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获奖版

合集下载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7.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XXX,来自XXXX,很高兴能有机会来这里学习,希望我今天的表现能给大家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二的第七章第2节,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含三个部分内容)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本节通过叙述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万有引力。

这一节即是对上节课的继续,又对后面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是典型的承上启下课程,也是本章所教知识的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水平及状态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②难点:牛顿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二、教法分析根据我的了解,高一学生已经部分地达到了能够推导万有引力定律,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而本节课正好是史实叙述性较强的一节课,因此我选用科学史情景探究法授课,打破以往老师的讲述式教学,由科学史实出发,以问题为中心来引导学生探究、猜想、论证。

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三、学法分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有效阅读法:讨论分析法:四、说教学程序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了设计:。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一段音乐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个神奇得、梦幻般得美丽星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内容在《2004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属Ⅰ级要求,本节和前一节波的衍射共同讲解波的特有现象,为后面电磁波及光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教材设计流程波的干涉是波的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所以对波的叠加现象的理解是认识波的干涉现象的基础。

教材首先讲了波的叠加现象,即两列波相遇而发生叠加时,对某一质点而言,它每一时刻振动的总位移,都等于该时刻两列波在该质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在学生理解波的叠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在特殊情况下,即当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时,叠加的结果就会出现稳定的特殊图样,即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加强点与减弱点相互间隔,这就是干涉现象。

由于对干涉现象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可借助图片、计算机模拟,尽可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干涉现象。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理解干涉现象的形成原理。

(4)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空间想象能力。

(2)学习将三维空间运动转化为二维平面运动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3)学习在动态变化中抓住瞬间状态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干涉条件和干涉图样五、教学难点干涉现象形成的原理教法分析一、理论依据为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准备采用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尔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法。

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分析→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得出结论、进行论证。

二、主要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问题中激发兴趣,在问题的争论中辨清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提升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

高中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

本节重点内容是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物体间距离的理解。

另外本节内容还注重是对学生“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本节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2学情分析从知识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一说”中的问题,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我们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演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确定了转接点,也引入本节新课内容。

然高一学生其思维方式容易停滞在知识接受层面,而忽视概念间、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且很多学生不能建立明确的动态的物理图像或物理情景,进而无法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入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创设物理情景,创造和谐、民主、自由课堂气氛,进行探究教学。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万有引⼒定律》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赛获奖案例)《万有引⼒定律》说课稿⼤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是万有引⼒定律。

⼀、教材分析这节课选⾃⼈教版⾼中物理第⼆册第七章第⼆节。

⽬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课本在得出万有引⼒定律的时候做出了⾮常好的理论推导,但是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普通物体之间引⼒是否存在缺少直接的证据,⽽且学⽣对于普通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引⼒也缺乏真实的感受,没有感性基础。

卡⽂迪许扭秤实验就可以匿补这个缺憾,但是在⾼中阶段⼏乎没有⼈去做,因为难度实在是太⼤。

为了落实学⽣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核⼼素养,于是我们设计了第⼀个创新实验,卡⽂迪许扭秤实验,可视化效果好。

在定性得出普通物体之间存在引⼒的基础之上,我们⼜设计了第⼆个创新实验,那就是利⽤视频追踪技术估算出引⼒常量的数量级,得到的结果是10-10到10-11之间,跟标准值是⽐较接近的。

图1 ⾃制卡⽂迪许扭秤装置⼆、学情分析(⼀)知识储备1.知道圆周运动有关规律;2.知道微⼩形变放⼤思想。

(⼆)认知基础1.知道天体之间存在引⼒;2.对普通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引⼒存疑。

(三)必要技能1.有较强的动⼿能⼒;2.能根据实验效果不断调整实验⽅案的能⼒。

三、实验教学⽬标(⼀)物理观念1.构建出任何物体都存在引⼒的相互作⽤观念;2.理解悬杆上球的摆动越来越⼩的原因,建⽴能量观念。

(⼆)科学思维1.理解卡⽂迪许扭秤实验的结构;2.根据扭秤实验结果推理出万物皆有引⼒。

(三)科学探究1.形成观察、猜想、设计实验的能⼒;2.得到普通物体间存在引⼒的证据。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体会科学研究的艰难和长期性;2.知道任何理论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四、创新实验展⽰(⼀)卡⽂迪许扭秤实验从2019年的10⽉份开始,我们组建了卡⽂迪许扭秤实验兴趣⼩组,开始了万有引⼒的探索之旅,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阶段我们在2020年1⽉份尝试了第⼀阶段实验,⼆维码是当时实验的具体过程,在实验中我们看到了引⼒的存在,同学们对实验结果也倍感⾃豪,但后来也有⼈提出了质疑,⽐如周围环境的振动,⼈⾛动时引起的空⽓扰动等。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高中物理必修 2 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万有引力定律不仅是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将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与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对人类认识自然、探索宇宙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3)能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2)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体会物理学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的理解。

(2)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内容和应用。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万有引力的存在。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天体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天体运动的规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其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3 教学内容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2.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以及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2.2 教学目标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掌握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2.3 教学内容牛顿的生平简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各参数的含义。

3.2 教学目标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理解各参数的含义。

3.3 教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各参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第四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4.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天体运动、卫星导航等。

4.2 教学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3 教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在卫星导航中的应用。

第五章:复习与拓展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进行复习,并了解其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5.2 教学目标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知识点;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5.3 教学内容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知识点;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的验证与实验6.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并掌握实验方法和相关技巧。

6.2 教学目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实验的基本技巧;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

4、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高中物理必修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说课一等奖

高中物理必修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说课一等奖

第二节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初步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等状况,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图景;3.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4.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天体的密度、天体的重力加速度、天体运行的速度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万有引力定律;2.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学重点1.人造卫星、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嫦娥奔月和阿波罗登月2、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卡文迪许实验测万有引力常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其实际意义,可以求得地球的质量等.万有引力常量一经测出,万有引力定律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推进新课学生阅读有关内容教师提问: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是什么学生回答: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教师提问: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r ,T 是行星公转的周期,列一下方程,能否求出太阳的质量M 呢学生回答:设行星的质量为m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有: 即有2224T r m r Mm G F F π===万有引力向,得2324GT r M π=. 老师总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行星(或卫星)运动的情况,求出行星(或卫星)的向心力,而F 向=F 万有引力.根据这个关系列方程即可.一、人造卫星上天人造地球卫星:教师活动:知道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现在来讨论引言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宇宙飞船能登上月球为什么飞船能像月亮那样围绕地球旋转飞船在什么条件下能挣脱地球的束缚在进一步的探索中,人类会对更遥远的星球有些什么了解师:过山车中山车运行到最高点时车不会掉下来是为什么呢生:重力全部提供向心力实际上人造卫星不掉下来的原理和过山车的原理是一样的,只要发射的速度足够大,人造卫星就会像月球那样不再掉下来,这实际上就是人造地球卫星或宇宙飞船上天的原理.如果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可视为圆形,并且卫星距地面的高度远小于地球半径,则卫星轨道半径可近似为地球半径r =×106 m ,这时卫星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卫星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相等.假设卫星质量为m ,地球质量为M ,根据向心力公式有:r v m rMm G 22=,r GM v ==7.9 km/s. 人们称7.9 km/s 为第一宇宙速度,也称环绕速度.当卫星具有第一宇宙速度时,围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圆形. 如果人造地球卫星运行速度大于7.9 km/s ,它将沿椭圆轨道围绕地球运行,甚至会摆脱地球引力,远离地球而去.通过计算知道,人造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所需的速度为11.2 km/s ,人们称11.2 km/s 为第二宇宙速度,也称脱离速度.脱离地球吸引力的人造卫星还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相当于“人造行星”.当其速度达到16.7 km/s 时,就会挣脱太阳引力束缚飞出太阳系,人们称16.7 km/s 为第三宇宙速度,也称逃逸速度.二、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1)天体质量的计算:2324GTr M π= (2)天体密度的计算:例1:设在天体表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 则2RMm G mg =, 得GgR M 2=, 而GRg G R gR V M ππρ433432===, 例2:一艘宇宙飞船绕一个不知名的、半径为R 的行星表面飞行,环绕一周飞行时间为T.求该行星的质量和平均密度.设宇宙飞船的质量为m ,行星的质量为M .宇宙飞船围绕行星的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有:R Tm R Mm G 22)2(π= 所以2324GT R M π= 又334R v π=所以23GT V M πρ==. (3)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计算:设在天体表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 则2R Mm Gmg =, 得2R GM g =, (4)预测未知天体:万有引力对研究天体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海王星、冥王星就是这样发现的.已知中心天体的质量及绕其运动的行星的运动情况,在太阳系中,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半径r 为多少呢 学生推导:根据2224Tr m r Mm G F F π===向万有引力, 可得3224πGMT r = 代入已知数据即可得到轨道半径.但是在18世纪发现的第七个行星——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总是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有一定偏离.当时有人预测,肯定在其轨道外还有一颗未发现的新星.后来,亚当斯和勒维列在预言位置的附近找到了这颗新星.后来,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还发现了许多行星的卫星,由此可见,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一、人造卫星上天 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rGM v ==7.9 km/s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二、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1)天体质量的计算(2)天体密度的计算(3)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计算(4)预测未知天体【板书设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一、人造卫星(1)第一宇宙速度:rGM v == km/s. (2)第二宇宙速度: km/s(3)第三宇宙速度: km/s二、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1)天体质量的计算:2324GT r M π= (2)天体密度的计算:(3)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计算:(4)预测未知天体:。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七章第二节。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课本在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做出了非常好的理论推导,但是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普通物体之间引力是否存在缺少直接的证据,而且学生对于普通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引力也缺乏真实的感受,没有感性基础。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就可以匿补这个缺憾,但是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人去做,因为难度实在是太大。

为了落实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于是我们设计了第一个创新实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可视化效果好。

在定性得出普通物体之间存在引力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个创新实验,那就是利用视频追踪技术估算出引力常量的数量级,得到的结果是10-10到10-11之间,跟标准值是比较接近的。

图1 自制卡文迪许扭秤装置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储备1.知道圆周运动有关规律;2.知道微小形变放大思想。

(二)认知基础1.知道天体之间存在引力;2.对普通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引力存疑。

(三)必要技能1.有较强的动手能力;2.能根据实验效果不断调整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构建出任何物体都存在引力的相互作用观念;2.理解悬杆上球的摆动越来越小的原因,建立能量观念。

(二)科学思维1.理解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结构;2.根据扭秤实验结果推理出万物皆有引力。

(三)科学探究1.形成观察、猜想、设计实验的能力;2.得到普通物体间存在引力的证据。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体会科学研究的艰难和长期性;2.知道任何理论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四、创新实验展示(一)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从2019年的10月份开始,我们组建了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兴趣小组,开始了万有引力的探索之旅,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我们在2020年1月份尝试了第一阶段实验,二维码是当时实验的具体过程,在实验中我们看到了引力的存在,同学们对实验结果也倍感自豪,但后来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比如周围环境的振动,人走动时引起的空气扰动等。

《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3篇

《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3篇

1、《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这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知识为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万有引力定律。

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此进行猜想,通过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已经发现的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陈长宏)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陈长宏)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酒泉市第一中学陈长宏一、说教材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六章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

1.本节课地位及作用(1)在高中物理学中:运动学和力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万有引力定律正处于运动和力这一部分的最后,对这部分知识起到进一步深化和综合运用的作用。

将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知识相结合,可以讨论许多涉及天体和人造卫星运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在教材中: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天体运动。

学好本节课,不但可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并理解其含义;②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③知道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理解它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②结合“月-地检验”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理解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②通过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③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

3.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2)难点①万有引力定律的引出;②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二、说学情(学情分析)已有知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知识;开普勒三大定律;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三、说教法1.启发式教学:在教师提出总是能够引起思考的真实问题的前提下,一环扣一环,保证学生的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2.发现学习教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阅读教材,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教材,参与文本意义的重建。

3.合作探究教学: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四、说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预设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分析比较、合作探究。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一)知识目标1、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3、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二)能力目标:能用万有引力定律结合圆周运动知识解决天体运动的问题、(三)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2、通过神舟五号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感、第三部分:重点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应用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本节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因为它既是前面圆周运动知识的发展,又是后面卫星运动知识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因为它综合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圆周运动知识、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知识点多;而且一般物体间的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

我们通过具体事例、例题、习题、多媒体手段加强了重点教学;通过及时复习,突破了难点教学;而且我们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同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

第四部分:学生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第五部分:教法方法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法,多种教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六部分:教学过程首先是引言部分,(播放动画)我们通过视频,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

一、提出问题然后,展示伽俐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完后依次提出下面6个问题:1、2问,比较简单,为后面的问题作准备,3、4、四问由于1、2问作铺垫,学生也能答出。

通过设计这四个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思路导向“引力的作用”这一实质。

然后安排“行星运动的各种动力学解释”,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得出这一结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球为什么向下运动,不向上运动?重力是竖直向下的2、球为什么受重力?地球引力的作用3、月球为什么绕地球太阳作圆周运动?地球引力的作用4、地球为什么绕太阳作圆周运动?太阳引力的作用二、天体运动的各种动力学解释17世纪前、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胡克、哈雷等再进一步提出问题5、它们是不是同一性质的力?是6、这种力由什么因素决定? F=?设计的5、6问是对前面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引出下面的证明。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3. 激发学生对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和定义。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的视频。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简述其重要性。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3. 思考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第二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

3.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及量纲分析。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量纲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 列举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分析其原理。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回顾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公式,总结其量纲分析。

2.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计算两个已知质量和距离的物体之间的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引力?为什么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引力的概念和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第二章:引力的概念2.1 教学内容介绍引力的概念,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引导学生理解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方向。

2.2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引力的概念和方向。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3.1 教学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解释万有引力常数的概念和意义。

3.2 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来理解万有引力常数的概念。

第四章:验证万有引力定律4.1 教学内容介绍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2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

第五章:应用万有引力定律5.1 教学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行星运动、卫星轨道等。

5.2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和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六章:地球引力与地表重力6.1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引力的概念和地表重力的计算。

解释地球质量、地球半径和重力加速度对地表重力的影响。

6.2 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解释地球引力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计算来理解地表重力的计算方法。

第七章:天体运动与万有引力7.1 教学内容介绍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解释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7.2 教学方法使用图示和实例来说明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

第八章:卫星轨道与万有引力8.1 教学内容介绍卫星轨道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现在开头我的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及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过渡句:首先来分析一下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3节。

从内容性质和地位来看,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基础;是猜测、假设与验证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所以本节内容处于本章的核心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句: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按照同学的实际状况组织教材内容,因此接下来再分析一下我所面向的同学)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规律推理能力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问。

且在学习本章之前,同学已经在上一节《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知道了天体间的引力公式,这为本节课进一步拓展这一理论奠定了学问基础。

同时,万有引力这一概念对于同学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对于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所以老师在授课时应当留意对同学举行引导,以便同学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紧跟课堂进度。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经过以上对于教材和同学状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觉思路和过程;知道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万有引力常量以及它的测量办法。

【过程与办法】通过逐步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提高演绎思维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学习物理逻辑"提出猜测--理论推导--试验检验'的科学讨论办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触物理学的科学魅力,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自不待言了) 【重点】月--地检验,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

【难点】月--地检验的思路。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句:按照本节课的内容及同学的特点)我打算采纳以下教学办法:讲授法、问答法、研究法、练习法等,以这几种教学办法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本节课的教学,力图能够达既让同学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又能控制"提出猜测--理论推导--试验检验'的科学讨论办法。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的方法.3.记住引力常量G 并理解其内涵. 过程与方法1.了解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2.认识卡文迪许实验的重要性,了解将直接测量转化为间接测量这一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1666年夏末一个温暖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颗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如下图所示)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万有引力定律.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推导”一下万有引力定律. 复习导入复习旧知:1.开普勒三大定律⎪⎪⎪⎩⎪⎪⎪⎨⎧=k T a 23:周期定律面积定律椭圆轨道定律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2222:'::r Mm G F r Mm F r M F r m F 或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画面1: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画面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画面3: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画面4: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问题探究1.行星为何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2.月球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3.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4.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力相同吗?5.根据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你有何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保持在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2.月球、地球也是天体,运动情况与太阳和行星类似,因此猜想是地球对月球的吸引使月球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3.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与月球类似,也应是地球对人造卫星的引力使人造卫星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4.地面上的物体之所以落回来,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在高山上也是如此,说明重力必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5.由以上可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应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力. 讨论交流由上述问题的探究我们得出了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相同,我们能否将其作为一个结论呢?讨论:探究上述问题时我们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得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检验,因此不能把它作为结论.课件展示:牛顿的设想:苹果不离开地球,是否也是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造成的?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如在高山上,似乎重力没有明显地减弱,是物体离地面还不够远吗?这样的高度比起天体之间的距离来,真的不算远!再往远处设想,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样远,物体是否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也许真是同一种力! 一、月—地检验 问题探究1.月—地检验的目的是什么?2.月—地检验的验证原理是怎样的?3.如何进行验证?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1.目的:验证“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2.原理:假定上述猜想成立,即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同样遵从“平方反比”律,那么,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苹果到地心的距离)的60倍,所以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比它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要小,前者只有后者的1/60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也就应该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1/602.3.验证:根据验证原理,若“天上”“人间”是同种性质的力,由“平方反比”律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可求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根据人们观测到的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及月—地间的距离,可运用公式a=224Tπ·r 求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若两次求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结论.若两次求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不相等,则说明“天上”与“人间”的力不是同一种性质的力.理论推导:若“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则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应满足:G ∝21R 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F ∝21r因为:G=mg,F=ma 所以22rR g a =又因为:r=60R 所以:36001=g a a=36008.93600=g m/s 2≈2.7×10-3m/s 2. 实际测量: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a=ω2r=r T224π经天文观察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 T=27.3天=3 600×24×27.3 s r=60R=60×6.4×106 m.所以:a=22)3.27243600(14.34⨯⨯⨯×60×6.4×106 m/s 2≈2.7×10-3 m/s 2. 验证结论:两种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即“天上”“人间”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点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重现牛顿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牛顿当时的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再引入合理的模型,需要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二、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与行星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月球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间也有引力作用.问题1:地面上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引力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可能性1:不存在.原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地球对月球或卫星的引力也是如此,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使物体靠在地面上,上抛之后还要落回.若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那些引力既没使一个物体围绕另一个物体转动,也没有使两个物体紧贴在一起,故此力不存在.可能性2:此力存在.原因:太阳、行星、地球、月球、卫星、物体,均是有质量的物体,太阳与行星间,地球与月球或卫星间.地球与物体间均存在这种引力,说明这种引力是有质量的物体普遍存在的,故两个物体之间应该有引力.问题2:若两个物体间有引力作用,为何两个物体没有在引力作用下紧靠在一起? 参考解释:“天上”“人间”的力是同性质的力,满足F ∝2r Mm定律.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比起天体来说太小了,这个力我们根本觉察不到.两物体之所以未吸在一起是因为两物体间的力太小,不足以克服摩擦阻力或空气阻力. 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引力.点评:对上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可用“辩论赛”的方式让持两种观点的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依据,然后对方提出问题进行互辩,此过程让一般同学作补充说明,一直到一个观点被另一个观点击败为止.这样可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问题:1.用自己的话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2.根据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表达式,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3.表达式中G 的单位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总结: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 2.表达式:由F=2r GMm(M:太阳质量,m:行星的质量) 得出:F=221r m Gm (m 1:物体1的质量,m 2:物体2的质量)3.由F=212221m m Fr G rm Gm =⇒可知G 的单位:N·m 2/kg 2. 合作探究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1.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因为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所以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吸引力.2.万有引力的相互性.因为万有引力也是力的一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相互性,符合牛顿第三定律.3.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故在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力时,不考虑地面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只考虑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 知识拓展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1.公式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2.对于可视为质点的物体间的引力求解也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如两物体间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物体可看成质点.说明:均匀球体可视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3.当研究对象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个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 三、引力常量的测量引导学生设计测量引力常量的方法并交流,然后教师介绍卡文迪许实验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让学生观察体会实验装置的巧妙.实验介绍: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利用“扭秤”,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地得出了引力常量G 的数值. 课件展示: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装置.扭秤实验装置结构图图中T 形框架的水平轻杆两端固定两个质量均为m 的小球,竖直部分装有一个小平面镜,上端用一根石英细丝将这杆扭秤悬挂起来,每个质量为m 的小球附近各放置一个质量均为M 的大球,用一束光射入平面镜.由于大、小球之间的引力作用,T 形框架将旋转,当引力力矩和金属丝的扭转力矩相平衡时,利用光源、平面镜、标尺测出扭转力矩,求得万有引力F,再测出m 、M 和球心的距离r,即可求出引力常量G=MmFr 2.大小球之间的引力非常小,这里巧妙地改测定力为测定力矩的方法.引力很小,但是加长水平杆的长度增加了力臂,使力矩增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同时又利用了平面镜反射光光点的移动的方法,精确地测定了石英丝的扭转角,从而第一次在实验室较精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卡文迪许的测量方法非常精巧,在以后的八、九十年间竟无人能赶超他的测量精度.卡文迪许在实验室测出了引力常量,表明万有引力定律同样适用于地面的任意两个物体,用实验方法进一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同时,引力常量的测出,使得包括计算星体质量在内的关于万有引力的定量计算成为可能. 知识拓展1.地面上物体所受重力.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随地球的自转而做圆周运动,物体受到指向圆周圆心(圆心位于地球的自转轴上)的向心力作用,此向心力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提供.而万有引力的另一分力,即物体所受的重力G=mg ,如图所示.F=2RMmG,F 向=mrω2 物体位于赤道时,向心力指向地心,三力同向,均指地心,满足F=F 向′+G赤,即2RMmG=mRω2+mg 赤,当物体在地球的南北两极时,向心力F′为零,F=F 极,即2RMmG=mg 极. 当物体从赤道向两极移动时,根据F 向′=mRω2知,向心力减小,则重力增大,只有在两极时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才等于重力.从赤道向两极,重力加速度增大. 而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并不指向地心,只有在赤道和两极,重力的方向才指向地心. 2.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物体在地球表面上所受的万有引力跟重力相同,若考虑,由于向心力很小,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即地球表面近似认为:2RMmG≈mg. 3.地球的人造卫星.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卫星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卫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即2rMmG=mg,a 向=g,由此可知,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例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如果通过球心挖去一个直径为R 的小实心球,然后置于相距为d 的地方,试计算空心球与实心小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分析:实心球挖去一个半径为2R的小实心球后,质量分布不均匀,因此挖去小实心球剩余的部分,不能看成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直接求空心球和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很困难.假设用与挖去的小实心球完全相同的球填补在挖去的位置,则空心球变成一个实心球,可看作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解答:假设把挖去的小实心球填补上,则大、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2d MmG 小实心球的质量为m=ρ·M R R 813481)2(3433=•=πρπ 代入上式得F=228GM 填入的小实心球与挖去的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1=2222)21(641)2(R d GM R d m G -•=- 设空心球与小实心球的万有引力为F 2,则有F=F 1+F 2因此,空心球与小实心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2=F-F 1=2222)2(648R d GM dGM --. 说明:本题属于万有引力与力的合成知识的综合应用.力的合成的实质是等效代替.等效代替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等效思维运用恰当往往能化难为易,另辟蹊径. 课堂训练如图所示,阴影区域是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球体挖去一个小圆球后的剩余部分.所挖去的小圆球的球心O′和大球体球心间的距离是2R.求球体剩余部分对球体外离球心O 距离为2R 、质量为m 的质点P 的引力.(P 在两球心OO′连线的延长线上)解析:本题直接求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求出阴影部分的质心位置,然后认为它的质量集中于质心,再用万有引力公式求解.可是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作用,只有对均匀球体,才可将其看作是质量全部集中在球心的一个质点.至于本题中不规则的阴影区,那是不能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的.故可用补偿法,将挖去的球补上. 将挖去的球补上,则完整的大球对球外质点P 的引力:F 1=224)2(RGMmR GMm = 半径为2R的小球的质量M′=M R M R R 8134)2(34)2(34333=•=•ππρπ 补上小球对质点P 的引力:F 2=2225025'4)25('R GMmR m M G R m M G== 因而挖去小球的阴影部分对P 质点的引力F=F 1-F 2=22504RGMmR GMm -.答案:22504R GMmR GMm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通过月—地检验及其推广,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适用条件.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我们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求重力加速度.学习了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及引力常量G 的数值:G=6.67×10-11 N·m 2/kg 2. 板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获奖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获奖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X号说课者,我说课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我将从课程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一、课程设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的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而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物理学科更是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和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要体现出对学生物理品质的培养。

以物理视角形成认知,发展科学思维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最求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评估反思,从科学·技术·社会·责任的关系基础上形成对科学技术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我从追寻科学家的脚步做起,“小组探究”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等结合到课堂,给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建立提高其物理特有的学科品质。

《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6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本节通过叙述了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历史。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四种作用力之一)。

打破了人们认为天体运动神圣而不可了解的神秘感,为人类认识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达到了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对最近有关的天文、航天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X号说课者,我说课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
我将从课程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课程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的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而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物理学科更是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和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要体现出对学生物理品质的培养。

以物理视角形成认知,发展科学思维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最求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评估反思,从科学·技术·社会·责任的关系基础上形成对科学技术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我从追寻科学家的脚步做起,“小组探究”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等结合到课堂,给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建立提高其物理特有的学科品质。

《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6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本节通过叙述了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历史。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四种作用力之一)。

打破了人们认为天体运动神圣而不可了解的神秘感,为人类认识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针对学生在学科知识水平上已经达到了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可能性,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对最近有关的天文、航天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

在这两个矛盾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认可本课的社会文化价值,掌握科学的研究放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
r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和求证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科学发展对人们世界观的改变所起
的作用;
2)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体会科学家的在科学
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难点:“月——地检验”的理解。

五、教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
教师通过提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解决教师的提问。

2、自主、合作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能自学的地方,能合作解决问题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放手。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展示:【课件】幻灯片——游戏《刺激战场》跳伞画面,引起学生兴趣和无意注意,渗透物理与生活中遇到的情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

再放映牛顿在树下观察苹果落地,正是这样一位及其敏感的大科学家,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苹果引发的思考”。

再次强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习惯。

(1)为什么物体会向地球下落?
(2)为什么月球一直围绕地球运转?
(3)“天上”“人间”的力出于同一本源吗?性质相同吗?
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思考,建立起实验探究的第一步--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

这些力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2、讲授新课:
(1)月——地检验(预计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重温牛顿的疑问,揣摩问题建立的过程,要验证什么,为什么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什么?使学生伴随着问题入手,由生活结合物理思想,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系统性。

学生讨论结果及方案可能奇思妙想各不相同,每个思想都有其闪光点,教师进行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培养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会遇到衍生出的新问题:地球表面的物体尚可计算,但是把它放到月球轨道上,如何去称量?
继续引导学生去分解难度,力无法测量,但是可以类比比值关系,并且为以后外力做功和速度变化关系实验埋下思维的种子。

继续分解问题难度:现在面临质量和距离的双重影响,由控制变量法,必须回避某一因素,回避哪个呢?如何回避?
层层追问,分解问题难度,是要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测量月球轨道上的物体受力是不现实的,至少牛顿那个时代的人做不到,而加速度这一物理量正是我们要用的关系,使问题具体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

从科学思维上进行能力锻炼和培养。

设疑:假设地面附近有个苹果,其质量等于月球的质量,这样算不算是同一个物体分别放在地面附近和月球轨道上了么?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启发式提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由什么决定?
继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既然力的关系难以验证,那么我们就验证力的作用效果好了。

我们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只受地球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而月球在地球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转化。

确立好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实施过程:这两个加速度多大?它们满足1/602的关系吗?通过学生板书展示数据结果,说明牛顿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进行升华:我们在中学阶段只能将椭圆轨道近似为圆形轨道来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但牛顿当年是在椭圆轨道情形下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

这一步是要学生体会:更严格的证明,需要更高的数学水平。

这样借助有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相当与对于上一节结论的升级和细化,在处理过程中全部交给学生,让其自己整理归纳出结论,并不断的讨论修改,逐渐形成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师再次进行升华:由“天上”到“人间”到“自然界万物”这一步的迈出,是需要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的,物理结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测和严格实验证明。

这样看似偶然的发现又蕴藏着历史的必然性。

(3)引力常量
展示例题活动:计算身边同学的万有引力。

当学生去使用时候会发现,有一个信息是不可或缺的--G值,没有引力常量G的值,万有引力定律是没有应用价值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而它的出现是牛顿逝世71年后的1798年,这么漫长的过程也为卡文迪许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之大打下伏笔。

课件展示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操作图示,体现微小形变的放大这一物理实验思想,而卡文迪许当时的测量结果是6.754×10-11 N·M2/KG2,而我们现在所用的
6.67×10-11 N·M2/KG2是无数次修正之后的结果,直至CODATA基础物理常数在2014版才精确到了6.67408±0.00031×10-11 N·M2/KG2,其他物体的引力干扰不能绝对无视,故测量难度非常之大。

由G值的得出也精确,不但对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证明,也再次对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责任感进行熏陶。

(4)万有引力的探索运用
课件展示:梵高的油画-《星空》
我国的航大科技,《战狼》民族荣誉感
课堂小结部分采用学生进行回顾总结的方式,教师主要疏导其中有问题部分,帮助学生清晰认知,并且体会在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中宏观世界万有引力起绝对的支配作用,而在微观世界中,万有引力是很微弱的。

为以后微观粒子所受万有引力的处理方法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他能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课堂的教学进程,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