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4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初解课题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一解课题《桂花雨》: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2、谈感受,定位句子: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
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
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3、指导练习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再读读这几句话。
(自由读。
)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指名学生读。
)与学生的的交流与点拨中,体验这份乐,朗读这份乐,渲泄这份乐。
完成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4、扣题,再解课题: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迷人的雨快乐的雨香气四溢的雨……)5、配乐齐摇花乐。
三、解读“浸”“全年”的妙处,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1、由摇花乐引至香味,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⑴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桂花雨第二课时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语言训练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验摇花乐和思乡情。
3、揣摩文本语言,并学会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理念】1、课堂教学应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揭示中心句1、课文一开头,她就说: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2、出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二、品味香气迷人1、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2、出示句子: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每时每刻都泡在香气里,你就是琦君邻居的话,你有什么感受?三、学习摇花乐1、用心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自由交流。
2、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3、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4、想象写话。
5、这么香,这么迷人的桂花,我陶醉了,那父母亲呢?6、诗:自己再读一读父亲的诗,你想说什么?四、品味生活香浓1、个别读第四自然段。
2、比较句子:⑴ 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⑵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指导朗读。
五、感受乡愁感谢您的阅读!。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桂花“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课后练习中重点句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品读桂花“香”中体会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1、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一起感受----桂花雨。
(齐读课题)读着这篇散文总有一股桂花的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地再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在自己老家和父母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那么,桂花和桂花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板书:香乐甜这就是品读文字带给我们的滋味,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需要好好地、反复地去读、去品的,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字,去读文字中香的味道,乐的味道,甚至更多的味道。
(板书:……)那么小时候作者和她的父母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那阵阵落下的桂花雨真是香气迷人,香飘十里,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带有“香”的语句,体会一下在这些句子当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过渡:下面我们来谈谈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1、生朗读出示:“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说体会。
①有哪个字说它真的很香?(浸)我们写香一般都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淹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用了一个“浸”字呢——(就好像看得见,摸得着,还能感觉到了。
所以这个“浸”字用得恰当,用得传神。
②指导朗读。
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软一些。
谁愿意读一读?师:真好!我们全都浸在了花香之中,除了这个“浸”字传神,文中还个一个“浸”字。
3课《桂花雨》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桂花雨(第2课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摇晃、渗、渗出、香气”等词语;(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桂花雨”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团队协作能力;(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桂花的美丽和香气,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学会珍惜家乡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 生字新词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4. 课后作业: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引导学生谈论对桂花的印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朗读与解析(15分钟)(1)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2)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的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新词学习(15分钟)(1)讲解生字,让学生跟读、组词;(2)解释新词,让学生理解并运用。
4. 课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5.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内容,感受家乡的美好;(2)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读读记记“桂花、懂得、糕饼、茶叶、成熟、完整、尤其、、香飘十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
1.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桂花雨》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2.复习字词“桂花、木兰花、懂得、糕饼、茶叶、成熟、完整、尤其、、香飘十里”。
3.个别读,男女赛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4.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2);写作者喜欢桂花迷人的香气。
第二部分(3-6);写童年的“摇花乐”。
第三部分(7-8):“我”怀念童年的“桂花雨”。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体会桂花的香。
(1)桂花到底有多香?请你默读课文3-6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理解“香飘十里”的意思:形容香气浓郁或香气传得非常远,特别香。
这里是指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
一个“浸”字,将桂花的香气化无形为有形,传神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的“浸”是指桂花盛开时香气浓郁,而“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的“浸”则是说桂花的香气留在了人们的心理。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6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出示课件2),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
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板书:桂花雨)(出示课件3)作者简介: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设计意图:运用诗歌导入,既能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
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出示课件5)2、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过渡语: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6)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材简介《桂花雨》是一篇构思大气、意蕴丰富、语言质朴的回忆性借物抒情散文。
台湾作家琦君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字里行间,桂花香气弥漫,故乡如影随形,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文章四溢浓浓思乡之情。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丰富而真挚,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中。
文章的语言质朴淡雅,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教学设想:为了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读好这篇散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学作了如下设想:1、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新教材单元教学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拟定教学目标。
2、依据新课标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围绕“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让学生以读悟情,以读为凭借,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品悟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引领着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生活,让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度过语文课。
3、依据著名语文课堂教学名师李民卫东倡导的“感悟式课堂”策略,进行充满美感的感悟式语文课堂教学尝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一节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
教学目标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所写的诗。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2、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文字不是简单的符号,它是由感情的,特别是散文的文字,往往在文字背后都隐藏着情。
《桂花雨》这篇课文作者在笔墨之间也透露出了一种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呢?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12课(板书课题12:桂花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朱凤霞《桂花雨》第2课时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第2课时)设计者:黄店镇中心小学/朱凤霞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快乐齐读:让我们一起用这种快乐的语气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呢?(让学生再次感受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和对桂花的喜爱。
)分组朗读。
师: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1.那无数片桂花像雨一样簌簌落下,“我”在下面快乐的收集着。
“我”收集这么多的桂花能做什么呢?(让生感受桂花不但好看而且用处很多。
)课件出示: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2..作者觉得家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哪个更香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学生不难推断出来由于杭州的桂花树多香气更浓郁些。
3.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是为什么呢?联系课后链接,说一说。
(拓展阅读)让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故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4.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母亲的思乡情。
)5.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让生说预设: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乡的田野,家乡的老宅;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桂花茶、桂花糕等等。
6. 如果我说,杭州这里的左邻右舍真热情时,你觉得母亲会说什么?会怎样说?出示“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生交流。
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思乡之情)四、课后小结师: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童年的摇花乐,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2、难点:理解母亲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桂花香”
(课前欣赏桂花图片,播放背景音乐,交流咏桂诗,渲染氛围)
1、出示:“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桂花不像梅花那么……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
谁能来读好这一段的?(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
2、是呀,作者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迷人的香味儿,它不与繁华斗艳,更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
“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摇桂花,一起享受那花雨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精读品味,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用直线把有关句子划出来。
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简要写写你的感受。
(学生自读感悟)
2、组织讨论交流:(学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上下文来谈体会。
)
A. 相机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喜欢摇桂花的?
(2)谁也对这句话感受深刻的,来谈谈你的想法。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提示:“急”更衬托出“乐”)
(3)提示:同学们,这里“是件大事”,你是怎么想的呢?在生活中怎样的事情你认为是大事呢?( 比如:过生日、过年、中秋节…… )
师:是啊,“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4)你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
(5)师评价:你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
(6)师读母亲的话:“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
作者这么急切地想摇桂花,可是还不到时候,多么失望啊!
过渡:师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哎呀,不好,天要下雨了,乌云密布,云脚长毛了。
孩子们,我们提前摇桂花啦!”
听到这个消息,“我”怎么样?(生读句子)
B. 相机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
师:读了这句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从连续的两个“帮着”读出了什么?(忙得不亦乐乎)从“使劲”你感受到了什么?(高兴劲、兴奋)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
摇啊摇,怎样摇?(提示学生:脸上?心里?想象作者摇桂花的动作和表情,体会摇花乐。
)
师:看看书上的图,看看这桂花雨,来,闭上眼睛,我们也来使劲摇!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快乐、忙碌的景象读出来,读出那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画面。
)
C.相机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师: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为什么说桂花像下雨呢?它们像在哪里呢?
(2)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吗?你来喊一喊。
(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一份快乐,一份惊喜……)
(4)现在,老师建议我们拿出各自带来的桂花,一起闻一闻,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
这桂花雨多香啊!
(5)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香香的桂花雨吧!(齐读句子)
过渡: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乐,还摇出了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出:摇出父亲的诗句。
)
相机出示诗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
(1)生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再齐读。
(2)师: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学生交流)
(3)桂花在你心里满满的了。
好美的梦,好甜的梦,入——梦——甜——我们再一起吟诵:(再读父亲的诗句)
(4)引导背诵:摇桂花,摇出香,摇出乐,摇的花
雨缤纷,摇的好梦连连。
在这桂花雨里让我们来尽情享受这快乐!(一起来背诵父亲的诗)
过渡:摇桂花,摇出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摇出了什么?(快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
(1)读后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摇出桂花糕、桂花茶……)
依次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图片。
(2)相机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
(3)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
(提示引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实际就是指长时间沉浸在这份“摇桂花”之中,沉浸在这份“摇花情”之中。
)
(4)引读:原来勤劳能干的家乡人在摇落桂花以后,全家动员,先
然后,再。
桂花晒干了就。
收藏好的桂花可以,可以,过年时还可以。
3、师小结:摇桂花能摇出这么多的乐趣,难怪摇花乐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记忆中。
(板书:忆摇花乐)
三、读写交流,感悟“思乡情”
作者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给他带来童年快乐的桂花树,每次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常说——
1、相机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吗?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思故乡情)
2、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的珍爱。
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出示)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啊!”母亲一定会说:
3、请选择一句写一写,再交流。
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
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难怪作者每到这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接读下去)
4、古诗词交流
正如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诗中说的那样: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还知道其他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吗?(学生交流)
5、师:听了你们的朗诵,我更能体会到母亲那浓浓的思乡情了。
让我们再来读读母亲的话吧。
(生再次齐读母亲的话)
四、附:板书
忆摇花乐
桂花雨
思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