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头晕眼花,轻则闭目即止, 重可突然仆倒,但无昏迷
可伴耳鸣耳聋,恶心 呕吐,汗出,面色苍 白,神疲乏力等
常反复发作,无后 遗症。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 常伴有口眼喎斜,半 多留有偏瘫,口眼
中风 经昏仆,仅喎斜不遂
身不遂,失语等
喎斜,失语等。
厥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伴四肢厥冷。
短时内可逐渐苏醒 ,不留后遗症
中医内科学
眩晕
2021/10/28
பைடு நூலகம்
1
【概说】
(一)定义
是因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证候特点
1.主症: 眩-----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
转
2.轻重不一
轻-----闭目可止
重-----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面色苍白等症状
21
10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久(病程长)、弱(遇劳则发)、症虚(神 疲乏力、腰膝酸软);新(病程短)、壮(形体壮实)、 症实(呕恶痰涎、头痛面赤)
2.辨标本: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3.辨脏腑:肝、脾、肾之别
11
【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者:清肝泻火,镇肝息风,燥湿祛痰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1、概念
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晕)、眼花(眩)为主症的⼀类病证称为眩晕。
轻者——闭⽬可⽌。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苍⽩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病因病机
1、肝肾阴虚
2、风阳上扰
3、⽓⾎亏虚
4、痰浊中阻
5、瘀⾎阻窍
三、诊断要点
1.症状:头晕⽬眩,视物旋转,轻者闭⽬即⽌,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伴有症:可伴有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3.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辅助检查:查⾎红蛋⽩、红细胞计数、测⾎压、作⼼电图、电测听脑⼲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摄⽚、经颅多普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液病等。
四、鉴别诊断
1、中风
中风: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半⾝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或仅以⼝⾆歪斜,半⾝不遂为特征。
相同:中风昏仆与眩晕昏仆相似。
不同:眩晕多为中风前兆,眩晕患者⽆半⾝不遂、昏仆不省⼈事、⼝⾆歪斜及⾆强语蹇等表现。
2.厥证
厥证:突然昏仆,不省⼈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偏瘫、失语、⼝⾆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相同: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
不同:⼀般⽆昏迷不省⼈事的表现。
3.痫病
痫病:精神恍惚,突然仆倒,昏不知⼈,⼝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后如常⼈的病证。
相同:发作期——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先兆——其发病前多有眩晕、乏⼒、胸闷。缓解期——⽇久常有神疲乏⼒、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
中医内科学-眩晕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 、太极拳等,增强身体免疫力
。
情绪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 、紧张等情绪波动。
保健措施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 题。
针灸推拿
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缓解眩晕 症状。
合理用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 物。
养生保健
通过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如艾灸、拔罐等, 调理身体,预防眩晕发作。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次研究内容与成果
总结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对中医内科学-眩晕的病因 、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探讨,总结了中医治疗眩晕的思路和 方法。
研究成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获得了中医治疗 眩晕的宝贵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中医治疗眩 晕的疗效。
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深入研究病因病机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进一步深入研究眩晕的病因病机,为临床 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积极探索新的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推 拿等,以提高中医治疗眩晕的疗效。
加强临床研究
推广中医治疗眩晕
加强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为临床治 疗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积极推广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和经验,为 更多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_眩晕
中医内科——眩晕
11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 甚则仆倒。
2.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 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 面色苍白等表现晕厥的可能。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跌仆损 伤等病史。
中医内科——眩晕
12
二、病证鉴别 1. 眩晕与中凤
肝乃风木之脏, 其性主动主升, 若肝肾阴亏, 水不涵术, 阴 不维阳, 阳亢于上, 或气火暴升, 上扰头目, 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弱, 气血亏虚, 清 窍失养, 或脾失健运, 痰浊中阻, 或风阳夹痰, 上扰清空, 均可 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 脑为髓海, 肾精亏虚, 髓海失充, 亦可发为眩 晕。
病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眩晕 中风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 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 者相似, 眩晕之甚者 舌歪斜诸症。 可以仆到。也有部分 中风病人, 以眩晕、 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口舌歪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 斜, 半身不遂, 失语, 或不经昏 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仆, 仅以外僻不遂为特征。
用于治疗跌仆外伤,瘀阻头窍而导致的眩晕、头痛 诸症。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通 窍止痛; 白芷、菖蒲、老葱通窍理气,温经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 地龙、全蝎善入经络, 镇痉祛风。
中医内科学——眩晕
04 类证鉴别
中风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 或不经昏仆,仅以喁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 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 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喁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 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痫病
痛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 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 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 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 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及“头眩, 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 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 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 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 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 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 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 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
细目一:概述
一、眩晕的概念及源流
1.眩晕的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敌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眩晕的源流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索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饮致眩学说。《景岳全书》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弦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此外,还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医学正传》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三、眩晕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眩晕中医内科学——脑系病证
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用平肝潜阳, 清 火熄风, 可用于肝阳偏亢, 风阳上扰而导致的眩 晕。
眩晕中医内科学——脑系病证
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 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白芍柔肝 滋阴。
加减:
1.若肝火上炎, 口苦目赤, 烦躁易怒者, 酌加龙胆草、丹 皮、夏枯草 ;
《灵 枢·卫气》说:“上虚则眩”。 • 《景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
兼火兼痰者, 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2021/3/27
眩晕中医内科学——脑系病证
3、 痰饮有关 汉代张仲景认为, 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 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治 》说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 主之”。 而《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 作眩”, 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 转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 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中医内科学——脑系病证
二、源流
• (一)病名 •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称之为“眩冒”。 • (二)病因病机 • 1、属肝所主 •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 2、因虚致病:与髓海不足、血虚因素有关 • 《灵枢·海论》曰:“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1、眩晕的定义和分类
1.1 定义
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移动,常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分类
1.2.1 外感性眩晕:由感冒、中耳炎、鼻窦炎等引起的眩晕。
1.2.2 内因性眩晕:由内耳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
1.2.3 情绪性眩晕: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眩晕。
1.2.4 高血压性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1.2.5 药物性眩晕: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眩晕。
1.2.6 其他类型的眩晕:包括颅脑损伤、中风等引起的眩晕。
2、眩晕的病因与病机
2.1 病因
2.1.1 外感病邪侵袭:风热、风寒、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眩晕。
2.1.2 内伤因素:肝肾不足、脑血供不足等内伤因素导致眩晕。
2.1.3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导致眩晕。
2.1.4 高血压、颈椎病等其他病因。
2.2 病机
2.2.1 风邪阻络: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
行不畅,引起眩晕。
2.2.2 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气血供给,
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出现眩晕。
2.2.3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正常
功能,出现眩晕。
2.2.4 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使脑部功能紊乱,出
现眩晕。
3、眩晕的临床表现
3.1 自觉症状
3.1.1 旋转感: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
3.1.2 头晕:患者感觉头部沉重、不稳。
3.1.3 恶心、呕吐:伴随眩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1.4 视物模糊: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症状。
3.2 查体所见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
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直到形成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doc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
细目一:概述
一、眩晕的概念及源流
1.眩晕的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敌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眩晕的源流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索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饮致眩学说。《景岳全书》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弦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此外,还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医学正传》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三、眩晕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中医内科学--眩晕
5.肾精缺乏
病症: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 烦Vl干,耳鸣,神疲惫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 细。
病机析要:肾精缺乏,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眩晕, 耳鸣,健忘;肾精不能养肝,肝阴缺乏,故视力减退,两 目干涩;肾精缺乏,故腰酸膝软,遗精;阴虚内热,心神 不安,故心烦口干,少寐。
第二十六页,共27页。
【结语】
眩晕病因多由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失血、外伤、劳倦过度所致。其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 、清窍失养及痰火、瘀血上犯清窍所致,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多属本虚证或本虚标 实之证。实证有肝阳上亢、痰浊上蒙、瘀血阻窍;虚证有气血亏虚、肾精缺乏。各证候之间又常 可出现转化,或不同证候相兼出现,如肝阳上亢可兼肝肾阴虚,气血亏虚可夹痰浊中阻,血虚可 兼肝阳上亢等证。针对本病各证候的不同,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治疗,可采取平肝、息风、 潜阳、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补肾填精等法以治其本。
方药:通窍活血汤
常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麝香芳香走窜 ,开窍散结止痛,葱白散结通阳,大枣益气养血。
气虚,神疲惫力,少气自汗,可重用黄芪以补气固表,益 气行血;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可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 。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4.气血亏虚
病症:头晕目眩,动那么加剧,遇劳那么发,面色苍 白,爪甲不荣,神疲惫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五)眩晕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五)眩晕
眩晕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要点一概述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内经》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说:“上虚则眩”。《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且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而《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火致眩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
2、眩晕与晕厥
病证
症状
眩晕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
现, 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 表现。
晕厥 厥证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四肢厥
冷为特征, 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三、相关检查
• 测血压、查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眼底、肾 功能等, 有助于明确诊断高血压病及高血压危 象和低血压。
跌仆坠损 头脑外伤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风阳易动
阴精亏虚
髓海空虚
脾胃虚弱
气虚清阳不升 气血乏源
血虚清窍失养
损伤脾胃 痰湿内生 痰阻中焦
清阳不升
瘀血停留 阻滞经脉 气血不能上荣
清 窍 扰 被
眩晕
清 窍 失 养
.
14
2、病机小结
➢ 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
➢ 基本病理, 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 或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六节:眩晕
.
1
☆概述
目录: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
2
【概述】
一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 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 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 则昏倒等症状。
病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眩晕 中风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 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 者相似, 眩晕之甚者 舌歪斜诸症。 可以仆到。也有部分 中风病人, 以眩晕、 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口舌歪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 斜, 半身不遂, 失语, 或不经昏 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仆, 仅以外僻不遂为特征。
➢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 病位:头窍, ➢ 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肝乃风木之脏, 其性主动主升, 若肝肾阴亏, 水不涵术, 阴不维阳, 阳亢于上, 或气火暴升, 上扰头目, 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弱, 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或脾失健运, 痰浊中阻, 或风阳夹痰, 上扰清空, 均 可发为眩晕。
.
4
3、 痰饮有关
汉代张仲景认为, 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 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治 》说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 泽泻 汤主之”。
而《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则 不作眩”, 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
5
3、从风火立论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 所谓风气甚, 而头目眩运者, 由风木旺, 必是金衰不能制木, 而木复 生火, 风火皆属阳, 多为兼化, 阳主乎动, 两动相搏, 则 为之旋转。” 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
3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称之为“眩冒”。 (二)病因病机 1、属肝所主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2、因虚致病:与髓海不足、血虚因素有关 《灵枢·海论》曰:“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灵 枢·卫气》说:“上虚则眩”。 《景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 兼痰者, 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脾胃虚弱, 眩晕, 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晄白等症 气血不足 状。
脾失健运, 眩晕, 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痰湿中阻 。
肾精不足 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
21
2. 辨标本虚实
虚证 实证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遇劳即 精血不足 发, 伴两目干涩, 腰膝酸软, 或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脉细 气血亏虚 或弱者,。
病程短, 或突然发作, 眩晕重 痰湿所致者, 头重昏蒙 , 胸
精不化气
肾阳不足
久病入络
瘀血
中风晕厥
.
16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 甚则仆倒。
2.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 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 面色苍白等表现晕厥的可能。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跌仆损 伤等病史。
.
17
二、病证鉴别 1. 眩晕与中凤
(四)为中风之先兆 《医学正传·眩 运》还记载了“ 眩运 , 中风之渐 也”, 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
7
三:讨论范围: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 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梅尼埃综合征、
高血压病、 低血压、
脑动脉硬化、
临床表现以眩晕 为主症者, 均可 参考本节有关内 容辨证论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贫血、
神经衰弱等,
.
8
.
百度文库
9
.
10
.
11
.
12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
2.年高肾亏:年高、多病、体虚、房 劳过度
3.病后体虚:久病体虚、忧思劳倦、 失血
4.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
5.跌仆损伤,瘀血内阻:跌仆坠损、 头脑外伤
.
13
二.病机
肝阴耗伤
情志不遂: 年高肾亏: 病后体虚: 饮食不节:
肾主骨生髓, 脑为髓海, 肾精亏虚, 髓海失充, 亦可发为 眩晕。
.
15
➢ 病性:以虚者居多, 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
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
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
➢转化:
气血亏虚
阴亏于下
脾胃虚弱 痰湿中阻
痰火上蒙
火盛伤阴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
风阳
肾精不足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 查颈椎 X 线片, 经颅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诊断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动脉硬化, 必 要时作CT 及MRI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 检查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 有助于诊断梅 尼埃综合征。检查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验有助 于诊断贫血。
.
20
肝阳上亢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相关脏腑
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 、口苦脉弦等症状。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 ……甚则耳鸣 眩转”。
5、外邪致病
《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 虚,…… 人于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 眩以转矣”。
6、现代认识:血瘀致眩,如跌仆损伤。
.
6
(三)治疗原则 《医学正传·眩运》言:“ 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 治 宜清痰降火为先, 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 治宜滋阴降火为要, 而带抑肝之剂。” 指出眩晕的 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 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 对不同体质及证候, 辨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