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首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25课《诗词五首》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25课《诗词五首》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 好在哪里? 明确:“生”和“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春” 和“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景,无意说 理,却在描述景物自然时序的交替中蕴含哲理。
中心思想 《次北固山下》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 的残冬早春景象,即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句写景好在哪里? 找出用的精妙的词语,并赏析。
明确:这一句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 “悬”都是诗眼。用的精妙。此联写春潮上涨,江水 浩荡,视野开阔的景色。正是因为江水上涨,所以舟 行顺利,“阔”是表现 “潮平”的结果,写的恢弘阔 大,下句用一面白帆高悬这一小景,表现出平野开阔、 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大景象。
2、分析这首小令的主要表现手法。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 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 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 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陈子昂(65 9~700),字伯 玉,梓州射洪人。 初唐文学家。初 唐诗文革新人物 之一。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古人:往古的人,特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 下士的圣君。 2、来者:后世的人,特指后世那些重视人 才的贤明君主。
“曲”: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 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 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 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 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 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 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 了解背景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李 清照曾追随宋高宗的行踪,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 中写到大海、蓬舟等,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有关。
• 整体感知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好像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内容主旨
《赤壁》这首咏史诗借助东汉末年英雄成败之事,抒发 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还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报国无 门的激愤。
渔家傲
李清照
•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 (今属山东)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 表。其诗前期多写妇女生活和自然风光,细致缠绵, 清新自然;后期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忧,情调较 低沉。她的词有很高的艺术成绩,在两宋词坛上独 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词》。
• 了解背景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产生过多次重大 的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燕门太守行》 就是在这 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 整体感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首联,写“望”中所见:都城满目 萧然,荒草丛生。交代了写作背景, 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颔联,感时恨别,寓情于景,触目 伤怀。突出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深沉 感情,是寓情于景的名句。
颈联,诗人用“抵万金”形容家书 的珍贵,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之情。此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借搔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 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 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PPT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PPT
人才。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
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用各个方面的人材。 “己亥” 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要使中国兴旺发达,就得依靠像风雷一样能振奋人心的思想言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材。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人希望社会变革和 “己亥” 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B 诗人希望统治者能打破常规,重用人才。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期待人才辈出的强 我希望老天爷能够重新振作精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亥” 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12 古诗三首
自学交流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大家共 同研究。 ⒊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⒋汇报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1.九州:中国。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 变革。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4.恃 (shì):依靠。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7.究: 终究、毕竟。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10.抖擞:振作精神。11拘:拘 泥、束缚。
12 古诗三首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学科 第四单元《己亥杂诗》 第三课时
12 古诗三首
己亥杂诗
龚自珍
言为心声。今 天,我们就看 看清代的龚自 珍是怎样通过 诗歌表达自己 的心声的。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英语专项突破 教你用10首英语说唱搞定英语所有不规则动词 第5首

英语专项突破 教你用10首英语说唱搞定英语所有不规则动词 第5首

Rap 5: A Heater and A SneakerWords by Tim田老师BPM: 80This is a story about / a heater and a sneaker. Theheater is chubby while the sneaker is slim.(Feel felt felt) One day, "Ifeel like jogging today." said the sneaker.(Keep kept kept) She kept running andrunning until she met a chu/bby heater.(Sleep slept slept) The heater wassleeping on a chest full of treasure.(Leap leapt leapt) A mouseleapt out of the chest / under the heater.(Weep wept wept) She screamed andwept tears of horror and woke / up the heater.(Sweep swept swept) He was completelyswept off his feet by / the slim sneaker.(Kneel knelt knelt) The heater had an idea.Suddenly he knelt and begged the sneaker.(Leave left left) "Will you marry meif I leave behind all this treasure?"(Creep crept crept) Do you thinklove would creep up on the sneaker?参考译文:一个加热器和一只运动鞋这是一个关于加热器和运动鞋的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课件(共34张PPT)
《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 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 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 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 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扫清字词
biān hào xiá
鞭浩 斜
初读感知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自由朗读古诗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描写了什么自然景物?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翻译课文
浩荡:这里形容愁 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吟鞭:诗人的马 鞭。吟,指吟诗。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 和韵律。(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
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重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 和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 号字庵,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道光 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 民。主张从事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 时日益深入的社会危机,并热切要求抵抗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 家主权,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散 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 有“龚派”之称,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 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 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有《龚自珍全 集》。
①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
诗的前两句既抒情又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 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 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 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 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5首《春思》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5首《春思》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5首一、原文《春思》唐代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二、重点词汇解析1.燕草 (yàn cǎo):指燕地的草,这里泛指北方的春草。

2.秦桑 (qín sāng):指秦地的桑树,这里泛指南方的春桑。

3.怀归 (huái guī):思念故乡,想要回家。

4.断肠 (duàn cháng):形容非常思念,痛苦之极。

5.罗帏 (luó wéi):丝罗帐子,这里指女子的闺房。

三、现代文翻译(直译)燕地的草像碧绿的丝线,秦地的桑树低垂着绿色的枝条。

当你思念归乡的时候,正是我极度思念你的时候。

春风并不认识我们,为何要吹进我的丝罗帐子里。

四、现代文翻译(意译)北方的春草如丝般嫩绿,南方的桑树枝叶低垂,绿意盎然。

在你渴望归家的那一天,我的心也因思念而痛苦不堪。

春风啊,你我素不相识,为何要悄悄吹进我的闺房,撩动我的愁绪。

五、赏析1.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著称,深受人们喜爱。

2.诗歌内容概述《春思》是李白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春草和春桑的描绘,引发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春风无端吹入闺房引起愁绪的埋怨。

3.诗歌结构分析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以春草和春桑的意象,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引出女子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后两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春风无端吹入闺房引起愁绪的埋怨。

4.诗歌意象分析燕草、秦桑:分别代表着北方和南方的春天,象征着女子与爱人之间的距离和思念。

春风:象征着外界的干扰,也暗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不安。

罗帏:代表着女子的闺房,也象征着她的内心世界。

粤教版高中必修二《现代诗歌五首》

粤教版高中必修二《现代诗歌五首》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舟行淮河所见。前两
句,在天低四野、阴云下垂的背景下, 突出了僻静处盛开的鲜花,画面清幽可 爱,明暗对比。后两句写晚景,孤舟古庙,冷寂凄迷; 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此诗寓情 于景。乌云重压下的幽花,虽然醒目,却不免孤寂, 似表现作者的处境,风雨吹打,潮水起伏,似透露出 作者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新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 的,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 歌体裁。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现代诗一般不拘泥于格 式和韵律。“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胡适、郭沫若 等诗人积极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将白话俗 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当时也称新诗为 “白话诗”“白话韵文”。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 胡适的《尝试集》(1920)。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 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诗在建立和发展的过 程中,受外国诗歌影响较大。
第5课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北大公学肇庆实验学校:杜海波
【诗海撷贝】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译文: 春天的阴云,低垂在草色青青的原野上,时而可
见在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树红花正在开得鲜艳耀眼, 天晚了,我把小船停泊在古庙下面,这时候只见淮河 上面风雨交加,眼看着潮水渐渐升高。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层解: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表达对军阀 统治下黑暗、腐败社会的憎恨。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层解:第2节,直承第1节的三、四句,主要从色 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大语文第5首 《江南》汉乐府 孙健解析

大语文第5首 《江南》汉乐府 孙健解析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田田,是形容词,形容荷叶繁茂的意思。

中文,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语言的使用,有了很多的变化,尤其是词意的变化,给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汉乐府出现的时间,已经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政策以后的事情,文字统一规范的程度已经大大好过诗经和楚辞的年代。

学习诗词理解,掌握词汇在古代语境下的现代语对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比如诗中的田田,就是现代汉语中的茂盛的意思。

这样的语言理解能力,重在持续的积累,不求一早一夕全部背诵下来。

这首乐府诗,有大量的语言重复,与唐宋时期的诗词中的文字应用,有很大的差别。

诗词中,一般是尽可能不使用重复的字,因为诗词本身就不像文章一样,有很多字,需要用有限的字,来写人、写景、抒情、立意。

但是,乐府与之不同,汉代的乐府,本是采诗制乐的官方机构。

采诗是沿袭了诗经及以前时期的传统,既可以为制乐获取素材,也可以让最高统治者,了解民情。

汉朝时期,统治者对天下的了解,类似于现代人对世界的了解。

我们可以很熟悉中国文化,但是我们对印度文化、非洲文化、南美洲文化等的了解,就无法做到全面而深入,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电影、音乐、艺术创作、文学小说等间接形式进行了解。

原因很简单,当所要了解的地域范围超越交通和时间便利度的极限以后,直接了解就变得不太现实。

采集回来的诗,再由乐师配上乐,进行演奏。

而演奏的音乐,内容重复,就不再影响意境的表达,反倒不能有太多字,因为音乐更多是一种听觉的艺术,而不是视觉的享受。

我们看到很多现代旋律优美的歌曲,其歌词的副歌部分,就是应用了重复的方法,以达到加深情感的作用。

江南这首乐府诗,写采莲,确没有人的出境,借着鱼戏于荷叶之间的景,通过东西南比的方位,调动我们想象中的视觉视角,用静态的文字写出了动态的画面,这是赏析这一首乐府诗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乐府,不是汉朝首创,秦朝时期,就已经有了。

第5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可编辑word)-最新学习文档

第5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可编辑word)-最新学习文档

第5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近五年未考)
唐王勃
对应赏析
文学常识
王勃,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主旨归纳
这首诗是王勃送别友人的作品,全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的悲苦凄凉、缠绵凄怆之气,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襟。

写作特色
全诗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满分精练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
3.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满分精练答案
1.慰勉友人不要像一般小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解析赏析名句,要体现作者的情感并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

3.长安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护卫,自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26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1.1 饮酒【生活平静、内心恬淡、辞官归隐、悠闲自得、宁静自由、淡泊名利、超凡脱俗人生追求、田园生活热爱】《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1]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写于诗人辞官归隐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 20 首,本诗是第5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主要表现了诗人劳动之余的乐趣。

本诗为诗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第5首 十五从军征

第5首  十五从军征
4. (2020《解析与检测》上册)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悲 剧命运的?(2分) 【答案】①由远及近写景,遥看家园荒冢累累,近看庭院荒芜杂乱,人亡屋空,残 破不堪。②诗歌借助景物描写,突出了老人从军六十多年终得归家却无家可归的悲 惨命运和惨痛心情。(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坟墓。 众多的样子。
【表现手法】“遥看”一句运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 凉破败的景象。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世。
给狗出入的墙洞。 野鸡。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野生的谷子。
这里指井台。
【写作手法】白描,通过近景描写,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从侧
【针对训练】 1.(教参教学设计)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2分) 【答案】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1分)景物 特点:荒凉寂静,杳无人迹,写出了家中无人的悲惨境遇。(1分)(意思对即可。共 2分) 2.(教参教学设计)说说下面这几句诗的表达效果。(2分)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答案】①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 独悲伤。②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 至深。(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主旨】本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回家后的见闻,运用语言、动作描写, 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流露出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 的苦难,以 (1)遥看是君家,____松__柏__冢__累__累____。” (2)___兔__从__狗__窦__入_____,雉从梁上飞。__中__庭__生__旅__谷______,井上生旅葵。 (3)羹饭一时熟,___不__知__贻__阿__谁_____。____出__门__向__东__看____,泪落沾我衣。 (4)《十五从军征》中与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诗句是:___十__五__从__军__征_____,__八__十__始__得__归______。 (5)《十五从军征》中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_____羹__饭__一__时__熟___,__不__知__饴__阿__谁______。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5首《野望》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5首《野望》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野望》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四、问题归纳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

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歌体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祭、乃”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诗中诗⼈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其中《⽰⼉》就是最的⼀篇。

板书:陆游 ⽰⼉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爱国诗⼈。

乾道⼆年,因主张抗⾦⽽免职。

四⼗六岁⼊蜀,六⼗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阴达⼆⼗年。

②了解背景,宋⾼宗赵构建⽴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到被元朝所灭,⼤好河⼭落于⾦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的遗嘱,也是诗⼈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五岁的陆游⼀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表达了诗⼈的⽆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诗题 ①“⽰⼉”是什么意思:“⽰”告诉,告之,“⽰⼉”是写给⼉⼦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提出哪些问题?诗⼈想告诉⼉⼦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说诗的⼤意。

柴可夫斯基第5 交响曲的名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柴可夫斯基第5 交响曲的名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柴可夫斯基第5 交响曲的名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第5交响曲被誉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于1888年完成并首演。

它的创作背景与柴可夫斯基的情感、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这篇长文将重点探究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名称,包括其由来和命名意义,以及这部作品对音乐界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进一步欣赏这一伟大作曲家的音乐才华。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整体组织方式和章节安排。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的整体结构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名称,简要介绍文章的目的,并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对文章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内容。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名称的由来。

在2.1节中,我们将探讨柴可夫斯基创作这首交响曲背后的动机和情感,深入剖析他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和挣扎。

通过对创作背景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首交响曲时所表达的内心世界。

在2.2节中,我们将探讨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名称的由来。

我们将分析该交响曲的名称与其音乐内容的联系,解释柴可夫斯基为何选择了这个名称,并探讨其中可能蕴含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名称的解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创作意图和他所要传达的主题。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命名意义,并探讨其在音乐界的影响与价值。

我们将分析这首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以及它所代表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的独特之处。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安排,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名称,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名称,并分析其在创作背景中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