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观课报告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范文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并能够用图形和语言描述角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介绍角的定义,解释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角的分类:讲解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区分它们。
3. 角的度量: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度量角的大小。
4. 角的运算:引导学生学习角的加减运算,并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运算规律。
5. 角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进行角的运算。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比较法和操作实践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比较不同角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角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准备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图片,量角器和几何图形,用于教学演示和学生操作。
教案及反思范文:教学反思:在教授认识角这一章节时,我通过引入角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并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角。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角的概念时存在困难,特别是在进行角的运算时,他们对于角的加减运算规律理解不够清晰。
我决定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角的运算的讲解和练习,通过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我将尝试更多的提问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总体来说,我认为学生在认识角这一章节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加强。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角的认识》是一节适合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领悟角的概念与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角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认识角、测量角、角的比较”三个部分展开,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角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正确测量角,并掌握角的单位;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比较、判断和推理角的大小关系;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性质和测量角的方法;2.教学难点:分辨角的大小,抓住角的特点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分尺、直尺、手绘角图、活动卡片;2.教材准备:《数学》课本。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出示几个直角、锐角、钝角的图片,让学生先自由发言,谈谈对角的认识,如何区分角的大小。
2.观察实物,认识角(15分钟)老师拿出计分尺,向学生充分展示各种角度的计算尺寸,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关系,并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认识、比较和判断角的大小。
3.角的测量(15分钟)(1)概念再现:老师出示手绘角图,让学生理解角的定义,并指导学生明确角的两边和一个端点的概念。
(2)测量方法:老师示范如何用直尺和计分尺来测量角,并让学生尝试测量一些简单的角度。
(3)角的计量单位: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计量单位“度”的概念,并带领学生测量和记录几个常见角度。
(4)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角度测量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4.角的比较(20分钟)(1)角的分类:向学生介绍常见的角分类并进行解释,如锐角、直角、钝角。
(2)角的比较:老师出示活动卡片,卡片上画有不同大小的角度,要求学生按照顺序进行排列,并说出每一对角的大小关系。
(3)两角之和:帮助学生思考两角之和的性质,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5.总结与归纳(10分钟)师生共同总结角的概念、性质和计量单位,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角的认识。
注重学生体验,构建抽象概念——《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观课报告
注重学生体验,构建抽象概念一一《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观课报告《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角的概念比较抽象,低年段的孩子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角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积累和深化。
XX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1尊重儿童的经验,展开新知教学。
“角”对学生来说并陌生,但生活上的角和数学概念的角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XX老师为了避免学生对生活中角的负迁移,选择从平面图形入手,以“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角的整体形状,同时也能感受到角是平面图形的一部分,构建了角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为后续的角的分类、角的大小等学习打好基础。
2.符合儿童的思维,创建动手操作活动。
XX老师通过“摸角”“做活动角”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辨识角的特征,促进学生的抽象思考,形成对角的特征、特点的认识。
3.注重儿童的表达,贴近学生的理解认知。
“角的初步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角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给出角的大小。
XX老师通过巧妙地利用“儿童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听完后,我有几点疑问:1学生在指出桌面上物体中有没有角,这个环节中,将钟面上的角指错了,XX老师没有指出,但也没有处理。
是否可以在教学完角的特征后,再把这个问题指出来,让学生再次判断一下,可以在纠错的同时加深印象。
2•再让学生用手摸角时,对角的特征里“尖尖刺刺的““边平平的,,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过渡有点牵强。
而且,这个两条边是直直的,没有强调。
是否可以在板书时,加上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并让学生多复述几遍,学生会对角的认知更加完善。
3.XX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可以再多一些“儿童化”“幽默化”的语言,好的评价语更能够调动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验、探索、游戏”中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在“体验、探索、游戏”中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程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上有认知的冲突,有智慧的碰撞。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程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引入课题后,程老师先告诉学生:“角爱捉迷藏,它藏在我们周围,仔细观察,角在哪儿?”让学生找出呈现在各中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学生明确了角的认识、学习画角后,她又告诉学生:“角还在我们的身上呢,请你抬抬胳膊,踢踢腿,活动活动,同位两人互相找找,角在哪儿?”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操作中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这堂课中,在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让学生摸一摸找到的角,为学生学习角建立表象。
画角这一环节,程教师先根据有的学生指角只指顶点,就问“我把你指的角画下来。
”“只画一个点,可以吗?”“还要怎么画?”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
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范文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角的特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和特征,能够识别各种类型的角。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理解角的概念。
2.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理解角的特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讲解角的概念和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操作,找出各种类型的角,并互相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角的概念和特征。
5.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对角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 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拓展:1.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态演示角的大小变化,加深对角特征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角的主题探究活动,如收集生活中的角,举办角的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课堂观察报告
《角的初步认识》课堂观察报告
在磨课活动中,我观察了朱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课例,观察点是教与学的策略运用与实际效果。
通过课堂观课和反思分析,我主要发现朱明珠老师以下三点运用的比较到位:
1.借助实物实际操作,引发学生认知的矛盾。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尺上的角,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此时学生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只指了一个顶点,然后教师就此引出问题,“这个点就叫做角了吗?”学生自然就会对角的概念展开评析,通过讨论对这种认知的局限性进行突破,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掌握了概念的本质。
2.重视和加强变式练习,拓展巩固概念的本质。
教师通过出示6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使学生对角的概念认识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到这一步,学生可以说已经较全面地认识了角的概念,抽象思维也有了十分明显地提高。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注重学生参与体验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
在本节课中,朱明珠老师为同学们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然后在全班同学当中进行展示,并结合角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评,学生的手、眼、脑等多感官的参与,有助于对概念的掌握。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角的认识》教案教案及反思 新教案网
《角的认识》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角。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学会分类各种角。
2.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角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各种角。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角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介绍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会分类各种角。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各种角的特征。
5.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角的概念。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角的分类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角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练习题和相关作业。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进行角的创新设计,如制作角的艺术品等。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角的概念。
《角的初步认识》观评报告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2019年的远程研修,给我们呈现了三节精彩的观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秀丽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导入时刘老师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图片上有哪些是角的形状,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
刘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刘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刘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
特别是分小组讨论比较哪个角大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在学生汇报了讨论结果后,刘老师加以总结规范,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的观课报告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我们组的观察维度是教学结构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结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各环节时间的分配进行分析评价。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较合理,教师引导及时恰当。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师由浅入深、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5分钟)在课的起始环节,梁老师的导课简单清晰、清楚利落,在巩固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的同时,通过描述几何图形的特点来引出角,并书写课题,引出新课,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就实实在在的隐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观察信息,引出本节所学(4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梁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信息窗口,让学生找出信息窗口中的角,梁老师利用多媒体将典型的画了出来,为后续的验证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2分钟)此环节学生用手里的圆形卡纸尝试折角,感受角的特点——尖尖的角,两条直直的边,并认识了角的顶点和边,尝试让学生在图形上面找到角,并总结了角的共同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围绕学生的猜测,老师引导学生找角,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体验寻求答案,同时老师深入每个小组,参与验证过程,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梁老师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以自主发现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自主地探究发现。
此环节,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
在这个环节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探讨,在课下磨课交流时,老师们提出了几点小建议。
例如,从时间分配上来看,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稍稍进行延长,这样就会给学生多去思考讨论的时间;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活动的要求可以用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认识》课堂观课报告及评课记录
课堂观察报告
评课记录
赵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时间,自己只是引导者、聆听者。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一步步的质疑,不断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
张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陈增梅老师: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提高。
王元花老师:从对折线统计图的初步认识到知识探究到练习巩固,老师自始自终是一个聆听者,引路者,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败点、难点、疑点进行鼓励、点拨、引导。
张玉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时,老师时不时表扬学生:这组的同学真聪明,想到了很多办法、这位同学举手找老师帮忙呢!这位女生在书中找答案呢!这组同学在讨论呢……老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断赞美行之有效的学法,看似不经意,实则用心良苦,将学法润物细无声浸透学生学习之中,这真是难能可贵!。
角的认识听课心得
角的认识听课心得在我参加的这次角的认识课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角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角不仅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
通过这堂课,我对角的定义、性质和测量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对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角的定义是我们学习角度概念的基础。
在课上,老师引导我们思考,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起点而形成的。
这个起点被称为角的顶点,而两条射线被称为角的边。
注意,射线从顶点延伸出去,不是相互交叉的。
其次,我学到了角的性质。
在课堂上,我们了解到角根据大小可以分为三类。
锐角是小于90度的角,直角是等于90度的角,而钝角是大于90度但小于180度的角。
此外,我们还学习到了补角和余角的概念。
两个角互为补角当且仅当它们的和等于90度,互为余角当且仅当它们的和等于180度。
除此之外,测量角的方法也是我在课程中学到的重要内容。
我们学习了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确保准确度和精确度。
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放置量角器,并准确地读取角度值。
此外,角的应用范围也是我在课堂中意外收获的一点。
我们了解到,在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地理勘测等领域,角的测量和计算非常重要。
例如,在地理勘测中,我们可以利用角的概念来测量山坡的陡峭程度,以便进行合理的工程规划。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角的概念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以及施工过程的准确性。
这些实际应用使我深刻认识到了角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通过这次角的认识课程,我不仅学到了关于角的定义、性质和测量方法,还认识到了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这门课程开拓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的几何学基础,也增添了我在生活中运用几何学知识的能力。
我相信,这次课程对我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认识角》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认识角》总结报告让同学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学问,体验学问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
在教学设计上,我做到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老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让同学乐观主动地参加学问形成,进展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内容多但有结构、有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
要教会同学指角、认角、找角、比较角、分辩角等很多学问。
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乱,并尽量给同学制造一个轻松开心的学习氛围。
让同学在玩中学,学中玩。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同学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同学的自主学习,于是,我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同学观看、操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仆人,加强同学动手操作以及培育初步实践力量的培育。
把力量培育纳入课堂中。
3.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对所学学问的巩固和拓展。
首先,练习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
其次,注意了趣味性和探究性。
也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增加形象感,直观感。
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当然,任何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对同学整体照看的不够,尤其是在同学展现环节。
当同学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准时指出和订正。
在练习的反馈上也不是很透彻和全面。
另外老师的语言也有不恰当之处。
老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的敏捷性还有所欠缺,驾驭课堂的力量和教学机灵还有待提高。
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究,信任自己肯定会有所提高。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听课报告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听课报告
本次听课是关于二年级数学《认识角》的课程。
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解了角的概念和角的种类,并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加深对角的理解。
首先,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了角的概念和符号,并让学
生举起了手指用手指比划出角的形状。
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定义了角的概念,即由两条直线或线段在空间中围成的部分。
然后,教师还通过多个实例向学生讲解了角的种类,如零角、钝角、直角和锐角等,并对学生进行了抽查和练习。
其次,教师利用白板展示了多组角,并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角的大小和形状,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知。
同时,教师还让学生利用两条直线和一张纸,进行实际的测角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角的度量方法。
最后,教师还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了角的另一种理解方法。
教师拿着一张纸,将其叠起来,成为角,然后让学生看到纸的不同角度可以形成不同的角。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角的形成的方式和不同种类角的特点。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不仅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讲解了角的概念和种类,更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本次听课,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的教学精神和教育教学的意义,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角的概念和角度测量方法。
观课报告Microsoft Word 文档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观看了王老师的课,下面就“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测点的观察情况作一简单分析。
教学开始,王老师由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入新课----角的初步认识。
老师让学生观察信息窗中的信息,从图中找角,并抽象数学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找平面图形中的角。
再带领学生通过折角、摸角,体会角的特点。
(通过折一折、摸一摸,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角?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出示儿歌,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了角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自主画角,课件展示画角的方法,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找生活中的角,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认识直角时,课件出示一组角,师问:哪几个角是一样的?从而让学生找出直角,认识直角。
角的大小的比较,让学生用活动角来比较,加深印象。
通过回顾整理,复习所学习的知识。
纵观全课,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适中。
2、问题的衔接度好。
上下问题都相连,让学生一步步明白。
3、除了提问以外,教师还安排了其他的学习形式,学习形式多样体现老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
王老师这堂课提问恰到好处,让学生一次次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下教与学的新观念,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范文
认识角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角的特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特征。
2. 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讨论、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角,如墙角、桌角等,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存在。
2. 新课导入:介绍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3. 角的大小:讨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纸折出不同大小的角,并观察其特点。
5. 总结提升: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和特征。
6. 课后作业:让学生画出生活中的角,并描述其特点。
7.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角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等领域。
2. 介绍一些与角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直角、锐角、钝角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课后作业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总结1. 在本节课中,学生掌握了角的概念和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的角。
初中角的观课报告
初中角的观课报告一、教学内容本次观课的教学内容是七年级数学课,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应用。
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包括PPT讲解、板书讲解和举例说明等。
其中,PPT讲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知识点;板书讲解则是在PPT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拓展,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举例说明则是通过具体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应用,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方法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引导、提示和讨论等。
在讲解环节,老师采用了PPT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以清晰明了的语言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核心内容。
在示范环节,老师则通过具体实例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导环节,老师则通过问题和引导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和深化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提示环节,老师则通过提示错误或者提出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讨论环节,老师则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全班讨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化思考和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堂的观察,我认为老师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如下:1.学生听课效果良好,注意力比较集中,课堂纪律较好。
2.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较高,基本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可以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在课堂互动中,学生表现活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4.通过老师对掌握程度不够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能够更快速地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本次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识点,提高了思维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益。
同时,我也从这节课中学到了许多实际操作的经验,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角的度量》观课报告
角的度量观课报告一、观看课程本次观课的课程是“角的度量”。
该课程是一节初中数学的课程,授课老师详细介绍了角的概念与度量,并以多个例子进行了讲解。
二、课程内容1. 角的定义授课老师首先介绍了角的定义,即由两条射线共面、公共端点组成的图形形成的角。
并指出了角名称的命名方式,比如用字母表示角的顶点,用该字母下方同侧的两点表示两条射线,然后用这三个点按照顺序表示一个角。
授课老师还提到了什么样的图形无法形成角,如三条线段的交点不满足共面的条件等。
2. 角度制和弧度制接着,授课老师讲解了角度制和弧度制的概念和转换。
其中角度制是指以直角为基准,将圆周分成360份来度量角度大小的制度。
而弧度制是指以半径为单位,将圆周分成$2\\pi$份来度量角度大小的制度。
通过多组例题的演示,授课老师让我们了解了在不同制度下如何进行角度度量,以及如何对于角度制和弧度制之间的转换。
3. 角的度量最后,授课老师讲解了角的度量方法及相关公式。
包括平角为180°、直角为90°、钝角为180°至90°、锐角为90°以下四种情况,并提出了计算角度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三角函数等公式计算角度大小。
这部分的内容结合了多个例子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如何对于不同类型的角进行度量,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我的收获通过这堂课的观看,我对于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程中,授课老师给出了很多例题,并且对于每一种角及其度量方式,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讲解,让我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丰富和牢固。
同时,在课程中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三角函数等方法计算角度大小,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也大有用处。
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四、总结本次观课的课程《角的度量》让我对于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我主要结合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分析评价。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教师引导及时恰当。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难点、重点突出,教师由浅入深、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在课的起始环节,隆老师的导课简单清晰、清楚利落,在巩固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的同时,通过描述几何图形的特点来引出角,并书写课题,引出新课,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就实实在在的隐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观察信息,引出本节所学
在这个环节中,隆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信息窗口,让学生找出信息窗口中的角,隆老师利用多媒体将典型的画了出来,为后续的验证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此环节学生用手里的圆形卡纸尝试折角,感受角的特点——尖尖的角,两条直直的边,并认识了角的顶点和边,尝试让学生在图形上面找到角,并总结了角的共同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围绕学生的猜测,老师引导学生找角,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体验寻求
答案,同时老师深入每个小组,参与验证过程,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隆老师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以自主发现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自主地探究发现。
此环节,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
在这个环节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探讨,在课下磨课交流时,老师们提出了几点小建议。
例如,从时间分配上来看,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稍稍进行延长,这样就会给学生多去思考讨论的时间;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活动的要求可以用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让学生经历了明确探索目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班内汇报交流——相互质疑问难——教师升华讲解——巩固拓展应用的几个重要环节,注重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质疑问难是“互助自学”的体现,它能使学生在“互助”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
此环节中,判断多媒体呈现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巩固了角的特点;学习画角,需要用铅笔、尺子、纸、并学习了画角的步骤,进一步体会角的特点,并在练习中学习了如何画角;最后隆老师拿出一张纸,剪掉一个角,让学生观察,剩下的部分有几个角,学生找出后教师展示。
练习设计层次清晰,可操作性强,基础题型以及拓展题都很好的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画角环节中一方面巩固了新知,另一方面
又是新学习的内容。
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学生组内探索、学生独立探索这三步,不同层次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五)课堂评价及小结
隆老师在此环节通过寻找运动场上的角,欣赏角带来的美感来让学生体验角的特点,并通过平面图形引出角,总结角的特点。
总的来说,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隆老师把教学的重心落在让学生认识角的探索理解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
综述观课中发现,隆老师能够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引领学生一步步探究知识,从对旧知识的认知体系迁移到新知识的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环节清晰自然,语言流畅,引导及时到位,圆满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