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熊十力

合集下载

熊十力撰《黄梅冯府君墓志》发微

熊十力撰《黄梅冯府君墓志》发微

熊 十 力撰 《 梅 冯 府 君 墓 志 》 微 黄 发
张 吉 兵
( 冈师 范 学 院 学 报编 辑部 , 北 黄 冈 4 80 ) 黄 湖 300

要 : 黄 梅冯 府君 墓志 》 熊 十力 的 一篇 佚作 。墓 志勾 勒 了一位 近 世儒 家 君 子 的 形 象 , 绘 了一 幅 奉 《 是 描
祖祠 , 然 一 大厦 , 平 天 国之 役 未 罹兵 害。公 全 家托 庇 巍 太
是熊 十力 建言 数 十万 而完 成 的思 想体 系 。
这 篇 墓 志 以极 其 精 炼 的 文 字 刻 画 了 一 位 符 合 儒 家 目 的 的 君 子 形 象 , 赞 墓 志 的 主 人 冯 府 君 楚 池 先 生 是 一 个 君 称
事 , 心休 休 焉 , 行 庸 庸 焉 , 黄 农 虞 夏 于 干 戈扰 攘 之 其 其 存 世, 天福 之 , 乡人颂 之 , 奇 可 称 而 实天 下之 至 奇 也 , 斯 无 其 为黄梅 冯 府君欤 ?公讳 步云 , 字楚 池。倭 寇 二十 七 年 陷黄 梅, 其子 文清 文炳 随侍避 难 。 邑西 乡后 山铺 附近 有 冯 仕 贵
沤 中蕴 涵着 海水 的本 体 , 此 , 十 力 的 一些 重 要 的基 本 同 熊 的 思 想 , 在 这 20余 字 的 墓 志 中 有 所 反 映 , 过 它 映 射 也 0 通
出来 。
熊 十力 撰《 黄梅 冯府君 墓 志》 全文 如下 :
黄 梅 冯 府 君 墓 志
吾 道 一 以 贯 之 。 熊 十 力 是 建 立 了 自 己 思 想 体 系 的 思 想家 。昔 人 已乘黄 鹤 去 , 地 空余 黄 鹤楼 。 当 他 以 8 此 3岁
的分 析 。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熊十力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

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

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

全国解放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因反对文革,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熊十力有二女一子:长女幼光,在北京航空学院退休,次女再光,曾在上海居住。

其子熊世菩,曾就读西南联大,后在上海船舶研究所任职,已去世。

其子有二子二女,两女孩名分别为“原“、“儒“。

而二子各育一女,名为“明心“、“明宗“;以喻后辈对老人的纪念。

据说其曾孙女熊明心是上海复旦哲学系硕士生,现免试经推荐去德国深造。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故事【少而颖悟】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

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令其父兄诧异不已。

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

”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

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

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辛亥历练】辛亥革命时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政治腐朽,民族危机深重,常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语置诸座右而自警。

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他深迷于“格致启蒙”之类著作,而视六经诸子为圭臬。

从由佛归儒到以儒衡佛——熊十力思想的归趣

从由佛归儒到以儒衡佛——熊十力思想的归趣
新儒 家 。
逐步形成 了 自己 熊十 力从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中认识到革命 的关键 众生同源 。尔后在讲授法相唯识学的过程 中, 在“ 革心” 因此转向学 术 , , 力图重建 国民道 德。其 中年 以后 的一套观点, 一步步背弃师说 , 由佛归儒 。1 3 , 2 9 年 北大印制了 的学术思想 , 可以分 为两个主要阶段 : 一是从 11 9 8年到 2 O世 熊十力撰 写的《 唯识 学讲义》 。但 就在 当年 , 十力的思想发 熊 放弃了轮回观念, 因而“ 日忽毁其稿 , 一 怅然日 : 吾书 纪 4 年 代初 , O 这一时 期熊十 力经历 了“ 由佛归儒 ” 的基 本历 生了改变, 又须改作矣” L 之后几 易其稿 。到 13 , 4 92年, 标志着 熊十 力思 程, 确立了“ 用归体 ” 摄 的本体论思 想 , 思想 “ 其 亦佛亦儒 , 非 佛非儒” 二是从 2 ; O世纪 4 O年代 中期 开始, 熊十 力的思想 以 想体 系建立的《 新唯识论》 文言本由浙江省立图书馆发行 。该 国内的佛学界几乎群起而攻之。南方唯识学派 的欧 《 易传》 主, 摄用归体” 向“ 为 由“ 转 摄体归 用” 并以儒 家 的立 书出版后, , 阳竟无 、 吕澄等 , 北方唯 识学派 的周叔 迦 , 著名佛学 大师太虚 场对 佛教进行评定 , 终以一个儒家道统 的继承者自居 。 由佛 归儒——从《 心书》 新唯识论》 到《 等, 纷纷著文批驳 , 论战一直持续 到 2 O世纪 8 O年代 。尽管遭 但熊十力在哲学界却取得了较高 关于熊协从早年到《 唯识论 》 完成时 的思想 经历 , 摧 惑 到了来 自佛学界强烈 的批评 , 《 显宗记》 中有较为详细的说 明 : 的地位 , 马一浮和蔡元培都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 , 马一浮还为《 新 熊先 生之 学 , 其 自述 , 少 年 至 中 年 , 经 无 数 变 迁 。 据 从 本 唯识论》 作序, 赞扬其书“ 昭宣本迹 , 统贯天入 , 囊括 古今 , 平章 弱冠革命 。曾毁宣圣、 六经; 谤 中间 曾归心佛 家唯识论 ; 四十 华梵” 。蔡元培更是说 :惜两 千年来为教界所限 , “ 未有以哲学 左右 , 不 满 唯 识 师之 一 套 理 论 , 倾 向 空 宗 ; 后对 佛 家 出 复 颇 其 家方法 , 分析推求 , 言其所疑 , 直 而试为补 正者。有之 , 自熊 则 新唯识论》 。【之后 的几十年中 , 熊十力思 始 ”5 对 世思想认 为是 由厌离生死 海之动机而 有反造化之异想 , 此等 十力先生之《 触识 法未 免偏 而失 中、 奇而失 正, 熊十力本人颇不赞 同, 想的研 究也逐渐展开 , 在 因 贺麟、 牟宗三 、 谢幼伟、 朱宝昌等人都专 此 反 己体 认 人 生 真性 , 有年 所 , 历 渐悟 天 人 不 二 之 旨。 忽然 回 f 介绍过熊十力的《 q 新唯识论> 思想。 忆少时所读《 易经》 始 觉 已所 惊为 自得者 , , 乃悟 圣人 所 以寓 从 11 9 8年到 13 9 2年 , 熊十力 的思想经历 两个关键 的转 之于《 大易》 但 然卦爻之理不易 明, , 其辞 皆象 , 又非泥于象者 变 。一是完成 了其学术修 养上 的提 高和 哲学思 维上的训 练。 所可喻。 自此乃归宗儒 学《 易》而毁其 旧 日依 据世 亲迄 十 大 在这一阶段 , 熊十力不仅 阅读 了佛家的诸多理论 著作 , 对佛教 师遗 教所遣 之《 唯识学概论》 遂耐改作 新唯识论。 , … 理论有了系统的了解 ; 而且在 逻辑 思维 、 语言 表达 、 治学 理念 此段话是对熊十 力创作 《 新唯 识论》 的缘 由和过程 的简 等方面逐步得到完善 。二是完成 了由对法相唯识学 的服膺到 单交代 。而在创作《 新唯识论》 前, 之 熊十力就 已经 有著作 问 宗于儒学传统的转变。此一转变是 熊十力 内心的 自觉 , 是熊 世。1 1 , 9 8年 熊十力汇集 自己的笔: - 十五则 ,  ̄ L 编成 《 熊子真 十力生命性格 的必然。徐 复观在 《 念熊十 力先 生》 文 中 悼 一 心书 》 自印面世。其中有为 日知会战 友的立传 , , 有研究王船 说道 :在基本态度上 , “ 有谁能 像熊先生投 入其生命 的全部 以 山 、 庄 和 佛 学 的 心 得 。 蔡 元 培 在 序 中 说 : 今 观 熊 子 真 书 , 为 中国文化尽 其继绝存 亡之 责。…… 以阐发 中国 文化 的光 老 “ 贯通 百家 , 融会儒 佛 。 ‘ 此时 熊十 力 的思 想还 比较 杂乱 , ”2 对 辉 , 担当中国文化所应当尽的责任 。他每一起心动念 , 都是为 儒 、 道等理论问题也没有通盘 的了解 , 佛、 更缺 少自己的创见 。 了中国文化。生命与 中国文化 , 是他凝为—体 , 在无数 的惊涛 屹 ”6 “ 11 , 9 9年 熊十力在北京 广济 寺见到 了梁漱 溟, 由梁漱 溟介 骇浪 中, 立不动。 - 牟宗三说道 : 熊师之 生命 即有一光辉 经 绍, 熊十力在 12 90年秋 至 12 92年秋赴 内学院学 习佛 学 , 经 慧命 。当今 之世 , “ 唯彼一人能 直通皇帝尧舜 以来之大 生命而 历了由儒转佛 , 直从大乘有宗人手 , 后舍有宗而深研大乘空宗 不隔。此大生命是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之合一 。他是直顶着 的学术历程 ” t 12 , o3 9 2年 梁漱 溟向蔡 元培推荐 熊十力 , - 1 熊十 华族文化生命观念方 向所开辟 的人生宇宙之本源而 抒发其义 力得 以受聘成为北大的特约讲师 。 理 与情感 。 ” 我在 这里 始见到了 一个真 人 , 到了生 命 的 嗅 13 9 年到 13 年 , 2 92 是熊十力酝酿 、 营造自己哲学体系的关 味道 。 此种接续民族文化 的使命 和责任 感 , 真实 的生 ” 这种 键时期。其初 , 熊十力还是 一个佛家轮 回论的信仰者 , 不主 命力, 也 是熊十力由佛转儒的关键; 而由佛转儒也是熊十力生命

抑扬古今 抒泄孤怀——熊十力《重印周易变通解序》发微  

抑扬古今 抒泄孤怀——熊十力《重印周易变通解序》发微  

抑扬古今 抒泄孤怀———熊十力《重印周易变通解序》发微李振纲【摘要】熊先生治学,一如其为人,从不轻率应付,无论是撰写鸿篇巨制的论著,还是与弟子友人书信往来,均十分认真,且多与评章学术、证会本体、安顿生命的哲学攸关。

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或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最根本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根基。

《重印周易变通解序》言简意赅,堪称是一部袖珍版易学小史。

序文对儒易道易、汉易宋易、扬雄《太玄》、船山易学、清学流弊及《周易变通解》的评章指点,与《新唯识论》《乾坤衍》新易学哲学前后相承,虽难尽周备公允,却多有独见慧解。

【关键词】熊十力;《周易变通解》序;易学哲学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7)04-0133-07作者简介:李振纲,河北邢台人,哲学博士,(保定071002)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儒道汇融大生命视域下的《周易》哲学研究”(14ZXC056)一近年承担研究的国家基金课题与易学生命哲学相关,思维兴奋点自然聚焦在《周易》经传及与此相关的诸多易学哲学、易学史文献。

古老的卦爻,神秘的图式,玄奥的象数,深邃的义理,羲文周孔,连山归藏,河图洛书,系辞彖象,王注孔疏,周程邵张,朱子《本义》,船山二传,太极理气,道器阴阳,先天后天,形下形上,汉学宋学,错综张皇。

睁眼闭眼,浮想联翩,满脑子都是这些名字、图像、概念。

近日重读熊十力的易学著作,为一篇序文即《重印周易变通解序》所吸引。

该序与一些论学书合编成册,编者命名为《熊十力论学书札》,收入《熊十力全集》第8卷。

该序在熊先生的论学书中乍看并不醒目,但初读过后,便感到非同一般,一千六百余字,言简意赅,堪称是一部袖珍版的易学哲学史。

在序文末尾,熊先生述及同县前贤万澍辰所著《周易变通解》及为序缘由云:不肖儿时,闻先父其相公,常赞扬先生潜德睿思,谓其治易不宥于当时风会,颇参稽汉、宋,而一证以己之所神悟独得,未尝谬于经旨者。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内容提要熊十力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熊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转化为解放后的“新易学”。

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

其特点是受佛学的影响极大,以本体论(“境论”)和认识论(“量论”)为基本框架,而人生论显得相对薄弱。

新易学完成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深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因此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关系密切。

新易学的突出特点,是把新唯识论的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

这既是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开展,也是对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进行理论综合的新尝试。

新易学放弃“境论—量论”的新唯识论框架,而加强了对人生论的研究,使认识论从属于修养论,体现了中国儒学以人生论为核心的传统特色。

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在宇宙观上强调乾阳潜驱默运于坤阴之中主导并转化坤阴,在人生论上则强调禀于乾阳的仁心对禀于坤阴的形体和习心的主导性,以此建立精进向上、修身以自强的人生哲学。

与新唯识论虽讲体用不二却以本体为主不同,新易学的体用不二论以现象为主,只把复杂本体收摄于现象自身并说为现象内部相反相成的内在根源,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本体;正因为本体被“消蚀”了,才真正体现和贯彻了“体用不二”的基本原则。

在人生论中,体用不二又被表述为天人不二,天蕴藏于人的内部,是含有无限可能性的乾元性海和创造根源。

天以自性显发为仁心一点灵明,随在明察、监督、升进和创发,从而成为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现实主体。

本体(恒转)内部的辟势是最原始的宇宙精神,它从一开始就潜驱阴帅于翕势和物质之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从而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向前进化,而它自己则随着物质的进化而逐渐显发,最终在人类身上大放光焰。

人类随顺仁心主体的指引而前进,一方面日损私欲、返己尽性,敦仁以立其大本;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开发智慧,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

熊十力

熊十力
"修养深,而私欲尽。" ——《读经示要》

三、治学精神
我们看近现代主流学术,乃是形成了一种社群运作规程的科学活动。其本质上是科学性的、社会化的。虽然学术观点尽可以不必相同,但总有共同的纪律,共同的仪式,共同的关切点,共同的信念,甚至共同的刊物阵地、学会组织或师友网络,带领、推动大家做学问,你来我往地解决问题,开展学术,形成大致相同的理路与处理问题的方法,形成知识阶层存在的社会科层化、有序化与自律化机制。
十力先生提倡“孤往精神”,正是对于他的那个时代痛下针砭。他又说:“中国学人有一至不良的习惯,对于学术,根本没有抉择一己所愿学的东西。因之,于其所学,无有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于中的生趣。如此,而欲其学术有所创辟,此比孟子所谓缘木求鱼及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殆尤难之又难。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下文举例如前清考据之风、新文学、科学主义等,略)逐臭者,趋时尚,苟图媚世,何堪恬淡。随众势流转,侥幸时名,何堪寂寞。逐臭之心,飘如飞蓬,何能专一。自无抉择之习,唯与俗推移。无所自持,何能恒久。故一国之学子,逐臭习深者,其国无学,其民族衰亡征象已著也。而中国人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实事求是,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分途并进,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人弃我取,此甚可忧”(卷一)。
学术独立与自由,说到底,是一个内心的自由问题。中国传统的辞语叫做“自得”,义涵似长。在解构了外在的教条主义权力言说方式之后,另有多元的价值与多元的声音,有时竟汇成一场嘈杂的鸡尾酒会。会中人各持酒杯、自成圈子。你肯不肯向隅而坐?

熊十力:世间再无此狂生_名人故事

熊十力:世间再无此狂生_名人故事

熊十力:世间再无此狂生
熊十力是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他生性狂放,是个著名的狂人!
20世纪40年代,熊十力的学识受到蒋介石的赏识。

已在蒋介石侍从室任职的徐复观(熊的学生)受蒋介石的委托,前去看望熊十力,并给他带去一张一百万元的支票。

没想到熊十力大吼:“你给我快走!我怎么能用蒋介石的钱!你快拿走!”蒋介石不死心,后来又两次赠巨款,资助他筹办研究所,熊十力都辞而不受。

他说:“当局如为国家培元气,最好任我自安其素。


蒋介石50岁生日时,由邵力子出面请熊十力到总统府祝寿。

宴会开始时,熊十力旁若无人,毫不谦让地坐了正席。

他狂饮饱食后,故作疯言疯语。

酒酣之际,众达官显贵轮流填词吟诗,为蒋介石唱赞歌。

轮到熊十力时,他哈哈大笑了一阵,挥起笔来边写边吟:“脖上长着
瘪葫芦,不花钱买篦梳,虮虱难下口,一生无忧,秃秃秃,净肉,头。

”熊十力写完这首倒宝塔诗后哈哈大笑,提起裤带连走带跑,装着亟待解手的样子。

众人看看诗又看看他那副滑稽样,会心地笑了。

蒋介石也无可奈何,只好哭笑不得地望着熊十力走出大门,坐进小包车不辞而别。

1968年5月23日,一代狂哲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病逝于上海,享年84岁。

对于自己一生的意兴豪放,熊十力曾自辩说:“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

”“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这两句话,或许正是对熊十力一生最好的概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熊十力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熊十力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科研热词 翕辟成变 绝对同一 理智直观 参赞化育 体用不二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熊十力 陈修斋 贺麟 理 王国维 徐复观 张君劢 实践哲学 实践体系 儒学 严复 丁文江 "哲学无定论"问题
推荐指数 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2013年 科研热词 熊十力 本体 徐复观 认知方式 觉他 艺术情感 良知 胡秋原 经学史 章太炎 皮锡瑞 生活世界 生命本体论 理气 现代新儒学 牟宗三 湖北东部地区 消解形而上学 本心 智的直觉 新心体学 新儒家 心学 康德 学科建立 土崩瓦解 哲学体系 古代哲学家 功用 体认 体用论 体用不二 传承 亲身体验 二十世纪 中国古典哲学 中华民族精神 《经学历史》 20世纪中国儒学 推荐指数 5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10年 科研热词 熊十力 金岳霖 贺麟 现代社会 本体论 新儒家 政治儒学 心性儒学 徐复观 形上学 建构 应当 平等 定位问题 哲学理念 冯友兰 儒家自由主义 儒家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哲学 中国哲学现代化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熊十力:良知是一种呈现

熊十力:良知是一种呈现

熊十力:良知是一种呈现常有同学问我,读完毕四书三玄这些经典之后,还要读什么呢?有些人提议,可以读一读熊十力先生。

熊十力的书确实有他的心得,他也是近代很有名的学者,也不过比冯友兰先生大概早十年左右。

熊十力(1885—1968)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与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排名不分先后)并称为“新儒学八大家”。

熊先生为什么会被大家所推崇呢?近代人写著作都会使用现代的文字,比如冯友兰先生写的《中国哲学史》,虽然里面文白有一点夹杂,但是读起来没有问题。

这本书很多人都读过,也觉得很有启发。

熊十力先生年代跟冯先生差不多,他写出来的文字你看过就会知道,这实在不像是近代人写的,反而像是明朝清朝的人的笔法,国学功底可见一般。

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熊十力和牟宗三的师生情还成为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熊先生曾经在北大教书,当时北大有一个大一新生,叫做牟宗三,牟宗三有一天这边走走,那边看看,看到有四五位学者坐着聊天,里面也有冯友兰先生。

牟宗三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教授,因为大学里面的学生年纪都很轻的,看到几位中年人坐在那边聊天,忽然有一个瘦瘦的、干干的、看起来像老头儿模样的人,拍着桌子站起来说:“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舍我其谁!”晚周就是指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就是我们讲诸子百家的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这些,“舍我其谁”是孟子用过的话。

这种生命气魄,确实很震撼。

当然老一辈的风范,我们现在只能想象了。

这一幕就把年轻的学子牟宗三给震住了。

牟宗三先生后来回忆说,他认为自己听到了狮子吼,好像狮子吼一声,让他觉悟了。

他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跟熊先生学习国学。

熊十力对王船山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创发

熊十力对王船山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创发
69
第 35 卷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21 年 第 2 期
用功效,因其有功效作用,才体现本体之性情,正是 体以致用,用以显体:“ 体用相函者也…… 体以致 用,用以备体。” [7]198 王船山认为体用相互依赖、不 可分离,说体时用本就存在,说用时体也本就存在。
( 五) 由“ 天下唯器” 到“ 心物同体” 熊十力与王船山哲学思想也有相异之处,主要 表现在对阳明哲学观点态度上。 王船山在《 张子正 蒙注》 中直 指 王 阳 明 四 句 教, 将 阳 明 学 排 除 于 儒 家 正统外,言辞相当激烈,斥阳明哲学为“ 阳儒阴释诬 圣之邪说” , 王 船 山 不 同 意 王 阳 明 知 行 观 并 讥 其 简 单,他否定王阳明良知心学本体论,进而提出“ 天下 唯器”的本体论。 王船山只认形而下之器,将心归 于二气,断然否决王阳明心即理。 而熊十力则认为 本体既具形下之器,同时也具备形上之理之心,甚至 认为陆王心学为孔颜道统之正宗。 熊十力认为王船山坚持并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 论,而王阳明 认 为 心 即 理 属 于 心 学 学 派, 二 者 不 同 类,故而应该互相尊重。 蔡家和先生觉得 “ 在 《 原 儒》一书中,熊先生改宗阳明‘ 心即理’ 的良知教,不 再采用船山晚年定论,而是直接批评船山。” [13] 从熊 十力下面一段文字中明显可以看出他对王船山态度 的转变:“ 王阳明之学以致良知立宗,船山讥其简 单,则未免以褊衷而妄议先贤也……阳明之造于道 也,可谓宏大而亦密安安而不放矣……船山攻之,亦 何伤日月乎?” [9]632 熊十力肯定王阳明“ 心即理” 的 观念,并由此进一步提出 “ 心物同体” 的本体论观 点:“ 夫心,辨物而不蔽,通物而无碍,宰 物 而 其 功不 息……心物同体,无先后可分。” [11]179 “ 理者,变无定 则,而非无则之谓……夫惟本体,理无不备。” [11]261 需要注意的是,王船山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心学 70

“暴力”大师熊十力

“暴力”大师熊十力

“暴力”大师熊十力作者:刘放来源:《人民文摘》2009年第01期“十力”者,佛家之术语,出自佛典《大智度论》“六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用来比喻佛祖有超群的智慧、广大的神通和无边的力量。

后来,世间出了一个叫做熊继智的人,居然径直把这两个字取来做了自己的名字,甚至还动辄自称“熊十力菩萨”。

当然,熊十力也有牛的资本: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被尊为一代开宗大师、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熊十力的牛气似乎与生俱来,自幼即与众不同,小小年纪就曾口出“狂言”说,“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熊十力的夫人傅既光曾回忆说,她和熊十力婚后度蜜月时,熊十力利用蜜月读完了一部二十四史,她见熊十力一页一页翻得很快,怀疑他是否看清了内容,就考验他,选二十四史中的一件事,只讲开头,让他讲出其事,结果,熊十力不但讲述其事,而且还能说出此事在第几卷。

熊十力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穷苦的乡村教师之家,由于家境潦倒,幼年时他只能给邻居当牧童,偶尔有时间就到父亲任职的乡塾旁听。

父母相继离世后,13岁的熊十力曾到父亲生前好友执教的乡村学校读书,但因不愿受管束,入学半年之后就径自离开了。

这就是熊十力所受的全部学校教育,但就是这样一个从未接受过旧式或新式的系统正规化教育的人,后来竟可以凭借自学独创一套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一代大师,其天赋显而易见。

早年的熊十力,跟当时很多名人志士一样,最初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学术,而是革命。

他14岁从军,曾投身武昌新军第三十一军当兵,在辛亥革命中还参加了光复黄州的活动,后赴武昌任湖北都督府参谋。

辛亥革命失败后,熊十力又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但护法运动也失败了,这让熊十力备受打击。

他下决心走出政治,以增进国民的道德为己任,专注于学术。

另一个关于熊十力弃政从学的版本则更富戏剧色彩,据说是受了陈独秀的刺激。

陈独秀一次以清代学风大盛的安徽人身份,大贬湖北的学人,让心高气盛的熊十力听了“毛发倒竖”,所以就一头扎到了故纸堆里,成就了后来的盛名。

从日知会走出的新儒家熊十力

从日知会走出的新儒家熊十力
在 十 力 幼 小 的心 灵 里 烙 下 了深
力 便是 一 颗熠 熠生 辉 、光耀 神 州 的 明星 。纵观 他充 满 坎坷 而 又传
奇 的一 生 能 给 人 以 许 多 启 迪 , 他 那博 大精 深 、熔 铸百 家而 独树 一 帜 的哲学 思想 为 世人 留下 了宝贵 的精 神财 富 , 那爱 憎 分 明 、 他 刚直 不 阿的 优 良品德 堪称 我 们学 习 的
任 继 愈 、 宰 平 、 用 彤 几 位 先 生 予 以 林 汤
著有 《 十力语 要 》 《 非 子 评论 》 《 、韩 、 论 张 江 陵 》 《 六 经 》 《 儒 》 《 用 、论 、原 、体 论 》 《 心篇 》 《 家 名 相 通 释 》 《 、明 、佛 、 乾 坤 衍 》 《 斋 随笔 》 书 。熊 十力 共有 、存 等 专 著 三 十多种 , 表论 文 一 百余 篇 , 发 堪
救 国救 民 。
继智 、 恒、 中。 升 定 号子 真。 十力 之 名 . 于 12 系 9 2年 北 京大 学校 长 蔡
投身 革命
十力被 撵 出学馆 后 . 习更 学 加勤 奋 , 处 借 书 阅读 , 读诗 、 、 , 读 儒 、 、 到 既 经 史 也 道 佛 , 爱读新 书 。维新 派论 文奏章 , 更 王船 山 、 顾言 武等 人 的著作 , 使他大 开 眼界 ,耳 目一新 。新 思想 激 荡着
深 的印记 .播 下 了复 仇 的种 子 。 也 造就 了他 坚韧 不拔 、 不甘 屈 服 的 倔犟 性格 。他 憎恨 世道 不 公 ,
憎 恨 贫 富 不 均 ,发 誓 变 革 社 会 ,
楷模 。作 为 与熊 十力 同 村 的后辈
人 . 秋 日的 暖 阳 下 . 久 久 地 伫 在 我 立 在 他 的 墓 碑 前 .敬 仰 和 缅 怀 之 情 油 然 而 生 … … 熊 十 力 (8 5 1 6 )原 名 18- 9 8.

熊十力察识工夫的内在意蕴

熊十力察识工夫的内在意蕴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4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Apr.2023  收稿日期:2022-12-09 作者简介:张潇瑶(1994-),女,助教,硕士㊂主要从事儒家哲学研究㊂□哲学与文化思想研究熊十力察识工夫的内在意蕴张潇瑶(天津仁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1636)摘 要:熊十力援佛入儒,释察识工夫㊂其察识工夫,要点在于向内关照,察见念头之私㊂他认为,心乃知之本,若心之大本已立,则主人翁念念警醒㊁念念察识,无所不知㊁无所不明㊂故而,若时刻向内观照㊁念念察识,私念无处遁形㊂种种私心㊁私欲,以及潜伏极深之习气㊁由习气强化而发显之贪嗔痴等诸心所,经过察识之警醒便即刻消融㊂通过精微的察识工夫,觉照到天地万物因诸行无常而呈现出源源不断的刚健之象,体悟到生生不息之仁;觉照到因诸法无我㊁万行无有暂住,打通我私与万物的界限,明了自我之私欲,而体悟到万物一体之仁㊂由生生不息之仁㊁万物一体之仁,进而通达仁者与物同体的人生境界㊂关键词:熊十力;察识工夫;涵养;习气;仁中图分类号:B2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04-0048-04The Inner Meaning of Xiong Shili ’s Capturing Consciousness KungFuZHANG Xiao -ya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Tianjin Renai College,Tianjin 301636,China) Abstract :To explain Kung Fu of Capturing Consciousness,Xiong Shili introduced Buddhism enter Confucianism.Capturing Con⁃sciousness is the care for one’s own heart.The heart is the foundation of knowing.If the great foundation of the heart has been estab⁃lished,then when one looks inward,he will know everything.All kinds of selfishness,selfish desires,deeply latent habits,and evengreed,anger,ignorance and other mental states that are strengthened and manifested by the latent habits,will immediately dissolve up⁃on detection.Through rigorous Kung Fu of Capturing Consciousness ,one can realize that the mind is born and passed away at an in⁃stant,and all the deeds have no temporary residence,and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show a continuous and vigorous image due to im⁃permanence,and there is an endless benevolence;one can perceive non-self,understanding one’s own selfish desires,opening up selfishness and everything,and has the benevolence of all beings as one. Key words :Xiong Shili;Kung Fu of Capturing Consciousness;cultivating;benevolence 熊十力先生是新儒家的开山人之一,亦是践行 生命即是学问”的狂者㊂近代以来,时局动荡㊁人心涣散,为救亡图存,他早年投身革命,但对其时革命党人 竞相争利”的社会现状深感痛惜,也意识到这群借革命之名谋私利之实的革命党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救民救国,遂决意弃政从学㊂在他看来,彼时国之祸乱源于众人昏昧无知,立志在身心上做工夫,以发生命之学, 导人群以正见”㊂他整合了传统的儒释道资源,并结合西方思想,试图对时代问题做出回应,主张 体用不二”㊁ 本体即是工夫”㊁ 良知是呈现”,构建起了以求心㊁革心为指向的思想体系㊂在传统的本体工夫议题上,熊十力认为,本体工夫无二, 有本体,自有工夫,无工夫即无本体”,[1]403并进一步将其工夫概括为 察识功夫”㊂‘新唯识论“有言, 余平生之学,实乏涵养,惟赖天之予我者良厚,炤然不昧本来,而察识工夫却未敢疏忽”,[2]265并自信地称 我还是察识胜㊂”马一孚在‘新唯识论序“中亦言, 十力精察识,善名理,澄鉴冥会,语造皆微㊂”[2]5熊十力为学精思力践,他对察识的体悟极深,反己省存的工夫亦极细㊂然学界当前对熊十力的研究多集中在体用不二㊁翕辟成变等方向,对其察识功夫则鲜少论及,故本文拟在此处予以探究㊂一㊁察识之界定察识较早为湖湘学派所推崇㊂胡宏在‘知言“中将察识作为工夫进路,欲为仁者,必先察识仁心,通过识仁心本体而成圣成贤, 学为圣人者,务必识心之体焉”,[3]145 唯仁者为能一以贯天下之道,是故欲知一贯之道必先求仁,欲求仁者必先识心㊂”[3]261朱熹对察识提出质疑,他指出,察识作为已发之后的工夫,应在涵养之后㊂圣人工夫多从未发的涵养上用力,经过涵养的积累方有察识的扩充, 于其本原全体,未尝有一日涵养之功,便欲 扩而冲之,与天同大’,愚窃恐其无是理也㊂”[4]3561熊十力的察识工夫兼具儒佛二家特点,一方面他继承了湖湘学派的观点,认为察识需先立心之大本,而后念念内省明照;同时,在立论时亦兼采佛教思想,以习气为察识的指向㊂(一)因本心之明而察见念头之私察识立论的基础在于心之大本,熊十力认为,心为大本,是一切知之源,本心无所不知㊁无所不晓,具备察识的能力,是察识的载体㊂人之本心常为私意萌生遮蔽㊁被私意所转,亦常受习气欲望之影响,而呈现出昏沉无知之相㊂熊十力认为,欲求生命的实相㊁欲回归生命的本然状态,便需于此昏沉无知处做工夫,这便是察识工夫㊂熊十力的察识即内在心性的觉察与自知,即 因本心之明”而察见念头之私㊂欲察念头之私,需先立此心之大本,若心之大本已立,依托此处,自然念念关照内省㊁澄澈清明,私意一经萌生,即刻便能捕捉到㊂若有觉,心与境便不会为私意所转,生命亦会摆脱昏沉无知之状态㊂如‘读经示要“所言: 自知私意不肯告人,即此自知,便是本心之明仍潜伏在㊂吾人于此,恰依住本心,照察憧扰之私,不随他转去,此便是察识㊂”[5]59 察识者,因本心之明,而于私欲萌时,能自反察㊂”[5]64同时,熊十力认为, 察”字内涵深刻,若以 观” 照”二字来解读当更显清晰透彻, 察字义极深,为避免误解,不如言观照也㊂”[6]213一方面,他借鉴了佛教观点,以 观”释察识㊂佛教常谈止观,他认为观就是内观㊁就是察识,即向内观时一切念头妍媸毕露,无所不明,在‘新唯识论“明心开篇就谈到, 佛氏止观,止即涵养,观犹察识;”[7]302 盖亦承用小乘以来古说,取其足为观行之引而止,观者反躬察识㊂”[7]333另一方面,熊十力亦以 照”释察识㊂他认为,照是心之体, 本心,明照之体㊂”[7]159心若有照,则能自明,若能自明,内心因私意而生之种种障弊便会即刻消融,一切迷性㊁暗性皆无所遁形, 明者,照明,言精神本是照明性,无迷暗性也”,[8]193 照者,迥然大明,无障蔽故㊂”[9]184换言之,照如旭日一般,旭日当空则一切妄念㊁困惑㊁迷暗无立锥之地, 旭日当空,讵容纤障”,[7]328 诸惑元妄,照之即空㊂”[7]357在熊十力对察识的界定上,有两点需注意㊂一则,察识并非是专言内省克己㊁割裂物我㊁置外物于不顾的㊂作为修养工夫,它是将身心与万物合二为一的,是融会身心与贯通内外齐头并进的,是反身内省与格物穷理并驾齐驱的, 然‘大学“之虑,不唯内省克己,而格物穷理之事皆在其中㊂后儒言察识者,似仅为反身知过,便将身心与万物万化万理分开,其所察识者几何?”[7]302若只言内省而忽略万物,便与察识的本义背道而驰㊂二则,察识绝非刻意有意而为,而是在力气大本㊁本心完备基础上的自然流行㊂换言之,只要本心已立,察识自然就有,它迥然自识且从无间断,任何能所㊁内外㊁同异的虚妄分别,皆不是察识, 若有照之心,但是虚妄分别相,故云虚诳无实也㊂”[9]243(二)察识与涵养并举在工夫的节次方面,理学家大多主张先立大本,而后再有察识㊂在朱子看来,‘大学“的 知止定静安虑”即是对工夫节次的描述,止即至善,至善为本;先知本,而后再有 定㊁安㊁虑”的工夫㊂陆九渊的工夫进路亦强调先立乎其大,王阳明做工夫也是要先识得头脑(即良知),如此工夫才有着落㊂依托这个着落,工夫即便时时间断㊁昏沉迷离,也能一提便醒;否则,即便在做工夫,也是茫茫然不知其所为, 先生谓学者曰 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著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㊂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 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㊁达道也㊂’”[10]68熊十力关于察识工夫节次的论述,与宋明儒学一脉相承㊂他同样引用了‘大学“ 知止定静安虑”的表述,以知止定静安为涵养㊁以虑为察识,如‘新唯识论“明心篇有言, ‘大学“知止定静安虑一节,虑即察识,知止至安,皆涵养也㊂”[7]302何为察识?察识即心性的觉察与觉知㊂何为涵养?涵养是主静工夫,即主一于天理的静定工夫㊂若主静的涵养工夫深厚,则本心之明坚固挺立,私意㊁妄念甚少萌发, 涵养工夫,只是不令私意或浮杂妄起而障碍本心之明㊂‘论语“言 居处恭,执事敬’,言 默而识之’,言 仁者静’㊁ 仁者乐山’,言 非礼勿视听言动’,皆涵养之功,涵养久而纯,即本心恒时为主于中,炽然不可犯,故云坚固㊂”[2]265涵养是随顺本心,行住坐卧皆由本心而为,刻意去保任的不是真正的涵养,如‘新唯识论“提到的, 保任约有三义:一㊁保任此本心,而不使惑染得障之也㊂二㊁保任的工夫,只是随顺本心而存养之㊂即日常生活,一切任本心作主,却非别用一心来保任此本心也㊂三㊁保任的工夫,既是随顺本心,即任此心自然之运,不可更起意来把捉此心㊂”[1]395在涵养与察识孰先孰后的问题上,从 知止定静安虑”的逻辑顺序看,似乎是涵养在先㊁察识在后㊂但事实上,熊十力常将察识与涵养并举,他以察识为涵养中事,二者密不可分,如‘十力语要“有言: 以涵养察识工夫孰为主要互相研讨者,朱晦庵张南轩二人煞费苦心㊂朱子首问学延平,延平教之涵养㊂朱子初未能信,其后乃知涵养之要㊂然察识只是涵养中事,二者本不可分㊂”[11]300 察识自是涵养中所有事,而涵养又只是主静 恒无私意之萌,而恒是静㊂”[11]157涵养与察识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㊂首先,前文已述,主静的涵养工夫可令本心坚固,本心涵养牢固则有助于察识精严;若舍涵养而专言察识,本心不牢,察识亦极易中断㊁难以连贯㊂其次,若能念念察识㊁觉照常在,则私意不易生起,亦有助于心之涵养,涵养随之而愈发纯厚㊂反之,若舍察识而言涵养,私欲萌发时尚不自知,涵养反而成为助长妄念滋生的土壤, 然几微之间稍有不慎,而主人公即不在,此时若不有察识之功,则正所谓养奸耳,可不惧哉㊂”[11]300最后,若涵养工夫不够,尚未存养至乎纯,私欲时常萌发,反而更需察识工夫来增进㊂察识本就是对本心的涵养与扩充,但与主静的涵养不同,察识更多表现为遇事产生得失毁誉心之时㊂如阳明所说,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因遇事时毁誉得失94 第4期熊十力察识工夫的内在意蕴之心极易萌发,此时正是照察消除的好时机㊂因而熊十力称其为随在体察,即在身处困境㊁步履维艰而生心动念时省己照察, 是故日损之学,要在一生之中时时在在于生心动念㊁举手投足乃至履万变㊁当大艰,恒不忘反己照察㊂”[12]125二㊁察识之指向湖湘学派的察识工夫为察识良心之苗裔,即于行住坐卧的利欲之间察见良心之苗裔,遂勉力操存涵养,使之不断扩充,如胡宏所说: 齐王见牛而不忍,此良心之苗裔,因利欲之间而见者也㊂一有见焉,操而存之,存而养之,养而充之㊂”[13]33在此基础上,张拭结合孟子的四端说进一步提出先察识后存养的 察识端倪”㊂所谓 端倪”,即如见婴儿入井时人皆有恻隐之心,人的良心亦会在日用生活间时时流露出来㊂在良心呈现时能体察了知,并在生活中扩充存养而至于纯,如此则语默动静皆恰当合理,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天性的流行, 学者先须察识端倪,然后可加存养之功㊂”与湖湘学派的察识良心不同,熊十力认为察识的最终指向是己私㊂他认为私心㊁私欲是一切恶念根源,需念念察识不放过, 万恶之源,只是己私,己私更无根 此须反己察识㊂”[5]303但这种私心㊁私欲实则出于人起心动念时产生的习气,心念往往一闪而过,但并非了无痕迹,其余势潜伏于内心极深处,难为人觉察,但 吾人每一动念,虽若当下消灭,而实有余势伏而未灭,非深于内察者不知也㊂”[14]206(一)起心动念之余势潜伏成习气熊十力认为,习气因造作而生㊂在日用伦常间,人无时无刻不在起心动念,这些夹杂着私意㊁妄念的念虑在发动时便是造作㊂很多念虑虽在当下一闪念便消失,但一念造作间已留有余势潜存蛰伏于心中,这便是习气㊂‘新唯识论“有言, 吾人每一动念,不论见之行事与否,而念虑发动已是一种造作㊂此一念造作,便有余势潜伏,成为习气㊂”[7]241 原夫吾人有生以来一切造作,皆有余势潜存,名为习气㊂”[7]241习气堆积便成为习海㊂熊十力认为,有生以来,一切作业余势,展转集成为一团势力,这些势力潜伏不散㊁前灭后生㊁相续流转,其势极大,是为习海㊂习海与生命相伴相生从不停止,但潜伏极深,隐藏于人内心最深处,难以为人察觉,是人心一切 迷暗势力之府”, 恒在吾人内部生活之渊等流不绝,其复杂至极,藏伏最深㊂”[7]269需进一步指出的是,熊十力认为,习气㊁习海并非为个人独有,亦为终生所共有㊂除个人有生以来的造作之外,在生物进化㊁社会发展过程中群体共同的造作,包括种族经验㊁社会风气等,皆可化成习气,是为共业㊂‘新唯识论“有言, 乃至所承无始种族经验,亦是习气㊂”[7]242总之,习气㊁习海皆因起心动念而生㊂熊十力认为,所有念虑在发动那一瞬便潜伏内里成为习气,此初念同时包含着招引他念之可能㊂在前念初升起的刹那,便蕴藏着千变万化的种子,在刹那之间发生万千变化而招致后念,后念再有后念,念念相续,绵延不断㊂故而,善恶之区别,在于原始一念之微㊂在恶念乍动之处若无察识,此恶业一经产生即经由口㊁身外发为口业㊁身业而不断增强,恶果亦随之不断增大㊂故而,察识即主人翁惺惺常在,而察此初念之微,恶念一经萌生便有觉照,使其无处遁生㊂(二)习气的发显熊十力认为,凡人于意念乍动之微就是造作,亦称意业㊂习气在初始阶段潜伏内里不易为人觉察,但意业一经发显,便强化为口业㊁身业,继而发显为痴心所㊁贪心所㊁嗔心所㊂痴心所,又称无明,即于理迷暗,不明诸事之理㊂熊十力以为,理有真俗二谛之分,真谛即空寂之相,俗谛即假设事物为有,以得失心甄别各类物事所具之则,并妄加推计,常以此则交彼人,出言即为个人私见, 然理赅真俗,俗谛中理,假设为有,曲尽物则;真谛中理,一道齐平,唯证相应㊂”[7]341然事物之实相毕竟为空,其有只是假设,故俗谛中的甄别与推计皆非真解㊂迷俗谛理者,逐物颠倒,自欺良知,滋生痴心, 不知虚中以契理”,生成迷暗习气㊂需要指出的是,此迷暗习气影响甚大,自有形以来便存于人身㊁伴随生命始终,是造成一切困惑㊁困顿的根源,亦是 导诸惑而居首,负有情以长驱,其势用之猛,虽转岳旋岚犹未足喻㊂”[7]342贪心所,即依托于外境和自我心念构筑的内镜而起之贪爱㊂熊十力将贪心所细分为八种:自体贪,即爱身,以己为中心;后有贪,即求续生不断;嗣续贪,即求传种不绝;男女贪,即求淫欲之心不断;资具贪,即对财富㊁田宅㊁饮食㊁权势㊁名誉等一切世俗私事执着不减;贪贪,即贪未得之物,贪心就自现境相而贪;盖贪,即所受乐事不肯放舍仍生恋着;见贪,即所知㊁所见乐着不舍㊂他进一步指出,学者理应从这八种贪相入手反省自察,万不可为其所蒙蔽, 如上八种,贪相略明,学者以是反躬察识,毋自蔽可也㊂”[7]343嗔心所,即怒㊁恨,多表现为有情嗔㊂众生有情,有情而有我见,有我见而有憎恚, 有情嗔者,由有我见故,即有人见生㊂”[7]344嗔相有粗有细,粗者较为明显而易于觉察,因其多为因日用间的毁誉得失等冲突而引发的忿恨;细者则难于觉察,因其无利益毁誉得失等明显冲突,多表现为常有与人难合之念,此念极其细微,难以捕捉㊂有情嗔又可衍化为境界嗔㊁见嗔㊂境界嗔即嗔心随为境界所转,因境界变化,嗔心亦随之变化,心为境界所缚无所觉察,导致怒㊁恨牵连他人甚至外物㊂见嗔常与见贪相依,即贪执己见不容纳他见,招致朋党之祸㊁门户之争㊂因而,熊十力在‘新唯识论“中指出,若见嗔常在,则极易忿争,难以统齐物则事理㊂因此应以精严的察识工夫舍去见贪见嗔,最终达至无嗔之境, 无嗔者,谓于嗔习,察识精严而深禁绝之,是名无嗔㊂”[7]350三㊁察识之效用在熊十力看来,察识之终极效用为打通物我之分别,体证仁者与物同体之境界㊂他以为,吾人之生命刚健不息,与宇宙之生生不息无有分别, 吾之生也,息息与宇宙同其新新,而无故故之可守㊂命之不穷,化之不息也如是㊂”[15]85因此,察识之核心要义,一为观无常,观无常为体贴生生不息之仁;二为察识无我,察识无我为默识万物一体之仁㊂生生不息与万物一体,本无二致㊂若能全生生之仁,必能达一体之仁;若可体悟万物一体之仁,方可尽生生之乾德㊂(一)生生不息之仁佛教常用无常㊁无我来诠释性空,主张内缘外境身心五蕴㊁皆是虚妄,如‘金刚经“所言,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㊂”因诸缘境皆为虚妄幻伪㊁无有真0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实,故而诸行无常㊁无有真实, 然观彼众中,尽皆无常,无有常存于世者,悉是幻伪,无有真实㊂”[16]371内缘外境之虚妄不真,在心念之无常与刹那生灭㊂心以念而行,心念无常,常在刹那间乍起即灭,熊十力将此心行比喻为 旋火轮”,心行念念生灭㊁快速轮转而成象成物,如燃火般快速向前移动,掠过后留下红色的火象㊂在心物关系问题上,熊十力认为,心物本不二,二者皆是时时刻刻迁变流行的,而非凝然坚住的㊂他摄物归心,认为物皆是本心恒转的迹象,是心行的结果㊂万物㊁万象因本心之流转而生,亦随本心之流转而灭,因此物之生灭亦发生在刹那之间, 凡法,本来无有,而今突起,便名为生;凡法生已,绝不留住,还复成无,名之为灭㊂”[2]183因心念㊁万物皆无有恒常,熊十力进一步提出 观无常”㊂观即察识㊁觉照,观无常即将诸行作为觉照对象,觉照到心念㊁外境刹那生灭的快速流转,觉照到诸行无有恒常, 彼于一切行而观无常㊂观者,明照㊁精察等义,无者无有,常者恒常,观一切行皆无有常㊂”[7]195吾人反己察识,一念乍起即便谢灭无有暂住,此念即是刹那异名㊂”[7]208由于 物的相状可感知,心的相状不可以官感接而可内自觉察”,[7]195人们的关注点多在物上,常常忽略心的流转;若能觉照到心念㊁万物之来去生灭,不因私意对其评判㊁阻挡㊁干扰,使理㊁事回归本来面目,做到 用物而不溺,故以时措事业无不宜”,便能彰显本有的乾元健德㊂熊十力认为,世界的变化无常正是日新之德的体现㊂观无常,正是通过觉照万事万物的生灭无常,体悟世界本然的生生不息,而秉持刚健不息的人生观,正如‘新唯识论“所言, 本论以一切行只在刹那刹那生灭灭生㊁活活跃跃㊁绵绵不断的变化中,依据此中宇宙观,人生只有精进向上㊂”[7]195(二)万物一体之仁熊十力提出 察识无我”,他认为,佛教所破之我执㊁儒家所克之私欲,皆是小我之私, 孔门克己,佛氏破我执,所克之己小己也,所破之我亦是小己㊂”[7]270此种小我之私源于本体恒转,本体非常非断,持续流转从无间断,因恒转而摄聚诸缘,遂成象成物,生成有形质的物质世界㊂此物质世界因有形质,而被拘于外在的躯壳,生成暂住之自我,升起小我之私;于是本心之灵名役于六根,至善之仁心被禁锢于日用庸常的私念中㊂通过日用伦常间的反己照察,可识己识人,最终通达万物一体之仁㊂察识正是通过察小己之私㊁明无我之实,深化自我认知,存谨慎㊁恭敬㊁敬畏之心, 苟反自察识,必自见有无穷无尽之私意㊂”[9]58另外,通过日复一日的内向省察,可打开体认他人之法门,渐次超出小我利害得失,达仁㊁恕之境,通物我而为一㊂体察愈深,愈有 视民如伤”之恻隐和一体感通之仁心,而生参赞化育之念, 常随在体察而深了其情实,体察愈深,同情自不容己,乃至惕然而兴位育赞之愿㊂”[12]130总之,熊十力的察识功夫兼采儒佛二家特点,以迥然大明的本心为立论根基,以体证本心为首要,如‘新唯识论“所言, 故心灵焕发,特有主宰之权能,乃足以用物而不为物用,转物而不为物转”㊂[15]84通过察识体认的工夫,打通物我之界限,回归生命的本真,回归生生与健动之盛德, 生命具有生生㊁刚健㊁炤明㊁通畅等德用,是一切德行或善行之所从出㊂然生命之德用,必须吾人返回自家内部生活中,亲切体认良心,而不敢㊁且不忍失之,确然自动乎中,直发之为行事,始成为吾人之德行㊂”[17]227 参考文献:[1]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熊十力.新唯识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5-265.[3]胡宏.知言[M ].长沙:岳麓书院,2008:145-261.[4]朱熹.朱子全书(第22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61.[5]熊十力.读经示要[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59-303.[6]熊十力.十力语要初续[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213.[7]熊十力.新唯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9-357.[8]熊十力.乾坤衍[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193.[9]刘海滨.熊十力论学书札[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5-243.[10]王阳明.传习录注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熊十力.十力语要[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57-300.[12]熊十力.体用论[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26-130.[13]胡宏.胡宏著作两种[M ].长沙:岳麓书院出版社,2008.[14]熊十力.原儒[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206.[15]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二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6]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32),中华藏第32册[M ].371上.[17]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 吴明东)15 第4期熊十力察识工夫的内在意蕴。

熊十力诠释《诗经》学的向度探析

熊十力诠释《诗经》学的向度探析

熊十力诠释《诗经》学的向度探析
熊十力是国内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
奠基者之一。

他对诗经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开创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变革。

熊十力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系统的考察、比较
和分析,以求出诗经中思想的内在联系,揭示其中承传先秦文化的思
想影子。

熊十力在《诗经》研究中强调了文学思想的作用,认为文学思想
决定了先秦文学的演变,也就是说,文学思想对诗经的解释和理解起
着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诗经中所体现的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
五行和道德为核心,具有一定的哲学和伦理思想。

由此可见,熊十力
的研究重点是文学思想的融合,以及诗经形式和内容的探究。

熊十力还将诗经与先秦其他文献联系在一起,他提出了“思想关系”理论,把《诗经》定义为“古典文学中最古老,最重要的载体”。

同时,他还将诗经思想与汉魏六朝时代的文学思想联系起来,把它们
看作同一系统的产物,使之成为古代思想的一大宝库。

熊十力的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诗经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催化了
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为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把诗
经视为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核心,充分发掘其中的哲学价值,从而推
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进步。

民国第一狂人熊十力: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今日头条

民国第一狂人熊十力: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今日头条

民国第一狂人熊十力: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今日头条《民国大师系列(14)》熊十力: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文/马少华熊十力是一个狂人,这从他自己改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十力”,是一个佛教术语,比喻佛祖拥有的十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而且这个人从小就表现出了狂人的潜质,曾口出狂言:“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颇有当年佛祖“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气概。

熊十力早年并没有投身于学术,而是立志革命,刚14岁时就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加入了革命军,抱着枪杆子四处打仗。

不过,多年的革命生涯,也让他看到了革命党人的很多龌龊事,很多革命领袖,说的都是革命的大道理,但做的却都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让他非常痛心,经常“独自登高,苍茫望天,泪盈盈雨下”。

护法运动失败后,熊十力对革命彻底失望了,开始转而研究学问。

1920年,已35岁的熊十力拜师于欧阳竟无大师,开始研习佛法。

因他的特殊经历,他在佛法的研究上也与众不同。

1932年,熊十力出版了《新唯识论》,对佛教中的“唯识论”进行了大胆的解释,结果一出版就遭到了同门中人包括师傅欧阳竟无的驳斥。

面对同门中人的反对,熊十力的狂人本色被激发出来了,大骂师兄师弟们见识浅薄,自己的观点岂是他们这些井底之蛙能理解的。

而且《新唯识论》再版的时候,熊十力竟然署名“黄冈熊十力造”,要知道,只有菩萨写的书才能叫“某某造”,熊十力俨然把自己当成了菩萨,自然引起了同门中人的又一轮围攻。

不过,当时的学术界倒对他的书评价非常高,马一浮竟然将他跟龙树大师并列,认为其学说已经超越了古代的玄奘、道生等佛学大师,蔡元培更是称他为“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

因蔡元培的赏识,熊十力被聘为北大教授,主讲唯识论。

到了北大,熊十力的狂人本色更加展露无遗,经常跟人言语相激,甚至大打出手。

有一次,熊十力跟梁漱溟讨论一个问题,两人都是研究佛学的大师级人物,谁也争不过谁,气得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时候,挥起拳头就打了他三拳,嘴里还骂道:“笨蛋!大笨蛋!”梁漱溟为人大度,知道他的脾气,就没跟他计较。

国学大师熊十力是怎么死的

国学大师熊十力是怎么死的

国学大师熊十力是怎么死的国学大师熊十力,于清光绪十一年夏历正月,也就是1885年2月,诞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上巴河之张家湾。

他的一生,是革命和奉献的一生。

熊十力最后是怎么死的?他是绝食而死的吗?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生平简介光绪二十八年,他同王汉与何自新共游江汉,以及同谋革命。

并入武昌新军凯字营为兵卒,谋运动军队,联络党人。

民国七年,熊十力自度绝非事功之才,便踏上学术一途。

将民国三年至民国七年间的读书札记、书信及为友人所撰之传记、序文等合刊为《心书》自印出版。

民国十四年春,他应石瑛先生之邀,赴武昌大学执教,同年秋又返回北大。

之后,他不断著书写作,发表独到的见解。

令人悲泣的是,1966年,因文革文化大革命爆发,熊十力之寓舍被查封,身心俱受摧残。

两年后,熊十力在家曾经拒绝饮食,后变为减食,以求速死。

但他仍不停写书,写了毁,毁了又写。

后又患肺炎,他拒绝服药,频发高烧。

虽在治疗后基本好转,但他已病体衰弱,大便用力过猛,不幸心力衰竭,抢救不及。

最后与世长辞,终年84岁。

称熊十力为国学大师是绝对不为过的。

他著有《新唯识论》《体用论》《原儒》《明心篇》《乾坤衍》《佛教名相通释》等书。

他的哲学观点主要以佛教唯识学之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为本体,其理论与学说影响深远,于哲学界自成一体。

同时,“熊学”研究者亦遍及中国与海外,在《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认为“熊十力和冯友兰是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在熊十力的观念里,一个民族想要生存下去,必得有自己的哲学,以及自己的文化。

故他投入了更多精力来研究儒家学说。

他吞吐百家,以融铸儒佛,独创了思辨缜密的中国化之哲学。

此外,熊十力极力提倡“孤往精神”,这不就是对于那个时代痛下针砭?正如著名学者许纪霖所言:一代大师已远去,世间再无熊十力。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精神在世人心中长存。

熊十力是绝食而死吗国学大师熊十力的死因关于熊十力的死,有很多的说法,最让普通大众认同的则是他是绝食而亡的。

国学大师熊十力为何痛骂徐复观

国学大师熊十力为何痛骂徐复观

国学大师熊十力为何痛骂徐复观徐复观曾经回忆道,熊十力曾经骂他的话,就像一剂药,让他“起死回生”,让他知道做人不能聪明自负。

熊十力为何要痛骂徐复观,这中间有着什么故事?A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熊十力为何痛骂徐复观1943年,徐复观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成为了其高级幕僚。

这时候徐复观意气风发,自信心十足。

有一天,他读到了熊十力所写的“新唯识论”,顿时产生了敬佩之意,想要拜熊十力为师。

正巧的是当时熊十力正在重庆,在漱泯先生主持的勉仁书院教书。

于是徐复观就试着给熊十力写了一封信。

不久以后,熊十力回信了。

在信中,熊十力批评徐复观字迹潦草,没有诚意。

徐复观见状,就立即回了一封信道歉。

经过几次写信来往后,熊十力就约徐复观来勉仁书院见面。

徐复观第一次去见熊十力,穿着陆军服。

他问熊十力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徐复观说这本书已经读过了。

熊十力就说他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次拜见熊十力,熊十力让他谈谈读书心得,徐复观谈了很多对王夫之的批评。

还未听完,熊十力痛骂徐复观,他说徐复观看书只会挑不好的地方,那些好的地方都通通忽略了。

他认为徐复观只会搞小聪明,这样读书太没有出息了。

这就是熊十力痛骂徐复观的故事,这件事一直影响着徐复观,使他多年以后,依然感谢熊十力的“痛骂”。

关于熊十力小城办学记故事熊十力小城办学记讲的是熊十力办的一个类似于哲学研究所的书院。

那么熊十力小城办学记具体的事情是怎么样的呢?在熊十力的一生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创办一所民间性质的哲学研究中心。

大家都知道,关于哲学的研究,在我国更多的是学术性质的,而如同大众,几乎很少去触碰这一话题,或者所他们有参与,但也只是更自身生活有关的方面。

在1931年的时候,熊十力就曾经向当时担任北大的校长的蔡元培就成立研究中心有过交流,但是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复。

后来,他又和马一浮两个人在乐山的乌尤寺开办了一个“复性书院”,这个跟哲学研究所有点相似,但是又因为与马一浮的思想分歧而导致它不久就结束了。

熊十力“翕辟成变”思想评议

熊十力“翕辟成变”思想评议

熊十力“翕辟成变”思想评议陈志雄【摘要】Xiong Shi-li takes "unity of substance and function" as the principle of his philosophy, emphasizing the function of reality to illustrate the practicality of ontology.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mechanism of "Xi Bi Cheng Bian”, present a dynamic morphology of birth and death, and infinite creation, continually indicating the vigorous and smooth connotation of the ontology.%熊十力以“体用不二”为其哲学的宗旨,强调要即真实活跃而日新的大用流行来证显本体的实在性,从而实现对以往其他本体观的超越。

而万物依照“翕辟成变”的变化机理,呈现出生灭相续、创生无穷的丰富形态,不断昭明着本体之自性、刚健、无滞碍的内涵。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熊十力;本体;体用不二;翕辟成变【作者】陈志雄【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6熊十力先生认为,哲学的首务是从事本体论上的研究,因为“唯本体论,是万理之所以出,一切学术之归宿处,一切知识之根源”[1]。

在这一问题上,古今中外的“究玄者”们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西洋哲学好用思辨方法,其所见之本体只是在思维中构造出的一个绝对、客观、抽象的实体,如亚里士多德“作为存在的存在”[2]的实体观,又总不免把本体当做外在的物事去推度,在概念之限定中来层层推进其实体观。

熊十力哲学研究

熊十力哲学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熊十力哲学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2001.6.1摘要摘要本文从熊十力哲学的论学背景与思想渊源入手,合乎逻辑地揭示出熊十力哲学的体系结构。

“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反求自识”的哲学宗纲所彰显的正是熊氏哲学作为完整体系形态的主要内容,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形上追求的第一人,其哲学奠定了现代新儒家的形上基础。

熊氏哲学的突出贡献在于以本体论为基点来解决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

艇十力指出:“见体之路”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途径,他以现代哲学的方法改铸传统儒学的心性论.使本体与方法合而为一,为突破传统哲学走向现代化打开了一条思维路向。

这一传统“心性论”的现代阐释,强调以本心、仁体、宇宙大生命为“宇宙之基源”,无疑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为人的自尊、自信、自重找到哲学依据,从终极层面上为解决“意义的危机”开启了有效的途径。

熊氏为寻求中国文化的现实出路而主张“革治不如革心”,自有其理论的局限性,但问题的提出却具有重大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木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熊十力哲学的论学背景与思想渊源。

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熊十力哲学以“体用不二”统贯始终的体系结构。

“体用不二’以明体”,阐述了本体论的内容;“翕辟成变’以示用”,是宇宙论的阐发:…反求实证’以归心”,是其心性论的表述。

第三部分,分析了熊十力哲学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熊十力新儒学、√现代价值V;L二....——————————.——....—.———.—...................................................——.—————一一瓤1.,AbstractTobeginwiththetheory’sbackgroundandthoughtorigin,thearticlelogicallyrevealsthestructureofXiongshili’sphilosophysystem.ThemaincontentofXiongshili’sphilosophyisunityofsubstanceandfunction,closingandopeningproducechange,andknowingonesel[AmongtheNewConfucians,Xiongshiliisthefirstmantopursuemetaphysics.andhisphilosophysettledthemetaphysicalbasisfortheNewConfucianismTheoutstandingcontributionofXiong’sphilosophyistomakesubstancetosolvetheproblemofChinesephilosophymodernization.Xiongpointedoutthatthewayofseekingsubstanceisthebasicwayformodernmanconductingoneselfinsociety.XiongreconstructedthetraditionalConfucian’sMindandXingtheorybythemodernphilosophyway,andopenedathinkingwayfortraditionalphilosophytomodernization.HisphilosophyemphasizedthatOriginalMind,HumanityandUniversalLifearethebasis.Thus,itraisedthesubjecthighandfoundthephilosophybasisforpeople’sself-respect,self-con耐enceandself-possession.Xiong’salsoinitiatestheeffectiveapproachtosolvethesensecrisis.Histheoryhaslimitation,butitalsohasgreatmeaningandmodernvalue.Thearticleincludesthreeparts:PartoneintroducesthebackgroundandthoughtoriginofXiong’stheory.ParttwodiscussesthestructureofunityofsubstanceandfunctionindetailUnityofsubstanceandfunctionistheontologicalcontent;thetheorythatclosingandopeningproducechangeexplainstheuniversalview;knowingoneselfandpositivismexpresstheMindandXingtheory.PartthreeanalyzesthemodernvalueandmeaningKeywords:XiongShiLiNewConfucianismmodernvalueⅡl、■熊十力(1884-1968)原名继智、升恒,字子真,号十力,后以号为名,湖北黄冈人,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有什么根据呢?实则日星高明,不离我的视觉,
大地博厚,不离我的触觉,乃至具有心识的人类
等,繁然并处,不离我的情思。可见一切的境,
都是和心同体的。(新唯识论,唯识上,42页)

唯识的说法,但斥破执有外境的妄见,并不谓境
是无的,因为境非离心独在,故说唯识。唯者,
殊特义,非唯独。心是能了别境的,力用特殊,
心看作是空无的,这便是沉溺于一切都空的见解,
佛家呵责为空见,这更是不合真理的。所谓唯识者,
盖谓世间所计心外之境,确实是空无,但心却不可 谓之空无。”(新唯识论,唯识上,23—24页)

试就瓶来说,看着他,只是白的,并没有整个的瓶,
触着他,只是坚的,也没有整个的瓶。我们的意识,
综合坚和白等形相,名为整个的瓶。在执有粗色境

须知,本体不可作共相观,作共相观,便是心上 所现似的一种相,此相便已物化,(心所现相即 是心自构造的一种境象,此即物化。)而不是真
体呈露。(新唯识论,转变,94页)

本体所以成其为本体者,略说具有如下诸义:一、本体是 备万理、含万德、肇万化、法尔清净本然。„„二、本体 是绝对的,若有所待,便不名为一切行的本体了。三、本 体是幽隐的,无形无相的,即是没有空间性的。四、本体
的人,本谓瓶境是离心实有的,(瓶境者,瓶即是
心所取的境故,此用为复词。)但若以实事求是的 态度来审核他,将见这瓶境,离开了眼识看的白相 和身识触的坚相,以及意识综合的作用,瓶境还有 什么东西在那里呢?由此可知,这瓶境在实际说,
全是空无的。(新唯识论,唯识上,26—27页)

汝去看白,或远或近,白相便不一样了。并且多 人共看,各人所得的白,也不能一样的。足见这 个白,没有固定的相,唯随着能看的眼识而现为

体用不得不分疏。然而,一言乎用,则是其本体全成为用,
而不可于用外觅体。一言乎体,则是无穷妙用,法尔皆备, 岂其顽空死物,而可忽然成用?(新唯识论,功能上,179
页)

流行是变化密移的,于流行而识主宰,便是恒常 的。流行是万殊的,于流行而又识主宰,便是无 差别的。流行是虚幻的,于流行而识主宰,便是
与用虽分而仍不二,义亦犹是。(新唯识论,功
能下,277页)
3.翕与辟

我们须于万变不穷之中,寻出他最根本的最普遍
的法则。这种法则是什么呢?我们以为就是相反
相成的一大法则。(新唯识论,转变,96页)

我们要知道,所谓变化,从一方面说,他是一翕
一辟的。这一语中,所下的两一字,只是显动势
的殊异。(动势,亦云势用。)辟,只是一种动
故于心而说唯。岂谓唯心,便无有境。或有问曰:
“说心,便涵着境,故言唯心。说境,也涵着心,
何不言唯境?”答曰:心是了别的方面,境是被
了别的方面,境必待心而始呈现。应说唯心,不
言唯境。(新唯识论,唯识上,43页)

《孟子》也说道:“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
盖以为万物都不是离我底心而独在的。因此,所
谓我者,并不是微小的、孤立的、和万物对待着,
识论,唯识上,41—42页)

境的方面,是有和心相反的趋势。心的方面,是
有自由的、向上的、任持自性、不为境缚的主宰
力。所以心和境两方面,就是整体的内在矛盾的
发展,现为如此的。我们只承认心和境是整体底 不同的两方面,不能承认境是离心独在的。我们
要知道,从我底身,以及日星大地,乃至他心,
这一切一切,都叫做境。(此中他心者,谓他人
或众生的心。)我底身这个境,是不离我底心而
存在的,(凡属所知,通名为境。自身对于自心 亦得境名,是所知故。) (新唯识论,唯识上,
42页)

无论何人,都不会否认的。至若日星大地,乃至
他心等等境,都是我的心所涵摄的,都是我的心
所流通的,绝无内外可分的。为什么人人都朦昧
着,以为上述一切的境都是离我的心而独在的,
真真实实的。流行是无有所谓实在的,于流行而
识主宰,便是一切自在的。我们应知,用固不即
是体,而不可离用觅体。因为本体全成为万殊的
用,即一一用上都具全体。故即用显体,是为推
见至隐。(新唯识论,功能上,182页)

须知,吾所云用,原依本体之流行而说,如彻悟
真性流行,(真性,即本体之异名。)是为即体
成用,(谓即此体,全成为用,非体在用之外
而虚现万有,(至无是体,显现是体成为用。) 以其至寂(寂者,寂静无扰乱相故。)而流行无 有滞碍。(至寂是体,流行是体成为用。)离流 行,不可觅至寂的,故必于流行而识至寂。离显 现万有,不可觅至无的,故必于万有而识至无。 所以说,即用显体一词,其意义极广大深微,很
难为一般人说得。(新唯识论,唯识下,83页)
用起时,即有一种摄聚。(新唯识论,转变,98
页)

这由摄聚而成形相的动势,就名之为翕。我们
要知道,本体是无形相的,是无质碍的,是绝
对的,是全的,是清净的,是刚健的。但是,
本体之显现为万殊的功用,即不能不有所谓翕。

用者,作用或功用之谓。这种作用或功用的本身
只是一种动势,(亦名势用。)而不是具有实在
性或固定性的东西。易言之,用是根本没有自性。
如果用有自性,他就是独立存在的实有的东西, 就不可于用之外再找什么本体。(新唯识论,功 能上,151页)

体者,对用而得名。但体是举其自身全现为分殊
的大用,所以说他是用的本体,绝不是超脱于用
或种样子的白相。„„坚和白等相均不是离心外
在的,至于综合坚白等相,而名为整个的瓶,这
纯是意识因实用的需要而构造的。(新唯识论,
唯识上,28页)

我们只承认物质是实在的,更无谓本体了。许多唯物论者,
说我们所谓本体,是神秘的观念,其实并不神秘。真理是 摆在面前的,你心中有一毫滞碍,而妄构一个高贵的、玄 妙的本体,好像是太空里的云雾一般。其实,我们所谓本 体虽不同世俗妄执现实世界,却亦不谓本体是一切物之外 的。如果说他是在一切物之外,又如何成为一切物的本体 呢?须如,一切物都是本体显现,不要将他作一一物来看, 譬如众沤都是大海小显现,不要将沤作一一沤来看。识得
履中道。(窥基: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唐窥基大师在他做的印度佛家《唯识论》底序里面,
解释‘唯识’二字的意义云:“唯字,是驳斥的词,
对执外境实有的见解而加以驳斥,因为如世间所执
为那样有的意义,是不合真理的。识字,是简别的 词,对彼执心是空的见解而加以简别,即是表示与
一般否认心是有的这种人底见解根本不同。因为把
之外而存的东西。因为体是用底本体,所以不可
离用去觅体。(新唯识论,功能上,151页)

大用流行,虽复变动不居,其中自有个常生常寂的真实物
事在。我们克就大用流行的相状上说,这个确是刹那诈现, 都无自性。然而,由此可以悟入大用流行底本体。因为用 上虽无自性,而所以成此用者,即是用之实性,此乃绝对 真实的、常生常寂以。用之流行,(实则流行即用之别名, 但立词须有主语,故云用之流行。)虽是千变万化,无有 故常,而所以成此流行者,即是流行之主宰。(新唯识论, 功能上,151页)

就用而言,翕辟妙用,诈现众相,即此众相秩然 有则,灵通无滞,亦名为理,即相即理故,(两 即字,明其不二。)或相即是理故,(比上语较 径直。)前所云理,当体受称,是谓一本实含万 殊。后所云理,依用立名,是谓万殊还归一本。 理虽说二,要自不一不异。体用异别故,故不一, 即用即体故,故不异。(新唯识论,功能下, 246—247页) 总之,一切功能既非一合相,而仍是浑一的全体, 是即于相对见绝对。既是浑一的全体,而毕竟非 一合相,是即于绝对见相对。体用不二的意思, 即此可见。(新唯识论,功能下,253页)
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湖北省黄岗县人,原
名继智,字子真。1920年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 欧阳竟无学习佛法。1922年,应蔡元培之聘,任
教北京大学,主讲唯识学。1932年出版文言体
《新唯识论》。抗日战争时期,讲学于四川。 1944年,出版语体文本《新唯识论》,1947年, 出版《十力语要》。建国后继续任北京大学教授。 1956年,迁居上海,专事著述。出版有:《原儒》


体与用本不二而究有分,虽分而仍不二,故喻如 大海水与众沤。大海水全成众沤,非一一沤各别 有自体。(沤之体即是大海水故。)故众沤与大
海水本不二。„„然虽不二,而有一一沤相可说,
故众沤与大海水毕竟有分。体与用本不二而究有
分,义亦犹是。众沤,虽宛尔万殊,而一一沤皆
揽大海水为体故,故众沤与大海水仍自不二。体
而确是赅备万物,成为一体的。这种自我观念的
扩大,至于无对,才是人生最高理想的实现。如
果把万物看作是自心以外独存的境,那就有了外
的万物和内的小我相对待,却将整个的生命无端
加以割裂。这是极不合理的。(新唯识论,唯识
上,46页)
2.体与用

哲学家谈本体者,大抵把本体当做是离我的心而外在的物事, 因凭理智作用,向外界去寻求。由此之故,哲学家各用思考 去构画一种境界,而建立为本体,纷纷不一其说。不论是唯 心唯物、非心非物,种种之论要皆以向外找东西的态度来猜 度,各自虚妄安立一种本体。这个固然错误。更有否认本体, 而专讲知识论者。这种主张,可谓脱离了哲学的立场。因为
此意,更可知我人和一切物实际上是浑然一体不可划分的,
如何妄计内心外境划作鸿沟?唯物论者凭空构想一个客观 独存的物质世界,真是作雾自迷。(新唯识论,唯识上,
41页)

综括以前所说,是只不承认有离心独存的外境, 却非不承认有境。因为心是对境而彰名的,才说 心,便有境,若无境,即心名也不立了。实则心
和境,本是具有内在矛盾的发展底整体。(新唯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利乐诸
有情。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