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人教版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

最新高中人教版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2.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梁思成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其父梁启超。

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曾主持我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2.背景介绍: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日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开始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了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二(举例子打比方)
3、结构方法
4、斗拱
5、举折、举架
6、屋顶的装饰作用
7、颜色的选择——朱红
8、部件的装饰作用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鳞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了)

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

上,既表现出屮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白读感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
知,分组
所谓类比,即是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
讨论,归
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岀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吉,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
预习、
准备
预习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
简设计者。“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介少了名城。’‘
分析课文
一、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
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9、建筑材料的装饰
说明屮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装饰特征。(作诠释)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曲主(结构)到次(装饰)
纳整理

四、问题探究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中国建筑的特征》篇1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4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4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4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时数(第周第 1 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学习目标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学习难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目标与导入:梁思成,1901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

可你们知道这些年4月生,广目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东省新会县标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人。

我国著名与建筑学家,清导华大学教授,入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自主研作业检查:梁思成教授长讨(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业检查,教师进行抽查并点评。

期从事建筑教自(二)教师检查学生的思考情况,并进行抽查,中途进行相应的点评。

育事业,对建学筑教育事业做与出了重要贡诊献。

断合作互动学生活动检测与纠错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讨论后明确【明确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教学设计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达标提问们一学生(提“举提问明确检测与评价总结与升华【明确2】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篇一课标摘引:《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

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评任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列出提纲。

3、识记重点字词,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讲读结合,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布局特点,学习写作特色。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介绍:说起中国著名近现代建筑师,就不得不提起建筑界的一对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二、题目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1、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

教师解释图片I是韩国的昌德宫。

2、要了中国的建筑特征,就得先了解什么是中国建筑。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精讲与点拨
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学习难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目标与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5
时数(第周第1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互动与展示
学生感知课文,整体把握,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3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3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优秀3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同学们从中找出中国的建筑(图片展示),同学们为什么能从这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呢?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能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课文分析1、解题:课文的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哪一个词是关键词?明确:特征2、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几点基本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点基本特征,想一想,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重庆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全套教案

重庆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全套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旨在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要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必修三第四单元已经学习过科普小品文,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

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兴趣不高,学习本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

本文作者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可作为本课学习重点。

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

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节要点】1.掌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以及所用的说明方法。

2.探究文章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墁地( ) 接榫( ) 瓦当( ) 戗兽( ) 穹宇( ) 柁墩( )额枋( ) 房檩( ) 切削( ) 椽子( ) 水榭( ) 翚( )2.根据拼音写汉字fú()员fú()射一fù()对联匍fú()纯cuì()憔cuì()荟cuì() cù()然点zhuì() 拾duō() chuò()茗chuò()学miǎn()甸沉miǎn()miǎn()怀miǎn()腆房lǐn()仓lǐn()遗zhǐ() 福zhǐ()【反馈矫正】1.màn sǔn dāng qiàng qióng tuófāng lǐnxiāo chuán xièhuī2.幅/辐/副/匐粹/悴/萃/猝缀/掇/啜/辍缅/湎/愐/腼廪/檩址/祉☆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明确说明方法。

11《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

11《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

06高一语文自主学习4.20《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一、导学提示(一)走进作者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读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旧称),1924年赴美留学。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二)追溯背景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据历史记载,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以至于消失的现象”。

他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

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老北京城。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13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13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 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2知道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形成的原因
1.
2.
授课时间
课时
第1 课时总第27课时
课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
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2.作者Fra bibliotek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 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 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

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①.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初步感知【问题设置】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自读梳理理清结构【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注意从三个方面去概括【整合答案】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1 中国建筑的特征5-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1 中国建筑的特征5-人教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

2、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斗拱”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打开中国建筑的画卷,一种古典和诗意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那杏花微雨的江南、在那地广人稀的塞北,玲珑俊秀的阁楼、飞檐翘角的瓦房,都在建筑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转,斑驳了古老的城墙,却留下了见证历史的古老建筑。

中国建筑以一种厚重而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建筑体系。

梁思成先生曾说:“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这扇古老的大门,去看看那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的中国建筑。

二、解题1、《中国建筑的特征》明确:“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说明了研究的方向。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对象;而“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角开阔,展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九大特征讲析1、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大基本特征,并说说这九大特征可以概括为几个角度?它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的?(多媒体)板书: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至次的顺序展开的。

这样的写作顺序突出了说明文逻辑性的严密性,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晰。

2、中国的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多媒体图片)明确:往往左右均匀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从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中规中矩和阶级分明的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本课话题——共性与个性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梁思成没有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然后,进行对照联系,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神人”史蒂夫·乔布斯亲手策划了一款个人电脑,宣称要为每一位消费者打造个性电脑。

后来者们的东施效颦却几乎磨平了这种个性的烙印,让个性在伪个性的海洋中一点点地淹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

——歌德2.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黑格尔3.一个人的个性应该像岩石一样坚固,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建筑在它上面。

——屠格涅夫4.也许个性中,没有比坚定的决心更重要的成分。

小男孩要成为伟大的人,或想日后在任何方面举足轻重,必须下定决心,不只要克服千重障碍,而且要在千百次的挫折和失败之后获胜。

——罗斯福5.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须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

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而加以发展。

——松下幸之助[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木榫.( ) 柁.墩( ) 斗拱.( ) 屋脊.( ) 戗.兽( ) 蚂蚱..( )( ) 水榭.( ) 椽.子( ) 房檩.( ) 穹.宇( ) 墁.地( ) 框.架( ) 【答案】 s ǔn tu ó ɡǒn ɡ j ǐ qi àn ɡ m àzha xi è chu án l ǐn qi ón ɡ m àn ku àn ɡ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厦⎩⎪⎨⎪⎧抱厦.( )厦.门( ) (2)轴⎩⎪⎨⎪⎧轴.线( )压轴.戏( ) (3)翘⎩⎪⎨⎪⎧翘.起( )翘.首( ) (4)夹⎩⎪⎨⎪⎧夹.道( )夹.袄( ) 【答案】 (1)sh à xi à (2)zh óu zh òu (3)qiào qi áo (4)ji ā ji á2.语境辨析法(5)花园里那一朵朵殷.( )红的鲜花正预示着他那殷.( )实的生活图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82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824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2. 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 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式读写结合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起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起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2023最新-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

2023最新-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

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

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

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

高中语文 4.13《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4.13《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从而掌握作者所介绍的建筑领域的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文章的行文结构。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展示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联合国大厦等图,提问:它们的设计者是谁?——梁思成。

他是我们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

今天我们跟着这位建筑大师来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他是一代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史》、《清氏营造则例》等。

三、题解“中国建筑的的特征”什么结构的短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题目:窥见文章信息)明确:偏正结构的短语。

两个修饰语,“中国”、“建筑”,中心语“特征”。

1、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范畴。

2、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的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学案博苑11-06 0544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的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学习过程: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

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明确】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星训练(一)夯实双击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葱茏就序保佑勃然大怒B.前题恢复垦荒此起彼伏C.不逊趋势告戒错综复杂D.家眷充沛关键改邪归正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不毛之地毛骨悚然毛手毛脚B.临事而迷居高临下如临大敌C.执迷不悟鬼迷心窍景色迷人D.卑躬屈膝卑鄙无耻卑之无甚高论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谁能想到,如此______________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2)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___________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3)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____________,河流愈流愈小,终于干涸不见。

(4)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__________变成荒漠了。

A.辽阔等待吸收将要B.广阔等待浸入甚至C.浩渺坐待浸透已经D.浩荡坐待浸润逐渐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初中阶段最后的一次全校运动会上,我终于发扬顽强的拼搏,拿下了八百米长跑的冠军。

B.经过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我们初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