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句。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2)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变化。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以及课堂纪律。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对生字词的掌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估:关注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3.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叙述对于这篇小说的意义。

【教学设想】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

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But a man is not made of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选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引出《桥边的老人》。

2、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第五纵队》。

二、文题解读: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海明威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写了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三、文本解读1、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2、概述本文情节一位来自圣卡洛斯的76岁老人,守着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相依为命,但内战到来,不得不背井离乡,准备逃往举目无亲的巴塞罗那,但在逃难的途中实在太累,无力前行,而战争正在临近,他的命运让人担忧。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3)学会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做好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2)深入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关爱与责任。

四、课后作业2. 推荐一本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作品内容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了解教学效果。

2. 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3. 针对学生的反馈,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心得体会和推荐的文学作品,了解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掌握相关文学术语和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桥边的老人》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一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期间,讲述了一位法国老人在桥边等待已经离去的儿子。

通过老人的孤独和坚守,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生命的脆弱。

2.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战争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展示给全班。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或研究任务。

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桥边的老人》的文本,包括原文和翻译版本。

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2 教学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讨论问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提供作品分析和解读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021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

2021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

2021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4.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二)体验与建构1.赏析作品,品析对话。

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

愈是平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

)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两人身份不同。

“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

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

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

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光辉,提升道德素养。

(2)学会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2)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概况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

(2)强调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个人思考,写一篇关于《桥边的老人》的读后感。

2. 选取一部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与《桥边的老人》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质量和所选文学作品阅读的深度。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将《桥边的老人》与其他相关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老人与海》、《悲惨世界》等。

(2)探讨不同作品中所表现的老人形象及其价值观。

2. 文化背景:(1)介绍一些关于桥的文化背景,如桥在世界各地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桥边的老人》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的掌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老人群体的关注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人生价值和困境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桥边的老人》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老人在桥边等待儿子的事件。

故事情节简单,但富有深刻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难点:掌握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有效的口语和书面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桥边的老人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老人在桥边等待的原因和心情。

3.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口语表达: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口语表达和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合作和表达能力培养。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写一篇关于《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总结,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考。

学生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录制视频或者进行表演,展示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4.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自我提升。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分享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5.2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扩展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

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

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

《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明确第一单元要求(一)本单元的要求是: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心品味语言。

三、进入文本(一)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教案三篇

桥边的老人教案三篇

桥边的老人教案三篇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一、背景介绍《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

《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标设定《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要求是: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桥边的老人教案篇2教学目标:1.阅读并仔细玩味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2.了解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及其与内容题旨的呈现关系。

教学重点:1.玩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题旨;2.了解__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研读课文,读、思、议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由旧学《老人与海》导入二.作者介绍:1.学生展示作者材料搜集成果。

2.教师补充。

3.明确(见相关资料)三.研读小说内容:(一)整体感知:你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我”在侦察敌情的时候在桥边偶遇一位老人,并与之攀谈的事情。

(二)重点精读:1.老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明确:战争来临前的紧张、慌乱。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桥边的老人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桥边的老人》。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优化思考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这一部分包含三个内容:教材内容及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教材内容及地位:《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众多战争作品中的“另类关注”。

作品取材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它关注的不是英勇作战的英雄,或是高高在上的政治家,而是常常淹没在炮火声中的小人物与弱者。

在海明威极为精简的笔法中,小人物的身上闪耀出盖过火光的人性光芒,小说以小见大,韵味悠长。

本单元两篇课文,以小说八元素中的“叙述”为设定核心,以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为重要目标。

而两篇文章又各具特色,《桥边的老人》笔法简练,淡化了一般小说讲述中情节的趣味性,采用了极具代表性的叙述角度。

通过对它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小说叙述技巧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性,逐步掌握品味小说深刻内蕴的方法,为学生自读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给予了基础性的帮助。

第二、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在阅读鉴赏中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位作品的语言魅力;学习鉴赏小说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通过对《老人与海》的学习,学生对海明威以及外国小说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结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本身的特点,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心放在了理解小说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角度的特点上。

于是,综合大纲要求及文章、学情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目标二: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的特点,进一步理解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内涵,理解叙述与小说主旨呈现、阅读体验的关系。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提高道德素养。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和道德观念。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布置的思考题: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后反馈:(1)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2)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桥边的老人》,编写一个故事梗概。

2.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刻画,选取一个你认为最生动的人物,写一段评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性探讨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高二语文精品教案:《桥边的老人》(人教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

高二语文精品教案:《桥边的老人》(人教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

《桥边的老人》原创教学实录和感受教学过程师:请你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这座桥,就一个词。

生:这是一座希望之桥。

因为桥的这一头是危险,那一头连接着生命。

生:我用“和平”。

因为桥的这一头战火纷飞,而那一头是和平。

(教师纠正:是“短暂的安宁”。

)生:我用“留恋”。

老人一生都在桥的这头照看着动物,他舍不得过桥,对桥的这一头充满的留恋。

(教师订正:“留恋”这个词和桥有没有关系?)师(总结):桥的这一边,战火纷飞,老人留下来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只要过了桥,至少可以获得短暂的安宁。

可以说,一座桥,分隔了生和死,是一座“生死桥”,是一座“奈何桥”。

可是老人他却没有过桥。

桥对老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生:过了桥就可以得生。

师:过桥就可以得生,一位76岁的老人连这个简单的事实都不明白吗?可为什么在“我”从前线走了一个来回回来以后,老人还坐在原位呢?连“我”这个滞留在最后的人也走了,他还是久久地坐了下来,老人到底想干什么呢?PPT: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可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来。

生:老人想要保护那些动物,让小动物们脱离危险。

师:他就那么坐着,就能保护、照顾小动物吗?生:老人是对未来感到迷茫,所以他在犹豫。

师:他迷茫……他坐着想干什么呢?生:他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所以才坐着。

生:老人他自己全部的人生意义就是照顾小动物,现在他要离开了,所以他在徘徊。

师:既然如此,老人当初就不用离开家,那不是挺好的吗?生:所以老人才会要挣扎啊!生:桥的这一边是老人的家园,他不想离开的,可是是上尉叫他走的。

老人在桥边守望。

生:文章很多处写到了老人养的动物。

桥的这便有那么多他养的动物,可以说是代表了他的家乡。

当“我”问他从那儿来,老人是笑着说“圣卡洛斯”的;而当我告诉老人卡车是开去巴塞罗那的,老人说“那边我没有熟人”。

因此老人坐在这里,他是舍不得他的家乡。

桥的那一边虽然可以活命,却不是老人要去的地方。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桥边的老人》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歌,是一首温馨而感人的诗,可用于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等课程的教学。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风采,培养学生感恩爱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桥边的老人》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学习《桥边的老人》的意义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能力;3.发现文本中诗歌的内容和韵律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感恩父母、亲人、老师等人,关爱他人,建立道德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将一段关于毛泽东的简短介绍投影展示给学生,同时提问“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你们是否听过他的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呈现词句教师播放《桥边的老人》的音乐和朗诵,让学生倾听音乐和声音,感受诗歌的和谐与美。

接着,教师根据诗歌的韵律、情感等要素,整体呈现诗歌的内容,如:“黄昏时我常常在天桥上,会见一个老人孤独地坐着,我们是陌生人,他可能不会再见我,我也可能不会再见他,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讲解诗歌要素基于学生已经了解的诗歌内容,教师引领学生感受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韵律。

针对学生的认识程度,教师适度讲解诗歌的要素,如诗歌的韵律、节奏感,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意义等。

4、小组朗读教师安排小组讨论和朗诵诗歌。

小组中,每名学生都要朗读一段诗歌,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听取、辨析每一段的声音、情感和韵律等。

通过小组协作合作,学生能够获取其他组员的反馈和建议,并借此培养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个人创作教师发放笔和纸,让学生自由地写一篇感谢父母、亲人或老师的文章。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写完后,提醒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在班级分享会上,供其他同学阅读。

6、结尾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次教学过程,总结所学,并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题和作业,如:“为什么我们要感恩他人?”“你在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想过老师、朋友或亲人?”等等。

新人教版选修《桥边老人》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桥边老人》说课稿

《桥边的老人》讲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讲课的篇目是《桥边的老人》。

一、说教材《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赏识》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外国小说赏识》这册书主假如指引学生赏识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色。

便于学生认识外国优异小说,理解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民族、不一样派别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

共 16 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

第一单元的话题为表达,要点掌握表达角度和表达人称。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叙述角度是有限视角,表达人称是第一人称我。

经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表达角度和表达人称,为小说鉴赏和小小说写作打下优异的基础。

二、说教课目的对于外国小说阅读教课,《整日制高中语文教课纲领》和考试纲领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育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升文学涵养。

2、理解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民族、不一样派别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尝语言,深入领悟作品内涵,掌握人物性格特色,5、注意从不一样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教课参照书中确立的第一单元教课目的:1、领悟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表达角度和表达人称;3、观察小说表达角度俄表达人称与内容、题旨体现的关系;鉴于纲领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课目的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论”2、掌握小说的表达角度和表达人称能力目标:1、指引学生领悟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指引学生累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害,学习海明威的刚毅乐观2、激发和培育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教课要点:1.掌握小说的表达角度和表达人称2.领会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鉴赏小说对话描绘和细节描绘中的深意。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桥边的老人》。

一、说教材《桥边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外国小说欣赏》这册书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

便于学生了解外国优秀小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

共16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

第一单元的话题为叙述,重点掌握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叙述角度是有限视角,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我。

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为小说鉴赏和小小说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俄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论”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2、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海明威的坚毅乐观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外国小说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2.体会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鉴赏小说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中的深意。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桥边的老人4-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桥边的老人4-人教版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3.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叙述对于这篇小说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他一生都在历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付过伤。

他年少时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

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

他因膝盖被打破,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

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

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

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

他在1954年凭借着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就是海明威。

今天我们带着对海明威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品读他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

二、介绍作者•海明威(l899~1961)美国作家。

•短篇小说简练明快,代表作有《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等。

•长篇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其中《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桑提亚哥“硬汉性格”:你尽可以消灭他,但就是不能打败他。

三、介绍写作背景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字音落实(幻灯片)五、理清思路六、文本研习1、师读第一段学生回答第一段交待了哪些内容?交待了主人公及——老人故事发生的环境——因战争避难的人群涌动的桥边2、阅读对话部分,品析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理解小说主旨A、关于家乡的对话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二)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三)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四)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

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四、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叙述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1、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2、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3、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一、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w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习”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4、《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

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

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四)人物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

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

二、主旨探讨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三、作业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