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ea1c8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5.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掌握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3)能够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中国建筑实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运用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国际视野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3)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制作多媒体课件;(3)准备相关建筑实例的介绍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收集中国建筑的图片或资料;(3)准备小组讨论和汇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什么了解?”;(3)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中国建筑图片或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2)教师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3)教师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价值;(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中国建筑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的中国建筑图纸;3. 参观当地的中国建筑,拍摄照片并介绍其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8ec0b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0.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2. 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瓦顶、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风格: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对建筑的影响。
3. 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
4. 中国建筑的地域特点:如北方建筑、南方建筑、西北建筑等的区别。
5. 著名建筑案例分析:如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 图片展示法:展示各种中国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建筑资料和图片。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结合PPT和图片进行展示。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老师解答;或者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中国建筑案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举办一个中国建筑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通过镜头捕捉中国建筑的美。
3. 邀请一位建筑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建筑的專業知識。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方法的effectiveness。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f9a6b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1.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21781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0.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1)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风格,如对称、和谐、层次分明等;(2)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讲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柱梁枋檩、斗拱等;(2)讲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琉璃等;(3)分析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中国建筑的美;(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例分析:(1)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特点;(2)教师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有哪些不同?”;(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建筑的示意图,展示其结构和装饰艺术;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表达准确等;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fd194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8.png)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代谱琦【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
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二、初步感知(一)、文体知识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2、作者介绍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定语中心语第二部分3-13段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的这一部分先找出来【明确】3-13段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1、一起来看是怎么写的,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具体陈列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的特点,先总领的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9a4fd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a.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中国建筑的特征》篇1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69b30ea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f.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教案1:《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概述。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
3.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概述,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
然后,重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如柱式结构、榫卯结构和木构架等。
3.思考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如屋顶的形状、门窗的样式和壁画的装饰等,并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
4.展示和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
5.拓展延伸(15分钟)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天坛和长城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伟大之处。
6.达成目标检测(10分钟)设计一个小测试,考察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照片和视频。
2.教学材料:讲义、小组讨论纸和笔。
五、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通过小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元素,如多媒体展示和互动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2ae55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b.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篇一课标摘引:《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
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评任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2ac4b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9.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2.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资料等,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有哪些特点?它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PPT,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建筑的特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
7.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价值。
8.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参与度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价对方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合作、讨论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3b3cb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7.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概况,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基本认识,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定义与特征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中国建筑的重要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定义、特征和历史演变。
采用案例分析法,展示中国建筑的重要意义。
1.4 教学步骤引入中国建筑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建筑的特征。
讲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帮助学生了解其发展脉络。
分析具体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掌握其代表性建筑。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代表性建筑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采用案例分析法,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2.4 教学步骤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其独特性。
介绍代表性建筑,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第三章:中国现代建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掌握其特点与趋势。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审美能力,激发对中国建筑的创新思考。
3.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与趋势中国现代建筑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采用案例分析法,展示中国现代建筑的案例。
3.4 教学步骤讲解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其发展脉络。
分析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与趋势,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特征。
展示中国现代建筑的案例,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创新思考。
第四章:中国地域建筑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域建筑的特色,增强对中国地域文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中国地域建筑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3fedd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4.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对建筑历史与文化的认知水平,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特点: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3. 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对称、和谐、层次感、寓意等。
4. 中国建筑的类型: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5. 代表性建筑案例分析:故宫、长城、颐和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建筑审美特征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起源、发展、结构特点、审美特征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中国建筑的特征》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辅助材料:建筑模型、图纸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a. 讲解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梳理其历史脉络。
b. 详细介绍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特点,如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c. 分析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和谐、层次感、寓意等。
d. 讲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包括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3. 课堂互动: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4. 案例分析:选取代表性建筑案例,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七、练习与作业1. 请学生简要描述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e8ea8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02.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2.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重要性和特点。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介绍中国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3. 阐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4. 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
2. 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阐述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eca69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4.png)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5bdfaed4d8d15abe234e82.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cd5e64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4.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寓意。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历史演变和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见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建筑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3. 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雕刻、彩绘、门窗等。
4. 中国建筑的寓意:如对称、天人合一、吉祥图案等。
5. 典型建筑案例分析:如故宫、颐和园、悬空寺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思考中国建筑的特点。
2. 讲解: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
3. 讨论:分组讨论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和寓意,分享各自的见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建筑,总结其中国建筑的特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如寺庙、园林、民居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
2. 开展建筑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作品,可以是建筑模型或绘画作品,展示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4cab0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f.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
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9ca09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6.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
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9cbad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d.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说明线索。
2、掌握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
(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
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 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
(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②第二幅:滕王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9c6ab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0.png)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2)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3)能够分析并描述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2)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能够区分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的差异;(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3)引导学生关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2)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3)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的细节理解;(2)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PPT课件;(2)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3)建筑模型或实物模型。
2. 课前准备:(1)教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了解;(2)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实例;(3)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2)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点;(2)教师通过比较法,使学生能够区分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的差异。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魅力;(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讲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2)学生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
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
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
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
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
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完成学案。
2、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三、检查预习
注音
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
埋.怨(mán )埋.葬(mái)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点缀.(zhuì)辍.学(chuò)厦.门(xià)高楼大厦.(shà)角.色(jué)凤毛麟角.(jiǎo)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哺.育(bǔ)
四、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脉络,理清线索:
五、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表达技巧
1.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第六个特征“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一段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2.文章的第15段“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在结构上和手法上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3.阅读第15段内容,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的内容。
六、合作探究
(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
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七、学生小结
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文的心得和体会(学会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感悟到什么)
八、作业布置
1、你一定熟悉家乡的房屋建筑吧?说说这些建筑在那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在那些方面又表现出现代风格。
2、完成达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