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固态电池组成
固态电池组成
固态电池通常由以下组件组成:
1.正极(阳极):通常是由锂金属或锂离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如锂铁磷酸、锂钴氧化物等。
2.负极(阴极):通常是由锂金属或碳材料构成的材料,如石墨、硅基材料等。
3.电解质:通常是由固态材料制成的,如陶瓷、玻璃等,可以替代传统电池中的液态电解质。
4.隔膜:用于隔离正负极和电解质,防止短路或反应产生。
以上组件通常被堆叠在一起以形成电池单元,多个单元可以组成电池组。
固态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安全性能等方面的优势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工艺详解
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工艺详解
锂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可再生的新型电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解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工艺。
一、材料选择
锂电池负极材料一般采用石墨、硅基和金属基等材料。
其中,石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
选择适合的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负极材料的性能和耐久性。
二、材料预处理
对于石墨负极材料,需要进行石墨处理,包括加热、酸洗、水洗等步骤,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氧化物。
对于硅基材料,需要进行表面氢化处理,以保证其与电解质的匹配性。
三、材料制备
负极材料的制备一般采用混合、浆料制备和成型等步骤。
在混合过程中,需要将材料混合均匀,以保证负极材料的一致性和均匀性。
浆料制备则是将混合好的材料与有机介质混合,形成均匀的浆料。
最后,通过成型工艺将浆料成型成粉末、片状或薄膜状。
四、材料烘干
成型后的负极材料需要进行烘干,以去除其中的有机介质,并使其成为纯净的负极材料。
烘干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制备工艺进行控制,以保证负极材料的质量。
五、材料表面涂覆
为了增加负极材料与电解质的接触面积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需要对其进行表面涂覆。
表面涂覆的材料一般采用碳酸盐、氫氧化物等化合物。
六、材料包覆
为了保证负极材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需要对其进行包覆。
包覆的材料一般采用聚合物、纳米材料等。
以上就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工艺的详细介绍。
在实际制备过程中,需要根据材料的特性和生产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控制,以保证负极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人造负极材料原料结构
人造负极材料原料结构
人造负极材料是指用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
材料。
目前常用的人造负极材料包括石墨、硅基材料和金属氧
化物等。
1.石墨:石墨是目前最常用的负极材料之一。
其结构是由层
状的碳原子组成,碳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平面的六角
环状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储锂性能,
因此在锂离子电池中广泛应用。
2.硅基材料:硅基材料是一种新型的人造负极材料,在提高
锂离子电池容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硅的结构类似于石墨,
由层状的硅原子组成,但是硅原子之间的键结合更强,使得硅
基材料具有更高的锂储存容量。
然而,硅材料在嵌锂和脱锂过
程中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破裂和容量衰减,因此目前
还在研究中寻找解决方案。
3.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如锰氧化物、钴氧化物、镍氧化
物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
这些材料的结构
复杂,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具有不同的结构。
以锰氧化物为例,
其结构主要由锰离子和氧离子组成,锰离子的氧化态多种多样,可以提供多个锂嵌入位来储存锂离子。
总的来说,人造负极材料的原料结构多样,不同的材料具有
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储锂机制。
石墨具有六角环状结构,硅基材
料具有层状硅原子结构,金属氧化物结构复杂,由金属离子和
氧离子组成。
通过在这些材料中嵌锂或者脱锂过程来实现锂离子的储存与释放。
这种多样性的结构特点使得人造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涂碳铜箔在硅基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涂碳铜箔在硅基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充电能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
在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中,负极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硅基锂离子电池作为新型锂离子电池体系备受关注,具有高理论容量和优良的循环性能等优势。
然而,硅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体积膨胀问题,导致其容量衰减和循环寿命下降。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提高硅基负极性能的新材料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涂碳铜箔在硅基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及其对硅负极性能的影响。
涂碳铜箔是一种通过特殊工艺使表面涂覆有碳层和铜层的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导电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该材料作为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支撑材料,能够有效缓解硅基负极的体积膨胀问题,并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引言、涂碳铜箔在硅基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解释说明以及结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概述,描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硅基锂离子电池的简介以及涂碳铜箔的特性与优势。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涂碳铜箔在硅基锂离子电池中的具体应用。
在解释说明部分,我们将解析涂碳铜箔提高硅负极性能的机制,并阐述其对电池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涂碳铜箔在硅基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效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涂碳铜箔在硅基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解读。
通过对相关案例及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旨在探索涂碳铜箔作为一种负极支撑材料,在提高硅基锂离子电池性能、延长循环寿命和强化安全性等方面的潜力。
本文还将对未来涂碳铜箔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涂碳铜箔在硅基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2.1 硅基锂离子电池简介硅基锂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技术,其负极采用硅材料替代传统的石墨材料。
硅基负极材料生产工艺
硅基负极材料生产工艺硅基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一种重要的电池材料,因其高比容量和相对丰富的资源而备受关注。
下面将介绍硅基负极材料的生产工艺。
1. 材料准备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首先需要准备硅材料和其他辅助材料。
硅通常以纳米颗粒或纳米片状的形式使用,以增加其比表面积,提高电极的充放电性能。
同时,导电剂(如碳黑)、粘结剂和电解质溶液等也是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关键材料。
2. 材料混合硅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均匀。
混合的过程中,需要确保硅颗粒均匀分散在混合物中,以提高电极的均匀性和导电性。
3. 涂覆过程混合物通过涂覆工艺被均匀地涂布在导电极材料(如铜箔)上。
涂覆可以采用卷材法、层压法或者喷涂法等不同的涂覆工艺。
这一步骤的关键是确保涂布膜的均匀性和厚度控制。
4. 干燥涂布完成后,需要对电极进行干燥,以蒸发或挥发涂覆过程中所添加的溶剂。
干燥过程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以避免电极结构的破坏或变形。
5. 成型和压片电极需要在适当的尺寸和形状下进行成型,以适应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通常采用压片工艺,将电极材料通过机械压制成片状。
成型后的电极片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热压,以提高电极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6. 电池组装制备好的硅基负极电极片将与正极、隔膜等其他电池组件一同组装成电池。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在无氧或低氧环境中进行,以避免硅材料与氧气发生反应,降低电池性能。
7. 充放电循环生产完成的电池需要进行充放电循环测试,以评估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
在这个过程中,观察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比容量、充放电效率等参数,从而评估硅基负极材料的实际应用性能。
8. 优化和改进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可以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
这可能涉及到材料配方的调整、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及设备的升级等方面,以进一步提高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
硅基负极材料的生产工艺是一个综合考虑材料性质、工艺参数和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复杂过程。
通过精密的生产工艺,可以制备出性能优良的硅基负极材料,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干货】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干货】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3.其它硅基复合材料(1)硅化合物型复合材料在硅-化合物型复合物的研究上,作为基体的主要有TiB2、TiN、TiC、SiC、TiO2、Si3N等物质。
这类复合物常用的制备方法为高能球磨法,此类硅基材料循环稳定性比纯硅负极材料更好一些,但是由于基体不发生脱嵌锂反应,这类材料的可逆容量一般都很低。
(2)硅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电聚合物由于自身具有良好导电性好、柔性度好以及易于进行结构设计等优点,不仅可以缓冲硅基材料的体积效应,还能够保持活性物质与集流体良好的电接触。
常用的导电高分子主要有聚吡咯、聚苯胺等。
电极制备工艺的优化1.电极的处理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通过制备不同形态结构的硅及硅基复合材料电极来提高硅基负极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逆容量外,研究者还通过对电极进行热处理达到同样的目的。
科学家用聚偏二氟乙烯作黏合剂,发现热处理能够使黏合剂更加均匀分布在电极中,并增强硅与集流体的之间的黏合力。
另外,以PVDF为黏结剂,将其与纳米硅以一定比例涂在铜电极上,在900℃下快速热处理20min可以直接得到碳包覆硅电极,库伦效率高,充放电容量大,循环性能好。
2.集流体的选择硅巨大的体积变化造成自身粉碎,会使得活性物质从集流体上脱落,因而造成较差的循环稳定性。
通过增强集流体和硅之间的作用力,保持其良好的电接触也是改性的方法之一。
表面粗糙的集流体与硅之间的作用更好,因此使用多孔金属集流体是一种提高硅基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方法。
此外,制备薄膜状的硅及硅基复合材料可省去集流体,直接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从而避免了硅基材料因巨大体积效应从集流体脱落失去电接触的问题。
3.黏结剂的选择在制备一般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通常将活性物质、黏结剂及炭黑等导电剂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浆料再涂于集流体上。
由于巨大的体积效应,传统的黏结剂PVDF并不能较好的适应硅电极。
因此,通过使用能够适应硅巨大体积效应的黏结剂可以有效的改善硅基材料电化学性能。
碳、硅及磷酸钛锂纳米复合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碳、硅及磷酸钛锂纳米复合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手持式机械和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对高效能电源的需求急剧增长,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的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一方面,随着化石类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传统能源消耗方式必将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供能间歇式的问题。
所以,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锂离子电池是在锂电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电池,在锂离子电池中采用可使锂离子嵌入和脱出的碳材料代替纯锂作为负极,锂离子电池具有安全性能高、循环寿命好、高比能量、高电压、等优点,在众多储能器件中优点突出。
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在于正负极材料,而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很难提高,因此提升锂离子电池储能密度要在负极材料上着手。
硅作为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高,自然界储量丰富,储锂电位低,是最具潜力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但需要解决硅在脱、嵌锂过程中的体积效应,以及低电导率问题,解决方法主要是纳米化和缓冲介质。
采用PVD法制备多层膜结构的碳、硅及磷酸钛锂复合薄膜,纳米硅层和碳缓冲层都可以有效缓解了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效应,磷酸钛锂的引入能够增加硅的离子电导率,加快了活性物质活化。
实验发现,复合薄膜的循环性能欠佳,猜测是由于薄膜的结晶性不好引起的,因此对薄膜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发现薄膜的结晶性发生改变,循环性能能够得到很大改善。
1.1前言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进步,不论是基础工业,还是新兴科技产业,都对能源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能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直受到极高的重视,各类新型能源不断诞生,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考虑到持续长时间供电,以及石油天然气不可再生问题及对环境造成污染问题,对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现如今,电动自行车、电脑、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愈发重要,因此对高储能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对二次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加。
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金属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钛酸锂、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的性能、优缺点及改进方法,并对这些负极材料的应用作了进一步展望。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及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已被广泛用于3C电子产品(Computer,ConsumerElectronic和Communication)、储能设备、电动汽车及船用领域。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170Wh/kg),约为传统铅酸蓄电池的3~4倍,使其在动力电源领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而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是影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研究较为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金属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钛酸锂、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等负极材料。
金属基材料1.1锡基材料目前锡基负极材料主要有锡氧化物和锡合金等。
1.1.1锡氧化物SnO2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781mAh/g)而备受关注,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次不可逆容量大、嵌锂时会存在较大的体积效应(体积膨胀250%~300%)、循环过程中容易团聚等。
研究表明,通过制备复合材料,可以有效抑制SnO2颗粒的团聚,同时还能缓解嵌锂时的体积效应,提高SnO2的电化学稳定性。
Zhou等通过化学沉积和高温烧结法制备SnO2/石墨复合材料,其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可达450mAh/g以上,在2400mA/g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超过230mAh/g,实验表明,石墨作为载体,不仅能将SnO2颗粒分散得更均匀,而且能有效抑制颗粒团聚,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1.1.2锡合金SnCoC是Sn合金负极材料中商业化较成功的一类材料,其将Sn、Co、C三种元素在原子水平上均匀混合,并非晶化处理而得,该材料能有效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提高循环寿命。
锂电池正、负极材料性能要求
锂电池正、负极材料性能要求一、负极材料的选择要求锂电池有关负极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石墨化炭杖料、无定形炭材料、氮化物、硅基材料、锡基材料、新型合金、纳米氧化物和其他材料。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要求具有以下性能∶1、锂离子在负极基体中的插入氧化还原电位尽可能低,接近金属锂的电位,从而使电池的输出电压高;2、在基体中大量的锂能够发生可逆插入和脱插,以得到高容量密度,即可逆的x值尽可能大;3、在整个插入/脱插过程中,锂的插入和脱插应可逆,且主体结构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这样可确保良好的循环性能;4、氧化还原电位随x的变化应该尽可能小,这样电池的电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可保持较平稳的充电和放电;5、插入化合物应有较好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这样可减少极化,并能进行大电流充放电;6、主体材料具有良好的表面结构,能够与液体电解质形成良好的SEI膜;7、插入化合物在整个电压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形成SEI膜后不与电解质等发生反应;8、锂离子在主体材料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快速充放电;9、从实用角度而言,主体材料应该便宜,对环境无污染等。
二、正极材料的选择要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般为嵌入化合物,作为理想的正极标料,锂嵌入化合物应具有以下性能∶1、金属离子M n+在嵌入化合物Lix MyXz中应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从而使电池的输出电压高;2、在嵌入化合物Lix MyXz中大量的锂能够发生可逆嵌入和脱嵌,以得到高容量,即x值尽可能大;3、在整个嵌入/脱嵌过程中,锂的嵌入和脱嵌应可逆,且主体结构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这样可确保良好的循环性能;4、氧化还原电位随x的变化应该尽可能小,这样电池的电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可保持较平稳的充电和放电;5、嵌入化合物应有较好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这样可减少极化,并能进行大电流充放电;6、嵌入化合物在整个电压范围内应化学稳定性好,不与电解质等发生反应;7、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快速充放电;8、从实用角度而言,嵌入化合物应该便宜,对环境无污染等。
lto 硅基负极
lto 硅基负极
LTO (锂钛酸锂) 是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常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与传统的石墨负极相比,LTO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LTO具有非常高的充放电速率。
它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充电和放电,这使得LTO适用于需要高功率输出的应用,如电动汽车。
与其他负极材料相比,LTO有更高的电导率和更低的电阻,因此可以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
其次,LTO具有非常高的循环寿命。
它可以进行数万次的充放电循环而不损失性能,这是其他负极材料无法比拟的。
这使得LTO非常适合需要长寿命和稳定性能的应用,如储能系统。
此外,LTO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由于其结构稳定,LTO在高温和过充电条件下不会发生过热、爆炸或着火,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
然而,LTO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LTO的能量密度比较低,这意味着相同体积下存储的能量较少。
其次,LTO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这使得LTO电池相对昂贵。
因此,LTO主要用于对功率和循环寿命要求较高的应用,而不适用于需要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应用。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与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silicon -based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HAO Haobo 1,2 , CHEN Huimin 1 , XIA Gaoqiang 2 , FAN Xiecheng 2 , ZHAO Peng 1,2
Key words: lithium-ion battery; silicon anode material; review; SiO; carbon coating
收稿日期: 2020-10-15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科学研究重点项目(XJEDU2019I025)
通信作者: 陈惠敏, 教授, 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制备研究。 E-mail: chm@ cjc. edu. cn
为了克服纯硅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应用中存在的
这些缺陷, 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 研究者进行了多种改
进研究, 包括硅的纳米化
成硅 / 金 属 合 金
覆
[28-34]
[23-27]
[8-17]
, 合成氧化亚硅
[18-22]
, 合
以及对硅材料进行表面碳包
。 本文对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
行了综述, 并对硅基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摘 要: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逐步成为了研究热点。 当前使用的石
墨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为 372 mAh / g, 亟需研发高容量的负极材料。 硅作为负极材料, 其比容量为石墨的 10 倍,
且脱锂电位低, 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新型负极材料。 纯硅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应用中, 由于其巨大的体积膨胀效
硅碳球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硅碳球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背景: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比容量低、体积大、质量重。
硅基负极的合金化提供高容量(传统电池中使用的石墨(372 mAhg-1),硅作为电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hg-1))的同时,其体积变化可达300-400%,造成巨大的机械应力,结构粉碎化,与集流器断开,导致容量损失,循环时库仑效率差。
当使用纯Si颗粒作为负极材料时,由于活性位点下降、电子传递差和Li 离子扩散缓慢,聚集也会导致严重的容量损失和较差的循环性能。
锂离子电池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需要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来保持高库仑效率,从而延长循环寿命。
在循环过程中,正极氧化的电解质迁移到负极并被还原形成某种反应产物膜,即SEI。
这种被动的SEI层是不活跃的,并保护其余的Si材料。
然而,当电极处发生裂纹和粉碎时,SEI将在结构上被破坏,使新的Si表面暴露在电解质中。
因此形成较厚的SEI,具有较高的电子电阻率、较慢的Li离子扩散和较大的不可逆容量。
基于上述讨论,负极材料的设计旨在解决电池容量和寿命问题。
设计良好的硅基材料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良好性能:a)适应锂化/去锂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b) SEI保持高库仑效率的稳定性;c)锂离子扩散,使材料充分利用;D)与集流器的接触和阻抗;e)成本和安全问题。
改善方法:提出了一种双孔结构-将多孔硅结合到碳球中,以满足上述原则。
覆盖硅的碳(300-3000 nm)起到导电层和机械基质的作用,在锂化和脱锂过程中保持硅的有效工作。
硅本身也具有多孔结构,以容纳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这种多孔结构是通过去除MgO生成的,它理想情况下占总体积的65%。
由于硅位于笼状结构中,也保证了导电性。
图1.碳化和镁热还原产生多孔结构制备:(1)蔗糖碳化:蔗糖(C12H22O11)被用作碳的前体。
碳化过程在硅油浴中的圆底烧瓶中进行,搅拌36小时,直到溶液颜色变为深棕色。
将粒径为50纳米的胶体二氧化硅(SNOWTEX, ST-OL)按照重量比C:SiO2 = 1:2, 1:5和1:8加入圆底烧瓶中,相应的最终产物标为C/Si(1:2),C/Si(1:5)和C/Si(1:8)。
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TheSocialAngle 社会广角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1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文/张梓涵摘要:硅基材料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理论比容量最高的研究体系。
又因其具有低嵌锂电位、高能量密度,硅基材料成为了近些年来被广泛研究的对象,有望替代碳负极材料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选择之一。
但同时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会使材料体积发生巨大的体积膨胀(300%以上),使材料逐渐粉化,导致电极活性物质与集流体失去接触,并且伴随着结构的破坏,暴露出的硅表面不断形成新的SEI膜,加剧了硅的容量衰减,因而导致电池循环性能的恶化。
本文介绍了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相关储能以及失效机理,重点综述了近几年来针对硅基负极材料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改性研究,涵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与不同维度的结构设计等等,并对硅基负极材料在未来领域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硅基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1 硅基负极材料工作原理及挑战在现今各种储能电池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3.6v 左右)、使用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快速可逆充放电、高库伦效率、环境友好(无铅、浓硫酸以及重金属污染物)、政府政策支持等优势,这使其在众多储能系统中脱颖而出,并已在小型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及数码相机等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 锂离子电池从电子终端设备走向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领域已经成为必然。
这就意味着电子设备对能量密度的需求随之提高,所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自然成为了重中之重。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集流体和封装材料等组成。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池使用性能起到关键作用,近些年来被广泛研究。
现今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负极材料,其比容量为372mAh/g,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续航能力要求。
三元锂电池 正极 负极材料
三元锂电池正极负极材料三元锂电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锂离子电池之一,其正极和负极材料是构成电池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极材料是指在电池放电过程中,能够接受锂离子并储存能量的材料,而负极材料则是在充电过程中能够释放锂离子的材料。
本文将从三元锂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材料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三元锂电池的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常见的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LiCoO2)、镍酸锂(LiNiO2)和锰酸锂(LiMn2O4)。
这三种材料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 钴酸锂(LiCoO2):钴酸锂是最早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之一,具有较高的比能量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然而,钴酸锂价格昂贵,并且存在安全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发展。
2. 镍酸锂(LiNiO2):镍酸锂是一种具有高容量和高放电平台电压的正极材料,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然而,镍酸锂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热失控反应,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其循环寿命相对较短。
3. 锰酸锂(LiMn2O4):锰酸锂是一种相对便宜、环保且安全性较好的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循环寿命和较高的放电平台电压。
然而,锰酸锂容量较低,无法满足高容量需求的电池应用。
为了克服上述正极材料的缺点,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型的正极材料,如锂镍锰钴氧化物(NMC)、锂铁磷酸盐(LFP)等。
这些新材料具有更高的容量、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好的安全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二、三元锂电池的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是电池中储存锂离子的地方,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
目前,常见的三元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有石墨和硅基材料。
1. 石墨:石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三元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的循环性能。
然而,石墨的比容量有限,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2. 硅基材料:硅基材料是一种具有较高容量的负极材料,能够显著提高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什么是负极材料
什么是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是指在电池中起着储存和释放锂离子的作用的材料。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和负极材料是电池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
目前常见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石墨烯、硅基材料等。
石墨是一种传统的负极材料,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但能量密度较低。
石墨烯作为石墨的二维衍生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电性能,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硅基材料因其高的比容量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硅材料在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容量膨胀引起的体积变化大,导致材料断裂和电池容量衰减,限制了其在电池中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通过设计纳米结构、包覆保护层等方法,逐渐克服了硅基材料的困难,提高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性能。
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释放锂离子。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嵌入和脱嵌,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因此,负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
优秀的负极材料应具有高的比容量、优异的导电性能、稳定的循环性能和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此外,负极材料还应具有良好的界面相容性,能够与电解质和正极材料形成稳定的界面,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随着电动汽车、可穿戴设备等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
未来,人们将继续致力于寻找新型的负极材料,提高其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池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
当前,石墨、石墨烯和硅基材料是常见的负极材料,但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未来,人们将继续努力寻找新型的负极材料,并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改进,提高负极材料的性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池市场需求。
硅氧负极简介及现状
硅氧负极简介及现状
硅氧负极是指采用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一种类型。
硅具有高容量和丰富资源的特点,因此被广泛研究作为替代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的候选材料。
然而,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也存在一些挑战。
其主要问题包括:
1. 体积膨胀: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体积膨胀,导致电极材料的结构破坏和电化学性能的下降。
2. 循环稳定性:由于体积膨胀引起的结构破坏,硅负极往往存在较差的循环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目前,针对硅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和循环稳定性等问题,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以解决这些挑战。
例如,通过纳米结构设计、包覆保护层、合金化改性等方法来改善硅负极材料的性能,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容量利用率。
同时,一些新型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开发也为硅负极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硅氧负极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改进的阶段,未来有望成为能够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和更好循环性能的电池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历史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历史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科研人员开始寻
求新型的负极材料。
1991年,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
首次报道了采用石墨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烯具有优异
的导电性和特殊的结构,能够显著提高电池的性能。
此后,多种新
型材料相继被引入到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中,如硅基材料、锡基
材料、磷基材料等。
这些新型材料在提高比容量的同时,也面临着
循环稳定性、体积膨胀等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多孔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科研人员不断
探索新的材料、新的结构,力求在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兼顾循环
稳定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
同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促
使人们寻求更加环保的负极材料,如硅、磷等元素的化合物,以及
生物质材料等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总的来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历史经历了从金属锂到碳材料,再到新型材料的不断演进和创新,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相信会有更多更优秀的负极材料被发现和应用。
动力电池主要零部件介绍
动力电池主要零部件介绍以动力电池主要零部件介绍为题,我们将详细介绍动力电池的各个主要零部件。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表现。
动力电池主要由以下几个零部件组成:1.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动力电池。
它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较低的自放电率等优点。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常用的有三元材料(如锰酸锂、钴酸锂和镍酸锂)和磷酸铁锂等。
负极材料主要有石墨和硅基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通常是有机溶液,可以提供离子传输的通道。
2. 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是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它负责监测和控制电池组的状态。
BMS可以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以及估算电池的剩余容量和健康状况。
通过对电池进行均衡充放电和保护控制,BMS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并确保电池的安全运行。
3. 散热系统:动力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热,会导致电池温度升高,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散热系统通常包括风扇、散热片和冷却液等组件,通过循环冷却液来吸收电池的热量,并通过风扇和散热片将热量散出。
4. 电池包壳体:电池包壳体是保护电池的外壳,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如铝合金或钢板。
电池包壳体具有良好的抗压和抗撞击性能,可以有效保护电池组免受外界冲击和损伤。
5. 电池连接器:电池连接器用于连接电池组和电动汽车的其他系统,如电机、充电机和BMS等。
电池连接器需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可靠的连接性,以确保电流的传输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6. 绝缘材料:绝缘材料用于隔离电池的正负极和防止短路。
常用的绝缘材料有塑料薄膜、胶带和绝缘胶等。
绝缘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耐高温性能,以确保电池的安全运行。
7. 电池支架:电池支架用于固定和支撑电池组,防止电池组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晃动和振动。
电池支架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以上是动力电池的主要零部件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硅是目前已知比容量(4200mAh/g)最高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由于其巨大的体积效应(>300%),硅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粉化而从集流体上剥落,使得活性物质与活性物质、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失去电接触,同时不断形成新的固相电解质层SEI,最终导致电化学性能的恶化。
近年来,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由小编带着大家看看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硅的脱嵌锂机理和容量衰减机制硅不具有石墨基材料的层状结构,其储锂机制和其他金属一样,是通过与锂离子的合金化和去合金化进行的,其充放电电极反应可以写作下式:Si+xLi++xe-LiXSi图1硅基锂离子电池原理图:(a)充电;(b)放电在与锂离子发生合金与去合金化过程中,硅的结构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而硅锂合金的结构转变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电子的输送。
根据硅的脱嵌锂机理,我们可以把硅的容量衰减机制归纳如下:(1)在首次放电过程中,随着电压的下降,首先形成嵌锂硅与未嵌锂晶态硅两相共存的核壳结构。
随着嵌锂深度的增加,锂离子与内部晶体硅反应生成硅锂合金,最终以Li15Si4的合金形式存在。
这一过程中相比于原始状态硅体积变大约3倍,巨大的体积效应导致硅电极的结构破坏,活性物质与集流体'活性物质与活性物质之间失去电接触,锂离子的脱嵌过程不能顺利进行,造成巨大的不可逆容量。
(2)巨大的体积效应还会影响到SEI的形成,随着脱嵌锂过程的进行,硅表面的SEI会随着体积膨胀而破裂再形成,使得SEI越来越厚。
由于SEI的形成会消耗锂离子,因而造成了较大的不可逆容量。
同时SEI较差的导电性还会使得电极的阻抗随着充放电过程不断增大,阻碍集流体与活性物质的电接触,增加了锂离子的扩散距离,阻碍锂离子的顺利脱嵌,造成容量的快速衰减。
同时较厚的SEI还会造成较大的机械应力,对电极结构造成进一步破坏。
(3)不稳定的SEI层还会使得硅及硅锂合金与电解液直接接触而损耗,造成容量损失。
硅材料的选择与结构设计1.无定型硅和硅的氧化物(1)无定型硅无定形硅在低电位下拥有较高的容量,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相比于石墨类电极材料安全性能更高。
但无定形硅材料只能在有限程度上缓解颗粒的破碎和粉化,其循环稳定性仍不能满足作为高容量电池负极材料的要求。
(2)硅的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SiO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200mAh/g以上)、良好的循环性能以及较低的脱嵌锂电位,因此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但氧化硅含氧量的不同也会影响其稳定性和可逆容量:随着氧化硅中氧的提高,循环性能提高,但可逆容量减小。
除此之外,硅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首次嵌锂过程中Li2O和锂硅酸盐形成过程是不可逆的,使得首次库仑效率很低;同时Li2O和锂硅酸盐导电性差,使得电化学动力学性能较差,因而其倍率性能差;相比于单质硅,硅氧化物作为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更好,但是随着循环次数继续增加,其稳定性仍然很差。
2.低维硅材料低维度的硅材料在同质量下拥有更大的表面积,利于材料与集流体和电解液的充分接触,减少由于锂离子不均匀扩散造成的应力和应变,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粉化能力,使得电极能够承受更大的应力和形变而不粉碎,进而获得更高的可逆容量和更好的循环稳定性。
同时,较大的比表面积能承受更高的单位面积电流密度,因此低维硅材料的倍率性能也更好。
(1)硅纳米颗粒相比于微米硅,使用纳米粒径硅的电极材料,其电化学性能无论是首次充放电比容量还是循环容量,都有明显的改善。
尽管纳米硅颗粒相对于微米硅颗粒有着更好的电化学性质,但当尺寸降至100nm以下时,硅活性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团聚,而加快容量的衰减,且较大的比表面使得硅纳米粒子与电解液发生更多的接触,形成更多的SEI所以其电化学性能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因此纳米硅经常与其他材料(如炭材料)复合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2)硅薄膜在硅薄膜的脱嵌锂过程中,锂离子倾向于沿着垂直于薄膜的方向进行,因而硅薄膜的体积膨胀也主要沿着法线方向进行。
相比于块状硅,使用硅薄膜可以有效抑制硅的体积效应。
不同于其他形态的硅,薄膜硅不需要黏结剂,可作为电极直接加入锂离子电池中进行测试。
硅薄膜的厚度对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很大,随着厚度的增加,锂离子的脱嵌过程受到抑制。
相比于微米级的硅薄膜,纳米级的硅薄膜负极材料表现出了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3)硅纳米线及纳米管目前,已报道的能大量合成硅纳米线的方法主要包括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热蒸发法和硅基底直接生长法等。
硅纳米管由于其特有的中空结构,相比于硅纳米线有着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硅纳米线/纳米管相比于硅颗粒,在脱嵌锂过程中横向体积效应不明显,而且不会像纳米硅颗粒一样发生粉碎失去电接触,因而循环稳定性更好。
由于直径小,脱嵌锂更快更彻底,因而可逆比容量也很高。
硅纳米管内外部的较大自由表面可以很好地适应径向的体积膨胀,在充放电过程中形成更稳定的SEI,使得材料呈现出较高的库仑效率。
3.多孔硅和中空结构硅(1)多孔结构硅合适的孔结构不仅能够促进锂离子在材料中快速脱嵌,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同时还能够缓冲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从而提高循环稳定性。
在多孔硅材料的制备中,加入炭材料可以改善硅的导电性能并维持电极结构,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制备多孔结构硅的常用方法有模板法、刻蚀法和镁热还原法。
近年来,镁热还原氧化硅制备硅基材料的方法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除了用球形氧化硅作为前驱体外,氧化硅分子筛由于自身为多孔结构,因而是一种常用来制备多孔硅材料的方法。
常用的氧化硅前驱体主要有SBA-15、MCM-41等。
由于硅的导电性差,在进行镁热还原后往往还会在多孔硅的表面包覆一层无定形碳。
(2)空心结构硅空心结构是另外一种有效改善硅基材料电化学性能的途经,目前制备中空硅的方法主要为模板法。
尽管中空硅的电化学性能优异,但是目前其制备成本仍然很高,而且同样存在着导电性较差等问题。
通过设计蛋黄蛋壳(yolk-shell)结构并控制蛋黄与蛋壳之间的空间大小,在有效缓冲硅体积膨胀的同时,作为蛋壳的碳还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因此具有蛋黄蛋壳结构的碳硅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更好,可逆容量也更高。
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1.硅金属复合材料将金属与硅复合,金属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在锂离子的嵌入脱出过程中阻止硅体积膨胀,降低粉化程度。
金属与硅形成合金后,嵌锂的自由能更低,进而使嵌锂过程更容易。
同时金属优异的导电性,可提高硅合金材料的动力学性能。
因而金属与硅复合可以有效改善硅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Si-活性金属虽然比容量较高,但是由于活性金属本身也会出现粉化现象,因而循环性能差。
而Si-非活性金属复合材料中非活性金属是惰性相,因而会大大降低硅材料的可逆容量,但是稳定性相应会略有提高。
而当把Si与活性金属以及非活性金属一起混合形成复合物时,利用协同效应,就可以制备得到稳定性好且容量高的硅基电极材料。
2.硅炭复合材料炭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小,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和优异的导电性,因此常被用来与硅进行复合。
在炭硅复合负极材料中,根据炭材料的种类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硅与传统炭材料和硅与新型炭材料的复合。
其中传统炭材料主要包括石墨、中间相微球、炭黑和无定形碳。
新型炭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碳纳米线、碳凝胶和石墨烯等。
(1)硅石墨/中间相炭微球复合材料石墨具有优异的导电性,与硅复合后可以改善硅基材料自身导电性差的问题。
常温条件下,硅与石墨化学稳定性很强,很难产生较强的作用力,因而高能球磨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常被用来制备硅石墨复合材料。
中间相炭微球是沥青类有机化合物经过液相热缩聚反应和炭化形成的一种微米级的石墨化的炭材料,其具有优良的电化学循环特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锂电池负极材料。
与石墨类似,将中间相沥青碳微球与硅复合也可提高硅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硅炭黑复合材料炭黑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研究者们也尝试将炭黑与硅进行复合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科学家通过高温处理炭黑得到导电网络结构,先后沉积硅及无定形碳,然后利用造粒机得到尺寸在15~30μm的硅炭复合材料。
可逆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好。
(3)硅碳纳米管/线复合材料制备碳纤维的常用方法之一为静电纺丝法,通过将硅源加入到选取的前驱体中,即可得到硅碳纤维复合材料。
通过直接混合或化学合成法也能制备得到硅碳纳米管/线复合材料。
而碳纳米管/线常常被当作第二基体,作为导电网络起导电作用。
另外,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制备纳米线及纳米管的常用方法。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在硅表面直接生长碳纤维或碳管,也可以将硅直接沉积生长在碳纤维碳管表面。
(4)硅碳凝胶复合材料碳凝胶是一种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多孔炭材料。
碳凝胶内部保持了炭化前有机气凝胶的纳米网络结构,具有丰富的孔洞和连续的三维导电网络,起到缓冲硅体积膨胀的作用。
由于碳凝胶的比表面积大,因此硅碳凝胶复合材料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很大。
同时有机凝胶中的纳米硅在炭化过程中生成无定形SiOX并易分解成Si和SiO2,SiO2的存在会降低硅基材料的可逆容量,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5)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具有柔性度好、纵横比高、导电性优异和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
良好的柔性使得石墨烯易于与活性物质复合得到具有包覆或层状结构的复合材料,并且可以有效缓冲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
相比于无定形碳,二维的石墨烯具有更优异的导电性,可以保证硅与硅、硅与集流体之间良好的电接触。
而石墨烯本身也是一种优异的储能材料,将其与硅复合后,可显著提高硅基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可逆容量。
目前常用的制备硅石墨烯复合材料方法主要有简单混合法、抽虑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冻干法、喷雾法和自组装法等。
3.其它硅基复合材料(1)硅化合物型复合材料在硅-化合物型复合物的研究上,作为基体的主要有TiB2、TiN、TiC、SiC、TiO2、Si3N 等物质。
这类复合物常用的制备方法为高能球磨法,此类硅基材料循环稳定性比纯硅负极材料更好一些,但是由于基体不发生脱嵌锂反应,这类材料的可逆容量一般都很低。
(2)硅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导电聚合物由于自身具有良好导电性好、柔性度好以及易于进行结构设计等优点,不仅可以缓冲硅基材料的体积效应,还能够保持活性物质与集流体良好的电接触。
常用的导电高分子主要有聚吡咯、聚苯胺等。
电极制备工艺的优化1.电极的处理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通过制备不同形态结构的硅及硅基复合材料电极来提高硅基负极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逆容量外,研究者还通过对电极进行热处理达到同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