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六篇

合集下载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100个品德故事》读后感《100个品德故事》读后感林伊诺今天我读了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品德故事》深有感触。

本书从品德修养的各个方面,诸如诚实、守信、仁爱、宽容、孝顺、敬业、感恩、公正、廉洁、勤俭等出发,精选了许多真挚感人、行文优美的故事。

告诉我们美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故事,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资本。

这本书中《一杯牛奶》的故事,令我感动,它主要是讲一位男孩很贫穷,有一位女子看见了,就给那位男孩一满杯牛奶,后来,这位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怪病,最后那位女子被那个男孩救了,而医药费只是当年那一满杯牛奶。

“施以爱心,不图回报”我们也应该学习那名女子和那位男孩医生。

柏拉图曾经说过:“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典范。

没有哪种训练能比这更高贵了。

”我也觉得是这样,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品德是其人生最有价值的一种资源,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人生发展,而且有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二:《品德故事》读后感《品德故事》读后感605班欧阳嘉薇指导老师:梁韧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品德故事》书,我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打动了。

《伟大的父亲》讲的是一位人民警察为了争取时间营救被困的学生,放弃了营救同样被埋的儿子。

他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民警察——李国林。

他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四川的一个女孩在“”地震后被埋在废墟里。

废墟里一片漆黑,她又冷又饿,她靠着看书缓解心中的恐惧,直到被救险官兵救出来。

所有的抢险官兵都被这个女孩深深地震撼了。

她就是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读书赶走恐惧的那个战胜死神的女孩——邓清清。

更可贵的是《程门立雪》中的杨时和游酢。

他们不仅虚心好学,还尊敬老师。

40多岁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程家去拜见程颐,听闻程老师正在闭目养神。

为了不打扰程老师,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静静等候。

尽管此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他们都没有一丝不耐烦,也没被积雪吓退。

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品德与社会》是学校阶段对同学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理应受到广阔老师与同学的重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供你参考!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篇14月14日到16日,我有幸到临沭县试验学校参与了全市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

短短三天,一共听了12节课,她们设计的教学理念新奇,教学手法敏捷多变,老师个人的素养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

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一、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化人心,深化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12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同学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全部老师的个人素养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美丽动人,布满激情。

师生之间的公平对话与沟通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转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同学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爱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气。

二、老师细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好玩,更好的激发了同学的学习乐观性,有效地提高了同学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带领同学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学问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熟悉社会。

12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同学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

同学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学问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堂课老师都特别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舞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观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教学的实效。

五、执教的老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力量极强,能敏捷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消失的突发大事,准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品德与社会》读后感1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

即使你有一些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就应该遵守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有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成年的稳健,老少年的不息。

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保护,朋友的关怀,爱人的怜惜及一切感情的交织。

生命是落山的太阳,峭壁上的青松,行将熄灭的蜡烛,一闪即逝的星星。

生命是用关爱和拼搏铺就的一段精彩旅程。

这天上的云,扑面的风,路边的花,翩飞的蝴蝶,熟识与陌生的人们会心的笑,我们身边何处不能感受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对大多数个体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复生。

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老人就等于爱护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能沾毒品更不能吸毒,毒品是一种能让生命受到伤害的物品,是会害了你的幸福家庭,会害了你一生的傀子手,也违犯了国家规定。

所以,吸毒会让你违犯国家规定,也会让你毁了你的幸福家庭,遵守国家规定,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意义。

我们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有关国家,社会和生命有关的词。

得随时记住这24个字哦!要珍惜生命,爱护老人,遵守国家及社会规定。

珍惜祖国的一草一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品德与社会》读后感2《品德社会书》这本书,向我们描述了当今校园中的一些怪现象,有的学生竟然认为不追求时尚就是落伍,不摆阔气就是在同学面前显寒酸。

认为父母赚的钱还不是为了我一个,花钱多少无所谓,认为要玩就得痛痛快快玩,要吃就得痛痛快快吃,什么都要“过把瘾”,都要“潇洒走一回”。

看了文中的描述,我困惑了: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潮流”?究竟是我落伍了,还是时代变味了。

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共7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共7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共7篇)篇:小学品德与社会经验交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交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

“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通过教学我感受如下:1、品德与社会科目的外延非常丰富,教师备课的时候需要找许多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

如教学“合作”和“双赢”这个道理时,教师用“龟兔四次赛跑”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白“合作”与“双赢”的道理。

这样,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

如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小组汇报活动,团队心理游戏活动等,学生上课能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尤其喜爱团队心理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

3、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

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4、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品德与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学新教材,许多资源都需要自己多方收集,在找寻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受益匪浅。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3篇_0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3篇_0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3篇《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3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1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

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

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

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

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习心得2023年,品德与社会学习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有益的学习心得。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道德和社会知识,培养了我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加独立、负责任和友善的人。

首先,在品德与社会学习课程中,我学习了很多关于道德的理论和原则。

我们学习了道德的基本要素,明确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我意识到道德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它是我们判断和评价事物的标准。

通过学习道德的理论,我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一些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去做出正确的选择,遵守社会公德。

其次,在课堂上,我们还进行了很多关于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的讨论。

我们探讨了一些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性别平等等。

通过这些讨论,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有责任去参与改善社会。

在课堂上,我们也进行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区慈善机构、参与志愿服务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品德与社会学习课程还培养了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要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

通过这些要求,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老师还重视培养我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要求我们按时完成作业,遵守课堂纪律。

通过这些要求,我学会了自律和责任,明白自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仅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

在品德与社会学习课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这些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老师还注重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我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学习课程在2023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有益的学习心得。

通过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道德和社会知识,培养了我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心得体会(精选6篇)

品德心得体会(精选6篇)

品德心得体会(精选6篇)品德篇1为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学习活动的通知,我委组织全体同志集体观看了县电视台播放的“走进莱州手文明”系列专题节目。

通过这次学习教育活动,让我感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一、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约定俗成的一种共同的社会准则。

它对于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促进一个社会和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同时社会的发展又与个人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范仲淹曾经在岳阳楼上把酒临风留下一名流传千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

”大到国家、小到集体,都与个人的发展惺惺相惜,人人确立了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平,才能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从而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反过来,我们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又会起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作用,从而带动每个人道德水平的发展,增强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执规执纪建设的前提。

1.加强学习以明德。

学习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头脑,增强修养,树立浩然正气。

因此,每个同志都应该自觉地把学习视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

在学习中,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从而用科学理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纯洁灵魂,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要知道“是非明于知书,腐败止于达理”。

2.树立“三观”以立德。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做人之本,做事之魂。

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树立相应的地位观和利益观,只有这样,工作中才会有团结合作意识、优质服务意识和安全防案意识。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高尚的思想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进而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 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 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品德与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品德是人们对于道德标准的遵守和实践,而社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集体。

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互为依赖,对于一个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品德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首先,我认为品德对于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品德是一个人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和实践,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体现。

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品德,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他的言行举止也会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而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品德,容易引起他人的厌恶和反感,他的言行举止也会给他人带来消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常遇到一些品德较差的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诸如自私、虚伪、利益至上等负面品德的表现。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也给他人带来了困扰和伤害。

因此,我深刻认识到了良好的品德对于个体的发展和与他人的交往的重要性。

其次,品德与社会是互为依存的。

社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集体,而个体的品德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个体都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积极履行社会角色和职责,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只有每个人都以良好的品德行动,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而当社会得到有效的规范和约束时,也会促使个体更加注重品德修养,产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态。

在我的亲身经历中,我看到了品德与社会的这种互为依存的关系。

当我身处一个充满正能量和互助精神的社会环境中时,我会感到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在不断提高;而当我遇到一些人和事让我感到失望和不满时,我也会意识到自己的品德修养需要更加注重和完善。

最后,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标准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如果缺乏道德约束和规范,就会出现各种不正当的行为和不良的社会现象。

这些行为和现象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在我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感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品德塑造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任务。

通过讲解案例、进行讨论和分享,我尽可能让学生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功和物质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的品德。

我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比如勤奋、诚实、耐心等,让他们理解这些品质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通过介绍社会公益活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

此外,我还进行了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不同人才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我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思维。

我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提出新颖的观点,并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和做法。

最后,我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我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亲自了解社会问题和现实的复杂性。

我还组织学生参观企事业单位,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岗位的重要性。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工作。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我相信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成长中成为有品德、有责任心、具备创新能力的社会栋梁。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收获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我们可以了解道德规范、社会伦理和公民责任等方面的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面对各种困境和诱惑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2. 增强社会责任感: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更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

通过参与这些实践项目,我们能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课堂上和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中,我们需要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这些技能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都有很大的帮助。

4. 增加社会常识和法律意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涵盖了很多与社会相关的知识,如法律法规、宪法权利、劳动法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运作的规则和法律制度,增加自己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知识,更培养了我们的品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些都是我们成长为有担当的公民所必需的素质,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非常重要。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篇1经过这一学期三年级和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工作,使我对课程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它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和自己的身边事息息相关,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想要开口说,想要参与活动,易产生急于参与的冲动。

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控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 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一、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

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

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

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

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

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心你,爱护他”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

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7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7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7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7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1要让小学生将来成为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人,重在加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

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尝试和耳濡目染,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品社与社会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

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

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

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二、注重体验,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

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

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

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以体验肢残人、盲人及聋哑人生活的困难。

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促使学生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

这就是品德教育的成功之处。

三、注重解决问题,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合作,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解决问题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且尝试提出某种解释或解决方案。

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在我们生活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两个方面。

品德是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而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互动的场所。

学会正确的品德和适应社会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对品德和社会的体会与感悟。

首先,培养良好的品德是我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品德不仅仅是指遵守道德规范,更包括了做人的原则和态度。

长期以来,我一直坚信“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诚实是品德的基石,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桥梁。

只有坚守诚实守信,我们才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始终抱着诚实的态度,从不说谎或隐瞒事实。

有时候,我注意到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撒谎,我忍不住会感到心寒。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与那些诚实守信的人打交道,因为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可靠和值得信赖的。

此外,正直和公正也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方面。

正直是指遵守自己的内心真实,不撒谎,不欺骗,不作弊。

公正是指公平地对待他人,不偏袒,不歧视。

这两者都是建立在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直和公正,就无法真实地对待他人,也无法与人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

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正直和公正,就无法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和责任。

在社会中,我们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我曾经在一次志愿者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那是一个帮助贫困儿童的活动,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去改善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而这种责任感和意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的。

同时,尊重他人和关爱他人也是社会交往中必须要具备的品德。

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个人差异,不论他们的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等。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篇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晋城市实验小学校卫喜翠xx年8月27、28、29三天,我们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

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1今年有幸成为思品工作室的一员,为了在教学中能不断以课标的要求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呈现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全体工作室成员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通过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我明白了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其中“活动性”提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班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社会主义道德心得体会集合6篇

社会主义道德心得体会集合6篇

社会主义道德心得体会集合6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道德心得体会集合6篇,欢迎品鉴!社会主义道德心得体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道德现象。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因此为人民服务是社会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和他人提供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和他人需求的良好信誉,既通过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并为社会和他人所接受以实现自己的利益。

因此,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我国具有充分的社会条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

维护集体利益也是在保障个人利益。

坚持为人民服务,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这是人生首要的、根本的问题,也是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与剥削阶级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区别。

在无产阶级看来,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为社会、为他人多作贡献,这是大前提,也是做人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做人的其他问题才有可能正确解决。

2023年统编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学习心得体会

2023年统编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学习心得体会

2023年统编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学习心得体会在研究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统编教材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这本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现实生活,旨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发展社会意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教材的个人研究心得体会:首先,这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通过讲述各种社会角色的故事和案例,教材引导我们认识到什么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如诚实、守时、友善等。

这些故事和案例都是生活中真实的情境,让我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其次,教材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了关于社会规则、公共秩序和公民责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研究这些,我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教材中,我们常常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同时,教材也教授了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自己的观点等,这对我提升沟通能力非常有帮助。

最后,这本教材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温馨的故事和情感交流的话题,让我们感受到家庭和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这些故事和话题引发了我对情感的思考,使我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总的来说,学习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一次很有收获的经历。

这本教材不仅让我了解了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性,还培养了我在团队合作、沟通和情感教育方面的能力。

希望今后能继续学习和实践这些宝贵的经验,成为一个有品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2019年5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上杭县第三届城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联盟成果展示暨学科专题培训。

听了曾兴俊老师、蓝晓霞老师和邱羿昕老师的课,他们设计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手法灵活多变,教师个人的素质之高以及钟老师的精彩点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

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新课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3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所有教师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优美动人,充满激情。

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如曾老师在执教《不同肤色的居民》这课时,重在拓展知识的延伸,因为随着交通、通信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外出游玩、观看影视以及上网等方式,对外国人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不同人种的了解和认识往往不够深入,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种观念。

但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所以,曾老师将引导学生课前先进行自学,通过阅读教材、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世界上主要有哪些人种,搜集关于不同人种特点的资料。

课堂上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智慧教师先进的软硬件功能,多种形式结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曾老师的点拨、引导、评价、小结等,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培育情感,促进发展。

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蓝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张纸》这一课,重在轻松、娱乐的活动中。

正如她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先导,更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原动力。

纸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蓝老师通过设计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猜谜、捉迷藏、体验实践、观看动画、现场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纸的历史,知道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蓝老师还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纸来之不易,我们每天又要消耗很多纸,因此我们应该节约纸,保护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如邱老师执教的《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课,带领学生(卡通图)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

邱老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将此环节设计成一个小水滴跟学生对话的过程,以对话和表演的形式贯穿整个环节,这种形式比较受二年级小学生欢迎。

邱老师还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水的珍贵。

3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

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每一堂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执教的三位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能灵活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这3节优质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学习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