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的材料分析8

合集下载

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的材料分析6

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的材料分析6

【事件细节】
6、8岁侍瘫母12年,谁汗颜
8岁,是一个什么年龄?在你的想像中,一个8岁的孩子每天应该做什么?8岁的孟佩杰,每天为生计而操劳,承担着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

每个月俩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为全身涂抹褥疮药膏。

孟佩杰一直悉心照料养母刘芳英,不离不弃。

孟佩杰说:“……我苦不苦,苦,但我要在苦中创造快乐,苦中求乐。


在贫困中……在艰难里……坚守清贫……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我们多么希望:孩子在她妈妈得到良好保障,受到精心照顾之后,对照顾妈妈的叔叔阿姨说一声谢谢,然后出门跟小朋友跳猴皮筋去……
速用句评:希望孝女和小朋友一样有五彩的生活。

速用方向:表扬与批评、快乐与清苦、快乐与无奈、赞美与帮助。

2023年高考作文之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实战分析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2023年高考作文之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实战分析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写好高考作文——2023高考写作指导“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凭借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凝练精美的语言、非凡的影响力成为绝佳的作文素材,如果能在高考作文中运用得当,可使文章立意高格,内容丰富,深刻,语言有创新,有文采。

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作文中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角度和技巧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举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奉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面仅以“感动中国”人物素材为例,谈一谈其事迹及颁奖词在习作中运用的角度和技巧。

一、聚焦素养——对标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深度思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建立起两者的内在关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

那么,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角度对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作出深度思考,就能学以致用,让作文立意高格,而不至于生搬硬套,隔靴挠痒。

以张定宇人物事迹为例。

可以从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把思考的结果作为作文储备素材能有效避免人云亦云、论述不深。

科学精神——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作为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院长的张定宇果断决策,处理得当,体现的是科学态度,秉持的是科学精神。

作为战疫英雄的张定宇登上“云讲台”,在《开学第一课》舞台上播洒“信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种子。

面对疫情,张定宇、钟南山、张文宏、陈薇等一大批专家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实施科学举措,让科学精神的阳光穿透阴霾的笼罩,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坚实力量。

面向未来,如果每个人都能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善用科学武装头脑,我们就能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正能量。

高中语文备考-妙用“感动中国”素材写高分作文方法指导

高中语文备考-妙用“感动中国”素材写高分作文方法指导

高中语文备考-妙用“感动中国”素材写高分作文方法指导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凭借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凝练精美的语言、非凡的影响力成为绝佳的作文素材,如果能在高考作文中运用得当,可使文章立意高格,内容丰富,深刻,语言有创新,有文采。

下面对作文中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角度和技巧问题进行探讨。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举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奉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无论是中考常考的记叙文,还是高考必考的议论文,均根植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基础通识教育体系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要义,贯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其宗旨。

因此,记住每位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深度挖掘,升华出独特认知,可储备为中高考绝佳的素材。

那些颁奖词都出自名师大家之手,语言凝练精美,内容高度概括,思想深刻富有内涵,学生若能恰大好处地运用,必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比如,我们可以写成这样:“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物理学家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同时资助中国学子和学者赴美深造,还在80多岁高龄为清华学生亲自授课,用50年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与邓稼先先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郑重约定;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

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极限人生”、践行着“初心使命”,完成了战友们没能完成的任务;矢志报国的飞机设计专家顾诵芬和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他们隐姓埋名几十年,把毕生精力扑在国防工业前沿,为筑牢国家安全特别是领空领海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香港媒体人陈贝儿,从海岛热带雨林到大西北戈壁沙漠,把内地扶贫故事呈现在世人眼前,她的《无穷之路》,也是一条通往美丽中国的无“穷”之路。

2019“感动中国”颁奖辞中的隐喻认知分析

2019“感动中国”颁奖辞中的隐喻认知分析

2019“感动中国”颁奖辞中的隐喻认知分析“感动中国”是一项表彰普通人的奖项,每年都会评选出一批身上有感人事迹的人。

在颁奖典礼上,每位受到表彰的人都会听到一份颁奖辞。

这些颁奖辞都包含大量的隐喻,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受表彰人物的赞誉和感慨。

以下是对2019“感动中国”颁奖辞中的隐喻认知分析。

1. “点亮生命的火炬”这句话所表达的意境是将人物的勇气和毅力比作生命的火炬,点亮了自己的人生和他人的人生。

隐喻中的“火炬”是一种具有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代表了生命中的温暖与希望。

同时,火炬也象征着一种使命和责任感,这种使命感激励了人们去拥抱未来,扛起责任,奋斗不止。

2. “无私奉献,救人于水火”这句话中,“水火”是一个超脱于日常生活的意境,具象化了危险和痛苦。

同时,这个隐喻与“无私奉献”形成对比,使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被表彰人士的智勇和胆识。

只有这样的勇者,在面对危险和痛苦的时候才敢于逆向而行,充分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3. “群策群力,闻令而动”这句话中的隐喻是将集体行动比做一支融洽的队伍,以“闻令而动”表现出战斗团队的纪律性和紧密协作的默契。

同时,这个词汇充分明确了参与者的角色和义务,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执行集体意志。

这个隐喻既让人感受到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和地位,同时也对颁奖典礼的气氛和主题起到了贡献。

4. “守护生命,筑起关爱堡垒”这个隐喻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代表了关注社会、尊重人类生命的价值准则。

同时,隐喻一“堡垒”,这个词表达了一种把生命看作自己的不可放弃的责任感。

在这个堡垒中,感动了无数的受助者和申诉者,让人们感受到了爱与关怀的深度和广度,对人类的自由和平等充满了信心。

总而言之,在颁奖辞中大量使用隐喻是为了更好地充实奖项背后的感人故事,让人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表扬对象的功绩和品质。

这些隐喻不仅有丰富的形象效果,而且充满了人类的深刻情感和价值观念,能够深刻地培养人们的共情和人文关怀。

关于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事件

关于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事件

“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作文立意
【事件简介】
她,辞去了百万年薪的记者工作,致力于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他,一个卖羊肉串的,却把卖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捐献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她,一个8岁的孩子,却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他,转非20万人,唯独不转自己的亲属;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而去支边爱护别人的孩子……这些事迹,使他们成为了感动中国的的人物,故事的确感人!但感动之余,总有一种酸楚在心头,细究,让我们看到了每个故事背后都有着一个尴尬的缺陷:用缺陷讨眼泪。

麻风病人子女、贫困学生、瘫痪病人,应由谁来管?为什么应由社会保障解决的问题,成了感人的因素。

在某个方面,何尝不是一种讽刺!社会没有真正爱着它的人民,让弱小的人群相互依靠自我拯救,这样的感动,我们不需要!我们需要责任!感人的事迹,恼人的现实!制度的漏洞、保障的缺陷营造了感人情节!感人吗?感人,但更觉丢人!这就是“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

逻辑填空题真题及答案

逻辑填空题真题及答案

逻辑填空题真题及答案逻辑填空题【真题】每一届《感动中国》的感动点,实际上都和当年中国特定的大背景相关联,触动了中国公众最敏感的神经,代表了当年最能______公众______,最能感动中国的力量。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引起共鸣B、打动心灵C、拨动心弦D、震撼内心如上题,我们会发现四个选项放在原文当中都没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搭配。

很多考生看到了原文出现了“触动神经”貌似灵动感很强,那么四个选项中“拨动心弦”貌似可以。

其实这种感觉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题目到底考察的是什么呢,其实是词语的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的定义是形象色彩(英文“Image color”)是词义中能引起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形象联想的那部分内容。

形象色彩可以应用到很多的领域中去。

形象色彩的形成要取决于多方面的要素,如此所标记的客观事物必须是具象的事物而不能是抽象事物。

造词所采取的方式要倾向于比喻、借代、说明等;同时还要依靠主体的感官联想,这样单纯表示具体事物的词也具有形象色彩,如“树”“鸟”“桌子”“大海”等。

由于主体的感官联想涉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那么形象色彩自然也不局限于视觉形象,而是由多种形象感构成。

如“麦浪”“雪白”含视觉形象感;“扑通”“哗啦”含听觉形象感;“臭烘烘”“香喷喷”含嗅觉形象感等等。

那么回到我们上文所提到的真题,很明显,触动神经和选项中的拨动心弦都是动态感很强的短语,故可形成明显的形象色彩呼应。

逻辑填空题【例题】【例题1】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整个湖山醒来了。

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

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翠绿欲滴B. 枝繁叶茂C. 郁郁葱葱D. 遮天蔽日【解析】答案选A.阅读题干,由“嘹亮的”、“披着”、“踏着”、“花香”、“欢笑声”等词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绘的是一个愉悦、清新的画面。

关于感动中国逻辑硬伤的同类碰撞

关于感动中国逻辑硬伤的同类碰撞

【同类碰撞】1.邓飞公益“免费午餐”带动国家“落实”2011年2月26日,邓飞以“天涯社区2010年度记者”的身份参加了天涯社区的年会。

他的邻座、一个叫小玉的支教女老师告诉他,她的学生都没有午餐,她端着饭盒,却无法面对他们热望眼神,而不得不快步走进自己宿舍吃饭。

于是,邓飞与他的朋友决定去她的学校,给小朋友建一个食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学习。

邓飞注意到,印度政府为解决小学生吃饭问题,10年前推出免费校园午餐制度,已让1.2亿小学生午餐吃饱,且增加了教育普及率。

日本在战后困难时期推广午餐配给制度,美国也有此类制由政府补贴午餐免费制度惠及3000万学生,但中国目前还无该项计划。

次日,邓飞在微博呼吁实现乡村贫困儿童的免费午餐。

4月2日,黔西县沙坝小学免费午餐启动,成为全国第一所享受免费午餐的学校,孩子家长老师们都很开心。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民间探索引领了国家行动。

期待政府与民间的这种默契可以更多一些。

2.无可奈何下的坚强董心怡出生于山东德州乐陵市的一个农村家庭,这个家庭虽说贫苦却也过得有声有色,厄运在3年前的一个晚上降临在这个家庭。

一场交通意外使得小心怡的年仅23岁的父亲高位截瘫,心怡的妈妈带着几个月大的她离家出走。

2010年,小心怡又被妈妈送回到爸爸的身边,面对高位截瘫、卧床3年的父亲,小心怡不得不去尝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照顾爸爸的事,比如端屎端尿、端洗脸水、以及煮点方便面供爷俩充饥。

一组讲述德州乐陵市黄夹镇三岁女童董心怡悉心照顾高位截瘫父亲董建设的图片,通过论坛、微博等渠道快速流传,网友看后连呼感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孩子真是太坚强。

”董心怡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坚强妞”。

心动不如行动!3.泪光中那颗星好大好亮2011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

巨星陨落,德艺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来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材料分析题2

材料分析题2

材料分析题1、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走过了十年历程,被赞为一部“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

10年来,作为央视的精神品牌栏目,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唱响了中华民族英雄楷模的精神赞歌,是“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节目奉献的理念是“我们寻找这样一群人:不论他们有怎样的身份、背景、经历,不管是曾经见诸媒体,还是不为人知,只要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

他们共同的特质应该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阅读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请总结“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有哪些?(2)怎样才能让这一“精神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请你来出谋划策。

(3)感动就在身边。

当他人感动我们的时候,想一想,我们怎样以实际行动传递这一份感动,成为感动别人的人?2、材料一: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内地总人口达到13.74亿,约占总人口的21%。

目前,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左右。

我国的文盲率为6.71%,而美国、日本的文盲率不足0.5%。

材料二: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人均水资源、人均森林面积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人均值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6、1/3和1/2。

材料三:我国七大水系中有5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86%的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超标,全国35个较大淡水湖有17个遭到严重污染。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2分)(2) 我国还存在哪些社会问题?(2分)(3)请你为解决上述问题献计献策。

(至少四条)(4分)3.材料一:分配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分好。

材料二: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郑重地承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列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材料三: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境外指挥、境内行动的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浅谈对题材线索的再挖掘——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马旭捐款千万助学精神的挖掘为例

浅谈对题材线索的再挖掘——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马旭捐款千万助学精神的挖掘为例

20208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生活报》是最先独家报道马旭老人感人事迹的媒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从省内到国内众多媒体也纷至沓来。

老人传奇的人生经历随着《生活报》独家首发,不仅震撼和感动了无数读者,马旭老人伟大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感动了龙江,被评为当年度感动龙江人物。

老人的精神随着媒体的不断传播也感动了中国,老人被评为当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作为老人事迹第一报道人感触也是非常深刻,而之所以能取得这一切,这还要从一篇看似简单的文字通稿说起。

如何对简单而又干巴的通稿深度再挖掘,完成一篇典型人物事迹报道,成就省级和国家级感动人物呐?在2018年秋季一个傍晚,木兰县委宣传部的同志突然传来一份文字通稿,说有位86岁老人要向家乡捐一大笔钱,但看了简单的文字通稿后心里有很多疑惑和不解。

这位老人为什么要向家乡捐款呐?而1000万可不是一个小数哇!老人又是出于怎样的想法和初衷捐出这么多钱的呐?而捐款老人目前的生活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呐?带着这些疑问和不解,记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采访挖掘。

由于老人生活不仅简朴,做事也是非常低调,向家乡捐款助学这事起初还不想对外报道,经过记者反复请求与家乡相关部门人员不懈沟通,老人最终才勉强同意介绍一些情况。

马旭老人出生在木兰县农村,在万恶的旧社会食不果腹差点被饿死,是在父老乡亲们的帮助下才得以活命,又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送她去参军。

带着离开家乡时母亲给她的那枚带有体温的铜钱,走上了战火纷飞的战场,先后浅谈对题材线索的再挖掘——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马旭捐款千万助学精神的挖掘为例时继凯(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哈尔滨150010)【摘要】马旭老人是新中国第一位女伞兵,老人穷尽其一生之积蓄,在古稀之年将一辈子赞下来的1000万元巨款全部捐献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用于教育事业。

老人作为一名经历过战争岁月血与火洗礼的老党员老同志,以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毕生时间汇聚成人间大爱全部用于回报党和人民。

高考语文作文必备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分析提示

高考语文作文必备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分析提示

高考作文必备: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分析提示“感动中国”道德力量系列谈之一:让更多人记住更多人事迹各有不同,满满都是感动。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随着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落幕,又一批中国好人集中走进公众视野,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他们的道德感召力,会在感动的泪水中被更多人记住。

但是,他们的事迹不是用以消遣的故事,他们的名字不是“一年生”的符号。

记住他们,仅仅是开始。

说起“记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中尉把古兰丹姆救出来,自己却被黑枪击中,古兰丹姆对将死的中尉说“记住我,我叫古兰丹姆”。

为什么一个被救下的生者恳求将死者记住自己的名字?当然,古兰丹姆是不会忘记将逝的救命恩人的,但这对她来说显然不够。

她恳求对方记住自己,是因为对方即使逝去,在道德上也是永生的。

在“记住我”的要求背后,暗含着这样的决心:我要做像你一样的人。

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是要记住的,但是有的人却就此打住,仅仅是记住;只想继续等待他人的道德救济,而不想去做道德的践行者。

生活中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人勇救溺水者而亡,被救者上岸后却悄悄溜掉……这简直令人愤怒。

固然,以生命挽救生命是道德的极致,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

但我们应该做到以道德回馈道德,以道德维护道德。

日常生活中,更多需要的是常态的道德行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感动中国人物正是模范的道德践行者。

为中国科技事业呕心沥血、战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罗阳、林俊德;在南沙守礁观测水文气象20多年的李文波;在紧急时刻为保护学生而导致高位截肢的张丽莉……在感动之余,我们难道不需要“请你记住我”的道德自觉和行动勇气吗?毕竟,在社会道德建设的事业中我们都是同路人,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行动,我们不能只当道德的受惠者和无聊的看客。

社科院日前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中国社会总体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为59.7分,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社会诚信已经到了警戒线,中国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很多人在抱怨,却只是抱怨他人,好像社会诚信水平的降低与自己无关,却不反思为何不从自己做起,学习那些诚信的人。

使用感动中国的素材时需要强调的三个方面

使用感动中国的素材时需要强调的三个方面

使用感动中国的素材时需要强调的三个方面一、掌握材料的基本事实,学会准确概括写作前,必须要掌握材料的基本事实,事实清楚了,就不会出现内容虚假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高考阅卷时,好多老师发现大量考生对材料的基本事实模糊不清,如将任长霞说成了解放军战士,把徐本禹说成了科学家,把明正彬说成了企业家等等,至于其他事实细节差错的更是比比皆是。

因此,复习时,我们有必要将有关“感动中国”材料的具体事实再梳理一遍,熟记于心。

事实清楚了,概括起来才能做到真实、准确、全面。

2、吃透材料的基本内涵,学会论证观点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内涵;同样的材料,也可以揭示出不同的内涵。

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理解与把握。

“感动中国”的有关材料,涉及各行各业各类不同的人物,蕴含着不同的人生体验,昭示着不同的人生哲理,这些材料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论证文章的观点。

比如,去年的有关刘翔的材料,考生们在高考作文中用得最多,有论证“爱国主义”的、有论证“位置与价值”的、有论证“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的、有论证“拚搏与奋斗”的、有论证“创造与成功”的等等,不一而足,显示了同一个材料不同的观点取向。

3、活用材料的基本细节,学会大胆演绎材料的基本细节知道后,你就可以大胆演绎发挥,该放大时就放大,该缩小时就缩小,只要不违背具体事实,任你自如运用。

如去年的高考佳作《“亚洲飞人”的奇迹》、《豹子飞奔》等,全文就用刘翔一个事例,进行充分想像扩充,添枝加叶,前篇印证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后篇诠释话题“凤头、猪肚、豹尾”,各有千秋,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高考作文篇幅有限,要想在文章中尽可能地包涵信息,以较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情感和知识,必须学会大胆演绎。

可以用一个事实进行延伸扩展,也可以让多人“相聚”,几个事例并举,形成合力,从而取得最佳的运用效果。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集锦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2002十大年度人物”于2003年2月14日隆重揭晓。

走出“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运用的误区

走出“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运用的误区

走出“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运用的误区作者:昊长青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14期吴长青策划/华放执行/于智博李跃“感动中国201 2年年度人物”揭晓。

(详见本刊2013年11期,编者注)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引起人们精神的净化和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十个“感动中国”的人物事例,无疑是我们作文中最鲜活、最有时代特征的素材。

但可惜的是,如同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文化名人被写滥了一样,感动中国人物已经被众多考生写得俗不可耐,而成为考场作文的“重灾区”。

据统计,2012年高考作文,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不约而同地提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选材撞车,情感雷同,让阅卷老师观之生厌。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误区:1.把“感动中国”素材当做万能的作文材料,手头准备了两三个“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就拿来应付任何话题的作文。

比如写“伸出我的手”用到“最美妈妈”吴菊萍和用脚弹钢琴的刘伟,写“微光”还是这两个人,写“忧与爱”仍然是这两人!全然不考虑素材是否适用其主题,只是简单地把人物的事迹复述一遍,见不到人物突出的精神,看不到人物身上的亮点,更不见素材的使用角度。

2.将“感动中国”素材随意肢解,弄得面目全非。

许多考生对“感动中国”的基本事实模糊不清,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写作时往往张冠李戴,或者出现内容虚假的情况。

比如将朱光亚跟吴孟超搞混,把刘金国当成杨善洲,至于草根慈善家阿里木会投资办厂的细节差错更让人啼笑皆非。

3.把“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当成“万金油”,照搬硬套,而不知道变通。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确实饱含深情,言简意深,富有文采,如果恰到好处地摘取其中精华,确实能收到激活全篇的效果。

但不分场合地全文引用,就显得机械僵硬了。

比如有位同学运用杨善洲的事例来证明“无私奉献也快乐”的观点,本应该概括其奉献的事迹,却大段搬出了“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

关于对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的解读

关于对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的解读

关于对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的解读【本文提要】本文从组织传播的视角切入,解读“感动中国”这档由央视这一国家组织意义系统和信息处理器平台主办的栏目,是如何以仪式的形式,通过组织建构与传播巧妙置入,将组织的意义、意识形态投射到形形色色的观众面前,不仅调动了公众情绪,也提供价值参照系、满足了公众对“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的饥渴,从而完成将国家意识形态置入其中的使命。

【关键词】“感动中国”国家意识组织传播精神价值自2003年创办以来,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年度评选在不足十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电视屈指可数的标志性栏目,不仅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品牌”,也被认为是“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电视媒介事件”。

对于《感动中国》这样一档迅速获得高度成功的栏目,学界的关注自然并不少见,笔者这里试图从组织传播的“通幽”曲径出发解读“感动中国”。

作为央视这一国家组织意义系统和信息处理器媒体平台主办的栏目,“感动中国”是如何通过组织的建构与传播,并以巧妙的置入形式,将组织的意义、意识形态投射到形形色色的观众面前,完成意识形态结构产生和再现。

组织传播理论认为,作为一种具有目的性和目标取向的人为组织,组织结构是深藏在组织内部各要素的组合形式。

对媒体而言,这种目的性和目标取向的特质具体表征为:在媒体组织结构过程中,“媒体的权力、责任与意识形态渗透其中,沿着媒体组织结构网络的边缘扩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素有“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之称的“感动中国”栏目正是主流意识形态自我加冕的一个重要仪式:平民英雄被群体形象化,个人的精神价值提升到大国民层面,最终让这场媒介庆典变为一次国家(组织)在场并强化的有效组织传播。

仪式化的庆典:无所不在的国家意识两种传播观是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30年前在其《传播研究的取向》一文中提出的观点。

这两种传播观,一种是以信息的空间扩散为主的传递观,另一种则是与分享、参与、交往、意义再生产为核心的传播仪式观。

2019“感动中国”颁奖辞中的隐喻认知分析

2019“感动中国”颁奖辞中的隐喻认知分析

2019“感动中国”颁奖辞中的隐喻认知分析【摘要】在2019年“感动中国”颁奖礼上,颁奖辞以隐喻的形式表达对获奖者的赞美和肯定。

本文通过分析隐喻在颁奖辞中的运用,探讨了隐喻对受众的认知产生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随后解释了隐喻的定义及其在颁奖辞中的应用方式。

接着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展示了隐喻在颁奖辞中的运用效果。

最后进行认知效果分析,揭示了隐喻对受众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思维启迪。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在颁奖辞中的作用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关键词】感动中国、颁奖辞、隐喻、认知、分析、引言、背景介绍、定义、运用、例证、效果、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2019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每一位获奖者的感人事迹都深深触动着在场的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这些普通人用他们的善举和真情感动了千万人的心,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

随着颁奖典礼的举行,一场关于爱与温暖的视听盛宴也在观众们的眼前展开。

在这些感人故事背后,隐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些感动的故事更加生动具体,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获奖者们的坚韧与伟大。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对隐喻在颁奖辞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中的含义和效果,带领读者一同感受这份真挚的爱与温暖。

2. 正文2.1 背景介绍2019年“感动中国”颁奖活动是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表彰那些在社会各个领域中作出卓越贡献、传递温暖力量的人士。

这项活动自2009年创立以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瞩目的盛事,每年都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感动中国”颁奖活动通过颁奖仪式、颁奖演讲等环节,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激励着更多人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颁奖辞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表彰者的荣耀与感恩,也传达着主办方对于社会正能量的期待与推动。

2.2 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指通过对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进行比较或联系,从而激发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力。

隐喻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一种比喻,但不直接揭示两者之间的比较关系,而是通过暗示或隐含的方式来表达。

五年级阅读理解感动中国材料一材料二

五年级阅读理解感动中国材料一材料二

五年级阅读理解感动中国材料一材料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感动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大型人物评选活动。

自2002年开始,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出十位人物。

2014年2月10日,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落下帷幕。

材料二:中国古老的美德,包括仁、义、礼、智、信。

仁者爱人,位列第一。

爱,超越年龄、超越阶层、超越民族,在这些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人性光辉,它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2013年度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

他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材料三: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

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

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这是对门巴女儿格桑德吉的颁奖词,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

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1)给以上材料拟一个标题。

(2)学校准备邀请格桑德吉来学校作报告,打算派你去,你应如何邀请?(3)受“感动中国“的影响,你班准备以“发现自己身边的美“为主题做一期黑板报,请你为这次的黑板报设计两个栏目。

材料一所写为“感动中国“这一节目的简介。

材料二所写为2013年获奖的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材料三所写为格桑德吉的感人事迹。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标题的能力。

为几则材料拟写标题,标题一定要能概括所有材料的内容,语言表达上要有文采,要简洁明了。

材料一所写为“感动中国“这一节目的简介。

材料二所写为2013年获奖的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材料三所写为格桑德吉的感人事迹。

据此可拟题为:“感动中国“一场爱的故事。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作答时,需要明确表达的目的和对象。

【优质文档】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的材料分析3

【优质文档】感动中国的逻辑硬伤的材料分析3

【事件细节】
3、秃岭变绿山,老翁揽
故事里,老愚公率子孙移山,感天动地;现实中,杨善洲独一人,秃岭变绿山!杨
善洲老人的善举,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
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杨善洲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

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

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一个老人默默种植荒山20多年,然后将一片树林无偿捐献给国家,我们的国家是不是需要这种行为?老人的晚年安享了吗?我们是否应把开发大城市房地产的热
情分10%过来,精心开发一下我国大片的荒山沼泽。

速用句评:用白发为政府分责。

速用方向:奉献与承担、个人与政府、赞美与失望、弱小与自助等。

题8分共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2019感动中国人物类

题8分共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2019感动中国人物类

题8分共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2019感动中国人物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公布,世界杯的上届冠军中国女排成功入选。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女排“五连冠”的佳绩,奏响了“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中国女排曾因伤病退役青黄不接、战绩下滑,但女排精神始终激励着女排姑娘们。

进入新时代,中国女排在2015年、2016年、2019年三度夺魁,再次展现出自信自尊自强的新的气质形象,成为中华儿女逐梦复兴征程的靓丽缩影。

大家关注女排,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冠军而来,是为了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而来,是为了压力之下无所畏惧而来。

女排姑娘们的勇毅和坚定,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努力奋斗,成为鼓舞中国人民的精神标杆。

女排精神就是中国精神,这也成为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艰辛而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女排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价值。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弘扬女排精神的意义。

【答案】(1)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

中国女排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展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精神与伟大的团结精神,弘扬女排精神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坚定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

女排精神是中国人民艰辛奋斗的生动见证,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女排精神作为一种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激励着女排姑娘克服困难,激励国人奋发向上。

女排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民族复兴,推动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感动中国2020年获奖人物”材料运用角度及作文训练题共35页PPT

“感动中国2020年获奖人物”材料运用角度及作文训练题共35页PPT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感动中国2020年获奖 人物”材料运用角度及
作文训练题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细节】
8、去世后补回的敬意,不算晚
感动中国2011特别敬意——白方礼们。

白方礼老人,从74岁开始蹬三轮车挣钱,一直到90岁,共捐款35万元,资助了上百个学生完成学业。

在他捐出了最后一笔500元的助学款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

白方礼老人的事迹从被媒体披露以来,感动了无数人。

然而在2004年的“感动中国”评选中,他不敌刘翔等人而落选。

老人于2005年去世,当年他再次入围感动中国候选名单,却又不敌“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等而未能入选。

在网络上被人们纪念了很多年后,今年的“感动中国”活动中,以“致敬”的方式给了白方礼老人以应得的荣誉。

关于感动的理解,每个人都会不同。

但得出“白方礼不如刘翔感人”这样结论的人,其感动的逻辑又显然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感动不同。

速用句评:去世后很多年终于感动中国……
速用方向:感人与恼人、生前与死后、弱小与强大、积德与消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