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 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会作者对中国建筑的赞美之情。
2、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说明方法,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难点(1)领会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2)体会作者对中国建筑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2、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写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当时新中国正处于建设时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推动新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墁地()帷幕()屋脊()接榫()穹窿()额枋()水榭()檩条()斗拱()蚂蚱()2、解释下列词语。
(1)抱厦:(2)厢:(3)耳房:(4)檩:(5)举折:3、初读课文,思考: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五、文本探究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2、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中国建筑的‘文法’”?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一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六、拓展延伸1、结合本文所学,观察身边的建筑,分析其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
2、比较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思考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列出提纲。
3、识记重点字词,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讲读结合,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布局特点,学习写作特色。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介绍:说起中国著名近现代建筑师,就不得不提起建筑界的一对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二、题目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1、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学案博苑11-06 0544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的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学生版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学生版)班级:组名: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能说出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安排1课时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学习课文,思考中国的建筑到底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能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让我们从中找到答案吧。
二、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作者介绍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三、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帷.幕()墁.地()接榫.()穹窿..()斗拱.()额枋.()屋檩.()框.架()2、修改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湘房()厢江()繁褥()被缛()汉阕()上阙()轮郭()城廓()渐榛化境()3、题目包含了哪些信息?4、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一、选择题
1.中国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
A.单体建筑的三段式B.院落文化的特色
C.钢筋混凝土构架D.大胆使用玻璃砖瓦
2.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建筑常常采用木材结构
B.中国建筑的屋顶斜坡飞檐是其典型形象
C.中国建筑色彩单调,不常用朱红和彩绘
D.中国建筑在构件交接部分常常有装饰性的加工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把握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其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反映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其次,通过学习,我们应能够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有所认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和把握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首先,需要理解中国建筑在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如对称布局、木结构体系等,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其次,要理解这些特点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如儒家思想对建筑风格的影响等。此外,还需对比古今建筑的发展,探讨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加深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三、简答题
1.请简述中国建筑在结构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2.中国建筑在装饰上有哪些显著的特征?
四、分析题
1.请分析中国建筑特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2.结合现代建筑的发展,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看法。
四、中心思想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而且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3.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基础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点缀.()辍.学()厦.门()高楼大厦.()角.色()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轴线()压轴()应用()石砖墁地()枋檩()()潜力()框架()切削()夹道()夹袄()戗兽()曲面()模棱两可()溢出()隘道()按拼音填字:jué zhǐ huánɡɡuàn xún xiè liàn发()遗()辉()()例遵()轩()提()dūn zhāo dài kuìɡān yú桥()臭名()著感恩()德崩()()尬不可()越走进课文第一课时:课文分析【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1.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前教师提出导读提示,学生自学为主,课上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
1932-1946年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中国战区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
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作品《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等。
评价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二)人物轶事梁思成的目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人们为盟军准备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而欢呼跳跃的时候,梁思成的目光却盯在了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上,孩提时期随父亲游览奈良法隆寺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古城,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它保存着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真是世界藏品的汇聚地,一旦炸毁就不可再生。
《中 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说明方法。
3、体会中国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2)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说明方法。
2、难点领悟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
2、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新中国正在大规模建设,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对于传承和创新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额枋()水榭()檩条()斗拱()2、解释下列词语。
(1)抱厦:(2)厢:(3)耳房:(4)蚂蚱头:3、阅读课文,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五、合作探究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2、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4、中国建筑的特征与中国文化有怎样的联系?六、拓展延伸1、观察身边的建筑,分析其是否具有中国建筑的特征。
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建筑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由立柱和横梁组成“间”,构成建筑的框架。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前教师提出导读提示,学生自学为主,课上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
1932-1946年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中国战区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
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作品《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等。
评价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二)人物轶事梁思成的目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人们为盟军准备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而欢呼跳跃的时候,梁思成的目光却盯在了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上,孩提时期随父亲游览奈良法隆寺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古城,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它保存着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真是世界藏品的汇聚地,一旦炸毁就不可再生。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
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①.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初步感知【问题设置】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注意从三个方面去概括【整合答案】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给学生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2.学生交流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25分钟)1.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强调中国建筑的传统和独特性。
2.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a.注重环境和地域特点:山水与建筑相辅相成,注重环境协调。
b.重视平衡和对称:体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c.借鉴自然元素:透过建筑来表达自然元素的美感。
d.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合理性:以功能性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
e.注重装饰和细节:以砖雕、石雕、木雕等手法进行装饰。
f.模仿和吸收外来文化:在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元素进行创新。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例子,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2.请学生分析展示例子中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和特点。
3.让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建筑进行特征和特点的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25分钟)1.组织学生上网查找更多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例子,并分析其特征和特点。
2.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自行组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传统中国建筑结构,并解释其特征和特点。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梳理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与学生共同总结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教学评价:1.观察能力:通过图片观察、案例分析等环节,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观察和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表达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设计的建筑结构是否能够准确地体现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3.批判思维:在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够发现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语文必修Ⅴ人教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编写人: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自主学习(一)识记字音缅.()甸抱厦.()对称.()石墁.()檩.()条斗拱..()接榫.()柁.()墩穹.()窿如翚.()斯飞额枋.()瓦.()当琉.()璃戗.()兽水榭.()(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是和的主要设计者。
二、合作探究1、作者主要在那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别都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这些特征的?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3、拓展延伸:阅读一下材料,谈谈你的感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建筑越来越多,全国到处高楼林立。
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来越少见了,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
为了迎接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而提出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很能概括这种现实。
所谓新北京已经彻底替代了老北京......面对这种现实,你有什么感想?三、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B.埋.怨(mán)接榫.(shǔn)厦.门(Xià)高楼大厦.(xià)C.额枋.(fānɡ)空.洞(kōnɡ)角.色(jiǎo)凤毛麟角.(jiǎo)D.穹.窿(qiónɡ)哺.育(bǔ)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列出提纲。
3、识记重点字词,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讲读结合,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布局特点,学习写作特色。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介绍:说起中国著名近现代建筑师,就不得不提起建筑界的一对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二、题目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1、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清说明顺序,理解文章严谨的思路。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在中国顶尖学府,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提示:1、快速读文时,以文章题目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2、注意用“”“”等符号划出你认为的核心信息。
三、多形式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1、分析有关建筑的成语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
2、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四、问题探究1、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把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说说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回答模式: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五、课堂小结【学习内容】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从结构特征,从装饰特征。
总体上:从结构特征上看:从装饰特征来看:【学习方法】怎样概括文段呢?(抓中心句、关键词)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如何阐释?(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课内同步检测】阅读并完成1~3题。
这种“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一样,在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或“小品”。
大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导语中国建筑之所以独具特色,不仅因为它所蕴含的东方文化元素,更是因为历史上千百年来文化、政治、经济的演变与交融,使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风格。
二、建筑布局1. 中轴线中国传统建筑中常以中轴线为核心进行布局。
中轴线的位置通常在建筑物中心的线路上,两旁是对称的建筑结构。
每个建筑群的中轴线都具有特定的地位和含义,例如皇宫建筑群中的中轴线分为前、中、后三段,前为皇帝的办公区,中为至尊的住处,后为后宫。
2. 园林式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中常以园林式布局为主,十分注意空间和景观。
传统建筑中的园林,常以水池、花坛、石雕等为景观元素。
在封建五经原则中就提到了“天人合一”,建筑物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3. 客厅和内厅的分布中国传统建筑中,客厅和内厅的分布十分重要。
客厅即大门之后的地方,是主人接待来宾的地方,通常只是布置雅致的花墙、马蹄石、胡床等物品。
内厅则以主人住处为中心,其它的房间按照其所属人的地位排序。
中央大厅通常设有花坛或小池塘,并用木质栏杆等进行分隔,使每个房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区。
三、建筑材料1. 木材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木材寿命高、保温性好、热胀冷缩稳定,不容易变形。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门、窗等都采用木质构造,而且对颜色和纹样也十分注重。
2. 瓦片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常用灰瓦覆盖,灰瓦式样独特、纹饰多样,可以反映出所处的地域风格。
有些地方的建筑会使用斗拱式屋顶,斗拱内用青瓦瓦面。
除了灰、青瓦外,仿木纹瓦、琉璃瓦等瓦片的使用也为传统建筑增添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元素。
四、建筑风格1. 皇家建筑在中国历史上,皇家建筑群是建筑的巅峰。
其建筑风格以金黄色为主色调,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文化价值。
庙、台、阁、亭等建筑物的造型则不断逐渐发展、成熟和完美。
2. 民间建筑中国民间建筑多采用土、石为墙体、木质结构、草为盖屋面等简单的建筑方式。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同步练习及答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靳春艳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编写人:黄森林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本文重要字词,积累有关“建筑”的名言名句。
2.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并掌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技巧。
3.写:运用比喻手法,学写一般的说明文。
4.练:分析说明文中的比喻说明法。
【知识链接】
一、诵记名言警句有关“建筑”的名言
1.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约翰波特曼)
2.如果房间与自然界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
3.建筑师必定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
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画家,他只能算个建造者。
(贝聿铭)
4.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果戈理) 5.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
(沙里宁)
6.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林语堂)
7.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设计的领导人之一。
著有《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
《中国建筑史》是由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编写,历时两年完成的,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当时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
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2.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
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
二是科学性。
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三是创造性。
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一定的启发。
【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
(1)单音字
①墁.地( màn ) ②斗拱.( ɡǒnɡ)③额枋.( fānɡ ) ④屋檩.( lǐn )
⑤接榫.( sǔn ) ⑥框.架(kuànɡ)⑦柁墩
..( tuó dūn ) ⑧穹窿
..( qiónɡ lónɡ ) (2)多音字
①殷切yīn殷红yān②门槛kǎn栏槛jiàn
③横木hénɡ蛮横hènɡ④折断zhé折腾zhē折本shé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①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②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③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形容很受欢迎。
(2)近义词辨析
①布置·布局
辨析:两者都有“分布”的意思,但使用的范围不同。
“布置”,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或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
“布局”,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也指围棋、象棋竞赛中一局棋的开始阶段布
置棋子。
例句:a.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建造而成的。
b.老李之所以输得这样惨,是因为一开始只为了抢占“底盘”,不注重棋的整体布局。
②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两者都有“精妙、奇特”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人工技艺极其精巧。
夺,胜过。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例句:a.我国古代有许多建筑物结构精妙,布局严谨,藻饰华美,可谓巧夺天工。
b.黄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谓鬼斧神工。
③题材·体裁
辨析:“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例句:为庆祝建党90周年,省宣传厅举办了一次书画展。
本次展出的书画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时代感强。
在艺术体裁上,既有书法、绘画,又有雕塑、摄影。
④装饰·妆饰
辨析:二者都有增加附属的东西,使其美观之意,但“装饰”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妆饰”指打扮或打扮出来的样子。
例句:精致的水晶装饰可以让你成为众人的焦点,把你妆饰得美丽、高贵、有品味。
【速读感知课文】
1.“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结构的短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探究】——重点突破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请找出每一段的关键词。
这九大特征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作者为什么重点说明这几部分?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5.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拓展延伸】
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新建筑越来越多,老建筑越来越少,现在全国到处高楼林立。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是拆好还是保留好?
【课堂检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________的建筑体系。
(2)考古学家所________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3)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________若干个庭院________天井建造而成的。
A.独特发掘或/或 B.独到发现和/和
C.独到发现或/或 D.独特发掘和/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
...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
....,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
的第一线。
C.汉语有些字的构词能力强,认识了常用字便认识了许多词,但其中许多词仍
不可以望文生义
....。
D.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
....,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5字左右)
看似与中国传统建筑无法产生任何关联的国家大剧院(“巨蛋”),其细部设计原来也有不少中国元素,如入口处的外墙涂成紫禁城的红色;开阔的水域设计,不仅使该建筑像一颗漂浮在水上的明珠,同时也辉映天光云影及周围的风景;从室内五楼大厅望出去,还可以看到中南海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及其他景观。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常用的“借景”手法。
“巨蛋”的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说:“我并没有抹煞中国传统,我希望二十年后,这个剧院能被称为中国的建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A
解析“独特”,独有的、特别的;“独到”,与众不同(多指好的)。
“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
“或”,表选择;“和”,表并列。
2答案 B
解析B项“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这里使用对象是“非典”,故不恰当。
3答案国家大剧院的细部设计融入了不少中国建筑的传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