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传染病学

合集下载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传染病科目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传染病科目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传染病科目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传染病科目的内容一般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包括传染病的定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措施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和临床特点:主要包括病原体的种类、感染途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肺炎、流感等。

3.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包括个人与群体层面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如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隔离与检疫措施等。

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了解传染病的调查方法、流行病学参数的计算、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等内容。

5. 传染病的防控与管理工作:涉及传染病的突发事件处置、疫情报告与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置等。

在备考传染病科目时,考生需要熟悉以上内容,并理解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和应对措施。

还需注意相关政策法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动态,以提高备考效果。

此外,临床实践经验也是备考的
重要参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问题和情景分析。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1_真题-无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1_真题-无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1(总分50,考试时间90分钟)A1型题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潜伏期为( )A.1~16天,通常在3~5天B.8~20天,通常在8~10天C.15~30天,通常在10~18天D.15~20天,通常在10~15天E.1~30天,通常在10~15天2. 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改变最明显的器官是( )A.心脏B.肝脏C.脑实质D.肾脏E.肺3. 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 )A.异型淋巴细胞增多B.全身感染中毒症状C.“三痛征”和“酒醉貌”D.特异性IgM抗体E.鼠类接触史4.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一般出现在病程的第9~14天B.血中BUN和Cr开始下降C.多尿——早期尿毒症症状加重D.每日尿量可多达15000mlE.可发生休克5. 大多数SARS发生在( )群体。

这种疾病传染模式反映了医护人员、他们的家人和有社会关系的接触者以及国际间旅行者多处于该年龄段。

A.儿童B.中年C.老年D.青壮年E.白种人6. 重型肝炎的治疗中不宜( )A.卧床休息,清淡饮食B.稳定体内环境和支持治疗C.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D.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E.防治并发症7. 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查项目是( )A.谷丙转氨酶B.谷草转氨酶C.凝血酶原活动度D.血清胆碱酯酶E.γ-谷氨酸转肽酶8.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B.人-人传播为重要的传播途径C.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D.流行性出血热的特征之一是肾脏损害E.流行性出血热都具有典型的五期经过9. 血清中能检出抗HA V IgG的最佳时间是( )A.起病后数天内B.起病后12周内C.起病后2~3个月内D.起病后4周内E.起病后6个月内10.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不包括( )A.急性肝炎B.慢性肝炎C.重型肝炎D.淤胆型肝炎E.药物性肝损害11. 某些传染病尚在病中,同一病原体从外界再。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一、病原学痢疾杆菌4群为: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 群宋内志贺菌。

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

【真题库】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A.福氏痢疾杆菌B.宋内氏痢疾杆菌C.鲍氏痢疾杆菌D.舒氏痢疾杆菌E.志贺氏痢疾杆菌答案:A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

三、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一)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使肠粘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溃疡表浅呈地图状),而发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二)主要病变部位: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

(1~2题共用题干)男性,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 5~10个/HP【真题库】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理为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粘膜的直接损害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答案:B【真题库】该病例用抗生素治疗3天,症状好转即停药,有可能产生什么后果A.病情加重,出现肠穿孔B.发生肠出血C.转为慢性菌痢D.发生癌变E.合并败血症答案:C解析: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为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是急性化脓性炎症。

急性期未有效根治时可转为慢性。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11.西医传染病学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11.西医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细目一:感染与免疫要点:1.感染的概念2.感染过程的表现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4.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细目二:传染病流行过程要点:1.传染病流行过程三环节2.影响流行过程的环境因素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要点:1.基本特征2.临床特征细目四:传染病的诊断要点:1.临床资料2.流行病学资料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细目五:传染病的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2.治疗方法细目六:传染病的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丁型肝炎病毒5.戊型肝炎病毒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1 / 9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急性肝炎2.慢性肝炎3.重型肝炎4.淤胆型肝炎5.肝炎肝硬化细目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要点:1.血象2.肝功能检查3.病原学检查4.肝活检5.影像学检查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七:治疗要点:1.急性肝炎的治疗2.慢性肝炎的治疗3.重型肝炎的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细目一:病原学要点: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发热期2.低血压休克期3.少尿期4.多尿期2 / 95.恢复期细目五:实验室检查要点:1.血象2.尿常规3.血液生化检查4.凝血功能检查5.免疫学检查6.PCR检查7.其它检查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七:治疗要点:1.发热期治疗2.低血压期治疗3.少尿期治疗4.多尿期治疗5.恢复期治疗6.大出血的处理7.其他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疫情监测2.灭鼠防鼠3.加强食品卫生管理4.注意个人防护5.疫苗注射第四单元艾滋病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形态结构2.生物学特性3 / 9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急性感染期2.无症状感染期3.艾滋病前期4.艾滋病期细目五:实验室检查要点:1.常规检查2.免疫学检查3.血清学检查细目六:诊断要点:1.确诊病例2.疑似病例细目七:治疗要点:1.抗病毒治疗2.免疫治疗3.机会感染与恶性肿瘤的治疗4.支持及对症治疗5.预防性治疗6.预防母婴传播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五单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生物学特性2.主要流行菌群细目三: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4 / 9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潜伏期2.症状3.体征4.临床分期细目五:辅助检查要点:1.实验室检查2.胸部影像学检查细目六:诊断要点:1.临床诊断2.确定诊断3.疑似病例4.医学观察病例细目七: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2.一般治疗与病情监测3.对症治疗4.糖皮质激素的使用5.抗病毒药物6.增强免疫力细目八: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生物学特性2.主要流行菌群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普通型临床表现2.暴发型临床表现3.轻型临床表现细目五:实验室检查要点:1.血象5 / 92.脑脊液检查3.细菌学检查4.免疫学检查5.其他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七: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2.抗菌治疗3.对症治疗4.暴发型的救治细目八: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七单元伤寒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形态结构2.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1.潜伏期2.临床分期3.临床类型4.常见并发症细目五:实验室检查要点:1.常规检查2.细菌培养3.肥达反应4.其他检查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七: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6 / 92.对症治疗3.抗菌治疗4.常见并发症的治疗5.慢性带菌者的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八单元细菌性痢疾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分型分群2.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急性菌痢2.慢性菌痢细目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要点:1.粪便常规2.粪便细菌培养3.免疫学检查4.其他检查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2.鉴别诊断细目七:治疗要点:1.急性菌痢的治疗2.中毒型菌痢的治疗3.慢性菌痢的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7 / 9第九单元霍乱细目一:病原学要点:1.分类2.生物学特性细目二:流行病学要点: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4.流行特征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理要点:1.发病机制2.病理细目四:临床表现要点:1.潜伏期2.典型表现3.临床类型细目五:实验室检查要点:1.常规检查2.粪便检查3.细菌学检查4.血清学检查细目六: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2.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细目七:治疗要点:1.补液疗法2.抗菌治疗3.对症治疗细目八:预防要点: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第十单元消毒与隔离细目一:消毒8 / 9您的好评与关注!要点:1.消毒的概念2.消毒的目的3.消毒的种类4.消毒方法5.消毒方法的监测细目二:隔离要点:1.隔离的概念2.隔离的种类3.隔离的期限细目三:医院感染的预防要点:1.医院感染的概念2.医院感染的防护原则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9 / 9。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卷7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卷7 (1)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传染病学)-试卷7(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关于甲肝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HAV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B.属RNA病毒C.耐酸、耐碱D.对紫外线照射敏感E.60℃1小时不能完全灭活解析:解析:甲型肝炎病毒(HAV)简称甲肝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科,人类嗜肝RNA病毒属。

HAV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含有HAV的粪便室温下放置1个月后仍有传染性。

对有机溶剂如乙醚等有抵抗力,耐酸、耐碱。

60℃1小时不能完全灭活,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对紫外线照射、过氧乙酸、甲醛及氯类等消毒剂敏感。

2.属于正黏病毒科的病毒是(分数:2.00)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B.乙肝病毒C.甲肝病毒D.流脑病毒E.流感病毒√解析:解析: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由核心和包膜组成。

3.下列有关人禽流感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B.传染源主要为病禽和健康带毒的禽C.发病与年龄、性别无关D.禽流感病毒可被稀酸灭活E.12岁以下的儿童病情轻√解析:解析:发病与年龄、性别无关,12岁以下的儿童病情重。

4.对确诊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意义的表现是(分数:2.00)A.临床上表现有三痛和三红B.尿中出现膜状物C.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损害√D.血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E.特异性抗体IgM阳性解析:解析: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三红”,“三痛”,热退病情反而加重,有临床五期经过等对诊断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是很有帮助的。

5.有关乙脑临床分型,下列正确的是(分数:2.00)A.轻型、普通型、危重型B.不典型、典型、重型C.轻型、中型、重型D.不典型、典型、暴发型E.轻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解析:解析:乙脑临床分型:①轻型;②普通型;③重型;④极重型(暴发型)。

6.确诊人禽流感的依据是(分数:2.00)A.病毒分离√B.X线检查C.血常规D.肝功能E.骨髓穿刺解析:解析:人禽流感的病原及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禽流感病毒。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最重点是什么?1.病原体2.临床分期及各期主要表现3.糖皮质激素应用指征一、病原学SARS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有包膜的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性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增强,发病后2周左右传染性最强。

老年人及有基础病患者,较易感染且易成为超级传播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被污染的手触摸眼、口、鼻等。

3.易感人群人群普通易感。

收治患者的医护人员、护理员、共同居住者等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为高危人群。

4. 流行特征此次SARS流行于冬春季;主要发生于人口密度较大的都市;农村地区病例甚少;有明显的家庭、医院及居民楼聚集发病现象;以青壮年(20-49岁)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14日,一般为2~l0天。

1.症状起病急,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性高热,热程为1~2周。

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可有咽痛、咳嗽。

多为干咳。

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

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常不明显。

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偶有局部叩浊音、呼吸音减低等少量胸腔积液体征。

3.临床分期(1)早期病初1~7天。

发热伴感染中毒症状,肺部体征多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X线胸片肺部有阴影出现。

(2)进展期病程的8~l4天甚至更长。

发热及感染中毒症状持续存在,肺部病变进行性加重,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

X线胸片检查肺部阴影发展迅速,且常为多叶病变。

少数患者(10%~l5%)出现ARDS而危及生命。

(3)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

临床症状缓解,肺部病变开始吸收,四、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若<0.9×109/L,对诊断意义较大);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

2.T细胞亚群检测主要是CD 3 + 、CD 4 + 和CD 8 + 细胞降低,CD4/CD8比值一般无明最变化。

2010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课程讲义

2010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课程讲义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目录01.第四十八单元传染病概论02.第四十九单元病毒感染03.第五十单元细菌感染04.第五十一单元螺旋体病05.第五十二单元原虫感染06.第五十三单元蠕虫感染第四十八单元传染病概论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一)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感染过程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

(一)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

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结局:大多数隐性感染都可使人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体内持续存在病原体而不发生明显病理损害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伤寒、菌痢、乙型肝炎等传染病都可有健康携带者。

【真题库】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答案:B【真题库】11.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IgG(+)。

其12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

李某女儿属于 (2003)A.隐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毒携带状态E.垂直感染答案:A (2003)【真题库】17.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2003)A.潜伏性感染B.病原体被清除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答案:C (2003)【真题库】8.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A.显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病原体被清除答案:C(三)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传染病学-(4)_真题无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传染病学-(4)_真题无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传染病学-(4)(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B1型题• A.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被非特异性免疫所清除• B.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仅引起特异性免疫• C.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既引起特异性免疫,又引起非特异性免疫• D.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寄生于机体某些部位,被机体免疫功能局限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E.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但机体能排出病原体SSS_SIMPLE_SIN1.属病原携带状态的是A B C D ESSS_SIMPLE_SIN2.属潜伏性感染的是A B C D E• A.血液传播• B.飞沫传播• C.唾液传播• D.食物传播• E.蚊虫传播SSS_SIMPLE_SIN3.甲型肝炎是A B C D ESSS_SIMPLE_SIN4.乙型肝炎是A B C D E• A.急性黄疸型• B.急性无黄疸型• C.急性重型• D.慢性迁延型• E.慢性活动型SSS_SIMPLE_SIN扑翼样震颤多见于肝炎A B C D ESSS_SIMPLE_SIN6.蜘蛛痣、肝掌多见于肝炎A B C D E• A.抗-HBc•**•**D.抗-HBs• E.抗-HBeSSS_SIMPLE_SIN7.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的是A B C D ESSS_SIMPLE_SIN8.在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是A B C D ESSS_SIMPLE_SIN9.急性乙型肝炎窗口期可检出的血清标记物是A B C D ESSS_SIMPLE_SIN10.HBV感染进入后期与传染性减低的指标是A B C D ESSS_SIMPLE_SIN11.HBV复制活跃的是A B C D E 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SSS_SIMPLE_SIN12.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A B C D ESSS_SIMPLE_SIN13.艾滋病病毒的英文缩写是A B C D EA2型题1.男性,20岁,发热起病3天后,自行缓解,高度乏力,腹胀,黄疸进行加深,病程第9天出现躁动,神志不清,重度黄疸,肝界缩小,应诊断为SSS_SINGLE_SELA 急性黄疸型肝炎B 急性重型肝炎C 亚急性重型肝炎D 慢性重型肝炎E 中毒性肝炎2.男性,发现乙肝2年,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不振,病情不稳定,查体:慢性肝病容,肝肋下触及1.0cm,质中等,脾界扩大,血清ALT 200U/L,白蛋白305g/L,球蛋白3.6g/L,应诊为SSS_SINGLE_SELA 慢性迁延性肝炎B 慢性活动性肝炎C 慢性重型肝炎D 肝硬化E 淤胆型肝炎3.20岁男性,发热起病,体温38℃,3天后体温下降伴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近2天发现尿色深如豆油样,胆红素定量80μmoL/L,抗HBs(+),抗HAV IgM(+),巩膜及皮肤中等度黄疸,肝区轻度叩痛,肝肋下触及1.0cm,质软,脾侧卧未及,胆囊区无压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篇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一、传染病复习重点1.病毒性肝炎**2.艾滋病**3.细菌性痢疾**二、科目特点:1.考题浅显,知识点容易理解,记忆。

2.与临床结合紧密。

三、复习方法抓住重点,考前突击。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细目一: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传染又称感染,是寄生物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有些寄生物与人体宿主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坏对方的共生状态。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但一旦出现则易识别。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或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1.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2.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

四、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具有重要作用。

细目二:传染病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组成。

3.人群易患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致,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表现出各种特征。

(1)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

①散发性发病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及分数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及分数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及分数摘要:一、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简介1.考试背景2.考试目的3.考试类别二、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及分值分布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中药学4.方剂学5.针灸学6.中医内科学7.中医外科学8.中医妇科学9.中医儿科学10.医古文11.诊断学基础12.内科学13.传染病学14.医学伦理学15.卫生法规三、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目分值占比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中药学4.方剂学5.针灸学6.中医内科学7.中医外科学8.中医妇科学9.中医儿科学10.医古文11.诊断学基础12.内科学13.传染病学14.医学伦理学15.卫生法规正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我国对中医专业人才进行的一项重要考试,旨在选拔具备一定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优秀人才。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涵盖15个科目,分别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医古文、诊断学基础、内科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

各科目的分值分布如下:1.中医基础理论:占总分的15%2.中医诊断学:占总分的15%3.中药学:占总分的15%4.方剂学:占总分的15%5.针灸学:占总分的15%6.中医内科学:占总分的15%7.中医外科学:占总分的10%8.中医妇科学:占总分的10%9.中医儿科学:占总分的10%10.医古文:占总分的5%11.诊断学基础:占总分的5%12.内科学:占总分的5%13.传染病学:占总分的5%14.医学伦理学:占总分的5%15.卫生法规:占总分的5%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涵盖了中医专业的各个方面,既有理论知识,也有临床技能,全面检验考生的专业素养。

传染病学 中医执业医师

传染病学 中医执业医师

第一单元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霍乱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霍乱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霍乱一、病原学霍乱病原体为霍乱弧菌。

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和菌毛,无荚膜与芽胞。

霍乱弧菌进入小肠后,依靠鞭毛的运动,穿过粘膜表面的粘液层,可能藉菌毛作用粘附于肠壁上皮细胞上,在肠粘膜表面迅速繁殖。

该菌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也不侵入血流,仅在局部繁殖和产生霍乱肠毒素,此毒素作用于粘膜上皮细胞与肠腺使肠液过度分泌,裂解后也会产生内毒素。

【真题库】1.霍乱弧菌的致病因素不包括A.鞭毛B.菌毛C.荚膜D.肠毒素E.内毒素答案:C【真题库】2.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A.霍乱肠毒素B.霍乱内毒素C.腺苷酸环化酶D.透明质酸酶E.蛋白水解酶答案:A二、流行病学霍乱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的媒介作用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和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突出。

三、病理生理霍乱的剧烈吐泻引起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丢失(电解质紊乱和低钾综合征、碱性物质丢失代酸)。

四、临床表现典型病人临床表现:病程可分三期。

(一)泻吐期多数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

多无腹痛,无里急后重,大便每日数次至10数次或无法计数。

大便初为稀便,后为水样便,有鱼腥味,镜检无脓细胞。

无热或有低热。

本期持续12小时。

【真题库】5.除哪项外均是霍乱患者泻吐期的临床特点A.多数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B.多数腹泻伴有里急后重C.大便每日数次至10数次或无法计数D.粪便以黄水便或清水便为多E.粪便有鱼腥味,镜检无脓细胞答案:B(二)脱水虚脱期:脱水、休克、电解质紊乱。

(低钠引起腓肠肌痉挛,低钾引起全身肌肉张力减低,甚至麻痹、心律失常等。

)此期一般为数小时至23日。

(三)反应恢复期: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病人症状消失,尿量增加,体温回升,逐渐恢复正常。

【真题库】3.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是A.畏寒、发热B.声音嘶哑C.剧烈腹泻,继之呕吐D.腹部绞痛E.腓肠肌痉挛答案:C五、诊断(一)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三项中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霍乱:①凡有吐泻症状,粪便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者;②流行区人群,凡有典型症状,但粪便培养无霍乱弧菌生长者,经血清抗体测定效价呈4倍增长,亦可确诊为霍乱;③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d 内,有腹泻症状者及接触史,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传染病学》1001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传染病学》1001

第十单元消毒与隔离细目一:消毒一、消毒的概念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借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

二、消毒的目的消毒的目的有三:①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

②防止患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

③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

须同时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和工作中的合理防护或无菌操作,才能达到控制传染之效。

不同的传播机制引起的传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

胃肠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或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

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随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进行消毒较为困难,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染。

虫媒传染病则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

三、消毒的种类(一)疫源地消毒指对有传染源(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杀灭由传染源排出到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包括:1.随时消毒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过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

2.终末消毒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患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

消毒范围包括患者所处环境,接触的物品和排泄物,以及患者治愈后出院前的自身消毒或对死亡患者的尸体处理等。

(二)预防性消毒在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

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

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及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患者如骨髓移植患者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

四、消毒方法1.高效消毒法可杀灭一切微生物。

该消毒法包括热力灭菌、电离辐射、微波等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剂醛类、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臭氧。

含氯类及碘伏消毒效果介于高中效消毒剂之间。

2.中效消毒法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碘类、醇类、酚类和有些含氯类消毒剂。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传染病学-第二单元病毒感染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传染病学-第二单元病毒感染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传染病学-第二单元病毒感染[单选题]1.有关HIV的描述哪项不正确A.为RNA病毒B.有包膜C.有两个抗原型(HIV-Ⅰ和HIV-Ⅱ)D.加热1(江南博哥)00℃20分钟不能灭活E.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HIV对热敏感,对甲醛、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56℃30分钟能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100℃20分钟能使HIV完全灭活;75%乙醇、0.2%次氯酸钠、2%戊二醛及0.1%漂白粉5~10分钟能使HIV灭活。

掌握“艾滋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

[单选题]2.关于HIV无症状感染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年或更长B.血中一般检测不出HIVC.抗-HIV阴性D.无传染性E.常出现口腔毛状白斑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无症状感染,可由原发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短可数月,长可达15年。

临床无明显症状,但血中可检出病毒及抗体,有传染性。

掌握“艾滋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

[单选题]3.HIV对下列哪种消毒措施不敏感A.高压蒸气消毒法B.75%乙醇C.0.2%次氯酸钠D.焚烧E.紫外线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HIV对热敏感,对甲醛、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56℃30分钟能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100℃20分钟能使HIV完全灭活;75%乙醇、0.2%次氯酸钠、2%戊二醛及0.1%漂白粉5~10分钟能使HIV灭活。

掌握“艾滋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

[单选题]4.HIV主要感染下列哪种细胞A.CD4+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单核细胞D.神经胶质细胞E.直肠黏膜上皮细胞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HIV主要感染CD4+T细胞,也感染单核-吞噬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等,有嗜淋巴细胞性和嗜神经性。

掌握“艾滋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单选题]1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近几年发病率的一般水平称为A.散发B.暴发C.流行D.流行性E.大流行参(江南博哥)考答案:A参考解析: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发生造成不同程度蔓延的特性。

①散发: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近几年发病率处于常年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②流行: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高于一般水平。

③大流行:某传染病流行范围广,甚至超过国界或洲界。

④暴发:某种传染病病例的发病在某一地区或单位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多是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导致的。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特征”知识点。

[单选题]2.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为A.潜伏期B.前驱期C.恢复期D.后遗症期E.症状明显期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前驱期是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特征”知识点。

[单选题]3.母婴传播不包括A.血液传播B.哺乳传播C.上行性传播D.经胎盘传播E.分娩引起的传播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母婴传播包括: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引起的传播;④哺乳传播等。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特征”知识点。

[单选题]5.病原体被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

此种表现属于A.显性感染B.病原携带状态C.机会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潜伏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某些部位后,机体免疫系统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能清除病原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原体才引起显性感染。

掌握“感染与免疫”知识点。

[单选题]6.感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B.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D.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E.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与机体的免疫机能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传染病学大纲第一单元传染病总论
细目一:感染与免疫
考点: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表现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4.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
细目二:传染病流行过程
考点:
1.传染病流行过程三环节
2.影响流行过程的环境因素
细目三:传染病的特征
考点:
1.基本特征
2.临床特征
细目四:传染病的诊断
考点:
1.临床资料
2.流行病资料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细目五:传染病的治疗
考点:
1.治疗原则
2.治疗方法
细目六:传染病的预防
考点:
1.管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细目一:病原
考点:
1.甲型肝炎病毒
2.乙型肝炎病毒
3.丙型肝炎病毒
4.丁型肝炎病毒
5.戊型肝炎病毒
细目二:流行病
考点: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4.流行特征
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
考点:
1.发病机制
2.病
细目四:临床表现
考点:
1.急性肝炎
2.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化
细目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考点:
1.血象
2.肝功能检查
3.病原检查
4.肝活检
5.影像检查
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考点:
1.诊断
2.鉴别诊断
细目七:治疗
考点:
1.急性肝炎的治疗
2.慢性肝炎的治疗
3.重型肝炎的治疗
细目八:预防
考点:
1.管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
细目一:病原
考点:
生物特性
细目二:流行病
考点: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4.流行特征
细目三:发病机制与病
考点:
1.发病机制
2.病
细目四:临床表现
考点:
1.发热期
2.低血压休克期
3.少尿期
4.多尿期
5.恢复期
细目五:实验室检查
考点:
1.血象
2.尿常规
3.血液生化检查
4.凝血功能检查
5.免疫检查
6.PCR检查
7.其它检查
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考点:
1.诊断
2.鉴别诊断
细目七:治疗
考点:
1.发热期治疗
2.低血压期治疗
3.少尿期治疗
4.多尿期治疗
5.恢复期治疗
6.大出血的处
7.其他治疗
细目八:预防
考点:
1.疫情监测
2.灭鼠防鼠
3.加强食品卫生管
4.注意个人防护
5.疫苗注射
第四单元艾滋病
细目一:病原
考点:
1.形态结构
2.生物特性
细目二:流行病
考点: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4.流行特征
细目三:发病机制与病
考点:
1.发病机制
2.病
细目四:临床表现
考点:
1.急性感染期
2.无症状感染期
3.艾滋病前期
4.艾滋病期
细目五:实验室检查
考点:
1.常规检查
2.免疫检查
3.血清检查
细目六:诊断
考点:
1.确诊病例
2.疑似病例
细目七:治疗
考点:
1.抗病毒治疗
2.免疫治疗
3.机会感染与恶性肿瘤的治疗
4.支持及对症治疗
5.预防性治疗
6.预防母婴传播治疗
细目八:预防
考点:
1.管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五单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细目一:病原
考点:
1.SARS-CoV形态结构
2.生物特性
细目二:流行病
1.传染源
3.易感人群
4.流行特征
细目三:发病机制与病
考点:
1.发病机制
2.病[]
细目四:临床表现
考点:
1.潜伏期
2.症状
3.体征
4.临床分期
细目五:辅助检查
考点:
1.实验室检查
2.胸部影像检查
细目六:诊断
考点:
1.临床诊断
2.确定诊断
3.疑似病例
4.观察病例
细目七:治疗
考点:
1.治疗原则
2.一般治疗与病情监测
3.对症治疗
4.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5.抗病毒药物
6.增强免疫力
细目八:预防
考点:
1.管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六单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目一:病原
考点:
1.生物特性
2.主要流行菌群
细目二:流行病
考点:
1.传染源
3.易感人群
4.流行特征
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考点:
1.发病机制
2.病
细目四:临床表现
考点:
1.普通型临床表现
2.暴发型临床表现
3.轻型临床表现
细目五:实验室检查
考点:
1.血象
2.脑脊液检查
3.细菌检查
4.免疫检查
5.其他
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考点:
1.诊断
2.鉴别诊断
细目七:治疗
考点:
1.一般治疗
2.抗菌治疗
3.对症治疗
4.暴发型的救治
细目八:预防
考点:
1.管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七单元伤寒
细目一:病原
考点:
1.形态结构
2.生物特性
细目二:流行病
考点: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考点:
1.发病机制
2.病
细目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
2.临床分期
3.临床类型
4.常见并发症
细目五:实验室检查
考点:
1.常规检查
2.细菌培养
3.肥达反应
4.其他检查
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考点:
1.诊断
2.鉴别诊断
细目七:治疗
考点: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抗菌治疗
4.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5.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细目八:预防
考点: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单元细菌性痢疾细目一:病原
考点:
1.分型分群
2.生物特性
细目二:流行病
考点: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考点:
1.发病机制
2.病
细目四:临床表现
考点:
1.急性菌痢
2.慢性菌痢
细目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考点:
1.粪便常规
2.粪便细菌培养
3.免疫检查
4.其他检查
细目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考点:
1.诊断
2.鉴别诊断
细目七:治疗
考点:
1.急性菌痢的治疗
2.中毒型菌痢的治疗
3.慢性菌痢的治疗
细目八:预防
考点:
1.管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九单元霍乱
细目一:病原
考点:
1.分类
2.生物特性
细目二:流行病[]
考点: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4.流行特征
细目三:发病机制及病
考点:
1.发病机制
2.病
细目四:临床表现
考点:
1.潜伏期
2.典型表现
3.临床类型
细目五:实验室检查考点:
1.常规检查
2.粪便检查
3.细菌检查
4.血清检查
细目六:诊断
考点:
1.诊断标准
2.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细目七:治疗
考点:
1.补液疗法
2.抗菌治疗
3.对症治疗
细目八:预防
考点: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单元消毒与隔离细目一:消毒
考点:
1.消毒的概念
2.消毒的目的
3.消毒的种类
4.消毒方法[]
5.消毒方法的监测
细目二:隔离
考点:
1.隔离的概念
2.隔离的种类
3.隔离的期限
细目三:院感染的预防考点:
1.院感染的概念
2.院感染的防护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