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 教师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2)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3)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烛之武的智慧和策略的深入分析;(3)对比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智慧和策略;(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烛之武、秦师等角色,进行情景模拟;(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关联;(2)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课堂小结:(2)强调重点知识点和技能。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翻译的讲解和练习。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以及他如何利用时机和形势达成自己的目的。

(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烛之武的言行举止,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智谋和胆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策略及其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如何运用智谋化解秦晋之围。

(2)如何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的智谋如何化解秦晋之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的言行举止,总结其智谋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烛之武如何利用时机和形势化解秦晋之围。

(2)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从烛之武的智谋中汲取启示,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体会人物的心情和特点。

(2)组织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对比分析:(1)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历史人物退秦的典故。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阅读【助读材料】1.左传是一部什么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它原名《左氏春秋》。

又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一称谓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春秋时左丘明作,现在看来,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

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

此书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3)。

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

《左传》不仅是杰出的历史著作,被誉为“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刘知幾《史通烦省》),称为“史之极也”(朱彝尊《经义考》卷169引贺循语),为历代史家所景慕、崇奉;而且是光辉的散文典范,为后世文人所激赏、取法。

陆游说:“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

”由此可见《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2.此文如何评价?晋乃秦之敌也。

郑近于晋而远于秦,则郑又秦之唇,唇亡而齿有不寒者乎?故秦伯不但不围而且戍郑也。

[清]韩慕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林非斋评最妙是“郑既知亡矣”一语,将郑撇开不顾,许多议论都是为秦,而不为郑。

教他退师,只是闲谈逗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真善于立言者也。

战国策士,大半祖此。

然词气凌厉,多露圭角,不如此浑脱和婉耳。

[清]周大璋《左传翼》春十一天下求文字之紧凑,用利害两字,辘轳为用,移步换形,言简词悚,能使人不得不听者,此篇是也。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10.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品位其语言特点。

2、坚持边读边译,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知识。

3、导学本文,让同学们切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尤其是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重点难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解题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积累文言字词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秦军氾南(音fàn )佚之狐(音yì)夜缒而出(音zhuì义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共其乏困(音gōng 义同“供”供给)杞子逢孙(音páng )阙秦以利晋(音jué义侵损)失其所与(音yǔ义结交,亲附)秦伯说(音yuè义同“悦”高兴)无能为(音wéi )也矣(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①晋军函陵()②既东封郑()③烛之武退秦师()④越国以鄙远()⑤与郑人盟()⑥且贰于楚也()4.朗读课文注意断句:①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年级:高一编写:张丽玲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日期:2011-08-30班次: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预测】1、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圈点,勾画,批注【知识链接】一、了解《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生字词。

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烛之武退秦师》2. 课程类型:中国古代文学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5. 教学目标:(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背景及作品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象征、比喻、对比等。

(3)解读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

4.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2)教师点评学生分析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强调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三、作业布置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选取一个进行详细描述。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

五、课后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作品,如其他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等。

2.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读书会,共同探讨和交流文学鉴赏心得。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教师版)一、基础知识梳理:(一)注音:秦军汜()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能为也已 ___已___同___矣____2、共其乏困 __共____ 同____供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知___同_智____4、夫晋,何厌之有?____ 厌_同___餍___5、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说____同___悦____(三)解释古今异义词1、贰.于楚也(句中义: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句中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3、行李..之往来(句中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义:儿子)5、越国以鄙.远(句中义:边邑今义:粗鄙、低下)6、以烦执事..(句中义:办事的官吏今义:掌管某事的人)7、亦去.之(句中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8、微夫人..之力(句中义:那个人今义:妻子的尊称)(四)解释下面词类活用现象1秦师使动使撤退 2.氾南名动驻军 3于楚也数词活用作动词 4、又欲肆其西封名动,疆界,这里是动词 5缒而出名状,在夜里 _6、困.形名,缺少的东西_ 8远名意动,把远地当做边邑9秦以利晋使动,使秦国土地减少。

阙,侵损,削减 10设版焉名状,在早上,在晚上11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郑国灭亡(五)解释下面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如人副词,尚且寡人之过也这,代词焉用邻介词,出使的人矣为,给予,动词;赐,恩惠,名词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动词既.东封郑其西封扩张,延伸,动词若不阙秦侵损,削减。

动词与郑人盟之因,依靠,介词整替代,动词(五)解释下面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以 (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介词(2)敢以烦执事用,把,介词(3)越国以鄙远表目的,连词(4)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连词(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以为连用,把……作为2、而(1)今急而求子表顺承,才(2)夜缒而出表修饰(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4)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3、焉 (1)子亦有不利焉表陈述语气(2)焉用亡郑以陪邻?何,疑问副词(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疑问代词(4)朝济而夕设版焉表陈述语气(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教材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

教材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

教材梳理《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课文文言实虚词梳理】(加粗的字、词、句,在对应的括号内注音,并在横线上写出意义或者用法)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课内文学文化常识】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官位者的通称。

【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颜斶①说齐王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③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默然不说。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

愿请受为弟子。

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

士生乎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注】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

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

③垄:指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C【解析】鄙:偏僻。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答案】D【解析】A项,①是动词,是;②是介词,对。

B项,①是疑问副词,怎么;②是语气助词,表陈述。

C项,①是介词,和、跟、同;②是动词,结交、亲附。

D项,①②相同,连词,用来。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颜斶不慕权势、保持士的高尚气节的一组是(3分)①斶亦曰:“王前!”②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③斶对曰:“……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④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答案】B【解析】②④两句都不是表明颜斶的气节的。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让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让大王上前来,惹得齐宣王很不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用)

词,相当于“给”)晋君赐矣,许(动词,许诺)君 焦、瑕,朝济(动词,渡河)而(连词,表顺承,不 译)夕设版焉,君之所知(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 知道的事、知道的情况)也。夫晋,何厌(通假:通 “餍”,满足)之(提宾标志)有【句式:宾语前置 句,正常语序“有何厌”,有什么满足】?既东(名 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变成疆界、 当作疆界; 动词的使动用法: 把· · · 当作疆界, 使· · · 成 为疆界)郑,又欲肆(动词,扩张)其西封(名词, 疆界),若不阙(动词,损害)秦,将焉(兼词,相 当于“于何”,在哪里)取之?阙(动词,损害)秦 以(连词,表顺承,不译)利晋,唯(句首语气词, 表希望)君图(动词,好好考虑)之。”秦伯说(通 假:通“悦”,开心、高兴、喜悦),与郑人盟(动 词,结盟、联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连 词,才)还。 子犯请 (能愿动词, 请求) 击之。 公曰: “不可。 微(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没有”“如 果没有”)夫人(古今异义/古义:那个人;今义: 对妻子的尊称) 之力不及此。 因 (动词, 依靠、 依赖) 人之力而敝(动词,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动 词,结交),不知(通假:通“智”,智慧、聪明) 【句式:判断句,句意表判断,失去结交的同盟者是 不明智的】;以(介词,用)乱易(动词,替代、更
许(动词,答应、同意)之【句式:省略句,正常语 序“(佚之狐)许之”,(佚之狐)答应了郑伯的请 求】。 夜 (名词作状语, 连夜) 缒而 (连词, 表修饰, 不译)出,见秦伯【句式:省略句,正常语序“(佚 之狐)见秦伯”, (佚之狐)拜见秦伯】,曰: “秦、 晋围郑, 郑既 (时间副词, 已经) 知亡矣。 若 (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亡郑而(连词,表 顺承, 不译) 有益于君, 敢以 (介词, 表工具、 方式, 相当于 “拿、 把” ) 烦执事 (名词, 文中代指 “秦君” ) 。 越国以(连词,表顺承,不译)鄙(名词作动词, 变成边界、当作边界;动词使动用法,把···当作 边界、使···变成边界)远 ,君知其(代词,代指 . “越国以鄙远” 这件事) 难也, 焉 (疑问代词, 怎么、 哪里)用(助动词,需要、用得着)亡郑以(连词, 表顺承,不译)陪(通假:通“倍”,增加)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句式:判断句,邻国实力增强就是 您实力变弱】。若舍郑以为(①认为;②把···当 作) 东道主 (古今异义词/古义: 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主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使者;今 义:出行时携带的物品)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往来,共(通假:通“供”,供给、供应)其 乏困(缺少的东西),君亦无所害(所字结构,相当 于名词,不利的方面、不利的影响)。且君尝为(动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学生版齐全)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学生版齐全)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评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学习过程】学——理解记忆一、作家作品1.《左传》及相关资料。

(1)《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于修辞的史学著作。

相传,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为之作传(传:解释经文的文字),因此,《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叙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悼公四年,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左传》长于叙事记言,记事精确清楚,详略得当;对话从容委婉,意味深长。

语言艺术高超,往往寥寥数句,便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2)史书常见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2.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得罪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能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实际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资格证试讲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资格证试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联合穆公围攻,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

4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编制: 杨小红审核: 莫兰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2.掌握积累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代汉语知识。

3.熟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和说服技巧。

二、课文助读(一)关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二)背景资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后虽郑国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郑国能明言的,“出师有名”的理由)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

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都需要向外扩张。

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不能明言的,各自心怀鬼胎,为利益一拍即合)(三)知识链接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三、预习题(1)字音辨识汜.南(fán ) 杞.子(qǐ ) 佚.之狐( yì )夜缒.而出( zhu ì) 逢.孙( p áng ) 阙.秦(qu ē ) 戍.之( sh ù ) 失其所与.( y ǔ ) (2)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已 ”同“ 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共 ”通“ 供 ”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说 ”通“ 悦 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 ”通“ 智 ”明智 ”) (3)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解释下列词语体会这一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1)《烛之武退秦师》原文;(2)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文言文阅读指南和解析。

2.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达技巧;(3)运用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如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理解文意;(2)学生通过文言文阅读指南和解析,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达技巧。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表达与创新思维: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方法,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和相关图片;2.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3. 文言文阅读指南和解析:提供详细的文言文阅读指南和解析,帮助学生分析文本。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注释修正(人教版教师随笔)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注释修正(人教版教师随笔)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课文注释修正(人教版教师随笔)(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书注: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薄弱了。

书注把“邻之厚,君之薄也”看作了假设关系复句。

实际上它是一个判断句,“邻之厚”,主谓短语作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也”表判断。

“君之薄”,主谓短语作谓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书注把“厚”译为“雄厚”,把“薄”译为“薄弱”,欠妥。

《辞海》注“薄”为“少”,并引此句为例。

“厚”的含义与上句“焉用亡郑以陪邻”的“陪”同义,书注“陪”为“增加”。

“陪邻”,书注“给邻国增加土地”。

因此“邻之厚,君之薄也”可译为:邻国的土地增加了,是您秦国的土地减少了。

也可译为:邻国土地增加了,等于您秦国土地减少了。

“厚”,不是指“势力雄厚”而是指“土地增加”,这样与上句的“给邻国增加土地”语意一致。

现代汉语中的“厚”和“薄”除了指物体的厚度外,还有其他含义,要随文释义。

如“酒味厚”的“厚”是“浓”,“酒味薄”的“薄”指“淡”。

“厚今薄古”、“厚此薄彼”的“厚”指“重视”,“薄”指“轻视”。

(2)焉用亡郑以陪邻。

书注“用”,介词,表原因。

作为介词的“用”,可以与其他的词及词组组合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朝济而夕设版焉。

书注: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书注抛弃了一个很重要的“焉”字。

此句的“焉”是兼词“于是”的意思。

可译为“在那里”。

(4)将焉取之?书注:将从哪里取得安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哪里。

之,指代土地。

书注将“焉”译为“从哪里”是正确的,把“焉”训为“哪里”是错误的。

此句中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从哪里”。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预习:
1、熟读《烛之武退秦师》,在课本上标出字词的读音与注解里的提示意义
2、完成“高一练习卷字词练习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重难点
1.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

二、走近课文
课文赏读
1、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用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第一自然段
秦晋围郑,我们已了解了复杂的内幕,请一个同学翻译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
且“秦晋之好”,关系远胜于美英;出兵的理由很充分,但孟子有言在先“春秋无义战”;“晋军函陵,秦军。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带答案)内容全面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带答案)内容全面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2.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3.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这是不仁道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4.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5.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6.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7.《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8.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9.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10.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11.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12.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13.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夫晋,何厌之有?2.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3.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①古文小测●《烛之武退秦师》
班级: 座号姓名成绩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
1函.陵() 2佚.之狐()3夜缒.() 4共.其乏困() 5阙.秦()
6 逢.孙() 7戍.之( ) 8不知.() 9秦伯说.() 10、杞.子()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5)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烛之武退.秦师:
5以乱易.整,不武: 6公从之.:
7臣之.壮也: 8何厌之.有:
9因.人之力而敝.之: 10以.其无礼于晋:
11吾其.还也: 12亦去.之:
13唯.君图之 14、犹.不如人
三.翻译下列句子(15)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四、文学常识填空及断句(10%)
1.《左传》又名《》或《》,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

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所作,具有很高的和价值。

《左传》《》《》都是为解说《》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2.断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五、选择题(50)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 qǐ)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 不知(zhì)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 共.其乏困 (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赏赐)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
..之往来,共其乏困
..之力不及此 B.行李
C.以其无礼
..
..于晋 D.敢以烦执事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吴广以为然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⑤
D.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失其所与,不知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焉用亡郑以陪邻。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否定判断句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越国以鄙远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既东封郑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辍耕之陇上。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越国以.鄙远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且.贰于楚也②且.君尝为晋君矣
D、①无能为.也已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