], 王晋;
2.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视角 [J], 陈明
3.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类型新探——基于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分析 [J], 魏亚; 刘学东; 杨志和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 [J], 严雪怡;杨金土;孟广平
5.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新探:概念与历史——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的视角 [J], 刘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 和震[1];李玉珠[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7-13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摘要:�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是国际上普遍认可和推广的教育分类方法,其2011年修订版本中将教育分为普通/学术教育和职业/专业教育两种基本类型,体现出一种普职分工合作、相异又相融通的教育理念,为学习者终身教育服务.基于此,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体现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上下贯通、外部的普职融通,但又不能局限于此,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应实现普职比例协调、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级协调以及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教育概览2011指标
教育概览2011指标一、教育体系1. 教育体系覆盖率:评估教育体系覆盖全体适龄学生的程度,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阶段。
2. 学校类型多样性:评估各类学校(如公立、私立、城市、农村等)的比例和分布情况。
3. 学制统一性:评估各地区是否实行相同的学制,以及课程设置的统一性。
二、教育质量1. 学生学业成绩:通过统一考试评估学生在各个学科上的成绩水平。
2. 毕业生升学率:评估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
3. 师资力量:包括教师学历、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估。
4. 教育资源:评估学校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
三、教育公平1. 入学机会公平性:评估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在入学机会上的公平程度。
2. 教育资源公平分配:评估各级学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是否公平、合理。
3. 教育助学金等辅助措施:评估是否有完善的助学金、奖学金等辅助措施,以帮助贫困学生接受教育。
四、教育设施1. 校舍设施:评估学校校舍的安全性、舒适度以及设施设备的完备程度。
2. 实验教学设施:评估学校实验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包括实验器材、教材等。
3. 信息化设施:评估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如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
五、教育财政1. 教育经费投入:评估政府对教育的总体投入水平,包括经费来源和分配方式。
2. 生均教育经费:评估每个学生平均获得的教育经费投入。
3. 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评估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包括教学设备购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产出比。
六、教育参与1. 家校合作程度:评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程度,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情况。
2. 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
3. 教师培训与发展:评估教师参加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与程度。
七、教育改革1. 教育体制改革进展:评估各级政府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2. 课程改革与实施:评估新修订的课程大纲实施情况以及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A(4年以上)
5A1
硕士研究生阶段
(侧重于基础理论的学科)
5A2
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
(侧重于应用的工农医师)
5B(2-3年)
专科、高职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第二阶段
( 可获得高级研究资格)
6
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
表1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与我国教育的对应关系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教育级别
中国教育层次结构
级别名称
代号
层次名称
学前教育
0
幼儿园
初等教育(基础教育第一阶段)
1小学初级中学教育来自 基础教育第二阶段)2
初中
高级中学教育(高中)
3
高中
非高等的中学后教育( 升学预备班)
4
/
高等教育第一阶段
( 不可直接获得高级研究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