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那树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那树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那树》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讲述一棵大树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反思。
课文《那树》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棵古老的大树,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棵树面临着被砍伐的命运。
文章通过描述人们对这棵树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矛盾心理。
最后,作者以树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类的警示,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然而,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注释和相关的环保材料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讨论作者的意图。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那树》说课稿
《那树》说课稿说教材:《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使学生懂得,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作保障,没有了青山绿水,没有了鸟语花香,没有了蓝天白云,人类的生命将困难重重,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变得不可想像。
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2)了解文章的行文线索,赏析文章凝练而蕴味深刻的语言。
(3)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说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说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说教学设想:主要通过读课文,说大树;品语言,悟感情;深拓展,探主题等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主旨。
人教版《那树》说课稿
人教版《那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识别并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归纳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爱护,培养环保意识。
-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通过“那树”这一形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 分析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现的“那树”的形象。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 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与树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和树木的兴- 提问学生对树木的认识和感受,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2. 阅读指导- 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 教师解释难点词汇,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
3. 文本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识别开头、发展和结尾部分。
- 学生小组讨论,探讨“那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结果,深入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深层主题。
4.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相关的讨论,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
- 鼓励学生创作以“那树”为主题的短文或绘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章的主旨和教育意义。
- 学生分享学习体会,教师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
四、作业布置1. 写作作业:- 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那树》一文的理解和感悟。
-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引用文中的关键句子,展示对文章的深入分析。
《那树》说课稿
[] 朝银 . 新 设 计 [】 陕 西 : 陕 西人 民 出版 社 , 2 1. 2王 创 M. 00
3 【】 中 M. 的加 深 , 鉴 赏 者 定 会 获 得 关 于 各 个 具 体 形 象 之 间 的关 【 】 5 袁行 霈. 国诗歌 艺术研 究 [】 北京: 北京 大学 出版社 ,
为主题 ,通过 本单元 的教学 ,使 学生认识生 命形式 的丰富 学生通 过主体思 维、涵泳诵 读 以及小 组讨论等 方法完成本 多彩 、认识生 命的价值和 意义等 等,对于九 年级 的学 生而 课 的欣 赏 、学 习 。 言 ,读 懂这篇 散文难度 并不大 ,但 是文 中蕴 含的人类 文 明 发展与 自然环境 的矛盾 ,则需要学生认真揣摩品味。 基于 以上两点,预设本文教学 目标 : 1 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倾 向。 . 2 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 自然环境的矛盾 。 .
2 俞汝捷. 学诗2 讲 [ . 6 M 北京:中国青年 出版社 ,2 0. 】 09 想 象 世界 所 体现 出的现 实 的本 质 意义 或者 根 本意 思 。也 [】
就是说, “ 鉴赏 中国 古典诗 歌 , 不仅 要着 应 透 过 它 们 的 外 表 , 看 到 其 中 注 入 的 意
境的矛盾。 三 、说 学法
第 二 ,根 据 学情 来 选 择教 学 内容 。 《 树 》 是人 教 那 版九年 级下册第 三单元 的第二篇课 文。本单 元 以 “ 生命 ”
教学 是师生 的双 边活动 ,笔者遵循 “ 教师 为主导 ,学
生 为 主 体 , 质 疑 为 主 线 ” 的 教 学 思 路 进 行 学 法 的 指 导 ,让
教学重难点 :
四 、 教 学设 计 ( )导入 新课 一
用 冰 心 的 《 生 命 》 相 关 内容 导 入 新 课 :冰 心 老 人 说 谈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了解那树价值及其不幸命运。
体会作者的情感。
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两组对比)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绿色掩映的村庄——一座座水泥高楼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再一次引发我们的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快速听读课文1、扫清生字障碍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 iú):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2、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曾为人们提供很多价值的一棵老树最终无法躲避灭亡命运的故事三、品味情感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A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2024年《那树》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那树》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那树》,主要涉及第二章《植物的生存智慧》第三节《大树底下好乘凉》。
详细内容包括树的组成部分、树木的生长过程、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与树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树木的组成部分,掌握树木的生长过程。
2. 理解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识到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与树的关系。
教学重点:树木的组成部分、生长过程以及保护树木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底下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大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展示:(1)树的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挂图,详细讲解树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组成部分。
(2)树木的生长过程: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树木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年树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3)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结合实例,讲解树木在水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保护树木,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那树》2. 内容:树的组成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木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年树→衰老死亡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水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树木,从我做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那棵树”为主题,画一幅画,并简要介绍这幅画的意义。
2. 答案:学生作品,无统一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教具,让学生了解了树木的组成部分、生长过程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那树》说课稿范例
《那树》说课稿《那树》说课稿范例一、说教材。
王鼎均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那树》写作的初衷吧。
文章在极具表现力的字里行间浸透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界宝贵生命的无情虐杀的痛惜和斥责。
“那树”历经沧桑、阻挡风雨,努力开枝散叶,荫庇生灵,它恪尽树道却因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戮。
树的悲剧命运恰恰折射出文明进程中人类道德的沦丧,人道的泯灭,人和树都成了现代文明发展中悲剧的载体。
编者把《那树》编录到这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其意图是与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作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人类不能因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命。
九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加上他们这个年龄段对社会形态有所关注,因此,把这篇教材处理成“树道”“人道”的悲剧美学生还是能够领赏的。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个性品读,感知“那树”的整体形象及其品质,把握树的悲剧命运,培养学生通过揣摩感悟词句以赏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把握文章内容;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在读中质疑、探究,完成对特定形象的认识;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领赏文本的悲剧美学,深入探究文章的深层主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揣摩品析精彩词句,感知那树的形象,了解那树的命运悲剧,感受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鉴赏树道、人道的双重悲剧美学,以达到人诗意地栖息于大地的美学观念。
四、说教法。
1、品读赏析法:品词句而知文心。
运用精细的朗读去感受文章语言艺术,把握作品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2、提问探究法:抓住文中四个关键句子以点带面精设问题,垂直深入文本核心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下,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已知知识走向未知知识,从文本的表象走向深层的主题开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那树》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那树》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那树》,我想借这次说课的机会说说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理解,谈谈自己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下,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浅薄认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校教?”的问题(注:将说教材、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和说教法学法融入了教学过程中)。
导入新课:观察图片激趣导入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我介绍说,“这是一棵茂盛的古树。
它生长了几百年,人们珍爱这棵古树,保护这棵古树,欣赏这棵古树。
树的下面也早已铺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它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站出了一道无比靓丽的风景,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赞歌。
这是一棵幸运的树,也是一棵幸福的树。
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读解却是另一棵树——王鼎钧的散文《那树》,那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是一样地令人羡慕呢,还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那树》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
此单元是都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
为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因此,我这样导入新课。
出示目标:解读文本确定目标这是一篇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那树命运的痛惜。
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它有不同的解读,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呼唤对生命价值的尊重;②思考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坚守的辨证关系;③讽刺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漠视。
这三种解读有着明显的层次区别。
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是:那树象征着人类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随着那树消逝的,不仅仅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消亡。
写那树的一生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社会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那树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作者的深沉意图。
因此我把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拟为重点;把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以及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拟为教学的难点。
《那树》教案(精选
《那树》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在大自然中见过最美的树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如何观察事物,让学生学会用作者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作者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其写下来。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观察事物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实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那树喜爱赞美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你家附近的一棵树,用作者的方法将其描述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较为流利,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观察事物的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作者的方法进行观察,并将其描述下来。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观察事物时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到大自然中观察更多的树,并用作者的方法将其描述下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心得分享给同学,互相交流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那树》。
文章通过对一棵大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教学内容上,需要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观察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那树》教学设计14篇
《那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王鼎钧及其创作情况。
2、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在朗读中体会__的内容;运用默读、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断,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断,在语言品味中把握__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发展。
教学重、难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品格及命运。
2、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导入课题,并介绍作者。
二、明确教学内容三、字词积累(幻灯片出示生字词)四、朗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1、体味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
2、思考下列问题:(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2)请你用“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五、整体感知1、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课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2、请你用“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归纳那树具有的高尚品格: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
六、课文分析1、文中树的命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在不同的阶段,大树的外型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第一部分:早期的大树。
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特殊的生活环境(2)、奇特的容貌(3)、对人类有功德。
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
第二部分:近期的大树。
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两方面的矛盾:(1)、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
(2)、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
初中语文说课稿《那树》(精选10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那树》初中语文说课稿《那树》(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那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说课稿《那树》篇1一、说理念首先我说说我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二、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章永恒的主题。
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2、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片段环境的冲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我将重点难点分别设定为:重点,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三、说教法我采用的是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四、说学法我采用的是合作探究法,注重多层对话,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五、说过程我设定为这样几个环节:1、教学本文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
2、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2)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倾诉些什么?这一过程,教师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那树》说课稿
《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均的一篇散文。
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
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
散文的教学,就要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就要“披文入情”,从语言入手,由形求神。
这篇文章,想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逐步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第二,根据学情来选择教学内容。
《那树》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形式的丰富多彩、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等,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懂这篇散文难度并不大,但是文中蕴含的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则需要学生认真揣摩品味。
基于以上两点,预设本文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课时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
鉴于此,拟通过启发教学和诵读品味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说学法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笔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主体思维、涵泳诵读以及小组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课的欣赏、学习。
四、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用冰心的《谈生命》相关内容导入新课:冰心老人说“我不能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冰心老人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这样导入新课,能够将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并能激发学生对于树的命运的想象,唤起学生对树的重新认识。
(板书:那树)(二)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那树》说课稿
《那树》说课稿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散文《那树》,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理念首先我说说我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动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二、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章永恒的主题。
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所以,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2、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人类文明与片段环境的冲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我将重点难点分别设定为:重点,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三、说教法我采用的是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四、说学法我采用的是合作探究法,注重多层对话,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理解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五、说过程我设定为这样几个环节:1、教学本文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个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
(2)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
2、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2)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倾诉些什么?这个过程,教师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实行评价。
人教版那树说课稿
人教版那树说课稿人教版《那树》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中《那树》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那树》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交织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一棵老槐树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章的结构与布局: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和结尾,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来构建文章。
2. 语言特点:学习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 主题思想:探讨文章所传达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树木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为学习文章做好铺垫。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和修辞手法,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4. 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创作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播放视频,展示树木的生长过程和自然景观。
- 提问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2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教师提出问题,如:“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作者对老槐树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适时点拨,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章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2024《那树》说课稿范文
2024《那树》说课稿范文以下是我对《那树》这个课程内容进行阐述的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那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个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勇敢面对困难的态度以及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等。
这些内容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认知方面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字词的意义,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表演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字词的意义,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表演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情感教育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体验学习法,思维导图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实物道具,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便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与目标呈现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美丽的大自然图片和一段有关环境保护的视频,我希望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并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我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目标,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环节二、情感教育与课文解读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那树》,并逐句解读课文的意思。
通过解读,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节三、观察与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我将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棵树,并鼓励他们描述这棵树的特点和变化。
那树说课稿人教版
那树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中《那树》一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手法,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展现的主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隐喻和象征的运用,以及它们对于主题的贡献。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如PPT、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想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与树木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 提问学生对于树木的看法和感受,引出课文主题。
2. 课文学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
-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故事情节,明确文章的主旨。
-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
3. 深入探讨- 讨论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何通过对比突出主题。
-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元素,理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
4. 拓展延伸- 推荐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环保经验和想法。
5. 课堂总结- 总结学生在本课中的学习成果,强调文章的主题和学习的重点。
- 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与自然的故事,体现对环保的理解和行动。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如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那树》这篇文章,还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
九下10、那树说课稿
10、《那树》说课稿一、说教材:《那树》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选取四篇描写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的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它们融入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考。
阅读这些散文,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那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它“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二、说目标和重难点: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那树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作者的深沉意图。
所以我设置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2、品读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3、主题探讨,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教学重点:品读语言,理解树的形象与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从那树的命运中思考作者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
三、说教法学法课堂教学采用朗读体验法、换词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品味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细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
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朗读体验法。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美文就该美读,正所谓:文者,情也。
它是作者才情的挥洒,只有朗读,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才能更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2、换词比较法。
本文的语言用词精确,尤其是描写那树被砍倒时的情景,通过换上意思相近的词语,并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确,从而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
四、说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王鼎均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那树》写作的初衷吧。
“那树”是大自然的缩影,树的悲剧命运正折射出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类道德的沦丧。
人对自然的毁灭,即是对人类自身的毁灭。
编者把《那树》编录到这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其意图是与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作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人类不能因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命。
当人类文明的车轮在历史的烟尘里渐行渐远,我们更不能忘记自然永远是人类发展的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理念,因此我将本课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个性品读,感知“那树”的整体形象及其品质,把握树的悲剧命运。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感悟词句赏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把握文章内容;在读中品味优美语言,在读中领悟作者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语言,把握那树的命运和品格作为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情,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本科教学难点。
(文中作者的感情含而不露,却又句句有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树的悲剧命运只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只有真正领悟了作者意图,才能实现本篇的创作价值。
因此,我将以上两点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问题点拨法
(新课程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关键,所以我在教学中适时提出几个简洁的问题,力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
【说学法】
品读赏析法
(文者,情也。
只有朗读,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体会文本中所揭示的深层内涵。
)
五、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用一课时教授
六、教学过程
(一)聆听大树心语
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并为其配上图片。
教师导入:正如歌中所唱的:它顶天立地,冰雪压不服,狂风吹不倒,撒给大地多少绿荫,撒给人类多少爱,绿叶中藏着多少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棵大树它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的“那树”,与它同喜同悲,感受它沧桑的命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歌为心声,歌由情发,以听歌曲的方式导入无形中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创设情境。
)(二)仰望大树风姿
1、学生初读,解决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朗读时感情要深沉,有力度。
)
2、听精选段落范读,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3、仿照句式,填上恰当的词语,并作注解。
(朗读相关段落,抓住文中关键词,也可以自己概括,主要是有关大树品格的词语。
)
这是一棵奇特的大树,你看它蔑视狂风,在万物匍匐时,它屹立不动;这是一棵的大树,你看;
……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朗读课文、解决字词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听精选范读,给学生导航,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境;作为初四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本不是难事,设计仿照句式的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捕获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由于学生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我给出示例,做学生迷雾中的灯塔。
)
(三)悲叹大树命运
设计问题如下:
1、这样一颗不平凡的大树,遭受了怎样的命运呢?(最终被杀死
了)
2、树犯了什么罪被判死刑?(一醉酒驾驶者撞到大树,重伤致死,
交通官员判处大树有罪)
(设计此问帮助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犯罪”的是人类,承担人类过错的却是无辜的大树。
)
3、他们是怎样行刑的?(采取词语赏析比较阅读)
设想学生会做如下回答:
【文章第9段】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
.....,嚼碎
骨粉
..了一声。
(原文)
..。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
【文章11段】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
...
..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
...,刽子手
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
....。
(原文)
..所有的动脉静脉
(课件出示修改后的文段,与原文比较,深刻体会作者感情)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
.....,锯断
木屑
......。
..。
那树在倒地时发出轰然巨响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挖出
..贴
...,人们
..这个长满虬须的大树根
近它做了个陷阱,砍断
..。
..了所有的根须
(这三个问题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痛苦、愤激的感情。
第三个问题采取换词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揣摩词语,找到阅读文学作品的金钥匙。
)
4、请从下面两个词中选择一个,为课文标题加上感叹词。
A、啊!
B、唉!
(设计此问,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到文本中,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体验中,产生感同身受之效。
)
(四)无奈大树消逝
师语:这棵没有屈服于狂风的大树,却倒在了人类文明的电锯下;千千万万的大树,千千万万的生灵也在远离我们的世界。
大树消逝了,可以再植,但是离我们远去的仅仅是大树吗?
(解答此问时,可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人们在炎炎烈日下于大树的庇荫下悠闲纳凉的情景不再;月下在大树繁茂绿叶下喁喁私语的情侣的温馨场景不再……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大树,失去的更是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物我相亲的意识)
(设计此问,在于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本内涵,解决本文难点,引起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
(五)我看“大树”现象(拓展提高)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组织小辩论会。
辩题:自然与社会发展
正方:社会发展应与自然和谐统一
反方:社会要发展,破坏自然是必然的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设计此环节意图,是锻炼学生整合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的能力,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六)小结
蚂蚁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伙伴——大树,从而失去了家园;终有一天,失去地球上伙伴的孤独人类,也将失去生存的家园。
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只有与大自然物我相亲,和谐发展,才能像“那树”一样繁茂如焰火,生生不息。
(七)作业
A、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亲人”“兄弟姐妹”不断倒下,
只剩下孤独的你,你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必做)
B、这几年来,我们开发区一直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道路越来越宽了,路灯越来越亮了,楼房越来越高了,吸引外资越来越多了;环保意识也更强了。
比如:对磁山的开发利用与植树造林。
请你调查我们开发区这几年在城镇建设和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做出的有力措施,做一份手抄报。
(选做)
(设计这两个作业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另外,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样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审视生活的视野。
)
(八)板书设计
那树
去根刨须
唉!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突出主题,引发思考)
七、说课小结
整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阅读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
采用听读、朗读、跳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顺利突破重点、难点。
采取填词注解、词语赏析比较阅读、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点带面地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那树》说课稿说课人:邹安虹单位:开发区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